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课堂观察量表(实用12篇)

课堂观察量表(实用12篇)

作者:念青松 课堂观察量表(实用12篇)

范文范本是写作指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框架和结构,使我们的写作更有条理和逻辑性。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范文范本,让大家感受一下高质量的写作风范。

课堂观察

为使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业务能力,我校非常荣幸地请到了松山区教研室的姚伟艳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精彩的报告,通过聆听讲座,我对课堂观察,专业的听评课有了新的认识,现在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以前简单以为课堂观察就是我们日常教学的听评课活动,现在明白课堂观察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需要我们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

课堂观察的程序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很重要,这点跟日常的听课有所不同。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有效的商讨,确定课堂观察的目的、重点、量表制作等相关事项。同时也给观察者和被观察者提供了沟通交流的平台,便于观察者确认自己的观察点。所以,课前会议,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每一位成员都要参加,而且要认真对待。

课后会议同样很重要,被观察者要进行课后反思,观察者要简要报告观察结果。观察者可以以观察信息完成的量表为证据,作必要的推论。会上,形成某些结论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措施。对于像我们初涉教坛的年轻教师,课后会议就是我们求经的平台了。我们可以汲取他人成功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并改正。所以课后会议为我们年轻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三、进入现场观察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合作。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模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课题组所有成员集思广益.一周二次的会议即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便是倾听、交流、讨论的平台。

我会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课堂观察,与其他老师通力合作,创造成更优秀的成绩。

课堂观察

第一眼看到《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觉是应该是理论性比较强的书,但是通过很长的一段时间的阅读后发现这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理解。通过认真的阅读让我明白到“课堂观察”,就是对40分钟的课堂进行理性与感性的观察、分析。我们作为一名教师观察课堂,最主要是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明白他们需要什么。一堂课当中教师不能只是注重说教,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明白。所以教师不仅观察自己的课堂,还要去观察同伴的课堂,观察和倾听课堂当中发生的一切,吸取经验丰富自己的教育方式。余文森教授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写道:“教师大半辈子生活在课堂中,如果缺乏对课堂的观察与反思意识,缺乏对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意识,那么他就很难实现专业的提升。观察课堂,保持思想,这是我们教师走向自我、走向名师、走向大师的重要一步!”所以说教师用心的观察课堂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用心的倾听,会有意外的收获,这种收获是用钱也买不到的,只有用心过才会明白其中的奥妙。

凡是没有耐心而持久地观察过课堂,没有在中小学教师中生活过的,没有感受到与孩子打交道的乐趣与困难的,没有这些铺垫,就算这位专家的理论与思想怎样美怎样好,都是不足为凭,不足为信。观察课堂莫过于倾听学生的内在的思想世界。在教学中缺乏的就是真实的倾听——留心观察课堂。在《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一书中就有这样的案例:“在课堂当中经常发现这样的场景,教师提问时,许多学生纷纷举手,被指名回答问题的学生很兴奋地说着问题的答案。可是教师一会儿紧盯书本,一会儿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忙着在黑板写板书„„,学生的回答中或许已经把答案说出来了,教师因为分心,没有认真去听,所以也没有发觉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只是等学生回答问题后,自己再说一遍答案,不管学生之前的答案对否,就继续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样的教学情境,对于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毛病,可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在我初为教师的时候这样的状况也出现过,看完这本书,我以后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的,是因为看完《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书后受到了启发,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倾听,倾听别人内心世界。

