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心得体会(模板16篇)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心得体会(模板16篇)

作者:纸韵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经历或事件中的感悟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感悟心得体会

当前,全社会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工作,让更多人行动起来,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对粮食安全还是始终要有危机意识,今年全球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管是垃圾分类所表达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还是崇尚节俭所体现出的对大自然的敬畏,都昭示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共谋绿色生活。

坚持绿色发展,应秉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都江堰工程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独一无二的典范,就是遵循了自然规律与河流自身的流动属性,疏导治水、泽被后世,使成都平原变为了天府之国,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坚持绿色发展,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绿色家园,应追求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怀。当前,我们积极推进垃圾分类行动,一方面分类投放垃圾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使可回收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养成垃圾分类好习惯,让人们学会节约资源、爱护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共建绿色家园,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甚至需要一代人的努力坚持。

共谋绿色生活,应倡导简约适度、低碳环保的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稼穑不易,民生多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绿色文明新风尚,勤俭节约是美德,我们应提倡简约适度的生活方式,敬畏自然,低碳生活,拒绝浪费。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坚持绿色发展,共谋绿色生活,让我们的家园更加整洁,让美丽永驻人间。

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心得体会范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既是生存发展的要求、又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心得体会范文3篇,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人类依赖自然、畏惧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变化。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张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路径。

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绝对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该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一、尊重自然,就是强调自然与人处于对等的地位共生、协调发展。

二、顺应自然,强调人类在日常活动中要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然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该遵循自然规律。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进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护自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保护的角度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高度重视,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我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有了三点较为深入的认识。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出发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摒弃传统观念,不再持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想法,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平衡和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环境,才能真正意义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结合我自身的亲身经历发现,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的道路上走弯路,否则大自然受到的伤害最终会反过来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一旦心怀自然、尊敬自然、善待自然,自然会给予我们比索取多得多的回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是落实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

二、充分认识环境保护是立足点。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就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建设性过程,人们对环保的观念越来越深入,自觉维护环境的行为也越来越普遍,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诸如自主分类垃圾、节约水电资源、减少空气燃放等已成习惯性动作。同时我们国家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管尺度和治理力度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通过建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坚决贯彻执行“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违法行为方面严惩不贷、决不姑息。同时在污染防治方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能源消费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并不断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三、身体力行勇担使命是着眼点。

因为建设美丽中国,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我们不仅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更要身体力行,勇担时代使命,积极投身到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当中去。首先,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做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表率;其次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有力支持者和推动者,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觉守好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如节约办公室打印用纸、出差轻车简行等;最后坚决维护中央、自治区已出台的环保相关改革文件的相关精神,站在一名国家公职人员的角度,积极配合谋划推动好新的改革举措,勇于结合自身实际献言献策,为我县环保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作为一名环境专业的学生,总会对和自己相关专业的信息更加敏感,在学习十九大报告时,我发现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词汇着墨很多,其中,“生态文明”被提及多达12次、“美丽”有8次、“绿色”有15次,这让我感受到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政府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让我这个环境学子,更加坚定自己的环保初心,不忘自己的时代使命。

从人类社会进入到蒸汽文明为特征的工业时代开始,特别是后工业时代文明的确立,大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确立,人类不断在改变社会的自然形态,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我们都可以列举出大把大把的环境污染实例,例如伦敦烟雾事件、水俣病事件、紫金矿业污染事件等等,我们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走了太多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不知何时开始,人们开始抱怨蓝天变少了,河水变浑浊了,雾霾天变多了,之前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已经开始反噬到人类的生活。幸运的是,中国政府在治理污染中在积极行动,措施坚决,开创了治理污染新道路;幸运的是,有一大群环保人在不断为保护生态环境发声,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创新意识发明了治理污染新技术;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开始了环保生活新理念。

