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最新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优质8篇)

最新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优质8篇)

作者:GZ才子 最新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优质8篇)

爱国标语通过短小的文字传达出深深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编写爱国标语时要注意言简意赅,让人们一目了然地感受到其内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的爱国标语,让我们一起感受爱国力量。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一

《荷马史诗》是具有丰富意义的光辉巨著,它既是完美的文学作品,又是研究古代氏族社会的重要历史文献。

它正式成书于公元前 6 世纪。包括两部史诗,一部为《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另一部是《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史诗的内容来源于公元前 12 世纪末希腊岛南部地区的阿开亚人和小亚西亚北部的特洛伊人之间发生的一场 10 年的战争。战争结束后,民间便有了许多传说,传说以短歌的形式歌颂战争中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并与古希腊神话交织在一起,由民间歌人口头传诵,代代相传,每逢盛宴或节日,就在氏族官邸中咏唱。大约在公元前 9 世纪至 8 世纪,盲诗人荷马(约前 9―8 世纪 ) 以短歌为基础,将之加工成演唱本,于公元前 6 世纪正式形成文字。公元前 3 世纪至 2 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对它进行完整的编辑和审定,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荷马史诗》。《荷马史诗》是欧洲文学最早的和最重要的作品,它为后世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促成了无数巨著的诞生。

恩格斯说:“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因此,《荷马史诗》这一部过渡时期的作品,包含的野蛮的东西如杀戮、残暴、无休止的战争、视女人为私有财产等都要从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去认识,否则就会感到不可理解。

整篇刻画英雄人物的果断、勇敢、坚强,展现英雄人物的智慧是《荷马史诗》的主旨。《伊利亚特》一开篇诗人就说出“阿呵琉斯的愤怒是我的主题”,史诗以此为主线组织安排材料,着重歌颂了氏族英雄的高贵品质。全诗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是描写阿可琉斯拒绝参战的情形,这样就为表现其他英雄的形象留传了足够的空间。无论是希腊军中的狄俄墨得斯、埃涅阿斯,还是特洛伊军中的赫克托耳,他们的英勇善战都是在这一部分得以表现的,这种写法也为最后突出阿可琉斯的无比威力奠定了基础。一旦阿可琉斯参战,战局立即扭转,杀死赫克托耳,那他就很自然的表现出最高的英勇。

《奥得修斯》突出了希腊印象奥得修斯的智慧,并通过他讲述的惊心动魄的漂流经历,展现了古希腊人同自然的斗争,其中包含了许多远古时候的神话。《奥的修斯》前半部分写海上遭遇,富有浪漫色彩;后半部分写家庭生活,富有现实色彩。如误入巨人岛,用智慧杀死独眼巨人――海神波塞冬的儿子,将他的大勇大智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他回宫后并不是毫无防备的扑入妻儿的怀抱,而是仔细拟订了向求婚的贵族子弟们复仇的计划。

史诗展现的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让我们感到既陌生又羡慕的时代。对英雄的重视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英雄的交锋包含着最独到的理解、最大的温柔和最极端的残酷。如得胜的阿可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拖在车后,绕城示威。但在9 天后特洛伊的老王前来哀求归还尸体时,他被这位老人的哀伤打动了,将他儿子的尸体还给了他。特洛伊人悲痛而隆重的埋葬了自己的英雄。同时这个时代也让现代人困惑不解:人像牲口一样被屠杀和买卖,女人被当作财产一样转让,神与神之间彼此猜忌和互相斗争。

史诗的结构异常精美。两部史诗的时间跨度都长达 10 年,但前者只描写了 4 天的战斗、 21 天的埋葬仪式和 26 天的空闲时间共计 51 天;后者也只集中描写了 41 天的活动。与主题有关的事件构成核心故事 , 其它的社会活动、贸易往来、宗教活动和生产作为穿插。

史诗以自然的质朴的口语写成,运用了大量“荷马式的比喻”,这些比喻新鲜、奇特,极富表现力。世俗刻画人物简洁明了,寥寥几笔便勾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并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写和英雄战斗描写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达到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写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只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现在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

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

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

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

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

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

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知道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写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达到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人类的野蛮性是无时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战争,而能把野蛮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战争的创作,恐怕也只有《伊利亚特》了。

在《奥德赛》中,虽然更多的内容是描写诸神的安排、奥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但是在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写。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其次,不得不谈谈它的文辞如何之巧妙、华美和伟岸.一部史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然而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气势雄浑。作为叙事诗,它的辞采运用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语言描写富于表情化,贴合人物的性格及场景设置,而且不乏幽默感。从这些语言对话中,读者不难推测出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尔与艾阿斯决斗前所说的话: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国王的儿子,士兵的将领,