倾听是一种智慧,教师真实的倾听不仅用耳朵工作,更多是心得敞开与接纳,只有心灵才能发现外在的肉眼及感官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的最珍贵的东西。竖起心灵的耳朵才能抵达言词不断延伸的世界。善于倾听的教育者,可以准确无误的透视学生们思维行走的路径,感受学生的困惑、疑惧、犹豫、欢欣„„善于倾听,就不会迫不及待地将已知道的安安和盘托出,而是认真倾听学生们的思维的荡漾。比如书本的举的一个例子:在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提到一个案例,菅野先生在科学课上,让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实验确认“云是怎样产生的”。做实验时,不一会儿,水沸腾了,水蒸气从玻璃管冒出来,看到这样的情景,每个学生用各种语言来表达各自的发现。有的说是:“烟冒出啦。”有的说:“不是烟,是热气!”有的说:“热气变成白色了。”也有的说:“是这热气就水蒸气。”在这过程中很有意思的是,每个人的发现与表达的语言在教师中不断连锁的产生出来。开始时“水蒸气”的概念只有部分学生知道,不久之后,每个学生都在运用这一词汇了。菅野先生就是在倾听中发现学生如何把这一词汇变成自己的语言来使用的。科学的认识就是这样在合作交流中建立起来,然后再由每个人将之内化的认识,这一过程就是水到渠成,并没有教师的灌输与强制。菅野先生的高明之处就是引发学生相互倾听,在倾听中视界融合,认识重叠,倾听就是内在的对话,“吸人之长,启己之思”。

置身课堂之中,生活在学生之中,不加省思的心常常会被语言的外壳堵塞,两耳塞聪,于是我们无法感知到智慧在学生的大脑中是如何挣扎的,如何被阻断的,又是如何艰难地突围而出„„我们成为局外人,无法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

唯有认真倾听的人,认真观察的人,才是成功的教育者。

定量课堂观察

一、什么是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与定性课堂观察都是课堂观察,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和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它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重要作用。

定量的课堂观察所得到的结论比较精确细致,但必须要有事先准备的一套定量的、结构化的记录方式。在这套记录体系里明确地规定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的类别、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时间单位等。定量观察对观察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此思想首先来自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对自然界行为的结构分解,后被引用到社会科学的研究,研究者们开始对人的连续行为进行结构分解,对社会进行结构分解。以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行为分解最为典型。定量的课堂观察的理论基础还有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认为社会现象客观存在,不受主观价值因素影响,主体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实证主义遵循自然科学的思路,认为事物内部一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对事物的研究就要找到这些关系,并通过理性的工具对它们加以科学论证。

二、如何开展定量分析。

定量课堂观察的记录方式定量观察的记录方式可以统称为分类体系,其特点是:预先设置行为的类目,然后对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做记录。有三种主要的样式:编码体系、记号体系或项目清单、等级量表。收集资料体现为数据的形式,其类型有:频率记数(次数)、事件发生的百分比、等级量表的分数等。

1、编码体系:弗兰德斯的互动分析分类体系(fiac),它是对师生的言语互动进行研究,把课堂的言语活动分为十个种类,每个分类都有一个代码。它主要采用时间抽样的办法,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每隔3秒钟观察者就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班级言语行为的种类的相应编码,并记在一个统计表中。此体系的分类是非判断性的,即在记录过程中不作好环的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呈现事实。每种要观察的行为都有特定的编码和操作性定义,单位时间内任何行为都予以记录,因而都可转化时间的百分比,便于分析。缺点是:一些非语言方面的信息被遗漏,上课的内容易忽略,而且一些分类过于笼统。真正的课堂互动是粗糙的、混沌的而不是严格按照人为设计的行为各类发生的,也未必是清清楚楚的、明确分割的,而且并不是每一个行为都一定持续3秒钟。

2、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是指预先列出一些需要观察并且有可能发生的行为,观察者在每一种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发生时做个记号,其作用就是核查所要观察的行为有无发生。与编码体系不同的是,记号体系只记录单位时间内发生了需要观察的多少种行为,而编码体系则要记下单位时间内发生的每一个需要观察的行为。这样编码体系尽可能地记录了所有发生的行为,而记号体系通过对要观察行为的频率记数让观察者体会到每一个时间段内课堂活动或学生表现的特点。

3、等级量表:等级量表也有预先设置的分类,不是的是它要求观察者作出更我的权衡和判断。观察者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进行观察,当观察结束时,在量表上对该期间内发生的目标行为评以相应的等级。常见的等级量表有三级、五级、七级、九级量表。也可以在一条不分点的线段上判断相应的位置来表示等级,观察者在线段上记录的位置可折算成百分比。特点: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价值性。

观察的目的是为了从中发现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就需要对观察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于用定量的方式收集的量化数据资料,一般要借助于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定量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的常用统计技术:

