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红色感怀论文(模板6篇)

最新红色感怀论文(模板6篇)

作者:笔尘 最新红色感怀论文(模板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红色感怀论文篇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在海内外的研究现状的陈述总结,进一步分析产生该现状的原因,寻找研究突破点,为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的数据调查夯实理论基础。

【关键词】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 英译 读者接受度

一、引言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每年有不计其数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文,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在西方读者中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翻译作品在西方世界的认可度。本文通过对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在海内外的研究现状的陈述总结,进一步分析产生该现状的原因,寻找研究突破点,为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的数据调查夯实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内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现状。尽管我国不断进行让文化走出去的尝试,中国译者翻译的几百部系列译作并未在国内取得预期效果。21世纪后,翻译学家们开始反思中国译者翻译作品的局限与问题,认识到强行输出本国文化及意识形态是行不通的。20世纪60年代德国 “接受理论”传入中国。受该理论影响,我国翻译界掀起了从“读者接受”角度研究翻译活动的热潮。检索数据显示,国内有关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的研究论文共有510篇,除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翻译策略的研究外,部分翻译家及学者还把目光投向了信息性,政治性较强的文本,如政论文件等相关译本在西方国家读者中的接受程度,部分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然而,对于文学作品读者接受度的实地调查却十分罕见,深入读者的调查可谓是少之又少,研究人员更多地是调研译作销量以及部分专业读者,例如,出版商,文学评论家,审查员及专家学者等的接受度和满意程度,而普通大众读者对于译文的接受度与满意度通常被忽略。

(3)国内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现状。国内对于河北省经典红色文作品的研究鲜少有人涉及,检索数据显示共有3篇关于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尚未涉及其英译读者接受度的研究和调查。

2.国外研究现状。

(1)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现状。近代以来,西方汉学家对中国文化、文学的关注不断加强,中国在对外文化输出上也投入了不少人力,翻译的数量增长很快,但中国翻译作品在西方世界影响不大,在英语国家市场上仍处于边缘化地位,西方学界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缺乏关注。

(2)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现状。中国文学在西方国家读者间传播情况并不乐观,中国文学作品译作在英语国家市场大规模遇冷无法得到英语国家大众读者的接受与认可,而西方学者针对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读者接受度的研究更可谓是凤毛麟角了。

(3)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现状。目前,国外对于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本的读者接受度调查尚鲜有涉及。

3.小结。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的研究现状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第一,国内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关注度持续上升,国际上,研究讨论汉学的报刊文章和论文数量正在增加,然而中国文学译作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市场上依旧处于遇冷的状态,第二,中国翻译界对读者接受的研究正在兴起,然而对于文学作品英译本读者接受度的实地调查却有所欠缺;第三,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但目前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对于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的研究数量很少,p注度欠缺。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本文研究对象为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其一,河北“红色经典”文学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从文学价值上来说,经典文学内涵丰富,可读性强,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文学的面貌。在经历时间过滤之后,仍留存有某些不会过时的精神价值,至今仍能给人启迪的思想。除此之外,经典之作还具有自己超出时代特征的独有特色,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二,作为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文学范式,河北红色经典文学有着自己的语言特色。鲜明独特的冀中普通话风格,使作品拥有了浓郁的乡土风气,折射出冀中平原独特的地域文化。其三,河北红色经典文学有着其独特的魅力与影响力,可反映一地区之风土人情,革命思想。对河北“红色经典”文学的研究与讨论对于弘扬燕赵大地经典文化与文学有深远的意义。

2.译文文本选择。本文所选的译本多是外文出版社组织出版的,或者是由著名翻译家戴乃迭、沙博里翻译完成的。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在西方世界中接受程度相对较高,拥有读者数量大,样本较易收集且覆盖范围较广,便于后期数据分析、整理和总结。此外,译本需体现一定的翻译水准,是中国对外翻译作品中的成功之作,对于我国之后的翻译工作的进行有较强的借鉴与指导意义。译本能够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并最有效地传递文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同时又保留原文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这不仅保证了译文文本意义的流畅和精神的传达,也保障了研究结果具有普遍适用价值。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定性分析法作为基本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是一组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跨主题的研究方法,有一组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术语、概念和假设组成。定性研究是研究者通过访谈,现场观察,及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经历,观点,见解,想法,感觉,收集定性资料,并按一定的主题、类别,进行编码、归纳、推理的过程。由此产生的见解、知识、观点和理论假设即为定性调查的结果。所得到的定性资料是对事件发生过xxx实、详细地描述和引用被访谈者经历、见解的文字性材料。定性研究是社会学、人类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4.研究热荨1疚南晗缸芙崃斯内外中国作品英译研究、中国作品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以及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的现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总结,深入剖析了产生该现状的原因,指出调查研究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的研究突破,为进一步进行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调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借鉴价值的结论。

