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李奇微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4篇)

李奇微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4篇)

作者:QJ墨客

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内涵和外延。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思路和写作方法。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看《文学回忆录》就像是听爷爷讲故事,就好像我在盛夏的夜晚,在院子里给他准备一盘子冰镇西瓜,他摇着扇子给我说故事,说老家的大舅巴尔扎克和老家的二舅福楼拜,一个自己闷着除了写作啥都不干,一个的生活却极为有趣。

偶尔我眨眨眼睛吐吐舌头表示听不懂,他就露出爷爷式的慈祥的又得意的笑容说,你自己去看看就知道啦!

为了表示我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好孩子,我真的会认真把这些书找来看的,看过之后再去听木心爷爷说故事,想象之中他会像在书中提到陈丹青一样提到我,说:小葱最近一直在读瓦格纳,据说收获不小。

然后我就乐得好几晚睡不着觉!

然后......

好啦!不做白日梦啦,下面还是严肃的说说这本书吧!

本书简介。

木心曾经在美国纽约讲了五年的文学课,陈丹青把这些课程内容做了相近的笔记,木心在开始讲课的时候曾兴冲冲的要在日后把这些内容出版,可是讲课结束后每次陈丹青说出版,木心都回绝了。

木心去世后,陈丹青在朋友的支持下终于决定出版这本书,陈丹青说在看讲义的时候,会想到灵车上的木心,也会想到课堂上和大家谈笑风生的木心,这本书能让他大笑,也能让他痛哭。

这本书的个人色彩比较浓厚,这也是为什么说他有“毒”,他可能不是一本特别客观的文学书,但是绝对是一本比较有趣的文学书。

木心没有白活,他漫长的人生爱过,坚持过,奋斗过,平淡过,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第一次产生了这辈子要活很久的想法,有很多书要看,我也很期待八十岁的自己心态会是什么样,是终于能写出他们说的那种“深刻”的东西,还是一辈子只是快快活活的像个邻居家的傻姑呢。

如何读文学。

几年前听过一个讲英语的老头,说学语言啊,都是懵懵懂懂的自己学着,然后忽然有一天想要系统的学了,就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全部梳理出来了。这次读《文学回忆录》我也开始有这种“想要梳理一下知识”的感觉。从前不敢说自己喜欢文学,直到慢慢的开始写公众号,慢慢的看书,逐渐坚定了要好好学文学的这个梦想。所以我开始读诗,开始读名著。

可是读书并没有成体系,是想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其实这是不行的,比如还没有认真读过高尔基,我怎么就开始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了?学一种知识,要由浅入深,要在学习的时候就做好计划和打算,不能想到哪了就学到哪,那样知识始终是乱的。

如果大学毕业之后很多年没学英语了,想要重新捡起来,那就要从音标开始重新学。如果想要看文学,就要先从浅显的书入手,思考深度不够,读难度太大的书是不行的。

如果没有持续学习,思考能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熟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我以为我爱文学。在文学上的老师,我想应该是木心和王小波,隔着时空的对话。虽然无法面谈,但是他们留下的作品给了最好的交代。

可是近日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常常让我陷入一阵一阵的痛苦和焦躁中,有时候仿佛从灵魂的深度懂了那些轻灵的文字,有时候又是混混沌沌的,这种互相交织的情绪让我内心跌宕起伏,至此,不写点什么,对自己没法交差。

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我想要交差的,是自己的内心,无他。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自己是有一点灵性的,而文学之余、艺术之间,灵性是必须从一而终的。

可能我和身边大多数人一样,非常惊叹古人的用词造句、对他们的格律的精准也非常叹服,并且也必须承认今人写不出古文,即使我较为敬佩的几位在以古文撰写今日的老师,与古人比,还是不在一个台阶。

毕竟,旧瓶子装新酒,怎么也不是那么回事。应运而生,因时而起,万事万物缘起缘灭都逃不开所处的那个时代。

读了回忆录,对木心的通古博今敬佩不已,更加让人动容的是他的理解和认识,是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面旗帜,除了木心,我相信这世上绝无第二人有此解读。