身为环境人,身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是保护环境的倡导者和主要实践者,我们即将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我们肩上背负着当代人的使命。我想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专业知识学好,把基础打扎实,以后进入社会才能将真才实学付诸于中国环保事业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小份力量,用更专业的知识倡导身边人一起保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别看一个人的力量微小,但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你”的存在,我们的中国梦将不再遥远。

通过十九大的召开,不难看出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重视,人民对自己的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良好生态文明将成为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作为环境人的我们未来也将大有可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是党和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我们应该牢记使命,不能因为现在取得的成就而自满自足,要有一颗最纯粹的心,作为一名研究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掌握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党政知识,做一个高尚的人,发挥党员的作用,帮助同学,引导同学,带领同学们正确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时刻牢记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为他人服务,要尽自己可能做帮助他人,有利他人的事,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同时作为一名环境学子,我们要时刻关注身边,地区,国家环境问题,认真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积极科研创新,不断努力,尽自己可能为国家绿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生活在这一时期,同时也有幸成为一名环境学子,就应该充分发挥我们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任何美好的理想,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在新时代到来之际,继续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对当代青年提出的殷切希望融入在习近平总书记教诲之中,我们要牢记,“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勇于创业、敢闯敢干,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当代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一代,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学子更要不忘初心、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满怀激情投入到学业中,积累扎实的专业知识助力发展梦、中国梦,担负历史使命,书写精彩人生。正如歌德所言,你若为你的意义而欢喜,就必须给这个世界意义。身为环境学子,在学业上刻苦钻研、潜心探索之外,更应拥有一份社会责任与社会担当。用自身所学,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注入新鲜的力量;让黑臭的河流变得清澈透明,天空再现一派蔚蓝澄净,一望无际的绿草盈盈,人们健康快乐的生活不仅仅只是一个梦想。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今年,x省委、省政府确定在全国领先开展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重点解决乡村建设脏乱差、人无厕、畜无圈、饮食不卫生等问题。

为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村,全省投资10亿多元。随着这项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生态文明村得以建成,很多农夫的居住环境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怀着想要深化了解身边生态文明村建设的心情,我来到了位于海口演丰镇的曲口生态文明村。从海口驱车20公里左右,沿途就可以看到去演丰镇的路标。演丰曲口片区,包括环东寨港的演东、山尾、演中、演海、边海5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1841户、6163人,在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步入这里,就像进了乡村公园,连路边的路牌都花费了一番心思,木头做成的各种路牌不仅美观、大方,其造型更有味道,采纳的是犁、船舵等造型,将海边农村的特色呈现了出来。

最终到达目的地了,在当地一位村民的带领下,我参观了他们的居处。假如不是亲眼目睹,我真的不信任该地村民们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尽然这样好,甚至可以与城市相比较。红白砖瓦所砌的两层小楼,楼前种植的绿树,二者交相辉映,显得特别协调。进入楼内细细观看,可以看到几乎每家每户都配有电视、音响、dvd等全套的家用电器设备。茶余饭后,三两人坐在一起看电视便成了他们的消遣方式之一。闲逛于村中,我看到有的孩子在尽情游戏,有的人在织渔网,而有的人则出海捕鱼。从村民的口中得知,出海捕鱼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一年下来,村民们每户年收入约为3~5万。如此而来,每个村民都成了小富翁。对比于过去,这里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过去,缺水、缺电、出入交通不便成了始终困扰人们的'问题,但现在,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村民们可以正常用水,可以观赏到精彩的电视画面,可以通过笔直的马路来往于城乡之间。

在演丰镇,无人不知红树林。当我来到红树林时,我立即就被红树林的自然美所震撼。一丛丛浓密的树叶覆盖在水面上,每当微风吹拂,树冠的那一抹翠绿便随波荡漾。当地人亲昵地称其为“海底森林”。据介绍,红树林是奇妙的植物景观,是生长在海南热带海边滩涂的一种特有的植物群落。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能防浪护航,又是鱼虾繁衍栖息的志向场所。由于该地红树林生长历史悠久,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所以不少游人听说红树林后都慕名前来观看。演丰镇就抓住这个契机结合当地因地震而形成的“海底村庄”等独特历史、自然、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整合为旅游资源。巡游红树林、吃着海鲜,看着乡村美景,城里人乐了,村里人腰包鼓了。我不得不佩服演丰镇人的商业头脑。

