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新对韵歌教学反思(优质5篇)

最新对韵歌教学反思(优质5篇)

作者:曼珠 最新对韵歌教学反思(优质5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对韵歌教学反思篇一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对韵歌教学反思篇二

今天上午,我在xx区实验小学听了黄xx老师讲的《对韵歌》,觉得受益匪浅,有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黄老师把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由字及文。云-雨-雪-风的讲解过渡自然,承前启后;花-树-鸟-虫的讲解显示了每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则通过熟悉的沙澧公园风景区图片来让学生观察、感受、交流。

这节课开始前,一二班同学们的表现就令我眼前一亮。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小主持人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带领同学们背古诗,他们背得流畅投入。而在课堂过半时,黄老师带领同学们做起了课中操。她把之前学过的《口耳目》一课仿照今天的对韵歌形式,也组成了对子,和同学们做了“耳对目,鼻对口,手对足”的对对子联系,既复习巩固了旧知,也对新知进行了学习迁移。

在黄老师的这节课中,各种用来组织课堂的口令运用得自然到位,我印象深刻的:小手伸到半空中,老师板书我书空;写字小窍门:

1、看;

2、写;

3、对照;

4、修改。

这些口令帮助老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黄老师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尤其看图识字、字理识字生动形象,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大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简单地谈一下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有点多,可以把“山”字的指导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应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最后一句的双字对也拆成单字对。山清对水秀可以变成山对水,清对秀;柳绿对桃红可以变成柳对桃,绿对红。

3、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如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动物类:鸟、虫;植物类:花、树、柳、桃;颜色类:绿、红。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对韵歌教学反思篇三

《对韵歌》取材于少儿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形式对称,读上去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在一年级新入学不久进行教学。《对韵歌》选择的内容大多是孩子们熟悉的动植物和自然现象,所以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对韵歌的声韵格律,培养语感,为孩子今后的语文学习打好基础。我对《对韵歌》的教学反思如下: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应以识字写字为主,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图文、联系生活识字,更要教会学生有效的方法进行自主识字。经过上节课识字4《日月水火》的学习,学生对象形字已经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我由上节课的师讲为主转变为本节课的的生交流为主。首先,我先让小朋友们圈画出不认识的字,每个人圈画出的不太一样,有的学生多有的学生少。对于学生们不认识的字我采用交流的方式,请认识的小朋友谈谈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孩子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方式相近,有时大人们的想法不一定就符合孩子的认知。在本节课中,我觉得有些孩子的方法是及其好的。

比如说到“雨”字,翁雨萱小朋友就高举小手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记忆方法,她说“雨”字下面像两扇窗户,四点就像是小雨点。经过翁雨萱小朋友的生动解释,一副“赏雨图”已出现在我眼前,我想孩子们一定是,这个字小朋友们一定会牢牢记在记住的。让学生自主识字,不仅能避免枯燥,而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举多得。

因为《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读来琅琅上口。我就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拍手读等等方式,这种扎实有效的朗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既学习了语文知识,又发展了语文能力。最后在学生们熟读的基础上再采用多种形式的背诵:齐背——指名背——同桌互背——男女生赛背——拍手背等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这样多种多样的读和背,能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学习,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节课交流热烈、形式多样,学生个个学得开开心心,效果究竟如何,要待检验方知。首先,我和孩子们玩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师说“云对——”,生接“雨”接着大家一起说“云对雨”。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对儿歌的背诵,然且也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观念很好的落实到游戏中。此外“摘南瓜”也是孩子爱玩的游戏,只有将南瓜上的字读准确才能将南瓜摘下,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跃跃欲试,学生既巩固了生字,又调整了学习状态。在巩固检验环节,低年级孩子的注意力已达到极限,通过这样有趣的师生互动,不仅巩固了学生的韵文背诵,而且也有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我仍有一点遗憾。在识字教学环节我用了十分钟左右,但是没有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在跟孩子们讲虫字的结构的时候让孩子们说写这个字的时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孩子们说完以后我没有再次强调,导致书写的时候有些同学记住这一点忘了另外一点。二是我找了两个同学的字在展台上展示过以后,只让孩子们评价了一下,并没有让他们再次修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让孩子们再次地修改,所以虫字的写法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

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时常的反思也能带来进步。

对韵歌教学反思篇四

谈到教学质量,我们总是把注意力放到课堂教学上,并且十分强调课堂教学效率,强调用好用活课堂的45分钟。但是,教学绝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过程,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的配合中成长。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作业布置,学生辅导。这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是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对韵歌》这一课中,韵律性强,我准备以讲授法和互动游戏法来达到比如课文的背诵,7个生字会写。基本笔画会描。因为低年龄段的孩子对于课堂积极性需要老师的激发和引导。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游戏导入的方式,多多互动,加强孩子的专注力。通过听读,看图想象等方法。

一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

二是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低年级的孩子记忆力比较好,对于课文内容的背诵还是比较迅速的。主要是开始写生字的时候,比如书写姿势不端正,字写得不好看;一些难写的生字容易记不清笔画顺序。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找不同方法让孩子加深印象。

一是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一些调整?

一是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二是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

一是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是否清楚?

二是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一堂课虽然上完了,但是这堂课是否上的出彩?比如可不可以在孩子会背诵的情况下多做一些拓展,可以有些多的韵律性较强的韵文,加强了孩子的知识储备量。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作业不需要布置特别多,要求会写的生字每个4遍。要兼顾到每个不同学习能力的孩子。对于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辅导时,可以先让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互相教授,形成主动学习的状态。

对韵歌教学反思篇五

《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班里孩子都上过学前班,儿歌里的二类字大部分孩子基本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教学时,我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的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

(1)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2)甲骨文猜字法,我把云、雨、鸟和虫的甲骨文出示出来,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个甲骨文相对应的汉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孩子在说“鸟”字的时候说上面是小鸟的头,里面是它的眼睛,下面是小鸟的身体和腿,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分男女读,分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本堂课,孩子们较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抓好课堂,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