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大全8篇)

最新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大全8篇)

作者:琉璃 最新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大全8篇)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优质的心得体会该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一

1.软弱。年轻的时候,我常说某某真的很神奇,但是到了他这个年纪,我就觉得他很正常。每当你认为你可以做任何事情时,你总是面临着最终的苦果。我有点明白《道德经》里的弱点是个好东西,因为我自己真的做不了神一样的事,知识、思维、技能都是有限的。正是因为明白了原来的自己在理解、思考、能力等方面确实有限,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因为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处理好人和事。在每一次治疗中,我都看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人和事的闪光点。

书籍、数据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有限度的,所以记录的资料也会是片面的,随后构成的结论更加的可能是片面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记录的时候,我就开始透过文字的表面尝试去还原事实,当我回不到记录的场景的时候,我会有疑问的,这个大概就是好奇吧。我透过书籍、生活中的人和事学习,可是因为我的限度存在,所以我看到东西可能是我想看到的,忽视了一些东西,结论也不必须正确。当我无所欲求,心思宁静的时候,得到正确结论的概率越高;当我心境起伏,被贪嗔痴等杂念环绕的时候,必须会得到一个偏离结论,这个偏离的结论将我引向困境。每一个经过我的结论,我总是审视多遍,唯恐得到一个偏离的结论。这个大概就是我认为的谦虚吧。

3.守中。中是阴阳中和的线,是阴阳河蟹的,是不走极端的,可是我觉得应当是保证自我处于最多的可能性。因为守住了最多的可能性,所以面临问题的时候我能有最多的帮忙,最多的解决办法,最好的处理环境,最终我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走极端就是不断的减少自我获得各种可能性,最极端仅有一条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4.以无事取天下。我觉得它十分有意思,于是我在想以无事求学,以无事求发展。在那里有所得,可是无以言语可述。

5.外物必反求之。想要少出现问题,那么平时就要力求多出问题。想要更多的财,平时就要不以求财为目标。想要大的功绩,那么就要平时就要将功绩舍于自我的合作伙伴,自我不要一丝一毫的功绩。这是从水近乎道的特性得出心得。此刻因为中国西化严重,变得越来越外物正求,所以求不得,心不平,偏颇走极端。中国的追求是不败,是不停的修正自我处的环境中最低的下限;西方的追求是必须赢,是不断拔高自我处的环境中最高的上限。这个真的是十分有意思。

6.守静。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动的越多,消耗越大。动的越频繁,受到反弹的压力越大。在追求强权制霸的过程中,真的是人在做,天在看。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二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一定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一、老子对道、德的理解。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而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可以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可以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二、老子宇宙事物的变化的看法。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可以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可以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可以称“常无”;称道为“有”,又可以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知道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己谋私利,就可以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可以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知道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达到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三、老子在为人处事的做法上的观点。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保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面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四、老子对仁义、礼的见解。

不同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内容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而且只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该废止文明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理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五、老子的政治及社会哲学

《老子》的中心,是阐述自然无为的政治哲学。在政治方面,《老子》主张“虚静无为”,即反对以人为的手段,包括种种文化礼仪来干涉社会生活,尊重生活的“自然”状态;关于人生态度,《老子》也主虚静、退让、柔弱,但这并不像后人所理解的那样消极,因为《老子》所推重的“阴柔”,实是一种长久之道和致胜之道。

在老子看来,“无为”是圣人“治天下”、“取天下”的基本原则。老子提倡“无为”,其形上依据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现实政治理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是针对有为而发的。老子认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无为”也指感物而动,遇事而为,事先没有设想要做什么事。

老子的“无为”,由于是针对“有为”而提出来的,因此容易被人理解成“无所作为”、“不为”,将无为视作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放任自流,这是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无为。“无为”,作为一种政治原则和行为方式,其基本特征就是“因其自然”。而“因其自然”,指的就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自然就是事物不假外力而自己如此的状态。“因其自然”的“因”,是因循、沿袭的意思。因循的前提是要承认和肯定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因其自然”思想也反映了古代农民的普遍愿望。在政治上,“因其自然”的主旨是希望帝王顺应民心、不要刚愎自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老子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论述。当然“因其自然”的思想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果太过因顺自发的行为没有很好的规范管理,社会也会变得很混乱,缺乏秩序。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他对“道”的论述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在为人处世方面,“不盈”、“不争”的思想,对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人们压力缓解有一定的作用。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三

