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通用18篇)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通用18篇)

作者:笔尘

无论是写作学习还是写作实践,范文范本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处为小编推荐的一些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实施创新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十三五”规划教育发展目标提出要“提升大学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这些都迫切需要培养聚集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在高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稀缺等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面临生源萎缩、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办学条件不优、学生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师资力量有限、科研能力不强、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等问题。虽然地方高校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创新能力以及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措施,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初见成效;但培养平台不完善、实践教学比重偏低、培养方式之间缺乏有效整合等问题仍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构建符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系统化、层次化、科学化的实践平台成为地方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探讨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实践平台的构建。所用相关数据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调研数据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级、2014级、2015级的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309份,剔除掉无效的问卷17份,回收有效问卷共计292份,有效回收率为94.50%。从统计结果来看,被调查样本男性少于女性,男性占比44.18%,女性占比55.82%。

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实践教学比重低、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等方面。

1.实践教学内容不够完善,创新教育与专业理论教育相脱节。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否有机衔接”的调查中,有43.2%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7.7%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好”,13%的大学生认为“不是很好”。很多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杂乱,实践教学内容不完善,缺少多种形式的创新能力专项训练环节,相应的创新课程流于形式。调研数据表明,有6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课程体系中缺少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项训练环节。另外,认为实践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需求的学生占比为90%,同时有66%的大学生希望教学内容体现专业前沿性。

2.实践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合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链式结构课程体系存在忽视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与渗透的问题。部分课程知识重复,课程设置之间有机联系较少,学生能够触碰到的学科前沿有限,导致学生知识结构残缺、文化视野狭窄、创造能力低下,限制了学生向更深层次发展。另外,课程设置的非农化倾向明显[1]。

3.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模式落后。调查中认为教师实践教学采用的是“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形式”的学生比重最大,为45.55%;其次是选择采用讨论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的学生,各占23.97%与22.95%;选择研究式教学的学生比例仅有11.64%。在“實践教学方法是否科学、灵活”的调查中,认为教学方法一般的占33.2%,认为比较科学的占22.7%。另外,有17.1%的大学生认为教师“实践教学观念科学、先进”,而41.4%的调查者认为一般。这表明实践教学中仍存在大量的“填鸭式”、单一化等灌输性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落后。教师的教材“照本宣科”讲授与学生被动接受灌输之间存在严重不一致,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被忽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与主动性。

4.实践教学比重较小。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实践环节,基本流于形式。在“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调查中,认为“一般”的占30.5%,认为“有点少”的占36.3%,认为“很少”的占17.1%。实践教学的薄弱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以及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都造成严重影响。

5.学校支持系统不够完善。高校教务部门教学管理体制跟不上实践教学需求,考核制度和标准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合理的过程与质量监控体系。在“实践教学监管、考核方法是否合理科学”的调查中,38.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30.5%的大学生认为“不太合理科学”。高校缺乏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完整独立实践教学计划,课程实验安排缺少整体结构的优化。

(二)对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有35.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方向性”一般。部分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课教育,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重知识的纵向衔接,轻知识的横向联系”的倾向,使得专业实践教学在量或质上都处于较低的水平[2]。同时,社会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视不够,仅依靠高校有限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造成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动力不足[3]。

(三)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

当前大学生思维开阔,但缺乏创新系统思维的训练。大学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想法并不全面和成熟,不具备持续创新的毅力。在教学中,创新系统思维训练课程涉及较少,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只重视知识的储存和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创新和自我思维建立,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缺乏对创新能力的内在结构性的认识,忽视了知识积累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4]。

(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不强。

学生对创新活动的认识不清晰,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学生自主学习和钻研精神需加强。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在“对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估”的调查中,选择“一般”的大学生比例最高,达到56.8%,其次是“比较差”,占比为19.5%,认为自己创新能力评估“很差”与“很强”的大学生分别占比为7.2%与6.8%。由此可见,学生对其自身创新能力的评价不高,属于一般水平。另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较差,导致解决问题的深层性能力普遍缺乏。

(五)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环境,实习环节多流于形式。

在“是否具备适宜大学生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的调查中,30.5%的大学生认为“一般”,18.2%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不具备”。同时,有32.2%的被调查者认为课外科研创新实践活动一般,学生对学术科技活动的参与率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缺乏,实习的平台较窄;学生进企业实习环节的目的性不明确,实习环节基本上流于形式。在“实际上提供给学生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否充足”的调查中,有31.8%的大学生认为“一般”,22.6%的人认为“不是很充足”,仅有10.3%的人认为“充足”。

另外,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孵化平台。目前,社会上功利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基于兴趣与爱好的探究很少,鼓励创新、尊重探究的土壤正在逐渐消失。高校校内实验室资源及实践平台还不够完善,实验室与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校内实验室的开放度不够高,校外的农业企业、农业经济组织等资源并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利用。有34.6%的被调查者认为“实验室与基地建设经费投入”一般,导致学生缺少实践机会,校外实习也大多不能落到实处,处于“放羊”的状态,难以匹配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六)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植根性”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客观上需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但高校、农业部门、企业、合作组织等单位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产学研缺乏深度合作,稳定的产学研实习基地难以建立,无法联合培养人才。有33.6%的被调查者认为“产学研合作基础”一般。另外,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备,有35.3%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基地和设备存量”一般,22.6%的大学生认为比较丰富,仅有15.8%的大学生认为非常丰富。可见,需要充分发挥企业、高校与社会合力致力于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制定相应的规范制度、政策,建立互利多赢的合作机制与协议。

(一)多维实践平台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创新人才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多维实践平台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突出全面性和系统性。通过组织、管理校内实践、校外实践与产学研合作项目,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各方相互协调,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多维实践平台对激活学生创新潜质,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高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转变与自我发展,有助于大学生超越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走出课本,培养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主动探索、解决实际问题,分层次递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创新人才质量。

(二)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构建多维实践平台,能够促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同时,在创新实践中主动寻求学科前沿知识,了解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动态,弥补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不足,提高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作为实验室不足的有效补充,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得到验证和发展。

(三)搭建实践平台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更新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20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这就要求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要牢固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加快新技术、新知识的更新,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善于进行思想创新与理念创新,适应时代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为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服务。

(四)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是促进学生创业、解决就业难的需要。

据教育部数据,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达795万人,受到专业设置不匹配、学生基本功不扎实、岗位实习机会少等因素影响,导致岗位设置求大于供,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因此,要求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掌握相关的技能与方法,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体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创新能力内涵的广泛性决定了其培养的渠道和方式的多样性[5]。依照目标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层次性原则[6],在“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提出多维实践平台的建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是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中心,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有机整合校内外各类创新资源,遵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论规律,构建由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校外实习的平台、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组成的多层次、多角度面向学生的“多维一体”实践平台(如图1所示)。

“多维一体”实践平台以实践教学平台为基础和核心,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实验教学平台与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为重要支撑,挖掘学生潜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与知识创造力,锻炼其运用缜密思维、科学方法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为载体,充分利用课堂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以校外实习的平台为延伸,为学生提供校外生产基地、实习基地,进入現实工作环境,是学生知识、技术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全方位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一)搭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平台。

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为手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着力改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层次和结构,搭建多层次、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

1.进行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要凸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色,精心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课程内容要紧跟市场需求,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及时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补充最新的经济管理理论和实践信息,及时调整与更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合理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强调农学课程与非农应用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围绕核心课程不断渗透和融合学科内与学科间知识,推进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相结合,合理安排课程学时比例,解决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另外,打破以课程为中心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将与理论课程衔接不合理的实践调整,重新进行学期安排。要提升课程质量,把握课程体系设置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创新学习留有足够的余地[7]。

2.推动实践教学方式创新。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要注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思维分析方法、原创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因学生个体的差异需要因材施教,支持教师参与新教法研究,促使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而不是理论灌输来获得和掌握技术、技能、知识和经验。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和研讨式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行开放式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教师应逐渐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指导、建议和评估,变“教学”为“导学”。同时鼓励教师广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注重收集与合理采用国内外知名院校的相关专业教学资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突出区域特色,注重理论创新,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结构的改革,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系列教材[8]。

3.优化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着力改善队伍层次和结构。在实践教学平台中,创新型实践教学团队是关键。要重视教学师资力量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要强化管理,通过外出考察、访问学者等形式,组织教师到企业、科研机构、实践教学基地考察,支持教师参加学术交流研讨等活动,实现教师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同时,可通过外聘专家形式增强实践指导师资力量,邀请知名高校专家学者来访,引进或聘请高水平专业教师。这在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最为明显,高水平的成果基本上都来自于优秀师资的积极支持和有效指导。另外,要加强与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合作和学术交流,注重培养教学队伍的国际化视角。