你切莫把我当成不谙战事的孩子或妇人。

我是一个精通战事懂得如何杀戮的人……”

用连续几个称呼来叫对方,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从的一种礼仪,又恰如其分地驳斥了对手的挑衅,给对手以一种只可意会的讽刺挖苦;而后面的话语则以一种近乎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赫克托尔内心的自信和与对手决一死战的决心。诸如这样恰当的语言描写在全诗中比比皆是,因为《荷马史诗》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而这,也正是本诗的特长之一。第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而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来描写动作是本诗的一大亮点。比如雅典娜帮助奥德修斯等人追杀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摇起埃吉斯,凡人的灾星,

把求婚者吓得昏头转向、四窜奔逃,

像那春暖日长季节的牧牛,被纠缠不休

的牛虻追赶叮咬,发疯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秃鹫,从大山扑下,

平原上的小鸟惊叫逃窜,在云层下面,

却不能抵挡鹰鸷的猛扑,悲惨死去,无可抵御。

奥德修斯等人正是这样,横扫宫殿,追杀求婚者。

伤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头纷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单调的杀戮过程描绘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动物格斗,表现英雄的勇猛及对手的惨败,又不自觉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真可谓一石二鸟。另外,正是通过语言与动作描写的有机结合,才使《荷马史诗》的故事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写得气势宏伟。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当数《伊利亚特》第二卷中对希腊联军和特洛亚联军的各自布阵及其成员来源的描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支军队所来自的城邦介绍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领及其宗族历数一遍,而且还详细描述他们的战斗力(不无夸张之处)。作为一首诗,这的确显得罗嗦、冗长而且拖沓,但是作为文学史学作品,这些描述却显示了战争双方的雄厚的实力,增强了战斗场面的气势,正是这些描绘,使《荷马史诗》的战争场面变得无比宏大,气势无比雄浑。

最后,《荷马史诗》的结构严谨,故事性强,读后让人拍案叫绝。《荷马史诗》是文人根据特洛亚战争后流传在民间的神话和英雄传说加工整理而成的.虽然特洛亚战争确有其事,但是民间传说便必有其虚构性,一些人物及事件定有虚构之嫌,而且在不同地方可能有相互矛盾的传说流传下来,而且不必说希腊神话中的诸神本已虚构,况且相当大一部分人认为《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并非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写作队伍完成的(根据对两部分的详细比较)。但是即便如此,《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亚战争”仍然是一个结构紧凑合理的、人物事件并行不悖的完整的故事,这不能不令人佩服。先是诸神的一场争吵引发了人间战争的祸端,随后诸神各自支持一方,使战争开始并且变得旷日持久,而后希腊联军内部引起矛盾,使战争局面不可捉摸,再后来联军消除矛盾,重归于好,团结一致,最终攻陷特洛亚城,战争以希腊联军的胜利而告结束;而战争结束后,又以一个希腊将领回家的经历为线索描述了希腊联军的下场,而这些事件都是由无所不能的诸神所预先设计好的。如让阿基硫斯预言阿伽门农“会为他的傲慢付出生命”,后来阿伽门农果然死于非命;又如赫克托尔得到神谕,预言阿基硫斯会被阿波罗杀死,后来亦得到实现。这些故事既宣扬了命定论的观点,又讴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畏命运、不怕牺牲、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说文辞的华美是诗歌的固有特征的话,那么如此严谨的故事情节却超越了它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史诗中的典范,给后世的史诗创作提供了借鉴和模式。

读诗,要用心投入,置身诗意之内;读史,要能从书中出来,借古喻今。而读《荷马史诗》,这部史诗,则须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浅出的目标来要求自己,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而说到对《荷马史诗》的整体印象,我总结了一下,表达为八个字:瑰丽奇伟,悲壮雄浑。

神话一直都是孩子们的向往,在看《荷马史诗》以后,我更加是这么认为。美国有一部非常大电影《特洛伊·木马屠城》,影片的内容就是出自《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书和电影的细节也有差别,书是偏向于描写希腊的神,而电影是表述人的,可是这两者又是那么紧密地联系着,不能缺其一。

特洛伊一战到底是真是假,一直都是世界之谜,可如今已在土耳其挖掘到特洛伊的遗址,这多少也有点证据证明特洛伊曾经辉煌得存在。这场战争充满了希腊特有的神话色彩,这是如此,使人感觉到这场战争的盛况是如此空前绝后。

