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9篇)

2023年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9篇)

作者:HT书生 2023年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 湖心亭看雪教案(通用9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一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2.二读课文质疑问难(说景)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二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

那年下了好大的雪,整个世界像弥漫在云雾之中。坐在湖边张望,只见四围已空无一人。平时喧闹的鸟声,也消失无踪。

湖上没有一丝声音,全都是静悄悄的。雪后的西湖真美!冰花一片弥漫,天是白的,云是白的,山是白的,水也是白的。寒风萧瑟,一片片雪花宛若仙子,从空中缓缓落下。四周景色朦胧不清,只能隐隐约约看到西湖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与我的一芥小舟,和舟中人两三粒人影而已。多么美的意境!我站在船上,好像天地间只有我一个人而已。

不知不觉间,船已到了湖心亭。忽然,我看到有两个人对坐饮酒。原来还有与我一样的人!他们见到我,也非常高兴,立即邀请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问他们的姓氏。原来他们是金陵人,到此地客居。我与他们告别后,船夫说:“真有与您一样的痴子啊!”

而我此时缩手袖中,心事已尽付苍茫。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三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文档为doc格式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四

冰花一片弥漫,延绵连绕在天地之间,这铺天盖地的雾气中冰花零零散散,层层覆盖住整个湖心亭,朦朦胧胧,似有非有,溢满了萧条清冷。这藏蓝中微透淡紫的布幕,仿佛被雪包裹,一股纯净的白透过月光散发而来,极为寂寥,偶尔隐约几许灰影瞬时划过天空,仿佛死寂中唯一的生机,茫茫天际望不到边,只一望辽阔的苍桑,皑皑一片。在此时只隐隐看一大概轮阔,双目放空,一切皆无声无色,山峰层层叠叠卧满了积雪,只能望到几点白,淡到要融化一样,剩下的只有黑压压一片,整个世界仿佛瞬时安静,空寂,只听得心脏不紧不慢的跳动声,空灵,如若与自然融为一体。湖面结起了一层冰,光滑而毫不坚硬,反到透出一股并无棱角的柔美,尽是雪的柔和,冰的细润。

伸手接住片片雪花,轻轻凉凉的,转瞬即逝,再望去,这才隐约看到如玉剑的冰挂,晶莹剔透,上下全白间只细笔勒出一幅空阔却也饱满的淡水墨画。

雾气渐大,延绕缠络的弥散在整个湖面,只见岸边枝条斑斑驳影倒映湖面,映出偶然的一点彩色。远处只见昔日长堤仅余一痕,由深至浅,全然透出一股孤寂,无繁花托衬,无绿柳连荫,只白雪皑皑,仅余一痕横向远方,仿佛这距离穿越了一个时代,冷清,寂静……顺着长堤收回视线,影子渐渐向上,只见湖心亭如伞盖般的羞涩的露出一角,为这空荡的白雪之中,增添一点隐约而神秘。湖面上斜着一叶小舟,如同挣扎在寒风中的小草,无依无靠,舟中灯火隐现,偶尔探出些许明亮投射在静寂的湖面。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五

1.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这既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之大,又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作者为何在此时“独往”赏雪?那么,他在湖心亭欣赏到了怎样的雪景呢?学生在自学课文后能够找出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理清景物的层次

这两句从描写角度上,又存在差异。前一句从整体入手,总写雪景。同时,三个“与”连用,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后一句则采用白描手法,具体描绘西湖的堤、亭、舟、人等景象,笔墨精到,情致毕现。这些景物在在大雪覆盖的特定环境下,给作者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感受。而“粒”为最小,茫茫天地间,赏雪的主体人竟如此渺小,在鲜明的对比中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彻悟,以及“哀吾生之须臾”的人生感叹。寥寥几笔,却充满张力,摇曳生姿,饱含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大与小,动与静,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幅写意山水画。

回顾马致远的《秋思》,白描手法非常明显: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看似简单的景物排列组合,却完美塑造了一幅天涯游子图,成就了一首千古绝唱。进一步启发学生归纳白描手法的特点: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二、紧扣“痴”字悟痴情

文章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由写景转入叙事,叙述湖心亭奇遇。此时此地此景,还能遇见游人,那两人“大喜”,“余”何尝不是大喜呢?“余强饮三大白”真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啊!他们一见如故,谈话间有心灵的沟通,有雅情雅致的互赏,他们完全陶醉于雪景,忘却了询问身份,远离了尘俗。

舟子对他们的评价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便是“痴”。舟子为何说赏雪者痴?舟子认为张岱的痴表现在哪些方面?“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那么,怎么理解“痴”的含义呢?

二是痴于情,“雾凇沆砀,天与云雨山与水,上下一白”。在舟子看来,这有什么好看?不如在家烤火聊天,喝酒吃肉,玩牌娱乐呢。舟子对张岱“痴”的评价,正体现了俗人之见。作者无意于嘲讽俗夫,却巧借俗夫之语与雅士之言正反对举,使雅俗互见。这与上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这在常人眼中是痴举,但此“痴”字饱含了多少避世的忧愤和孤傲的情怀啊!