四、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分析

形成目前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英译读者接受度研究现状的主要原因有:

1.中国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xxx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xxx不断出台政策以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吸引海外读者关注中华文化,阅读了解中国文学。21世纪初,中国文学作品英译本在国际市场遇冷,国内译者开始反思中国译出文学作品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标准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不断调整翻译策略,深入考虑译出作品在西方世界读者中的接受度与认可度。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河北省红色经典文学的研究受到关注。

红色感怀论文篇二

以前,无知的我总是认为在奥运会这个没有硝烟而又残酷的沙场上,只有冠军才是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胜利者!比赛中,只有八个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但是,自从我看了《迎奥运,促和谐》这本书之后,便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友好的!只要拥有一颗坚强的心,炽热的心,就是每场比赛中真正的英雄!

红色感怀论文篇三

一幅雄壮的历史画面再一次浮现在我眼前。锦旗飘舞、刀光剑影、硝烟弥漫、鼎足而立。这是人才辈出的时代,这是英雄竞争的舞台。“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曹操,雄心壮志、敢于拼搏的孙权,能屈能伸、宽宏大度的刘备,雄姿勃发、智勇双全的周瑜,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孔明;都一一亮相、各领风骚。可以说,英雄一次次改写了三国的历史。

那么,在我心中,谁是英雄!历史上,成者为王,败则寇,惯以成败论英雄,而我认为,英雄不是神仙,而是凡人;所以,我认为应该辨证地看待每个人。

尽管曹操诡计多端、猜疑专懂,但他有统一天下的胆识,虽然未成大业,但不失为英雄好汉。孙权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孙策逝世后,孙权接掌江东;北抗曹操、西抗刘备,为一代明主;孙权在外交上能屈身忍辱、以柔克刚、有勾践之奇,这方面超过了曹操、刘备;英雄,是也!有着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一代枭雄——刘备为光复而奋斗一生,试问:非英雄也?“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正是由于周瑜的智勇双全,才有赤壁之战的胜利,才会有三国鼎足,难道周瑜不能称之为英雄好汉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为了统一汉室,煞费苦心,劳极致死,可谓悲哀!然神机妙算之极天下谁与之抗衡。英雄本色,尽矣!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滚滚长江东逝流,浪花淘尽英雄。”敢问谁是英雄,尽在不言中!

红色感怀论文篇四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产生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形态。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迅速发展,今天我们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呢?文章分析了红色文化的含义及精神内涵,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使人在缅怀历史勿忘过去艰苦岁月的同时,强调今天的美好生活,以此来激励人们的生产生活热情。本文以“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景观文化内涵,结合景观设计学理论,以大悟县城市入口设计实例,采用景观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论述红色文化理念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景观文化,文化内涵,景观设计

红色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发扬革命光荣传统的载体。红色文化能引导人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形成道德风尚,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因此,应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红色景观及其文化内涵

红色景观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形式,主要是以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它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内涵,组织接待并开展缅怀学习为主体的景观形式。因此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尤其重要。

二、红色景观文化的特性

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景观文化载体在空间上连成一体,在时间上保持一定的连贯性,形成特有的文化域。不管是地域景观文化还是民族景观文化,其所反映的景观文化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的改变。

地域性

地域文化是在人们在一个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共同生活形成的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形成了景观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审美需求形成景观文化在艺术层面上地理特性,因此在利用不同地域的特有景观元素进行造景时也会表现出明显的地理特征。地域性特点在红色景观文化中表现尤为明显。

融合性

景观文化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处于各类文化并存的大环境之中,需要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同其他艺术文化相互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自身完整的发展系统。红色文化内涵的丰富必须注重和当地特有的文化、地方风情等资源相结合。

大悟县红色资源相当丰富;城市入口背靠七里冲生态公园;场地仅靠澴水河,所以,该设计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以绿色生态为原则、以蓝色滨水为大背景”设计理念,其目标是把红色文化主题逐步渗透并与整个区域大背景相融合,极大的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继承性

景观文化的形成都是由某些社会群体通过世代积累、创造、继承和发扬使景观文化源远流长的过程。所以无论哪种景观文化,我们都能从中找出某些贯穿其中的特性和理念,而景观文化的其它个性都是在这基础上形成的。红色景观文化是当地历史人文与自然风貌的综合体现,其不可复制性正是源于明显的继承性从而使得红色景观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

