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航天讲座心得(汇总7篇)

2023年航天讲座心得(汇总7篇)

作者:雁落霞 2023年航天讲座心得(汇总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航天讲座心得篇一

载人航天是人类航天活动中系统最为复杂、难度、要求最严的系统工程。按照空间站建造任务规划,今明两年将实施11次飞行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以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之后,空间站将进入到应用与发展阶段。

每次飞行任务都是一项“大工程”,背后凝聚着成千上万人的心血智慧。

巴丹吉林沙漠深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灯火通明,人影绰绰,工作人员穿行在飞船箭体与测试仪器之间,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发箭”,任何环节都事关成败,谁都不能掉以轻心。作为中国航天员进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一丝不苟的态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数十人的吊装团队协同执行任务,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错,吊装对接误差更是小而又小。每个产品只允许一次吊装落位成功,没有重来的机会,不能有丝毫闪失。吊装对接火箭,一圈数十个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对准连接。”基地工作人员石创峰承担吊装工作,为了做到既快又稳,他自创训练方法,在吊钩上系着焊条,操作吊车从高空将其插入啤酒瓶口里。练到最后,他和同事挥动笨重的吊车铁臂,就像挥动自己的手臂一样灵活自如。

飞行千万条,安全第一条。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团队把保护航天员生命安全作为底线,在神舟十二号发射、飞行、对接、停靠、返回等任务各阶段,都准备了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预案和举措,还将首次启用载人飞船应急救援任务模式,全力保证航天员安全往返天地间。

只有真正了解载人航天工程的起点在哪里、道路在哪里,才能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由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准备期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发射队临时党委带领大家赴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缅怀聂荣臻元帅、众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号召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感、精湛的技术和奋勇拼搏的精神完成此次任务,稳操接力棒。

航天讲座心得篇二

梦想,有人说它是一吹即散的云彩,有人说它是我们感情的慰藉,而我的航天梦却是真真的印在我心中。梦中,中国的航天飞机翱翔在太空中,照亮了我们中国的每一寸疆土,照亮了我们每个中国人的笑脸。梦中,中国的航天员飞上了月球,郑重地插上了我们的五星红旗,成就了我们的登月梦想。梦中,我们中国的十三亿人都可以登天上航天飞机,遨游太空,诚拜着那每一颗流星,乐迎着那永久的月光。梦中,在航天飞机上我们看到了风景甚美的南海诸岛,尽情俯视望无边无际的大海,享受属于中国海洋上的魅力,感受属于中国海洋上土地的气息。

是啊!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神十归来,这整整四十九年,那一次成功的研制、飞天,不是凝聚着所有工作人员的汗水,不是凝聚着所有中国人的梦想?从神五的杨利伟到神十的刘亚平,这些自强不息的中国人在太空中永远留下了脚印!

我们的航天梦是中国的百年梦想,是中国的永久期望。一直以来,我都十分羡慕那些航天员,他们承载着中国人的梦想飞上蓝天,遨游在那少有人去过的太空,是多么的幸福,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毅力,又是多么的令人惊叹。几代航天人的飞天梦,终于是要完成了,他们如同嫦娥,与月亮并肩同行,它们如同一颗颗闪亮红星,在中国人的心中闪闪发光,他们便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啊!

中国的航空梦使世界上的邻邦惊叹万分。是啊,谁也不敢相信,一个曾经闭关锁国的“东亚病夫”,而如今却在太空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中国人就是拿出了他们坚韧不拔、永不退缩的精神,和我们曾经落后的技术,和我们曾经糟糕的环境挑战了一番。我们就是要让邻邦知道,中国的航空梦不是空有的,每个中国人都拿出了自己的行动。我们中国从此蜕变了,曾经一个任人宰割的工具将要蜕变成一个航天大国,从此要在世界之林中鼎立!

我们的航空梦,不再是沉睡的,它在慢慢苏醒,给予世界眼前一亮,给予大地一片光明。

航空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就是十三亿中国人的梦想。愿航空百年,助成蓝天之梦!

航天讲座心得篇三

您好!