这也是木心让人着迷的.地方。从这一点来看,小波与木心,似乎有了高下之分,但是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愿意将这两个人做任何的对比。从我个人的觉悟来看,两人都是导师级的人物,给予我灵魂成长的粮食,有的可能是粗粮,有的可能比较精细,但是从喂饱肚子这个角度来看,效果是一样的。

因为有的话需要弯直弯直的说,有的事适合直弯直弯的处置。有时候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有时候回头一看,发现自己写了几句让自己都刮目相看的句子,这一切,应该源于我真诚的灵魂。

木心是一个纯真的人,我觉得我也是,所以这才是我喜欢他的原因。所以,我想一遍一遍读他的字,隔着沧桑斑驳的岁月,他正襟危坐、仪表堂堂,再过百年,他也是独一无二的美男子。从相貌来说,小波又逊一筹,这可怎么办好?不能再比下去,再比下去,我会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内在师承的长辈,不应当有攀比的心理,虽不至于盲目,但是毫不怀疑的尊重是基本的。

其实今天最想说的是,木心的回忆录真的好挑战,我知道读一次两次甚至十次都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就像一本最好的文学词典,需要对照古今中外所有他赞誉有加的、所有他不屑一顾的所有的作品,一本一本重拾,一本一本站在他的肩膀上,重新审视。

原来古人早有“一览众山小”的判断。对古文一向忌惮的我,此刻像打了鸡血,我要一点一点消灭他们。真的,木心是一个会让你着迷的美男子。

我已经被迷得七魂没了六魄,隐约间感觉我的体系正在一步步初现,架构正一步步丰满。

我有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个真诚的人。

《二战回忆录》读后感

永远没有一场战争是真正胜利的。战争,没有赢家。

但是,战争也是不可避免的.。它带着政治的影子,带着人性的阴暗面。

那么,一个和平爱好者也许会告诉我们,停止彼此伤害吧,人类。这没错,但这仅能是一种理想。

理智的思考,国家如人,贪婪是其本性。有欲必有求,有求则有矛盾,当矛盾不可调和时,战争便会发生。因此,战争具有必然性,只能延迟,不可避免。

怎么办呢?没有任何人愿意看到故园葬身战火。让我们仔细想想。我们能阻止战争发动者吗?不能。正如我们无法抹去人性中的阴暗。我们能做的只有一条:不要让矛盾不可调和。这并不意味着屈膝投降,丧权辱国,它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态度。换言之,能用和平方式解决的争端,不要动用武力。什么不能用和平方式解决呢?主权。

兵临城下,还要握手言和吗?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当希特勒大军压境,波兰岌岌可危时,每一个波兰人都不会低头要和平。流血又如何?战死又如何!纵然波兰不敌德国,不幸亡国,华沙的国歌也始终未曾停过,这个民族永远骄傲。

那么,屈膝要和平的人们怎么样了?

一战后德国被解除武装,希特勒上台后违背条约大肆发展军备。英法为求和平坐视不理。

二战前夕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英法主动将捷克赠予德国,忍受屈辱,为求一时和平。

张伯伦首相甚至在唐宁街大呼:“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我建议你们安心回家睡觉去吧!”

一年后,战争爆发。

屈膝让出主权换不来和平,换来的只能是更惨痛的教训。

战争中的勇者不是敢于赴死的人,不是敢于下台的人,而是敢于活下来直面残酷现实的人,敢于上台带领民众取得最后胜利的人。

丘吉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二战前反对绥靖政策,受到排挤。苦心多年不得重用,提出的建议无人采纳。

二战爆发后,天昏地暗,风狂雨骤,不计过往,上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真英雄也。

德军轰炸英国的那些日子里,丘吉尔一人独担重任。及时每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依然精神饱满,充满信心,不曾畏惧,不曾退缩。

诺曼底登陆前,面对忧心忡忡的总指挥官,他曾开玩笑般说:“别担心。大不了我们一起下台。”何等气魄!

