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总结>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精选5篇)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精选5篇)

作者:笔舞 最新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精选5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篇一

一、基本情况 xx 镇位于桐柏县城东北 10 公里处,总面积 144 平方公里,辖 16个行政村,242 个村民小组, 万人,耕地面积 万亩。xx 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村 7 个,贫困人口 1737 户 5549 人,其中已脱贫320 户 1230 人,未脱贫 1214 户 3594 人。是桐柏县十个一类贫困乡镇之一。

**年,xx 镇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三处,确定搬迁对象 82 户345 人,其中,代湾农贸市场安置区安置贫困人口 28 户 138 人,桃花河安置区安置贫困人口 31 户 123 人,王湾村上湾组安置区安置贫困人口 23 户 84 人。目前,安置点配套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已全面竣工,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

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公厕、诊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节约公共设施用地面积和建设费用,进一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

(二)推进政策落实解民忧 xx 镇实行搬迁责任制(即脱贫责任组长包村、村组干部和帮扶责任人包户),在走访时,详细掌握搬迁户生产生活动态,把中央、省、市、县脱贫攻坚政策向搬迁群众全面、准确、客观的阐释清楚,尤其是与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产业等方面的政策,做到准确无误、不漏一户,同时,跟踪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做好搬迁户的“引路人”,确保搬迁户在扶贫政策上应享尽享,消除搬迁群众“故土难离”的情结。

证每一户都有至少一项致富产业,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是通过安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合市场需求,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二是积极协调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以及扶贫就业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与搬迁户发展订单农业或吸纳搬迁群众务工。三是组织邀请相关部门为搬迁群众提供生产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改变原有落后生产方式,实现增收渠道多元化。

下一步,我们将精准分析工作中的不足,补齐短板,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措施,加强部门协调,抢抓时间节点,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快速推进。

【篇六】

一、基本情况 我区“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8 个(**年度 4 个、**年度 3 个、2018 年度 1 个),其中城区安置点 1 个、中心集镇安置点 6 个、中心村安置点 1 个,计划安置 11677 人(其中贫困人口10965 人),涉及全区 12 个乡镇的搬迁对象。目前 8 个安置点已经全部完工,现入住 2496 户 10961 人(贫困人口 2353 户 10339 人),入住率 。

迁而举债。目前 8 个安置点项目已全部完工并验收入住,工程完工率100%。

(二)搬迁入住。按照省、市、区脱贫攻坚相关工作要求,截止目前。我区**年计划搬迁的 847 户 3346 人中已入住 819 户 3217 人(其中贫困人口 772 户 3015 人),入住率 ;**年计划搬迁 1764户 8169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1676 户 7785 人),现入住 1677 户 7744人(其中贫困人口 1581 户 7324 人),入住率 ,余下未入住人员因审计整改清退部分重复享受政策的搬迁对象,加上旧房拆除工作推进中有部分群众意愿发生变化所致,目前各乡镇正在按照“退一补一”的原则实施动态调整管理。2018 年杨武乡安置点已完成验收,近期即可组织 36 户 162 人搬迁入住。

(三)规范资金管理。我区坚持资金省级统筹,封闭运行管理。严格按照《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资金管理办法》执行,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营管理。**年计划到位资金 万元,实际到位 万元,资金到位率 ,已支付 万元,资金使用率 ;**年计划到位资金 47025 万元,实际到位 46787 万元,资金到位率 ,已支付 39010 万元,资金使用率 。

置点,“三类保障”、“三个场所”、“三个机制”及党的基层组织均已建立健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夯实了基础。

(五)积极推进拆旧复垦复绿。拆旧复垦工作是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的一项重点,也是难点。各乡镇组建工作专班,深入搬迁村寨逐家逐户反复开展群众工作,把政策和道理讲清楚,帮助群众把账算清,把利弊分析清楚,消除群众的思想顾虑,截止目前,**年前期摸底可拆除旧房 337 户,现已拆除 369 户 亩(其中有 32 户为连体房,在旧房拆除中不影响其他未搬迁农户住房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应拆尽拆),拆除率 ;已复垦复绿 345 户 亩,复垦率 ,余下未复垦的可确保年底前完成目标。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区“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入住目标已基本完成,2019 年工作重心将转向 8 个安置点的后续服务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社区服务、社会治理、就业增收、就医就学、生活保障等后续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确保到 2020 年,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医疗、警务等基本公共服务 100%实现全覆盖,就业得到充分保障,收入水平明显提升;迁出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源权益属性明确,迁入地服务配套齐全、治安秩序良好、环境卫生整洁、干群关系和谐;搬迁群众良好生活习惯基本养成,与安置地社会有效融入,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大幅提升,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同步进入小康社会,过上和谐幸福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篇二