1、简单计算。

对于一些简单的、目的单一的观察表所收集的数据,不用通过复杂的统计分析就可以从记录中计算出一些能说明问题的百分比、频率或是评定的分数。教师进行合作研究时,就可以设计这样简单的观察表,并通过简单计算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彼此课堂中学生学习投入情况进行比较准确的了解。

2、相关关系。

对于探究两种变量或者说两组测量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运用相关系数的统计技术。关系的程度由两种变量数据的分布来确定。这两个分布由一组个体的成对数据组成。比如要了解学生课堂中的不当行为的总量与投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数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运用相关系数。

3、组间差异性比较。

如果对三组或三组以上数据间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则可以适用方差分析。比如说研究者可以对观察的不同对象所得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那么所得的f比率就会解释三组数据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课堂观察风作文

关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主要是看教师在课堂上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教学组织策略很多,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听课者在听评课时需要重点关注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即时评价是否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1、自主性教学策略。关注教师的自主性教学策略主要看: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能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能自己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在课堂上教师能否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能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2、探究性策略。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听评课时要关注教师能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3、激励性教学策略。关注激励性教学策略主要看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

课堂观察读后感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还要有虚怀若谷的态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讲课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听课应详尽记录课堂的教学过程,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教学的主要过程,包括主要的板书要点。记本节课教师表现出的亮点,及值得思考的要点。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评课者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哟效果。我们平时看课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

时间的安排也很重要。讲与练时间搭配要合理。教师占用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的比例也要合理。还需要有学生个人自学、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时间。

评析教师的教学方法既要看常规,更要看改革和创新。要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看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等。对于名家的课,宜着重领略其教学风格及其相应的学术思想在课堂的.体现。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评析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言简意赅,工整美观,条理性强的板书,明朗、富有感染力的教态。准确清楚,生动形象的语言。

听课是教师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途径,是教师迅速成长的有效途径。经常听课,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课堂观察读后感

看了《课堂观察》这本书,在对听课评课的方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平时我们可能思考更多的是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对任何听和观察别人的课则少有研究,而这本书正是从听评课的角度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到底怎样才能让听课起到最大的效果呢?教师听课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态度还要虚心。听课首先要有目的,争取在某方面要有所突破,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听课没有目的的,就好像是大海上航行的一艘船,往那个方向是由海上的风决定的,这就注定他到达不了目的地,甚至会沉没在大海中。事实上只有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才能深入透视自己的问题,并努力解决。而方向的确定更需要认真仔细地分析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它需要审视自己所存在的种种行为。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析批评自我的过程。其次在听课的过程中还要主动地参与。一直以来,我都是要等到进入听课的教室才知道今天听的是什么内容。并且在听课过程中,我更象一个记录员,在进行机械的记录。而如王老师所说:听课要听老师的独创之处,因此在听课前在你的脑子中要有课的原创,熟悉教材,带着问题去听,老师是怎么上的,自己又是怎么上?事实上就是要有“备”而听,而且从思想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获取第一手材料,从而为自己获取好的方法奠定基础。

但是要让听课取得最大的效果,还要看。教师要一边听.一边观察思考。教和看两方面要兼顾。看教师的教法学法的设计,也要看学生课堂表现,参与的情绪,学习的习惯。看教师的精神是否饱满,教态是否亲切,教学组织的设计,器材的安排是否合理,教法选择是否得当,指导学习是否得法,处理偶发事件的手段是否巧妙。看学生是否参与教学活动,感知教学内容,注意力是否集中,思维是否活跃,练习是否正确积极性是否被调动,师生情感是否融洽,学习习惯是否良好,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提高等。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结合了哪些生活实际。

观察的载体虽然是“课”,但关注点却是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专业能力的问题。评课应是基于对课堂“教”和“学”行为的细致观察,然后对课堂中出现的真实的问题作出多角度的解释。然而在我们传统的听评课活动中,时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如:听课过程中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没有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足够的关注;评课形式化,有时缺乏有证据的观点,漫谈式、即席发挥话语过多等等。

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起来的,教师当然也不例外。特别对于教师来说,观察力尤其重要。观察现象,探寻本质。观察力是思维的触角,要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就要善于把观察的任务具体化,善于从现象乃至隐蔽的细节中探索事物的本质。