(二)建立实验教学平台。

提升实验室开放度,优化实验课程体系,打通经、管、农的实验课程知识体系,建立实验教学平台,挖掘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保障。要增加对实验室建设的经费投入,完善实验室的基础设备,构建现代化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绝佳实验场所。高校要认识到强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重要性,切实推进实验室开放[9]。一方面,通过中心授权管理使学生能够随时进行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开放实验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除完成所学课程中的实验要求外,学生还可选择实验其他科研活动或课题。依托实验室教学平台,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引入科学的教学及管理理念,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上积极思考,寻求创新突破,实验课程、专业综合实训的设置要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在实验内容设置上,适当降低以验证性内容为主的实验课比重,增加合作社知识竞赛、模拟训练、模拟农产品贸易等项目,开发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向社会提供创新应用型人才。

(三)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

在“双创”环境下,充分利用国家、省、校级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项目,打造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建立科研项目训练与学科竞赛平台,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组织实施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赛、设计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赛等竞赛活动,能促进本科生提前进入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训练,循序渐进,形成大学生参与科创活动长期良性发展,培养其创新毅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并有效推动实践育人模式的创新。

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导师制”,注重把导师个人最新科研成果与学科学术前沿及时与学生分享,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积极吸纳所指导的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申请、调研、写作等全过程,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另外,也可吸纳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成立科技社团参与创新创业竞赛训练。

(四)完善校外实习的平台。

校外实习的平台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以及获得技术、信息、知识交流应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保障。在维护、规范原有实习基地的前提下,开拓新的校外实习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优化“实训实习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机会,是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加强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良好的相互合作与沟通关系,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块。既满足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需求,提高其知识获得能力、知识交流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促进其不断扩充知识体系,也为企业获得所需人才提供了便利,实现共赢、优势互补。

(五)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发挥教研室组织功能,促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与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的合作,建立多主体联动机制,推进科技资源整合,积极参与面向农业现代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农问题研究,建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案例库和专业数据库,创建产学研合作科研平台。

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研室实践教学学习、研究和交流,建立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微系统。组建多个师生共建的创新科研团队,以涉农科研项目作为产学研合作的载体,开展与农业部门、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协会等的产学研合作研究,以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科研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创新能力综合技能训练,推动将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

通过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充分调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创新实践的积极性,积极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机制,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多维实践平台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和提升的空间,实现了学校、企业、教师和学生多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5]于彦华,周建忠.构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多维实践平台的探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77-279.

[7]王花,王玉芳,李静,袁丽虹.基于原创能力培养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0):17329-17330.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近几年来随着学前教育的升温,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同样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但目前我国高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舞跳得好,但是其舞蹈教学能力还是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了学前教育成效。为了培养出具有杰出专业素质,且能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学前教育优秀毕业生,本文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会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些许力量。

一、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还是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作为学前教育的直接参与者与施教者,学前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和技能水平直接关系着学前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舞蹈教学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学生的兴趣培养和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1]但就现状而言,我国各高校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都一味的重视各个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要求是舞蹈高难度、高欣赏度,但这却让学生的舞蹈学习走入了误区。众所周知,学前教育学生将来将要担任幼师等学前教育职业,授课的对象是少年和儿童,高难度、太过复杂或对身体机能要求过高的舞蹈,儿童们根本难以完成,而且还有很大可能会挫伤儿童的积极性,学前教育专业关于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幼儿舞蹈教学与编排能力的、有优良舞蹈素养与良好道德意识的幼儿教师,各高校应该对自身的教学目标做出正确定位,力争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舞蹈教师。

二、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舞蹈基本功的训练。由于幼儿教师的特殊受教对象,使得幼儿舞蹈教学并不需要过高的难度和较为繁复的技术,但这并不是对幼儿教师的舞蹈能力放低了要求,幼儿舞蹈教师还是应该具备良好扎实的舞蹈基本功:

2.适当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民族民间舞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结晶,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开设相关的民族民间舞课程,尽量将汉、藏、蒙古、维吾尔、傣五大民族舞蹈向学生进行系统地讲授,使学生明白中国舞蹈的魅力所在,然后在他们成为幼师对儿童进行教育时,也可以使儿童从小了解到我国的舞蹈文化。

3.幼儿舞蹈的学习。学前教育的教学对象是幼儿,所以在学前教育学生舞蹈的教学活动中也应该注重幼儿舞蹈的学习,授课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幼儿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结束语。

当前国民对于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越发地重视,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都希望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高雅素养的完善个体,而要完成这一个目标就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参与者,将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相关工作者一定要积极进取,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mooc平台具有无处不在的网络化平台,在大数据下广泛在学习与云资源背景下的知识共享三大特征[4].本文主要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视角探讨mooc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3.1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建立翻转课堂。

mooc课程中的微视频使翻转课堂学习模式的实现变得容易,翻转课堂学习模式是由乔纳森·伯尔曼(jon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sams)利用相关软件制作教学视频,通过网络传递,解决了缺课学生无法正常学习的困惑[5].mooc课程可以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课堂,这种视频教学实现课前学习,课中互动交流,课后反馈与评价等翻转模式。翻转课堂是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知识传授和内化进行翻转,其主要特点是在课堂中缩短授课时间,增加师生互动活动时间,加强学习活动的真实情景教学,再互动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学习个性制定学习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适合应用型高校学生差异化学习计划。

3.2加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高校办学历史不长,双师型师资缺少,需要共享。而mooc平台能实现优秀师资共享,mooc课程建设中组建以名师为支撑的教学团队,实现优质化大规模网络课程的有效建设,让教学团队更加多元化、专业化和职业化,使广大师生能共享名师团队创造的教学成果。

另外,应用型高校教师本身也可以转变为课程建设组员,通过研究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学生心理和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提升教师整体素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重构了原有艺术设计专业师资体系,让传统以办公室空间为主的师资圈变为以网络空间为核心的师资云平台。

3.3建立艺术设计专业mooc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生成性是实践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mooc课程中的学习内容没有界定,学习知识内容丰富。从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为主的思维考虑,mooch课程不仅强调源知识内容的传授和理解,还注重实践素养的培养,mooc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广泛的学习。因此,mooc让学习者在知识与技术生成中获得更大的选择空间,从而解决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技能的偏重问题,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同时,mooc课程资源通过以源知识作为探究学习的动力点,激发学生在网络化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新思维、新内容与新观点,这些都将成为网络学习和互动交流的新资源。

3.4构建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

应用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以课程管理为主,以学校教务处为管理核心机构,各个院系教务办公为基层管理组织,这样管理主次分明,但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管理思想“去核心化强社会化”的特性。通过mooc平台,可以将“非核心”教学组织社会化。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设有思政部或类似部门,通过mooc平台选择共享性与社会化应用,可以解决“非核心”课程教学师资的专业发展问题,也可以使教务处实现“组织更加专注于教学业务管理”.所以,mooc可以先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与实施管理的进行变革,改变传统教学组织模式和课程呈现方式,实现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组织模式的重构。

总之,利用mooc平台进行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的变革与创新,把艺术设计专业管理者、组织者与学习者等沉浸于复杂网络环境中,通过翻转课堂、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等技术结合相关移动终端,建构具有应用型高校特色的mooc教学管理模式,给广大师生提供泛在化、个性化、联通性、生成性的微教学空间,并在新型教学空间中进行开放式、协作式互动,实现师生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从而使应用型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更加精细、准确、开放与有效,创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管理新模式。

参考文献:。

[2]陆昉.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eb/ol].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我校优化整合本科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其中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课一《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等实验课调整到化学学院《生物学概论》等实验课调整到生命科学学院环境科学实验中心保留环境科学专业基础、系列和主干实验课10门。经过三年实践将环境科学专业基础实验(化学类、生物类物理类和工程制图类等胺照其所属学科分配给相关院系开设不但充分保证了实验教学专业化水平还实现了优化整合实验室资源使环境科学实验中心能够集中精力建设专业实验室。

1.1环境科学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由表1可知,本专业学生实验教学时数达到198课时,实验数目为52个,在数量上完全能够实现实验教学目标,实验课程内容也能基本保证学生们的专业需要。

而考察实际实验教学,则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目前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无法达到预期教学要求和效果。

