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版(通用19篇)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版(通用19篇)

作者:念青松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和提炼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参考。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学生,读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但要想真正有所收获,则需要一颗“中庸”的心态。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一词源于《中庸》,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态度。在读书中,也同样需要这种态度。就是说,不要只看一类书,而是要有一个平衡的阅读习惯。不要追求板上钉钉的规定,也不要草木皆兵。而是要寻求一种恰好适中的状态。

一个“中庸读书”的人,不会因为某本书的内容让他产生太大的情感波动而影响到自己的思考和决策。因为他已经学会了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而不是让情绪左右自己。此外,“中庸读书”还可以让人更全面地了解世界,获取更多的知识。

第三段:学会选择阅读材料。

在拥有了“中庸读书心态”的前提下,我们还需要学会如何选择好的阅读材料。这里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名著,这些书籍对于我们的思考和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经典名著,根据兴趣选择其他书籍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要有一个基本原则:不沉迷于不良书籍,不盲从跟风,避免盲目跟风热点。

第四段:如何高效阅读。

在已经确定了阅读的书籍之后,如何让阅读更加高效呢?这里给出以下建议: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阅读计划,包括阅读时间、阅读书籍、要点等等。其次,要有一个积极主动的阅读方式,比如在读书时多用脑子思考,批判性地思考作者的观点。第三,在阅读时要有记笔记的习惯,记录下来一些自己看到的好的词句、观点等等。

第五段:结束语。

总之,“中庸读书”是读者必备的一种态度。它能让我们获得全面的知识和一种理性思考的能力。读书是一种永久的投资,只要能够保持“中庸读书心态”,学习的道路就不会太遥远。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细读《论语》,颇有感触。《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孔子还认为,和正直,诚实守信,博学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谄媚的人,虚伪阴险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时他还认为,如果以适度的礼乐来节制自己,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以拥有很多贤德的朋友为快乐,对人是有益的,而以骄奢淫逸,游荡忘返,宴饮荒淫为快乐,对人则是有害的。这些言论,简洁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让人持守美德或教人弃去偏执。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几句话牢记在心,时时警醒自己,应该说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会有大的过错了,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教育学生为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努力并成为国家的栋梁。而要达到此目的,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因此,教师必须修身养性,经得起各种不良现象的诱惑。

(二)学习《国学》,让我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老师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水。

(三)学习《国学》让我学会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为了国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国学。我也读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读完了这本书,我不由得发出一些感叹。

这本书分为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两个部分。第一单元主要讲的是节俭。“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句话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世走向衰败的历史教训时写下的警世名言。意思是:历观前代王朝和古老的家风,往往勤俭节约意味着成功,奢侈浮夸意味着失败。是呀,这句话用于我们现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节约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用心,我们就会想出节约的好办法。你瞧,这是我和姐姐想出来的:

1、将用剩的小块肥皂收集起来,做成了大块肥皂。

2、把雨水收集起来,用来浇花。

3、把没有用完的作业本合订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新本子。

怎么样?这些节约的办法你用过吗?如果没有,那就从现在开始行动吧!

第二单元主要讲的是强自信。“天地之性,人为贵。”这句话选自于,《孝经。圣治章》。意思是:天地之间的万物生灵,都一样的得到天地之气成形,禀天地之道成性。但只有人最为尊贵。这句话说得多么好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是有很多人自己没有发挥出来罢了。我就把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发挥出来了:

1、我把字写得很好。

2、我的作文常被老师称赞。

3、我的舞蹈跳得很不错哦,还获得了证书。

瞧!我的优点和特长很多吧!相信你也一定有很多优点和特长,赶紧发挥出来吧!

