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9篇)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9篇)

作者:文锋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与反思(汇总19篇)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我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面对教学挑战。以下是一些教学反思案例,教师们可以从中寻找到教学的改进方向。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小儿垂钓》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第七单元《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那天真烂漫、活泼机灵的神态跃然纸上。诗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淳朴的小孩儿形象。

1、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2、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3、能够掌握“品字词,想画面”的古诗学习方法。

一、赏画入诗——体验情趣。

1、儿童一直是诗人心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儿童的天真无邪、聪明机灵常常打动着诗人的笔触。

瞧、这幅画曾经打动过哪位诗人?(出示,《池上》画面),并写下了一首——(《池上》),我们一起吟诵一番。

2、(出示图画,)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另一幅画,欣赏完了能告诉我:

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吗?

3、师:的确,这是一副意境悠远又栩栩如生的画面。

二、引领学诗——寻找童趣。

(一)、解读课题。

过渡: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幅画中的情景打动了我们,曾经也打动了唐代诗人胡令能,情不自禁写下了一首诗《小儿垂钓》板书课题、(师:注意:垂,字第二横最长;钓,中间是一点。)齐读课题。

知道题目意思吗?

(二)、你了解作者吗?

(三)、初读释疑。

过渡:很多同学都掉过鱼吧,钓鱼的确是件很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1、(出示自读要求)不信,就打开课本,自己轻轻地读这首诗。把诗读正确,读流畅。

读准字音是读好诗的基础。来看看这几个难读的字音:

(1)、(课件出示)蓬头、稚子、垂纶、莓苔、应”,

指名两生读。

(2)、听听这位老师怎么读的,注意字正腔圆。(课件播放录音)。

齐读生字,边读边记在心里。

(3)、扫除了字音障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这首诗读流畅了。(指名两生读)齐读。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古诗的平仄,韵律,把这首诗读好听了。

2、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现。”细细地读课文,说一说,你能读懂了哪些词语。(方法提供)可以借助工具书,结合画面,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联系以前所学知识。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小儿垂钓》。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领悟诗情。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播放课件1)。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播放课件2中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离开了拼音(点击课件去掉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还没钓到一条鱼。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入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21古诗两首稚子。

垂纶。

怕得鱼惊不应人。

路人。

借问。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会认读并且书写“稚”“蓬”等生字词;有感情诵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指导书写掌握生字词;通过看图记忆尝试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的韵律美,感受儿童的天真形象,品味作者的轻松心情。

【教学重点】赏析儿童的形象。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心情以及通过配图尝试诵读诗歌。

看图诵读、教师范读、朗读法、小组讨论。

(一)导入。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导入。

同学们,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一切又都是新鲜的,还记得你们初次学习事物的场景吗?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同学积极发言)。

同学们都非常积极,你们学习的精神也是旺盛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看这位小朋友,他呀,也是一位正在学习的小孩儿。(板书:小儿垂钓,胡令能)。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翻开书本,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字词。(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

(2)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稚”和“蓬”两个字检查读音并强调结构书写。

(3)教师进行范读,并请同学们归纳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说)。

明确:一个学习钓鱼的孩子,向路人遥招手,怕惊吓了鱼儿。

(三)深入研读。

(1)诗中极力塑造了一位儿童的形象,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塑造了一位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1.仔细阅读诗歌前两句,同学们圈点勾画出描写儿童外貌的词语,并进行概括。

明确:蓬头——不打扮的自然形象;稚子——天真的孩童(同学举手发言)。

2.那儿童的动作又是什么样子的?圈点勾画关键词语。

明确:学——学习的形象;侧坐——隐藏自己(点同学回答)。

3.出示书中的配图,进行想象,用词语概括儿童形象。然后同学大生齐读前两句。

明确:这是一位天真、认真、小心、谨慎的儿童形象。

(2)我们都能亲切感受到儿童形象跃然纸上,那么之后又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大生齐读最后两句诗句。

明确:怕路人惊吓了鱼儿,远远的打招呼给路人,让路人小点声。

(3)那同学们觉得那个字用得好啊?为什么呢?(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教师总结)。

明确:“遥”,将儿童小心谨慎的样子十足的展现了出来。

(4)那路人又因为这个而不高兴吗?(没有)那路人的心情是什么样子的呢?

