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范文(20篇)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范文(20篇)

作者:笔尘

教学计划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景教学计划案例,营造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提高学习效果。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本文的关于作者,作品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理解诗歌内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挚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2、熟读并背诵诗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简析

祥兴元年(1278年)八月,刚刚即位不久的卫王赵禺封垂相文天祥为信国公,他想入朝息卫天子,未被批准,要他在外地抗击元兵。元兵在俘虏了宋恭帝、谢太后之后,大举南下,扫荡南宋的残余势力,一直打到广州。这年年底,文天祥屯兵潮阳(今属广东),会合邹讽、刘子俊等将领讨伐剧盗陈鼓、刘兴。

结果刘兴被击毙,陈鼓勾结元军进攻潮阳,而文天祥已移军海丰(今属广东),元军统帅张弘范派他的弟弟张弘正率兵追赶。文天祥正在五坡岭埋锅造饭,元兵突然而至,不及迎战,遂被元军俘虏。他吞脑子(一种毒药)自杀,没有成功。

邹讽自姻毙命,刘子俊自称是文天祥,希望文天祥能得机会逃走,不巧和文天祥相遇,二人各争真伪。元兵最后得知刘子俊是冒名顶替,便把他杀死,把文天祥押往潮阳去见张弘范。文天祥见了张弘范,昂然不拜,张弘范释其缚,以客礼待之。文天祥请求一死,张弘范不许,把他禁锢舟中。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张弘范率兵乘舟追宋帝赵最于压山(今广东新会南),与张世杰率领的`宋兵展开激战。张世杰有外甥在元军中,张弘范三次派他招降张世杰,张世杰不理,张弘范又命文天祥写信招降,文天祥说:“我不能捍卫父母,却教人叛父母,可以吗?”张弘范仍固执地要求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便写了一首诗《过零丁洋》给他,其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句子,张弘范一笑置之。

二月间,压山失守,张世杰堕水溺死,陆秀夫抱着赵禺蹈海,宋朝的残余势力也已荡然不存。张弘范大摆宴席庆功,对文天祥说:“你国己亡,垂相忠孝已经尽了,能倾心事我朝,当不失为宰相。”文天祥法然出涕说:“国亡不能救,当臣子的死有余罪,岂能为逃性命而作贰臣!”张弘范知他是条铮铮汉子,也不难为他,派人把他押送燕京(北京市)。途经吉州(江西吉水)时,文天祥愤而绝食,八天不死,又重新进食。

十月间,文天祥被押至燕京,被安排在释馆,坐以待旦。蒙古人见他不肯屈服,把他移往兵马司,派兵看守。元丞相李罗在枢密院召见他,文天祥长揖不跪。蒙古人强迫他跪,他说:“南方人的礼节是作揖,北方人的礼节是下跪,我是南方人,行南方的礼节,为何要跪?”

李罗命左右拉他下跪,有的按头,有的按背。文天祥不屈,昂首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将相灭亡诛戮,哪代没有?天祥只因忠于宋室,才有今日,愿求早死。”学罗说:“你说有兴有废,请问从盘古至今,有几帝几王?”天祥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天不是参加博学宏词科、神童科考试,哪有工夫细谈?"。

李罗说:“你不肯说兴废事,请问自古以来有把土地、宗庙给人而自己逃走的吗?”文天祥说:“把国家拱手送人,是卖国之臣。卖国者因有利可图,必然不去,去者定非卖国之人。我前辞宰相不受,奉使出使你朝,遭到拘押。不久有贼臣献国投降,国亡当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度宗有两个儿子在浙东,我有老母在广东。”

李罗说:“放弃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赵是、赵二王,这算忠吗?"文天祥说:“当此之时,社樱为重,君为轻,我别立新君,是为宗庙、社樱着想。好比历史上跟随晋怀帝司马炽、晋憨帝司马邺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随徽宗、钦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随高宗南迁者才是忠臣。”李罗语塞。