曲口盛产膏蟹、虾、剪刀贝、泥蚶、石斑鱼、牡蛎和黄蟮等多种名优海鲜,“曲口海鲜”成为宾宴上的佳肴,名声远播。经过查阅相关资料后,我了解到演丰镇在开展生态游后,海口市演丰镇接待客人在30万人左右,海外客人1.5万人次。旅游全收入3050万元,农家乐和渔家乐收入200万元,旅行社收入500万元,政府第三产业税收达586万元,农夫人均纯收入3868元,比开发前净增收达500多元。解决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500人以上就业,从事旅游项目经营的农户达300户,全镇干脆参与旅游就业的人数200人。经过此次巡游曲口生态文明村,我受益匪浅!

两山理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感悟心得体会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色发展是千年大计,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未来。

实现绿色发展要古为今用,善于在典籍中汲取智慧。《孟子》中的《寡人之于国也》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古人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鱼鳖”“材木”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按照规律进行捕捞和砍伐,不仅能够保护生态,还能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一举两得。我国施行的“休渔期”“封山育林”等政策就与上述名句反映的道理相对应。反之,如果采用焚林而猎、竭泽而渔等目光短浅的生产方式,一个国家的永续发展将受到巨大的影响。在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著作《齐民要术》中,“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等句子则体现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桑基鱼塘、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的元阳梯田就是因地制宜的生动体现。

实现绿色发展要艰苦创业,敢于在实践中探索新路。五十多年前,焦裕禄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当地经常漫天风沙,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恶劣的环境导致小麦低产,制约了经济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焦裕禄带病带领全县人民种植泡桐、翻淤泥压沙丘,实现了防风固沙;引黄淤灌,从而使得变盐碱地为良田,以此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时间来到21世纪,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__同志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余村人民遵循并践行这个理论,将原来的矿山打造成了公园,将原来的水泥厂关停并植树造林。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同样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增长。上述两个鲜活的事例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能够有机结合的,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应活跃思维,要能够创造性地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为当地的绿色发展提供新思路;三是党员干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以身作则,带头实践,率领当地群众艰苦奋斗,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绿色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要精诚团结,乐于在对话中谋求共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正加速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此次的气候峰会上,提出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个方案与之前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共建“一带一路”一脉相承。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看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各个国家是部分,各国人民同住一个地球村。实现全球绿色发展,需要世界各国相互合作、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一个国家如果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经济社会发展将会受到消极影响。世界好,各国才会更好。中国有着“一言为重百金轻”的诚意,有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胸怀,有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待客之道,更有“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责任担当,将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全球环境治理体系而不懈奋斗,为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当代表们听到“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中共报告中这一充满激情和期待的号召,响起了人民大会堂内雷鸣般的掌声。

所谓的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而在20xx年的党xx大报告中也已经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而现在在再一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议题,并将此列入了重要议题中,可见中央高层对中国生态环境的忧虑与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中,环境问题都是重中之重,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党的xx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党的xx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xx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绿色建筑、绿色施工、绿色经济、绿色矿业、绿色消费模式、政府绿色采购不断得到推广。“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另外,党的报告提出了,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报告此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尚属首次。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我们想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就必须要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党的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而且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而所谓自然恢复为主,就是强调要求我们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不要再发展的同时忘了自然界的规律,必须顺其自然,尽可能恢复原有生态的面貌与功能。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守住“绿水青山”。那么,如何实现“美丽中国”?即我们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不仅是当今世界的主流观念,也越来越受到我们党的重视。