明确:心情愉悦,而且对孩子还有喜欢的情感。

(5)那位同学能够读出这种感觉,请同学进行朗读,并进行表扬。

(6)在一起大声读课文,然后进行联想想象,结合图片能够诵读诗歌。

明确:最后达成能够初步有感情诵读,借助图片。

(四)拓展延伸。

组织诵读比赛。

(五)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有关儿童的诗歌,虽然说唐诗很多,但是描写儿童的还是很少的,同学们回去之后,搜集一首描写儿童形象的诗歌,我们下节课做分享。

整首诗歌的教学中,深刻把握了学生的直观特点,在解决了笔画和结构比较难的生字词后,通过老师范读,进行初次感受,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深刻把握了朗读、诵读、配图诵读的多种方式,能让同学们能够尝试初次在课上进行诵读。另外我也将整首诗歌的重点放在了儿童的形象上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上,在这方面讲解的比较细致。但是可能是因为课上过多的时间留给朗读和诵读,导致后面的小结比较仓促,使得整个教案头重脚轻,这是值得改进的地方,使得本课教学设计更加完善。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掌握1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3.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胡令能的一首诗《小儿垂钓》。跟着老师书空是个好习惯。“垂”字的横画比较多,中间一横最长。一起读,这首诗的作者我们并不熟悉,谁能根据自己预习时查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诗人?同学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看图片(大屏幕出示),长长的钓鱼线垂到河里,所以“钓鱼”也叫“垂钓”。钓过鱼吗?钓鱼是件很有趣的事情,诗人笔下的小儿垂钓又别有一番情趣呢!

二、初读探趣。

1.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这首诗,读上两遍,读正确,有不理解的词打上问号。2.谁来读给大家听。不错,生字都读对了,我们一起读一遍。这里的“应”是多音字,谁来给大家讲讲。(屏幕出示)。

3.有不理解的词吗?诗读正确了,词语也理解了,那么诗中的趣味有没有读出来呢?再读一遍诗,你一定能看到许多有意思的画面。(板书;趣)同学们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真会读书。

三、细读品趣。

1.其实,要真正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2.圈画了哪些词语?选择一个最有趣的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3.汇报。(学生边说老师边在白板上标注)(1)“蓬头”品出了小孩的淘气、本真、可爱。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味十足!

(2)“草映身”小孩身子小,可以想象垂钓之处花红柳绿,生机勃勃,生趣盎然。小孩很会选地方,这里安静,无人打扰,鱼不会受惊,还晒不着自己。太有趣了!(3)“学”非玩,似懂非懂,专注认真,趣味无穷!

同学们从一二两行诗体会出了小儿垂钓的种种乐趣,能把你体会的“趣”读出来吗?感受的兴趣不一样,读出的味道也不一样。

(4)“遥招手”“不应人”“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在想什么呢?(板书:遥招手不应人)这正是儿童独特的心理,多有趣呀,越读越有趣。能读好这两行诗吗?我们一起来读好它!

(5)能把这组有趣的镜头表演出来吗?

刚才我们通过抓词语,想画面,品意境感受到了小儿垂钓的野趣、乐趣、生趣、情趣。这些便是童趣!(板书:童)。

四、吟诗诵趣。

五、拓展赏趣。

大家沉浸其中的吟着,陶醉在童趣之中。其实古诗中写童趣的诗还不少,老师给大家推荐几首,我们来读读。

六、总结明趣。

教学反思:

《小儿垂钓》是一首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作者是唐代诗人胡令能。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儿初学钓鱼时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浪漫的神态跃然纸上。是句通俗易懂,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一个天真浪漫的小孩儿的形象,是人感到逼真,亲切。

根据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丰富学生的积累,陶冶爱美情趣。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体会情感,培养想象能力。

为切实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采用,讨论、观察、诵读体会的教法,指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需要用的教具,主要有,配乐录音带,插图投影片,投影机。我在教学中涉及以下方案。首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所以在预习时,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通过查字典,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重点指导字词,理解诗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把学习古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来感知,想象诗句中描写的景象,还要充分利用插图边观察边想象。在初步理解诗句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要求读出节奏、韵脚和感情,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最后利用学生画出对诗句的理解,把学生的感知呈现出来。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从疏通古诗进行表层解读,到体悟古诗进入中层解读,再到挖掘古诗达到深层次解读,设计既体现古诗学习之“三味”,又把学习的三大目标“球形”融合,所以我设计了三个教学步骤:聊字聊诗,聊意聊趣,聊聊趣事诗。三个步骤中简练问题,追求简约而不简单的教学效果。

