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2023年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 村级自治组织调研报告(通用5篇)

2023年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 村级自治组织调研报告(通用5篇)

作者:字海 2023年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 村级自治组织调研报告(通用5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篇一

我区有两个乡,21个行政村,20××年年末总人口数为60110人,已婚育龄妇女11086人,两个乡20××年总出生为696人,其中,计划内出生为659人,计划生育率为,计划外出生37人,计划外出生涉及到13人行政村,村为主比例只有38%,距我市的村为主指标相差甚远,严重影响了我区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现就如何实施村民自治,提高村为主比例,谈一些粗浅的建议。

(二)完善自治章程

乡里派出专业工作队,协助各行政村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本着既合乎法律法规又合乎村情民意,既能起约束作用又具有可操作性,既规定村民的义务又赋予村民以权利,既有刚性制约措施又体现利益导向,既约束村干部又约束村民等五项原则,在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实际拟制《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对村民如何管理计划生育事务和履行计划生育义务、享受计划生育权益,做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并把征求意见稿下发到村组干部、群众代表、协会理事、会员小组长,同时在群众较为集中的地方张贴,广泛征求意见,使章程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育龄群众的意愿。体现干群平等和制约、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一定要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的审议。做到体现民意,依法建章、依章立约、依约定规、依规理事。

(三)探索自治途径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关键在还权于民。按照事前参与、事中介入、事后评议的原则,把计划生育的四项民主权利交给群众。

(一)选举权。结合目前推行的人事制度改革,由村民直接选举村计生专干,改变以往计生专干由村支部书记指派的做法,做到“村里的‘官’村民选”,民选的官为民服务。

(二)决策权。村“两委”在研究计划生育重大事项、生育指标发放等工作时,吸收计生协会会长和村民代表参加;在修改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的过程中,通过村民会议制度,让村民直接参与计划生育决策。

(三)管理权。村“两委”不定期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计生工作汇报,审议《村民自治章程》和《计划生育村规民约》的执行情况,讨论决定本村的计划生育重大事项,做到“村”里的事村民管。

(四)监督权。健全村民议事制度,设立计划生育村务公开栏,对《生育证》发放情况、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优惠政策落实情况等实行公开,并落实群众评议和差错追究制度,从而有效加强群众监督,增强干部的工作责任感。

(四)实行合同化管理

以村委会为主体,按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要分别同育龄群众签订4个管理服务合同。

1、以管好育龄家庭为目的,与广大育龄家庭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明确规定育龄家庭在实行计划生育过程中的权益和义务。对违约的家庭除按政策法规处罚外,村委会还将按照《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的具体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如减少集体福利的配额等。

2、以管好未婚青年为目的,与18周岁以上未婚育龄青年签订《未婚青年计划生育合同书》。明确规定未婚青年在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等方面受教育的权利和加强自律,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律法规,做到不早婚早育、政策外生育的义务。

3、以管好已婚育龄妇女为目的,与四大手术对象签订《避孕节育方法知情选择意愿书》。要在育龄群众充分知情的前提下,指导育龄群众签订《知情选择合同书》,尊重育龄群众的意愿,维护群众的权益,提高避孕节育措施落实率、及时率、有效率。

4、以管好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为目的,与流出人口签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同书》,建立定期联系制度。为有效地提高育龄群众履行合同的自觉性,一定要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愿性,我们充分发挥计生协会会员的带着作用,按照自愿结合,便于活动的原则,指导各村委在孕检对象中建立监督联系小组。每4名孕检对象组成一个小组,由1名会员任组长,带动小组成员共同学习,一同孕检,相互监督,相互教育,形成多数人做少数人的工作的局面。

为提高合同的有效性,村委会作为甲方认真履行合同,尽心尽责提供服务。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系列知识培训和宣传教育活动。二是要积极开展“三结合”帮扶活动,对计生困难户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三是要积极兑现优惠奖励措施。维护育龄群众的合法权益,带动群众增强遵守合同的自觉性。

在推行合同化管理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对合同双方一视同仁,对违约方不管是村委会还是育龄群众,都依法进行处理,维护合同的公平性和严肃性。通过实施合同管理,提高育龄群众的自治意识,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提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

