首页>工作计划>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大全(14篇)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设计大全(14篇)

作者:QJ墨客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四年级教案,供大家参考。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合理地创编故事。

2.能根据已知情节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表现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

3.能根据一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并围绕中心展开合理的想象,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一、故事导入,激起表达欲望。

1.《龟兔赛跑》视频导入,擅长跑步的兔子为什么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呢?(兔子在比赛中睡着了;因为兔子太骄傲,没把对手放在眼里;因为兔子有意想让没有自信的乌龟赢;因为兔子帮助别人刚回来太累了……)引导学生大胆去想别人没想到的。

2.你心目中的兔子是什么样的?(赛跑健将、善良、善解人意、骄傲自大……)那乌龟呢?(勤奋、执着、自卑、聪明……)

3.如果再跑一次结果会怎样?这次比赛又会发生什么呢?今天咱们来比比谁的想象更新奇独特,又合乎情理。

二、审清题目,明确表达要求。

1.读习作内容,明确要求。

说说教材中给出了哪些信息。

讲故事要有主人公形象,情节要有起因、经过、结果。

题眼“新编”是指把一个已有的故事改编成一个新故事,来表现新的主题或者深化原来的主题。

2.了解故事的起因,推测《龟兔赛跑》可能会出现的结果。

引导可以是情节(增加或改变)、时间、空间、角色等方面的改变。

三、合理选择材料,凸显表达重点。

1.猜故事。

2.比情节。

3.起波澜。

于平淡之处起波澜,令人意想不到,这就是曲折动人。

预设:选择“乌龟又赢了”这一结果,从不同角度思考可以写的材料。

(1)站在兔子的角度,合理推想兔子在比赛途中可能遇到的情况。

学生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对写作材料进行分类。

(2)从乌龟的角度,合理猜测乌龟为了赢得比赛想出的办法。

小组讨论。

交流分类,筛选合适的写作材料。

以“乌龟又赢了”这个结果为例,引导学生分别从兔子和乌龟的角度去推想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引发思维的碰撞,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合理推想各种材料,在“新”字上做文章。

4.引导思考新编这个故事的目的。

预设:(1)以“乌龟赢了”为例,思考新编故事的目的。

(2)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指导根据中心确定写作内容。

同桌讨论。

指名交流。

以“兔子撞树受伤”这个材料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选取该材料写的目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从中心思想出发去思考该材料是否有价值,进而能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来写。

四、发散思维,选择熟悉的故事进行新编。

1.围绕确定的材料安排内容。

2.集体交流,适时指导改进。

明确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梳理写作思路。

思考哪些材料最能表现中心内容,小组交流后,课堂上写这个重点片段。

交流,师生评价,修改。

五、妙笔生花,独立编写故事。

完成后,和同学、家人分享,根据所提建议进行修改。师生点评,完善习作。

板书设计

故事新编

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故事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奇思妙想合情合理

1.本次习作从学生的认知入手,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内容作为切入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交流互评,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的作用。

2.故事立意要有突破,情节设置要让人耳目一新,撬动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敢想、乐讲、会写,和同伴互相交流启发,评价互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同学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做到内容表述清楚具体。

2.认识描写人的品质、心情的词语。

3.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名言警句。

4.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其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交流平台”。

在本单元课文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舍己为人、宁愿牺牲自己而救助别人的哈尔威船长,有为了战争胜利而英勇献身的黄继光,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可以找到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现在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1.小组交流: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中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出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情说具体。

三、学习“识字加油站”。

1.自由读词,自学生字新词,体会其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这些描述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并联系课文用它们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中国名人故事》。

四、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自读成语,要求字音读得准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

3.自选一个成语,试着说说它的含义和故事。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5.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二)第二题。

仿照例句,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1.写出连贯的动作,把大动作分解成小动作来写。

2.动作要体现人物的特点。

3.动作要符合生活实际。

4.准确运用多种词语描写人物动作,尽量避免重复。

5.从“蝴蝶飞舞”“小男孩在打羽毛球”“妈妈下班回到家”中选一种情况试写。

五、学习“日积月累”。

1.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强、患”的读音。

2.学生交流句子的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描写人物品质的名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文: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译文: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译文: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译文:因有忧患而使人得以生存,因沉迷安逸享乐而衰亡。