正所谓乱世造英雄,这场战争无正义可言,表面说是有世上最美丽的女人海伦引起,实际上还是权力在做崇。帕里斯听神的指示,爱上了希腊国王弟弟的妻子海伦,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于是希腊就借此正式攻打特洛伊,在两军对峙的时候,希腊国王就很直接的告诉了他弟弟,别傻了,我不是为你的女人而来的,我要的是更大的权力。战争就是如此莫明其妙地开始了。

赫克托尔是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的哥哥,特洛伊最优秀的战士,他的父亲称他为“天下最好的儿子。赫克托尔有一条原则:敬重神明,忠于妻子,保护祖国。然而赫克托尔被逼上这场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爱他的弟弟,他要捍卫他任性的弟弟的爱情。当希腊大军列大特洛伊城外时,赫克托尔毫不犹豫地应战了。作为父亲,他是那么深情地告诉还抱着一个小宝宝的妻子:“我也想看着我们的孩子长大,然后有许多的姑娘追求他。”无论是哪一方面,赫克托尔都堪称伟大,包括他最大的敌人阿喀琉斯也同样是如此认为。

阿喀琉斯是全希腊最好的战士,他刀枪不入,骁勇善战,唯一的致命伤是脚踝,这是神话的魅力。他似乎天生就是属于战争的了,他热爱战争,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杀手。他的母亲是神,预言阿喀琉斯若是参加这场战争就必然会死亡是相连的,他最后还是选择了荣誉,他不甘于平凡,在希腊的神话中,它是最勇猛的战神。在赫克托尔杀了他的表弟后,他亲手杀死了赫克托尔。最懂英雄的人就只有英雄了,阿喀琉斯最后对赫克托尔说了一句,我的兄弟,我们很快又会见面了,改变了阿喀琉斯一生,导致阿喀琉斯死亡的并非是他一直向往的荣誉,而是平静而不平凡的爱情。他爱上了他的俘虏,赫克托尔的表妹布里塞伊斯。他让他的部队回希腊去,而他却毅然进入了木马,起初我也不明白他为了什么,原来是为了救他心爱的女人。帕里斯射中了阿喀琉斯的脚踝,书上说是由于太阳神阿波罗帮助帕里斯,阿喀琉斯在临死之际,抱着布里塞伊斯,“我征战一生,是你给了我平静。”原来英雄最后想要的也不过是平静。

特洛伊沦陷,战争也就结束了,英雄们的灵魂也得以平静了。有人如此写过,在战争的最后,我们记住了阿喀琉斯的强大,赫克托尔的伟大。我们不禁要问,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不知道。

战争的背后到底又蕴藏了什么?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古中国到古埃及,从古印度到古巴比伦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学经典:《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红楼梦》《安徒生童话》……我最喜欢的是《荷马史诗》,在这个寒假中,我把它读完了。

《荷马史诗》分为两部分:伊利亚特涸奥德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赛德”。

这一部分讲的是奥德修斯和他的士兵们因为风暴,所以和大部队分开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为惹怒了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卷进风暴失踪了。而奥德修斯因为刚开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艰辛。

终于,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将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杀了,和自己的妻子佩涅和儿子特勒团聚了。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让我们领悟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正所谓“十年寒窗中状元”。咱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状元,可他们那一个不是苦读出来的?他们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奋斗,只为了科举的那一天中状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得到回报。

通过读《荷马史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自己汗水浇灌过的果实,才是真正的丰收,才是真正的喜悦!

《荷马史诗》的作者是公元前的伟大诗人荷马。该书是其代表作,也是使荷马至今广为流传的原因。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讲述了阿珈门农,阿开奥斯人的国王,阿特柔斯之子,在十年前,在盛大宴会上,因为大蛇吞食九只雏鸟与一只成鸟而得到了宙斯的神谕:他们将乘上巨大的船只所组成的舰队,集结众多优秀而同天神般的领袖,号召其最为英勇的勇士,将这些英雄豪杰聚集起来,背井离乡,踏上十年征程,以征服最为宏伟庞大的特洛亚城(伊利亚特)。最后,满载战利品与荣耀而归,同时,也是为他的兄弟,伊里斯报仇,重夺荣耀的故事。