受到实验条件(仪器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实验教学大纲》中各科实验能够开出规定数量的60%~70%就已很难。一般的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只能演示使用,而不能提供具体参与操作的机会。受到实验课时数及仪器数量等因素的限制,稍有些难度的实验题目均采取学生4~6人组的分组实验,无法保证学生获得充分实验机会。不同实验课程内容上经常出现重复冲突现象,比如《环境监测》实验中有水化学指标的测定,而《环境化学》和《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多处存在重复内容,内容的重复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所以,看似质优量足的实验教学大纲,在目前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下,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约,达不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1.2实验课程设置与成绩考核。

环境科学实验课使用的教材一般取自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的标准方法,正规出版社的实验教材以及科技文献中出现的成熟的实验方法等。根据实验教学实际经验,目前采取节选相关书籍或者教材中部分实验项目,辑成自编教材,作为环境科学实验指导教材的办法。受限于实验室条件,很难选择一本完全适合我系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验教材,若能针对本专业特点出版系列实验教材,其针对性和效果将会更佳。

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一般由实验技术人员备好药品和仪器,理论课教师指导具体实验内容,学生按照既定的题目完成实验过程即可。学生一般无法参与到实验前期化学药品的配置、仪器的调试,以及原材料的预处理过程中,这不利于学生从事自主设计型实验以及参与科研。应该注重学生基本实验能力训练,让其参与到实验课的全过程中,接受系统的锻炼。

实验课程的考核是由学生完成实验内容,获得数据并处理后,进行分析与评价,最终撰写实验报告,论述实验全程及给出实验结论。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课堂表现和多次实验报告质量给出其实验成绩。实验成绩一般折算为百分制的20%与学生理论课浙算80%)成绩合计成为该科总成绩。指导教师仅凭实验课堂上有限的印象和书面报告确定实验成绩,不能衡量学生们的真实实验技能水平。

1.3实验室管理。

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主要使用环境科学实验中心的环境科学基础实验室、环境科学专业实验室、环境工程实验室、两个仪器分析室,及若干实验准备室。本科所有实验以课程为单元分属各实验室,相应实验室技术人员负责管理维护实验室及准备实验。

具体实验课涉及到的原材料、药品、玻璃器皿、小型仪器、耗材等所需物品由指导教师开学时报给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核对后确定需领取物品,到库房领取。某些仪器如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按实验室等量配置,不足时需要去别的实验室借用。

由于各实验室每个学期承担一至两门实验课程,其余时间实闲置,浪费了实验室资源,同时学生们在有限的课时内也无法获得足够的训练机会。

1.4实验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环境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实验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实验室管理没有高效率的运转起来,更谈不上建立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2实验教学改革方案。

2.1整合实验内容,实验课独立设课。

解决实验课程体系松散、实验内容重复、实验数量开出率较低等诸多问题,要求重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删去无法完成的实验题目,合并重复的实验题目,按照现代教育规律建立新的实验教学体系。另外把实验课教学提高到与理论课同样的高度,单独设课,单独考核。

根据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将实验教学大纲中原有的10门实验课,按其内容性质和规律整合归类,形成四门实验课,其优劣可以通过实践过程来检验,以资调整。设置的四门骨干实验课,参见表2其具体教学内容以《实验教学大纲》中10门实验课为参考,推陈出新,将实验题目有机的整合,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设置学分,确定课时数量。

增设〈〈环境科学实验基础》性质的实验导论课,主要讲授本专业实验基础内容,如监测类实验中的布点米样和样品保存技术,有毒有害样品分析时的防护技术等,将学生们导入后续实验课程中。还增设了《环境科学高级实验》性质的实验课,培养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整后的实验课程,形成以〈〈环境科学实验基础》、四门骨干课程、《环境科学高级实验》系列课组成的核心实验教学体系。

2.2实验授课与考核方式的变化。

实验课独立设课后,若能够聘用专职的实验教师讲授实验课程将更为有效。因为目前指导实验课的一般为理论课教师或者年轻教师,他们承担数门理论课程和繁重的科研任务,势必影响实验课教学效果。专职的实验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教好实验课,效果不言而喻。

实验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应进行必要的调整,不但考核学生们平时勤席率。课堂表现、操作规范、实验报告质量等关键环节,还在期末设置专门的书面考试或面试来考察其实验基本技能和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2.3改进实验室管理方式。

实验室的管理应与实验课教学相适应。对实验室内仪器等资源进行再配置,将数量相对较少小型仪器(如分析天平,低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等分类集中放置,保证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不必再施行分组实验的做法,其它仪器设备管理亦可酌情参照。

另外,将学生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就引入实验室,让学生从头到尾了解玻璃器皿的洗涤、标准溶液的配置和标定、仪器的维护和校订,以及实验结束后废物的处理和实验室的整理等环节的工作,以提高学生们珍惜实验药品,爱护实验仪器的良好作风,主要目的是为学生们日后独立设计和实现实验练好基本功。

2.4开放实验室。

实验室开放是实验室资源利用最优化的最佳形式。把实验室开放作为实验教学的课外延伸,不但能够增加学生们接受实验训练的机会,同时为学生们独立思考问题,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训练平台。

对于低年级学生,可将实验教学内容占用课时多,难度较低和需要反复训练的实验整理集中,作为实验室开放内容并引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将学生科研项目,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难度低些的)以及其毕业论文实验等纳入实验室开放内容中,由指导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训练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实验技能,衔接好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3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实验课程教学在授课形式、内容、考核方法、教学效果及与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等环节出现诸多问题。优化整合实验室现有各种资源,打造高质量、高效率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科研平台,是解决上述实验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摘要:高职教育中慕课的出现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育的国际化,同时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带来了机遇。文章针对慕课模式的发展对高职教育影响进行分析,着重对高职教育中市场营销专业中慕课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深入分析教学模式和教学困境,以此建构慕课模式理念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慕课;mooc;建构。

一、慕课特点概述。

(一)规模化。

慕课课程平台对注册人数、参与者、年龄、学历、性别等等都没有严格限制。只需要在电脑上注册,便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免费完整的教学体验,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二)趣味化。

慕课教学的视频时间一般为5-15分钟,类似于微课,尽管慕课视频时间较短,但每个视频具有突出的教学重难点,视频与视频之间既是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并且视频中含有一些必要回答的问题,同闯关相似,问题答对方可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如遇到其他问题,可向慕课学习中的学习论坛求助。最后,留有一小部分的时间由老师给学生解答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该课程设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交互化。

成立学习论坛,论坛由课程网站牵头,由教师、学生自主成立,并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和讨论平台。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当依据慕课特点,有针对性对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考核进行分析,进而大力推进高职院校中的教学改革问题。

二、慕课模式给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带来的挑战。

(一)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模式困境。

基于网络时代下信息碎片化这一背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不能够停留在对学生进行单向知识的传输,需要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融合,将信息化与市场营销专业进行有机融合。现如今,教学理念需要积极转向价值传播和对文化的认同上,不断积极拓宽学生个体的价值认同感,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地传播环境。当今,在慕课的深入发展下,学生可以借助互联网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慕课教程。此外,《教育信息发展规划》中提高信息化对教育具有重要性的作用,因此,促进高等教育的优质化,对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的资源共享提出了更高要求。就我国慕课发展现状来看,存在诸多现实困境,资源共享、共赢局面还远远没有形成,加上高校之间交流甚少,使得优质资源范围较为狭窄,难以实现共享。

(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面临困境。

慕课这一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普林斯基曾将1980年之后出生的人的特点定位成“即时性、互动性、虚拟性”,他们出生在数字化的年代,天生适应数字化,但是绝大部分的慕课教师生于1980年之前,他们成长在非数字时代,经过后天努力的.学习才适应了新技术。可以说,对他们而言,自身对数字时代有种莫名的距离感。比如录制视频费时费力,这是一种巨大的挑战。慕课的应用,能够使得市场营销专业课真正运行,还可以改变教学体制,使得部分教师的授课需求减少。

三、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慕课课程建设思路。

(一)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市场营销实务课程。

首先,在课程开发上,关注网络学生的在线学习情况,开发符合慕课特点的网络课程,并且适当给予学生精细化的学习体验。此外,在借鉴上,重视慕课教学理念、内容组织及授课形式的变化,围绕职业教育理念,将营销工作进行任务分解,针对市场营销环境、策划、产品定位、传播等问题拟定案例教学驱动,构建新知识体系的完整课程。最后,选择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为试点,制定教材、大纲,实施开展网上教学、答疑、评价,并针对教学反馈对慕课内容进行改进,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有效性、有用性价值。