停了片刻又说:“晋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顺,而二王之立没有名分,应是篡位。”文天祥降,国亡当死,我之所以不死,是因为度宗有两个儿子在浙东,我有老母在广东。”字罗说:“放弃德佑皇帝的嗣君而立赵是、赵二王,这算忠吗?"文天祥说:“当此之时,社樱为重,君为轻,我别立新君,是为宗庙、社稷着想。好比历史上跟随晋怀帝司马炽、晋憨帝司马邺向北去的不是忠臣,跟随晋元帝司马睿到南方去的才是忠臣。跟随徽宗、钦宗到北方者不是忠臣,跟随高宗南迁者才是忠臣。”李罗语塞。

停了片刻又说:“晋元帝、宋高宗都有所受命,算得名正言顺,而二王之立没有名分,应是篡位。”文天祥反驳道:“景炎帝赵呈是度宗长子,德拓帝赵氟亲兄,不能说不正。他登极于德佑帝去位之后,不能说是篡。陈垂相宜中奉太皇太后之命拥立二王,不能说是无所受命。”李罗等无话可说,仍说二王没有天授之命。

文天祥说:“皇天赞成,众望所归,虽无传授之命,推戴拥立,有何不可?”学罗大怒道:“你拥立二王,建立了什么功劳?”文天祥道:“立君以存宗庙社翟,君存一日我尽一日臣子之责,要什么功劳!”学罗不屑他说:“既知立二王建不了什么功劳,为何还要拥立?”文天祥道:“父母有病,虽明知不能治愈,也没有不下药之理,那是尽人子之心,不能治愈,那是天命!天样至此,有死而已,何必多说!”李罗欲杀死天祥,元世祖忽必烈没有同意。

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多次派人劝说,文天祥仍不为所动。这年年底,中山(河北定县)有人自称宋朝天子,拥众千人,声言劫取文丛相。京城也有个名叫薛保住的人上匿名书说:“定于某日烧蓑城苇,率两翼兵为乱,垂相不必优虑。”元世祖恐有骚乱,撤掉蓑城苇,把宋朝宗室迁往上都(内蒙正蓝旗)。

又把文天祥召来说:“把你事宋的忠心用来事我,当封你为垂相。”文天祥说:“天祥为宋朝宰相,岂能事二姓?愿赐之一死!”元世祖不忍,没有答应。他身边的人再三摔掇,元世祖便下诏杀文天祥于柴市,但过了一会儿又后悔了,派人制止,已来不及了。

来揭秘吧据悉文天祥被押至柴市,观者万人。临刑前,文天祥态度从容,问市人哪个方向是南面,有人指出后,他向南再拜说:“我的事办完了。”引颈受戮,颜色不变,享年四十七岁。他的衣带中有一篇赞(文体的一种,多用韵文写成),上面写道:“孔日成仁,孟日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就义这天,大风扬尘,天空阴霆。元世祖在宫中叹息说:“好男子,不为我用,杀掉太可惜了。”文天祥之妻欧阳氏说:“我丈夫不负国家,我岂能负丈夫!”遂自刎而死。文天祥的两个儿子也自杀身亡。文天祥不愧为民族英雄,他的高风亮节,至今仍激励着人们。

文天祥过零丁洋简析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1、作品原文。

文天祥过零丁洋课件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

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旨。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创作背景。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前一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败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文天祥宁死也不愿向元军屈服,所以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文天祥过零丁洋翻译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所表达的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崖山决战。

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11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8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殉难。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文档为doc格式。

文天祥过零丁洋简析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诗句所表达的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

崖山决战。

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11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8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殉难。

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习方法: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导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更有效哦。)。

二、课前热身(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精思的你一定能理解此诗,掌握得很好。)。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作者是,(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号文山。本诗是一首言。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学案上。)。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的著名爱国七言律诗,作于诗人被俘后的第二年。1279年正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的最后据点厓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战败被俘的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船过零丁洋,元军都元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厓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文天祥写下此诗表明以死殉国的决心。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也是文天祥的代表作。