相关文章

1.小学《荷马史诗》读后感

2.《荷马史诗》读书笔记精选作文

4.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优秀范文

5.名著读后感浓缩成的经典句子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二

中国的春秋战国与西方的古希腊处于同一时期。有人称那是人类精神史上的黄金时期: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苏格拉底,孔子,墨子,老庄等等一系列的天才在一个时代相继出现,成为人类思想的先驱。同样在这个匪夷所思的年代诞生了东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巨著荷马史诗与《诗经》,这两部记录了两国不同的民族性格与对战争的不同理解。

在《伊利亚特》中作者是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战争的:“双方的战士们呐喊着如洪水般在殷红色的战场上搏杀,盾牌的肚脐撞在了一起,长矛像一条饿急了的巨蛇一样颤抖在武士的手中。等待着吃上人肉。很多人忙着剥下死者的铠甲,流出的肚肠也被匆匆经过的人群踩踏。一个牧羊人站在高高的山上欣赏着这场战争,就像看他的山羊角逐一样。望着山间的瀑布如同伤口处的鲜血般飞流而下。”不计其数的暴力细节描写使整部书都充斥着这样对肌肉与武力的极端崇拜。以致于伟大的英雄有力量与权利去伤害众神,让阿瑞斯痛苦地吼叫着离开战场,让阿芙洛迪忒哭着奔向母亲的怀抱。

而在《诗经》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则都是十分含蓄的。一般来说,作战的细节都会略去不提而浓墨重彩地铺陈王师军容的华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并且有十分强烈的反战情绪:“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靡靡。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这也直接影响到后来文人在战争题材选取时更多地突出征夫恨,闺妇怨这样的主题。如“嫁女于征夫,不如弃路旁。”“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春花落兮春日晖,秋风起兮秋叶飞。春日迟迟犹可至,客子行行终不归。”这种对战争的厌恶使我们对战争英雄的看法与西方截然不同,否则吕布就已经站在阿喀琉斯的高度上了。而假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卫青说的话,霍去病可能就黯淡在历史的星空中了。因为中国对军人的要求是宽和仁厚,而不是西方的唯勇至上。

另外,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荷马对双方的英雄都给予了同等的肯定,而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则必须首先确定正邪立场才能开始战斗。

这一切的原因或许都可以归结中西的民族性格上。欧洲是个相对贫瘠拥挤的地方。无法承受大量外来人口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演变为对外侵略的动力。因此,希腊人财富的来源不是土地,而是掠夺。强大的掠夺并奴役弱小的一方。对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只有奴隶主与奴隶两种人,自由的对立面就是被压迫。一次次异族的入侵,一次次血腥的战争,一次次残酷的压迫,导致了希腊人尚武与追求自由的性格,告诉他们只有武力才能带来财富,自由与尊严。(因此某位西方哲人曾说:“自由,民主,博爱是人类在一次次压迫与反压迫之后衍生出的对自我权利的追求)就这一点而言,希腊与特洛伊同时具备了强大与追求自由这两大英雄标准,于是才有了荷马对交战双方的双重肯定。

但战争对中国人来说就不是这样的了。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过上小康生活。战争则只能带来对原有劳动成果的破坏。汉人的财富源于土地而非战争。

而且,中国的征服者对百姓采取的都是相对平和的抚慰政策,不会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统治者是谁并不重要,只要不破坏劳动成果便是好皇帝。所以,在中国绝大部分战争中正义的一方,总是反侵略一方。

民族生活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民族性格的差别,民族性格的差别造成了文学作品的差别。没有绝对的是与非,两本书都是民族原始性格的一面镜子,反射着两个民族古老智慧的火花。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三

一位教授说:“追溯西方经济思想,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他的代表作是《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但是西方最早的经济思想应该是出自荷马史诗。”所以我怀着追寻人类之和最原始经济思想的目的,拜读了荷马史诗,本以为荷马史诗就是一本诗集呢,可是找到它是才知道,原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据传是由盲人荷马根据人们的口头传说整理,润色而成。

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不足,所以关于诗人本身我们所知甚少,但要在世界文学史中提起《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巨著,却几乎是无人不晓。它们不仅生动地对我们描绘了当时氏族社会最繁荣时期的情况,而且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部书都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特洛伊战争,不过不是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而是以战争为背景,各取其中一小部分来叙述。

《伊利亚特》描述的是战争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希腊国王斯巴达的妻子海伦,引起双方酣战10年。天上诸神各助一方,或从旁观看。一直到第十年的时候,因为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的首领阿基里斯为争夺战俘发生争执,于是阿基里斯一怒之下拒绝出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里斯的愤怒”——并请求天上的神惩罚阿基门农。护佑阿基里斯的神让希腊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而让特洛伊军队连连获胜。