读完了,灰灰,我承认最后一部分读得有些了草。

从窗户望出去,田野一片葱茏,纷繁复杂各种绿交织在一起,秋庄稼长势良好,开始秋收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经第二章也有类似的句子,‘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大致都表示道与德的本质是顺其自然,不过分控制的意思。书中常见老子的训诫是使百姓无知、无欲、不争,智者无为,统治者希言,则天下无不治。百姓吃饱肚子,身体强健,安心工作生活,即能收获一片祥和。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控制住欲望闸门,不用过分辛苦的劳作也能平静生活。一旦打开成就了纷繁俗务,就可能一辈子不得安宁。能敏锐的体察细微处,才叫做‘明’,能固守住柔弱,才叫‘强’,才能自强不息。道经部分也有类似的句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有什么?感情?水?它柔软且无形,却能穿透至坚。

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行走在人生路上唯一担心的是怕误入歧途,即使大道已经很平坦,人却仍旧喜欢走邪道。说到底还是为个‘贪’字,走邪道的人最后总会给自己弄上一堆不得已的理由,我看《案发现场》的时候,每集的凶手破案后都会这样妄图打开一个缺口,从法网从人情中讨得一丝怜悯同情,我说这样的人就还不如那些叫嚣着‘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坏蛋来得爽快,成者为王败者寇,愿赌就得服输,做为一个健全人,从开始那点欲望,就该做好成败得失的准备,否则你就乖乖地过老子规划的人生,无知无欲无为,英雄枭雄都得成不骄败不馁,笑对人生直面江湖。你知道,我在说谁!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善于建树的不会被拔除,善于抱持的不会脱落,能守住这道理就香火不断。建行央视广告语,守诚者实,为公者益,求变者通,善建者行。不知此善建者是否彼善建者,我的理解是有所建树有建设性功能,并有所秉持有一定固守理念的,就不会轻易放弃或动摇,这样才能有所做为,才能不断被传承,也就不会被时代的车轮所抛弃。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从一个环境对照旁的,出发点不同,观念不同,感受到的就会不同。小舞和芳都是和我不同的人,有定居外国的,有长期过飞人生活的,从她们眼中有对比有俯视,因为她们见多识广,以前我是有不理解,当看到‘以邦观邦’这句,我才释然,她们的生活经历使她们已经成为要成为也希望成为的人了,这句就有一个角度问题,以自己国家之德观察别的国家,这样理解就客观一些,也就能处之泰然了。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达到道的境界的人是超越了亲疏、利害、贵贱范畴的人,也就能一视同仁,都是独立个体,自然地生活和工作,我觉着这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坦荡荡好像,也好!这就相应减少了不必要的纠纷和矛盾,顺其自然。读到这,觉着这是我的套路,却真的不适合推广,天生冷淡和天生热情的,秉持的理念必是不同的,争执不得,各行其道就好。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禁令越多,百姓越穷;民间武器越多,国家越乱;民间奇巧淫技越多,邪恶怪事越多;法令越严,盗贼不断。有关禁令老子没想到今天环保问题、空气质量问题的严重性,9.12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与公众见面,京津冀地区到20xx年细颗粒物pm2.5浓度要下降25%,作为身居重灾区河北的人是有多么欢欣鼓舞哇!优化空气质量是利国利民又迫在眉睫的大事,相对来说,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有所得必有所失呵!有关武器,不得不提美国喊了多年的‘控枪’,各类枪击案看得人毛骨悚然无比痛心,而屡次对凶手施以精神心理疾患的托辞,貌似也难圆其说难脱其责。提到民间‘奇巧淫技’,当然会想到三聚氰氨、苏丹红、瘦肉精、塑化剂、地沟油,这个时代聪明人太多,而聪明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竟然意识不到自己也是消费者?骗来骗去终究也会骗自己。“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百姓健康和幸福,国家稳定和民族强盛,如果这些聪明人把目光放远,把小聪明变成大聪明,未必不能赚大钱。