不念过往,不畏将来,直面现实,这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直至今日,当我们回忆起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仍会由衷地敬佩他们,仍会将他们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不是在讲述故事,作者丘吉尔要告诉我们,什么是战争,什么是英雄。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读书的机缘是会有很大影响的,什么境况下恰好碰见了什么书,那是极妙的。

前两天,我正被人气到了,晚上看木心谈中国古代戏曲和小说,时不时被逗得噗嗤一下笑出来,实在得意。比如他说:给恶人定性定名,给善人一种快感,看透一个恶人,就超越了这个恶人。

鲁迅的大量讽刺文,对象太具体,今日没有人看了。大的叛逆,要找大的话题。攻击上帝的,是尼采。攻击宇宙的,是老子。他们从来不肯指具体的人、事。

原则:攻大的,不攻小的;攻抽象的,不攻具体的。我也气过、攻击过很多人事,但终于放进抽屉,不发表,不抬举他们——要找大的对象。

音乐不能讽刺任何东西,没有“他妈的进行曲”。弹一曲琴,能把你的仇敌气死吗?音乐是纯粹的,这是它的弱,也是它的崇高。

也巧的是,在我随意翻看过的章节里,私以为他讲中国戏曲小说这些不甚严肃的东西讲得最好,也跟他的言语风格很协调,诸如魏晋风骨和欧洲文学他就讲不生动了。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8、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木心《文学回忆录》。

9、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木心《文学回忆录》。

10、鉴于大家都忙,且要忙到老。——木心《文学回忆录》。

11、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2、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3、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14、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木心《文学回忆录》。

15、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木心《文学回忆录》。

16、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7、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木心《文学回忆录》。

18、天才降生在哪里,哪里就出艺术。——木心《文学回忆录》。

19、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0、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得多。——木心《文学回忆录》。

21、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木心《文学回忆录》。

22、如果甘于二流三流,就已经居于下流。——木心《文学回忆录》。

23、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木心《文学回忆录》。

24、我是个拙劣的、于心不忍的无神论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25、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26、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木心《文学回忆录》。

27、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是没有记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8、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9、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30、人总是要爱人的,否则是没有希望可言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31、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木心《文学回忆录》。

32、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木心《文学回忆录》。

33、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34、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木心《文学回忆录》。

3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36、古代中国的爱情小说千篇一律,我看了就心烦。——木心《文学回忆录》。

37、奉劝各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木心《文学回忆录》。

38、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针对群体,批评必须对事对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39、我觉得,一切无法自动归类的,都最诚恳的像生命。——木心《文学回忆录》。

40、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1、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空泛。——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4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4、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木心《文学回忆录》。

45、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6、你们这样好,我不能来参加你们的宴会。我来了会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47、卢梭长得很俊,这类人都长得蛮好看,这是他们的本钱。——木心《文学回忆录》。

48、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木心《文学回忆录》。

49、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木心《文学回忆录》。

50、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世界文学史讲义”在师生共同的坚持下,成了一部《文学回忆录》,“回忆录”比“文学史”多出些亲切朴素的古希腊“阿卡德米”风。惊叹于木心先生的广闻博知和精辟深邃,对于门外汉的我,受益甚大。

我分两个层面看这本书。

普及文学常识,定义文学坐标。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有独特的发展流向和社会文化背景,有不同的流派分类和风格类型,有星辉闪耀的巨擘大家和其代表作品。而对很多业余爱好者来说,看到一本书,无非是偶尔拾得,或者“别人说好”,看过之后,也无非是感叹获益,或者“不过尔尔”也就罢了。至于其发展源流和走向,其社会、文化和艺术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定位和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也不会深究。

另一种声音会说,欣赏达芬奇的画和米开朗琪罗的雕塑,不必知道圣经故事和希腊艺术也可以,看意识流的小说之前,也不必先了解精神分析学说。未必尽然。在我看来,这就像小孩子蒙着眼睛抓阄,抓好抓坏,全交给上帝扔骰子。当然,你喜欢偶尔扔扔骰子,全凭你乐意,我只是看到另一种不扔骰子的玩儿法。