看到这种情况,阿基里斯的密友帕特洛克斯力劝阿基里斯出战,但结果不遂人意。于是他便穿上阿基里斯的盔甲亲自上阵,企图借助阿基里斯的威名吓退特洛伊人,结果却被特洛伊著名战将赫克托尔识破。赫克托尔立即将帕特克罗斯杀死。阿基里斯闻讯悲痛万分,下定决心要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

英勇的阿基里斯在战场上杀死了赫克托尔,并把他的尸体绑在战车后面绕城而行,惨败的特洛伊城哭声震天。赫克托尔的老父前来哀求,要赎回儿子的尸体,阿基里斯不准。但在神的帮助下,阿基里斯还是终于醒悟,把尸体归还给了老人。

《伊利亚特》的故事写到这里为止。以后的故事在另一部史诗《奥德赛》中得以描述。按照神意的安排,阿基里斯亦战死,再后来,阿凯亚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洗劫了这座昔日富裕繁华的城池。阿凯亚的战士们班师回朝,回到自己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奥德赛》就以这种返乡行成为背景,描写了希腊联军将领,伊达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海上因得罪了神,而经历了种种风险和磨难,后又得到神助,最后终于靠着非凡的才华与英勇,平安返家,与妻儿团聚过上了美满生活。

荷马史诗是最早反应古希腊奴隶主阶级经济思想意识的著作,古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属于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占有制转化时所出现的初期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史诗》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认为财富就是土地、牲畜、谷物等等具体的使用物品,这是从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角度得出的财富概念。

从《史记》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奴隶主还不鄙视体力劳动,甚至以自己有高超的生产技能而骄傲。这是因为当时还处在家长奴隶制阶段,奴隶的数量还不多,劳动生产率又很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没分离,剩余产品还不足以使奴隶主摆脱体力劳动。但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已经开始,《史记》中就曾提到对奴隶必须勤加督促,还经常使用“高贵的主人”和“卑贱的奴隶”这样的词句。

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占有制转化的完成是以梭伦改革为标志的。梭伦改革是公元前594年由雅典执政官梭伦所发动的一次经济和政治的改革。这次改革在经济方面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在政治方面原则上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这次改革调整了自由民内部各阶层的经济政治关系,确立和巩固了奴隶制国家,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基础。

此后,雅典出现了一些奴隶主思想家,其中,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经济学说方面的代表。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四

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古中国到古埃及,从古印度到古巴比伦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学经典:《希腊神话》《荷马史诗》《莎士比亚戏剧》《红楼梦》《安徒生童话》……我最喜欢的是《荷马史诗》,在这个寒假中,我把它读完了。

《荷马史诗》分为两部分:伊利亚特涸奥德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奥赛德”。

这一部分讲的是奥德修斯和他的士兵们因为风暴,所以和大部队分开了。而在路上,他的士兵因为惹怒了太阳神阿波罗而被卷进风暴失踪了。而奥德修斯因为刚开始得罪了海神波塞冬,所以回家的路十分艰辛。

终于,他历尽艰辛回到家乡,将那些背叛自己的人杀了,和自己的妻子佩涅和儿子特勒团聚了。

《荷马史诗》中的“奥德赛”让我们领悟到“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正所谓“十年寒窗中状元”。咱中国有许许多多的状元,可他们那一个不是苦读出来的?他们经历了十年的艰苦奋斗,只为了科举的那一天中状元。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可以得到回报。

通过读《荷马史诗》,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自己汗水浇灌过的果实,才是真正的丰收,才是真正的喜悦!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五

一开始感觉三十来岁来读《伊利亚特》,是不是有点晚了,属于补课。读了以后,发现一切来得刚刚好,最近读书总是有这句话在脑子里萦绕,按照荷马的说法,这是神有翼飞翔的话语。

《伊利亚特》和电影《特洛伊》讲的是同一个故事。《特洛伊》很震撼,故事情节的推动有着现代人非常现实的逻辑,我们看起来很容易理解,电影里面也没有出现神,即便阿基琉斯的母亲也是人样的母亲讲话。

如果讲《伊利亚特》关于神的部分裁剪掉,我想,这个故事所有的转折变得莫名其妙。比如小时候写作文,正在干一件坏事,突然想起父母或者哪位名人的一句教导的话,发现自己错了,要改变自己。有时候这个转折也发生在内心中的自我、本我、超越,莫名其妙的对话。