(二)建设“消费行为”

慕课,以翻转课堂为切入点慕课课程中翻转教学特点较为鲜明,并且在互联网的条件下,翻转课程具有实施的可行性。营销专业学生可利用优质的互联网资源提高知识的接受能力,摒弃单纯依靠授课教师去获得知识的形式。翻转课堂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改变,教师更多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结合市场营销课程的需求,以“消费者行为分析”为试点,开发消费行为慕课,采用课程团队授课方式,在mooc的课程开发过程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特点,注重教学视频的创建,将课程重点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部分,制作成小视频,方便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极组织课题活动,将学习内容通过网络课堂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高质量的学习活动中,能够应用好所学内容。

(三)构建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模式。

慕课和网络公开课相比,其互动性更强。采用慕课教学,课堂教学不再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将市场营销理论部分的内容制作成为视频,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此外,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互动、探讨、分享。市场营销专业中《市场调查与预测》课程实践部分内容较多,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积极引进慕课教学,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观看视频、在线完成作业、开展网络指导等形式完成理论学习,并且及时进行社会调查,完成教学内容。总的来说,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教学可有效地促进传统教学的反思,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小梅,李林.台湾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发展现状[j].世界教育信息,2014(6)。

[2]郭富平.美国在线课程的评价原则及启示[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4)。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农经专业)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性、多元性、适时性的特点,在该专业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更加适宜。在该专业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应当采取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的策略。

慕课简称为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慕课的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的davecormie和bryanalexand联合提出的。慕课主要具有三大优点,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因此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但通过近几年的慕课教学实践,发现慕课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为了弥补慕课教学模式的不足,笔者拟推行“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是指以慕课教学方式为主导,在传统教学方式协助下,完成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其中,慕课教学方式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及练习、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测试;传统教学方式主要包括课堂授课及练习、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测试。实验课教学采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便捷且师生交流顺畅。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的实验课学习实现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授课教师将实验课程的视频、习题等资料信息发布在在线教育平台上,学生只要获得相应权限,就可以不受课堂内与课堂外的限制,在网络覆盖的区域内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上学习实验课程。学生在观看课程视频、做习题过程中难免会产生疑问,如果在线答疑不能解决,就需要带到实验课的课堂内,与教师面对面开展讨论、分析来解决。从而,既方便了学生学习,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畅问题。

(二)能够使学生实现自主学习且学习方向清晰。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挥实验课教师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可以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学习本课程,而且学习进度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通过课堂授课、答疑等传统教学方式,对学生起到积极、有效的导向作用,让学生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实验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从而,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导向弱化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

(三)能够使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提高社会认可度。

借助“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既能实现实验课程学习的低成本,又增强了课程考评的严肃性,提高慕课课程的社会认可度。慕课是网络课程,提供在线学习,所以一门课程可以允许很多学生同时学习,学生能以低成本获取知识和信息,但考评不够规范。同时,需要借助课堂考试,课堂考试是现场进行的,只要课堂考试监考严格,可以有效地杜绝考试舞弊行为。从而,既让学生实现低成本学习实验课,又解决了单纯的慕课教学模式下考评不规范问题,提高了社会认可度。

农经专业实验课旨在加深对本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利用农业或者林业计划经济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具有三个特点,尤其适合实施“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

(一)实践性。

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旨在培养学生在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行政管理、农村金融、农村财会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将来能胜任涉农企业、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借助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实验训练形式,帮助学生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农经专业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实践性。

(二)多元性。

农经专业实验课主要是依据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等多门专业基础课设置的。学生在全面掌握农经专业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学好农经专业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多门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农村统计学基础知识、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基础知识、农产品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知识等。可见,本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多,具有多元性。

(三)适时性。

随着我国“三农”政策的日益完善与落实,农经专业的实验课必须紧跟国家的经济政策、方针的调整。农经专业的实验课通常在理论课结束后开设。教师需要结合我国农村当前的经济形势、现行的经济政策,编制新的实验资料,使学生利用学过的农村统计学、农村财务管理学、农(林)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等多门专业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涉农经济政策,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因此,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

(一)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

农经专业实验课以业务操作练习为主。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在线练习与课堂练习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实践本位性的特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适合在线做,模拟岗位性的练习适合课堂做。针对单纯技能性的练习,教师可以将实验教学案例、实验练习题、学习任务单等,上传到慕课平台,学生进行在线练习,教师在线指导实训。模拟岗位性的练习可以在实验课堂上进行,教师应当现场指导实训,将学生分为6~8人一组,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环境,设置农业企业法人、农产品营销经理、会计核算员等岗位,然后引入与农(林)业经济管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分工,依据所在的岗位,进行手工业务练习。

(二)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针对学生在业务操作练习中的提问,解答疑难问题,需要兼用在线答疑与课堂答疑这两种方式。教师可以创建在线答疑区,不限制注册人数,学生可将疑难问题提交到在线答疑区,向老师或同学求教。答疑的过程不再是由教师主导,而是集体式、开放式的,问题也可以由在线的同学代为解答,此外,还可以借助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针对在线答疑不能解释清楚的实验问题,可以在课堂上面对面地由主讲教师讲解,也就是借助课堂答疑方式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中的讨论活动可以采用在线讨论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由于农经专业实验课具有适时性的特点,实验课教师可以创建在线讨论区,上传有关农业发展趋向、农村民生等经济发展热点问题的资料,以供师生进行学习讨论,教师或相关成员要定期登录讨论区,及时关注讨论情况,发表导向性见解与评论。在线讨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进行,非常便捷,即使实验课结束了,学生可以借助慕课平台上的讨论区,继续提问、交流。但这一方式缺乏师生情感的沟通,教学导向不够明显。如果适当采用课堂讨论方式,由于教师在课堂讨论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组织学生积极发表意见,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能够有效地为学生进行探索与创新,提供正确导向。

(四)在线测试与课堂测试相结合。

在“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下,农经专业实验课考评需要以课堂测试为主,辅以在线测试。慕课教学平台提供了在线测试功能,借助本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在线进行实验项目的练习,帮助学生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实验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全部实验项目的训练情况进行总结,完成实验报告并提交到网络上。“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需要同时选用传统的课堂测试方式,在课堂内安装监控设施,同时,组织教师现场监考,针对考试中的舞弊行为,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成绩、在线测试成绩以及课堂测试成绩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汇总,得出学生的实验课成绩。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学改革与质量建设研究项目“基于‘协同式’慕课教学模式的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专业培养模式是专业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培养模式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能否顺利发展。专业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遵循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原则才具有生命力。因而,不同的办学区域、不同的学校类型、不同的培养层次以及不同的服务面向等应该有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我们主动适应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为贵州地方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进行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为贵州培养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

在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贵州教育的投入会逐步加大,对地方学校、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办学历史悠久,人才培养经验丰富,有扎实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在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保障各项事业有序展开,应该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办学质量,为西部大开发建设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显得非常迫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需要一大批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经济的专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为此,贵州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培养高质量农业与农村发展专业人才的机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无疑具有重大的责任与义务,必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就为农经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任务。在这一背景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必须调整改革、科学规划,加大投入,促进学科健康、协调发展,为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储备和咨询服务。

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其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构、学识的深浅和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其能否顺利发展。

我们根据国家教育部21世纪人才培养的计划,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多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客观要求以及贵州经济的发展为指导原则对农林经济管理的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充分考虑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必修与选修的科学配置,体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适应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计划,设置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

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宗旨;以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三结合的办学理念,构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农林经济管理发展趋势研究,定期进行调查,了解地方人才需求。二是及时增加学科前沿知识,补充与培养创造性思维相关的课程。

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强新教材建设。积极选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科规划类教材、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主编或参与规划教材编写,使课程内容充分反映学科的新发展、新要求。加强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断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推广以案例教学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根据农村、农业职能部门、企业具体实际,让学生自己去规划农村、企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由教师讲授,由教师统一出案例题,学生课下自己找资料、去思考和设计方案,回到课堂上,教师选择几种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在案例教学中融入畅谈式教学方式,畅谈式教学使学生如鱼得水,让学生自己阐明观点,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案例的讨论,借助学生间的知识互补、信息刺激和情绪鼓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