三、红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场地现状分析

规划场地与周边环境

明确该场地与周边空间是如何通过交通、视线、使用等相联系的,从而使规划场地中的红色景观成为当地景观文化连续体中的一个顺畅的环节。

该规划场地位于大悟县南部,是重要的城市入口景观节点,四周被交通道路包围,北面有县道通过,西临澴水河,东临京珠高速公路,沿河地段有300多米,规划面积2公顷。总体而言,场地在整个周边环境中处于交通岛位置,同时也是城市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红色景观作为革命老区大悟县的特色文化景观,有利于提升城镇文化形象。

规划场地内部要素

对规划场地内原有的景观元素、景观功能、空间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原有景观在视觉、心理和环境中的特性,使新建景观与原来景观在时间、空间上存在延承性。

场地大部分为一般农田,地形较为平整;水域面积丰富,水质较好;场地内基本没有可因借的自然景观;植被覆盖多为井田状,植被景观元素的组织上有难度;此外入城主干道和场地内水域将整个场地分成四块;对于场地的功能结构和交通组织划分有很大影响。

场地规划设计分析

交通道路分析

设计场地以四周的道路为边界,东面紧邻京珠高速公路,由此形成快速的交通视线,此设计中强调“线性”,东面广场放射式道路的组织,行道树的线性排列,产生强烈的形式感,适宜于快速交通过程中对景观形成深刻印象。

场地内连接东西区有两个路口,主园路将整个分散场地联系起来,西区靠近澴水河为滨水景观大道,其余场地由次园路可以任意到达。

空间功能分析

结合场地现状和设计理念,划分了八个功能区,东区紧靠京珠高速为生态风景林,起防护隔离作用;此外场地北部和南部也分布有生态风景林,以保证场地绿化率;东区其余为纪念性广场和高速服务区。西区靠近澴水河边为滨水景观带,考虑到为以后为周边居民服务,设有老年人活动区,儿童活动区,休闲广场和休闲健身步道。

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小品中的运用

艺术性是景观文化中最重要的特性,景观小品普遍反映出的缺乏感染力问题也就在于其艺术成分太低。景观小品传达文化内涵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色彩、形态结构或者布局等表现出来。因此,设计时需要根据文化内涵传达的不同方式达到相应的视觉审美要求。

景观小品造型上的运用

本设计通过对景观小品的不同造型来体现革命战争及红色文化,如残破的瓦砾、熊熊燃烧的战火、折断的枪、四重门、战后的云梯等小品元素,这些景观元素的运用使人能很直观的感受到战争氛围,回想起当年艰辛的革命历程。

景观小品色彩上的运用

场地中的五组小品均采用红色,一方面是红色象征战火,忆当年峥嵘岁月,另一方面体现了当地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使得在以绿色植被和蓝色滨水空间的大背景基调下,凸显红色小品的主题效果。

景观小品寓意上的运用

首先战争中的“瓦砾碎片”用来寓意昔日的家园被战火无情的摧残,房屋被毁、流离失散;“熊熊燃烧的战火”寓意战争的激烈状况,战火硝烟仍在继续;“折断的枪”寓意战争转折,黎明破晓前,光明指日可待;“四重门”寓意战争结束,中国从一个旧社会进入一个新社会;“云梯”寓意新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在节节发展,步步高升。

景观小品在空间布局和游览路线上的运用

有时景观所表达的文化理念需要人与景观在互动参与过程中才能体会到。人在景观中行走,感受其空间、形式、色彩等变化,这时景观设计中需要有道路让人们能够接近,场地内部要有适宜的空间让人们在其中行走和停留。

场地主园路沿路布置景观小品,按照小品寓意和其在空间上的设置,从东区到西区是重走革命历程,从西区到东区是回顾革命历程,使得横向空间上和纵向时间上形成革命战争的历程再现,使人在观赏行进过程中,加深对景观的印象。

红色景观文化在景观植物配置中的运用

景观植物寓意上的运用

凸显红色景观文化的同时,也要体现设计的生态原则。对于“红色文化”题材植物配置也要牢牢把握环境主体与人的关系,围绕设计场地营造场所精神。

配植常绿树种松柏等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植物,营造纪念氛围,如柏树因其苍老刚劲和不怕严寒、四季常绿,比拟人的坚贞不屈和万古长青的意志精神。本设计场地内的松柏类植物有雪松、龙柏、圆柏、池杉等。所谓岁寒三友,是指松、竹、梅配植形式,因它们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同样象征了革命先辈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此外桂花香气四溢,喻示革命精神永放光芒;种植含笑表达对先烈们含笑九泉的欣慰;杜鹃象征革命烈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些寓意植物的使红色文化的主题得以体现。