例如:在课堂观察老师的提问技术:提问是师生互动最经常的方式。尽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频繁地发生,但很多老师对提问的类型、方式、对象、节奏等缺乏良好的设计,大大降低了提问的有效性。比如,有些老师可能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或偏好于向男生或女生提问;有些老师可能一节课不停地在提问,而真正有效的问题却很少,等等。这些不当或低效的提问行为可能连老师自身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然而经过观察研究的反馈,他们可以有意识地加以调整,从而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我想学无止尽,教也是无止尽的,“教育”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它都是一个值得讨论与关注的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缘由。

课堂提问是师生课堂教学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为了增强教师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开展了以“有效的课堂提问”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设计。

本次观察对象为一年级的一位数学教师,执教内容是北师版第2册数学课,参与观察的人员为学校数学组老师及行政领导。本次观察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三、观察引发的困惑。

我们对课堂提问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也由此给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带来了困惑。

师大吃一惊。教案上只写有15个问题,为什么会化解成这么多问题呢?这是困惑之一。

2.从质上来看,有效问题共有36个,占57.14%,其中以思考型、提醒型问题为多。低效问题25个,占39.68%,主要集中在过易以及无意义重复问题上。无效问题2个,占3.2%。教师提问的有效度还是不够理想。由此我们进行假设:去掉低效与无效问题,如果一堂课提的是36个问题,是否恰当?这是第二个困惑。

四、观察问题解疑。

带着困惑,我又在网上学习了一位特级教师的课,进行了对比研究仔细分析,试图找出困惑的症结所在。

1.教师没有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

2.除了提问以外,教师没有安排更多的学习形式。

3.教师所提的问题含糊或者不到位。

4.教师过多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

5.无法调控生成,教师点拔功力欠火候。

6.学生不会提问,没有养成提问的习惯。

五、观察建议。

1.转变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改变方法,倡导学习形式的多样性。

3.研究规律,注重提问操作的技巧性。

4.把握教材,提高课堂问答的实效性。

课堂观察报告

许晓青老师以问题作为教学的主线,其中贯穿语言文字的训练,从问题的水平来看,该教师理解性的问题占69.2%,提问技巧较单一,注重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没有应用性的问题。

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在本环节中,教师的直问占100%,无曲问。宽问,又叫概括问或笼统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宽较概括而言的。窄问,又叫具体问,是指提问的内容较窄较具体而言的。宽问居高临下,窄问具体生动,各有各的效用。单问,就是集中提一个问题,然后集中释疑。有时一堂课就是由一个或几个单问组成,提问既成为线索,又显出层次。本环节教学中,教师以“这是一株怎样的榕树”贯穿始终,构成清晰的线索。重问,就是重叠提问,又叫连续问,即在短时间内多次提问。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

适时的教学等待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可以使学生反应长度增加,回答时间延长,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为完善。在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未作停顿的次数是10次,占76.9%。教师应当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维,组织自己的语言。

在学生回答方式上,选择个人回答的问题数为11个,两个问题选择齐声回答,在观察时间段内,教师没有选择让学生讨论后代表回答这种方式。学生回答方式比较单一,应根据问题的不同类型,采用多种方式回答问题。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环节。该教师能较为及时地捕捉生成,但理答方式较为单一,简单肯定占46.2%,不作任何评价为23.1%,简单肯定占主要部分,评价语有待于进一步丰富,方能实现评价多元化。教师预设问题过于简单,一问一答式较明显,没有孩子潜心会文的时间和空间。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察点:教师理答方式。

观察人:刘小敏。

老师们对课堂理答这个词一定感到有点陌生,通过听课学习我对“课堂理答”这一概念有了一点了解:“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时的明确的有效的一种评价,也就是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一种重要的课堂教学“对话”,它直接影响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和进一步学习,也影响到学生对一节课,甚至这门功课的兴趣与态度。

