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课设计教案(优秀8篇)

2023年课设计教案(优秀8篇)

作者:JQ文豪 2023年课设计教案(优秀8篇)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包括引导学生学习、讲解知识、提问检查、布置作业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美术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课设计教案篇一

1、认识6个生字。

2、会读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生字,用生字组词。

4、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5、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握笔方式,认识田字格。

6、学写基本笔画“点,横,竖”

认字。

分辨汉字“地”和“他”。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2、会读6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生字,用生字组词。4、感悟汉字的形象性,感受学习汉字的乐趣。

我们中国汉字演变很有意思的,今天我们将去认识更多的汉字。

1、我们的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一个一个笔画写在一起,就成了我们的汉字。

2、汉字有偏旁部首,结构构成,汉字结构分独体字和合体字。合体字结构类型分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全包围结构,半包围结构,品字形结构,穿加结构。

3、识记汉字,我们常采用组词,和用词语说话的形势来区分。

4、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汉字,书写汉字,认识笔画,认识偏旁部首,认识汉字的结构,给汉字组词。

老师书写课题:天地人。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天 地 人 你 我 他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天:结构:独体字,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1、跟老师读:说出汉字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3、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开火车读——自读三遍。

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

汉字魔术

写偏旁 加偏旁

地——( ) 我——( )

你——( ) 也——( )

他——( ) 尔——( )

反义词

天——( )

(一)做一做游戏:三个一组,说一说,谁是你我他

(二)我会说

我是( )小学( )年级( )班的学生,我的名字叫( ),今年( )岁,我们班有( )位同学。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1、用“天地人”口头组词。

2、用“天地人”口头练习说话。

第二课时:握笔方法与写字姿势,认识田字格

第三课时 :练习写基本笔画

课设计教案篇二

《有的人》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所以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有的人”是个引人深思的题目。诗中举出了完全对立的两种人加以对比。全诗共七节。全诗热情歌颂了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无情的鞭挞了反动统治者。诗歌在表达上的突出之点,是运用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1、学生学龄特点、心理特征分析。学生在学习经历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观,价值观,有了自己的见解,善于围绕一个问题深入探究,更喜欢充满竞争,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学习动机。

2、理念应用

(1)激发读书动机。在教学中,以“比赛读书”贯穿教学全过程,学生在准备活动中,“无为而为”地深究了教材;在活动中,理清思维,感悟教材。

(2)有效实现对话,发展语文素养。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深究文字的内涵;与同学的对话,完善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对话,深化对情感的感知;与作者的对话,感悟表达意图。

(3)多元评价,营造竞争合作的学习氛围。生生互评,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在多元的评价中,学生准确了解自己思维,知识,技能的水平。

(4)以读代讲,引导发表个人见解。有层次的组织读书,由浅入深地感知教材,最终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内容,研读语言文字内涵,感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培养倾听他人见解的习惯,锻炼发表个人见解的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及人民对待他们的不同态度,培养学生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课前交流:自信的人怎么站?自信的人怎么坐?

谈话导入:六年的小学生活,让我们从书本上认识了许多人格上伟大的人。你能用简短的语句评价一个人吗?(学生评价)这些伟大的人,都离我们而去了,但他们的精神仍留在我们的心中。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与泰山,或轻于鸿毛。”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赶快收敛,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我们能忘记他吗?事别13年,著名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请大家看课题,本文课题与其他课题有什么不同。(介绍副标题)我很喜欢这首诗,让我们共同分享。

初读:你想给这首诗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吗?初次见面,一定要真诚:读两遍,不要忽视一个字。 (检查,评价,正音)

再读:仅仅准确就够了吗?还必须流畅:把每一句都读流利,再读两遍。

挑战朗读,启发个性化理解,适时点拨:谁敢跟我比赛朗读?光有自信是不行的,我读了十多次,而且有我自己的理解,现在就比对你们不公平。给你时间,试着理解,不动笔墨不读书,把你的见解写在书边的空白处。(学生自读自悟)交流自己的感悟,适时点拨:

1 、《自嘲》诗中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始终爱憎分明,与敌人顽强作战,为人民勤恳工作。

2、“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一切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革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这是一种彻底的牺牲精神,一种“无我”的人生境界。

3、讨论:这首诗写了拿几种人?鲁迅属于哪种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炼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4、再做准备,比赛朗读。

课设计教案篇三

1、知识技能: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1、生字词语卡片。

2、稻草人的图片。

(一)、揭示课题,介绍叶圣陶。

1、教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课题。

2、战士资料,介绍作者。

3、教师导读: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稻草人》就选自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把课文读准、读通顺,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找出文中描写稻草人样子和结构的段落,读一读。

