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实用13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实用13篇)

作者:雨中梧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实用13篇)

民族团结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通过交流和理解来促进。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加强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呢?我们整理了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典型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够启发和鼓舞每个人的团结意识。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一

1.理解伽利略追求真理的过程:怀疑—实验—公开验证。

2.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求实的科学态度。

1.体会伽利略敢于追求真理的勇气。

2.理解伽利略怀疑思考的过程。

今天这堂课,李老师要同同学们一起感受伽利略的伟大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齐读)

1.出示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说说你的感受

2)交流体会

3)小结:

2.出示斜塔图片: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

3)出示: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

a)指名读

b)所以老师想再请同学们仔细读读书,看看在做公开试验前,伽利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一边读一边思考,第三四自然段,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生提不明白之处,师出示伽利略的思考过程,生自由读这部分,边读边想,还可以用笔作个图示以帮助自己理解。

d)生说、师说(课件演示)

e)师引读第四自然段

3.创设情境,自主阅读

大家可以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自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2)学生读书、交流

5)生生对话

6)生表演(点击课件,是范读第六自然段的一部分)

8)可适当初,你们是这么说的吗?(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9)现在,你们明白了什么?

4.拓展延伸,联系实际:

是的,伽利略这位年轻的科学家表现出来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真让人叹服。

同学们有没有读过类似追求真理的小故事呢?

我们小朋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事例呢?

(联系材料:《动手做做看》)

5.尾声:

正如《伽利略传》的作者布莱希特说的那样“真理是时间的孩子,不是权威的孩子”(出示),这些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应该留在同学们人生的长河中。

6.老师建议:

创作一条格言勉励自己。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二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

(反思:虽然阅读课以学生的朗读体悟为主,但教师也不能完全放弃讲解。由于考虑到学生受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理解伽利略是怎样利用亚里斯多德的一句话推出两个结论的这一教学难点比较吃力,于是,在突破难点时,采用列算式来理解:,这样理解既简单又明了。同时这种方式也学科间的知体现出学科知识是相通的)

出示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

(让学生用这样的关联词语来说,能够令他们感受到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思考:

1)伽利略做了多少次试验?

(无数次)

2)他的实验成功了吗?

(引导学生读第4自然段,说明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3)为什么要作公开试验?

读课文第5自然段。

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反思:这里可以结合作业本,令学生指导,信奉意义,信奉的反义词是怀疑作业本还是要用起来,以后备课一定要记得连作业的内容一起备进去。)

总结: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

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那么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

再次朗读朗读第五自然段。

得出结论:之所以要公开试验,就是要向权威挑战。

3、所以伽利略又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默读课文思考:当时人们是怎样崇拜亚里士多德的?人们又是怎样议论伽利略的行为的?

读课文2、5段,对比人们的不同态度。

总结: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升华情感

1、出示最后一句话。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从课文中你学习到了什么?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要敢于质疑,勇于挑战。)

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思考。

2、教师总结。

出示: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四、小练笔: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三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感触很深。这篇文章主要说的是: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无比信奉,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质疑的“真理”。如果有人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一起责备他,把他当成敌人一样看待。但那时伽利略还会对亚里士多德的话去思考并产生了怀疑,而且他没有被当时的情况吓住而放弃了进一步思考或退缩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

读了这篇文章,作为小学生,我们不能盲目的崇拜科学、迷信权威。应该善于思考,勤奋学习,敢于向权威挑战,考虑问题周全、严谨,敢于追求真理。

我又回想起以前,我真是要向伽利略多多学习呢!那次,邱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公开课。是上四则运算那个单元的。课上,老师问同学们8÷4×8÷4用地等式算出来。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老师请俞鑫来回答,俞鑫笔直的站在位子上,不假思索地说:“8÷2×8÷2等于4×4等于16。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举起对的手势。可我仔细一看题啊,其实是俞鑫运算时的.过程是错的,应该是“8÷2×8÷2等于4×8÷2等于32÷2等于16。但我一看同学们都竖起了钩,我也竖起了钩,不敢说是错的。结果老师说我们看题不仔细,把题目用耐心地给我们分析、讲解了一下,跟我一开始想得一模一样。我差点要叫出来:“我的天啊!没搞错把!”这都怪我胆小、没自己的主见啊。

以后,我再也不能盲从大流了!如果自己认为是正确的,就要敢于说出来!向伽利略那样,是真理就要坚持到底!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了。”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五

通过这篇文章我知道啊里士多德被伽利略骗了,因为那个高空落体实验根本不足以证实谁对谁错。试想,空气中存在摩擦力,不同质量的球体在真空中,而且在同一高度下落体当然同时到达同一高度的地面,但在有空气的状态下就不一样,如果两只实验球一大一小,小的球因为恒定的自由落体和较小的空气摩擦下,会比大球落得更快,相反,如果小球的质量为10磅,大球质量为1磅,那么也会是小球比大球先到地面。这也是必然的。

尽管小球落得比大球快,如果两者间相差距离不大,旁观者用肉眼根本难以观察清楚,这样的实验结果怎能接受??阿里士多德定律如果真的是对的'话,在这样的高度+空气摩擦情况下,也可能是伽利略赢了。

这样的实验存在争议。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六

我今天读了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亚里士多德是世界上伟大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十倍。那时的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当时伽利略是一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伽利略在众人的讽刺和挖苦下,进行了一次实验。

结果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错误的,两个铁球是同时着地的。伽利略不管被人们怎样讽刺,怎样挖苦,他都能坚持事实和真理。要是我,一听到别人的讽刺,就可能会放弃。伽利略坚持事实的精神令我敬佩,也值得我好好学习。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生,应该勤于思考,敢于探究问题。要像伽利略一样,以真实的事实来证明科学,绝不能退缩。同学们,让我们做一个热爱科学,敢于创新,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七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  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 二 课 时