木心先生,给文学的星空建立了坐标系。在这个坐标系中,你可以看到哪些是真正好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教会你怎样去选择好作品。从荷马史诗,到诗经离骚,从圣经故事,到莎士比亚,从尼采陀氏,到曹雪芹纪德。他给我们的,是一场丰沛充盈的文学圣餐,展现了一条清晰明朗的文学之路。

观点犀利,机锋巧妙。

木心说,文学即人学。所有艺术形式中,他最推崇文学。诸子百家之言,他最看重的`是他们的文学性,更不论《易经》、《史记》。

木心宽博,文史哲政艺涉猎浩繁。他热爱文学,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远至古希腊,中至波斯阿拉伯,近至法国、拉美文学,无不如数家珍;哲学,政治,音乐,莫不娓娓道来。他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坎坷的一生,也是他观念的最好证明。

博闻宽容,同时又明智笃见。书中时时透露出对文学、文学家、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锋巧妙的观点,颇有趣味;有些观点犀利到决绝武断的地步,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个刻薄的人。

木心先生说:“宗教为什么流行几千年?哲学为什么吸引人一生苦苦思想?科学为什么被人群起研究?因为人认为有进天堂的可能,认为有得到真理的可能,认为有认识世界的可能。进天堂了吗?得到真理了吗?认识世界了吗?”

我宁愿认为他是个绝望的悲观主义者。人生几经劫难,他在绝望的底色中,习得一种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态度才让他觉得生活是好玩儿的。

作为读者,我们只能从文字当中窥得先生之一斑,无法领略七八人围拢下先生传道的真采,壁炉中碳火正旺。

《苦妓回忆录》读后感字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90岁老人的爱情,没错,就是马尔克斯本人,只是经他讲述变成了小说。当然故事中的男主比他老很多,没他本人富有,故事中的他是个靠些报道赚稿费的作家,而且一辈子没有结婚。

在他九十岁时,他对一位妓院老板罗莎要求为他找一个处女。罗莎为他找了一个十五岁的小姑娘。当然,老人并没有做出让他和罗莎犯法的不道德的事,让她陪自己不如说是他陪这位女孩过夜。他会为她读点睡前故事,如[小王子]之类的优美童话。然后看着她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女孩醒来在他的胡子拉碴的脸上吻一下。用口红在他的镜子上写下一个句子,他以为这是她的名字‘‘黛尔加迪娜‘‘。后来罗莎老板告诉他这不是姑娘的真名,准备说出来的瞬间被他阻止了,他不在乎她的真名。

这位姑娘正是一个贫苦家庭的女儿,所以成了‘‘苦妓‘‘,这职业赚的钱比她干缝纽扣的活要多的多。好在她遇到的是罗莎和这位老头,她基本还是过着一个比较正常的童年。比如她过生日那天,老头为她买了一辆很高级的自行车,因为小姑娘特别喜欢骑自行车,而她家院子里的那辆已经旧的不能再骑了。

不过,罗莎这个中介并没有得到老头的信任。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钱买来的,他没有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爱情。其实是他自己没有勇气告诉那位姑娘自己的想法,即使这位姑娘觉得他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老。他这个年纪的老人,年龄是要按照十年来算的。

好在最后遇到了中国农夫,就像嫁给了一根小拇指,但他是她一个人的。她鼓励他去找那位可怜的姑娘,老了就老了,不要胆小,已经跳过的舞是谁也夺不走的。这番话让他感到了解脱。

而真正让他动笔写这本回忆录是因为看到一句据说是凯撒说的话,他认为这句话很阴险,但他找遍了凯撒的传记或者自传[高卢战记]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它叫做‘‘一个人最终一定会变成他人心目中的那个他。‘‘因此,他不仅动笔写了,还不知羞耻的从他对黛尔加迪娜的爱写起。