(五)实行政务公开

在推行计生村民自治过程中,坚持实行计生政务公开,坚持计生大事民主决策。各村要设立政务公开栏,对生育证办理、流动人口管理、优先优惠政策落实、三结合帮扶、社会抚养费征管用、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村干部及子女执行计划生育情况等方面的情况每月公开一次,使广大村民了解本村的各种计生情况;设立监督意见箱,收集村民对计生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政务公开栏内公开处理结果。群众看到自己的意见得到重视,增强搞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人翁责任感,从而促进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六)是强化自治功能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必须充分调动村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一定要注重发挥计生协会的独特优势,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广泛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活动。利用宣传品入户、相互帮教、文艺演唱等多种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基本国策,歌颂计划生育,引导群众转变婚育观念。广泛开展评选文明幸福家庭、优秀计生协会会员、群众满意的计生干部活动,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主人意识和责任意识。同时,发挥村级各种服务组织的作用,采取“手拉手、一帮一”等形式,深入开展婚育、致富一条龙服务。

实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关键在于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政府包揽一切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的做法,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1、尊重群众意愿,改革现行管理制度。

要主动顺应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新形势,积极简政放权,要进行五项改革,即改考核打分制为分类考评制,将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明确到村、任务分解到村、考核奖惩到村,实行考评结合,分类指导,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搞好村民自治,提高群众参与和满意程度上;指导群众选择以长效为主的安全、有效的避孕节育办法;改单纯查环查孕为生殖保健综合服务,定期对育龄妇女进行“三查一治”,着力提高群众的生殖健康水平;改手工统计资料为建立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乡、村切实充分发挥信息引导作用;改宣传教育单一模式为灵活多样,突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个性化、温馨化和知识化。

2、贴近群众需求,全面深化优质服务。

组织乡计生工作人员深入村组、深入群众,广泛开展以生育、节育、不育和生殖健康为重点的“零距离”服务,做到“八到家八落实”,即到新婚夫妇家,落实生育计划;到孕妇家,落实孕期保健措施;到产妇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到独生子女家,落实优惠政策;到不孕妇女家,落实治疗措施;到流动育龄人员家,落实计划生育合同;到重点户家,落实节育措施;到计生困难户家,落实帮扶措施。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盲目服务向按需服务转变,由单纯避孕节育服务向生殖健康全程服务转变,由单纯的生育服务向生育、生产、生活综合服务转变。通过深化优质服务,增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内在活力。

3、适应自治需要,不断完善保障机制。

乡里要成立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切实加强对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的组织协调和具体指导;协调计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建立计划生育工作联合办公、信息交流等制度;突出群众工作特点,进一步加强乡村计生协会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宣传、服务和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集奖励、优先、优惠、扶持和保障于一体的利益导向体系,对领证独生子女户5元/每月奖励费存折发放到户、对独生子女和纯二女计生户子女在入学、就医、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等方面实行优先优惠,对考上大学的独生子女和纯二女户给予一定数量的奖励。对达到村民自治标准的村,还给予资金和项目奖励;对没有实现村民自治的行政村除实行“一票否决”、纳入重点管理外,还要扣发村支书、主任和村计生专干全年基本工资的20%,健全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此外,完善投入保障机制,乡财政加大对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

实行村民自治,不仅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治本之策,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一种境界,是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搞好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党支部是领导,村民是主体,“四项民主”是根本途径,“三自”活动是重要功能,计生协会是组织载体,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拓宽工作思路,整合计划生育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政府指导,村委为主,协会参与,群众自治的计划生育工作新模式、新机制,有力推进我乡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计划生育村民自治作为计生工作中的一项新举措,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今后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我们将继续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篇二

创新精神已成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成分。创新是报业获得不竭动力的源泉。在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面前,地州党报中谁敢于大胆创新、不断创新,谁善于进行观念和管理创新、知识和技术创新,谁善于把握机遇、控制风险,谁就有可能捷足先登,掌握报业发展主动权。因此,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报业发展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结果得到肯定。要以“不断创新”为目的,切实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扩大报纸影响力,增强报社竞争力,在确保党报权威性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最大化。