一、凄楚之情荡气回肠。

诗的开篇追述自己早年入仕的机遇以及后来抗元兵败的经历,首尾两件事以概其余,呈现出时间的跨度,蕴含了诗人为国为官的种种辛苦;既而指出当时的局势:国家山河支离破碎,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回首往事的残酷,瞻念国家的灾难,感喟身世的坎坷,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我们不难感受到诗人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由对往事的痛苦回忆和对国家时局的殷忧回到现实,孤军勇战、兵败被俘的诗人如今被囚禁在零丁洋的.战船上,孤苦伶仃,身不由己,诗人心灵的痛苦颤栗不言而喻。这里诗作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也把诗人的哀怨之情推向高潮。

二、慷慨之志感人肺腑。

从构思来看,前六句把诗人悲愤伤痛的情感渲染到极致,后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人难免一死,诗人愿为国而死,舍身取义,留下一片丹心,照亮史册。诗歌直抒胸臆,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也成了后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三、斐然文采超凡脱俗。

文天祥二十岁考取进士,从这首诗歌也可以看出诗人超凡的文才。“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贴切的比喻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境遇,蕴藏着极为深挚沉痛的情感,而诗人又着以“风飘”“雨打”,更凸现出情景的凄苦。“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诗人巧妙地撷取“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使两个具有双层含义、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表现出昔日“惶恐”与今日“零丁”的情状,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这两句对仗工巧,语意双关,浑然天成,别有情味,令人百感交集,读之怆然泣下,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总之,这首诗熔叙事和抒情言志为一炉,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表现手法别具匠心,是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成都市中考试题)。

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___。(1分)。

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湖北省黄冈中考题)。

3.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_______的悲哀;借_____和______。

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

4.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是泰州巿中考题)。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1分)。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资阳)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思相近即可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2.(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

3.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

4.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

5.儒家经典(1分)。

6.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

7.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

8.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延伸阅读: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爱国诗人。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本篇过零丁洋文天祥赏析由编辑整理,更多诗歌诗句精选尽在,望大家多支持。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

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

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下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资料理解诗歌意思,感受文天祥在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崇高气节。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感受文天祥宁死不屈的坚定的高尚情操。

2、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自由》导入。

活动2【活动】作者、背景简介。

文天祥,南宋诗人。

(课件展示)。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

朗读、诗译。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歌。

(1、正音,2、押韵,3、韵脚“经”、“星”、“萍”、“丁”、“青”,4、节奏223,七言律师的特点)。

师:同学们是否能读懂这首诗呢?(关键字词的解释)。

起一经:四周星:寥落:荒凉冷落。指战争造成的残破景象。惶恐:惊慌恐惧。汗青:指史册。

师:你们是如何翻译的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建议:(课件展示。)。

1.正确释字,诗意扩充。

2.语言凝练、尽量押韵。

师:请看老师给大家的示例。(课件展示。)。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解,翻译后三联诗,先做到疏通诗意,再在此基础上,用充满诗意的语言解说后三联诗的内容。

1: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2: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3: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齐读)。

师:我们在正确解释字词的基础上,学着用诗化的语言翻译了诗歌。这对我们理解诗歌有很大的帮助,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朗读诗歌,在通过深入分析字词的深意来鉴赏诗歌。

活动4【活动】研读诗歌。

1、师:请同学读首联,然后思考: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事?生:写了作者通过科举考试入仕做官、国家起兵抗元这样两件事。师:首联中哪两个词语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生:“辛苦”、“寥落”。师:了解了这些,大家再读首联,应该怎样读?(读得感情充沛,读出了一种凄楚的味道。

2、师:诗歌的哪一联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联。颔联、它用哪些意象来进行抒情?(饱含情感的物象,一般是自然景物)生:“柳絮”、“浮萍”。