2、检查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明读一读,其他正音。 (2)教师仪进行再强调。

(3)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集体读一读。

3、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稻草人看到一只飞蛾飞到主人的稻田里,并产下了子儿。稻草人很着急,想把情况告诉主人却无能为力,他为主人感到很悲伤。)

4、指名反馈:文中的稻草人长得什么样呢?文中的哪一个自然段进行了具体的描写?(第一自然段)

5、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其他思考: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把稻草人的样子和结构

说清楚的

6、指名反馈。(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

7、全班齐读这一自然段,加深感知。

(三)、再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2、指名反馈:再读课文后,稻草人和老妇人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的稻草人;这是一个()的老妇人。

4、集体反馈。

5、教学建议:

(1)学生反馈语句,学生一起读一读。

(2)结合上下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6、教师导读:同学们,这是一个多么可怜的老妇人啊!所以善良的稻草人很想帮助老妇人,可是他什么也做不了,他有多着急呀!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稻草人焦急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

(四)、课堂小结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设计教案篇四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中国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习李煜写的《虞美人》。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 ﹑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 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王国维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虞美人》教学设计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 淘 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课设计教案篇五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课设计教案篇六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习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近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平,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1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1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2、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

2、李煜,我想对你说。

课设计教案篇七

1、激发学生学词的兴趣

2、培养吟诵习惯

3、感知词的欣赏方法

初始年级学习诗词培养兴趣为第一要事。所以我选了一首李煜的词《虞美人》,这首词的成就很高,被誉为“词中之帝”,词中情感核心是愁,这是人人都可能经历过的一种体验,容易引起情感共鸣。这首词声律与情感的谐和程度很高,可以说声情并茂,适合学生学习吟诵,感受词的韵律美。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设计了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环节有:导入;初步感知(初读,感受愁味,把握感情基调再读);逐句分析,把握词人的情感世界(先名句后其它,体味感情,点出重音,逐句读,小结回到名句再读全词);自由朗读回味;竞读;欣赏配乐歌唱,凭吊词人;总结欣赏方法;推荐拓展赏读的词作《乌夜啼》。

课前自修

1.请同学们查阅有关作者的简介以及写作背景,准备讲述作者故事。

2.请同学们至少查阅一篇关于《虞美人》的赏析文章,仔细阅读、体会,准备课上发言。

3.了解有关词的常识,熟读词篇《虞美人》。

课上导读

(一)导入

1.导入齐背《相见欢》,进入学词的情境。

2.作者先复习李煜简介,然后由词的发展长河之中去把握李煜词的地位。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古诗发展到唐代达到极致,好诗几被人们写尽,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李煜何许人?投影。仅活了41岁。古人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我们不妨用八个字来概括他的一生:薄命君王,绝代词人。今天我们学习他最著名的一首词《虞美人》,被誉为“词中之帝”。)

(二)初步感知

3.齐读一遍。(看到别人推荐的好词,我们首先会做什么?好习惯!)

4.深入了解一首词一定要了解作者及写作的具体背景。(请同学介绍,投影)

6.点明词的情感核心——愁。(作者是怎么写的?)

[也可:点拨语调语速,再读感受愁味。读了两遍,大家说说哪句写的最好,你最喜欢?]

(三)逐句分析,把握作者的情感世界。

7.分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

悟其情:修辞—比喻,(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可联想)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起时伏,连绵不尽)

这首词可谓声情并茂,形象传达出李煜的满腹愁情。那么作者到底有哪些愁呢?

8.分析前六句,体会“愁”的具体内容。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每句都可从通其义,析词悟情,点明重音,点拨吟诵几个方面把握。)

(1)春花秋月何时了——(这么美好的事物为什么作者希望它快完结呢?)怕触景伤怀,想起往事。作者写乐景正是为了以乐景衬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a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荣

b精神层面:欢乐自由尊严生存的安全感等

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往事之哀。

(3)小楼昨夜又东风——(“又”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季节变化引起作者无限感慨:春有再来,循环无际,而生命短暂,复国无望。所以很自然发出哀叹......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忍回忆过去,尤其想到南唐,唉!强烈的今昔对比让

作者这位敏感的词人情何以堪,怎能承受?尤其在这月明之夜。本词两

次提到“月”,大家说说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举带月诗词名句)