报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是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成功的报业必然得益于成功的文化。要创造出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使命感,一个能够促进员工奋力向上的心理环境和能够推动报业发展的报业文化,以提升报业整体品位,形成全体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人才是能够产生最高利润的资源,善于经营人才的报业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因而报业文化建设就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要以报业文化和报业制度的和谐为前提,寻求报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设时间文化。时间是一种可与资本、技术、产品质量甚至创新平起平坐的战略武器,在时间反应上享有优势,可以为其它竞争差异提供基础,从而构成报业整体上的竞争强势。比如记者要“比警察更早到达新闻现场,取得同业采访不到的最初讯息”,就得靠在时间上抢占先机。

建设绩效文化。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增强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力。建立起一种绩效为重、任人唯贤的强大报业文化,以此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员工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他们从专业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尊重,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得到奖励和擢升。如采编人员每天采编多少稿件就得多少绩效量化分,尝试实行“日结、周示、月奖”,实行“阳光操作”,让员工体会“快乐劳动”理念。

建设学习文化。报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而学习正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要清醒地认识到“有地州级的报纸,没有地州级的读者”;有从一而终的编者,没有从一而终的读者。地州报社相当数量的采编人员,由于长年在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学习、工作、生活,眼界不够宽广,知识结构与创新能力有一定的局限。因此,要以“建立学习型报社,培养全能型员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适当调整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切实抓好全员政治理论学习和新闻业务及相关技能培训。

建设环境文化。任何事物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事物的发展。对于报社来说,影响报业发展的环境主要有三个,即外部环境(亦即社会环境)、内部环境、员工心理环境。在环境的建设上,一要以创建报业文明为着力点,强调思想方式,体现柔性管理,在继续优化外部大环境、继续以适当的投入优化内部硬环境的同时,重点抓好内部软环境的建设,以“信任、团结、创新、出优、奉献”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员工的爱社情、同志情、友情为主要目标,突出人本思想,体现人文关怀,抓好员工心理环境建设;二要以健全报业制度为着力点,强调工作方式,体现刚性管理,以“廉洁从业,行风优良,奖罚得当,纪律严明”为主要内容,抓好制度和法纪环境建设,为报业健康发展提供法纪保证。

竞争的终端在发行,发行的起点在头脑。发行既是实现编采价值的一个终端,又是编采过程的一个新的起点,是扩大报纸覆盖面和触及率、增加广告量的一个重要环节。报纸的发行和广告市场不能自发形成,要主动进行建设,要在没有市场的地方建市场,在有市场的地方建设发展市场。

精确掌握订户情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报发行应该将行政措施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而这两者的结合有个前提,那就是要把阅读当地党报的主要对象搞清楚,比如一个地区有多少党委、党总支和党支部,厅、处、科级党员干部分别有多少,普通党员有多少?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尤其是每年新增的经济组织有多少?平时自费订阅党报的读者有多少?自费订阅者的职业、年龄、文化、收入等如何?要对上述情况心中有数,宣传发动、征订投递才能准确无误。

力争双赢销售。媒体生产的是信息服务的特殊商品,而商品具有互换性。以企业订户为例,报社要依据企业所订报纸的数量分别给以不同形式的回报,如为企业组织社会活动、营销策划、形象设计、赠送广告版面等,以实现“互惠互利”。亦可在地(州)、县(市)领导机关所在城市(镇),各筛选确定10家实力强、信誉好、服务水平高的旅馆、酒店,给持有报社开具的订报大户证明的入住或就餐者在食宿方面提供10—20%的优惠,而报社则以广告优惠或赠送一定广告版位来酬报旅馆、酒店。

做到滚动订阅。改变每年下半年集中大收订的做法,化整为零,抓住每季度末一个月最后的15天左右时间,狠抓下一季度的征订,以此来积少成多,实行全年滚动订报、售报。与交通、旅游、石油等部门协商,请他们出资买党报,并由投递员每天将党报送上飞机、客运汽车,送上餐厅,送进加油站,送入客房。这些类似零售的报纸,每天的实际发行量是不等的,加起来除以365天就等于报纸每天新增的发行量。