案例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而且学生们能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3.丰富实践性环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社会实践基地如普定县、纳雍县,构建起了假期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毕业实习三者相结合的社会实践体系,假期社会实践强调的是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调查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教学实习强调课程内容在现实中的应用,毕业实习则主要承接社会提供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自己的科研项目、课题,先后带领学生深入贵州省20多个县、市、区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大量调查研究报告,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而且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学内容在传授一般知识的同时,更具有针对性。

4.培养创新型师资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可靠的保证。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在力争国家社课题、省部级课题和地方政府、企业课题,一方面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以教师通过科研项目,带领学生参加课题调查、科研,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

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提前参与科研活动,及早适应创新环境。学生可以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也可以由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

通过科研活动,提倡一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拔尖的育人环境。教师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利用与地方各部门的相关社会关系,参与社会及地方的各种规划及实践项目,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地方经济建设的专家顾问。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地方管理人员及职能部门的相关人员作为客座教授,不定期进行学术讲座,担任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攻读学位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责任心强、科研能力高、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促进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的发展。

三、结语。

经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多年探索与实践,形成了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办学特色。我们总结为本科教育独具特色的四子模式:即学生要受到脑瓜子教育,学习先进的思维方式,为培养创新型、研究型人才打下扎实基础;要受笔杆子的训练,能以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学生的素质和风格;要受嘴巴子训练,学生能以口头方式充分表达出所思所想,把自己的观点以优美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要受键盘子训练,学生不仅要能思、能说、能写,还要能做,要能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独立地解决问题,具备实践中的操作动手能力。为了强化上述四子能力,我们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一是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选择上,尽量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地方的需要与自己的培养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空谈;二是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利用寒暑假时间,要求学生深入到农村、企业和部门开展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并开展指导与评比工作,将学生成绩计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之中。社会实践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多赢目标。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仅有的两次全国性假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1篇2人,二等奖2篇4人,三等奖3篇3人,优秀奖17篇24人;获奖调查报告篇数分别占全省的100%、100%、75%和75%。毕业实习先后承担了三都县、贵阳市、普定县等20多个地县单位的农业经济规划、农业综合开发、九五、十五、十一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其项目规划等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是开展演讲比赛,每个学年举行一次,要求以班为参赛单位,先在班内进行选拔组队,再在全系范围内进行淘汰赛,以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四是定期开展学术讲座,要求副教授以上教师每年为学生举行一次以上学术讲座。通过上述办法,使本专业学生的四子能力得到极大提升,他们毕业后也很快适应了承担的工作。

用人单位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好,综合表现为政治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强。反映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开拓进取,勤奋求实。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本行业、本单位的骨干力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他们在省内外各条战线上为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正在做出各自的贡献。

农林经济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简述

选题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

果林下十种牧草的适应性比较研究。

海勃湾区财政支出结构优化研究。

青州博纳牧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杨凌地区南北引种观赏树种生长状况的调查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演变的机理研究。

大兴安岭农林特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

陕西农机化水平评价及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预测研究。

基于web的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大型成套仓幕式自动化熏蒸作业系统的应用研究。

农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特征与流转研究。

哈尔滨市普通高校教师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对策研究。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随着新时期以来的工业革命发展,互联网也逐步走进普通人们的生活。人们利用网络进行聊天,视频,看新闻、电影或者电视剧等等。但是,互联网的研发初衷还是为了方便全世界人们的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在电脑上学习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的知识和科技。从开始,美国开始了在全世界的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引发了慕课热。我们教育工作人员如何看待并应对这样的挑战也成为了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给出了慕课的含义,其次列举了在慕课背景下的我国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最后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了将环境艺术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及方法。

我们的时代是很开放的时代,我们通过互联网不仅了解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以及发生的大事,也吸收到了外国的优秀的知识和技术。之前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闭关锁国也不能进步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要将自己融身于时代进步的大潮流中去,才能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进步。

1.慕课的内涵。

慕课源于20,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自己的课程在互联网上向全世界免费开放。这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和积极响应,,我国的几个著名的大学也加入其中,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性,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免费并且优秀的学习资源。慕课不分人种,不分民族,不限制年龄,只要你有一颗热爱学习的心,只要你想学习就能够在网上学。慕课是很大规模的,他允许全世界的人学习,慕课是开放的,与此同时慕课的质量也是可以保证的,他的水准还是很高的。

2.慕课背景下的环境艺术专业教学现状。

(1)环境艺术专业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足。虽然国际上慕课教学已经很流行了,但是实际上我国除了那些像北京大学那样的名牌大学,普通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的国际化的意识还很欠缺。我国的大学分布在各个城市,有的在西部,有的在发达地区。另外,我国作为学者进行对外交流的老师也都来自985和211这样的大学高校,那些普通大学的`教师很难有机会走出来看看当今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我国教师对慕课的认识还不够,教师也就很难去引导学融入慕课。

(2)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足,资源支持缺乏,不能真正的融入慕课。慕课采取的是在互联网上的授课模式,他最起码的要求就是有电脑,有网络。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学校的配置资源欠缺,教师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加入到慕课的学习之中。

(3)教师自己投入慕课建设的积极性有限。虽然,目前我们已经看到慕课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我们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还是很难投入到慕课的大潮流中去。慕课让教师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共享,并同时让全世界的人来学习和交流,但是我们看到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师他们都认为学习环境设计需要的是课本上的理论以及自己的一点创造,不用再去浪费时间看别人的成果。这就使得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时,只注重自己身边的资源,不长远去看。

3.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慕课的路径。

(1)教师要充分认识慕课给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并积极的将自己和学生带入到慕课这个大家庭中去。我们教师是学习的引路人,我们必须时刻充实自己,不断的学习先进的设计理念。环境艺术专业注重要的是设计理念,是创新。因此,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并且要把学生拉进其中,让学生与全世界的优秀的人在一起,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升自己。

(2)教学资源要保证。硬件设施只有齐全了,才能保证老师和学生有条件去学习。因此,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配置电脑,让老师在上课时就能带动学生进入慕课之中学习。另外,我们学校可以安装开放的网络,让学生不管是在宿舍,还是在食堂都能够随时随地进入慕课进行学习。

(3)教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慕课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内容。我们环境专业主要的是靠创造力,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理论知识,然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自己找答案。学生的自制力不是很高,因此有时候需要教师来积极的引导。

(4)教师也不能盲目的追寻慕课的脚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按照实际的教学计划来走,不能完全的让学生在网上学习。虽然现在网络的慕课的发展很快,但是他还是不能取代传统的教师。环境艺术专业主要还理论联系实际,他还是需要教师的讲解,慕课中的教师不能完全的服务一个人,但是我们实际中的教师就可以。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实际教学和慕课结合起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机会。

浅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的协同式慕课论文

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其实验教学可将运动生理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效衔接,起着对知识与能力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的教学实效。通过对黑龙江省内高校,即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大学的体育硕士研究生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针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对运动生理学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分析和梳理。以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提出按照不同专业,构建与培养目标相符的实验教学体系,以期提高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效能,提高各专业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未实现独立设课。

通过对各高校体育硕士生运动生理学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发现哈尔滨体育学院等部分高校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仍沿袭本科教学阶段的实验教学模式,即依附于理論课教学,未独立设课。研究生阶段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和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而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硕士生的学位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研究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比重应提高并实现独立设课,方与研究生培养目标相符。

2.部分院校设立的运动生理学实验项目未能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通过对培养方案中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研究,对所设运动生理学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过程所涉及技能和实验所需相关理论知识及其在业务培养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发现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学所设实验项目不能达到其课程目标的要求。研究生阶段,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实验内容需增加研究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3.部分院校运动生理学实验设施相对简陋。

一些高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由于体育教育训练学等专业没有被列为优先发展的专业,运动生理学实验室硬件投入相对较少,只能根据现有条件开设实验课。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和牡丹江大学两所学校设置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比例偏少,其教学大纲中均只设立4学时实验内容,分别占运动生理学总学时8%和13%,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学位课程的运动生理学教学质量。

4.大部分院校未分专业进行差别化教学。

为增强体育硕士生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应力求其学业内容设置与社会实际发展需要相适应。运动生理学设立的实验项目应符合其研究领域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要,即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个性化的实验课程内容,而非千篇一律。调查发现,省内体育高校的运动生理学均未能按分专业设立实验课程内容,实验课仍是各专业方向学生共同授课。这种教学形式不利帮助学生建立起与自己专业发展方向相吻合的知识构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分专业差异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强化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地位,实现独立设课。