第三单元主要讲的是智慧。“知者创物”。这是《周礼。冬官。考工记》中的一句话,意思是: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用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人也很多,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吧:贺龙同志在紧要关头让战士们扔掉草帽,使敌军自相残杀。包公运用智慧,使用了计谋,从毛驴身上找到突破口,巧妙地破了案。还有许多的例子……就不一一说明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柱和心灵家园。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诵读国学,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强调“诚”,认为“诚”是现实中庸之道的关键,《中庸》的内容比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内容。

跟人认为中庸比较适合个人修身所借鉴,像大知,大德,素隐,素位,行远,诚明等章节以及后面跟的实例,都特别具有现实意义。

对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当自己去真正研读时才知道其内容之多。

在第二章《时中》中“时”,不仅指时间,时代,也指时机,既不要超越阶段,也不要被时代抛弃,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现实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认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与“时中”的概念是一致的。

而中庸的精确理解不同的学派有不同的认识。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

就是对于一切的客观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体事件,无论其性质如何,其中都深含着一定的必然意义,都应予接受。

而在具体的运作中应作出恰当的选择,把握适度。

就是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作出适宜的行为。

庄子在《齐物论》中认为“中庸”是这样的“中”是原则,“庸”是实践,中庸就是知与行的统一。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一部优秀的经典著作可以给人以深远的启示,引发人们的思考。在我大学学习生涯的第二年,我阅读了《中庸》,这本名著让我受益匪浅。《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深入剖析了人类思维和行为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面对生活困扰和挑战的智慧和方法论。

第二段:内外兼修(200字)。

《中庸》强调了内外兼修的重要性。人的内心是一个宝贵而复杂的存在,它可以催发积极向上的能量,也可以埋藏仇恨和恶意。由于外部的诱导和压力,容易让人陷入心灵的黑暗之中。因此,重要的是要塑造一个良好的内在,修正我们的思维和态度。只有通过积极的行为和正确的心态,我们才能在世界上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段:道德智慧观(200字)。

《中庸》中蕴含着孔子的道德智慧观。在这本经书中,孔子告诉我们,道德智慧是人类生活中最高的追求,也是人类在世界上实现真善美的关键。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环境选择正确的道德路径,并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同时,孔子还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对他人的关爱。通过正直、宽容和善良的行为,我们可以创造和谐的社会,实现人类的共同进步。

第四段:独立思考(200字)。

《中庸》提倡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孔子告诉我们要勇于批判和质疑,不盲从于权威和传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判断标准,应该勇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并积极寻求真理。此外,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包容不同的意见。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我们才能摆脱狭隘的思维,走向真正的自由和成长。

第五段:实践与应用(200字)。

《中庸》不仅是一本富有智慧和启示的经典著作,更是一本需要我们实践和应用的书籍。通过理解和学习《中庸》,我们可以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生活中会遇到种种困境和挑战,我们要学会接受现实,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此外,我们还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行动计划,并努力实现它们。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中庸》的深刻意义,并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总结(100字):《中庸》是一部富有智慧的经典著作,它教会我们如何兼修内外、追求道德智慧、独立思考并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通过阅读和理解《中庸》,我们可以获得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智慧的指导,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的挑战,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国学经典《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在二〇一四年四月,我有幸参加了广州市举办的经典教育培训课程,实在受益匪浅。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

春秋时期的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偶像、中国文化的代表,我们今天再来捧读《论语》,其现实意义究竟在哪里?北师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生活,找到个人坐标”。因此,《论语》可以作为我们个人尤其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一、修身养性,德行人生。

《论语》中关于修德的言论,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孔子认为:血气未定的年少之时,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气方刚的成年时期,不要与人争斗:而到血气既衰的老年,不要贪得无厌。一个人遇事不要主观臆测,不要盲目武断,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作为教师,为人师表,更是要牢记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为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人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种.种原因而使得人们的利益主体多元化,于是,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而作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千斤重,一头挑着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必须给予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

