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自我鉴定>课文我教学设计(优质24篇)

课文我教学设计(优质24篇)

作者:纸韵

教学计划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必要手段。请大家浏览以下教学计划的范文,相信会对你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课文《桥》教学设计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狂奔狞笑势不可当……)。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16、桥。

英勇献身。

不徇私情先人后己。

沉着无畏生命桥忠于职守。

课文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怪、任凭、屏息凝视、变化多端、跌倒、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通过抓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淘气可爱,体会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感受对生活的热爱。4.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学习重点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学习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老舍。教师: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课件。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

2.揭示课题。(板书:15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文中的猫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检查生字词。

3.全班交流,(出示句子)教师根据学生的思考和认识,随机引导、总结:老舍先生写的两个重点内容(板书:古怪淘气)。

三、探究课文,重点研读。

(一)创设情境,理解“古怪”。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发现猫有哪些古怪的性格?

贪玩尽职)。

3.理解“尽职”:理解词语“屏息凝视”。亲身体验“屏息凝视”,体会猫等老鼠的决心,指导朗读,感受猫的尽职。

(二)进一步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1.自主发现:自读第2、3自然段,找出其它的性格,体会古怪。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四、读中感悟,体会“淘气”。

天真可爱)。

五、小结。

老舍笔下的猫真古怪,又淘气。(板书:喜爱之情)。

六、作业: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板书:

15猫。

老实。

贪玩尽职。

古怪。

温柔可亲。

一声不出。

胆小。

勇猛。

淘气。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喜爱之情。

课文《桥》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大山形象。

体会课题“桥”所蕴含的意义。

课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揭题。

2、学习词语,出示词语:

咆哮。

狞笑。

放肆。

没腿深。

拥戴。

清瘦。

沙哑。

揪出。

(1)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读?(请两位同学读。齐读)。

(2)老师把这词语分成了两排,上面一排是写--洪水的,下面一排是写--老汉的。(板书:洪水老汉)。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这究竟是一场怎样可怕的洪水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大声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哪些句子是描写洪水的,用波浪线划下来。(学生交流)。

(1)反馈评价。

同学们找得都很准,但是,像刚才几位同学那样读,能让人感受到洪水的可怕吗?老师也摘录了几个句子,请看屏幕上,请你们反复读读,通过朗读告诉大家,这的的确确是一场可怕的洪水。

(2)生自由读好后,选择一句你最能读好的读给大家听。

(3)教师相机引导:读到“受惊的野马”这个词时,你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有了这种体会,你肯定会读得更棒。

从“跳舞”一词里,你读懂了什么?

狞笑是一种怎样的笑声?是什么在逼近?是死亡啊!

读得好,是有原因的,老师注意到你的表情,来让我们一起把脸沉下,把声音提高,一起读。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板书:狂如魔。

2、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一起读。

【出示课件】。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

(三)聚焦老汉,体会老汉的党员大山形象。

1、同学们,现在的情景是洪水势不可挡!村民们惊慌失措!在这危难时刻有一个人出现了,谁?(老汉)让我们走进老汉,自由读读第6到13自然段,在势不可挡的洪水面前,在惊慌失措的村民面前,老汉是怎么做的?请用横线划出。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站!老汉怎样的站着?如果让你们在“站着”前面加一个词,你会加什么词?在这些惊恐不安的村民的眼里,老汉像什么?--一座山(板书:稳如山)。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2、生自由读读这两段话。

3、反馈交流。

怎样的朗读才能显出老汉像一座山?

3、在这危难时刻,面对如此惊慌失措的村民,老汉下了一道命令,什么命令?

【出示课件】。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好一句“党员排在后边”,谁排前面?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在这个危难时刻,老汉会如何下这道命令呢?(指名朗读,评价)。

哪一个标点引起了你们的注意?(感叹号!连续出现三次!)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是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让咱们铿锵有力地读读这段话!

4、小结: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稳如一座山。

(四)设置矛盾,体会老汉父亲的大山形象。

1、同学们,除了老汉,文中还有一个人作者也进行了具体描写,谁?(小伙子)请你们认真默读第14到23自然段,找出描写老汉与小伙子动作的词句。

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

请你们把他们前后各自的动作对照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这一“揪”是把小伙子从哪里揪到哪里?老汉犹豫了吗?哪几个词可以看出?(突然,冲)老汉揪得像大山一样果断来,一起果断地读读。

后来,老汉与“揪”相反的动作是“推”。这一“推”,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小伙子。

这一“瞪”,是小伙子对老汉的不满,不情愿。可是后来这一“推”,又是那么心甘情愿地把生的希望让给老汉。

矛盾之处(老汉:揪--推;小伙子:瞪--推)。

2、老汉和小伙子,他们说的、做的,前后似乎充满了矛盾。同学们,你们能读懂吗?

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到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让我们一起怀着沉痛的心情读读这段话。、

(五)再读课题,总结全文。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

【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六)作业布置。

1、巩固生字、新词。

2、完成《课堂作业本》。

洪水。

狂如魔。

老汉。

稳如山。

桥课文教学设计

本文是由语文教案工作室上传的:《桥》教学建议。您可以通过本文底部的“下载”来下载本文的文档。

1、教学本课,可以由课题入手,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教师上课伊始,可先板书课题,然后回忆以前曾经学过的有关“桥”的课文有哪些,并简要说一说分别写的是什么内容。如,《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水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仅用一个字“桥”做题目,作者会写些什么呢?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这样做,既能够通过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培养学生根据题目揣测课文内容的能力。

2、要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旧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因而,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3、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是教学本课的难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之后再次就题目展开讨论,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从而深刻体会“桥”所蕴含的深意。之后,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汉,并尽量使用上“桥”字,如,“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4、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还应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教师可以借助课后思考第3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5、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6个,会写的字有14个:

应注意“肆”的声母是平舌音,“搀、呻”的韵母是翘舌音,“疯、狞、淌、瞪、膛”的韵母是后鼻音,“呻、搀、奠”的韵母是前鼻音。要求会写的字,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后分析、再仿写。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字读正确、写美观。

课文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性格古怪和它小时候淘气可爱的特点;抓重点词句,进一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古怪、屏息凝视、勇猛、生气勃勃”的意思,并用“勇猛、生气勃勃”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

4、按一定顺序,有重点地观察一种小动物,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写作方法,练习写一个片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古怪性格和小花猫淘气的样子,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和表达能力。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见过猫,还有不少同学喜欢猫,如果你写猫写它的什么呢?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来看看作家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什么样的,他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猫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我们家的猫》。(板书课题:我们家的猫)。

二、检查预习。

1、请四名同学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标出生字所在的词。读后评议正音。

2、认知生字词。

3、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大致说出意思就可以)。

4、课文从哪两方面来描写猫的?(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天真可爱)。

1/3。

三、理解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分几段?每段段意是什么?全文可分两段。

第一段(第1——3自然段):讲大花猫的古怪性格;第二段(第4自然段):讲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

2、学习第一段。

(1)“古怪”是什么意思?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从哪些具体描写中可以看出来?