现在看来,这样的写作幼稚可笑。《伊利亚特》正好用神来解决了这个问题,故事在神和人之间穿梭。站在故事之外来看,这就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神可以操控人,一句有翼飞翔的话,就改变了人原有的行为逻辑。

《伊利亚特》的读者站在故事之外看,故事美得不得了,神和人都充满了个性,而且人跟孩子一样,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小癖好,表现得却很率真。而人因为相信神,面对不可把控的变故,表现得自在、安静。

《伊利亚特》扣掉神的部分,扣掉的正是命运。幼稚的写作虽然往往是编造,真实的生活却不可避免地出现突然的转折,往往也弄不清楚,不知道是突然想起了谁、突然看到了什么、突然明白了什么,但总是觉得非这样去做不可。大概毛姆笔下的《月亮与六便士》真是如此。

80后很少能真真认识到命运,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工作、买车、买房、生小孩、二胎,一步又一步,一环扣一环,这不是命运,这是工作流程。

有人说我们一生都在比,小时候比成绩、大了比有钱,老了比儿女成绩,最后就比命长。大家都在同一个轨道上,能比什么?无非就是这些。

当像《月亮和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一样,突然一天发现,我真的应该改变了。那才是命运之神第一次向你招手,伊里斯有翼飞翔的带来了宙斯的话。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六

一位教授说:“追溯西方经济思想,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公元前四世纪左右的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他的代表作是《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但是西方最早的经济思想应该是出自荷马史诗。”所以我怀着追寻人类之和最原始经济思想的目的,拜读了荷马史诗,本以为荷马史诗就是一本诗集呢,可是找到它是才知道,原来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据传是由盲人荷马根据人们的口头传说整理,润色而成。由于时代久远,资料不足,所以关于诗人本身我们所知甚少,但要在世界文学史中提起《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两部巨著,却几乎是无人不晓。它们不仅生动地对我们描绘了当时氏族社会最繁荣时期的情况,而且对后世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部书都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特洛伊战争,不过不是从战争开始到战争结束,而是以战争为背景,各取其中一小部分来叙述。

《伊利亚特》描述的是战争最后一年中51天内发生的故事。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了希腊国王斯巴达的'妻子海伦,引起双方酣战10年。天上诸神各助一方,或从旁观看。一直到第十年的时候,因为希腊统帅阿伽门农和阿凯亚部族中最勇猛的的首领阿基里斯为争夺战俘发生争执,于是阿基里斯一怒之下拒绝出战——这就是著名的“阿基里斯的愤怒”——并请求天上的神惩罚阿基门农。护佑阿基里斯的神让希腊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而让特洛伊军队连连获胜。看到这种情况,阿基里斯的密友帕特洛克斯力劝阿基里斯出战,但结果不遂人意。于是他便穿上阿基里斯的盔甲亲自上阵,企图借助阿基里斯的威名吓退特洛伊人,结果却被特洛伊著名战将赫克托尔识破。赫克托尔立即将帕特克罗斯杀死。阿基里斯闻讯悲痛万分,下定决心要重返战场,为好友报仇。英勇的阿基里斯在战场上杀死了赫克托尔,并把他的尸体绑在战车后面绕城而行,惨败的特洛伊城哭声震天。赫克托尔的老父前来哀求,要赎回儿子的尸体,阿基里斯不准。但在神的帮助下,阿基里斯还是终于醒悟,把尸体归还给了老人。

《伊利亚特》的故事写到这里为止。以后的故事在另一部史诗《奥德赛》中得以描述。按照神意的安排,阿基里斯亦战死,再后来,阿凯亚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洗劫了这座昔日富裕繁华的城池。阿凯亚的战士们班师回朝,回到自己的家园,开始了新的生活。《奥德赛》就以这种返乡行成为背景,描写了希腊联军将领,伊达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海上因得罪了神,而经历了种种风险和磨难,后又得到神助,最后终于靠着非凡的才华与英勇,平安返家,与妻儿团聚过上了美满生活。

荷马史诗是最早反应古希腊奴隶主阶级经济思想意识的著作,古希腊早期的经济思想属于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占有制转化时所出现的初期奴隶主阶级的思想意识。从《史诗》中可以看出,古希腊人认为财富就是土地、牲畜、谷物等等具体的使用物品,这是从奴隶制自然经济的角度得出的财富概念。从《史记》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奴隶主还不鄙视体力劳动,甚至以自己有高超的生产技能而骄傲。这是因为当时还处在家长奴隶制阶段,奴隶的数量还不多,劳动生产率又很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没分离,剩余产品还不足以使奴隶主摆脱体力劳动。但是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已经开始,《史记》中就曾提到对奴隶必须勤加督促,还经常使用“高贵的主人”和“卑贱的奴隶”这样的词句。