巩固老订户,培养新订户。在“大报品位、大众口味”上下功夫,增强党报对读者的亲和力、影响力,是党报扩大发行量、覆盖面的先决条件。为了在报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巩固老订户,扩大新订户。要通过向老客户赠报,以及征文评奖、旅游抽奖、公益送报等途径,扩大报纸的影响,使读者深入了解党报,喜爱、宣传党报,培养和发展党报的新订户。

关爱订户,服务读者。要把“一切为了报纸,一切为了读者”作为发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点滴入手满足读者需求。要在报社从业人员中,主要是发行人员和记者中开展“十个一”活动,即:为订户反映一个要求,为订户撰写一篇稿件,向订户约一篇各类稿件,为订户免费做一个50元广告,为订户做一件以上的好事,为订户代卖一次旧报纸并尽量换订一份新报纸,在订户中收集一条办报意见,为订户提供一条有价值的经商或致富信息,每人新开发一批订户(30—50户)。在遇到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或疫情时,要印制“本报友情提示”公益宣传单,随报纸一同送给订户;要安排专人,用统一的电话用语,对私费订户特别是订期将到的订户或重点订户进行“电话问候”,及时了解读者对报纸质量、发行服务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报纸能否在广告市场成功地实现与广告商的交换,则取决于该报纸在一定区域内传播效能的大小,而报纸的传播效能则又完全取决于报纸区域影响力的强弱。报纸区域影响力的强弱是由报纸质量、出版周期、发行数量等因素控制的,其中起显著作用的是发行量的空间配置,地州党报离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腹地最近,处于本地新闻事件发生的源头,有着其它报纸不可企及的接近性。它面向本地区发行,是本地区报纸中发行量最高的,具有更强的区域影响力,因而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拥有本地市场的广告份额。商家往往立足于地方打广告,尤其是消费广告、求职招聘广告以及分类广告,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另外,随着公用信息交流和各类人员流动力度加大,首府广告客户出于拓展市场的需要,也加大了对地州报广告的投入,一些有实力的房地产商和化妆品公司也越来越看好地方传媒。对地州报经营来说,前者是潜在优势,后者是难得机遇。关键是要抓住当前市场热点和强势项目。如今的广告投放已渐趋理性,精明的广告商会选择最合适的媒体在最合适的时机投放最合适的广告。“拉广告”的时代已经结束,媒介自身的吸引能力和吸纳能力才是根本。靠发行吸引广告的观念日趋完善,读者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有效开发显得日益重要。根据目标读者(包括核心读者和延伸读者)的需求层次设计内容,这样打造出来的产品才让广告商青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谁善于“经营报纸”谁就能抓住商机,分享蛋糕。

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篇三

加强村民自治建设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广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镇、以法治村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要以加强村民自治建设为契机,以法制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以保障村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为核心的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以村民自治章程为基础的民主管理机制,强化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的民主监督机制,努力实现村级工作五大转变,从而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规范村级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村民自治工作模式和机制探索和创新,注重总结和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以“乡村治理”建设为契机,选取部分村屯开展村民自治工作试点建设,通过试点重点突破、多点开花,尽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探索乡村“微观治理”结构,加快推进乡村治理重心下移,建设以扶贫移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村民自治试点和以村民小组或自然屯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继续推行“屯事联理”机制。缩小了村民自治的范围和层级,使村民小组(自然屯)成为乡村自治的主体,更贴近村级组织成员与村民的关系。同时,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体系,促进村级事务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把村民理事会、村民监事会建成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务监督委员会 、村民小组和村民群众之间的重要桥梁。

按照因地制宜、易行易记易懂原则以及群众认可的原则,加强宣传发动,多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修订《村规民约》的内容、程序等,发动全体村民主动参与,征集民意。加快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相对规范的村规民约样板,科学引导各村屯制定完善新的村规民约。同时,开展经常性教育,通过村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形式,开展村规民约宣传教育活动。并设立固定学习专栏。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屯醒目位置等地方长期固定张贴,统一规范标书,方便村民学习了解。