3.你还积累了哪些与人物品质有关的名言?请在班内交流。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学习了连续的动作描写的方法,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搜集、积累与人的精神意志和品质有关的成语,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在自己以后的习作中正确运用它们。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累与自强不息相关的名言警句,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将成语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以强化句子训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并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连续的动作描写应用于写作中,可以使习作更生动、具体。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观潮》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盐”等12个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潮”等13个字和“奇观”等15个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了解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能说出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把握内容要点。

4.读古诗《浪淘沙》,能在课文中找出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句子。

5.能找出具体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话和课文的语句说说想象到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与同学交流,了解抓特点写具体的写法,感受体会钱塘潮的壮观奇特。

重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3、4、5。

难点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5。

教学准备:

教师:“盐”等12个会认读的字的字卡,教学ppt。

学生:每人一套“盐”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注:1.教学过程中的“反馈指导”指的是采用班级的组织形式进行交流汇报,以获取学生学习结果以及思维过程,相机进行指导达标。2.学生答案,注意指导符合语法规范;并只要求意思相同,不要求文字雷同,设计中不再说明。)。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一)阅读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要教学目标。

1.出示任务: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借助背景图,想一想,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关于什么内容的课文?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有哪些?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来。

2.反馈指导。(ppt出示单元导读)。

预设:

这个单元学习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有两个: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向同学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3.小结:对了。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自然之美的课文,这些课文写到自然的现象、景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大自然的不一样的美。学习这些课文,要一边读描写的句段以便在脑海中展开想象,形成具体形象的表象,并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感情朗读品味这些描写表现出的意境,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习作训练是“推荐一个好地方”,要把“好”,即推荐的理由写清楚,让同学有去游玩的兴趣。

(二)导入,释题,明确课文主要教学目标。

板书课题:1观潮。

2.齐读课题。

3.释题。

提问:同学们,谁能说说题目“观潮”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预设:“观潮”是观看潮水(或大潮)的意思)。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哪种自然现象的美呢?(指名回答。预设:根据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课文要表现的是潮水(或大潮)这种自然现象的美。)。

4.明确主要教学目标。

二、指导预习,粗知课文大意。

(一)指导预习。

1.出示预习任务。

(1)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看看自己能不能将课文朗读下来。

(2)读完课文后,把会认读的字词圈画出来,借助拼音,把生字词读准。

(3)思考以下问题:课文写了谁观潮?什么时候,在哪里观潮?观的是什么潮?然后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的大意。

2.反馈指导。

(1)ppt出示会认读的生字词(注音)。通过个别指名检查等方法,指导读准生字读音。

(2)说说哪个生字容易读错,指导读准音难字。预设:“昂”“鼎”“崩”“震”“霎”。

(3)ppt出示会写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词“观潮、据说、大堤、宽阔、盼望、滚动、顿时、逐渐、一堵、犹如”,复习认读。

提示:会写的字词中红色的字,学习完课文,就要求正确书写。

3.导语:我们学习了课文会认读的字,复习了会写的字中已经会认读的字,下面我们继续预习课文。

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注意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做到标点符号的正确停顿和句子中间的正确停顿。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预习任务3。

4.反馈指导。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读准、读通顺,听的同时继续思考预习任务3。

(二)反馈预习任务3,粗知课文大意。

1.反馈指导预习任务3。(采用理解中读,读中理解的策略进行。)。

预设:

问题1:课文写了我们观潮。

问题2:农历八月十八这天,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潮。

问题3:观的是钱塘江大潮。

课文大意:课文写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

2.小结:对了,课文讲了农历八月十八这天,我们在海宁市盐官镇海塘大堤上观钱塘江大潮这么一件事情。同学们做的真好。接下来,我们要继续学习,通过梳理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看看“我们”观看到的是什么样美的钱塘江大潮。

三、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一)梳理课文条理,了解课文内容。

1.出示任务: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里写到哪里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做上记号。

个体操作。

2.反馈指导。

预设:课文从“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到结尾是具体写“我们”观潮的。

3.导语:那么,课文的第1自然段就是一个部分了。这个部分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了解。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4.反馈指导。