师:以比喻的方式(对偶)写国势和身世,作用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和身世的惨淡,那么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生:国破家亡的悲哀。师: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才能读出这种情感呢?生:语调低沉,语速要慢。师:你来试试。

3、师:哪一联可以看出国家当时的形势险恶,个人境况危苦?找学生读颈联师:有谁听出来了,这里出现了两处地名,分别是什么?生:惶恐滩、零丁洋。

师:“说惶恐”、“叹零丁”里面的“惶恐”和“零丁”只指地名吗?生:不是。师:那还指什么?生:“说惶恐”表示自己当时,对国家举步维艰的忧惧不安。生:“叹零丁”是诗人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深感孤苦零丁。师:请大家朗读,读出这种“悲愤”!(学生读)“说惶恐”、“叹零丁”应重读。

4、师:虽然国家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但面对敌人的逼迫,文天祥宁死也不屈服,报定了必死的决心。同学们,我们一起读尾联!(师生齐读尾联。)师:你从尾联里读出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生:誓死报国的精神。以身殉国的决心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精神。

活动5【活动】小结及拓展。

《过零丁洋》这首诗是文天祥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人生壮歌,因此,它慷慨悲壮、气吞山歌。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你知道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吗?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透着铮铮骨气的诗句?请同学们搜集整理。

4、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5、拓展延伸: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6、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朝代:宋代。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赏析。

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1275),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1278)被俘,恰为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关个人出处,一关国家危亡,两件大事,一片忠心。唐宋时期,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后汉书·耿弁传》“落落难合”注云:“落落犹疏阔也。”疏阔即稀疏、疏散,与寥落义同。《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接着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昰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这时文天祥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像水上浮萍,无依无附,景象凄凉。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据说张弘范看到文天祥这首诗,尤其是尾联这两句,连称:“好人,好诗!”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读到文天祥这诗句时,还是少年时期,诗中郁郁深沉、苍凉悲壮的情感曾长时间萦绕心头,久久不去。除了嗟叹文天祥的遭遇、壮志难酬,也想像惶恐滩波涛如何汹涌,怎的令人望而生畏;零丁洋如何孤悬天涯,怎的`零丁寂寥。

近日,有机会到珠海,正好有一整天空闲,便订了船票,飘过零丁洋,登上外伶仃岛,感受一下,触发文天祥以千古悲凉之句表达万世爱国豪情的地方究竟是怎样一块洋面。

零丁洋又称伶仃洋,位于珠江口外,域内岛屿称万山群岛,其中与伶仃洋同名的有内伶仃岛(属深圳管辖)、外伶仃岛(属珠海管辖),内伶仃岛上有伶仃山。外伶仃岛距珠海27海里,距香港长洲6海里,距香港九龙11海里,是内地唯一能看到香港市区的海岛。

南宋末年大臣、爱国诗人文天祥传诵千年的诗《过零丁洋》便作于伶仃洋上。公元1276的,元军逼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元军扣留。后来在经过镇江时成功逃脱。文天祥沿海岸线南下,到福建与宋军将领一起抗击元军。虽然打了一些胜仗,但最终不敌元军,退守广东海丰、潮阳一带。1278年底,文天祥在海丰遭元军突袭,兵败被俘。

如今,伶仃洋上千船竞发,内外伶仃岛、桂山岛等已成了热门旅游景点,每天仅从深圳、珠海往来外伶仃岛的客船就有近20来艘。外伶仃岛上设有建制镇,5至10月为旅游旺季,岛上旅馆客房每晚从几百元到一千数百元不等,收费不低于国内五星级宾馆。

外伶仃岛石奇水美、优雅恬静,岛上夏无酷暑,冬无寒冷,四季如春,山水兼得。礁石丛中,凿出石阶小径,人称“情侣路”,与珠海市海滨情侣路遥相对望。毛主席手书文天祥《过零丁洋》刻于石崖上,过往游客无不驻足拍照。