3、分组讨论:作者为什么能把猫的性格写得这么具体,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4、教师小结:作者对猫的性格描写十分具体而生动,这是由于作者平时仔细观察家中的大花猫,而且抓住了猫的特点。如果没有仔细观察,没有抓住猫的特点,是不可能定得这样真实具体的。我们要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的方法。

5、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课后第2、3题。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读出大花猫古怪的性格。

二、学习第二段。

1、指出思考题:刚满月的小猫十分淘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读书、思考。

2、讨论。

2/3。

打秋千”,盆里的花“被它折腾得枝折花落”,这些句子具体写出了刚满月不久的小猫那十分淘气的样子。

三、指名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四、研究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全文。

2、默读第1自然段。作者在写猫的老实、贪玩、尽职时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3、指读第2自然段后讨论: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猫的温柔可亲?你特别喜欢哪些词语?

4、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第4自然段哪些词语最能表现猫的活泼可爱?这一自然段的句子是怎样连贯起来的?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赏析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注意读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可指名朗读,分小组朗读。

六、布置作业。学写一种小动物。

3/3。

课文猫教学设计

《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的描写对象是动物,不同的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启发着我们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爱护小动物。而《猫》是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刚满月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喜欢表达,乐于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从身边的小动物入手,需要老师从旁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写作能力等。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扮演法等。

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各种猫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我会归纳概括猫这种哺乳动物的特点,进而进入本堂课的学习。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活跃课堂。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开展教学。

在此环节整体上会从体会长大后的猫性格的古怪、小时候的淘气的性格特点,以及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整体品读1-3段,边读边思考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并且用关键词完善提供的句子,比如:“它又___________又__________又___________。”“它高兴时会___________,不高兴时会___________。”“它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造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逐步学习1、2、3段,体会作者用具体的事例、真挚的语言写猫的古怪的特点的手法。

学生细读第1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体会“任凭……也”“非……不可”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思考作者连用语气词的作用,进而真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猫性格的古怪,最后指导朗读。(理解词义、体会词语的表情达的效果,是学段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理解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词句的感知,有助于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情感,而多次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以四人为以小组自学第2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猫高兴时候的表现是怎样的?不高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词句用的有何妙处?尤其是“蹭”“印”用得有何妙处?把“几多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无论……也”有何表达效果?(教学中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朗读第3自然,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作者既写猫什么也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同时,在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可以把猫写得这么具体,再次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使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同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可以为之后习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素材积累方面。)其次,体会猫小时候的淘气。学生边读边思考猫小时淘气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

(这样既可以充分感受猫的淘气,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最后,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学生需要由课本内走都课本之外,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做到读写结合,为此开展了句子仿写任务。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观察一种生物,尝试写成一篇文章。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2.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1认识和学习理想的重要意义,树立自己远大的人生理想。

学习领会诗歌的语言表现力,学习比喻,顶真的修辞手法。

预习,排除语言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理想是什么?是不是想要看到山那边的海呀?为了见到山那边的海,你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海就是你的理想。理想究竟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来看看流沙河的《理想》。

朗读感悟:

结构分析。

这是一首比较长的诗,为了便于理解,请大家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具体内容请查看《理想中心思想与段落大意》一文。)。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理想》4—7节理解。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六:理想是崇高的。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不幸”指哪些?“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这最后一节诗,前两句说明什么问题?(理想的实现给人们带来的好处)。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说了什么问题?

(当下正是好形势,是我们实现理想的最好时间)。

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小结:我们知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课文《猫》教学设计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猫》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猫》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的描写对象是动物,不同的作家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个不同的栩栩如生的小动物,启发着我们多观察周围的生活,多爱护小动物。而《猫》是精读课文当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作者通过观察猫的神态、动作,倾听猫的叫声,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小猫刚满月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生活有自己的思考,喜欢表达,乐于交流,他们已不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想法开始更加独特,对生活有所体验和感悟,思想也逐步的走向成熟。在学习上,他们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从身边的小动物入手,需要老师从旁指导,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在阅读中提高理解、写作能力等。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读乖、凭、职等字,会写性、格、凭、贪等13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以及赏析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猫的古怪、淘气等特点以及总分式写作手法的妙处,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猫的特点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课外观察动物的爱好。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通过理解和朗读重点词句,了解作者是抓住猫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为我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式,体会课文蕴含的感情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圈点勾画品读法、学生朗读扮演法等。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基于此我的导入设计为:出示各种猫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喜欢的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之后我会归纳概括猫这种哺乳动物的特点,进而进入本堂课的学习。这样做,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活跃课堂。

(二)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多次朗读,先是老师范读,再是学生齐读,之后是学生自读,在朗读中解决本文的生字词,为之后的阅读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整体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加强学生对文章宏观的理解,为此学生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本篇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这两个时期的猫都有什么核心特点?找到每个时期猫特点的总括性话语。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妙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学生既能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脉络以及所讲的内容,同时还可以掌握本文独特的总分的写作技巧,进而在读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合作学习,重点感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语文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所以应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开展教学。

在此环节整体上会从体会长大后的猫性格的古怪、小时候的淘气的性格特点,以及深入体会作者对猫的情感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首先带领学生整体品读1-3段,边读边思考猫的古怪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并且用关键词完善提供的句子,比如:“它又___________又__________又___________。”“它高兴时会___________,不高兴时会___________。”“它既___________又___________。”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造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再次逐步学习1、2、3段,体会作者用具体的事例、真挚的语言写猫的古怪的特点的手法。