二、勤于好学,终身不懈。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这些观点和思想,我们今天要认真总结和借鉴。一是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品质,即坚持教书育人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二是教师自身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读书成为习惯,终身不懈。三是新课改的新目标,即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自己终身学习外,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勤于好学,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利于将来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人,这里给我们的另一点启示是:一是要有终生从教(至少是从教期间)无怨无恨无悔无倦,充满激情,始终如一,热爱教育的情感。二是要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不分城乡、干群、贫富,男女等因素,对他们的态度要一样。三是教法要灵活,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包括表扬、批评、要求等,否则,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产生师生隔阂,仇恨的心理。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批评学生要讲辩证法》,发表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我认为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思想。

三、修己治人,仁爱至上。

孔子无论谈“修己”还是“治人”,最终归依还是人生道德。孔子所重视的德行,所包括的范围甚广,而这些都可用“仁爱”来总括。“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孔子提出“仁爱”,是对人的情感、情操、修养的重视。“巧言令色,鲜矣仁”!那些胁肩谄笑,趋炎附势,出于利欲诱惑而屈己的人的行为不是“仁”。何谓“仁”?“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仁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认为恭敬就不会招致欺侮,宽容就能得到多数人的拥护,守信就会得到人们的信任,机敏就会取得成就,而慈善就容易调遣别人。这就是孔子认为的“仁”的五者能行天下的理由。当然,孔子关于“仁”的言论还有很多,但就教师的为人准则,只此几点,我认为就足够矣。可见,孔子仁德思想的深远影响。一是教师不可培养“巧言令色”者,而要培养有独立个性,执着追求,宽容他人,忠于祖国,有益社会的人。二是教师个人的为人处事态度,对他人要“恭敬”,只有恭敬地对待他人,才能少生矛盾和误会,甚至纠纷,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才能保持充沛的精力思考自己该思考的问题,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提高办事效率。三是教师要诚信做人,“信则人仁焉”。教师的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它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因此,教师在与人打交道过程中,一定要讲诚信,否则,你就会失去影响力,号召力,有损自身的形象,尤其是在和家长、学生打交道时,事先一定要认真思考,不能做到的不要承诺,已承诺的要准时按要求兑现,包括我们对学生的奖惩,对学生的要求等。四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要慈善,“惠则足以使人”,慈善,在我看来,就是关心、关爱、关怀学生,这种关心、关爱应该是全面的,不仅是学习方面,还有生活方面,情感思想方面,不仅是大事情,而应该体现在细微处。有老师抱怨,学生不听话,不好管,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给予了他们多少爱,多少关心,不然,怎么不能“足以使人”呢?五是对待家长和学生要宽容,教师观念要改变,不能居高临下地要求和训斥家长和学生。首先要知道,没有了学生,教师的位置也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教师也就没有意义了,再者,我们要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作为家长的时候接受其他老师“教育”时的心情是不是很好。第三,我们的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考虑问题不可能每一件都很成熟,既使是成年人也不可能做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我们发现学生缺点和错误时,要有宽容的态度,善意地指出并引导他们改正,日后他会终身不忘,感激不尽,尤其是不能以当年老师“教育”我们的错误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学生,更不可以野蛮的“出于好心”的违法方法去教育学生。这样只能是“不得众”,甚至是断送自己。

总之,孔子《论语》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地研究《论语》,体会《论语》的精华思想,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让中华古老的文化精粹,开出艳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易中天说,集结《论语》的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孔子,是大众的孔子,是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我们作为教师,因为孔子而自豪。

教师的工作平凡,教师的职业崇高,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使命光荣,教师的报酬微薄,我们要有一颗平常心孜孜不倦地追求,去做好我们每天该做的事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我们不平凡的人生价值!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教会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也为我的教育事业添光加彩。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在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读书也是中庸思想的一种体现。以《中庸》为蓝本,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下面将会从“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方式”、“读书中的思考”、“读书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中庸理解的突破”五个方面,来探讨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中庸也是这个道理,它强调“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思想,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自身的德行,帮助自己变得更好。我曾读过一本书叫《人类简史》,它佐证了人类智慧的演进,让我在阅读中感受到人类历史的巨变、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我相信读书的目的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增长自己的知识。