复习旧课,导入  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  案

第 一 课 时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  违背  的确  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 二 课 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教师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八

我读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我深有感触,所以我写出了这一篇作文。

这个故事讲:一个数学教授,怀疑古代的一名大科学家中的一句话有错。是这样说的:"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落下来,速度是1磅的10倍。”他反复地想,终于去试验了。结果都同时着地。在一次数学课上,他在斜塔顶上,同时仍一个10磅重的和一个1磅重的,结果让大家目瞪口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我的感触是人们真是太笨啦!科学家的话不一定是正确的。没有试验过怎么知道呢?应该是亲眼所见才是真的,你们自己不知道,只是别人说的。不过呢,这也不全怪你们,因为这个大科学家也有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九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理论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和猜疑中走上比萨塔,用事实证明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十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说教学理念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五、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2、但当时的伽利略,年仅25岁,是个数学教授,没有名,没有地位,是个平凡小辈,他信奉了吗?是怎么想的?学生在书上找出,再大屏幕展示:如果把句中的“如果”删除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以4人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从对比中体会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质疑,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有理有据,它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可见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体讨论交流后观看大屏幕展示两种落地情况,让学生明白其观点的矛盾性。面对这样的结论,伽俐略怎么做的?(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了。”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七、说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十一

还记得四年级的时候学过的一篇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吗?它可告诉了我们一个大道理呢!

当时研究科学的`人们对亚里士多德很是盲从,亚里士多德说:“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同时落下,10磅重的先着地。”只有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怀疑,他反复实验,发现两个铁球虽然重量不同,但同时落下,都是同时着地。他又做了一次公开实验,结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其实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能轻易、盲目相信别人的话,要自己去实践。像伽利略这人对任何人的话都不会轻易相信,而是去仔细思考、反复实验。

在古代英国,人们都把西红柿作为观赏品,因为他们觉得西红柿颜色很鲜红,以为有剧毒。后来一个画家去亲自尝一尝,觉得非常香甜。他是第一个品尝到西红柿美味的人,如果不是他亲自去品尝,那么西红柿就永远成为一种观赏品了。

我们很多事是需要亲自去实践的,不要只听信别人的话,要根据自己的判断、思考去实践。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十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本篇文章讲述了伽利略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后,登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力争做学生思维的激活者,情感的激发者,学习的引导者,以学生读、说、议,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通过对课文重点词句的感悟、理解、品味、积累、运用,使学生得到思想的启迪、思维的发展。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写的典型事情的主要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胆大妄为”的意思,并在对比品读和想象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对比品读和想象写话中初步体会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师准备简单的教学课件。

上课开始,我便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同学们,一位哲人曾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否对那些既定的事实产生过疑问,并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实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一)、初读课文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我这样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2、边听边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

3、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并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对文章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对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二)质疑问难

(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

(1)两个铁球为什么同时着地?

(三)、深入文本

1、师问:当时的亚里士多德是个什么样的人?资料介绍,大屏幕展示。人们对他的态度是什么?通过与“相信”的比较中理解“信奉”,有多少人信奉?人们对他信奉到什么程度?让学生找相关的段落(第二自然段),大屏幕展示:师指导学生注意通过神态、动作和语气来表现责备。这样一位大名鼎的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屏幕展示:他想说明一个什么观点?(球落地和重量有关)先抽学生谈,然后大屏幕展示落地过程。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

(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质量不同、试验地点不同、天气、风力等试验条件不同……)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

3、多次反复试验的结果是什么?理解反复与重复的不同。

4、让学生用书来做做这个试验。

5、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大屏幕展示表格,学生填空。为什么有人说他胆大妄为呢?由胆大妄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

6、面对这样的科学氛围,用“伽利略如果,就会;但是,如果,就会。最终他选了。”渗透说话练习,深入体会伽利略怀疑权威所要面临的生命危险。面对危险,他毅然决然地登上了比萨斜塔。看!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同时落下来。此时的人们是什么表现?找出句子填空。同学们,在那样的科学氛围中,伽利略做出了这惊天动地的举动,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人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抽生谈感受,让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大屏幕展示受到的启发。

(四)、拓展延伸

多么可贵的精神,伽俐略公开向权威挑战,在比萨斜塔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科学史造成了轰动,给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现在他光荣地走下了比萨斜塔,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如何采访他,或者是先前嘲笑他的观众,现在有何表现,或者你就是此时的伽俐略,你会怎么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总结:伽利略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使他走向了成功。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那就快快行动吧,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同时从高处落下”,应该改成“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以此提高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这样的板书突出重点难点,形成知识结构,能建立教学信息系统,易于巩固记忆。

产生疑问

反复试验

公开试验

试验成功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篇十三

自从我读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文章后,才明白了主见的重要性。文章主要写了: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曾经说过: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同时落下来,10磅重的铁球先着地。25岁的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错误的。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是同时着地。伽利略能够坚持说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错误的,靠的是什么?是——主见。对啊!主见能改变你的一生;能够使你成为命运的主人;能……在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要语文考试了。

我们班的男生向我们女生挑衅地说:“这次语文考试,你们女生的成绩肯定比我们男生差,差得远呢!”一副必胜的样子。我听了他们的话,心里十分气愤,拳头捏得“咯噔、咯噔……”地响,我忍不住说道:“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们女生照样得第一,等着瞧吧!”语文考试成绩出来了,我们女生的成绩果然比男生强!是啊!别人说的话不一定能决定你的一切,再说,命运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别人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决定你,你也不能决定别人的'一切。当你的某一件事被别人嘲笑时,千万不要沮丧,应该把自己当作“聋子”,把别人说得坏话抛到九霄云外去。做一个有主见的人!有尊严的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