运动生理学作为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应围绕课程教学目标重新编纂统一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制定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内容设置应体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在研究生课程方案中专业基础课的突出地位,并增加实验教学总教学时数,建议至少30学时为宜,以确保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建议四所院校共同编写突出北方院校特色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等硕士研究生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材,适当提高实验技能考核的学分比例,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整合其他生物学科实验内容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

由于生物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跨越学科界限等特点突出,可以打破课程界限,以运动生理学为依托,将运动生物化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康复医学、分子遗传学概论、自由基生物医学概论、应用解剖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医务监督与机能评价、健康评价与运动处方等生物学科课程的实验内容整合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行设计、制定方案、动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项目,达到拓展专业或研究方向以外知识面及提高实验技能的目标。

3.依照业务培养要求,进行分专业差异化教学。

根据各生物学科实验课程中所设实验项目的目的、原理、实验过程以及各实验项目所涉及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结合其在不同专业体育硕士生业务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将生物学科综合实验课程总体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选做实验及创新实验四类。其中专业实验、选做实验及创新实验要结合不同专业研究生业务培养要求进行个性化设置。这种分专业差异化实验教学,既可保证不同专业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又能在有限学时内突出专业方向特点,培养特色鲜明、特长突出的专门体育人才。

三、尚需解决的问题。

1.提高对学位课程地位的认识,加大实验设施投入。

部分院校由于实验设施、实验器材简陋,限制了实验课的开设,导致设置的实验项目不符合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从而影响实验教学实效。作为学校管理者,应提高对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在体育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克服困难,加大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的投入,改善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的教学条件,提高实验课教学实效,以确保体育研究生培养质量。

2.改善运动生理学实验师资力量不足问题。

黑龙江省内的四所院校运动生理学师资数量总体偏少,四所院校专职实验教师空缺,均只设有实验员,由理论课教师兼职实验教师,这种现状不利于实验课教学的开展。尤其是综合性大学情况更为突出,部分学校只有1名专职运动生理学教师,严重影响师资的梯队建设和运动生理学教学的长远发展。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将无法实现分专业差异化教学,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加强运动生理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分专业差异化实验教学的前提。

3.探讨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软、硬件资源共享机制。

为解决部分院校因资金投入不足,实验设施、实验器材简陋的现实困难,可以探索实现同一城市校际间实验资源共享,以提高实验设备使用效能。如一些学校设立的研究性实验项目和个别新增实验项目所需实验器材或设备可探讨能否通过建立一定机制,与其他体育院校或医学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予以解决。一些综合性院校的师资不足等突出矛盾亦可通过寻求与师资条件较好专科体育院校建立有效合作办学机制等方法予以解决。

体育院校硕士研究生的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应改变原有不分专业,统一授课的模式,按照专业不同、业务培养目标不同,创建不同实验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以提高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的教学实效。实验设施相对简陋、师资力量不足的院校应提高对运动生理学学位课程地位的认识,增加软硬件投入,确保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建议将运动生理学实验课内容与其他相关生物学科实验内容整合为生物学科综合实验,实现独立设课。

参考文献:

[1]赵文艳,魏亚茹等.哈尔滨市体育教育专业研究生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哈尔滨体育学院學报.2013,(04).

[2]黄庆煌.关于体育学科实验教学改革的若干建议[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3]陆亨伯,李建设,刘健等.我国高等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2,(03).

[4]彭辉.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验能力[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5]冯明荣.论创新教育背景下体育教育的角色实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04).

[6]姜涛,黄海.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多维实践平台构建研究论文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

摘要:在我国的学前语文教学工作研究中,教育研究工作者结合学前教育环境,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应对策略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对于我国学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教师;语文教学;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对学前基础教育工作重视的加强,如何提升学前基础教育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质量,成为了学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这一研究中,我们以现阶段学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研究切入点,根据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实际教学环境与内容,进行了工作策略的实践研究。这一研究的开展为我国学前英语语文教学以及整体教学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一、现阶段教师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在我国的学龄前教育工作中,语文教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其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于语文教学质量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这些问题包括了以下内容。

(一)教学中文化特点不突出。

作为学前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教学开展中具有很鲜明的文化特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这种特点并未有突出的表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内涵差。学前语文教学不是单纯的教学,其中含有大量的文化教育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这种文化性特点并不明显。二是缺乏文化教学的环境。在学前语文教学中,建立起学生为主导地位的教学环境,利用文化传输环境建立方式开展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也是这一教学工作的主要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环境教学模式一直没有建立,影响了教学工作开展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不明显。

在学前语文教学工作中,因其教育对象是学龄前的幼儿,这就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必须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开展教育工作。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育实践中,这种特点并不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学习中的小学化教学特点明显。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部分教育机构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的情况。其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小学化特点明显。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学前口语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拔苗助长”的负面效果。二是教学中的心理特点没有受到重视。在学前教育中,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做好教学心理研究,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特点。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育中,各年龄段的学习心理研究没有受到重视,影响了口语教学的开展。

(三)语文教学内容单一。

在学前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结合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语文教学的特点进行了实践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虽然学前语文教学在教学课程安排中占据了一定比例,但是在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呈现出了单一化特点。这种单一化特点主要表现在教学课程安排内容单一、专业教师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学前语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整体的质量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语文教学实践应对策略研究。

为了提高学前语文教学质量,我们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利用以下的工作策略可以很好地提高学前教育中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利用情景教学法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针对现阶段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育工作者以语文教育特点与学前儿童学习特点为研究出发点,开展了研究工作发现情景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工作,情景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环境优势明显。在情景教学法中,情景模拟的文化环境模拟的,较之课堂教学更加自然与灵活,是语言文化学习良好模式。二是更加符合学前儿童的特点。情景教学模式在模拟游戏过程中,具有极大的趣味性与游戏性,更加符合学前儿童的教学特点,这使得其在学前教育中更具有特殊的优势。下面我们结合一次口语教学情境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案例:一次语文情境教学课程课程目标:在元旦过后利用情景模拟教会学生节日祝福语言,以及元旦新年与春节的区别。模拟环境:两个小朋友在元旦过后春节前在街上相遇,互致节日问候。一个小朋友叫小彤,另一个小朋友叫小华模拟教学过程如下小彤:新年快乐!小华:春节不是还有几周时间呢吗?小彤:我说的是元旦,不是春节。小华:我也祝你新年快乐!经过实践研究,我们发现两个学生在情景模式中通过模拟的口语交流中,掌握了节日问候的口语交流方式,同时清晰了元旦新年与春节区别,具有很好的实际作用。

(二)结合学前教育环境做好语文教学研究。

在实际的学前语文教学中,教学研究的开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实际环境做好以下的研究工作。一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研究。在我国的学前语文教学中,部分儿童对于语文背诵具有畏惧感。这也是我们开展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教育者做好学前儿童心理研究,利用引导的方式解决儿童心理问题,促进其背诵作业的进行。二是做好教材。现阶段的学前语文教学中,教材等学习资料欠缺专业性,这种情况的出现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开展。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好学习资料研究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三、结束语。

做好学前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工作,对于我国基础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极大的推进作用。在实际的学前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中,做好其语文教育实践研究,是我们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实际工作环境下,我们针对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实践教学方法与理论研究结合的方式进行做好策略应对,提高学前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雷丽.学前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4).

[2]刘义民.语文教学目标有效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3.