那么,如何阅读才能真正发掘书籍的价值呢?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庸的思想。中庸的理念是“中庸之道,非常之道也”。换句话说,就是不要偏执,不要过度。而在阅读时,我们同样不能陷入单一的思维模式当中,因为这样会限制我们的认知。读书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不光是专业书籍,更要看看各类养眼、兴趣爱好文学的各个领域的书,增强自己的阅读面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外,适时的对不同领域的观点进行比较和交叉验证,可以避免偏执,从而更全面地理解一本书的内涵。

在中庸的思想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求同存异。这意味着,无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何种意见,在表明自己原有观点的同时,我们都要尊重对立的想法,并且适时思考是否需要对自己原来的想法进行修正或调整。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收益,受益。

读书的时候,即使是阅读同一种类型的书籍,思考的层次也可能非常不同,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很多思考。如果我们把这些思考整理出来,并和读书时的印象交叉验证,最终可以获得更加深刻的启示,培养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和中庸的思想相符:道德、思想等方面的提高,需要充实和深邃的思考。举一个例子,我曾经读过一本书叫做《商业心理学》,这本书以商业为背景,通过对人性的探讨,解释了商业成功的根本原因。读完之后,我不仅仅是感悟到了成功的原理,同时学会了一些商业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生活中的升降起伏。

读书能够对人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养成好习惯,提高自身素质的方面。中庸的思想更是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读书时,我们可以深入挖掘书中的思想,然后将其与自己的思维习惯、行动习惯结合起来,形成以德为基础的行为规范。

对于我个人而言,中庸之于读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勇于探索,推翻原来的认识;其次,尊重中庸之道的思考方法,拒绝不理性的极端想法;再者,珍惜自己思考的结果,适时分享,以此再次获得提高。在阅读过程中,对所有书目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认识,然后在选择阅读时发掘到自身能力和欣赏的书目便是一个佳境。

总之,中庸的思想在阅读中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人如果能像中庸思想一样顾及全局,尊重多种意见、多样化的需求,并扫除情感、经验等因素的干扰,那么在读书中所带来的收益一定是会越来越多的,也将带来更丰富和宽广的视野。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其基础,是对万物本性,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敬畏,此之谓“尊德性”;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背后的各种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谓“道问学”;是目光极于天地万物,而用心尽于精妙幽微;是不断修行调整自己,引导事物发扬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从开始接触《论语》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庸”意为平常,平庸。

《论语》和《中庸》中都讲“中庸之道”。在拜读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

记得不久前,我曾对于“锋芒毕露还是韬光养晦”有过一番思考,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中国古往今来,似乎都在提倡着“韬光养晦”,这样正迎合了那句“满招损、谦受益”,人们觉得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本身的素质与修养。但当人们站在如今这个社会的视角上时,却又突然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似乎已不再适用。如今,在我看来,这两种人生态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纳的,取而代之的,当然是“中庸”。记得一段很经典的话:“岳飞锋芒太露,无法躲过风波亭之劫;李太白锋芒太露,难以见容于官场,苏东坡盛名之人,屡遭磨难,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见剖,龟因壳而致死,鹦以饶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贵而招杀,金铎以声自毁”。其实,锋芒太露的结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谓“花要半开,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这,正是一种“中庸之道”。“半开”、“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这是没有确切的衡量标准的。行事之时,靠的只是每个人心中对中庸的理解与坚守,在那些复杂中,我想,“简单”的持守才是最难的。

于是,我“引入”了“圆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圆,这是一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养,能始终做到这一点的人,就绝非等闲之辈。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对于才华的显露,当然,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终处于这中庸圈内吧!他所拥有几乎全部优良品质,虽不夺目,但始终不乏光耀。他面对弟子的过人或不及之处,能正确的对待,并不一味发扬长处,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对才华横溢,不放弃收敛锋芒;面对勇敢,不放弃畏惧;面对矜庄,不放弃随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智慧。