2.“合”出高效。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求同存异是整合的关键,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突破古诗教学的习惯模式。分步解读,则是在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深入感悟意象与情趣。用“总-分-总”的教学模式引出同类“童年趣事诗”的课外拓展。

3.“聊”出轻松。

两首古诗都是充满儿童情趣的绝句,诗意通俗易懂,不需花费太多的时间,把感悟诗中意境和体会童真、童趣作为教学的重点。用聊天的方式,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之中学生入情入境,不仅掌握了知识,体会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知识目标: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2.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的纯真、可爱。

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多媒体ppt演示文稿。

一、整体感知,聊“字”、聊“诗”。

1.学生自读,注意读正确、读通顺。

2.朗读古诗,强调:

《池上》“撑、艇、萍”,后鼻韵母读清楚。

《小儿垂钓》“侧”,平舌音,“稚”,翘舌音。“映身、应人”注意押韵。

3.聊字:撑艇萍稚侧。

4.聊诗: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再推敲推敲相同中的不同。

二、品悟诗眼,聊“意”、聊“趣”。

1.自由读诗,聊诗中画面,解决基本诗意。追问中点拨重点词的理解:

《池上》:解、一道。

2.深入品悟:猜一猜两个小孩儿各有什么心思。

《池上》。

紧张。聊“偷”字。

高兴。拓展《荷花》片段:“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及“莲叶何田田……”诗。)品读:“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聊“遥招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3.把握人物形象: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小娃?

4、积累两首诗:看画吟诵。

三、得益课外,聊聊“童趣诗”。

1.引导学生积累童年趣事诗。

(1)幼女词(2)所见(3)宿新市徐公店。

2.出示自选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一)、认识“钓、蓬、稚、侧、莓、苔、招、萧、促、篱”,会写“垂、客、借、落、挑、应”。

(二)、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指导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时间。

四、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导语: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从小到大我们学了许多诗词,从这些优秀的诗词中,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秀丽,感悟到人物的悲欢离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富有童趣的古诗。

(学生齐读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释题:

教师: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你搜集到关于诗人的哪些资料?(师生交流,介绍诗人:胡令能,唐代诗人,早年曾是一个手工匠。年轻时背着工具箱从事磨镜、修钉门锁等手工。人称“胡钉铰”,诗却写得很好。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充满生活气息,被称为“胡钉铰诗”,后隐居莆田,他留下的诗传送至今仅剩四首。)。

(本部分的设计意图是即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还能通过了解胡令能的经历,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1、师示图: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课文的插图入手,即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表达能力,也有助于下一步学习诗句。)。

2、自由读诗句,用笔画出不会读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出示生字:钓、蓬、稚、侧、莓、苔、招。

多种方式认识生字:

(1)自由大声读.

(2)给字组词,开火车组词领读。

(3)说一说,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字,比如:加减识字法、联想识字法、形声结合识汉字。

(4)书空“垂、借、应”,描红并且练习写一遍。

垂:注意该字的笔顺,看准哪一横最长再写。

(本部分设计得翔实,充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的设计意图。)。

(三)、再读诗句,感悟诗意。

1.同桌合作读诗句,把诗句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内讨论交流展示读;找学生比赛读;看谁读得流利。

3.交流理解:你读懂了哪些字词?还有哪些字词不明白。

4.全班交流通过小组学习或查工具书,师生共同交流理解不懂的字词。

侧坐:身体歪斜着坐。

莓苔:莓,指某些果实很小,聚生在球形花托上的植物。苔:苔藓,生长在阴湿地方,呈墨绿色。莓苔泛指生长在河边的草丛。

映:诗中指遮蔽。

遥:远远地。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环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自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5、解决重点问题,理解全诗内容。

(1)这首诗描写了小孩儿的哪些方面?(描写了小孩儿的样子和钓鱼时的姿势)。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孩儿?(天真可爱,做事情十分认真、专心)。