外伶仃岛的海鲜便宜而又极鲜美。海鲜市场上,刚打捞上来的海鲜,任你挑拣,付款后拿到附近餐馆加工,鲜哉美哉,令人难忘。

依笔者体验,外伶仃岛上最独特、与众不同的莫过于山顶上的石景公园。主峰伶仃峰高311.8米,有柏油路盘旋至山顶,可行车,但不允许汽车、摩托车、自行车上山。顶峰巨石嶙峋、雄奇俊秀,所谓石景公园,实际上是依山依势依石依缝凿出小径的石景迷宫,行走观赏,不时需要躬身、侧体、攀爬,壮硕者建议谨入,孤身一人勿入——一旦找不到出口,有同行朋友招呼应答才不至于迷失。这些巨石,或大或小,或叠或架,或裂或垒,皆出天然,形状奇特异趣,你可脑洞大开地想像它像海豹,如鲸鱼,似雄鸡,等等。石缝大者,可侧身而入,缝壁苔痕由红到绿,暂次过渡如电脑色块,手扶之,衣衫擦过,一点不掉色。可惜,众人都在山下海滨游玩,攀登到山顶者,百无一二,愿意穿行石景迷宫,畅享无穷乐趣的,更少。惜哉!异哉!

过零丁洋

朝代:宋辽金。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一。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二。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

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

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译文三。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

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

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

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

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译文四。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课翻译)。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过零丁洋文天祥教案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诗的开头两句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概括地说,是两件大事。一是受到皇帝的选拔,经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二是在元军入侵、宋室危亡之际,响应朝廷“勤王”号召,在德淘年(1275)正月,以全部家产充军费,起兵抗元,在频繁不断的战斗中度过了四年。这四年中,他出生入死,为挽救危亡,竭尽全力,苦苦支撑,但局势却越来越危殆。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接下去两句就进一步抒写国破家亡的悲哀。国土遭到元军的蹂躏,山河破碎,设在山的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也岌岌可危,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这是从国势一面说。至于文天祥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忤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一次被扣,两次被俘,数次欲自杀尽节而不死。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这两句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生动形象,而蕴藏其中的感情尤为深挚沉痛,极有艺术感染力。接下去,“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是对前面“山河破碎”两句的补充,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前一句是追记过去。诗人于德淘年自赣州起兵,经惶恐滩北上,当时元军进逼临安,形势紧急。景炎二年(1277),诗人在江西战败,又经惶恐滩退往福建,这时国家局势已危在旦夕。因此,“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两句中,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体验交错在一起,回首当初的“惶恐”,还看今日的“零丁”,令诗人百感交集。而这一切又都是由于国家的危亡引起的,诗人忠贞报国,却眼看大好河山沦入敌手,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从全诗的构思上看,前面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如此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热情,品味诗句妙处或美好的意境,但是都不大满意,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反思一下,还是问题设计不够明确。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有着广泛的内涵。课堂是学生的课堂,不是老师的。很多老师认识不到这一点。老师就是加以引导和评价,我们往往忽视这一点,硬要拉着学生走。学生会不会老师不管,还叫什么以学生为主?老师不一定非要完成自己的什么教学任务,关键要看学生会多少,这是评价一节课的唯一标准。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课堂语言。干净利索的课堂语言是非常难得的。说话啰啰嗦嗦,重复,信口开河,都是课堂语言的通病。我一直注意这个问题,但一直不满意。有时还抢话头,唯恐学生忘了自己。我看不干净的课堂语言不仅没用,反而是一种罪孽!学生能说,老师就不要说,学生说不出或者说不好,我们再说。

最后简单说说驾驭。很多老师认为自己能够驾驭课堂,但是,你讲课时别人说话了,说明你没有驾驭住课堂;你讲课别人听不懂,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学生听明白了,你还在讲,说明你没用驾驭住课堂。领着学生进入境界,学生理解,有收获,那才叫驾驭课堂。