本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打断学生回答,或自己代答4次,占12.1%,这四次基本上都是学生读书出现问题而打断的。这节课学生读完书后老师大部分是以点头或嗯做评价。这节课不存在消极批评。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10次,占30.3%.这一项占的比例比较大。追问10次,占30.3%.对学生回答鼓励、称赞5次,占15.2%.其中也包括老师借学生评价来鼓励学生的。鼓励学生提问1次,占3%.本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占的比例较大的是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和追问。针对这两项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重复理答。

累而不赘。

这节课老师重复自己问题或学生答案10次,占30.3%.这里存在学生回答问题不清楚,老师加以重复。还有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些没给出有针对性的评价,而是用简单的肯定或重复学生的回答来表示,并赋予一些语音语调,使得学生对答案更清晰,我认为这样的重复还是不可避免的。还存在当学生做出回答后,教师只是单调地重复,接着提出了下一个问题。这样的重复学生的答案,有时会起到强调、肯定的作用,但也拖沓了课堂,影响了课堂效率。

(二)深度追问。

不断升华。

本节课追问10次,占30.3%.这包括当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回答不明确时,老师变一种问法,以降低难度,这是我们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在体会句子时,往往并不能一下子答到关键点,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而引导的有效方法就是追问。学生在老师刨根究底的追问中,深入思考,逐渐明晰。这种追问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课文,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还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又进行有效追问让他们迈向更高的目标。追问在教学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应该倡导顺着学生思路想下去的追问。

总之,许老师在这一节课的理答是比较恰当的,她带领学生围绕课文中心先让学生将学生不易理解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的画面,然后再将画面转化到课文内容,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受去朗读,也就水到渠成。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等融为一体。

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观察点:教师教学时间分配。

观察人:冯党平王茜观察小结。

学习时间是有效性教学的前提。而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本保证。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我们把师生的活动划分为两块,即教学行为和教学环节。

从表中时间分配可以看出,执教者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上。她从生活实际引入,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中,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教学活动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和师生间的交流来进行。她讲解的时间仅为4分41秒,只占用了整节课的10.79%,而探究活动(师生问答)的时间为27分25秒,占用了整节课61.60%的时间,师生问答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的活动反馈和方法交流,教师的提问大多都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关注点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猜测、推理、验证,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活动时间也比较充足,11分32秒,约占总时间四分之一,学生的活动包含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和互相评价,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提取已有经验和获得新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新课标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这样一种“老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现状,提出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新方式。在这堂课中,我们看到执教老师把自己的作用始终定位在“点拨”上,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最大限度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探讨、交流、实践,达到教学目的。真正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听课过程中和课后我们也一直在思考,教学时间究竟应该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行为不仅为目标服务也为教学效率服务。

2、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才会有的放矢。

3、分析教学对象,教学时间的分配才会更加艺术和人性。

4、分析学生个体差异,把握课堂的整体学生利益,教学时间的分配才能平衡。

课堂观察心得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学习可以不再局限于课堂。网络培训,对于在岗位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学习的最佳途径。它可以保证我们能够不断继续学习,终生学习,不断地积累新的知识、经验。

本次网络培训,我参加了徐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下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通过此次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我以后的教学受益匪浅。徐老师从听课、评课的意义,可能会出现的误区,以及现如今评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让我们深刻地了解到了自己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徐老师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许多有效的解决方法,还细致的讲述了评课的八大原则,让我们在听课评课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如何上好一堂课仅仅依靠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的积累课堂经验。作为青年教师我们的课堂经验来自哪里呢?当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及骨干教师、同伴教师之间的观察学习等。因此,如何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首先要学会听课、观察别人课堂教育,从观察他人的课堂教学中、从听课、评课中获得教育经验,然后进行不断的实践、反思,转化成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

通过这次培训,我对新课程理论下听评课与课堂观察有了深刻的了解,受益匪浅。以前在听课过程中主要是注重观察老师的“教”,而忽略了幼儿的“学”,导致很多时候无法正确的把握孩子们的理解能力,知识经验等,本次培训让我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更好的听课、评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也十分感激老师对此次课程的指导,以后有机会希望能多多参加这样的培训,以此来锻炼自己。