最后,在91岁的生日晚上,他卖掉了母亲上世纪留给他的那些金首饰,装饰了房间,因为他感觉自己可能要不行了,让罗莎叫黛尔加迪娜过来,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留给小姑娘。罗莎也同感,并且让他撑住,不要孤独的死去,那太可怜了。

结果,老头并没有在那晚死去,他在第二天清晨醒来,自己的心安然无恙,认为自己注定会在百岁之后的某日,在幸福的弥留之际死于美好的爱情。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对于市场到底属于牛市还是熊市,只要行情已经开始到相当程度,我们就不应当感到困惑。如果某人头脑保持开放,且具备合理的观察能力,则趋势显而易见;如果他硬是让事实附会自己的理论,那恰如削足适履,绝非明智之举。

这里我要说的是,虽然我并不认为以下结论具备严格的数学确定性,或者称得上什么投机公理,但是我的经验向来表明,偶然事件——也就是那些未曾预期或未能前瞻到的事件——总是对我的市场头寸有帮助,只要我的市场头寸是根据我判断的市场阻力最小路线建立的。

当某人在商品市场操作的时候,绝不可对市场抱有成见,他必须保持头脑的开放和灵活性。

决不能执迷不悟地强求纸带顺从自己。绝不和纸带争辩,绝不要求纸带说明缘由或给你解释。给股票行情当事后诸葛亮是得不着红利的。

当我坚守自己的交易体系时,所取得的成就是,在每一轮真正的价格运动中都不落下,始终能够建立棉花头寸。

十四行情惨淡债务缠身苦熬五年东山再起。

除非拥有足够的交易本金,否则不可能拥有良好的判断力。没有足够的保证金,要对这个行当采取冷静、不带感情的客观态度是不可能的,这样的态度来自有能力承受少数损失轻微的交易,正如我在真正投入大笔头寸之前测试市场的时候经常遇到的那种情况。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利弗莫尔开始金融投机做了40多年。

利弗莫尔说:判断趋势是件不容易的事。往往判断出的趋势恰巧和市场的实际趋势相反,趋势是逆人性的。所以,投资者一定要采取试探性的方法建仓,坚决避免一进场就满仓操作,那样亏一次大钱就完了。如果试探性建仓头寸和趋势一致了,后面采取金字塔方式加码。

很多事情成功与否,要看是否在完全正确的时机开始。我花了很多年才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这一点也花了我好几十万美元。

能够同时判断正确又坚持不动的人很少见,我发现这是最难学习的一件事,说到并能做到的才是罕见。那些不能放手让利润奔跑的投资者是发不起大财的。

利弗莫尔说:“我很早就发现华尔街没有什么新东西,也不可能有什么新东西,因为投机历史就像山岳那么古老。今天在股市发生的一切都在以前发生过,也将在未来不断地再发生。我进场之前就知道我判断正确的时候,我总是会赚到钱。使我犯错的是我没有足够的毅力按计划做,即只有在先满足我入场条件时才入场。对每天都要买卖的人来说,他不可能有足够的理由和知识使他每天的买卖都是理性的。不顾市场情况,每天以感情冲动进进出出,是华尔街很多炒手亏钱的主要原因。他们试图像做其它工作一样,每天都能拿一笔钱回家。世界上没有比亏钱更好的老师。当你学习怎么做才不会亏钱时,你开始学习怎么赚钱了。”

利弗莫尔说:“赌博和投机的区别在于前者对市场的波动压注,后者等待市场不可避免的升和跌。在股市赌博是不会成功的。”

利弗莫尔说:“大钱不存在于股票的日常小波动,大钱只存在大势之中。因此你需要判定大势的走向。”

利弗莫尔说:“多年的华尔街经验和几百万美元的学费之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我赚到大钱的诀窍不在于我怎么思考,而在于我能安坐不动,坐着不动!明白吗?在股票这行,能够买对了且能安坐不动的人少之又少,我发现这是最难学的。忽略大势,执着于股票的小波动是致命的,没有人能够抓到所有的小波动。这行的秘密就在于牛市时,买进股票,稳如泰山安坐不动,直到你认为牛市接近结束时再脱手(在熊市里做空或持现金不动)。我发现这也是最难学的事。股票交易者只有牢牢把握了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大钱。知道如何交易的人要赚取百万美元较那些不懂交易的人赚几百美元更为容易。”