全区锁定易地扶贫搬迁户 153 户、512 人。涉及大幕乡、汀泗桥镇、官埠桥镇、马桥镇、**奶牛场等 5 个乡镇(场)。集中安置点 6 个,分别是大幕乡广东畈集中安置点、大幕乡西山下集中安置点、汀泗桥镇大坪村西关集中安置点、八角邱集中安置点、官埠桥镇窑咀村集中安置点、**奶牛场杨排洲集中安置点。

**奶牛场 17 户 54 人,其中集中安置 16 户 50 人,分散安置 1户 4 人。主体工程已完工,附属工程基本完工。

汀泗桥镇 22 户 66 人,集中安置 20 户 61 人,分两处安置;分散安置 2 户 5 人,主体工程已完工。

大幕乡 72 户 273 人。集中安置点 49 户 198 人,广东畈安置点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西山下安置点正在进行主体工程建设;分散安置 23 户 75 人。分散安置 23 户主体工程已完工。

官埠桥镇安置 19 户 45 人,集中安置 11 户 20 人,分散安置8 户 25 人,主体工程已完工,正在进行附属工程建设。

马桥镇安置 23 户 74 人,集中安置点已取消,分散安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要进一步加快西山下安置点主体工程建设进度,加快其他安置点的附属工程建设进度,明确时间节点和负责人,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二、加强安全监管,确保工程质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工程。各乡、镇、场要将工程监理贯穿整个工程建设,每个环节都要实施监管,严防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三、要充分考虑易迁户帮扶措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安居与乐业。各乡、镇、场要在易迁户精准帮扶和配套产业上下功夫,要根据易迁户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叠加、树立发展信心,解决搬迁的后顾之忧。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篇三

根据中央、省、市和县委、县的要求,在乡、的正确领导下,我镇按照“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打造服务群众的队伍,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群众信任、群众满意、满意”的“三农”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党政办公室的职能作用,积极探索“一村一会,一镇一村”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新路子。

一、加强组织建设,实基层基础

1、村级组织建设工作

镇在村“两委”班子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基层工作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以村两委成员为龙头,以村党总支、为阵地,以和群众代表为重点,全面推进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充分发挥村党总支的领导带动作用。一是严格按照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村党总支委员、支部和村两委成员为具体责任人。二是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和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农户代表会、村民代表、组长会等群众性的监督和管理功能。三是充分发挥和党群在农村工作、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四是充分发挥村“两委”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五是充分发挥和群众代表、群众代表的作用,充分发挥、村民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

2、工作

3)、抓“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根据市、县委创建“村示范村”的要求,我镇把创建“村示范村”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带动全镇“两委”班子建设水平的提升和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4)、抓“村文化示范村”创建工作。我镇积极组织全镇16个村文化活动室,积极开展各类主题文化活动,创出各类先进文化阵地。

5)、抓“村品牌示范点”创建工作。我镇把村“两委”班子建设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示范点创建,示范村”为抓手,以农民致富增收为目的,以、村民代表、组长和群众代表的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创建工作新路子和模式。

6、抓“村品牌示范点”创建工作。一是抓“村品牌示范点”创建。镇结合“示范村”创建活动实际,把创建“村品牌示范点”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示范点创建”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和村民代表、村民代表、组长和代表的带头作用,不断提高全镇、村民代表的工作能力。二是抓“村品牌示范点”创建工作。根据“示范点创建,示范点创建,群众代表创建”的要求,以村级组织、农户、社会组织和村务公开村“三会一课”“代表会”“村务公开”等为载体,全面开展“示范户”创建活动,以“两委”成员为重点,以和群众代表“三委”成员为依托,以和群众代表为阵地,以群众和代表的“五带头”工作带动的“一言一行”为重点,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使、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三是抓“村品牌示范点”创建。在镇组织的“两委”成员和村“两委”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各村党总支和的协助下,我镇、村民代表、组长、群众代表都积极参与了“两委”工作,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村“两委”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群众的思想素质明显提高。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篇四

市计划任务3058人,我区出台了《区关于实施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程的工作意见》。

1、宣传发动,让移民政策深入人心。年初,区、乡分别召开移民扶贫工作动员大会,传达上级移民扶贫政策精神。同时,印制宣传手册和宣传单,发至全区有关村、组,让广大群众熟悉了解进城进园移民政策的有关规定。

2、成立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成立了由区政府区长为组长,区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扶贫和移民办、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农工部、规划建设局、房管局、交通局、水利局、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文化局、公安局、蓉江街办、经开区、镜坝镇及其他乡镇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进城进园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街办)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我办成立了以单位一把手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进城进园移民扶贫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力量组成移民工作办事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同时明确责任,责任到人。

3、落实了移民搬迁计划,制订了移民扶贫工作方案。省、市下达我区移民搬迁任务后,我们严格按规定程序申报、审批、公示、确认移民对象。同时,结合实际,制订并印发了《区xx年度贫困群众搬迁移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保了移民扶贫工作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地开展。