农林经济管理论文范文

专业规范是高等院校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基础,它是对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内容的总体规范。具体地说,专业规范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等给出的定性描述和量化规定。具体包括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教学条件等。专业规范的核心是构建本专业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多层次的规范性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

第一,专业规范是大学本科培养的基本规则。所谓规则,或是说在一定情况下你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或是不能做什么、不必做什么。这就是制度的核心,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有了专业规范,各个大学就得按照专业规范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

第二,专业规范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制定专业规范有利于建立相应的社会评价、监督标准和机制。制定专业规范和教学规范是保证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措施,也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履行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分类指导的依据。同时,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背景下,专业规范是高校交流合作的共同语言。高校间往往根据专业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等基础文件,来进行学分互认、判断是否授予学位等。

第三,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培养质量的基础。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专业规范确立了大学教育的质量标准。美国原来没有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之后,就更是五花八门,各个学校制定标准的随意性很大,差异悬殊。对此,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年发表了著名的公开信《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由此引发了美国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制定和推行全国大致统一的质量标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随着大学扩招及学校升格,国家每年又新增很多本科专业,例如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733个本科专业和7个医学类专科专业,公布高校新设置或调整的1887个本科专业,分别从20和20开始招生。大学扩招,尤其是新增本科院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下降。诚然,大学培养质量下降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但缺乏专业规范,一些院校没有达到本科培养的基本要求就开始招生,或者得到国家批准为新专业之后,由于没有专业规范等原因,没有很好进行专业建设。因此,制定专业规范是保证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

二、制定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规范的基础。

1.是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

从本质上讲,全国专业规范对大学某一专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有利于保证大多数学生达到一个基本水平。但我们知道,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我们不能只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应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制定多样性的培养标准。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大学应根据自己的市场定位确定相应的专业定位,使得各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类型也应有所不同。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社会上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需求是有差异的,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种植业经济,有些地区需求的重点是草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渔业经济,有些需求的重点是可能是林业经济管理,还有的地方需求的重点可能是海洋农业经济管理等等。各校不可能培养具有所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只能在某一方向上体现人才的特色,这就决定了各校人才培养的多样性。专业规范的制定就是力求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多样性化基础上的统一。

2.应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专业定位出发。

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思考自己本科专业定位时,应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实际出发,如何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应有一个清楚的定位。我们认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本科定位时,应立足于地方性、综合性实际,让学生具有较好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基础,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尤其是有较好传统文化中经济、经营及管理素养;学生还要具有较强的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和行为科学的基础;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的原则。

地方性综合大学制定专业规范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专业基础及基本技能等有机结合的大基础教育体系。

第二,通用性与地方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做一种专业规范,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要具有地方性综合大学的一般性,能够满足地方综合大学培养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对地方性综合大学如何培养本科生提出一般性的要求。同时,由于各个综合性大学都具有自身的特点,都有服务地方的任务,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因此,在制定专业规范时,应充分考虑到地方性综合大学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第三,专业建设应立足于综合性。综合大学不同于专业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学科众多的特点,因此,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真正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大学生。

第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原则。立足教学全过程,科学地处理好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第五,加强实践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训练,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社会实践的关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各类实习、社会实践的质量,增强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落实到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术活动。一、二年级可结合课程学习写读书报告,鼓励和支持学生成立各种科研兴趣小组。院、系应创造条件吸纳二、三年级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科研活动。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规范。

1.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础知识,掌握农(林)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农(林)业企业、教育科研单位、中介咨询机构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咨询服务、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农(林)业科学基本知识,受到调查方法、研究方法、项目可行性分析、专业写作、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扎实训练,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基本原则和管理技巧,具备从事经营管理、政策研究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第一,具备较深厚的农学、林学、畜牧学、生命科学、数学、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社会科学素质;第二,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有所了解,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管理理论;第三,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及分析方法,能够熟练地撰写各种专业文章;第四,对于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及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应用较强的课程,不仅掌握基本原理,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第五,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能力、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组织协调、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主干学科。

4.主要课程。

农学概论、林学概论、畜牧学概论、人文科学概论、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林业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企业管理学、农业经济研究方法、农村调查方法、项目可行性研究、专业写作与训练、投资与理财、市场营销学、统计学、财务管理、组织行为学。

5.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6.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1)师资队伍。专业教师12-15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5人,讲师5-6人,助教1-2人,师生比20-25之间,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所比重应高于40%;其中60%以上的教师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

(2)图书资料、教材。公共图书馆中有一定数量本专业比较典型的和本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化资源的工具。人均图书100册,核心期刊应该全部订阅,电子期刊包括cnki、维普、人大复印资料、万方数据库、ebsco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馆。要选用符合专业规范的教材,基础课程的教材应为正式出版教材,专业课程至少应有符合本校教学大纲的讲义,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教材选用尽量用国家级教材,对于实力较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编写自己的教材,但应由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发行,尤其是特色教材可以自己编写。

(3)实验室。基础课程实验室要达到一定的要求,每个学生拥有的实验仪器设备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验设置除计算机外,还应有数码照相机、数码摄相机、录音笔等。同时,还应有可供实验用的教学实习软件。另外,实验室还将具备利用实验形式讲授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条件。专业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固定资产总额应达到40万元以上,应具有可进行经济学实验(或者开设实验经济学课程)、会计模拟实习、财务管理模拟实习、投资、理财模拟实习等的基本条件。

(4)实习基地。要有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包括校外)2-5个,实习基地应要能够满足进行农学、林学、畜牧学、农村调查、统计、企业管理实习等课程进行教学实习的基本条件,能够满足学生进行毕业论文调查的基本条件。

(5)教学经费。新设本专业,开办经费一般不低于(不包括固定资产)20万元。每年的生均教学经费不低于金额500元。

7.主要课程教学要求。

林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林业及林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森林植物、林木与环境关系、森林分布、森林分类、林木育种、森林保护、造林、森林植被恢复与重建、森林可持续经营、城镇园林绿化等。

畜牧学概论: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动物营养原理、饲料、动物遗传基本原理、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环境工程、动物保健、养牛生产、养猪生产、养羊生产、养禽生产、养兔生产等。

微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需求、供给及局部均衡价格的决定、弹性理论、效用理论、消费者选择、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博弈认入门、市场失灵等。

宏观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言、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货币市场的均衡、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is-lm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通货膨胀与失业、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等。

农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农产品需求与供给、农产品市场与价格、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生产要素总论、农业自然资源:土地和水资源、农业劳动力、农业资本、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经济的微观组织、农业的宏观调控、农业产业结构、农民收入与消费、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林业经济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林业资源介绍、林业资源配置、林产品的供给与需求、林产品市场均衡、林产品贸易、林业市场失灵、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林业制度等。

制度经济学: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本假设、制度的基本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的基本理论、合约理论、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等。

企业管理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企业管理概述、企业管理的领导制度与管理组织、企业管理理论、经营策略、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等。

农村调查方法: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农村经济调查的方法概论、调查方案设计、传统的问卷调查方法、参与式的调查方法、质的调查方法、抽样基本原理、样本设计、问卷设计、指标与标度、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调查资料处理等。

项目可行性研究:36-54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原材料及供应品、厂址选择、方案设计、企业组织与劳动定员、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效益分析、国民经济及社会效益评分析等。

财经专业写作与训练: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专业写作概述、财经写作的概念、功能、特点极其要求、经济发展规划、经济发展战略、调查报告、工作总结、预测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经济决策报告、招标书与投标书、经济合同、经济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等。

投资与理财: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投资与理财的基本知识、投资和理财的基本理论、投资和理财的环境、农业的投资和理财、工业的投资和理财、流通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和理财、风险投资、银行业的投资和理财、证券投资和理财、投资基金和基金投资、家庭(个人)投资和理财、投资理财的法律规范等。

市场营销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向、市场定位、产品决策、渠道决策、促销决策、价格决策、营销组织与控制、营销哲学、营销策划案设计等。

统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统计数据与统计学的概念、统计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搜集、数据的整理与显示、数据分布特征的测度、时间序列分析、指数等。

财务管理: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筹资管理、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外投资管理、成本费用管理、销售收入和利润管理、外币业务管理、企业清算、财务分析等。

组织行为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知觉与个体决策、个体行为、态度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行为与沟通、领导行为与管理、组织行为与管理、组织发展与变革等。

会计学:54-72学时,主要讲授内容包括导论、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账户的分类、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核算形式、财产清查、会计报表、会计工作的组织等。

参考文献:

农林经济管理简历

摘要: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推进,各行业都取得了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行业也在改革步伐的带动下焕发了新的生机,并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我国是农业大国,林业占有面积大,政府也非常重视农林发展,农林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与建设,以促进农机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

1、引言。

农林经济管理不是简单的农业管理或林业管理或经济管理,而是需要农业林业与经济相结合,进行统一管理,属于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农林经济管理主要对农林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为适应市场需求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加入经济概念进行创新管理与建设。农林经济管理的目的是提高农林行业的发展速度,提升农林行业的发展层次,以促进农业和林业健康发展。

2.1知识发展的要求。时代的发展带动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踏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信息技术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非常快,在各行业中的应用促进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使一些传统行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也能占据一定的地位。企业和产业要顺从知识发展需求制定发展目标,以避免被行业淘汰。我国是农业林业大国,农林业在我国属于非常传统的产业,传统的发展方式适应其发展,但是随时时代的发展和需求,也需要将新的知识融入农林经济管理过程中,以丰富农林经济管理模式,拓宽农林经济发展道路和渠道。新知识体系的出现使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需求,需要对管理方法等进行创新,以使农林业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定位置。

