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最新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最新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作者:HT书生 最新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精选8篇)

民族团结需要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理解,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民族团结的实现需要完善民族自治制度和政策法规。这里汇集了一些关于民族团结的名言警句和智慧箴言,让我们共同汲取力量和智慧。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一

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认识分米和毫米。第一个例题先通过讨论铅笔盒的长和宽的.数据,引出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教材设计了一些列活动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进一步感知一分米的实际长度。最后要求学生在米尺上数一数一米有几分米,来推算出分米与米的进率从而在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之间建立起完整的联系。第二个例题让学生用尺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出不足1厘米引起小朋友的认知冲突,教材再引导小朋友数小格子来明确测量结果。由此揭示:直尺上一厘米中间每一小个的长度是1毫米。然后要求学生用笔尖指着尺上的小格数数,一厘米有多少毫米,借此明确厘米与毫米的关系。随后还呈现出一些1毫米的物体,借助这些直观的例子更加充分的使学生感知1毫米的实际长度。最后教材提出你知道那些东西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吗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丰富对1毫米或几毫米实际长度的感知,并初步建立相关长度的表象。随后想想做做6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1分米,1毫米实际长度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也初步学会用厘米分米作单位测量或估计物体线段的长度。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础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所以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从量与计量的角度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拓宽用数学只是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范围,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面积和体积的测量等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其他内容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二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三

下面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

一说教材: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三说教学过程: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四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米和毫米不仅是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学生逐步掌握测量方法和技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纵观本节课,田老师巧妙构思,精心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猜测、交流等活动,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表象,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与上节课相比,教学流程更清晰合理,语言表述更准确到位,具体有以下几点感受:

强烈的探索欲望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课的伊始,田老师通过简单的复习,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再通过填合适的单位,既巩固了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又通过“一根吸管长1()”,这一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米太大,厘米又太小了,进而激起了学生认识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的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学习。这样的导入简洁、有效。

低年级的学生容易接受直观形象的事物,对于分米和毫米表象的建立教师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田教师在引出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之后,分别让学生在学生尺上找1分米和1毫米,用手比划出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长度,找出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1分米或1厘米,再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等,通过丰富多彩的体验、感知活动,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分米和毫米的表象,学生的'认知更加真实,更加清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在不违背教学宗旨的基础上,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中感受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内容的生活性,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主动思考,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本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安排了多次观察直观教具,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分米和厘米、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毫米的认识也是通过测量数学书的厚度引发出学习需求,教师同样组织了多样的“找一找”、“量一量”、“数一数”等体验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并结合身边的物体,如“胶带纸的厚度”、“手机的厚度”等,丰富学生的体验,体会出分米、毫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出学习的价值所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差异。田老师充分关注到这一点,交流时注重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方法,如画1分米长的线段,在学生展示画法后,继续提问:有没有不一样的画法;量回形针长度时交流不一样的想法。这样既给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深化了学生的认识。

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后,田老师紧扣教学重点设计了多样的练习,有填合适的单位,有实际的测量活动,从而更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会用分米、毫米做单位测量或描述物体的长度。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当然,个人觉得本节课还有一些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一、忽视了估测意识的培养。概念教学应与估测相结合。如在实际测量时,应让学生选择单位后先估一估长度,再进行测量。

三、问题指向不太明确。如当学生画完1分米的线段,第一位学生展示画法后,教师问:有没有画法不一样的?学生总是围绕刻度0—10说自己的画法;直到问:你是从几画到几,有不一样的吗?学生才说出了很多不一样的方法。课堂结构就显得不太紧凑,导致练习拖延了时间。

四、灵活应变能力有待增强。本节课已经拖延了时间,应在交流测量结果后用一句话结束本节课,如: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选择感兴趣的物体去测量。而不要再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知识,要灵活应变。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五

杨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分米、毫米的认识》。杨老师幽默风趣,亲和力强,课堂上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与分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有两大亮点值得学习:

一是精彩的导课。杨老师是这样导课的:老师肩上背着一根长长的队旗旗杆(金箍棒),做动作,让学生猜一猜,老师表演的是哪个电视剧的人物。学生猜测:孙悟空。然后教师把金箍棒变短,观察,说说现在的金箍棒有多长?(1米),再变短(1厘米),说说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教师问:“还有其它的长度单位吗?”引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进入新知的学习之中。这样的导课,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富有趣味性,同时也较好的回顾了前面学习的知识:米与厘米的认识,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我在想:如果我来设计这节课,我是做不出美猴王的动作,也想不到用金箍棒的变化把旧知的复习隐含其中的。相比之下,直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远不如杨老师的`这种设计活泼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是毫米的感知。在感知1毫米大约有多长的时候,杨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先量出约1毫米长(厚)的物体,如硬币的厚度、银行卡的厚度等。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物体,然后抽出,观察两手指之间的长度,然后再放入,再抽出,这样反复操作,反复观察,经过不断的感知之后,杨老师提出问题:“你想对毫米说什么?”孩子们纷纷说:“你太小了”、“你太短了”、“你怎么这么短呀”。然后得出结论:毫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长度的。在我教学毫米认识的时候,这一环节我却没有这样让学生捏一捏,而是让学生直接根据自己的感知用手指比一比,相对来说:直接用手指比一比远不如这样捏一捏的感知更具体,更形象,感知也更加准确、充分。看来,一节课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心的设计和思考,很多时候,换一种设计方式,会更适合孩子,会让孩子的理解更深刻。