4、执行移民政策、严格把好五道关。在工作中我们主要围绕把好五道关而开展。一是严把调查摸底关。在调查中工作组深入迁出点广泛进行,把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自然村组及有意愿搬迁的群众进行造册登记。二是严把搬迁对象核查关。对符合移民搬迁的农户,实地核查搬迁条件及搬迁人口,对照实施方案中的搬迁对象条件,对不符合条件的一律给予核减。三是严把审批程序关。对符合移民搬迁条件的农户,经群众民主评议、村乡(镇)审查,两次张榜公示无异议后,经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集体审批。四是严把资金发放关。对移民资金的发放,实行“阳光操作”“封闭管理”,根据移民建房进度,资金分批次直接拨付到移民户的“一卡通”。五是严把建房质量关。要求建房必须选址在远离灾害点的地方。并在分户建房中,加强了质量监督,进行定期检查,确保建房质量。

5、加大移民后续扶持,确保移民富得起。搬迁是手段,致富是关键。我们把进城进园移民劳动力培训转移列入农民培训和扶贫雨露计划,对搬迁移民每户至少培训一名实用技术。同时,把移民后续扶持纳入社会扶贫工作中,采取扶贫贴息、产业带动、结对帮扶、劳动力转移、安排工业园区就业,立足长远制定有效帮扶措施,加强对移民户的后续扶持,确保移民户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让移民户切实感受政府的关心和政策带来的实惠。

1、部门配合,协调开展工作。xx年度的移民搬迁任务涉及发改委、房管局等部门,因此,我办紧紧和发改委、房管局等相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确保了移民搬迁工作有序开展。

2、增加资金投入。对搬迁群众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的政策,实行差别化扶持。

1、不断探索,努力提高移民扶贫工作水平。一方面要努力学习移民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县(市)移民搬迁扶贫经验及好的做法,尽快提高移民扶贫工作水平。

2、积极协调,努力加大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加强与发改委、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部门的协调,认真编制集中安置点的水、电、路等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研究解决移民搬迁扶贫安置中遇到的土地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3、拓宽渠道,不断完善移民后续帮扶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多形式的农业种养技能培训,提高移民的自我创业本领。有计划地引导和安排移民参加劳动力培训转移。积极协调信贷扶贫资金,帮助移民户解决生产发展的资金问题。

4、加强督导,狠抓落实。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接受移民的监督,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总结报告 易地扶贫搬迁公示报告篇五

在安置房建设中,严格控制住房建设质量,坚持建设、面积标准和自筹标准,令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大大增加。

坚持住房建设标准。修“扶贫房”,在“保障基本、安全适用”上达标不超标,设计遵循行业技术标准,通俗地讲就是修“可供入住的半毛坯房”;保障参考“一超六有”标准,户户通电、通光纤、通入户路、有安全饮用水,约80%的集中安置点集中供水,约400户搬迁群众用上了政府补贴安装的天然气。

坚持住房面积标准。以人均不超25平方米为“红线”,设计标准户型11种,供搬迁贫困户选择。严格建筑方案和施工设计审查,严格按图施工和验收,以统规统建为主的政府主导“统一建设”模式,施工单位统一承建,搬迁群众配合和监督建设,确保了面积不超标。

坚持住房自筹标准。实行“限额自筹”模式,集中安置人均自筹万元、分散安置人均自筹万元,户均自筹不超1万元,经群众公认确实无力自筹的则免费居住。搬迁群众一经确定,只需配合完成户型选择、限额资金存缴、宅基地落实、监管等统一建设过程参与、验收并接收,就能拿钥匙搬迁入住。自筹资金外的“住房建设”资金,在前有财评后有审计的基础上,由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兜底解决,不会因“住房建设”而负债或者难脱贫。

安置房建设好了,贫困户开心搬入新居,射洪县进一步探索后续发展,围绕脱贫目标,寻找致富路子,让贫困户不仅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

脱贫是目标,搬迁是手段。住房建设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最重要一环和最直观载体,严控住房建设成为“红线”!不碰“红线”,挪出“穷窝”,融入全县脱贫攻坚总体布局还要“换穷业”,只要有利于脱贫目标的实现,就大胆探索和创新发展。

探索产业增收。按照“村村进园、户户入社”思路,采取“外引、内育”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深化“土地入股、产值分成、二次返利”“寄托生产”“五联模式”(资本联投、生产联营、经营联动、效益联赢、风险联控)等利益联结机制,建成柑桔、蔬菜、粮油等主导产业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地就近参与特色种植、高效养殖、农事服务等1500余人。如沱牌镇青岗村的种养合作社及其柑桔产业、农事服务、电子商务等。

探索就业扶贫。组织有劳动能力搬迁群众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班,累计组织劳务输出800余人,务工贫困人口平均月工资达1500元以上。

推进兜底扶贫。按照“精准扶贫、保障基本”要求,在全面开展低保对象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率先在全省全面推进脱贫攻坚与农村低保“两线合一”。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中的老、弱、病、残、幼等符合条件的低保户实现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