学生细读第1段,找到描写猫老实、贪玩、尽职的句子,体会它的这些特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无忧无虑”“屏息凝视”的含义;体会“任凭……也”“非……不可”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思考作者连用语气词的.作用,进而真正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以及猫性格的古怪,最后指导朗读。(理解词义、体会词语的表情达的效果,是学段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理解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词句的感知,有助于理解作者所写的内容以及所抒发的情感,而多次的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以四人为以小组自学第2段,思考以下几个问题:猫高兴时候的表现是怎样的?不高兴的时候又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次词句用的有何妙处?尤其是“蹭”“印”用得有何妙处?把“几多小梅花”换成“几个小脚印”好不好?为什么?“无论……也”有何表达效果?(教学中应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朗读第3自然,思考猫胆小又勇敢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作者既写猫什么也怕,又说猫勇猛,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同时,在此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可以把猫写得这么具体,再次引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使教学更加具有启发性。同时,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可以为之后习作练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素材积累方面。)其次,体会猫小时候的淘气。学生边读边思考猫小时淘气的表现又是怎样的,你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联想这只猫淘气时的其他表现是怎样的。

(这样既可以充分感受猫的淘气,同时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最后,通读全文,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爱动物、爱生活的人。)。

(四)拓展延伸。

学生需要由课本内走都课本之外,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做到读写结合,为此开展了句子仿写任务。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提问学生本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学生对于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此,我设计了开放式的作业:观察一种生物,尝试写成一篇文章。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的目的。

课文教学设计

1、认识“共、同”等八个生字,会写“土、云、大、禾”四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3、在学习中体会到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

[重点难点]

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难点是体会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

[设计流程]

一、看图谈话,导入新课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图画,说说图上画有什么。

二、揭示课题

三、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1、借助拼音,自由拼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互读,把读错的字找出来,互相纠正。

3、检查认读带生字的词语。

(1)愿当小老师的学生带领大家认读自己会读的生字词。

(2)开火车读生字词。

(3)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再评出读得好和有进步的同学。

自由朗读,读后想想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想向大家请教。

3、小组互相交流,讨论你要请教的问题。

4、再现插图,想想:

(1)蓝天是谁的家?土地是谁的家?

树林是谁的家?大海是谁的家?

(2)它们爱自己的家吗?为什么?

5、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我们应该怎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

四、练习背诵,积累词语

1、听课文录音,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同桌互相背诵,看谁背得好。(不丢字、不添字、背诵流利.)

3、会背诵了,就把课后题中的小鸟涂上颜色。

五、练习,拓展思维

1、小黑板出示课后练习第二题,让学生读读,想想,再填空。

2、小组交流,检查订正。

3、你还知道有什么是谁的家?(如:天空是星星的家,大地是庄稼的家……)

六、指导书写

指导写“云”字时,要告诉学生:“云”字的第三笔是撇折,这是新学习的笔画。

燕子课文教学设计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

引导孩子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培养孩子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

1、让孩子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景色。

2、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3、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件展示“春天的图片”,导入课题。

1、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给大家听。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3、指导“燕”字的写法。(“廿”是燕头,“口”是燕身,“北”是燕子的翅膀,“灬”是燕子的尾巴。)。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5、师小结:我们读课文,可以从题目想开去,可以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有些问题不用老师讲,你自己就能读懂。

设计意图:导入课文比较精当简练,在孩子交流资料中,既帮助孩子积累了优美的词语,又显现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对课题的质疑,激发了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让孩子从整体入手,自孩子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并进行小组交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孩子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孩子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孩子理解相应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羽毛、翅膀、尾巴)。

2、讨论:作者为什么只写这三部分呢?难道他观察不仔细吗?

3、小结:描写景物一定要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去写。

4、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5、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6、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设计引导孩子在学文的基础上,从课文中想开去,体会写景物抓特点的写作方法,最后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深化对燕子特点的认识。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讨论交流。

(1)“蒙蒙的”是什么感觉?(体会春雨的特点)。

(2)读中体会:“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引导孩子读出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

(3)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先引导孩子理解“赶集”的意思,再讨论春天的花草与“赶集”有什么联系?最后说说“赶集”在文中的意思?要让孩子想象花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

4、你能美美地把这段文字读出来吗?配乐指名朗读。

设计意图:以大问题为学习背景,通过读、画、悟、想,让孩子体会想象春天花、草、树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情景,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和燕子的可爱。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我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孩子练读)。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抓重点字词理解句子意思,通过对“斜、掠过、唧唧”的理解尽情的体验燕子飞行的轻快、灵巧和快乐。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板画体会“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对“几痕”和“几根”的辨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2、配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燕子的可爱。

六、作业。

选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模仿燕子外形的写法,抓住这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写一段话。

课文《雷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雷雨》。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教材配有两幅直观的插图,利用图文对照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教学中抓住这两方面,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本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设计理念:雷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着一定的生活体验。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犹如亲身看到,听到,感觉到雷雨的情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进行图文对照,沟通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在体验、观察、阅读中感悟课文的内容,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材分析: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学情分析:到了二年级下册,孩子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比较多的识字方法,能够独立认识一些新字。新课程倡导在生活中识字的理念也已经渗透到孩子的骨子里,他们无意或有意间识字能力不断提高,课外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因此,开展小组交流识字,相互评价能够提高孩子的识字兴趣。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同时也积累了与本课有关的生活素材,生活中学生对雷雨并不陌生,这也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2、会写本课生字,会认生字。

3、培养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方法与途径:

在课前通过观看课件,让学生对雷雨有形象的感受、体验;通过自学、互相交流让学生掌握生字;看图与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去感受雷雨前、中、后的不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初步认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变化的特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五、教学难点:

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观察能力和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准。出示课件“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数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你们猜出谜底是什么了吗?(雷雨)。

2、雷雨在夏季经常出现,你们注意过雷雨天气吗?雷雨天是什么样的呢?想进一步了解雷雨的特点吗?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从雷雨前、雷雨中到雷雨后变化的图片。)(看完后)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感受好吗?(有的说:雷雨前周围的景物变化得真快。有的说:雨下得可大呢!有的说:雷雨过后的`景色真美!)。

3、有一位作者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标出文章的段落.