预设:

奇观: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天下奇观:世界上奇特难见到的事物或景象。

作用:(1)总括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2)点明“我们”所观的潮是钱塘江大潮,同时说明吸引“我们”观潮的原因。(板书:天下奇观)。

出示任务:默读具体写“我们”观潮的课文部分,想一想,这个部分的内容具体写了哪三个主要意思,用“‖”把它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括出它们的主要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6.反馈指导。(采用读中汇报、汇报中读的策略进行。)。

预设:

部分1:第2自然段。主要意思:农历八月十八一早,我们来到海塘大堤观潮。那时江面很平静。(板书:江面平静)。

部分2:第3、4自然段。主要意思:一点左右,两丈多高的潮头随着山崩地裂的声响飞奔而来。(板书: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部分3:第5自然段。主要意思:潮头过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板书:两丈来高)。

(二)揣摩写钱塘江大潮的顺序。

出示任务:借助板书,同桌讨论一下,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2.反馈指导。

预设:

课文先写“潮来前”,接着写“潮来时”,最后写“潮过后”,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3.小结:课文是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前,江面很平静;潮来时,江面汹涌澎拜;潮过后,江面涨了两丈多高。作者写钱塘江大潮,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展示了钱塘江大潮的什么来说明它是天下奇观呢?我们继续学习。

四、了解《浪淘沙》意思。

(一)自学质疑。

1.导语:钱塘江大潮天下之奇观,早就吸引了古代的文人墨客纷纷前往观赏,不少诗人还为之写诗赋词,其中,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浪淘沙其七》,就用了28个字的一首七绝,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诗,好吗?打开课本第4页。

出示任务:借助拼音朗读诗歌《浪淘沙》;结合生活和课文,想一想每个诗句的意思,有不理解的词语在下面做个记号,然后问同学或老师解决。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1)检查朗读,以通顺流利为标准评价指导。

(2)质疑。

先汇报同桌互助解决的词语,再提出还没能解决的词语。

预设:

吼地:惊天吼地;触:撞击;须臾:一会儿,很快的意思;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二)说说诗句意思。

1.导语:弄懂了诗句中词语的意思,那么,诗句的意思能说说吗?

出示任务:朗读《浪淘沙》,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个体操作,同桌交流。

2.反馈指导。

预设:

八月的钱塘江大潮涛声就像是山崩地裂、惊天吼地那样传来,数丈高的潮头撞击岸边的山石又倒回(与涌来的浪头相撞)。

很快的,大潮退会江海汇合之处,重归大海,而在江岸边,大潮卷起的座座沙堆就像洁白的雪堆。

3.小结:我们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也就了解了诗的内容。诗人刘禹锡仅用了28个字,就向我们呈现了钱塘江大潮潮涨潮落的壮美景象。那么,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句子是与诗的内容相关的呢?我们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五、小结:(学习状况和知识能力点)。

板书设计:

1观潮。

一、天下奇观。

(潮来前)二、江面平静。

(潮来时)三、两丈多高山崩地裂。

(潮过后)四、两丈来高。

第二课时。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观潮》语文教案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5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受到自然美德的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描绘钱塘江大潮景象的语句并想象。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教材2-5页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自学生字词语,给生字注音组词,查工具书了解词语意思。。

3、尝试完成第4页的研讨与练习二、三题。

4、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板书:观潮。

a、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b、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c、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2、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3、指导书写“贯”。

(二)合作探究展示: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3、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4、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和奇丽。

四、回顾反思:

(一)知识梳理:

(二)学习评价:

五、当堂检测:练习册第1页1、2题。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抄写词语。

2、预习作业:内容详见下节“课前预习”。

七、板书设计:

1、观潮。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二)合作探究展示:

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1、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2、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小学四年级语文《观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设计意图: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设计意图: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设计意图: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潮来时的录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播放潮来时的录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3.学习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4.会认“莲”等7个生字,会写“玄”等9个生字,掌握“胳膊肘”等词语。

教学重点: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会结合关键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1.让学生欣赏荷池美景,并让学生赞美荷花荷叶。