课堂观察心得

课堂观察是课堂研究广为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好的课堂观察可以改善课堂学习的质量。教师可以用不同的追问方式:追问—形成精准的理解;探问—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转问—另辟蹊径;逆问—逆向思维。好的追问能使课堂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走向“深度”,出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的严密性、敏捷性等品质得到训练;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变得更有宽度、更有厚度、更有温度;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培育。

正是通过教师对自己的和同事的课堂的观察,增进了教师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促进其系统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发展其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观察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职业成为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如果在一个学校里,课堂观察在教师之间形成风气,它就像一个中枢活动,连接了个别教师,促进教师成对或成组地协作,使教师成为一个整体,使学校更有活力。课堂观察是伴随新课程实施的产物,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反思的镜子,通过观察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堂教学观察对于促进我们教师的学习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堂观察作文

老师开始上课,突然教室门打开了,只见班长气喘吁吁地跑进来,身上到处伤痕累累,老师大声说道:”你怎么来得这么晚?“班长一瘸一拐地走到老师面前说:”今天在来的路上摔了一跤,腿摔伤了,爸爸的车子也摔坏了,只好走过来了。“老师看见他可怜巴巴的样子,只好让他先回到座位上。

老师继续讲课。我把前面的吴子傲拉了一下,他没有回头,我想这个木鱼脑袋天天就知道聚精会神地学习,看都不看我一眼,看着他津津有味地学习,我不禁偷偷地笑了起来,我用橡皮擦碰了他一下,他还是不回头。

突然,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题,我看见吴子傲毫不犹豫地把手高高举起,好像信心十足地说:”太简单了吧!“不愧是我们班上的学习委员,每次考试他成绩都名列前茅。我暗暗下定决心向他学习。

我又看了看旁边的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上课写小纸条,就是和别人玩耍,有人还上课偷偷玩游戏机。

接着,老师又提了个问题,我又观察了一下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他们不是左顾右盼就是抓耳挠腮。

”叮叮叮……“下课了,通过观察,我有了很多的感受。我想以后上课时要遵守课堂纪律,掌握所学的前提下,努力捕捉课堂上表现好的同学和表现不好的同学,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这样我的'作文一定能写得非常出色。

课堂观察小结

这次课堂观察我们组观察的老师是方洁老师,方老师上的课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幸福的收藏》,我的观察点是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虽说这节是语文实践活动课,但其中也蕴含了口语交际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5—6年级的学生口语交际的要求其中一条是:学生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根据课堂上我的观察统计,这节课听课学生共有29人,参与人次是34人,参与人数20人,占69%;主动参与20人,占69%,被动参与9人,占31%。其中程度好的12人,参与8人,占67%;表现一般的13人,参与9人,占70%;学困生4人,参与2人,占5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一、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面较宽。方老师上的是六年级的课,我们都知道,一般学生到了五六年级,都是越来越不愿意发言,发言权总是掌握在个别学生的手中。在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学生的发言面还是挺广的,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见,这与方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密不可分的。

二、老师能够广泛地利用好语文学习的资源,珍视体验,使学生能全身心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导入部分从一组童年的照片入手,勾起学生童年的回忆;接着又用一个心理测试小游戏,使学生畅所欲言地说幸福、品幸福;第二部分老师又利用了一个催人泪下的公益广告,找到幸福不仅是享受的过程,更是给予;最后,又以游戏和一组照片结束课程。

三、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是否自在,关键是自己是否被关注,整节课方老师不仅珍视优秀生的体验,还珍视表现一般和学困生,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

建议:

1、语文老师要在具有教学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塑造自己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学色彩的教学形象,但本节课课堂气氛过于低沉,建议老师用自己的优势吸引学生,提高课堂学生的参与度。

2、参与的基础不是服从,而是平等。这节课上,小组讨论时,学生七嘴八舌发言,但是,老师对他们正讨论的内提了一个问题,结果课堂马上变得安静,与先前判若两人。原因在于老师在确定提什么问题时,没有考虑学生会提什么问题,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学生的参与不是他们自发的要求,而是对教师的服从。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当然,在实践教学中,由于存在着个体、文本内容、教学环境、教师心理差异因素,很难在每一堂课让学生以饱满的状态投入学习,可能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准参与度。”但教学是充满希望的艺术,只有憧憬,才有更高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