3、课文读完了,谁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课文共8个自然段,1-3段写雷雨前,4-6写雷雨中,7-8写雷雨后)。

4、读准字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连生字宝宝也被吸引住,要出来和你们见面了,跟他打招呼吧!(出示幻灯片)。

齐读——男女生分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5、记字形。

生字宝宝读准了,样子记住了吗?(出示幻灯片)。

压:一间工厂把泥土给压碎了。

垂:减一减,睡觉的睡减去目。

乱:舌头在嘴巴里乱摇。

(三)感悟课文。

同学们想不想欣赏雷雨的这三个不同的景象?

1、雷雨前(1――3自然段)。

(1)出示雷雨前录像: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生回答乌云、大风、闪电)。

(2)出示满天乌云的照片,(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乌云?)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现在云的样子。(有的说:无数的乌云,有的说:很厚的乌云,有的说:黑沉沉的乌云,还有的说:云很低……)咱来看看课文中怎么说?(出示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同学们,这么多这么厚的乌云压过来,你知道什么是压吗?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如果换成了满天的乌云向你压过来,你又会觉得怎么样呢?(很闷很热)同学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闷热的特点呢?(个人读---评议—齐读)。

(3)你还能从哪里找到很闷很热的感觉呢?(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为什么天气那么闷热呢?(因为叶子一动不动,说明一点儿风也没有。)。

(4)咦,同学们听听,什么来了?(出示大风录音)忽然一阵大风,树枝会怎样呢?(出示句子指出乱摆)练习说话:忽然一阵大风,吹得__________。

《桥》课文教学设计

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难点:理解“桥”的`深刻含义。

1、收集洪水爆发的场面,准备《悲壮》的曲子,制作课件。

2、预习作业: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尝试理解。

一、感受洪水肆虐,孕伏情感,揭题。

1、播放有关洪水爆发的短片,教师有感情朗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幻灯一)。

3、板书课题:16《桥》,让我们走进那个村庄,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设计意图:创设课文所富有的情境,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然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感受老汉崇高的人格与精神。

1、快速默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说说这场洪水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2、想想你从课文哪些语句的描述中感受到了紧急、害怕……找到并划下来读读,交流。

3、师小结过渡。

4、找找课文中的人们作出了怎样的反映?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用一个词形容人们的表现。(惊慌失措)。

(设计意图:疏通课文,进一步从课文语言文字中感受山洪的凶猛,时间之紧迫。为体会老汉精神奠定基础。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1)读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联系洪水所达到的程度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从文中找出依据。

(2)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启发想象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适时引导理解“拥戴”。

(4)读悟: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读着老汉的言行哪几个字印入了你的眼帘?“揪”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拉”吗?为什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老汉为什么要这么做?当时已出现了怎样的情况?你又觉得老汉是怎样的人?(板书:秉公办事)。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腰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5)读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感受到: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此时老汉把小伙子推上木桥意味着什么?

抓“推”导读。

小结:这就是他们拥戴的老汉(读句子)——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逼近,逼近。木桥前,齐胸膛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设计意图:通过指导学生根据老汉言行思考这么做、说的原因,渗透阅读方法——透过字面思考隐含的意思。)。

三、情感延续,铭记老汉精神。

1、学生配乐激情朗读——课文结尾(最后四个自然段)。

2、你从中明白了什么?你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惊讶、敬佩)。

3、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写)。

(1)指名读。

(2)师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写感受及想象送行者的言行加深对老汉精神的感悟。学会根据课文内容拓展想象,补白课文中的空缺,提高言语表达能力。)。

四、理解桥的含义,领悟老汉精神。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用“桥”为题?你怎么理解这个题目?(1)指名说。(2)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1、书写生字,摘录课文中特色句子。

2、读一读哈尔威船长的故事。

小学课文教学设计

如何促进小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如何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全面的发展,我觉得要从以下三个步骤入手:

2)“提问式”英语课文教学英语情境教学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操练课文有效到位操练课文的方法也有很多,如运用游戏,比赛等形式进行操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使操练更有效。1)复述课文。复述课文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最佳方法,是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给出课文中的关键词、短语,要求学生提纲性地口述课文大意。对于有故事情节、趣味性较强的课文可由学生分别担任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表演性复述。还可利用根据课文内容绘制的图片、图表、实物等引导学生复述。

2)师生问答。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组,根据课文内容,学生以小组互相问答,也可在全班由教师、学生共同提问题进行问答。在了解、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师生进行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复习、巩固词汇、句型、语法知识,同时也使口语、听力训练变得简单、易懂,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大为增强。

3)书面练习。在对学生进行听力、口语、阅读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对他们进行一定量的笔头训练。该项训练既要考虑有利于复习巩固本课知识,又要考虑练习题具有综合性、新颖性、灵活性的特点。如可做些选择填空、句型转换、完形填空、改错练习等。此外写日记、小短文也是不可缺少的书面练习。

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应让学生自主参与,充分地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他们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课文教学设计

对于"尊严"一词,学生在理解上是有困难的。因为它太抽象,无法用言语清楚地表达出来。应该说那是一种意会的精神。特别是现在的孩子,对于自尊自强的认知是浮于表面的,不能真正从内心产生认同感。要孩子们通过文中对主要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感受其中深刻的含义那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孩子们毕竟还是有他们阅读后的一些感受和体验的,让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合作学习,相信在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下,也能有一定的感悟。

1、正确认读本课“尊严、逃难、善良、款待、例外、喉结、僵硬、许配、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语,理解“疲惫不堪、狼吞虎咽、骨瘦如柴”等词;正确书写“尊”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含义深刻的语句。

3、能找到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1、抓住描写哈默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2、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学习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

第1课时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尊严》(板书)

边板书边指导书写,这个“尊”字,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尊(上部写得紧凑,不要漏掉短横,下边寸字的横写长一点,平一点,是主笔,把整个字稳稳地托起来。)

齐读课题。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学会归纳。

1、检查字词

沃尔逊杰克逊

逃难喉结僵硬

捶背惬意 善良

2、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预设:指名概况能力较差的学生,引出下面内容)

(3)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再来说一说吗?屏幕出示:

—————(时间),—————(主要人物)随着一群逃难的人(事件起因),来到———————————(地点),他不愿————————而是坚持——————(经过),最后,———————(结果)。

(4)这样,我们就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内容,在以后的阅读中我们也要多加练习。

三、研读课文,体会尊严,领悟写法。

(一)抓中心句,体会尊严。

1、课文的题目就是《尊严》,课文哪提到了尊严?指生交流,屏幕出示句子:

“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指名读、齐读。

(预设:为什么说他有尊严?为什么他什么都没有,却百分之百是个富翁?为什么只要有尊严就是富翁?……)

3、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提出问题就是思考的起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课文,走近哈默,探个究竟。

(二)研读语言

1、要想了解一个人,我们就要去关注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神态的等方面的句子,默读课文,找出描写哈默外貌、动作、语言和神态的句子,画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体会。

2、交流: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哪个词语引起了你的关注?(面呈菜色、骨瘦如柴)

透过这两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什么?