以上这几点我做的都不好,自当加倍努力。

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

过零丁洋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7-8题。(4分)。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2分)。

a.首联写个人的仕途经历和抗敌历程,突出生平的艰辛,命运的.多舛。

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将国家局势与个人命运交织在一起,沉痛述说国破家亡的痛苦。

c.文中通过“惶恐”“零丁”两个词语,写出兵败被俘后内心的忧叹。

d.尾联自问自答,想到自己难逃一死,充满悲愤无奈,只有以“丹心”表明自己对国家的忠诚。

8.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

a.诗歌通过写过零丁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充分体现诗人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b.本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感情真挚深沉。

c.“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采用拟人、对偶的修辞,借地名表现内心孤苦无依的苦痛。

d.本诗风格慷慨悲凉。始为悲愤,终为高亢,表现了诗人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三、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教学反思:

过零丁洋

此诗是文天祥《指南录》中的一篇,为其代表作之一,约作于祥兴二年(1279)一一被元军俘获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之时。后来元军元帅张弘范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张世杰,他出示此诗以明志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从何写起呢?他只抓住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这是关系他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二是“勤王”,是关系宋王朝存亡的大事。他深感知遇之恩,满怀效国图报之志,以此两端起笔,就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的心境。四周星,是指德佑元年(1276)正月,文天祥以全部家产充军费,响应朝廷号召“勤王”,至祥兴元年十二月在五坡岭战败被俘,恰是四年时间。这四年,为了挽救王室,他竭尽全力,折冲樽俎,展转兵间,但仍未能挽回局势。“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征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因为干戈寥落,孤军奋战,难以御敌,战争打得愈来愈惨,致使宋朝危在旦夕。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吕师孟、贾余庆、刘启等一伙的谴责!“寥落”,一作“落落”,其意相反,则是指作者自己频繁的战斗生涯,但所揭示的内涵远不及“寥落”广阔。

接着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抒写,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颔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不过写得更为深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它是“干戈寥落”,孤掌难鸣的必然结局。一个以巩固王室为己任的重臣,眼见山河破碎,端宗在逃难中惊悸病死,八岁的卫王赵(上日下丙)在陆秀夫等拥立下,行朝设在崖山海中,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大宋江山已如风中柳絮,无法挽回,能不痛心泣血?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果不出诗人所料,写此诗后约二十天——祥兴二年二月初六,陆秀夫背负帝(上日下丙)投海殉国,南宋就此灭亡。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飘泊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着“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而这不正象征着文天祥政治上的一生么!他当初入朝不久,即因杵权贵董宋臣、贾似道而屡被罢斥;在抗元斗争,出生入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为尽节自杀,曾服毒,又绝食,却偏偏不死。而今家破人亡,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自己也身陷敌手。这遭遇还不够惨么!所以说,这“身世浮沉”并非是指个人仕途的穷通,而是概括着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象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在今江西万安县赣江之中,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人们乘船渡此滩十分惊恐,故又称“惶恐滩”。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在空坑(江西吉水附近)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求得“救国之策”?这是他当时最忧虑、最惶惊不安的事了。而今军队溃散,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能不感到孤苦伶丁?这一联特别富有情昧,“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设若没有如此的亲身经历和出众的艺术才华,是绝难写出这样出色的对句来的。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这联壮语感召了后代多少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谢榛说:“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四溟诗话》)。由于结尾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

过零丁洋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三、简介写作背景。

1278年,文天祥率兵与元军作战于广东潮阳一带,不幸在五坡岭被俘。元军把文天祥囚于船上,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宋将张世杰,文天祥拒绝。经过零丁洋时,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明自己的心志。

四、学生听读范读录音,强调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及感情基调。

五、教师进行适当的朗读提示。

六、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文,感知诗文主要内容。

七、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八、学生齐读诗作,增强对诗歌内容的感知。

九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

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

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十、品味探究: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一拓展延伸。

推荐学生课外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

十二巩固练习。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是。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十三作业。

1、熟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