《中庸》的深奥让我无法完全置身于内。我想,如果此生无法精通《中庸》将是我最大的遗憾。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中庸》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著作。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中庸》的思想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仍然紧密相连,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入人心的价值。通过《中庸》的启示,我认识到了均衡、中正和平衡的重要性,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心性的塑造和修炼的重要性。在读书过程中,我不仅对自己的修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社会和家庭的和谐稳定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庸》的阅读使我得到了身心的双重滋养。

首先,《中庸》告诉我,生活的真谛在于均衡。《中庸》中强调“人之生性也善”,“心之善也”,提倡人心的平衡和秉性之善。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冲突,如何做到心灵的回归和内心的平衡,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而《中庸》则以其深邃的智慧告诉我们,要做到均衡,首先要懂得适度。在我们的言行举止中,不能过分偏激或偏颇,要有一种宽容和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切。只有通过均衡的思维和行为,我们才能真正面对内外在的挑战,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其次,《中庸》让我认识到了中正的重要性。中正是人们一直以来追求的一种美德,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中庸》中提到“中以为常,而可以知道”。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中正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和道理。在现实生活中,中正原则也同样适用。无论是个人的思想行为还是社会的发展进程,都需要维持中正的状态。唯有坚持中正的原则,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此外,《中庸》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平衡的重要性。在《中庸》一书中,提到了“节能持分”和“致知诚意”、“因循守成”等多个与平衡相关的理念。这些理念都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事务牵扯着,很容易失去平衡,而《中庸》教诲我们要学会调节自己,保持心境的平稳。只有当我们在不同的事务中保持平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中完成更多的事情,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

最后,《中庸》教我修心养性。《中庸》中提到,“致知诚意,节能持敬”。这告诉我们,修身养性是关键。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达到心灵的纯净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目标。《中庸》引导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愿景去塑造自己,用行动去影响他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不断追求自我提升的过程。通过修身养性,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秉持善良的品格,对待世界和他人更加宽容和和善。

总之,《中庸》的阅读给予了我宝贵的启示与体悟。通过均衡、中正和平衡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提高生活品质。通过修身养性,我们可以在内心得到真正的自由和成长。相信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只有现代人心性的升华和修养,才能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稳健。《中庸》的道德理念和智慧普适于当代社会,相信通过学习和践行,我们能够以更加均衡、中正、和谐的姿态,为社会的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庸

中庸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和谐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中庸思想主张人要追求心灵与行为的平衡,遵循道德准则,以达到心身健康和社会和谐的境界。在我个人的学习和思考中,我深深体会到了中庸思想的价值与重要性。以下是我对中庸思想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中庸思想强调了人的内外统一。人之所以可以达到内心平衡,是因为其价值观与行为是一致的。中庸思想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正确而持久的道德准则,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这种观点的重要性。无论是面对个人利益与大局利益的冲突,还是面对诱惑和困难时,只有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坚持固有的原则,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内心的平衡和稳定。

其次,中庸思想注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中庸思想认为,人应该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影响,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庸思想鼓励我们培养善于沟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能力。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量减少争吵和冲突,而是努力寻求共识和合作。只有在相互尊重、理解和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追求更高的目标,创造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庸思想还教会我们知行合一。中庸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和行动,我们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领悟道德准则的内涵。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庸思想的真理和智慧。作为一个学生,我意识到,纸上得来终觉浅,一切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运用才能变得丰富和深刻。在学习中庸思想的过程中,我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地将中庸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以获得更多的体验和领悟。