你看他(十分饥饿,脸色苍白,非常瘦弱,瘦的皮包骨头,好像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

引出故事发生背景(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理解词语“逃难”。

a、在逃难的路上会遇到的困难?(没吃的、没喝的、饥寒交迫)

b、书上描写他们已经是什么样子了?(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c、此时此刻他们最需要什么?(食物、水、休息),此刻食物、水对于他们来说就意味着生命。

(2)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哈默,当别人像他施舍食物时,他是怎么做的,交流句子一:

当镇长杰克逊大叔将食物送到他面前时,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从哈默的语言中,体会到哈默想先干活再吃饭。

从哈默的动作“仰起头”,体会到了哈默不想不劳而获,想自食其力。

作者就是通过哈默语言、动作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哈默的自尊、自爱、有尊严。

交流句子二:

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们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三个“不”字,体会到他的坚定。指名坚定的读一读。

“灰暗”了,体会到他的失望,失望的读一读。

“喉结上下动了动“,体会到他已经很饿了,但还是坚持先干活在吃饭。

交流句子三: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站起来”体会到他的激动。

指名激动的读一读。

交流句子四:

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蹲”“轻轻地”体会到他的礼貌。

小结:我们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到哈默强烈的尊严感,杰克逊大叔也是从哈默的外貌、语言、动作中看出哈默是个有尊严的人,我们再来看杰克逊大叔说的话。

四、再悟尊严

难怪杰克逊大叔对他的女儿这样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哈默这个人,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推荐阅读

课后阅读《勇敢的人——哈默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恐龙》课文教学设计

1、小恐龙玩具一个。事先在班中放一个阶段,大家熟悉并喜欢。

2、图片三张。投影仪。

3、纸、笔人手一份。

一、引起兴趣:

这几天,我们班来了位好朋友,它是谁?(小恐龙)

对,(出示)小恐龙和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里,可他还有许多的动物朋友都还生活在森林里。乘着我们国庆节放假的时候,小恐龙也回到森林去看望他的朋友们。动物们见了,都围上来问长问短,想请他说说城市的事情。

二、教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略)

你们说:小恐龙是怎么介绍“城市”的呢?把你听到的、想说的,先跟你旁边的朋友说说。

三、讨论:

(一)幼儿先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二)幼儿回答,根据幼儿的回答顺序出示图片内容,并一一分析:

1、 “斑马线”

1) 幼儿讲述内容。“小恐龙介绍马路这段,谁还有补充吗?”

2) 老师完整讲述这一段。

3) 斑马认为“城市”是一个很疼的地方,这种对城市的印象对不对?请讲讲你的理由。(什么地方是有道理的)

小结:马路上一条条线叫人道线或横道线,人们过马路的确要在上面走,那是遵守交通规则。但它不叫斑马线,只是一条条相似。应该:城市是个讲交通规则的地方。

2、“花奶牛”

1) 幼儿讲述故事内容。请其他幼儿补充。

2) 老师完整讲述这一段。

3) 花奶牛为什么会认为“城市是一个很痒的地方”。这种对城市的印象对不对?什么地方介绍的正确,什么地方不对?(试互相抓痒)

小结:城市很大,很难找,所以要地图来帮忙,这一块那一块表示不同的地方。但并不是花奶牛身上的图案,小恐龙在他身上乱画,才使花奶牛认为“城市是个很痒的地方”。应该:城市是个很大的地方。

3、“抽水马桶”

1)幼儿讲述内容,请其他幼儿补充。

2) 老师完整讲述这一段。

3) 小松鼠和小动物们认为“城市是个没羞的地方”,这种印象对不对?请讲讲你的道理。

小结:城市里的爸爸妈妈是喜欢在……看报纸,那是在卫生间关上门的,所以城市是个文明的地方。

四、讲述:

可是,刚才被小恐龙这么一介绍,林林里的小动物们都不喜欢我们的城市了。今天,还是让我们大(二)班的小朋友来介绍给动物朋友们,我们的城市到底是怎样的。大家先商量一下,把我们的城市最明显的特点介绍给大家。

1、幼儿商量讨论,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2、幼儿讲述。2~3个幼儿。

3、用简笔画画出自己想介绍的内容。

老师巡回观察,先画好的先相互介绍。老师选取部分作品待用。

4、投影仪出示幼儿作品,让幼儿介绍。6~8个。

《理想》课文教学设计

1.多重朗读,理解诗意,领悟诗理,品尝诗味。

2.能仿写诸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之类的句式。

3.能切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理想,并如何去去实现理想。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以朗读为主,从中悟得诗理,对其中的深奥含义不必作死抠式理解,允许学生见仁见智。

一.导入:《在山的那边》中里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海就是孩子心中的美好理想。谁能说出关于理想的名言。

二.自由朗读一遍,给生词注音,如缀连、洗濯、寂寥、玷污、诅咒(全班齐读,要求响亮、有力量。

三.让学生边读边理解诗意,不能理解的提出来,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可能的疑问可参看教参上有关分析。

四.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五.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六.再读全诗,要求有情感。

七.作业:仿写。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白鹭课文教学设计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文质兼美、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的散文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全文条理清楚,共10个自然段,“总—分—总”结构。第1自然段为第一段,总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第2-5自然段为第二段,具体从颜色、身段写白鹭的精巧;第6-9自然段为第三段,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无穷;第10自然段为第四段,总写“白鹭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全文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写出了白鹭的外形和活动之美,语言朴实流畅,优美如诗。尤其是字里行间饱含的那份浓浓的诗意,使人回味无穷。全文看似状物,读来却优美如诗,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精巧美、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对美进行描写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法国作家罗丹的话:“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说说对名言的理解。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美,去发现语文课本中的美。

2.你们还记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句吗?