而在自然环境保护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另一个重要的部分便是生态产品。在党的报告中,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也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是消费品,而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历经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提供物质产品的能力有了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进步,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却提升得较慢的。在党的xx大报告中谈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列在第一位。而在党的报告提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时,“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仍然位列其中。这足以表明,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切。要真正实现“三大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任务仍然艰巨,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步一步攻坚克难,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需树立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综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验了人类依靠自然、畏惧自然再到折服自然的改变。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本身是自然长期进化的结果,始终依存于自然。在农业文明时期,人们敬畏自然,主见顺天应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力快速增加的同时,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宣称要战胜和折服自然。这种观念导致对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夺,可利用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建设生态文明,则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白路径。在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从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能肯定化人的主体性,也不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都应当限制在保证自然界生态系统稳定平衡的限度之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发展。

自然规律具有客观必定性,我们日常生活、工作都应当遵循自然规律。要敬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则立足实际,依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等特点,选择合适的产业战略。推动产业生态化,培育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按自然规律办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我们人类的能动性和创建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须要在肯定范围内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绝不能把自然当做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通过改造为我们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们不能对其加以改造和破坏。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必需奉行的原则。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需重新谛视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全局的战略地位。只有树立起敬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新理念,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课后心得体会

近年来,“生态文明”这一话题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从社会到政府,再到个人,都在积极探寻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文明的途径。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也应该有一份自己的贡献。在学习了“生态文明建设课”后,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让我来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1.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课程,我领悟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保护生态环境会促进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建筑等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增长。而经济发展也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否则经济快速增长会破坏生态环境,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科技的发展对于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它也事关着生态文明建设。在技术支撑下,我们可以打造更加智能、低碳、安全、高效的城市。例如,利用新型的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可以实现城市建筑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垃圾分类、环保管理等领域的智能化管理;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可以实现水污染治理和大气治理等领域的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合作。从政府到企业到公众,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自己相应的责任。例如,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企业需要注重对于环保的投入,同时推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普及;公众则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来保护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意识和行为的变革。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于环境的敏感和关注,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保护自然环境。例如,不乱扔垃圾、不随意砍伐树木、不乱扔废弃电池和药品等等。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为,才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与环保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每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改进。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追求环保的更高标准。例如,探索更加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拓展更加广阔的可再生能源、倡导更加低碳的出行方式等等。通过不断努力,我们可以创造更加美丽、安全、健康的生态环境。

总结:正如课程所言,“生态文明是我们不断前进的方向,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有一份对于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段创新,持续改进,为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以可持续开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持续开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着重人的自觉与自律,着重人与天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天然的进程中开展物质生产力,不断进步人的物质日子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杰出生态的重要,着重尊重和保护环境,着重人类在改造天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保护天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络又有差异。说它们有联络,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材料,又包含精神文明的材料: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天然,在天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天然规律的基础上用心地能动地利用天然,改造天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保护天然,将人类的日子建设得更加完美;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束缚自己的举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自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差异,则是指生态文明的材料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容纳,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人类对于文明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的`前史进程。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文明是相对于粗野而言的。从社会形态的视点看,迄今为止人类已经阅历了奴隶文明、封建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从生产方式的视点看,人类又阅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等等。但从生产方式视点看的以往的文明,其着眼点主要是物质,是物质生产潜力的进步,人类物质日子的改进。这当然没有什么不对。

的观念也是很天然的。然而,跟着生产力的巨大开展,人类物质日子水平的进步;特性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损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发生和开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日子的进步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日子;开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损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天然讨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让我们共同努力,承担起前史赋予的社会职责,为实现人与天然的调和同处,为发明完美未来做出用心的贡献,让安康的明天更加完美!

