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最新汉江演讲稿 渡汉江原文注释赏析(优秀10篇)

最新汉江演讲稿 渡汉江原文注释赏析(优秀10篇)

作者:MJ笔神 最新汉江演讲稿 渡汉江原文注释赏析(优秀10篇)

演讲属于现实活动范畴。它是演讲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判断和评价,直接向广大听众公开陈述自己主张和看法的现实活动。那么我们写演讲稿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演讲稿模板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汉江演讲稿篇一

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汉江演讲稿篇二

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汉江演讲稿篇三

作者: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1、楚塞:楚国的边界。战国时这一带本为楚地。

2、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

3、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好饮,每饮必醉。

汉水流经楚塞,又接连折入三湘;

荆门汇合九派支流,与长江相通。

汉水浩瀚,好象是流到天地之外;

山色朦朦胧胧,远在虚无漂缈中。

沿江的郡邑,恰似浮在水面之上;

水天相接的边际,波涛激荡滚动。

襄阳的风景,确实叫人陶醉赞叹;

我愿留在此地,陪伴常醉的山翁。

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之浩渺。首联写汉水雄浑壮阔的景色,由楚入湘,与长江九派汇合,为全诗渲染气氛。颔联写汉水的流长邈远,山色迷?烘托了江势的浩瀚空阔。颈联写郡邑和远空的浮动,渲染磅礴的水势。末联引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的晋人山简的故事,表明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

全诗格调清新,意境优美,在描绘景色中,充满了乐观情绪,给人以美的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愧为千古佳句。

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汉江,又称汉水,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

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看到汉江浩荡,浮想翩翩,挥笔写出汉江横亘楚塞,通三湘,穿荆门,连九派的磅礴之势。试想,人行于江上,纵极目长望,所见终究有限。王维的高明在于,他一开始就超脱于具体的景观之外,改从大处着笔,将相隔千里之地,纳入一览之中。起句气势非凡,为全诗奠下了雄壮的基调。 诗人首先铺展出广阔无垠的楚地,以之为画幅背景,接着,他又以可望不可及的远景构图,将人带入迷离恍惚的山光水色中。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明时暗,若有若无。江流不断,一直伸向远方,船行中看见两岸山峦,有的近而明,有的远而暗,不断推移变幻。我们的眼前似乎也随之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明王世贞也评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两句诗被传为千古佳句,后世诗人多有仿效、借用。如唐权德舆的“山岫有无中,片帆烟水上”,宋欧阳修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随后,诗人将笔墨从远景收回,转写眼前波澜壮阔之景。

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一“浮”一 “动”,两个动词下得极妙,使笔下之景生活起来,诗也随之飘逸起来。自然,这一切都只是错觉,是由于船在波浪中上下起伏,人的视线不停起落升降的缘故。诗人巧妙地借用这种错觉,进一步渲染出了汉江水势的磅礴。

“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据《晋书·山简传》,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有一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去那里饮酒游乐,大醉方归。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曰:“右丞五言律有两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这首诗属于后者,气象博大,意境高旷,所表现的美是壮美。

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王维同时代的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此诗很能体现这一特色。

汉江演讲稿篇四

此诗约作于中宗神龙二年(706),时诗人正由泷州(今广东罗定南)贬所逃归洛阳途中。一作李频诗,误。汉江:汉水。诗人由湖北襄阳渡汉水,然后经河南南阳到洛阳。诗中描写在岭外日久与家人隔绝,此次逃回接近家乡反而担心被人发现的害怕心情,生动活现。后二句语浅意远,历来传为佳句。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洛阳,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一首绝句。汉江,即汉水。

〔2〕“岭外”二句:岭外,大庾岭外。二句写作者到泷州后经过两个年头,得不到家信。

〔3〕“近乡”二句:情怯,心情紧张、胆怯。来人,指来自家乡,了解自家情况的人。二句写越是接近家乡,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听来人,深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翻译】

岭外音书断,在岭南与家人音书隔绝,

经冬复历春。流放中捱过冬日又经春。

近乡情更怯,渡汉水近故乡情更胆怯,

不敢问来人。低眉不敢问遇见的熟人。

【鉴赏】

宋之问的人品极低,谄事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张宗昌,成为宫廷 的御用文人。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 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 之问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贵荣华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从泷州贬所逃归。途 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了这一首诗。

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这里所说的“关心”,是过分在乎的意 思。游子在外,没有家里的消息,是生,是死,是荣,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 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他们现 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往最坏的 结果猜测。我们先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长安逃脱, 到凤翔见到唐肃宗,写下了著名的《述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去年潼关 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问完全一样。