这是大诗人杜甫的名句,(背一背)。说说从诗句中发现美了吗?谁见过白鹭?指名说说(出示图片)让学生边观察边听介绍:白鹭,体长约54厘米,全身羽毛雪白,繁殖期间头部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以后消失。主要生长在我国的长江以南等地方,春夏季多活动于湖边沼泽或水田中,主要以小鱼等为食物。

13.出示杜牧的诗句: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让学生自由读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其实,许多伟大的作家就是善于从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比如郭沫若老先生就能够从平凡的白鹭身上发现它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板书课题:白鹭)。

4.他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白鹭》。

5.简单了解作者。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剧本《屈原》、《蔡文姬》等。

二、感知课文内容。1.听读课文。

作者笔下的白鹭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2.自主探究。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美得像一首诗?谈谈你的理解。(2)学生汇报教师适当点拨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a.(师播放白鹭以及白鹤、苍鹭朱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精巧。师点拨:作者拿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更突出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b.第5自然段: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美在哪里?有没有缺点?文章里是怎么写的?重点语句: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教师出示:

战国时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写一位美丽少女时是这样描写的:“东家有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用来形容人美得恰到好处,不能有丝毫变化,否则就不够完美。郭沫若就借鉴了这种方法来描写白鹭,这样写你觉得妙在哪?(设计意图:便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的含义,从而体会白鹭的完美、协调、精巧。)。

练习读一读这句,读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形体美得恰到好处。(学生练习品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白鹭的完美,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2过渡:课文中除了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美?体会白鹭钓鱼的画面美:

c.合作探究:第6自然段中,如果把“钓”换成“啄”字可以吗?好不好?(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体会白鹭栖息的神态美:

d.小组交流:白鹭既然不是在“望哨”,那它可能是在干什么呢?(3)小结。

作者笔下的白鹭不仅外形优美,而且还是一只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鹭,它的美不仅美在眼里,更像一首诗一样美到人的骨子里。这么美的白鹭我们能不喜爱吗?能不赞美一番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踏着音乐再次去欣赏一下白鹭诗一般的美丽吧。(出示图片)。

三、课外拓展。

欣赏唐代杜牧的诗《白鹭》。四、结束语。

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美无处不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白鹭》。

1.读题:带着自己对上节课的理解读,一句话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白鹭的精巧体现在那些地方?指名答。

二、学习第6—8节“韵味无穷的诗”

过渡:天公造物,如此完美,白鹭不仅是一首精巧的诗,而且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2.音乐起,师范读。

读后交流:白鹭觅食(钓鱼)图白鹭瞭望图白鹭低飞图。

3.师:你最喜欢哪幅画面?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细细品读,看看哪些描写使得画面如此生动,从而吸引了你。在你认为值得咀嚼的词句下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a出示:第六节。

(1)抓“钓”与“捉”、“叼”、“捕”等字进行比较,体会“钓”字的闲静、悠然,拟人化的手法。

3白鹭只会用长喙啄鱼,现在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师:是的,白鹭是水鸟,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是,作者不说白鹭“叼鱼”、“捉鱼”、“叼鱼”、“捕鱼”,而说它“钓鱼”。请一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大家闭起眼睛想象。(指名一生读)。

我仿佛看到一个人,静悄悄地站在清水田里,垂着钓竿,悠然地等待鱼儿上钩,神态是那么闲适自在。

(2)整合文本,加深理解,感受画面。

清水田,清澈透亮,微波粼粼,一两只白鹭站着。绿水、白羽、铁喙、青腿,多么雅致!你能联系上文中白鹭的外形描写(第五节内容)具体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画?(如:“你看,在清水田里,有一只白鹭,雪白的蓑毛,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怎嫌黑,它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

(3)指导朗读。

清水田,白鹭钓鱼,那么宁静,那么悠然,那么雅致,仿佛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图画,让人陶醉,让人欣赏。指图:多美的一幅图画呀!让我们读出这些优美的文字。

(4)指导背诵。

悠闲的垂钓,悠然的田园生活,多么美妙,值得我们嵌在玻璃框里,嵌在心里,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b出示:第七节。

(1)晴天的早晨,朝霞迷人。别的鸟忙着觅食、争鸣,而白鹭却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大安稳,似乎有些摇摇欲坠,而它却很悠然。

指图:孤独,绝顶,看似不稳,实却悠然,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白鹭在望着风景,它在我们眼里也成了最美的一道风景,谁来用朗读来表现这美丽的风景?

(2)“人们说它是在瞭望,可它真的是在瞭望吗?”看啊,白鹭高雅脱俗,悠然自得地站立,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你们说,它在瞭望吗?请以“晴天的早晨,白鹭孤独地站立在小树地绝顶”为开头说说你的遐想。音乐起。

白鹭栖息,高雅脱俗,引人遐想,不正如诗吗?朗读。

c出示:第八节。

4鹭,他会说些什么?烧好了晚饭,等着家人回来的妈妈,看见低飞的白鹭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说出自己的想象)。

师:白鹭悠然,观者也悠然。这充满诗意的白鹭,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合璧成一幅幅清新宜人的画面,让我们再次回眸,用心去体验这三幅美景,将3个自然段连起来轻声读读。

三、学习第9—10节。

[读懂作者,体验情感美:诗人感受万物,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的诗意。有谁搜集到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及其背景吗?(抗日救亡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监视、干扰,作者只能即兴写一些短章,歌颂白鹭的洁白无暇、美丽动人,正是对一切丑恶、污秽的揭露与批判。)。

——此环节的设计视课堂情况灵活处理。]。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作业。

1.收集一些写白鹭的诗句。(必做题)。

2.个人或小组合作将白鹭改写成一首诗,或找到白鹭的图配诗歌(选做题)。

3.拓展阅读,郭沫若《石榴》或高尔基的《海燕》。(选做题)。

白鹭。

外形美。

身段。

颜色。

韵味无穷的诗。

5一首精巧的诗。

水田钓鱼。

不同场景中的美枝头瞭望。

空中低飞。

课文教学设计

一、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1)朗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主人公遭遇了怎样的家庭不幸。

(2)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用笔把表现主人公艰难谋生的词句画下来,多读几遍,交流感受,体会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性格。抓住“洗衣、、烧饭、缝缝补补、拾柴、捡破烂”等词体会主人公为生活而忙碌奔波的形象,感受主人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人物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抓住“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幸运之门”等细节,体会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2、结合立志写作、遭遇打击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百折不挠的性格。

(1)朗读第三、四自然段,交流感受。在写作的道路上,夏洛蒂遇到的挫折

(2)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体会夏洛蒂向骚塞请教前后不同的心情。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体会吓洛蒂的坚强性格。

(4)合反思权衡,开拓新路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不服输的性格。

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服输了吗?你从那里看出来?