6、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内容。

7、指导朗读,读出小孩儿钓鱼时的认真可爱。

(本环节通过教师的指导,提升了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感悟。)。

(四)、引导背诵,情感深化。

(1)教师播放音乐,学生伴随着音乐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根据诗意,想像画面背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启发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读古诗的能力。)。

五、布置作业:背诵全诗,根据诗意,给诗画一幅画。

板书设计:

样子蓬头稚子学垂纶,

姿势侧坐莓苔草映身。专心致志。

神态路人借问遥招手,

表现怕得鱼惊不应人。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知识和能力:通过讲解和朗读古诗,使学生感悟古诗大意,能够熟读和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学会运用部件组合法来识记生字,并且掌握形声字的基本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感受自然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能够感悟古诗大意,学会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理解其字义,会认7个二类字。

教具准备:小孩图、路人图、草图、生字卡片、实物投影仪。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1、感悟和理解古诗大意,熟读并背诵古诗。

2、学会7个一类生字和7个二类生字;指导书写一类生字。

3、完成课后习题。

一、复习导入:

二、练读古诗、背诵古诗。

1、多种方式朗读古诗:学生领读古诗。学生自由练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背诵古诗。

2、让学生在诗中画出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同桌之间读一读。

三、对照书中插画,感悟古诗大意。

1、观察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涂上画了些什么?

2、通过读诗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诗句说一说。

3、把诗中描绘的情景将给大家听。

四、学习生字。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准备改变以后学习古诗时,逐句讨论串讲的方法,而着重在关键字词上讨论赏析古诗在锤炼语言方面的精妙。

板书完诗题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由于平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不一会儿,有过钓鱼经历或看过钓鱼的同学举起了小手,他们从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同学们对“遥招手”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摆手”,意思是因为怕惊跑鱼儿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招手”是让“路人”走近点,再轻声告诉他。我说,如果你就是那个钓鱼的小男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样是不惊跑鱼儿,但后者的做法对人更有礼貌。这样,学生还领悟到这是个热心的小孩子,在享受钓鱼乐趣的同时,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孩子的心灵都是纯洁的,就像一张白纸写上什么就会是什么,随着他的年龄增长,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1.师出示插图说:请小朋友看图说说有些什么人?在干什么?“引出课题:小儿垂钓.

2.学生齐读课题 ,。

3.j借助插图学习生字“垂”,“钓”

4.简介作者 :胡令能。

二 初读诗歌。读正确,读流利。

师 :古人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啊,诗人胡令能也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变成了一首优美好听的诗呢,小朋友快来读读吧!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检查:(1)指名读生字,随机纠正读音。

(2)指名读课文,指导读通顺,流利。

3. 听老师范读:生划节奏,标重音。

4. 学生根据节奏齐读诗歌。

三 熟读诗歌,通过多种方法了解诗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 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理解诗意。

(1)学生反复读句子理解。

(2)同桌互相讨论理解。

(3)看插图理解。

(4)一边表演一边读理解。

3 自由读,同桌互相背诵。

四 读,听,画结合,体会诗的意境。

(1)轻声美读诗歌。

(2)闭眼听录音,想画面理解。

(3)给诗歌配上美丽的图画。

五 指导写字:

1.学生认读生字,观察找出难写的字。

2.指导学生写难字,扩词。

3.学生自己写简单字。

六.作业:

1.写生字。

2. 背诗歌。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在唐诗中,写儿童的题材很少,因而显得可贵。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小孩的样子和钓鱼的姿势,后两句描述了小孩专心致志学钓鱼的神态,把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描绘得活灵活现,用词准确,意境美而不俗,使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色。

我在这节课整体把握上,是先由实际生活引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古诗内容。通过指名读、齐读,扫清生字障碍,为分析古诗做准备。通过再读古诗,思考:诗中的小孩是个怎样的小孩?来灵活处理诗句,由易入难,让孩子能有体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当分析完后,再带着自己的感悟来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并讲述这个小故事,巩固所学知识结束本课。

不过,通过这次讲课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些缺点:

1、把句子支解了,问题太细化,让孩子不能整体感知故事大意。如能从“发生了什么事”和“怎么看出小孩小?”两个大问题出发分析两部分内容,孩子会从整体来分析句意,效果会好的多。

2、在分析后半句的时候,没有让孩子表演出他着急的心情,所以读的时候不太到位。

3、注意孩子习惯养成还不太到位,如:有的孩子在读“怕得鱼惊不应人”时“应”读错了,我是在读完后订正的,这样孩子可能已经成为定式,不好改,所以以后要及时订正。还有,在一个学生读的时候,应该及时布置其他生听的任务,让所有孩子都动起来。

这是我讲完课以后,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以后有所提高。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学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准备改变以后学习古诗时,逐句讨论串讲的方法,而着重在关键字词上讨论赏析古诗在锤炼语言方面的精妙。

板书完诗题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由于平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稍纵,有过钓鱼经历或看过钓鱼的同学举起了小手,他们从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同学们对“遥招手”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摆手”,意思是因为怕惊跑鱼儿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招手”是让“路人”走近点,再轻声告诉他。我说,如果你就是那个钓鱼的小男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样是不惊跑鱼儿,但后者的做法对人更有礼貌。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诗句进行了多次朗读,而且较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境,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文档为doc格式。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池上》写乡村孩童的天真可爱,一是“偷采”,二是“不解”;而《小儿垂钓》中则有“映身”、“遥招手”、“不应人”。教学中要把诗句中写景和叙事的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自然巧妙地过渡引导,使整首诗的意境浑为一体。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感受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

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刺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再次自由读诗。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小孩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同意,撑着船偷偷去采。

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

(3)抓住“不解”体会孩子的质朴、纯真。

(4)指导读出情趣。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读、唱、演都可)。

2、你还读过哪些描写荷塘、荷叶的诗句?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偷采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二课时。

一、理解课题。

分别讲“小儿”和“垂钓”各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

1、配乐范读。边听边想画面。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重点读准:稚子、垂纶、借问。

三、读课文,悟道理。

师:小孩正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师:你认为文中的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四、指导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21古诗两首。

稚子垂纶。

路人借问。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生:老师,图画错了!旁边的草并没有遮住孩子身上。应该在孩子的身边再画一些草。

生:不对,是写错了!要写“身映草”才对。

师:是写错了,还是画错了?还是有其他原因?请大家开动脑筋,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师:有没有不赞成画错了,也不赞成写错了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生:过路人看孩子时可以说“草映身”。

生:从旁边的路上看孩子,也可以说“草映身”。

《课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为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疑难问题。本课中,我启发学生:“想一想,有什么新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质疑。学生有了新发现:是文字错了,还是插图错了?插图中的“草映身”看不出。一时学生们议论纷纷。我就进一步启发,让学生讨论,发散思维是探究的主要形式,学生们七嘴八舌,抒发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从发现问题到问题得到解决,学生思维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得到训练。教材的编排意图,插图的意义得到充分的体现。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有疑”。有了“疑”才会去探其究竟,方会获得新知。可以说,生疑是探究的开始,解疑是探究的过程,答疑则是探究的成果。因此,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扮演好“配角”,要起好“主导作用”,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质疑——解疑——答疑的过程中,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性,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0课《古诗两首》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内容简单,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乡村儿童的喜爱的之情。我在教学本课时采用了这样的设计:

1、从学生了解的唐代诗人入手,引出胡令能,再通过胡令能引出古诗,这样顺理成章。

2、看课文插图学生自己编故事,为后文的理解诗意打好基础。

3、熟读古诗,小组内训练。然后各个小组分别上台表演。在熟读古诗的情况下,自己对古诗的意思有一定的了解。

4、教师出示注释,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资料等方式理解诗意。然后教师加以指正。

5、最后设计检测题对本课的任务进行检测,教师针对问题。

总结。

整个环节我设计了对各小组进行小红花的实物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存在的问题:

1、设计的环节不太完美。

2、检测完后没有对获胜的小组进行激励。

《小儿垂钓》教学反思

今天下午教学古诗,这是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一首描写农村儿童生活情趣的诗作。全诗是这样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因为这首诗通俗易懂,课前已让学生对全诗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可以说,领悟能力强的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因此,我准备改变以后学习古诗时,逐句讨论串讲的方法,而着重在关键字词上讨论赏析古诗在锤炼语言方面的精妙。