2.提示课题,解释莲、荷、藕。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学习生字词的读音,重点学习“疮”字读音。

三、再读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2.学生提出问题。

四、学文探究。

(一)理解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段中险)以立振县帝与土学中区零的面旅方请聘。

1.学生自由读2~4自然段,画出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2.感悟描写祖母爱荷叶的句子。

指名让学生读出自己画到的句子。在2~4自然段中有多个句子描写祖母爱荷,课堂上根据学生所读的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指导朗读。

(二)理解感悟描写祖母送荷叶的句段。

1.学生自由读5~7自然段,思考:祖母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把相关的句子画出来。

2.理解、体会重点句子。

(1)指名读句子。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句子,体会祖母心地善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知和省商租。

(3)指导朗读。

五、总结全文低不见手正斌婷人六、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认读)。

二、学生读课文,并重点朗读描写祖母爱荷叶、送荷叶的句子。

三、结合本课内容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指导。

四、指导学生写生字。

板书设计:。

莲叶青青。

爱荷叶:种守赏心地善良。

送荷叶:吸剪说关爱他人。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按照游览顺序,写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2、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具体生动地进行描写,表达自己热爱自然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在这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篇文章?(《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

2、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按照游览顺序描写景物,描写时抓住景物特点。)

3、我们的祖国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把自己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

二、明确习作要求。

1、写文章首先要审题,只有明确习作要求,才能按要求选材。

2、学生交流:要按游览顺序写;要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写出景物的特点;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

3、习作标题:游

三、启发思路。

1、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出示: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世人瞩目的天安门广场,一望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2、刚才老师展示的这些地方,你去过吗?有什么印象?

4、如何才能把你游览过的地方清楚地介绍给大家,使别人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呢?请小组成员讨论交流。

(1)要抓住景物最吸引你的地方来介绍,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录下来。

(2)要按一定的顺序介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游览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3)要用上过渡段或者过渡句。

(4)要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出景物的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5)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四、习作指导。

1、补充题目。在横线上填上游览的地方名称,可以是小区附近的公园、果园、田野,也可以是各地的风景名胜等。

2、画路线图。可以先画出游览的路线图,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3、可以用过渡句,使景物转换自然。例如,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习作思路示例:

开头:可以总体介绍你所要写的地方。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中间:详细地描述这个地方的风景。

(1)抓住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长和美。

(2)按照一定的顺序,如空间顺序、时间顺序。

提示:可以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每个自然段。描写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结尾:总结自己对景色的感受。例如,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5、学生自由习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中促改。

1、教师选择在巡视过程中发现的两篇优秀习作,请作者读给大家听一听。

2、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习作好在哪里?(围绕习作要求来谈)

3、结合刚才的点评,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习作要求来修改自己的习作。

(1)是否按照顺序来写;

(2)是否写出景物的特点;

(3)是否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4)是否运用过渡句;

(5)感受是否真实。

4、学生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六、拓展延伸。

写完之后,同桌交流,互相修改习作。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景物特点详略得当

运用修辞巧妙过渡真情实感

1、因为前面已经学过四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了解了描写游览过的地方要按照顺序来写,写的时候要详略得当、巧妙过渡,抓住景物特点,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来进行习作。

2、在描写景物时,因为学生缺少对景物的细致观察,所以景物特点没有很好地表现出来。今后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一)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1)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

(2)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蝴蝶、孔雀……)。

(3)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1)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惊奇、羡慕)。

(2)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3)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1)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很着急,很伤心)。

(2)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呼唤很多次)。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结合上节课学的知识想一想,风筝上有什么?)。

预设:(1)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2)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3)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4)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飞走了),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没有了),欢呼声也(没有了),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着急,伤心)。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风筝,快回来。风筝,别走!……)。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孩子们很伤心,难过)。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垂头丧气),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2),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很着急,想要急切地找到风筝)。

(3),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不会放弃)。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课件出示):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快活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伤心。

小学四年级语文《墨梅》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梅兰芳蓄须》是一篇介绍人物事迹的记叙文,主要讲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蓄须,充分显示了他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对梅兰芳先生比较陌生,所以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图片、故事、音乐等,让梅兰芳这个人物形象走入学生心中,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知道文中讲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哪些危险和困难,激起学生强烈的爱国思想。从人物的行为语言中体会人物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