杜甫的“畏”,宋之问的“怯”,是对什么而言呢?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 征》给了我们答案。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始得归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 到了乡里人,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得到的回答却无比残酷:“遥看是君 家,松柏冢垒垒。”家里的人都死光了。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 之问的“怯”的答案。

宋诗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视。用“近”和“更”两个词把诗人这种怔忡担 忧的心情推向了顶点,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禁会替诗人捏一把汗。这首诗 的艺术魄力正在于此。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都是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 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却是年年不变的,那就是结束的那一 首《拉德茨基进行曲》。其实这首曲子赞颂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 维也纳革命中一位保皇党的将军。而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这一首进行曲, 是为了鼓舞保皇党的气势。但是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们欣赏 它,已经完全没有理会它的历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较真地挖出这一段 历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点大煞风景了。

汉江演讲稿篇五

【作者】:宋之问——《渡汉江》

【内容】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赏析】: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分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刘学锴)

汉江演讲稿篇六

各位领导、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在此我对大家的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首先,我向各位介绍一下自己:我叫陶盟,来自初一(19)班,现为高一学生会卫生部负责人之一。小时候,父亲曾对我说过: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做。”于是,我从上学期的一名普通成员到今天走上这一神圣的地方,我深感机会的来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正是由于这种动力,当我站在这里的时候,倍感自信。当然仅仅有自信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能力。而从小什么都不会到今天能独立策划活动,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的过程,就是凭借着自信和虚心的态度来认真完成每一件工作的。在这一年的工作中,我自觉培养了我的合作与协调能力,我能真诚的与别人合作,并且协调好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对不良行为敢于大胆管理,从不姑息纵容,因此,赢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我经常从同学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班干部的问题。在星期六、星期天多与同学们谈心、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爱好,倾听他们的心声,充分的`听取他们的建议、意见。我也总是试着从他们的角度来组织活动,这样班级活动也总是开展得热火朝天。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也犯过错,但我敢于面对自己的错误,从同学与老师的帮助中虚心的接受批评,并改正错误,而且决不充许自己第二次在同一地方跌倒。?今天我之所以在这里参加竞选。我希望把学生会建立成为学校领导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桥梁,成为师生的一条纽带,成为一个真正的为同学服务,同学们真正爱它的团体,同时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给自己一个展示能力的舞台。与他人相比,我觉得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因为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有着一颗不折不扣的责任心和对学生会的满腔热情。?当然,我如果没有当选,我将一如继往的认真工作,并且会做的更好,全力支持新一届主席团的工作。因为我爱这个团体,因为爱,所以我要竭尽全力的去做。如果我有幸当选,我将借鉴上一届主席团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发扬他的光荣传统,实事求是的为同学服务,并将与风华正茂的同学,团结协作,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充分发挥我们学生会应有的作用,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团体。?最后,我真诚希望大家相信我,支持我,给我这次展示能力的机会。?我将在这一片属于我们的天空中挥洒春的汗水,为校园明天绘出一幅美好的蓝图。我相信校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谢谢!

汉江演讲稿篇七

我的家乡在安康,我们的母亲河就是汉江。我经常去江边玩,汉江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美景。

春天,江水非常清澈,江底的石头都可以清楚地看见。江水里还有很多小鱼、小虾在跳舞。江面上还有几只可爱的鸭子在嬉戏,果真是“春江水暖鸭先知”。江边有很多高大的柳树悄悄抽出了新芽,柳条像小姑娘的长辫子随风飘动。温暖的河风吹起柳絮,好像一团团棉花在风中飞舞。

夏天,天气比较热,晚上江边乘凉的人很多,因为江边风很大,吹着特别凉快。江边的每个夜晚一片欢声笑语,有很多老奶奶在江边跳着广场舞,有很多叔叔阿姨在散步,也有很多小朋友在玩耍。夏天的水碧绿碧绿的,游船也多了起来,真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秋雨过后,江水涨起来了,江边的芦苇被淹没了,水流湍急,汹涌地朝东边奔去,让我想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因为这时的江水又浑又黄,和黄河的颜色一样。江边还有一些人在捕鱼,他们说大水有大鱼。

冬天,水位又下降了,江水静静的流淌。下雪的时候,雪花落入江水里就没了踪影。冬泳队的队员们不怕江水的冰凉,依旧在江水中畅游,正如毛主席所写“不管分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这么美的汉江,这么美的安康,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让安康山更绿,水更清,一江清水送北京,让北京的小朋友喝到和我们一样的水,希望他们也能来安康看看汉江的四季美景。