治大国,若烹小鲜。我喜欢这句,有四两拨千斤的气势,读着爽口,看着新奇。治大国我不懂,煎小鱼儿我会!火候掌握好,油不能太少不能太凉,一锅儿的量不能太多,以小鱼儿下锅摆得平整刚好,煎小鱼儿最忌讳勤翻动,尤其是刚开始。这样煎出的小鱼儿鲜香酥脆,口感好卖相好,好吧!吃货果断表示,饿了。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德经很多句子重复了道经。这篇话锋一转又抒发怀才不遇的忧郁情绪。老子说,我的理念很简单,也很容易施行呵?!它有宗旨有依据,为什么就没人能懂我呢?唉!理解我的人太少,能取法于我的就更难得了呵!我就穿着这粗布衣裳,把我的理念带进坟墓去吧!我大概可以想见他一筹莫展,一脑门儿官司仰天长叹的悲愤场景。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就好;不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以为自己已经都知道了,这就是毛病。话说,我的毛病是知道自己还有很多不知道的,越读越苦恼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的,这就很遗憾很茫然了,学海无涯苦作舟呵。我记得小时候村南有片沙土地,种着大片的防风杨树林,那可是我和小伙伴的秘密花园,树底下长着一种我们叫甜根的草(禾本科植物中草药白茅,凉血止血清热利尿)那时候物质匮乏,那就是随手拈得来的美味零食,甜根儿的根儿甘甜多汁,它们的根儿在地下串连,拔起来就扯出去好远好远,节上长芽窜出地面,就又长叶开出芦花。读书很像小时候扯甜根儿,捯呵捯呵,有营养的甜根儿和硌牙的沙土就一块儿送进嘴里了,嘿嘿,不过还是乐此不疲,乐在其中。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百姓不害怕统治者的高压,那就危险了。说明什么?阶级矛盾尖锐化,关系僵化明显对立了,公仆就该为人民服务,忘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危机就临近了。更有甚者,本来就来自百姓中间,一旦被人民赋予权利,就飘飘然不知所以,做些违法乱纪以权谋私的勾当。只要不搅扰百姓安居,不阻塞百姓生计,百姓是不会厌恶统治者的。不由联想到城管。近年来城管与小贩的问题,给政府遭成多大的负面影响呵。城市规划市容市貌政绩固然重要,但‘堵’绝不是最有效的治理方式,大力疏导,使小贩能合理合法的经营谋生才是正道。瞧全国人民眼中的执法者是什么形象什么素质,时不时就因此而激起民愤。造成今天的局面,有政府职能部门的责任,有部分城管队员的责任,希望高效快速地扭转这种对立关系呵。电视中明晃晃的镜头照射下,联合执法活动中大腹便便的领导一脸横肉地怒吼斥责一脸无辜的倒霉蛋,实在看不下去,你以为你是正义的化身奥特曼打小怪兽哪?!请文明执法好吧!有自知知明,自重自律自爱是每个公民都该遵循的准则。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总是以兵力逞强者早晚会被消灭,树成材木质坚硬就必然会被折断。强大的处在下位,柔弱的反而处在上位。这几句不合时宜呵。兵强者屹立于世界之林呼风唤雨,柔弱者仰人鼻息受胯下之辱。我不知道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还是暂时性的状况,总之这几句眼下就不符合时局。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四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我,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所以,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我,是自我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大明江山,之后几乎也是“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了。所以,我们要懂得物极必反,适可而止的道理。要真正做到“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耻”,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有得就有失,这是世间的不二法则。那么应对失意,应对挫折,道家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做呢?“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老子告诉我们,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失意只是暂时的,事物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境遇会有好变坏或有坏变好,所以失意之后就会通达。“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江河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所以,人要善于居下位,居于弱势,这样人们就容易把你忽略,不会排挤你,嫉妒你,此时你就有足够的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发挥自我的才能,准备有一天一鸣惊人,以天下之至弱驰骋天下之至坚。