我是一名来自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的四年级小学生。自从神舟13号发射成功后,我就一直很想给您写一封信。今天正好看到了一则新闻,是来自人民日报的《恭喜王亚平》。大家都在恭喜您成为中国累计在轨时间最长的女航天员。再过几天,您将和翟志刚,叶光富两位叔叔成为首次在太空中过大年的中国航天员。

我猜空间站里肯定有冰箱,你们会提前把饺子放到过年那天再拿出来煮;我猜你们肯定会带红纸、剪刀做窗花,带墨水、毛笔写春联,再带双面胶,贴在空间站上;我还猜你们可以把空间站开到中国的上空,与我们一起看春晚,这样应该就没有时差了。

小时候,我看着天上的星星,想着曾经背过的那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心想航天员真的能摘到星星,遇见“天上人”吗?长大后我知道了,航天员是在咱们自己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的,而且还要做各种科学实验,执行各种空间使命。

王亚平阿姨,我想告诉您,将来的我想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程师,制造出更加舒适,先进的空间站,让中国航天员在更好的空间站里工作、生活。

祝你们新年快乐,工作顺利,平安归来!

此致

敬礼!

四(11)班 _

2022年1月27日

航天讲座心得篇四

您好!

十二月九日,您在中国空间站,和神舟十三号“感觉良好组”航天员翟志刚老师和叶光富老师一起给我们上了一堂太空网课。看完网课直播,我又从新闻里、各种网课媒体里对您有了更多了解,思绪万千,有千言万语想对您说,便提起笔来,写下了这些话。

在太空授课中,一个接一个的项目,精彩纷呈;一个接一个的实验,启迪智慧。在这些实验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太空转身”这个实验。您让叶老师给大家展示了原本在地球上再简单不过的动作——转身在太空中的样子,叶老师的上半身往右转,下半身却往左转;上半身往左转,下半身却固执的往右转。您又让叶老师反方向吹气,可依旧没成功。最后叶老师把手臂快速展开旋转,终于转过身来了。我上网查阅了资料后,大致了解了太空转身实验的关键词叫做角动量,我对“角动量”这个词没有了解,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注意到它。转身,原本在地球上难度系数为零的普通动作,在太空中却蕴含着很大的科学道理,太空可真是奇妙。

王亚平老师,您在网课一开始说您的脸蛋看起来胖胖的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受到了影响。您还在做水膜时在水膜里放了一朵您和您女儿一起折叠的纸花,您说您看到了那朵花就想起了自己的女儿时,我仿佛看到了您思念女儿时含着的眼泪。您顾不得身体受到的威胁,顾不得对亲人的思念,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贡献,我不知不觉也流泪了。

马上就到春节了,新的一年正向我们迎面走来。听说你们要在20_年四月才能执行完任务回到地球,不能与家人团聚了。在此,我提前真诚的祝福三位宇航员新年快乐,工作顺利,平安归来!

此致

敬礼!

四(1)班 _

20_年1月27日

航天讲座心得篇五

过去,想飞上天转一圈都是很荒诞的事情。但是,如今飞上太空成为了一件可以实现的事情。

事实上,从古至今,中国人对天文学和宇宙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而在宇宙探索这方面,中国人在很早以前就迈出了第一步。公元前776年8月21日,《诗经·小雅》记录了当时发生的月偏食,比埃及最早的月全食记录早了55年。在公元前14世纪的甲骨文中,中国便有了关于日珥的最早记载。《春秋。文公十四年》记载:“鲁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而欧洲观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66年,比中国晚了六百多年。此后,每一次哈雷彗星回归,中国都有记录,从公元前240年至1910年,共有29次关于彗星的记录。

只要能创造一个可以帮我飞上那九重天的东西,就不用再等待了,人定胜天嘛!后来,他就把47个自制的“烟花火箭”绑在椅子上,自己则坐在椅子上,双手还举着一个大风筝。他想用这样的方式登上月宫,然后利用风筝平安回到陆地。虽然,他因为这一次实验不幸死亡,但是他成为了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去探索航天未知世界的人,而他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人。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到了20世纪末,飞机、轮船、潜水艇都有了,人类终可以上天入地,下到深海了。随着探索宇宙的科技逐步完善,人类进入太空已成为了现实——人们发现了其实世界上没有什么神仙,知道了宇宙并不是“天圆地方”,明白了不是行星围绕着地球在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其他行星在运转……如今,到了21世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们还拍到了各种行星的照片。我们不仅看见了地球的美丽外貌,看见了五彩斑斓的各个行星,还看见了黑洞、太阳系,甚至是“udfy-38135539”。目前,天文学家们发现了距离地球最遥远的星系,还听到了来自天鹅星系的外星人的呼唤声。是的,探索太空,让我们收获许多,也明白了许多。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党一百周年,中国航天人为党的百年生日送上了特别的“礼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拍到火星表面形貌,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成为了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第一批太空访客……在此,我为祖国感到骄傲,同时向那些艰苦奋斗的航天科技人员们致敬,是他们在无数个日夜里努力工作,精益求精,坚决把事情做到最好;是他们让每一个送上太空的东西都是“中国原创”;是他们从零做起,有勇气,有创新,有目标,让“中国航天”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了一席之地,并成为了航天大国。