---在有利位置进场后安坐不动,平心静气,时间验证。

利弗莫尔说:“我在这行学得很慢,因为我只能从错误中学,犯了错,需要时间去明白犯了错,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明白为什么会犯这个错。”

---从错误中学习,没有捷径。在痛苦中前行。

“一个大走势的起点可能是大户操纵和金融家玩游戏,但大势的持续必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内在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无论谁怎么反对它,反映这内在力量的大走势一定会从头走到尾。”

利弗莫尔说:“从部分获利中,我学到的不亚于失败。学股初期,在牛势中,我总喜欢股票升到一定地步先获利,等待股票向下反调时再入场。但真正的牛市,调整总也等不到。应该赚两万的,我结果只赚到两千。华尔街有个说法:你只要获利就不会变穷。说法不错,但应该赚两万的牛市你只获利两千,你也不会变富。我现在明白,傻瓜也分层次。”

利弗莫尔说:“对错误的分析应该较对胜利的分析更使人得益。但人们总是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犯错不要紧,要紧的是不要将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趋向忘记所犯的错误,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仍是现在的普遍现象。最简单的是与大盘比较,才可以看到差距。

“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反的时候,你希望每天都是最后一天,你的小亏最终成为大亏。市场走向和你之期待相同的时候,你恐惧市场明天会转向,你过早离场。希望使你多亏了钱,恐惧使你少赚了钱。然而这希望和恐惧都是人的正常天性。一位成功的炒手必须时时和人类这根深蒂固的天性搏斗。在希望的时候,他必须恐惧,在恐惧的时候,他必须希望。”

“一个人必须相信自己才能在这行生存。我从不接受别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任何人的点子或内幕消息能给我较自己的判断更多的利润。”

“我花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觉得自己能理智地玩炒股游戏。”

“投机这是艰难且需要恒心的行业。炒手们要么全心投入,要么很快就从这行消失。”

市场只有一个方向,它既不是空头,也不是多头,而是正确的方向。

在这一行中,一个人必须靠理论和实际。投机客一定不能只是个学生,他必须同时是学生和投机客。要研究,要操作。缺一不可!

一个人犯错很正常,但是如果他不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那就真冤了。

股票作手回忆录读后感

我完全是局外人,甚至都不曾动念头真正去开户。看完这本书仍依然收获很多。一方面新世相的图书漂流方式给我带来了仔细阅读和主动思考的动力,因此我了解了股票相关的信息,有了一个初步的感觉;另一方面,虽然所处时代不同,行业不同,经验不同,书里对人的刻画却是那么精准,那些跟随贴士、却成为别人眼中的肥羊的大众,还有独自审慎、自信、自省、坚定的livermore,好像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开始溶解,变得更加清晰。

看到以第一人称视角和我们侃侃而谈自己成功的例子(带着点小得意)、看到对于跟风的大众不理解又絮絮叨叨想要和我们吐槽一番的livermore、看到他对人性的把握、看到他从“上帝视角”娓娓道来内部人如何借用各种理由和贴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很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即使不是为了寻求股票操作的技巧而看这本书,我认为都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很“击中”我的一句话:“从摇篮到坟墓,生活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对由于上苍没有赐给我通天法眼而遭遇的一切,我可以默默承受,淡然处之。”livermore在前期跌跌撞撞的摸索中,找到了一套自己的股票交易方法,这过程中,他一直清晰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犯了错,那么冷静推理,从逻辑上筛查、从市场筛查、从其他不曾考虑过的因素反省,不断修正自己的行动规则。从来不对市场生气,不对自己生气,这是他如此迅速成为行业里最有影响力之一的人物的原因。