最终,用庄子的《齐物论》中国的一段话概括就是:“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所谓悬解也。”人们仅有安时处顺,不管得意与示意都能处之泰然,这样才能超越人世间的倒悬之苦。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五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老子》的文体,不像是《论语》那样的语录集,也不像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全书约五千字,是由一些简短精赅的哲理格言组成。各章节大致有必须的中心或连贯性,但结构并不严密,前后常见重复。各章的先后顺序也不能准确地确定。《老子》中的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但所包涵的道理玄奥而深刻,需要反复的体会。牵涉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因为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1、老子把天地万物之生的总原理称为“道”,并且老子认为道的作用,是没有意志的,是自然如此的。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的原因就在于道。《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十分道;名可名,十分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老子对“道”的一个总的理解。

在老子看来,“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恍恍惚惚的东西。道,无形无状,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始”,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并且在本质上道是不可界定和不可言说的,不能以任何对象来限定它,我们也很难将其特性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老子对“道”的称谓也有很多,包括“无”、“朴”、“一”等。道是一种无限的、无终止的状态,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源泉。“道”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在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过程中。“道”还能够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相互转化。

在“有”、“无”这两个概念上,老子认为无是对于具体事务的有而言的,所以无并不是零或什么都没有的意思。“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老子对于道“无”的外表的形容。

2、道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不是指具体的事物而言的,而“德”为具体事物生的原理。

在老子看来,德是道寓于具体事物的表现,也就是说德是物体从道那里得到,而能够成为事物的原理。“道生之,德畜之”,这句是老子对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的论述。在老子看来,物体的具体表现是“形”,而物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物体本身,是道德两者作用的结果,也是自然作用的结果。

老子认为,事物的变化规律能够用“常”。“常”具有普遍永久的意思,所以“道”也能够称为“常道”。而从常道内除的“德”,能够称为“常德”。而称道为“无”,就又能够称“常无”;称道为“有”,又能够称为“常有”。老子认为“知常为明”,明白明白“常”的人,依常来规范日常的行为,不轻易为自我谋私利,就能够称为公了。“知常”指的是依之而行,则又能够称之为“袭明”,或“习常”。而如果我们不明白宇宙间事物变化的规律,而违背规律,任意而为,是不利于事物的正常发展。

而事物的变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即当一个事物的发展如果到达了极点,则必然会向事物的相反方向发展。老子称为“反”或“复”。所以老子才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和“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样的论述。

因为一个事物的发展至极点,必然会向其反面发展变化。所以要能维持它的发展而不至于变为它的反面,就必然要先了解它的反面,在发展过程中不让其到达极点。有人说老子的哲学是强人的哲学,他教导强者要收敛光芒,以弱居之。这是老子正反两面会互相转换的理论的运用。如三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确实是看得很深。

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柔弱胜刚强”。老子的这一原则叫做“无为而无不为”,即不特意去作某些事情,依事物的自然性,顺其自然地去做。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积累,要用加法,步步肯定;而把握或悟“道”,则要用减法,步步否定。老子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也就是说,应对现象,要视之为表相;得到真理,要视之为相对真理;再进而层层追寻真理之内在本质。

不一样于儒家学派的观点。《老子》十八章说:“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意思是说:大“道”被废弃之后,才有所谓“仁义”。出现了聪明智慧,才有严重的虚伪。家庭陷于纠纷,才有所谓孝慈。国家陷于昏乱,才有所谓忠臣。《老子》三十八章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但不是说老子视就反礼,因为礼有形式与资料两个层次,老子所反对的是礼的形式,即反对形式复杂的礼仪条规。