教学建议:

可以用蓄须这件事为线索展开教学,或问题引导,或抠词抠句,或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认识、体会、表达,适时地进行点拨、补充,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和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的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个生字,掌握本课多音字。

2.默写课文,说说梅兰芳是在什么情况下蓄须的,它经历哪些危险和困难。

3.感受梅兰芳高尚的爱国情感和坚定的民族气节,激发对梅兰芳尊敬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会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梅兰芳资料,梅兰芳戏曲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梅兰芳蓄须。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要了解的吗?

2.过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认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爱国。

3.教师简介梅兰芳。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

(1)画出生词,边读课文边认,注意读准字音。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生字词。

(2)要求学生掌握新词。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点拨。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把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弄清楚,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可以合并成一个结构段。

(2)讨论分段。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读。

2.想想课文写了梅兰芳哪几件事,并试着分别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来。

3.反馈学习情况。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自主学习第1自然段。

2.找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3.第1自然段中哪几个词语是对梅兰芳的评价?

五、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勾画圈点、批注,加深自己的感悟。

2.汇报交流。『』。

(2)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梅兰芳在蓄须的时候都经历了会遇到哪些危险和困难?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他宁愿____________,宁愿____________,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中国人应具备的民族气节。

(3)学生汇报自己朗读的感受,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朗读出来。

六、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梦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七、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八、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茫茫青史写春秋,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全课。(齐读: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九、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资料办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梅兰芳蓄须。

拒演----爱国抗日。

蓄须----拒绝登台为艺术献身。

艺术---民族气节为国家拒艺。

自残---用心良苦。

教学反思: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努力实现以读为本的理念,教学效果较好。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同时我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展开精读学习。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在一旁进行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透过重点的句子、词语反复体会,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再随机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体会。在教学中,我启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体会,对学生的表述情况进行恰当的点评、归纳和提升。学生通过读书感受到了梅兰芳大师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怀。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案设计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中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黄河流域示意图;媒体资源: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视频《黄河治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此过程利用动画课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辅助教学。(swf范读)。

四、学习课文1—6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为什么?(课件3摇篮)。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00年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读第2段。

4、它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5、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课件5祸害)。

(第1、4段)。

6、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7、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课件6)。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8、黄河变化的原因?(课件9)。

(第6段2点)。

9、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课件9后)。

10、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11、有感情朗读这5、6段。

五、讲读第7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课件10)。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1、黄河发生变化给人类怎么样的教训?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四年级部编版上语文教案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积累勤奋读书的名言警句,好好学习。

2.以句子训练为中心,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并将动词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以强化句子训练,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进而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白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散文的结构特点。

了解散文的常用手法。

欣赏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教材分析:

初三学生读散文不但要读出浅层次的内容,不但要体悟到文章的情感和中心,更重要的是要尝试做“小小鉴赏家”,学会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去欣赏和解剖,在有滋有味的鉴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写作规律的影响。

《白鹭》是一篇写物的精美散文,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诗”这一特点,分别从这样几个角度来表达:外貌特征、水田钓鱼、悠然树顶、黄昏低飞,全文自然地使用了这样一些手法:对比、比喻、拟人,用自然清丽的语言勾画出脱俗清雅的白鹭形象。

教学设想:

学《白鹭》、写《白鹭》、谈共鸣。学生学习《白鹭》,写出自己的鉴赏小品文,然后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晓雪的进行对照,谈比较之获。尊重学生对文章的原始体验,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授以思路方法,学生通过对照比较自主提高鉴赏散文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说出文章“总-分-总”的结构,说出作者眼中白鹭的特点-“诗”。

二、默读课文,说说“诗”的内涵。

1、带着“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的问题,学生再读课文,并圈画点评。

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点评小结:白鹭的外貌淡雅而精致仿佛是一首小巧别致的诗;白鹭与清水之微波余辉,田地之拙朴阔然而构成的田野水墨画是一首古朴灵动的诗;白鹭在寂寥迷蒙的清晨独立枝头,悠然眺望是一首意蕴清绝的诗;白鹭低飞于黄昏的空际,又是一首浪漫而多情的诗。