汉江演讲稿篇八

有人爱雄伟悠久的故宫,有人爱那娇媚可人的西湖,有人爱那气势磅礴的长城,有人爱那细腻柔情的洱海,而我却独爱那奇特的汉江。

早上,江面上起了一层蒙蒙的薄雾,两岸边的树木若隐若现,像是隐在天宫中的仙人。水天相接处,太阳在慢慢的往上一步一步的爬着。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景,让人深深陷在其中无法自拔。

过了一会儿,一阵微风吹过,江面上起了一圈圈波纹,就像一个生气的小孩,皱起了眉头。岸上的树花朵小草,都印在了清澈的湖面上。

中午,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顿时,湖面上出现了彩色的光斑,随着流动的水面波光粼粼,壮丽极了。中午的太阳很大,晒的江面上都发热了,好像它在说:“哎!太阳公公,您消停一下吧,我都被你蒸发完了。”太阳公公好像听见江水的乞求,于是阳光不再那么强烈了。此时,一阵大风刮起来了,一排排波浪向我们涌来,非常壮观!

晚上江面上很平静,一点儿风都没有。不多时,一盏盏霓虹灯亮了起来,映在了江面上,五彩缤纷,远看又像是碧天里的星星,让我目不暇接。

汉江真美呀!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创造出这么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了子孙后代也能看到这奇特的汉江,我们要好好保护它。我爱你,汉江!

汉江演讲稿篇九

我的家乡——安康,有一条美丽的汉江河。它非常迷人,不但给安康增添了一道优美的风景,更是给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许多快乐!

初春,河水“哗啦,哗啦”的流着,伴随着野鸭“嘎嘎”的叫声,和从南方飞回来的小鸟“叽啾,叽啾”的叫声,汇成了春天的第一首美妙的交响乐!一群野鸭在水里游来游去,是那么的快乐。汉江河的两岸有青青的草,绿绿的叶,高高的树,五颜六色的野花。或浓或淡,互相映衬着,比画家画得还要更加美丽!三三两两的小朋友们拿着五彩缤纷的风筝。一阵吹过,风筝缓缓的飞了起来,越飞越高,小朋友们的脚步追随着风筝拼命似得奔跑,累得满头大汗。捧一捧河水,洗一把脸。脸上露出的笑容却是那样的甜。

盛夏,汉江河变成了小孩子和野鸭子们的.乐园。太阳刚落到山头,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断断续续的来河边看鸭子。看看那只大,瞧瞧这只美,这只游的快。快看!哪只鸭子叼到了一条小鱼飞到河中鼓起的小山包上,芦苇丛中美餐去了。小朋友们脱鞋挽裤,光着脚丫,正准备捉鸭子,又被河里五彩斑斓的石头所吸引,去捡奇形怪状的鹅卵石去了。清澈的河水伴随着孩子们的笑声,缓缓的流向远方。

深秋,河边的花草开始泛黄,树叶恋恋不舍的告别了枝头,跳着舞落下来。有的躺在河边上,有的漂浮在水面上,就像一条条小船伴随着流水去远航。

寒冬,河上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闹,河水不是那么欢快了,岸上的小水潭已经结冰了,似乎在告诉我们:冬天来了!春天不会再遥远了。

汉江河虽然没有长江和壶口瀑布的雄伟,没有黄河的气势,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我爱安康!我更爱美丽的汉江河!

汉江演讲稿篇十

我的家乡在安康。在美丽的安康城,有一条江穿城而过,这就是著名的汉江!

你瞧!春天的汉江多么迷人。清晨,我踏着愉悦的脚步来到汉江,站在江堤上放眼望去,汉江犹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再看看江底,鱼儿还在沉睡,调皮的小虾也沉醉在着迷人的景色中!

时间老人一眨眼就把我们带到了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整天无精打采的,江边的花花草草也不例外,你看,草儿花儿耷拉着脑袋,连树叶都被太阳晒得卷了起来!如果这时你来到汉江边,坐在江边的树下,再把脚伸入水中,一股凉气直冲头顶,人一下子就精神了!

秋天的夜晚,嫦娥姐姐在为自己梳妆打扮。我们的汉江立马调准自己的焦距,抓拍了她顾影自怜的身影,让我们汉江儿女欣赏!一阵香气飘来。哦!原来是汉江边的果园大丰收了。沉甸甸的果子挂满枝头!这沁人心脾的香气让人馋涎欲滴,再吃一口更能让人回味无穷!

冬天的汉江催人奋进!大地银装素裹,人们躲在自己的家里不敢出来,可是我们的汉江还在奔腾不息!好像在告诉我们汉江儿女:不要怕,我陪着你们一起战胜寒冷,战胜困难!

我爱你汉江,爱你的美丽。爱你的顽强,爱你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