此外,中庸思想还强调了心境的平和。中庸思想认为,心灵的平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只有当心灵平和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的和谐和满足。在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保持内心的平和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然而,通过学习中庸思想,我明白了平和心境的重要性。我学会了通过冥想、休闲和自我调节等方法,来保持内心的平稳。只有在内外环境的影响下保持冷静和理智,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困难,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中庸思想以和谐为核心,强调人的内外统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知行合一以及心境的平和。在我个人的学习和实践中,中庸思想教会了我如何追求内心与行为的平衡,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如何维持心灵的平和。这些都对我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庸思想,为人类的和谐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要学会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观看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近几年来,爆炸性新闻比较多,比如说“我爸叫李刚”等,这些新闻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的人民生活水平差距很大,其中,确定有许多人在埋怨为什么自己没有那么富有,觉得生活不公正。

其实,我觉得,生活是最公正的,只要你付出了努力,生活就会给你一份回报,别人用一份努力就能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非常的努力做到的,我们可以用一千分的'努力做到。

假如这样子的话,即使我们再贫困,再愚笨,也肯定会靠自己的力量将生活水平提高,肯定会变的刚毅起来!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压力布满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头埋怨社会的不公,而不是反思自己。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力量强的人就会生存下来,没有力量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中庸》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概括《中庸》主旨(150字)。

《中庸》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弟子子思所著。这部著作系统阐述了孔子的思想核心,强调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是和谐统一的境界。它要求人们在处世原则、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等方面都保持中庸态度,避免极端和偏差,以达到追求和谐与平衡的目标。在读完《中庸》之后,我深感这是一部至理名著,对于现代人们的思想修养和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第二段:坚持中正之道(250字)。

中庸之道告诉我们,人生应当坚持中正之道。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诱惑所引诱,往往无法保持理性的思考和行为。我们应当摒弃极端的态度,保持冷静和克制,不要轻易被物质和利益所左右。只有坚持中正之道,我们才能远离极端,保持心灵的平衡和和谐。无论在家庭、社会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做到公正、宽容和克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第三段: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250字)。

《中庸》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给了我们一些建议。遵循中庸之道的人应当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他人的意见,并试图化解矛盾和纠纷。在面对冲突时,我们不应该盲目争斗,而是应该以礼待人,以和为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使生活更加美好。

第四段:培养内外兼修的品质(250字)。

中庸之道不仅要求我们在行为上保持中正之道,在个人修养上也有要求。《中庸》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培养内外兼修的品质。内修是指培养自己的品德和内心修养,外修是指追求外在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宽容和诚实,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同时,也要注重外在的形象和修养,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第五段:结语,总结中庸之道的价值和意义(300字)。

《中庸》是一本富有智慧和价值的书籍,它教会了我们如何追求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对于当下的社会和个人修养都有深远的意义。在一个充满挑战和选择的世界中,人们往往陷入极端,无法保持内心的平衡和和谐。通过学习和实践中庸之道,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状况,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意义和美好。我们应该学习借鉴《中庸》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和修养,追求内外兼修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中庸》是一部引导我们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宝典,它将继续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庸》心得体会

《中庸》夸大实践,不仅在实践中运用“中庸”,而且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庸”。运用要像舜一样,“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至于求学,《中庸》举出了另外一个典型,这就是颜回。《中庸》说:“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所谓择乎中庸,就是善于选择,选取那些最精当的,真理性最强的,也就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中庸”,拳拳服膺,使之成为己有。颜回一生就是这样做的。这就告诉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偏激的,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所以要善于选择。选择不是选那些哗众取宠的,显赫一时的,更不是人往亦云的,而应该是中庸之道,无过无不及,真实反映了事物本质的。