张岱为何对这样的雪景有这样痴的行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论文先知人,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与思想。他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喜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贫寒而终。他是一个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是一个悠远脱俗之人。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而这样的人在世俗间毕竟是知音难觅啊。因此奇遇知音之开怀强饮之愉悦,岂是一芥凡夫俗子舟子所能体会的?这一思想在第一段中的“独”字得到印证。明明与舟子同去,却说“独往”,在他眼里,舟子与他不是同一类人。

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孤标傲世、超逸脱俗的情怀。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溢于言表。

若教师慧眼识珠,善于发现值得深究的点,调控得当,启发得法,把准航向,既可带领学生循迹玩味,让精神得到一次澡雪。又可将学生的思维由“浅滩”引入“深水区”,从而获得对文本的深度感悟。

文档为doc格式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六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七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有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名篇佳作。如苏轼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些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无不让人对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现在要说的也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本文分前后两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其时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号,并非误笔,而是隐含了一种亡国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妙就妙在一个“绝”字上。一般文章写景通常是视觉描写,而这个“绝”字是通过听觉写大雪的,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俱寂的画面。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雾凇沆砀,天与云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天地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从总体形象入手,连用三个“与”字,写雾、写云、写山、写水,一气呵成,毫无重复之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介,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几笔,不事雕琢,运用白描的手法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与广阔的背景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创设了寂静、空旷、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写湖心亭巧遇知音,与其同饮的愉悦。一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描绘出了三人畅饮的情景,足见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多么的畅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兴正浓,不觉天色已晚,待要分别时候才想起姓氏,足见作者张岱是个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对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这句也隐含些许的惆怅,此去一别,前程万里,后会无期。

文章结尾写道:“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话总结全文,有什么含义呢?首先,我们先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这句话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说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见解,但这个“痴”何尝不是对作者最好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是对“痴”的赞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绪。

《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简约的山水画,一首朦胧的梦幻诗。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八

江南多湖,湖心常立小亭。烟中,雨中,晨霭中,斜阳中,弄一番景致。

只是湖水有声,舟楫有声,绿荫有声,钓钩有声,然亭子无声,月月年年。

但亭子无门,亭亦无窗。永远不会关闭,永远不用开启;从来不曾有过拒绝,自然从来也不曾有过勉强的挽留。

坦坦荡荡,不掩半点表里;磊磊落落,不藏一隅阴恐。四方水色,八面天光,东西南北的风,春夏秋冬的气,晴霞阴荷,阴霾暗柳,渔唱三更,落梅笛恐,一概收容,一概接纳。

让欢娱到达,让甜蜜到达,让欣慰到达。也让失意进来,让惆怅进来,让离愁别绪进来。随来随往,一切都予以包涵,一切都不会留下。

不!会留下的,那揽目的翘檐,那簪霞的尖顶,那烟笼的扶栏,那浮方的倒影——会留在人生辛苦中一个或温馨或失意的小隙里,日复一日,湖心会积淀多少丰富的语言啊!然亭子始终沉默。

是的,我爱湖心亭的沉默,我敬湖心亭的沉默。沉默是由于丰富,沉默是由于含蓄,沉默是由于深广,沉默是由于阔大。

江南有许多的.湖,湖中有不平凡的亭——湖心亭,透明的心!

愿人们的心潮也有这样的亭!

张岱湖心亭看雪评课篇九

曾经读过一篇文,文里有这样一句:在夏日里怀想冬天,实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今天, 老师的《湖心亭看雪》,却让我们实现了这个奢侈的梦。在她清新明快的语言节奏里,有幸与学生一起前往湖心亭,一览西湖冬雪之景。

本节课采取了四步阅读法,由浅入深,有序进行。

应该说 老师纯正的普通话,营造了一种很好的阅读氛围,她捕捉错落节奏间的生命呼吸,感受字节音韵中的文人性情,于此,学生阅读欲望被唤起,阅读兴致被激发,于字里行间去感知漫天白雪的空阔,深悟物我两忘的幽绝。

这篇文章是八下的课文,而学生才上七年级,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怎么办?结合注解逐字译。先是同桌结对自由译,后是句子接龙全班译,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通译的基础上,突破重点词、句,学生收效颇丰。

行对比,强化学生对于白描写景效果的感悟。这是在阅读基础上,再一次感受到西湖的苍茫与辽远。

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作者的“痴”。学生比较容易地总结出了“行痴”。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在老师的进一步引导下,学生又挖掘出文中的“景痴”,“人痴”,但“痴”之背后有深意。 老师不单停留在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的解读,归结之前的所有“痴”全在于“情痴”。什么情?那便是《陶庵忆梦》中一以贯之的“故国之思、兴亡之叹”。

总之, 老师的这堂课的诸多亮点,归纳为四句话:拟定目标明,字词疏解实,操作程序清、教学方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