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论语学而心得体会(汇总5篇)

2023年论语学而心得体会(汇总5篇)

作者:字海 2023年论语学而心得体会(汇总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篇一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精髓之一。阅读《论语》不仅能够了解儒家思想,更能够给予我们启示和指导,让我们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在阅读《论语》后,我产生了许多的心得体会。

段2:以人为本的思想

《论语》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行为和生活。这一思想教导我们要关怀他人,体谅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而以人为本的思想则告诉我们,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困境,才能真正做到和平相处。读完《论语》后,我更加明白了要善待他人,尊重他人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并且在与他人交往中注重互相沟通和包容。

段3:思修为上的教诲

《论语》着重强调了思修的重要性。人们常常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断提升自己来实现人生的价值。读《论语》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思修,才能成就自己,影响他人,有所作为。因此,我意识到在生活中要善于思考,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实践,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

段4:诚信为本的重要性

《论语》中还强调了诚实守信的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诚信问题时常发生,人们不信任他人,心生猜疑。而诚信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读《论语》后,我深深体会到诚信的价值,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有坚守诚信的原则,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建立信任,从而更好地与他人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

段5:个人对于《论语》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论语》,我不仅仅学到了儒家思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的思考和实践中得到了深化。我深切认识到人生交往需要诚信、尊重和关爱,而个人修养和思修则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不断提升。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秉持着儒家的精神,不断追求种种美好的品质与品德,力争成为一名有价值、有意义的人。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论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实现自身的价值做出努力。

结论: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思修为上的教诲和诚信为本的重要性。只有坚守这些原则,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我们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贡献。《论语》给予了我许多的启示和指导,我将继续学习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篇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李泽厚说:"学"者,学为人也,。学为人而悦者,因人类即本体所在,认同本体,悦也。友朋来而乐,可以本体乃群居而作个体独存也。"人不知而不愠",则虽群却不失个体之尊严,实在与价值也。此三层愈转愈深,乃"仁"说之根本,乐感文化,实用理性之枢纽。

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孔子的这段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语意重点并不在"学"字上,而在"习"字上。习,实践。这句话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学习如果能经常实践它,那不也是很快乐的么?"学"固然是快乐的,但实践所学更能让人快乐。

以孔子而言,"夫子以行道救世为心",是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哲人,在殷商的废墟上,这位生于"野合"的父母,起于贫贱的处境的殷宋公孙嫡系,成了"儒"的复兴者。他说:"吾其为东周乎?""吾从周!""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他想建立一个东方的"周帝国",他以几百年来商周文化的混合物--《周礼》作为支柱来建构一个理想的家园。所以他认自己是这种文化的代言人:"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然而初不见用于鲁,十四年周游列国,栖栖惶惶一如丧家之犬,喟然长叹,"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在如水流年中白了双鬓畴昔之夜,梦里在空寂神殿的两楹之间,抚柱哀哀哭泣:"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学何为?习也!学而无所用,才是一种真正的痛苦。学而致用,那只是孔子理想的快乐而已!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九万里的风等待扬起东海的波涛,托举鹏翼扶摇碧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门曰朋,来当然是切磋修养,研讨学问的;又自远方,山高水长,路途迢迢,交通不便,平素难得一见,这实在是可以快乐的事。"何时共把盏,重与细论文",这多少古人所临风怀想的美景。

然而细细想来,我们可以有另一种理解:难道朋友都在远方?近处无友?"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不也是孔子所欣赏、所向往的么?只是"微斯人,吾谁与归?"现实生活的周围却往往没有这样志同道合者!

圣人可以光耀千秋,可以光照四海,却照不亮附近凡人们的双眸!凡人们会告诉你:太阳再鲜艳,它也有黑子,像女人脸上的雀斑;西施是美,可是她有心脏病,娶不得!所以圣人是孤独的。所以他期待远方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他的光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寂的柴门,等待远来的寻芳者扣响,打开一个尘封的春天。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伟大的人,他的痛苦在于,他是清醒的,他比平凡的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他超越了他的时代;还在于他有更远大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世俗所不需要的,因而他也是不合时宜的,也是不被理解的。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奈何这世上,谓我何求的人远比谓我心忧的人多!更有甚者,人们总是习惯用石块、鸡蛋来迎接启蒙者、先知者。

胆怯一点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于是避人且避世。

勇敢一点的人,毁誉无动乎中,荣辱在所不计。即使是举身赴清流,也不肖于同流合污。

可是当一个君子,真的好难啊!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声无奈的叹息,袅袅了千古!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篇三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君子不争》看到《论语》中的这句话,马上想到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高下。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子观点有相似之处。孔子的观点是君子之人是坦荡荡的,光明磊落,他不与人一争雌雄,即便是争也要争在明处,或者是事业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中的好友。君子之人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为敌,待人以礼。成为刎颈之交的廉颇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君子不争利,若要争,也是以切磋技艺为主,射场上的竞技者,射场下的好朋友。有时就是最严酷的战争,也要互派使者,约时间,约地点,约人员,约回合,不以暗箭伤人。因此,君子明明白白做事,坦坦荡荡做人,人格至上,待人以礼。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乐适度》这则语录本来是孔子用来评价《关雎》的情感风格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是爱情诗,是男子追求心仪中的女子,心怀喜悦,充满了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渴盼,这是“乐”,但又思而不见,追而不谋面,充满痛苦,这是“哀”,但这首诗却恰当地处理了情感的度,乐但不过分,伤感但不感伤,这是一种中道思想。