古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占有制转化的完成是以梭伦改革为标志的。梭伦改革是公元前594年由雅典执政官梭伦所发动的一次经济和政治的改革。这次改革在经济方面消除了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残余,在政治方面原则上废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这次改革调整了自由民内部各阶层的经济政治关系,确立和巩固了奴隶制国家,奠定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基础。

此后,雅典出现了一些奴隶主思想家,其中,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经济学说方面的代表。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七

世界名著之所以是世界名著,其关键在于获得世界各国人的肯定与推崇。《荷马史诗》作为世界名著,想必也早已被无数的读者欣赏品味鉴评过了,如此一来,我的这篇读后感未免显得沧海一粟,其力也细,其功亦微;即便如此;读过此书后的感情冲动还是让我不得不写下这篇读后感。

首先,《荷马史诗》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么一点:表现战争,动人心魄。读《荷马史诗》的人,如果对它里面的战争场面描述和英雄战斗描述无动于衷的话,那么只能证明读者的心不在焉已到达了如同白读的程度。写战争场面的史诗或史书,各国想必都有,然而能把战争场面描述得如此富有震撼力、如此摄人心魄的,恐怕也仅有这一本古希腊人的诗篇了。在《荷马史诗》尤其是《伊利亚特》中,战争已经完全现出了它的原形——血腥与野蛮。就这一点来说,连此刻的某些用高科技手段拍摄出来的好莱坞影片中的战争场景都无法与之比肩。

“……他一心想打死伊德莫纽斯却被对手先投出的枪刺中,

喉咙被穿了一个大洞。

他就像一棵耸立于山间的橡树或白杨树,

或是挺拔的松树被木工挥舞的利斧砍倒、

运到海边去做造船的木料……”

“……他利落地倒下,枪还扎在心脏处,

枪杆随着还在跳动的心脏颤抖……”

“……莫诺提奥尔特不甘示弱,

砍中了他的脑门,脑壳劈为两半,

两颗血淋淋的眼珠落在他脚下的尘埃里,

身体晃悠悠地倒下……”

真不明白连看到太阳西沉就忍不住“啊”的一声叫出来的金圣叹看到这些描述会做出如何反应。像这样的血腥场面,在一般的令人作呕的恐怖读物中或许能找得到,甚或有甚于此,然而把这些用诗句来表现出来,却到达了无可比及的艺术效果,即外俗内雅,当诗人贯注了他的真挚感情于这些吓人的诗句中时,他就已经摆脱低级趣味的写作,而进入艺术的创作了。人类的野蛮性是无时不在的,真正完全反映它的便是战争,而能把野蛮性合理而又完美地溶入战争的创作,恐怕也仅有《伊利亚特》了。

在《奥德赛》中,虽然更多的资料是描述诸神的安排、奥得修斯的奇遇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可是在对英雄事迹的叙述中,也从不避讳露骨的战斗场面描述。这些战争场面一样让人身临其境、心惊肉跳、热血沸腾,仿佛能找回尘封了的对冷兵器时代的冲突的记忆。

其次,不得不谈谈它的文辞如何之巧妙、华美和伟岸.一部史诗,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算得上是鸿篇巨制了,然而读起来却是那么的朗朗上口,那么的形象逼真,那么的跌宕自如,那么的气势雄浑。作为叙事诗,它的辞采运用简直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境地.第一,人物语言描述富于表情化,贴合人物的性格及场景设置,并且不乏幽默感。从这些语言对话中,读者不难推测出人物性格以及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给我印象最深的,赫克托尔与艾阿斯决斗前所说的话:

“艾阿斯,宙斯的后代,

特拉蒙国王的儿子,士兵的将领,

你切莫把我当成不谙战事的孩子或妇人。

我是一个精通战事懂得如何杀戮的人……”

用连续几个称呼来叫对方,这既是西方人普遍遵从的一种礼仪,又恰如其分地驳斥了对手的挑衅,给对手以一种只可意会的讽刺挖苦;而后面的话语则以一种近乎幽默的语气表达了赫克托尔内心的自信和与对手决一死战的决心。诸如这样恰当的语言描述在全诗中比比皆是,因为《荷马史诗》有一半左右的篇幅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而这,也正是本诗的特长之一。第二,动作描述具体传神,并且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多处比喻手法的运用来描述动作是本诗的一大亮点。比如雅典娜帮忙奥德修斯等人追杀求婚者的那一段:

“……雅典娜摇起埃吉斯,凡人的灾星,

把求婚者吓得昏头转向、四窜奔逃,

像那春暖日长季节的牧牛,被纠缠不休

的牛虻追赶叮咬,发疯似的奔跑.