如果我们不谈股票,把livermore的处事方式换到任何一个生活工作的方面,扪心自问:你是否可以保持自己清晰的逻辑不受他人扰乱?是否能够为了回答某一个问题快速准确收集信息、并建立你的思维体系,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犯错了、失败了是否能够从旁观者的角度、收敛心性、分析缘由,并内化为自身的处事方式?能够坦然面对一夜之间赢得上百万又失去的大起大落?换句话说: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所以,livermore的自得、财富都是有缘由的。

吴法宪回忆录读后感

前几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看书。我看到了一本比较破旧的书,有些眼熟,仔细一想,是去年见过的书,名字叫《二战回忆录》。我喜出望外,这是我去年非常想看的一本书,它去年是摆在高等书位的,当时它包装精美,不买是不允许看的。看着它那破旧的封面,我不免有些心疼,拿起一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我先看了珍珠港事件那一篇文章,它充分表现了日本的阴险狡诈。看完了那扁文章,我不禁想到美国大片《珍珠港》里面描绘珍珠港事件的惨烈的那以幕:一番轰炸后,几名伤员刚被送进医院抢救时,日本飞机又来了,把医院炸得是惨不忍睹。我又翻了翻最后一篇文章《胜利与展望》时,我再一次被震惊了!这里面记载着二战伤亡总数,中国三千五百万人,美国四十万人,苏联二千万人。

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多么深重!有些国家竟然打起用战争捍卫和平不伤害任何无辜的人等可笑口号发动战争!要知道,有战争,就必定会有无辜的人被牵扯进去!想想历史上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吧!我们要捍卫和平,让那些战争狂人都死去吧!

但是从这本《二战回忆录》破旧的书皮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不想回顾战争史,我只能借美国人的话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回忆录城南旧事读后感

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每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莲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这首歌在我耳边响起时,我总会想到北京城南发生的那些事情。主人公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里。在惠安馆里,英子结识了纯真的友谊,她和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成了好朋友。在别人眼里,秀贞是疯子,可是英子不这么想,她喜欢听秀贞讲她自己的故事。她发现秀贞是因为失去了丈夫,丢失了孩子,才一蹶不振。秀贞的故事非常凄惨,英子对她很同情,并帮助寻找她的女儿小桂子。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子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妞儿脖子上有一块印记,很像小桂子,就带她去找秀贞,历经磨难,终于母女相认。秀贞带着女儿踏上寻夫之路,却惨死车轮之下。英子得知这一切,非常伤心。后来英子也搬家了,上学后,她在草丛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在她眼中这个年轻人性情随和,也是慈祥的哥哥,孝顺的儿子。很快他们就成了好朋友,并约定一起去看海。直到有一天警察来把那人抓走,英子才知道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已去偷了东西。看着年轻人的背影,英子十分难过。晚上睡觉前英子悄悄地写下“我们看海去”。英子十三岁那年,爸爸因为得了重病去世了,英子长大了,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她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在这本书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人公英子,她天真、纯洁、善良。她对待秀贞,对待年轻人,都能用一种理解的态度去接纳他们,体会他们不为所知的苦。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像英子那样真心待人,那我们的生活一定会少一份痛苦,多一份快乐吧。成长中往往会有一些挫折,我们要像英子那样,笑着面对,这样才能把困难打倒。

我回忆我小的时候,遇到困难会有些冲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现在看见英子他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坦然面对,积极向往,我不禁有些惭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那座城里,是我们的童年,有喜怒哀乐,也有酸甜苦辣,童年如流星,一去不复返,我们一定要珍惜属于我们的童年。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禁忌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下面是关于《文学回忆录》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

课件。

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时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没有天才的禀赋,长大了也做不了天才的事。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几年前,我读到木心的小说和。

散文。

印象一般。我私下以为木心有过去文人的某些特点然而具体是哪一些我一时也没能想到。就整体来说木心的作品还是有些特色比如有些优雅和冷傲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身上有某种文化断层的焊接点。我以为他似乎焊接的还是有些过。