而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把这种精神发扬下去,只要我们好学知识,练好本领,有目标,有担当,敢吃苦,就可以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且总有一天会与成功相遇。

在此,祝中国共产党一百岁生日快乐,也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明天更美好!

航天讲座心得篇六

他们都是农村出生,可在飞上太空的那一刻:

聂海胜是博士学位,少将军衔;

刘伯明是硕士学位,少将军衔;

汤洪波是硕士学位,大校军衔。

从农村娃,到具有高学历,再到成为全国人民崇拜的“偶像”,正是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他们都出身普通,没有显赫家世,但凭借读书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也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袭。

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人生的高度,就是你脚下书本的厚度。

二、人生总要吃苦才能尝出甜味

一个人想要脱胎换骨,就要学会低头吃苦。

如今,我们看到他们光芒万丈,可在背后,他们不仅要吃读书的苦,要忍受过去艰难的'环境之苦,还要忍受训练之苦。

聂海胜在成为航天员的前4年左右时间里,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等8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对生理和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刘伯明的父亲曾见证过儿子训练的艰苦:坐在高空旋转椅上,疾转100多圈后,下来还要辨别方向;有几天要24小时头朝下躺在30度角倾斜的床上。

汤洪波的父亲透露说,儿子训练后累得“楼都爬不上了”。

汤洪波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向上生长,先要向下扎根。”

苦难,是人生的基本特征。

三、永远不要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网上有张照片很火,是聂海胜在三次担任“飞天任务”时的对比照。

从41岁到57岁,聂海胜三次登上太空。

在此次飞行任务中,刘伯明55岁,最小的汤洪波也有46岁,他们虽然都不算年轻,但也没有为年龄设限。

从飞行员到宇航员,他们也没有为专业设限,在不断拓宽自身边界。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成三个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

真正的高手,都喜欢主动走向恐慌区,面对未知和挑战,逼迫自己走向更高层次。

走出舒适区的过程,一定充满了疼痛,但最终你会遇到一个更好的自己。

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你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最终你会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

人生就要不设限,不断拓宽边界,大胆尝试,努力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四、高手都是长期主义

如果你每天都进步一点点,日积月累,最后一定会变成真正的高手。

而高手往往都是“又笨又稳”的人,他们耐得住寂寞,不断将专业技能精进到极致,然后等待一跃飞天的机会。

聂海胜第一次出征太空用了7年,刘伯明用了10年,汤洪波用了11年。

每一种成功的背后,必定都有一个“笨人”在苦苦地熬,傻傻地等。

长久成功者,必然是长期主义者。

为他们点个在看,致敬伟大的航天员。

努力是永远不会走错的路。

航天讲座心得篇七

乘坐航天器进入太空飞行的人员为航天员,也叫宇航员。航天员的分类,按职业性,分为职业和非职业两类,按任务一般分驾驶员、任务专家和载荷专家,或指令长、驾驶员、随船工程师和飞行工程师。最近出现了以旅游为目的的游客航天员。航天员是开拓太空之路的先锋,作为一名航天员需要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高深的学识水平、非凡的工作能力、优秀的环境耐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条件。

6月1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宣布,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于206月17日9时22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三人组成。 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截至北京时间2021年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2021年10月,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将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由翟志刚担任指令长。10月15日21时40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举行。

2021年10月16日0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航天追梦人所获荣誉

20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胸怀强国梦、矢志强军梦、献身航天梦,以九天揽月的雄心壮志和征战太空的超凡本领,先后14人次勇闯苍穹,巡游太空68天,行程4600余万公里,勇夺6次载人飞行任务的全面胜利,为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强国强军的伟大征程中立起了先锋楷模的时代标杆,先后有3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4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人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11名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航天员大队被中央军委授予“英雄航天员大队”荣誉称号,1名航天员荣获“八一勋章”,航天员群体荣获“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