三峡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不仅以其宏伟的规模和壮丽的景色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旅行者,同时也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在近几年的建设过程中,三峡工程坚持了生态优先,推动了一系列的生态环保措施,这让我深感震撼。在这里,我分享我的三峡生态文明建设心得和体会。

三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问题,管理水位,防止洪水,降低水文灾害,这是最初的目标。三峡工程不仅解决了华中部分地区的电力短缺问题,也解决了长江上游地区大水淹没的问题。三峡大坝建设工程也得到了全国的关注和支持。大坝的建设对于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三峡大坝还扮演着调节长江水系水量,保障下游水利工程安全和发展的角色。

第二段:生态绿色的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水电站之一,投资巨大,规模庞大,但更重要的是,大坝建设中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先例。三峡大坝建设中,大力推广了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大坝周边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得非常之优秀,包括了草坪和树木种植,水质测量与监控中心,水生动物保护中心,人工鱼礁和生态园等,严格监测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身份,对长江下游生态环境得到了提升,为后面的建设提供了基础。

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生态建设和经济利益并不矛盾,相反,三峡工程的经济发展建设为保障生态环保制度提供了保障。对于生态绿色经济方面,三峡工程所引导的不锈钢建材、生态高效灌溉、清洁能源等行业的发展,为后来者提供了模型。三峡工程并且推动纵向一体化的投资协调合作。三峡工程带动的是当地的生态旅游,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一条旅游产业链,并带动靠近三峡大坝的小镇子不断地发展。

第四段:生态环保对城乡建设的影响。

除了三峡大坝外,三峡工程还在城乡建设、工业,文化等各个方面提高了生态环保的意识。未来要重点关注的是,建设小城市和旅游区域的关系:采用生态可持续的能源,节约能源和水资源,生产出更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要大力宣传和举措,但是,分步进行的生态环保策略可以使城市在心理和环境上更可持续,以实现建设城乡生态文明的愿景。

第五段:三峡工程中的生态价值。

三峡工程建设的措施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是一笔稀有的财富,在未来为中国快速发展牢固砥柱。三峡工程的建设,提高了大多地区的水利发展与民生水平,能充分利用三峡水电的资源并依据环保政策,为发展提供了优秀的基础。因此,三峡工程建设不只是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贡献,也表现了世界一流水利工程和生态环保策略成功相结合的典范,彰显了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解决方案方面的领先地位。

总之,三峡工程的生态建设与保护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了里程碑。在这个时代,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是各领域的重要课题,三峡工程的实践经验对于其他的工程和地区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期待着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地区,采用三峡大坝的先进策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办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各行各业都需要共同努力。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我从事的是信息传媒工作,近年来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我深感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以下是我对编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与大家分享并共同探讨。

首先,我们要加强生态意识的培养。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努力,而我们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更应该带头树立良好的环保习惯。我们要时刻保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少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垃圾分类投放,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活动,向身边的人倡议环保理念。只有树立起全民生态文明观念,才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形成合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们要加强宣传和倡导。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我们有着非常丰富的宣传资源和平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倡导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我们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专栏文章、微博微信等渠道,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并介绍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科技成果,引导大家分享绿色理念,让更多人加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第三,我们要加强生态知识的学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科学的指导,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我们要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深入的了解。我们要学习生态学、环境科学等相关知识,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学习最新的环保技术和政策法规。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态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宣传工作,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环保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第四,我们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各个方面的协同合作,我们作为编办工作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其他部门沟通合作。我们可以与环保部门合作举办绿色环保活动,可以与建设部门合作推进生态建设工程。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我们可以携手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合力,实现共赢。