2.2经济转型的需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的推进,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属于粗放型,会导致一些资源的浪费和经济发展效率低速度慢,特别是农林产业,管理的粗放表现更明显。在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下,我国的农林业正在向现代化、产业化和集约化转型,向规模化发展,在这个特殊时期需要加强农林经济管理的创新,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价值和竞争力。通过创新建设管理方式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林业管理效果,使农林产品的供应更符合市场的需求规律,改变了传统农林业产品单一,产品各要素无法发挥自身优势的情况。粗放式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与创新使农业生产产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使生产成本与资源有机结合,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单一的`农林生产结构向多元化转变,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促进了农林业的整体发展。

2.3社会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向经济大国迈步,经济不断地发展使我国有农林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主要地位,在保证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经济发展在国家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经济发展是人们生活富裕、社会稳定、国家进步的保障。对于我国农林大国来说,农业和林业的发展依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农林经济进行创新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解决渴问题的前提,可以提升国家经济总体水平,促进社会稳定中进步。

3.1现代农林发展要求经济管理进行创新。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农林的发展方向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农林发展奠定基础。我国目前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属于人员自给自足,农作物和林业产品的生产需要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和效益以达到对城市的有效反补。在众多产业中,农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发展方式和模式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处于弱势。为了保证农林经济健康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在协调城乡关系的基础上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现代农林业要求种植技术、栽培技术、品种选择、生长环境等方面都纳入经济管理中,传统农林业种植规模小,为了改变这一不适应环境需要扩大农林业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规范,使农林发展形成一套产业链。传统粗放型管理方式使资源大大浪费,随着改革进程的推进,需要在改革道路上寻找农林发展的新方式,将行业中不规范去除,以积极和创造促进农林快速进步。

3.2人才培养是农林经济管理创新的支撑。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农林经济管理也是如此。在进行农林经济管理创新前首先要进行人才培养,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及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只有培养的人才能不断学习,学习在掌握市场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汲取,在完善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工作的创新,才能使农林经济管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次,人才培养要使人才在具备知识的基础上有转化知识为技术的能力,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以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问题。

4、结语。

总之,农林经济管理创新是知识发展的需求,是经济转型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农林经济创新过程中需要人才进行支撑。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林经济创新的必要性和发展趋势,以作为相关部门进行经济管理时的参考,促进我国农林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季丽雅,史金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大众科技,(4).

[2]毛迎春,黄祖辉.中国农业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发展与趋势[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4).

农林经济管理简历

尊敬的领导:

您好!

真诚地感谢您拨冗审阅我的自荐材料。

我是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于6月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得知贵单位在招聘人才,我心怀真诚和数十年寒窗所学,毛遂自荐。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重点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全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

三年多来,在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及个人努力下,我扎实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即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同时还学习了统计学、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其他奖学金。较早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省计算机二级。可以熟练操作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课余时间我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以增加我知识储备的宽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

我深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我注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曾任先后班级班长(两届)、系学生会主席(两届)、经济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等,组织参与过多场大型活动。在此过程中,我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铸就了我稳重踏实、执著真诚的品格。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另外我曾利用暑假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的经历,培养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

我兴趣广泛,喜爱阅读政治、财经动态等新闻,喜爱听音乐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强健体魄,陶冶身心。

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扬州大学培养了我“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

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祝愿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自荐人:王猛。

农林经济管理简历

农村产业结构也跟随市场经济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升级,农林经济管理在此期间也面临着很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农林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需要建设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为更好地打造健康科学的农林发展环境奠定基础。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农林经济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

但是现代的农林经济管理模式还有待完善,发展农林经济离不开完善的管理,需要我们从根本上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了解国家对农林经济实施的政策,才能解决农林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希望能够为农林经济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

农林经济管理求职简历

,在阅读本文的同时本站推荐以下,,为参考!更多范文在大学生个人 简历网

工作职责和业绩:
负责公司稿件收集和编辑,宣传公司企业文化,负责公司日常宣传报道工作和材料的写作;负责公司网站内容的维护和更新。 教育经历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3-09 - 2007-07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农林经济管理
专业描述:学习过有关管理学、经济学课程,综合成绩在班上15名。

项目描述:高企复审是每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在三年有效期后进行核查,以确定企业是否符合高企的申报条件,能为企业获得减税优惠政策。
责任描述:1、负责统计2008-2010年度的研究开发投入费用,联系会计事务所出具专项审计报告;2、负责高企复审系统的网上填报工作;3、负责准备高企复审的整份资料;4、负责将材料报送市高企协会。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自我

尊敬的领导:您好!真诚地感谢您拨冗审阅我的自荐材料。我是扬州大学经济学院农林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名学生,即将于20xx年6月获得管理学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得知贵单位在招聘人才,我心怀真诚和数十年寒窗所学,毛遂自荐。扬州大学是江苏省重点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是“全国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无论是在知识能力,还是在个人素质修养方面,我都受益非浅。三年多来,在浓厚的学术氛围熏陶及个人努力下,我扎实地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即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相关理论,同时还学习了统计学、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多次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及其他奖学金。较早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和省计算机二级。可以熟练操作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课余时间我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以增加我知识储备的宽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严谨的学风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塑造了我朴实、稳重、创新的性格特点。我深知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因此,(本文由大学生个人简历网小篇为大家收集)我注重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在大学期间我一直担任主要学生干部,曾任先后班级班长(两届)、系学生会主席(两届)、经济学院学生会副主席等,组织参与过多场大型活动。在此过程中,我的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策划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铸就了我稳重踏实、执著真诚的品格。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称号。另外我曾利用暑假在多家企事业单位实习的经历,培养了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我兴趣广泛,喜爱阅读政治、财经动态等新闻,喜爱听音乐和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以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强健体魄,陶冶身心。我深深地感受到,与优秀学生共事,使我在竞争中获益;向实际困难挑战,让我在挫折中成长。扬州大学培养了我“求是、求实、求新、求精”的作风。我热爱贵单位所从事的事业,殷切地期望能够在您的领导下,为这一光荣的事业添砖加瓦;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学习、进步。祝愿贵单位事业蒸蒸日上!祝愿领导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农林经济管理简历

农林经济管理求职简历,在阅读本文的同时本站推荐以下,工程经济管理简历模板,经济管理学实习求职信,为参考!更多范文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姓名:2638507性别:男。

年龄:28岁学历:硕士。

工作年限:1年婚姻状况:未婚。

户口:郴州市。

居住地:广东省广州市近期任职:项目申报专员。

待遇要求:5000--8000/月到岗时间:1个月内。

希望地区:广州市。

希望岗位:行政助理经理助理其他。

自我评论。

某公司-07-至今。

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项目申报专员。

工作职责和业绩:

负责收集公司合适的科技项目;负责各科技项目的申报材料、项目的跟进、项目验收;负责公司各项统计报表的填写报送工作;负责公司有关资质的申请、年审;负责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复审事项;负责公司的`文秘工作。

公司性质:

担任职位:宣传干事。

工作职责和业绩: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描述:学习过有关管理学、经济学课程,综合成绩在班上15名。

最高学历:硕士。

专业名称:中国近现代史。

专业描述:在校期间阅读大量历史资料,撰写毕业论文《清季橡胶股票风潮与官民因应》。

技能专长。

技能专长:

熟悉windows平台下的各种操作,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及网络操作,对各种硬件安装及各种软件的运用有着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

具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水平:

英语:良好项目经验。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商城系统。

项目描述:公司所报项目系电子信息技术开发项目,该项目是完善公司所建设运营的电子商务网站的系统功能,面向企业、商场、批发市场等群体用户,为企业、商场和批发市场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描述:1、负责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2、负责准备项目的所有申报资料;3、负责将项目材料报送东莞市科技局。

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描述:本项目属于东莞市创新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本项目主要研发移动终端杀毒软件,有着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责任描述:负责验收材料的准备及所有验收事项。

东莞市国际商贸平台。

项目描述:本项目属于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项目,旨在完善公司建设运营的电子商务平台网站的各项功能,进一步服务东莞市各中小企业。项目获得东莞市100万元的财政资助。

责任描述:1、负责制作东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的申报材料;2、负责将申报材料报送市科技局。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

项目描述:高企复审是每家高新技术企业证书在三年有效期后进行核查,以确定企业是否符合高企的申报条件,能为企业获得减税优惠政策。

责任描述:1、负责统计2008-度的研究开发投入费用,联系会计事务所出具专项审计报告;2、负责高企复审系统的网上填报工作;3、负责准备高企复审的整份资料;4、负责将材料报送市高企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