民主选举是实行村民自治、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首要环节,民主选举中“民主”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制度能否顺利运行。为此,要严格规范民主选举程序,从而把群众普遍认可的熟悉市场经济知识,有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共同致富的能力;有一定的政治素质,能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一定政策水平和较强的法制观念,办事公道;具有一定的领导和办事能力,热心为全村群众服务,热心村公益事业,年富力强的同志选拔到村级领导班子中来。要进一步抓好村干部的教育,使村干部进一步提高能力,改进作风,做好群众致富的带头人。同时,要适时调整和优化村民小组长结构,把热心群众工作、有较好素质的年轻同志充实到村民小组长行列中来。

进一步贯彻《xxx村民自治法》,改进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要逐渐完善相关制度,通过制度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要切合农村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制度的本义进行实际操作,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健全并落实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制度、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情恳谈制度、公章管理制度、《村民自治章程》、村民议事规则、档案管理、村民教育制度等村民自治约束制度,并将《村民自治章程》印发到户,对村委会组织的性质、村民的权利和义务、村务管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有效地规范干部群众的行为,保证政策、法规和各项工作的落实,使村级工作实现由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基于目前村集体经济薄弱,自治能力弱的现状,建议财政以村为单位,适当给予定额的村务管理经费补助。同时,各乡镇应多渠道筹集经费,保障村民自治工作运转,才能调动好村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田东县xxx会调研组 供稿)

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篇四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为进一步对农村民主建设问题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我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时间到莱阳市古柳树村展开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的社会调查。现将对古柳树村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一、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

一般说来,法律规定总是建立在社会实践基础之上的,与客观现实需求相适应。我国的村级民主选举,本身是一种法治民主的助推剂,它既是对广大农民的培训,也是对整个社会的培训。正是这种自下而上的、带有一定超前性的民主选举制度,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民主进程。然而,这种推动作用是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在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客观形势亟需法治民主的深化;另一方面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对候选人要素重要性的认识远远低于对利益分配的关注或者政治象征背景的联系和与自己的亲疏远近。

第十三条对候选人的推选条件作了细化。如果选举委员会资格审定时,认为虽有被选举权但不符合推选条件的人被海推为候选人后,他可否被确定为正式候选人就比较难把握,尤其是在选举委员会与选民有较大意见分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二是选举中的拉票现象难处理。拉票行为,既有正常、合理的行为,也有不合理,甚至带有贿选等痕迹的行为,同时又会有两者兼之的。如何界定它们之间的区别加以妥善处理,法律依据不足就带来了选举中的杂音。三是选举结果的有效性难认定。在一些细小环节上难免出现偏差或不妥,有的可以即时得到纠正,有的却事后难以操作,一旦选举结果产生后,如何认定其有效性就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一方面,村委直选具有通过一定法律规范实现广泛的利益需要。另一方面,乡村客观现实应具有支付法律运行成本的能力。因此,在规范民主选举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农村社会需求的各个要素对法律规定的制约作用及相互关系。

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在有些地方推行的无候选人直选,之所以受到农村群众的欢迎,并且取得成功,组织严密、形式简便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通常人口少且居住集中的村采用村民会议,而人口多且居住分散的村采用村民代表会议。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要实行民主管理,还要切实加强群众对村干部的民主监督。

调查中发现,古柳树村在自治方面做得比较好。一走进他们村委会的办公室,就能看到整整齐齐挂在墙上的各种规章制度,就如治保调节委员会成员,治调干部规定,治保调节信息员职责、帮教小组及其职责、护村队及其职责、禁毒禁堵宣传小组及其职责等等。从这上面来看,确实古柳树村的自治制度是比较完善的,而且操作起来还是比较规范。村里的负责人对我们介绍了他们平常的工作方式,方法。古柳树村是一个很大的村,总共有600多户,共2800多人,整个村的座落是比较狭长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要召开村民大会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因此村里决定什么大事情就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来参考。三官村总共分成16个小分队,每一个小分队的队长要管理人员几十致上百人不等。队长是从他们队下由村民推选上来的,这点做得很民主。村里决定或是传达事情就是通过村长,书记等向队长们来共同探讨,具体的再由队长去负责实施他们队里的细节工作。在古柳树村村委会的外面有一个醒目的村务公开栏,上面详细具体的把村里的各项计划以及许多村里的开支,收入公布在上面。