最后,我们要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专业的人才支持,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我们要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素养。我们要关注环保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了解相关政策法规的最新变化,学习运用新的信息传媒技术和手段,提高我们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总之,作为编办工作人员,我们要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加强宣传和倡导,加强生态知识的学习,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只有不断努力,我们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共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社会的发展必需依靠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留意爱护好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只讲发展而忽视合理的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不重视对环境的爱护,不重视生态建设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样的发展必将导致严峻的后果。当然,也不能片面地讲生态而不讲发展,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要做到既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在发展中爱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能否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各级党政干部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只有树立全面的、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使自然资源得以长期有效地利用和爱护,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前提和基础,而发展农业必需符合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使农业在良好的生态中发展,生态环境在发展农业中得到爱护和优化,心得体会《生态文明建设体会》。我们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安泽良好的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从人、自然、经济的'高层循环动身,突出产业化经营,坚持种植养殖沼气种植的循环利用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绿色循环农业,全县农业发展逐步走上了生态化、有机化、规模化的良性轨道。

生态文明建设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定要求,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详细体现。因此,在发展工业经济上,必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需注意爱护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使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总结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创新成果与探索经验,对新时代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重大理论和制度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理论创新方面。第一,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人们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第二,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第三,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第四,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树立生态全球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

制度创新方面。第一,推进生态环保机构和管理体制改革。成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组建生态环境部,突出责任、提高效率。第二,创新领导干部责任机制。建立中央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问责和追责机制,通过《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了25种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损害追责情形。。第三,全面推行河长制。要求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亲自抓、负总责,压实了各级党委政府河湖管理保护主体责任。第四,破除唯gdp论,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被纳入综合考评指标体系中,为领导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每一阶段取得的任何积极成效都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无论是对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研判、生态文明相关战略的制定实施,还是生态文明法制化和制度化的出台,都是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党的领导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根本政治保证。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等理念,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民群众切身需求的积极回应。其次,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力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者、实施者。再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让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念和生态意识,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立足点。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来看,每一阶段的举措都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建国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主要以治理水患、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等为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环境问题凸显,因此在1983年,国务院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基本国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四是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我国生态文明70年的建设历程中,法律法规不仅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保障,也对人的行为起到了规范约束作用。长期以来,虽然政府、企业、市场主体以及民众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我国的环境治理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环境监督不够严、处罚较轻,管理部门各自为政、缺少沟通配合等现象。因此,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书籍心得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今世界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我通过阅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深刻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书籍中所述的理念和观点给我带来了许多启发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从“环境意识的觉醒”、“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科技与环保的结合”、“个人责任与社会共识”的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书籍进行分析,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环境意识的觉醒。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认识到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我们处在一个资源有限、环境容量有限的地球上,必须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书中提到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退化等问题让我明白,环境恶化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更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提高环保意识,积极行动起来。

第三段: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

书中强调了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减少浪费、降低能源消耗、促进可持续消费等方式,我们可以减轻对自然资源的压力,保护环境的工作不再遥不可及。例如,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更加环保的交通方式,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我们可以鼓励身边的人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这些小小的改变可以积少成多,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四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书籍中也提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下一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需要我们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环境保护,追求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生。社会应该鼓励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例如,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提倡循环经济,使用可再生资源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第五段:科技与环保的结合。

在书籍中,科技被视为环保的有力工具。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创新的手段和解决方案,还可以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提供技术支撑。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电动车等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也成为未来的趋势;传感技术和物联网的应用可以监测和预测环境变化,实现精准的环境治理等。通过科技与环保的结合,我们将能够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强的支撑。

结尾。

通过阅读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书籍,我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个人做起,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推动科技与环保的结合,寻求更多解决方案。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共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范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第一次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集中体现了党中央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树起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2017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塞罕坝林场、右玉沙地造林、延安退耕还林、阿克苏荒漠绿化这些案例来看,只要朝着正确方向,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生态系统是可以修复的。”今天,在右玉县举行“两山理论与右玉绿色发展”峰会,浙江安吉、河北塞罕坝林场、陕西延安、新疆阿克苏和山西右玉,围绕“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主题,进行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共同发表绿色宣言。

一、践行“两山”理论不动摇,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范式。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大力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艰苦奋斗,久久为功,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两山”理论在中华大地化为生动实践、结出丰硕成果。