景观植物色彩、形态上的运用

植物四季变化的绚丽色彩为各种景观的营造提供了可能性,同时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视觉感受。针对体现红色景观文化,较为适宜的是白色系象征纯洁,如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樱花等;红色系象征革命,如枫香、石榴、合欢、夹竹桃、凤凰木等;黄色系象征高贵,如腊梅、金桂、云南黄馨、金丝桃、黄花菖蒲等;紫色系象征庄严,如紫花泡桐、紫丁香、紫藤、三色堇等。

除了选择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树种外,要特别注意植被种类的多样性,以免造成过于烈士陵园似的肃穆氛围。此外还要注意乔灌木的比例搭配,常绿、落叶树种和色叶树种的比例搭配。

场地内植被的选择以本地树种为主,适当引进外来树种。城市主干道绿地率大于30%,行道树为常绿树种香樟搭配乡土树种乌桕,使得四季景观色彩丰富。东区的放射式广场道路种植雪松、圆柏,搭配女贞、黄杨等绿篱以及地被植物,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西区滨水地带,种植水杉、黄花菖蒲等水生植物,利用驳岸退台的方式,增加绿色垂岸植物如垂柳、垂枝樱花、云南黄馨,结合木栈台等,减弱堤岸生硬感,增强亲水的方便度和安全度。此外适当配植乌桕、鹅掌楸、银杏等色叶树种以丰富景观色彩,孤植、片植亦可。

四、总结

运用情感表达的设计手法,红色景观文化表达当地居民的场所情感、景观意象,强化了他们的场所认同感的同时提升了城市知名度,也为革命老区来难得的发展良机。

【参考文献】

红色感怀论文篇五

黑龙江省嫩江市把“创边疆特色党建、促黑河全面振兴”主题活动与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四个聚焦”,推动边疆特色党建落地生根,以党建特色品牌引领嫩江全面振兴发展。

聚焦强基固垒,点燃经济发展“红色引擎”。把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作为重要抓手,创新实施“示范引领、达标增效”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行动,在各领域打造特色党建示范点72个,建立“党支部+合作社”新型党组织89个。采取单独组建、联合组建等方式,在十六膳杂粮、食佳面粉、四合大豆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立党组织13个。持续在资源、产业、项目上做文章,探索“九种发展模式”,组织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行动”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2019年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3971万元,不断提升党建引领经济发展动能。

聚焦优化服务,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效能”。坚持把提升服务水平、解决群众“急盼难”问题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农村,创新实施“双联双建双代”工作法,实施“上门代办”和“定点代购”两项服务。年初以来,结合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开展专题帮扶活动36次,上门代办267件,帮助村民代购72次;在城市,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打造“1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n个网格服务站”党群服务体系,充分利用物业办公室、小区门卫室等已有资源,科学设置65个网格服务站,实现基层党组织活动有平台,党员服务群众有阵地,提升社会基层治理新效能。

聚焦共促共建,彰显军警企民“鱼水情深”。市委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开展资助在乡老复员军人、搭建退役军人就业平台、设置现役军人和残疾军人服务窗口等拥军优属活动,连续五届被评为省级“双拥模范市”;驻嫩部队积极参与地方创建文明城市、文明行业等系列活动,主动承担森林防火、防洪抢险、消防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共同谱写军民“唇齿相依”新篇章。市委与中储粮北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党委结成共建对子,以“四联融合”(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产业联促)为载体, 互派17名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截至目前,“企地”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共建活动20余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

聚焦文化融合,激活城市血脉“红色细胞”。市委着重加强基层党建与嫩江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擦亮城市文化“红色名片”。依托嫩江市为国家三类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在全市31个革命老区村,收集整理了一批能够反映抗联烽火故事的“老物件”,打造乡、村史馆5个。截至目前,开展党员红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30余次,教育培训党员3万余人次。利用嫩江作为“墨尔根至漠河古驿道驿站”首站的优势,深度挖掘驿站文化旅游项目,充分利用墨尔根古道驿站博物馆、崔家坟古墓遗址、清代水师营遗址、多金古墓遗址等历史遗址、文化资源,接待外地游客2300多人次,全市各级党组织组织党员参观学习11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