在老子看来,我们所讲的仁义和伦常,都是因为“道”丧失的结果。并且仅有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和家庭不和的时代,仁义礼法才会成为社会的需要。所以老子认为应当废止礼貌和仁义,从小康社会回到“大道之行也”的“公天下”时代,即没有邪-恶,不需要道德规范制约人们行为的,真正充满道德、仁义、孝慈、信义的小国寡民时代。小国寡民的社会是老子的梦想社会模式,在这个社会中人们“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六

老子《道德经》字数不多,却道出了许多社会人生的智慧,每个人心中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和理解都不同,可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其自有一以贯之的道。每通读一遍《道德经》,对于“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认识就更加清晰一些,以此去认识事物,以此去指导行动,也算是一个独特的角度,看似消极无为,但归根结底是要实现积极效果。

——功遂身退之道。在老子看来,强盛的事物难以持久,“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强盛过度不符合规律,正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以人事言之,“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如果处事之盛而不能谦退,必然福转为祸,自遗身殃。因此“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要效法天道,处于积极发展的大局中,要善于“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努力去成就人、成就事,但不可居功自恃,而要弗居谦退。

——利物不争之道。为人处世,争强好胜、自利不已者多,但这不符合大道,“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天人之道是要积极的利益他人而不争自利。他希望我们效法水的品质,他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天长地久。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如果能像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与天道契合的,“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以柔胜刚之道。在老子看来,天下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刚强者难以持久,而柔弱者可以长久,对于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要能知能行。

——作于细易之道。《周易》提出,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老子讲的更详细,他认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事业要行之于微细,对于祸患要图之于未萌,如果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七

吕祖说这章的主旨是用默,我觉得以今天的话用虚更贴切。天地滋养万物没有痕迹,恩泽布于万物,而无施仁之心,万物得天之太和,故生之育之,长之成之,此天地仁也,天地不仁是天地仁大矣!以万物为刍狗,是说天地只看重万物本质无形的炁,对表面的形态无所谓,用过就扔。刍狗是祭祀的草扎狗,祭祀完了就丢掉。百姓指身体,圣人把人体也看做表面的,他的生老病死坏都如过眼烟云,只有器背后的炁才是有意义的,是炁的存在诞生了万物与人体,而炁是不生不灭的虚态物质,是令天地长生的,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是虚和空,但是越用虚就越有炁,人类何不效法天地用虚用空,获得长生的无尽之炁。练过太极的人都能体会宇宙之太极炁和人体太极同频共振的感受,人体从势动到炁动,太极拳是编好的套路,太极内功不知道下一个动作是什么,完全跟着炁走。奇经八脉、外丹脉等在炁动中打通。胎息调动真元之炁,必须打通中脉。

守中就是守中空。守是神守,神是火;守的是炁,炁是水,水火既济。人体脑部上丹田、胸部中丹田、腹部下丹田都是中空的,而腹部在人体又是中部。胎息从守丹田入手,人初生时肚脐和母体相联,下丹田正在脐内,丹田这一孔穴在人体中具有特别的意义,为炼丹起火得铅的要窍。历代丹家皆以“凝神入炁穴”为修炼要诀,将头部祖窍所聚之光引入丹田,在这里内视凝神、积精累气。中丹田叫黄庭中宫。丹家以双目中间祖窍为“性户”,修性之地;以两肾中间的“命门”,为修命之地。肚脐命门前后连线,是人的先天寿命线。这两个点中间之空,“肾间动气”,为胎息起始之地。

天地是个大风箱,人体是个小风箱,人学习天地启动自己的风箱,拉出真炁,就向长生之路上迈出了第一步。胎息功法之要诀,关键之处在于激起腹部之橐籥,抑止胸腔之呼吸,缓缓进入胎息。近代仙学大家陈樱宁先生佩服的一位清代内丹家黄元吉的著作,真是难得的上上之作,简单实在,几乎是一看就会,他在《乐育堂语录》真火凡火章中说:“修行人以无形之真火为用,而外面呼吸有形之火非谓全然不用,不过如铁匠之风扇吹嘘于外,周遭包裹,以卫中间神息而已。” 胡浮琛先生说“胎”是圣胎,圣胎为元神所结;“息”是真息,真息即命蒂,命蒂乃元气所结,至呼吸不出不入之时自得。“胎”字是讲定神于胎中,不动不摇,如婴儿之处母腹。“息”字是讲伏气为息,绵绵密密,幽幽微微,粗气灭绝,如胞胎中之婴儿,不以鼻口呼吸。