像那爪利嘴硬的秃鹫,从大山扑下,

平原上的小鸟惊叫逃窜,在云层下头,

却不能抵挡鹰鸷的猛扑,悲惨死去,无可抵御。

奥德修斯等人正是这样,横扫宫殿,追杀求婚者。

伤者发出撕心裂肺的痛嚎,躺倒一地,

人头纷落,血流成河……”

比喻手法把单调的杀戮过程描绘成了人皆能懂的形象逼真的动物格斗,表现英雄的勇猛及对手的惨败,又不自觉地加入了作者的感情倾向,真可谓一石二鸟。另外,正是经过语言与动作描述的有机结合,才使《荷马史诗》的故事成为丰满完整的有机体。第三,即使是直接的白描也写得气势宏伟。这一点表现得最突出的当数《伊利亚特》第二卷中对希腊联军和特洛亚联军的各自布阵及其成员来源的描述。作者不厌其烦地把每一支军队所来自的城邦介绍清楚,把那里的人的首领及其宗族历数一遍,并且还详细描述他们的战斗力(不无夸张之处)。作为一首诗,这的确显得罗嗦、冗长并且拖沓,可是作为文学史学作品,这些描述却显示了战争双方的雄厚的实力,增强了战斗场面的气势,正是这些描绘,使《荷马史诗》的战争场面变得无比宏大,气势无比雄浑。

点,又讴歌了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不畏命运、不怕牺牲、与悲惨命运作斗争的精神,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说文辞的华美是诗歌的固有特征的话,那么如此严谨的故事情节却超越了它的文学性,使之成为史诗中的典范,给后世的史诗创作供给了借鉴和模式。

读诗,要用心投入,置身诗意之内;读史,要能从书中出来,借古喻今。而读《荷马史诗》,这部史诗,则须既能投入,又能化出。正是以深入浅出的目标来要求自我,我写下了这篇读后感。而说到对《荷马史诗》的整体印象,我总结了一下,表达为八个字:瑰丽奇伟,悲壮雄浑。

读完荷马史诗的人生感悟篇八

伊利亚特述说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大将阿基里斯之间的冲突,以此为焦点,详细叙述了在特洛伊战争中十年发生的故事。

阿伽门农抢走阿基里斯,于是阿基里斯当众立誓不再参加作战,希腊联军因此节节败退,阿伽门农只好遣人请求阿基里斯参战,但是阿基里斯不为所动;阿基里斯好友帕特罗克洛斯被赫克托尔所杀,阿基里斯为了替好友报仇,改变初衷重返战场,他战无不胜,亲手杀死赫克托尔,因此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只身与阿基里斯交涉,希望能用重金赎回赫克托尔的死体。

奥德赛描写伊塔卡岛国王奥德修斯攻克特洛伊后返回家乡,却在途中漂泊了十年的故事。

两部史诗都主要描述英雄的故事,但是风格上仍有所差异。伊利亚特描写特洛伊战争中的两军的激烈厮杀,奥德赛描写英雄作为普通人的感情。荷马史诗深动刻画众多英雄形象,阿伽门农傲慢无礼,阿基里斯恃才自傲,赫克托尔爱国护民,奥德修斯聪颖睿智,潘尼乐普贞洁不二等等。

虽然伊利亚特与奥德赛各有千秋,但是它们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没有互相孤立,而是互相衬托。伊利亚特的焦点是阿基里斯的故事经历,但是它的结局直到奥德赛中才有交代。奥德赛的主角是奥德修斯,可是他的英雄形象在伊利亚特中已经有了鲜明的形象,并且暗中埋下了伏笔。此外,奥德赛中交代许多在伊利亚特中已经出现的重要人物的结局,因此奥德赛就是全部荷马史诗的共同结局。

两部史诗除了本身具有史料价值外,描绘从氏族部落时期到奴隶制萌芽之时古希腊社会的生活场景。在史诗的描述里,众神的干涉尽管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显示了命运的威力,但是人的勇猛坚强、忠厚诚实,以及崇尚自由和光明的美好品德,也会影响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