板书完诗题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垂钓”的意思,这大部分同学都已明白。学生说出就是“钓鱼”之意后,我追问:“为什么称‘钓鱼’为‘垂钓’呢?”由于平时学生大多只是从资料上查到意思记下来,并没有进行“知其所以然”层面的思考,所以一下子被问住了。稍纵,有过钓鱼经历或看过钓鱼的同学举起了小手,他们从钓鱼时钓竿上垂下的钓钩及钓线上理解了“垂钓”。

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同学们对“遥招手”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摆手”,意思是因为怕惊跑鱼儿而不予理睬。有的同学认为“招手”就是告诉他往哪个方向走。也有不少同学认为“招手”是让“路人”走近点,再轻声告诉他。我说,如果你就是那个钓鱼的小男孩子,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到,虽然同样是不惊跑鱼儿,但后者的做法对人更有礼貌。

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对诗句进行了多次朗读,而且较准确地把握了诗句的意境,还从字里行间体会到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文档为doc格式。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生会认2个生字"纶,莓",会写2个生字"稚,侧".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中"稚函"的可爱.

让学生对学习古诗产生兴趣,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村居》:写了什么季节呢完整说.

《所见》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清明》牧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再写一首有关儿童生活诗。

三,教学古诗。

(一)读诗,解句。

板题:将学生注意"垂"的笔顺."钓"的右部.

读题:知道了什么猜猜诗所写内容.

打开书,仔细读诗,该怎样读呢。

(1)读准确,读出节奏.

(2)读中了解诗句的意思,怎样理解诗句意思引导运用工具书,看插图等方法学习古诗.

生自读,师巡回了解与指导.

反馈:(1)指导读准"稚,侧,纶,莓"的字音,教学"稚,侧"的写法,学生描红.(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3)质疑问难.(4)指导把古诗读准,读好.

(二)品诗入境。

1,只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还不够,应把诗的韵味和意境读出来,这叫品诗.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因为这首诗诗中有画,诗中有声,诗中有事.

2,生自读,想像画面,体会一,二句意韵.

(1)人物特点:蓬头,学垂纶.

(2)人物动作:侧坐,草映身.

(3)周围景物:透过草映身想到了哪些景物。

(4)引导由景到人把图画说具体,说的有条理.

(5)质疑:你去钓鱼,你会选择这潮湿,阴暗的莓苔之地吗讨论体会稚子人聪明之处.

3,表演,体会三,四句诗意韵.

(1)就在他专心致志钓鱼的时候"路人借向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听到了什么怎样问从哪个字看出来"遥".

(2)蓬头稚子是怎么回答的。

指生表演,为什么不回答手的动作怎样的有不同看法吗板书"摇,摆"与"招"对比,学生讨论表演,体会"招"用字之精妙.

(3)引导把"招手"后的情景表现出来.

4,现在你对蓬头稚子有了什么印象。

(三)吟诵诗悟情。

请大家再来读诗,体会斟词酌句的妙处.

自读,指读,范读.

全班齐诵.

熟读成诵.

默写古诗.

四,拓展延伸。

胡令能简介,搜集其余三首诗一读.

五,作业。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

教学中,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理解即可,教师不应当把教参或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要让他们通过体会这些词语,并且有感情地诵读才会和作者产生共鸣。达到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才能使学生领略古诗词独特的魅力。

二、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体会这妙不可言的意境是个难点。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生动的课件、诵读时的古乐,都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进入古诗意境所作的努力。

三、拓展学习,培养诗趣。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认识“蓬、侧、苔、借”4个生字。

2、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

正确认读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看图读诗,了解古诗大意,感受小孩的聪明与机灵是教学的难点。

一课时。

生字卡、挂图。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今天哪,老师想带你们一起去渔光村看一看。

2、教师配乐动情地描述:这儿有一条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围草木茂盛,石头上长满了青苔。河里的小鱼可多了.它们快活地游来游去。几条小鱼高兴地蹦出了水面,正热情地欢迎咱们呢!