二、厚植绿水青山不懈怠,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绿色与繁荣昌盛相连,荒芜与衰落贫穷搭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我们要携手倡导、自觉践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世界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重要水源地和重要湿地的保护和建设,持续构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形成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让我们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

三、坚持绿色发展不松劲,形成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格局。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互促共进、深度融合,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着力打造绿色产业、绿色制造、循环经济、清洁能源、低碳经济,积极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全方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大地山川绿起来,生活环境美起来,人民群众富起来。

四、推进共治共享不停步,营造绿色和谐良好社会风尚。同在蓝天下,共爱一个家。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人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行动体系。我们要携起手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多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少开一天车、少使用一个塑料袋,让绿色低碳、环保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一种风尚、一种习惯,共建生态文明,同绘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党的_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定义为中国在20_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并明确提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近段时间通过认真学习党的_大报告,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几点更深的认识。

一、建设生态文明要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机制。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摒弃传统观念。要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要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有利于而不是有损于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更要加倍尊重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切实把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并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

二、建设生态文明要改革干部政绩考核体制。

要建立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综合考核投入和产出、速度和效益、经济和社会、发展和环境等方面的指标,力求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使用三者结合起来,作为地方政绩的考核指标,不断完善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制度。

三、建设生态文明要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和环保税收制度。

要建设生态文明,建立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积极推进生产要素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政府要逐步培育形成对土地、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建设生态文明,环保要加强征税的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书籍心得体会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日益紧缺,我们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许多学者和专家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将结果编撰成了各种相关专著。在我近期的阅读中,我有幸接触到了一本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书籍,其中包含了许多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知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生态文明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还需要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这本书在开篇就非常清晰地指出了这一观点。传统的环境保护主要关注的是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但忽视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建设则强调以上各个因素的统一发展。它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经济的积极作用,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只有在功能均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这本书中提到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案例,其中一个共同点是这些成功的案例都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环境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或者环保组织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需要担起的责任。只有全社会形成强大的共识,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才能够真正实现环境的改善。这不仅需要个人的自觉行动,还需要政府领导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创新思维和科技支持。在这本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科技创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当今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而这些创新能力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例如,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减少浪费。正是通过科技的创新,我们才能够找到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循环。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长期坚持和跨越时空的视野。生态环境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成功案例都是经过多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积累而来的。而且,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跨越时空的视野,不能仅仅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一时之利而损害了后代的利益,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找到平衡点,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只有长期坚持和跨越时空的视野,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阅读《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只有每个人都担起自己的责任,用创新的思维和科技支持,跨越时空的视野,我们才能够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后代能够生活在一个更加美好和可持续的环境中。

成都生态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中国,成都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在参观了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成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体会到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成都市对生态保护工作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得以全面实施。在城市建设中,成都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例如,市政府出台了严格的环保政策,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此外,成都还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生态质量。这些措施的实施为成都的生态环境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成都市着力推进绿色发展,推动传统经济向绿色低碳发展转变。成都建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都是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加快经济的绿色转型。同时,成都还鼓励绿色交通,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了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通过推进绿色发展,成都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成都市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民众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成都市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意识。例如,成都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举办了系列宣传活动,如环保知识讲座、生态环境科普展览等,深入到社区、学校和企业,使更多的人了解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成都市还鼓励市民参与到环保志愿活动中,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第四,成都市注重生态产业的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成都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通过引进和培育生态产业企业,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快速发展。成都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建筑等产业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在提高城市经济水平的同时,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保障。

最后,成都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坚持科学决策,充分考虑了各方利益。成都市政府深入研究生态环境问题,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在决策过程中,市政府重视各方利益的平衡,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这种科学决策的方法为成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可行的发展道路。

总之,成都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通过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成都注重绿色发展、民众参与、生态产业发展和科学决策,为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深深感受到了成都市政府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毅力,体会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我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成都将会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