村级组织换届调研报告篇五

税费改革后,村级没有了原来的收费权利和项目,不但没有收入渠道,还不同程度背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给村级运转提出了新的课题。

乌敦套海镇合村并组后保留12个村委会,目前,每个村都有债务包袱,从10万元到70万元不等,村级债务总额在300万元以上。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是基础建设投资投资,造成资金沉淀。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许多地方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要求村组办企业,搞开发,建基地。由于脱离实际盲目投资和管理不善,导致企业亏损,开始欠下大笔债务。

二是超越经济实力,举债达标。“普九”达标、修路办电、计划生育等达标升级都需要村级集体出钱出物,而村级财力有限,只有举债完成任务。特别是“普九”验收的强大压力,迫使村级大量向社会借贷,使村级债务雪上加霜。

三是垫付税费,借贷完成上交任务。农民负担过重,拖欠税费逐年增加,税费提留征收过早过急,夏征比例过高,村干部为了完成镇下达的税费任务和保村组运转,直接高息借贷上交。这是近几年村级债务膨胀最主要原因。

四是高息借债还债,造成债务膨胀。几乎所有的村,用高息借债来还高息。村级债务中约60%以上是有息借贷,其中高息借贷年利率一般在20%左右,有的高达30%以上,息转本,利滚利,导致债务恶性膨胀。

五是村组收农民以物抵税费造成亏损。由于物品价格不确定和不稳定,有的农民以实物抵上交,造成账面价值高于实际价格,形成欠债。

六是在原来体制下造成的浪费。以前村级支出缺乏应有的监督制约机制,村级支出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村级开支不能量入为出,透支现象严重,使村级债务连年追加。

而在现实条件下,村级债务的化解存在一定的难度。

一是债务总数额居高不下。几年来,村级债务基本是稳定在原有的水平,虽然偿还了部分债务,但被利息抵消了。

二是化债的途径越来越少。随着形势的发展,以前的化债措施和办法效力降低了。如盘活资产偿债,很多地方集体资产资源能卖的卖、租的租,拍卖、租赁经营权一般都年限很长。税费改革后,机动地、林地的支配权等都要全民表决,靠盘活资产资源偿债的空间有限。

三是化债缺乏资金来源。首先,集体经济发展困难,偿还能力差。大多数村缺乏经济增长因素,有的入不敷出,还需靠借贷维持。当年收不抵支,入不敷出,没有收益,完全靠借贷维持运行,其次,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开支缺口增大。一般村可用资金只有2-4万元,所有收入保运转都困难,没钱化债。

四是债务硬,债权软。目前,村级债务能化解的.基本上都化解了,剩下的多是“硬骨头”,越往后越难化解。村级债权80%左右是农户欠款,欠款农户有的已迁走,有的人已去世,有的缺乏偿还能力,相当部分债权可能成为呆死悬帐。

五是高息借贷多,利息沉重。村级债务的来源主要是银行、信用社、个人借款,这些债务都要支付利息,特别是民间借贷,大都是高利息。即使不增加新的借债,高额的利息也使债务总额不断增长。

目前,解决村级运转难的渠道相对狭窄,以下方法可以逐步尝试:

一要调整财政收支体制,加大对村级转移支付力度,做到财力下移,缺口上移。

二要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力度,迅速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公共道路、水利设施、用电等方面的条件。

三要加强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每年给予一定额度,按照程序核减村级已倒闭企业拖欠金融单位的呆、死账。

四要改革农村土地利用和征用政策,使土地真正成为农民的财富来源,而不是负担的源头。

五要改革乡镇管理体制,使其转变职能,强化服务。

六要压缩村级人员职数,最大限度控制支出。

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