这个评论的可贵之处是它告诉人们怎样去合理调控自己的情感。人生在世,大喜大悲在所难免,庄子想通过“逍遥游”的方式告诉人们要真正做到至人神人圣人,只有摆脱功名利禄。范仲淹告诉我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思想都告诉我们要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修炼自己,宠辱不惊,乐观旷达,恰到好处。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

《仁者安仁》孔子告诉人们应当向仁者智者的方向努力,这是做人的目标,因为一个人如果不仁不智,他就不可以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不可以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他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会做出犯上作乱之事,会损害他人利益。

真正达到生命自觉的人,他会安于仁德,利于他人,他会以宽厚之风灵动之气呈现自己高尚的人格,他能一贯把持自己高尚的人格,不因贫困,不因利益,不因权势。孔子认为自己的弟子中最贤德的人是颜回,就是因为他住在简陋的街巷,吃着粗糙的饭菜,仍然能不改其乐,老师以有这样高度生命自觉的弟子为自豪。孟子也说:贫贱不能移,就是处于困顿的境地不能动摇自己的做人底线,不做苟且之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安于仁,利于仁,行于义。

《不失仁道》孔子的这则言论有两个关键词,即“道”和“仁”,其实在这里“仁”是对“道”的阐释,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都要依从于道,不做背离道之事,到孟子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说“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就是说君子之人要保持一贯的操守。仁是对道的进一步阐释,君子之人不能在很短时间和很困顿的时间违背仁,仁成为君子之人的道德底线,如果背离仁,那就违于道。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具备人道之心,富贵不离道,贫贱不违道,时时事事将道存于心间,时常检查反省自己,做真君子。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篇四

在读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后,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独到的见解,在学习上,南怀瑾先生对人们关于《论语》以往的见解进行了论述,并从另一角度来分析,不再是是以往的论述,墨守成规。就例如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就匠心独运,很直接的披露了学习其实是“不亦苦乎”,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重点在于“时习”,讲求的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违心的高呼“学习万岁”。对于我们所学的,南怀瑾先生也不是附庸以往的那些所谓的 “圣贤书”,而是讲求书的实际效益,身处在当下,只有那些搞学术研究的学者才会奋力于古典的著作,我们平常人所求的只是能够生活的一种技艺,一项本领。因此学习不在于书籍,而在于生活。

教育应该是传授真本领,而不是传授应试技巧,南怀瑾先生对于这点也有很深刻的见解。他在论述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时,就曾提到文化道德不实的问题,当一个学生需要老师的帮助时,如写论文,便毕恭毕敬,夸张一点可谓是点头哈腰,结果毕业时,连影子也找不到,当然,这也可以看出现在大学教育的一个失败,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再是中学时的亲密,彼此互无交流,你可曾试想大学毕业后你能记住几个老师,乃至又有几个老师能知道你。

孔子教育门人是根据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我们如今的教育也应该符合当前的国情。读《论语》,学习的是有用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融会贯通方能学有所成。《论语别裁》就是希望我们能走出圣贤经典的误区,看到当下,把握未来。

1、 确定基础与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

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

2、 着力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

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出多种平均分的方法;分母、分子不同时出现,就是让学生看到分母就想到平均分,看到分子就知道表示这样的份数,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自己弄清楚分母、分子的含义,并能用分数表示;对不懂的地方和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有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数学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加以解决。这样就给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发挥创造的空间,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3、 营造民主、宽松的探索学习氛围

这节课从一开始到结束,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学习方式,有力地支撑了这种积极的氛围,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主动获取,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尊重学生,平等对话、相信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二是注重课堂自主学习与合作精神的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与他人融洽地协作学习,真正懂得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面对新知识,敢于提出一连串想知道的新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广泛地探讨,使概念内涵充分揭示,让学生动手操作深化对分数的理解。整节课都在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数学,获取知识。

论语学而心得体会篇五

关于“论语 孝 心得体会”的主题,我认为,孝是一种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论语》中关于孝的论述,是我们学习和实践孝道的最好指南。以下是我对“论语 孝 心得体会”的五段式连贯文章。

一、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文化传统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孝在《论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孝者,不容毁也。”(《论语·卫灵公》)这就是说,孝是一种无法被毁灭的品质。孝道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更体现在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稳定和和谐上。在现实生活中,孝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能够传承、代代相传。

二、《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孝道的论述,我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两句:“有子,好孝者,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和“孝在内,仁在外。”(《论语·雍也》)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孝应该始终牢记于心,孝顺父母不仅仅是陪伴和扶持,还可以反映自己是一个好的人,是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孝道和仁道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心怀孝悌之情,才能真正做到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以孝笃爱,顺天应人

孝是一种浩瀚的情感,伟大的父母情、孝顺之心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守护的。父母养育我们,给我们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因此我们应该用我们的孝心来回报父母。不仅仅是物质,更需要我们关心他们的生活,体察他们的心情。《论语》中的提及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邪?”(《论语·学而》)告诉我们,孝道是人际关系稳定的基础和伦理道德的重要基础。只有我们孝顺父母,并将爱广泛地传递给周围的人,我们的领导地位才得以得到尊重和认可,我们的个人品格才能得到完善。

四、传承孝道,弘扬中华文化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并不只是蕴含着优秀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道德动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价值和应有的社会角色。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传承孝道的热度,让孝道文化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成为推进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学习孝道,做好自己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论语》中的孝道思想,深入了解孝的内涵和外延,探究孝的实质和内在。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将孝的情怀内化为自己一生的习惯,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人性魅力,用实际行动响应孝道的号召。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孝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爱,是一种毫无保留的奉献。总之,《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孝道,我们能够更好地生活、工作与交往,让爱和关怀成为我们人生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