胎息是内丹炼己功,修意识心,转化阴我,这段功夫就是两个字死念。吕祖说:修行者,己功甚难,先在炼心死念,故说初禅一念住,二息住,三脉住,四命住。念死方了己功,念死精可固,气可全,神可安,默默内守,活活死的,方是心死神活。此地位,一团赤子之心,全见天然面目,不杂半毫情欲之私,方是人事尽。如今人说修行,纵然遇真仙至人,亲授口诀,若不苦下己工,也是画饼充饥,何益?人能下决烈了己工,纵是根浅缘薄,久自得遇大道了手。

炼胎息的重点还在于止念,息者,自心也。自心为“息”,心一动,而即有气,气本心之化也。吾人念至速,霎顷一妄念,即一呼吸应之。故内呼吸与外呼吸,如声响之相随,一日有几万息,即有几万妄念。神明漏尽,如木槁灰死矣。精气就是被这无数的忘念耗散掉的,惟有心息相依可以止念止息,吕祖说用回光调息法:一是目光,一是耳光。目光者,外日月交光也;耳光者,内日月交精也。然精即光之凝定处,同出而异名也。故聪明总一灵光而已。

吕祖在《太乙金华宗旨》(《新编吕洞宾丹道全书》上卷)第四章回光调息中描述说,听息如鸡能抱卵心常听,鸡孵蛋时常侧耳倾听的样子,不是用耳朵听,而是凝神关注蛋壳里面,神之所注,未尝少间,即暖气亦昼夜无间,而神活矣。神活着,由其心之先死也。人能死心,元神活矣。死心非枯槁之谓,乃专一不二之谓也。息之出入,不可使耳闻,听惟听其无声也。一有声,便粗浮而不入细,即耐心轻轻微微些,愈放愈微,愈微愈静,久之,忽然微者遽断,此则真息现前,而心体可识矣。

道德经第一章的心得体会篇八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此章重点为“致虚极,守静笃”,全文以此而展开,不理解“致虚极,守静笃”,后面的文字解释也只是牵强。老子是从道家修炼“返观内照”而得之境界来引申对世间常道的解释。首先“虚”与“静”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是一种状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虚”为空灵,体会为散发状;“静”为沉静,呈收敛状。“致”往之意,可从“虚其心”来体会,道家修习养身的过程,以虚其心开始,虚至四肢百骸,而四肢百骸皆空灵,无时空地域限制,无往而不至,真空无象,能够满屋、满天地、满宇宙,而今日而远古。过程或潜移或发散,以至无我无身无世界。此“极”为无极,或为八极,或为宇宙洪荒。

而“静”的过程从守开始,“守”者,抱元守一,让思想沉静,从时空与外界空间收敛至自身至一点,而到达某种衡定、稳定、笃定的境界。此“笃”为笃定,为极细小,或如针尖,无缝隙如无物般恒定。

于是,老子方有“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的感慨。“复”与“归其根”才是此篇的点题。“虚”与“静”是道家修身中必习的两手,如“阴阳、有无”既对立又统一。虚至极为无,静到笃是有。虚为展开,至极为空灵为“作”;静是回归,回到此刻,是“复”,静到笃定属回归本原为“归根”。从养性功夫来说,“虚静”的过程如佛家心的起灭过程,虚为心起,静为心灭,有无相生,互有你我之佛道原旨。

此章之后节皆为老子从修身之虚静感悟展开对天道、人道常理的延伸分析,万变不离其踪,这才是“道”的至理呵!

由此,我独推崇清之宋常星说:“造其极曰致,真空无象曰虚,虚而至虚曰极。”:“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但,所有释意皆不够细致,皆独不能从修身的体验与角度来理解与感悟,想老子思想无欲无求,其经意当从本原出发理解,而不就应根据时代思维做论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