(5)结合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的有关情节,理解感悟主人公

(6)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主人公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的喜悦。

二、回归整体、感悟成功

1、交流对课题“小草和大树”的理解,领会题目通过鲜明对比抓住读者、发人深思的艺术,进一步体会主人公与命运和世俗偏见抗争的勇气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理想的性格。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课文掌声教学设计

1、课前放音乐,多么熟悉的歌曲,大家都知道这是《爱的奉献》,那么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爱吗?(学生3—4个)你们对爱都有着不同的体会,是呀!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座,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送上一杯热茶,爱是向有困难同学伸出友爱之手,爱还可以怎样表达呢?这节课我们就在掌声里体会这篇课文当中深深的爱。

2、按一下大屏幕,齐读课题。

3、看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

4、那好,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相信你们读了课文就会找到答案了,快去读读吧!

1、谁愿意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你们说得很对,英子是一个自卑、胆小的人,有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呢?

3、汇报。

4、对,同学们给了英子两次掌声,是为什么呢?你从两次掌声里有什么体会呢,认真读一读课文,然后把你的体会在小组内说一说。

5、学生通过读文、找词、谈感受,与此同时追问,如果你是英子你会怎样想。

6、我们就带着英子这种矛盾、胆小、自卑的心情读一读(指名、齐读)。

7、对呀!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体会这热烈而持久的掌声,这两小组的.同学读一读,感受一下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另外两个小组请你们为英子的勇气响起那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8、同学们听到这样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此时此刻,如果你是英子的话你会怎么想。

9、是呀!这掌声里充满了同学对英子的鼓励,这掌声时充满了同学对英子的信任。与此同时,英子的心里也充满了同学们的无限感激。

10、这是同学们送给英子的第二次掌声,那么第二次掌声中你又能体会出什么呢?请其它小组继续汇报。

11、对呀!这一次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把赞扬的掌声送给了英子,那就让女同学试着读一读,男同学响起那赞扬的掌声。

12、师:从那以后,英子就象变了一个人似的,她变成了什么样子?

1、英子的变化真大呀!是什么力量让英子有了这么大的转变,是掌声、是爱、拉近了心的距离,是掌声、是爱给了英子巨大的鼓励,让英子勇敢地笑对人生。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爱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2、希望同学们都来做传播爱的使者,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播洒爱的种子,让爱滋润每个人的心甜。

爱,对于现在孩子说,并不陌生。但在生活中他们只知道去接受别人的爱,却从末体会到向别人付出爱也是一种快乐和幸福。本文就是通过同学们向英子献出爱,这爱改变了英子,使英子笑对人生。文章很感人。因此,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主要是让学生在文中体会同学们对英了的爱,和英子对同学的感激之情。不仅要把一节语文课上好,还要让学生从中受到更为深刻的思想教育。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

1、学习常见文言词语,感受语言特点。

2、培养语感,丰富语言仓库。启发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了解文言常用词。(第一课时)。

2、能把言和意融合在一起。(第二课时)。

【教学难点】。

培养语感。

【关键点】。

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文言文是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它。今天我们就学习清朝作家沈复所写的《童趣》。

二、作者简介。

沈复,清朝常州人,工诗画、散文。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三、默读课文。

利用课下注释及字典扫清文字障碍。

四、生齐读。

五、师范读。

六、生自由朗读。

七、找单个同学读。

引导学生们纠正同学读错的字音,并及时在投影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引起学生们的注意。然后强调句子的停顿。

(用个别示例,使学生明白现在的读法跟以前有所不同。)。

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表示明显停顿,·表示极短停顿)。

八、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措施:

1、学生提出有疑问的字词,学生老师共同解决。教师用投影出示下列关键词关键词:细(仔细),察(观察)昂(抬)首(头)项(颈项,脖子)果(果真)驱(赶)强(同“僵”僵硬。是通假字)。

2、出示特殊句式:

判断句:(“盖……”表判断)。

省略句:(“使”后省略宾语“之”)。

被动句:(“为”在这句话中解释为“被”)。

九、翻译全文。

措施:几个学生试译全文,有不同意见同学之间可随时提出来,大家一同探讨。最后老师用投影出示译文。

十、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目的:加强理解课文。

十一、进行背诵比赛。

十二、作业。

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语。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诗,虽然短暂却令人回味无穷。也有人说,童年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不管怎么说,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属于自己的童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童趣》这一课。

二、首先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三、接下来请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

四、问题探究。

问题一:文章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

明确:群鹤舞于空中的青云白鹤图。

问题二: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二部分: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这一部分依次写了三件物外之趣。

问题三:三件趣事你最喜欢哪一件?

问题四: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三件事在程度上是加深的。

问题五:作者年幼时的想象合理吗?为什么?

明确:围绕联想与想像来答。

问题六:本文的主旨是怎样的?