为要把握“中庸”,一则要学;二则要行;学则能知,行则能成。但知和行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委曲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中庸》在这里特别夸大学与行的重要,无论何种人,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学习,就能“知”。无论何种人,也无论何种情况,只要坚持实践,就能成功。朱熹作注说:“盖人性虽无不善,而气禀有不同者,故阐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发奋图强,则其至一也。吕氏曰:所进之途虽异,而所至之域则同,此所以为“中庸”。若乃企生知安行之资,为不可几及;轻困知勉行,谓不能有成,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朱熹以为,人的天赋不同,所以学、行的难易有别。吕氏的论述更为深刻:假如人们只希看自己能生而知之不肯力学,希看能安而行之不能困勉,则中庸永远只能是理论意义上的'中庸,而不能为人所用,所以说“此道之所以不明不行也。”

中庸的实践,无论对己对人,无论家庭社会,其原则精神都是一致的。《中庸》说:“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天下之达道五,是外向的,对家庭社会而言的;天下之达德三,是内向的,对自己而言的。无论内向外向,对人对己,原则是一样的,“所以行之者一也。”

《中庸》心得体会

读《读中庸》一书,感触很深,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我的读书,我们读着它一书,就感到无比幸福。读完这一书,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是我读书后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天上午,我在家,我在学校里,我的学生在家里,他们在家里,没有人看着,我们读书,没有人读书,我们读书,我们读书,这些都是书,而这是我们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文化、知识、生活方式的共通之路。

人们常说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在学生家里,有一种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文化氛围中,读书能使我们受益一生。读书是一种文化,我们要从自己做起。读书是一种文明,在社会生活中,在家庭生活中,在小事中的.表现,读书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丰富而精神的陶冶。

这是我们读书的重点,也是我们学生读书的方向。读书是一种文化,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读书是一种读书,读书能使我们受益终身。

三、读书,我们要学会读书,把自己融入生活,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思考,去创造一个自己喜欢读书的环境。读书是一种文化,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精神。

《中庸》心得体会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透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

《中庸》读书心得体会

一砖一瓦,一亭一阁,都是他曾在主宰,雕栏玉砌,都是他的梦境。

——题记。

穿越历史的回廊,多少曾辉煌的盛世顷刻间付诸东流,多少曾经披金戴银的帝王瞬间消逝。

所以,请别怪秦始皇专政,他只是为了延续更久的不朽的传奇;也别怪曹操多疑,因为有多少帝王是被自己的亲信所杀。而又有多少帝王为我们留下多少次的盛世,但独独有他,为我们留下的是不朽的诗篇。

出生在帝王之家是他的无奈,从小,他比别人学得更多,也比别人懂得的更多。他一直小心翼翼的渴望被父亲关注又不想锋芒过大。从小,他便被养在了这样勾心斗角的帝王之家。

登上皇位的`他,并没有过多的兴奋,他开始规划政治蓝图,渴望书写华丽的一章,他想像秦始皇嬴政一样一统天下,也想像汉武帝刘彻一样将国家发扬光大,更想像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他怀有满腔的抱负,跃跃欲试,可不幸就这样发生在他身上。被夺下皇位的他却依旧被养在宫中,承受着更多的耻辱。

在此后的几年,他没有一天不在悔恨自己的亡国之恨。书写下一章又一章的诗篇:从《相见欢》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到《望江南》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最后再到《虞美人》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没有一天他不在悔恨。最终,他还是选择在这无尽的长廊中留下一个背影。我想把他叫住,也想叫他不要这样消极,却无奈他走的太过匆忙!但也许就是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一生。

或许他不是最精干的帝王,但他也不是最昏庸的;或许他不是最优美的词人,但他也不是最无为的。他的一生,抑制了太多的愿望与抱负,一直都在维持中庸之道,却不曾想过自己表露心迹的词将会成为千古绝唱。

我愿在这落花无情的皇宫与他畅饮一场,因为他值得。或许,他的命运是悲哀的,就连词句中也与李清照一样流转着悲伤,但他一定是个明君,只因他之后的悔恨与他的努力。

多少千古风流人物,有的只是过客,有的背负骂名,有的名扬天下。唯有他,追求中庸之道,通过一个背影站在世人的面前。让我高举杯子,为你干杯,李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