当木心《文学回忆录》出版后,我还是相当关注,虽然,我之前就看到书的目录和部分章节,感觉可能有点泛。看完书,才看到陈丹青在浙江大学的演讲视频,陈丹青说,木心的谈话方式让他想到江浙一带人谈话总是“跳”着说。他喜欢木心说说了就跑题的谈话方式。他说就是从木心的谈话中他才真的喜欢去读中国文学的书,而之前他看到那些正经的书籍、评论都不知道他们要说什么,根本看不下去。陈丹青说像他这样的人要的不是概念,而是这个人的谈话方式,他怎么谈……陈丹青基本上把木心的《文学回忆录》定位得很清楚。而,我个人读完可能还是跟陈丹青的目见耳闻不太一样。木心讲稿很出色的地方当然包括“跳”着说,他跳出了四平八稳的讲义和考纲,跳出了正儿八经的文学定论,以及关于文学的种种莫名其妙的概念化。其实,震撼我的是木心对文学的情感,这话听起来很俗,很土,但是,很多人对文学是没有感情的,他们不会想到雪莱、拜伦的意义,以为后现代的某个作家远远比超越他们云云,木心看到了,木心看到了他们的好和他们不好的地方,并且主要是站在整个文学历史来看,看到他们对今天创作的意义。只有对文学有真切感情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也只有深刻的人才能看到这一点。在三下两下就可以打倒一个人一个作家的语境中,很少有人真正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伟大,很少有人真的理解福楼拜生气地说,都别吵了,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木心提到不少大作家之间有一种惺惺相惜之感。比如,木心谈到乔治·桑劝福楼拜不要一直那么辛苦写着,应该找个时间去谈个情人,放松放松然后再来写。那时的乔治·桑已经七十多岁了。屠格涅夫把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寄给福楼拜,福楼拜大为赞叹,屠格涅夫非常激动地说,这下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福楼拜说好,那就好了。在木心的谈话中,我们不时地读到这些细节,这些足够唤醒我们对文学敬意的细节,也许,这就是谈话的部分意义,他恢复了一种传统,对人与文字的情感。木心也试图从大作家身上洞察文学独特的意义,木心一再强调类似米兰·昆德拉所倡导的,文学不是社会学、哲学、历史、自然……文学是另一种可能,关于人关于存在关于命运……书写的命运和书籍的命运。

尤其重要的是,木心在谈话中尽可能地回归平实,他一再传达对耍花招的厌恶,他期望看到的是平凡中的微妙。他厌恶所谓的流派,他说,在人类的历史中,只有天才才能被人真正认识和记住。而木心所认为的天才就是那些从砍柴、挑水的基本功中走出来的人,是那些越来越内敛安静地寻找心灵宗教的作家。我私下以为真正的作家其实就是一个上帝,他既创造世界,又给予这个世界于光明、灰暗的存在和言说的能力。作家笔下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实世界一样生老病死以及其他的循环不息,唯有超一流的作家用他们创造的世界来抗衡我们日暮途穷的现实,或者来纠正我们现实境遇中的可怕的迟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私下以为列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以及奥兹笔下的特工约珥比我们身边的很多人都要得亲切。这些也是木心在有些迫不及待的言谈中所暗含的意义。

然而,我读《文学回忆录》多少还是有些失望。木心经常在“跳”中溜走了,而那些本应该深入进去的话题被远远地丢弃了。木心对很多作家的谈论有流于表面,或者因为自己的不欣赏而被轻易剔除了。在骨子里,木心既看不上契诃夫也看不上马尔克斯,他以为鲁迅的努力是有限的……这些话题也仅是一家之言,不过,我多少有些意外,一个喜欢福楼拜的作家怎么会不喜欢契诃夫呢。当然,福楼拜显得更为克制,更为激情。其实,我对木心喜欢的几个作家也有些吃惊,他罗列的一些作家偏向于理性,偏向于大局……他对。

唐诗。

宋词的理解也让我有些吃惊。虽然,他一再声称伟大的作品,要去掉概念,要像哈代那样那么从容缓慢地进行着,但是,木心的不少作品以及这次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也有不少的概念。只是,我喜欢看的也许就是他身上率性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