一点值得商榷的地方:课堂上,在杨老师开始引领学生认识分米的时候,到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间,到进行练习的时候,已经下课了,感觉对分米的认知有些仓促,而相对来说,分米也是学生不容易感知、理解的。在学习之前,我与杨老师进行交流过:可不可以这节课只认识毫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感知与操作,从而更全面的认识。很多时候,我们在解读教材的时候,不仅仅要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与安排,更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的使用,让我们的教学设计更加适合我们的学生,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六

今天听了一节《认识分米和毫米》。“认识分米和毫米”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际测量,感悟并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了解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估测能力;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这节课田老师上得很精彩,也很扎实,我感触颇深。下面我就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田老师从学生已经认识的两个长度单位入手,先让学生回顾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学生新知的掌握。比如:让学生比划出一米和一厘米的长度,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让学生再去填上合适的单位,一幢楼房高20();一盒饮料8()。在“饮料盒8厘米后,设计了一个吸管1()”,由此激起学生探寻厘米以外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这样就非常自然地过渡到了新课分米的认识。在讲授1分米有多长,教师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分米”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表象——找1分米的实际长度,放手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扩大学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发现、讨论交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田老师在教授分米,知道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一个长度单位的建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环节,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感受,逐步地强化。通过让学生认一认、找一找、量一量、、画一画等一系列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帮助学生比较清晰地建立了对分米和毫米的.表象,所以在让学生交流一分米到底有长,让学生看着直尺找一找一分米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有学生回答从刻度“0”到刻度“10”,有学生回答从刻度“1”到刻度“11”等等,教师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带动了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回答的丰富多彩。在让学生画一分米时,让学生交流画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是从刻度几画到刻度几,要画上端点,画完后要标注一分米。田老师还让学生用手比划,对着直尺比划出一分米有多长,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吸管的两端,感受一分米有多长。再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大约是一分米的。

在新授毫米时,田老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学生就说出了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田老师说如果不用“大约”这个词,怎样精确地表示出数学书的厚度呢?这就需要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它就是——毫米。就非常自然的过渡到了毫米的学习。在这里田老师“注意细节”,这也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教师把握了教学中每个细小的环节。“大约”一带而过,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长度单位,也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严谨意识。接着田老师就讲述:直尺上1厘米中间有一些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你能用自己的手指比画一下1毫米的长度吗?这样巧妙地引导会防止学生觉得知识传授过程的做作。教师学生用已学长度单位量的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不足1厘米时,为了测量的精确,我们需要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在实际操作中逐步建立起毫米的概念。在认识一毫米之后,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毫米的物品,比如胸卡的厚度,硬币的厚度等等。小朋友们在操作叙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1毫米的感知,很能体现操作与感知的实效性。通过以旧引新,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活动情境——让学生找长度是1毫米的物体;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与毫米有关的信息,以上这些教学设计,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身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

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和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真是其乐无穷。在教学中,让学生在一个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环境中,不仅真正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空间观念,而且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好学,数学真有趣。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知识,而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探索的魅力、发现之余的喜悦和无穷的求知欲。整个教学流程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可以感觉到教师在备课时下了一番工夫。教师通过量一量、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知识,参与面广,活动量大,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并且课堂气氛融洽,学生联系生活,深化概念,过程不做作也体现了数学美、符号化,对于学生的后阶段的学习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七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新的课程标准的根本目的在于为个体的发展服务。个性的和谐,理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身心发展的平衡等都是新课标所追求的目标。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除了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这个知识目标外,重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一、用自主探究,育实践能力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基于此,《分米和毫米的认识》中,对于分米的教学,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自主探究。例如教师问:“关于分米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接着出示1分米的尺,让学生理解1分米在尺上的长度,并通过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估一估、画一画、数一数、量一量等环节加深对一分米长度的印象,通过自已的操作来发现知识,学习知识。

二、以层层引入,导数学新知接受式的学习固然同样给了学生科学概念的结论,却没有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探险的经历,学生随之失去了培养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方法的机会。会发现学生把知识“抛”得很快,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教学知识主动的建构过程。因此,教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时,对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进率关系,我们没有硬性灌输,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出发对教师所讲的1小格就是1毫米,10厘米就是1分米,重新加以解释,重新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

在比较、分析、推理之后,学生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也就是不同单位的长度: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从而真正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在认识毫米时,教师先让学生量一量数学书的厚度,问:“你发现了哪些有关毫米的知识?”当学生说出直尺上一小格就是1毫米时,教师立刻出示课件并引导问:“那么1厘米有多少毫米呢?”让学生来数一数,得出1厘米=10毫米。教师继续问:“那么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请学生量一量,了解生活中一毫米厚的物体有哪些,加深对毫米的认识。

三、让趣味练习,促知识巩固《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富于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及交流等等数学活动。可是在稍显枯燥的练习中,如何来体现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如何让数学练习也能深深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们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这一环节,学生在读日记的过程中发现了错误,笑声不断,教师就因此而提问:“你们笑什么?”学生指出各种错处而改正,整个改错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环节就让数学知识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生动起来,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积极地情感。

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课件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进率。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米尺;直尺、一分硬币、橡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