2、细读课文,选择课文最钟爱的一点,简略地写写晓雪说《白鹭》这篇文章是“诗”的原因。

教师示范:

文章的意境很有诗意。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时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了生命了。”

这段文字描写出了一幅宏阔而又纯净的画面,暮至而息的白鹭成了空中的精灵,成了宙宇间一道绝美的舞蹈者,非常形象真切地演绎着“清澄”者个词语的内涵。

学生自由阅读、讨论、书写、交流。

生1:

文章的结构是一首诗。

开头和结尾巧妙呼应,凸现主体,强调白鹭特点。中间选择几幅别有特色的画面围绕“诗”来呈现。这样的结构小巧别致,玲珑剔透。

生2:

文中的比喻是一首诗。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体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出的镜匣。”

生3:

文中的拟人是一首诗。

“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而它却很悠然……”

生4:

文中的对比是一首诗。

“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如分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或许有人会感着美中的不足……不,歌未免太铿锵了。”

用白鹤与朱鹭、苍鹭比出白鹭的小巧与别致的美,用铿锵的歌比出白鹭的婉约柔和。这率性地对比正表明了作者对白鹭的由衷地赞赏。

生5。

三、选段朗读课文,表现文章的诗情画意。

指名读、学生点评、教师指导,生演读。

教师示范:

“我喜欢散文,就在于它的随意性和多样性,就在于它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

我揣摸作者说的就是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聚”,《白鹭》不正是这样的吗?中间的那几幅画看似随心所欲,其实每幅都充满诗意;两次对比,看似任性而为,其实每次对比的目的都是为了表达对白鹭的欣赏与喜爱。

学生在书上圈画、点评、交流。

生1:

“郭沫若的散文……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就是后一类散文的典型例子。”

《白鹭》中白鹭的形象确实清丽而秀美,语言柔婉而含蓄,就像一位待嫁的新娘欲说还羞。

生2:

“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极其简练的文字,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绝妙地描绘出白鹭……”

文中“那……增之一分则嫌……,减之一分则嫌……,素之一忽则嫌……,黛之一忽则嫌……”的句式,整齐而又精练地描摹出白鹭的美丽外貌也表达了作者的独特欣赏角度和欣赏感受。

生3:

莱辛说:“不要让人一看了事,应让人品味,反复地品味。”

晓雪引用的这句话正适合《白鹭》,《白鹭》的语言、《白鹭》所勾勒的白鹭的形象、《白鹭》所营造的意境、《白鹭》所表现的白鹭的灵气都让人越读越有余味。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

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

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年级的语文设计教案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诵读课文,感受作者对青岛的喜爱、赞美之情。

3.了解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和优美的语言描写,欣赏文章写景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青岛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学生:搜集有关青岛的资料。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春深似海”的含义。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人入胜,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五月青岛的美景图(远处是蔚蓝色的天空和海水,近处一片翠绿掩映,沙滩上游人尽情玩耍……)。请学生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教师相应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遇到生字查字典学习,独立感受:五月的青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次感受青岛的美。分组分段读,在读中正音。

三、细读课文,感受五月青岛的特色。

1、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这段介绍了五月青岛怎样的特色?

(2)理解“娇艳”,学会运用。

(3)再读,边读边想象五月青岛的花海,说说它最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4)有感情地朗读,同学相互评议。

(5)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说说五月的青岛山上有什么特点。

第二课时。

一、、学习三、四段。

(1)读三、四段,思考“春深似海”的含义。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展现“春深似海”的?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2)勾画表示颜色的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赛读,引导积累好词佳句。

(4)第四段描写了人,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请学生再读课文。

二、学习融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手法。

2、我们以后写景的文章应该注意什么呢?

3、教师小结:我们以后写这类文章也要注意紧扣景物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可适当地使用一些修辞方法。

三、朗诵,强化感悟。

1、朗诵全文。

2、畅谈此时对五月青岛的感受。

3、试着用不同层次的颜色描绘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花五彩缤纷。

海春深似海春深似海。

人充满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