归纳:亡国之恨

(5)雕栏玉砌应犹在——南唐宫苑应该还在吧

(6)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投影,选择题)a词人的容颜

b国家的面貌,人的地位、感受

(“只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叹惋口气,物是人非的怅恨之感。

归纳:物是人非的感慨

小结:[(用一句话说出整首词的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

作者的愁绪有往事之哀、亡国之痛、物是人非的感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感情如波涛起伏,猛烈地撞击着作者的心扉,此情无计可消除,又可与谁人说?感情在冰封的河面下涌动郁积,此时此刻,触景生情,感情的闸门一旦打开,便一发而不可收,感情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大有冲决一切之势:(齐读最后两句)

生读自己描述的写诗情景,营造氛围。

齐读全词,梳理把握作者细微的心理活动全过程。

(四)用置换法联想法再读全词。

1、师范读。点拨(高低、长短、节奏、重音、情感变化,以情运声。)可分散到第三环节,逐句分析后顺势点拨,朗读。

2、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边读边想象作者当时的心理变化过程。

3、分组竞读。

(五)快速背诵。

(六)回味。词不仅可以吟诵,还是可以配乐歌唱的。让我们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再一次静静回味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以此凭吊这位留下千古佳作的绝代词人吧!

(七)仿写展读:积累的目的是创造。郑晓溪《虞美人》

(八)总结赏词的方法。(读,背,析味,唱,仿)

拓展赏读李煜的《乌夜啼》(投影)

一个亡国之君能如此大胆抒发亡国之恨史属罕见,传说宋太宗正是听到这首词才将他毒死的。可以说这首词是他的绝命词,王国维:后主之词可谓以血书者也。

薄命君王,绝代词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往事之哀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物是人非

问有几恰似水向

君能多愁,一江春东流。

课设计教案篇八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语文必修上第八单元古诗诵读中的第三篇诗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是李煜被俘入宋后第二年写的一首怀念故国的词。南宋灭亡,李煜失去皇帝宝座,结束了他纵情声色、侈陈游宴的苟且偷安的生活,由一国之主巨变为倍受屈辱的阶下囚。面对严酷的现实生活,李煜沉浸在故国之思的沉痛之中,从而写下了这首词。相传在后主生日(七月七日)的晚上,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听到后,十分生气,名人赐予牵机药,将李煜毒死、这首词成了后主的绝命词。学习本词要让学生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

2、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有关词的知识点以及李煜的有关文学常识。对李煜其人及其词有一定的了解。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煜借江水表达愁情的手法。感受李煜的愁情之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愁情别绪,了解词人亡国后的深哀巨痛,领会词作感动人心乃至传颂至今的深刻原因。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家国情怀。

1、学会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并在课前查找相关背景资料,加深词的内容理解。

《虞美人》

一、导入新课:

二、词人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之子,公元961年嗣位,史称南唐后主,在位十五年。作为文人的李煜善诗文、能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正如前人吊之诗:“作个才子真绝代”。但作为国君的李煜纵情享乐,政事不修,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出降,封为“违命侯”最后被毒死。也印证了前人吊之诗:“可怜薄命作君王。”

李煜的前半生,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相对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基调欢乐;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基调伤感,成就很高。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词包含了一个凄惨的故事:公元975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封为“违命侯”,行动受人监视,失去自由。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宋太宗知道后,大怒,赐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可说是他的绝命词。

四、词文学习:

1、学生自读词文,弄清词意:

2、教师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五、诵读:

1、指定学生诵读,其他学生思考文中哪个词概括了全文的感情?

2、教师评点并作诵读技法指导:

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把握节奏:

重读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一江。(这些词特别

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所以要重读。)

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特点:两句一换韵,两平两仄。

六、李煜为什么而愁,又是怎样抒发愁情?我们具体研习诗句: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李煜降宋后虽然被封为违命侯,但实际上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春花秋

月”的美景容易让作者睹物思人,想起过去美好的岁月,令人伤感,所以作者盼望它快点结束。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具体来说可能是过去后宫佳丽的簇拥,锦衣玉食的生活,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都已经消逝了。

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5、“雕栏玉砌应犹在”一句中,为何只提到“雕栏玉砌”而不是其他事物?

皇权的象征

“只是朱颜改”的“改”字

改变的还有生活(锦衣玉食的生活变为囚徒的生活),地位(由国之君沦

为阶下囚),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社稷。

7、本词中,“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隔句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

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隔句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腾流淌,一泻千里;又像那江水昼夜不停,长流不息,无穷无尽的绵长。大

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9、我们讲解了全文之后,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煜到底有哪些愁思?

有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七、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

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a、比喻:

c、发问: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d、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实写:物是(自然永恒)虚写:人非(人生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