明确:写作者童年的物外之趣。

问题七: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明确:语体简约、含义深刻、用词准确。

措施:学生进行讨论总结。

五、同学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回答的不错。

下面请同学们提出疑问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六、再次请同学们背诵课文。

七、请问同学们,学了此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八、小结。

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吧,不但要善于观察,而且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九、作业。

写自己童年中有趣的事。

《恐龙》课文教学设计

1、知道一些常见恐龙的名称以及生活精神。

1、能插接的恐龙蛋图片;幼儿自带恐龙蛋玩具。

2、《恐龙世界》录象;大记录纸一张。

3、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尝试提出问题。

1、导入活动:神秘的恐龙蛋

——教师出示一个很大的可以打开的蛋宝宝图片:看看谁来了?小朋友猜猜它是什么蛋?(幼儿自由猜测)

——教师:咔嚓,蛋宝宝裂开来了,瞧,谁出来了?(恐龙出来了)

——教师:原来这是一个神秘的恐龙蛋,小恐龙就是从这个恐龙蛋里钻出来的。

2、交流:我所知道的恐龙。

——幼儿交流讲述。

3、设疑:我还想知道什么。

——教师:小朋友真能干,已经知道了这么多恐龙的知识。那除了这些我们已经知道的,你们还想知道哪些恐龙的知识呢?你可以把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解答。

——鼓励幼儿大胆提问,教师对幼儿的提问用文字的形式及时地记录在大记录纸上。

4、观看《恐龙世界》录象,解答幼儿疑问。

——小朋友提了这么多恐龙的问题,怎么办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象,找一找有没有我们要的答案。

——幼儿观看录象后,教师针对记录纸上的问题让幼儿自己解答。

5、恐龙是怎么灭绝的?

——可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在地球上称霸了一亿七千万年以后却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消失的呢?请你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幼儿自由讨论、猜测并交流。

1、有条件的幼儿园可组织幼儿参观恐龙园。

2、可组织幼儿继续收集恐龙的图书、图片、录象资料,了解恐龙之最,举行“恐龙知识大比拼”的比赛。

课文《夜色》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正确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

1、认读本课十三个生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生字词卡片、实物投影等。

教师和学生一起表演一起唱。

2、师:你们喜欢这首歌吗?谁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老师想知道你们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今天还有一位小朋友也想和我们一起谈谈自己眼中的夜色。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它。

1、师:请同学们试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它。(教师巡视,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2、小组内检查生字,谁全认对了,就是识字大王。

3、检查读文情况。

1、教师配乐范读,提问: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都听懂了什么?

教师随机板书:害怕不害怕。

2、师:你们理解的真好,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意思后,下一步该怎么办?

教师追问:对于这篇课文,你们认为弄懂了什么,就把文章读明白了?

3、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通过再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抓住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进行体会。

4、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5、总结后投影美丽的夜景图片。

6、教师:在夜晚也能看见美丽的景色,从此(出示: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引导学生体会意境。

7、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课文。

1、猜词游戏。

2、背诵课文。

1、美读课文。

2、搜集所学生字。

学生和教师一起表演一起唱。

(夜晚的景色)。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谈论眼中的夜色。

学生齐读课题。

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识字。

组长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识记情况,对全读对的同学奖励小红星。

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齐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

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谈论自己收获。

要细读课文,把课文真正弄懂。

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把握主线: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怎样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了?然后带着问题读文。

(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孩子的胆小。在此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读法并练习朗读。

(2)根据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不害怕的原因。

学生体会花草微笑的样子感受景色的美丽。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小朋友看到的美丽的事物。

学生欣赏美丽的夜景图片。

学生体会后展开想象,自己在漆黑的夜晚可能会看到什么?练习用书上的句式说话。进一步体会夜晚的美丽。

学生练读后,各自展示。听者评议。

20夜色。

害怕------------不害怕。

课文秋天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2、了解秋天的特点,感受秋天的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学习生字新词。

2、步认识秋天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1、生字卡片、描绘秋天景色的投影片、课文朗读录音带。

2、准备具有秋天特点的景物。如:树木花草、瓜果庄稼等。

天空: 高 蓝

稻子: 熟 黄

梧桐叶: 黄 落

燕子: 飞到南方过冬

(包括导引新课、依标导学、异步训练、达标测试、作业设计等)

一年有几个季节?每个季节都有什么特点?图上画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板书课题:秋天。

1、初看。学生自由地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看看图上都画了什么?

2、细看。按顺序说出图画上的景色。

1、初读。让学生自由地读,要求不加字、不丢字、不读断词,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细读。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图文对照,带着两个问题:

(1)秋天是什么样的?

(2)课文主要讲了秋天的什么景色?在小组内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相机比较课后两组句子。

3、熟读。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指导读好长句子。

4、听录音,配乐朗读。想象课文中描述的秋天景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饥饿的外星人

1、指导生字的书写。本课生字中有些字的读音容易读错,要重点指导。蓝、金、落、池、当。

2、分析字形时要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蓝:笔画较多,上边是草字头,中间的左边是两竖,右边是半个竹字头,下边是皿落:上下结构,三点水在草字头的下边。游:左边和中间部分学生是熟悉的,右边是卧人下边一个子字。报:可用熟字服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3、写字教学。学生临写生字之前,教师要有重点地做些指导。然后让学生先观察田字格的范字,再动笔写。

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

a类:填空。

1、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 )。

2、小鱼藏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3、蚂蚁爬在梧桐叶下,把它当作( )。

b类:回答问题。

1、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秋天的稻田是什么样的?

3、稻田边的燕子在干什么?

五、布置作业课下请同学们收集有关秋天的诗歌、实物,分别举办金色的秋天的诗歌朗诵会和物品展示会,进行交流、评比。

课文《童趣》教学设计

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2背诵、理解全文。

[过程与方法]。

跟读,朗读,讨论,背诵,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2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文言文:古代的书面语体。

特点:简明,典雅。

学习方法:熟读成诵,组词换字,领悟文意。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分组读。

用组词换字的方法解决一些字词,注意成语要整体解释。做练习二。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和同学共同解答。

讨论:

1、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2、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3、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体验与反思)。

4、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多角度思考: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

学生自由背诵,可以选择背自己最拿手的一段,没有自觉主动背诵的要背抽签强制背诵,并且不能选择段落。

[作业]。

课程探究。

[板书设计]。

夏蚊成雷群鹤舞空怡然称快。

物外之趣丛草森林虫蚁野兽土砾丘壑怡然自得。

二虫斗草间庞然大物驱之别院。

[教后记]。

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课文内容充满趣味,理解文意不难。新课标要求尽量避免讲到用法,着重放在积累词语,人文体验上,所以避免搞通译。一定要当堂成诵,分段进行较好,让学生自己选择背得最好的一段来试背,有助于提高背诵的积极性,学生非常的欢迎,逐个检查抽选段落考问费时又使学生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