二、小组台作、自主识字。

1、瞧,它们还带来了汉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侧、苔、惜”。)。

2、你们认识吗?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看谁读得准。学生自由读生字,教师巡视。

3、读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组里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认认吧。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交流反馈: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运用小老师教读、抢读、合作读、小组间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好,并随机正音。重点指导读好“蓬、侧”两个生字。

(2)离开了拼音朋友的帮助,你还能读准这些字吗?开火车认读生字。

(3)游戏:送小鱼回家。

如果能读准小鱼身上写的生字,你就能帮它重新回到家。谁来帮帮它?指名读、小组读、全班齐读。

评:你们读得真准!瞧,蹦跳的鱼儿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渔光村这儿不仅鱼儿多、风景美,还有不少聪明的孩子呢!看看这个孩子,他在干什么呀?(边描述边点击古诗第一句情境图)学生齐答。

2、对,他在钓鱼。想知道他是怎样学钓鱼的吗?那我们一起读读唐朝诗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诗——〈小儿垂钓〉吧。(板书:小儿垂钓)指名读诗题,齐读诗题。

3、教师配乐范读。

4、你们都被这首小诗吸引了。它呀就写在书上,翻开书自己读读,比一比谁能把字读准,把诗读流利!生自由读诗。

5、你们都读得这么带劲呀!把这首诗也读给小组的同学听听。读得好,大家夸夸他:读得不够好。大家帮帮他。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读诗。

6、反馈:

(1)指名读诗并请其他同学评读,纠正读音。

(2)邀请自己的小伙伴读诗。

(3)齐读古诗。

四、凭借情境,品读古诗。

1、同学们读得真好!那我带你们再去看看那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吧。你们看!(出示第1句诗的情境图)。

2、(教师用教鞭指着图上小孩的蓬头)仔细看小孩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问:你还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教师描述诗句意思:是呀,你们看小孩头发乱糟糟的,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体。(教师边描述边用教鞭指图上相应的地方)。

4、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禁吟诵:“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诗的第1句)教师范读诗的第1句。

5、这个小孩多认真,一动不动学起了钓鱼,谁来读给我们听一听?指名读。

师评读:这儿草木茂盛,真是个钓鱼的好地方。谁还想读?指名读。

师评读:对呀。他在那儿专心学钓鱼呢。读得好!

6、你们都想读呀?可要把小孩学钓鱼的认真劲读出来。自由练读。

7、多种形式读诗的第1句。

(1)指名看图表演读。

(2)男女生赛读。

(3)齐读。

8、师生互动表演。

(1)创设情境。师(配乐动情地描述):小孩在河边一动不动坐了很久,哎!

还没钓到一条角。他透过清澈的河水看到一条小鱼慢慢游过来了,眼看就要上钩了,这时远处有个人路过这里,发现了这个钓鱼的男孩,于是向他问路。如果你就是这个钓鱼的孩子,会怎么办呢?这样吧,咱们来演一演,现在你们都是这个专心学钓鱼的孩子,把你们的钓竿都拿好了。我就是那个问路的人。

(2)进人情境。

学生做出诗的第1句描绘的小孩钓鱼的样子。

(3)模拟表演。

(教师手放在嘴边,大声喊。)哎——小孩,请问渔光村怎么走啊?

学生自由做动作。(教师打量一番)问:大家怎么都不出声呀?指名说。

9、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既使陶醉在钓鱼的乐趣之中还不忘帮助别人。是不是你们想的这样呢?我们来读读诗吧。(出示诗的第2句)指名读。

10、指导朗读。

你刚才不是不理我吗?生怕吓跑了快上钩的鱼儿。(做出不出声的手势,并环视四周。)我们再来听他读读。我读前—行.你读后一行。准备好了!师生接读。

评:有进步,我们为他鼓鼓掌!

11、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都来试着读一读吧!自由练读。

12、反馈。指名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

五、反复吟诵,诵出味道。

1、同学们,让我们看着图,再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自己读—读。

2、把这首有趣的小诗读给同座听听吧!

3、全班展示:指名配乐读、同座合作读、全班配乐齐读。

六、激情总结,拓展升华。

指名说。(如:《所见》、《村居》、《村晚》……)。

2、布置作业:

你想做哪道题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训:把这首古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

(2)编:把诗歌编成小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3)演:根据诗句内容同学合作表演。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天真可爱)。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认真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