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评价(优秀10篇)

2023年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评价(优秀10篇)

作者:念青松 2023年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评价(优秀10篇)

这些即兴的决策,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即兴表达中,我们需要培养对不同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这里,我们为大家精选了一些优秀的即兴表演片段,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艺术的热爱和创造力的追求。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一

今天听了陈老师的《蝙蝠和雷达》,我收获颇多。

陈老师的课,我想用三个词来形容:有效、耐心、主动。

一、陈老师的课堂是一个有效的课堂

陈老师教学思路非常清晰,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方法非常有效,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1、陈老师以课件出示蝙蝠动画,并配以自己有声的语言介绍蝙蝠,引出课文的题目,导入新课,又以课件出示雷达,再配以自己有声的语言介绍。现在的学生对蝙蝠和雷达可以说很陌生,课件呈现,形象直观,让学生一下子就认识了它们,同时配以老师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具体地了解蝙蝠和雷达。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必然会产生兴趣:课文写的是关于蝙蝠和雷达的什么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初读课文时,陈老师让学生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并说说读懂了什么。待几名学生说完后,陈老师适当的'鼓励:我们读书就是要边读边想,在课堂上敢于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这简短的一句激励,渗透出的是教师教学的技巧;这简短的一句激励,不仅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而且激励着更多的学生去说。

3、陈老师课件出示词语,学生齐读,并说说看到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或需要提醒同学们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并最终发现规律,老师注重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如果能坚持着经常这样去做,长期下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必然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4、陈老师让学生动笔书写词语,提出了一个要求:看谁写得又对又快又好?对、快、好我都要。“又对又快又好”这简单的六个字,其实就是对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字如其人”。写字,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而且是一个人文化素养的体现。因此,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对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陈老师正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5、陈老师课件出示课文结构,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分别找出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三方面的,并说明自己的分段理由。陈老师逆向教学,有别于高年级教师,但是陈老师提供课文结构,等于为学生指引了学习方向,再分段也就不难了。这样的方法,对于四年级学生是切实有效的,学生自然表现都不错。

二、陈老师的课堂是一个耐心的课堂

作为一个教师,任何时候都应该对学生充满耐心,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尤其在公开课上)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听完陈老师的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耐心。

1、陈老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学生读完后,这时安静的课堂却传来一名学生的读书声,陈老师没有打断他,而是一直耐心地等待他读完,并表扬:xx同学(名字没记住)在其他同学都已经读完后,还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继续读完,很好,有些学生可能做不到。教师的耐心,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鼓励,一种支持。耐心的基础上,再加以鼓励,给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学习的兴趣。我想正是因为这样,这位学生才有勇气在安静一片的教室里继续读完课文。

2、课上到一半,准备让学生再读课文时,陈老师注意到班上有一组学生一直没有发言,便把朗读的机会让给了他们,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组学生按自然段开火车读课文,不管他们读得好不好,陈老师都耐心地听着他们读完,读完后再让别的学生评价。我们再次看到了老师对薄弱学生的关心和耐心。

3、陈老师课件出示课文结构,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分别找出文中哪些段落是写这些方面的。陈老师又一次将耐心进行到底,又一次等待着刚才那名学生最后读完,又一次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注。这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三、陈老师的课堂是一个主动的课堂

陈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重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陈老师都恰到好处地引导和鼓励,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尽情驰骋,尽情展示自己。这节课真正做到了教师致力于导,学生循导学读,并在教师的点拨之下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二

语文教学中的习作评价的问题和方式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在《蜀相》中用敏锐的眼光欣赏台阶上毫不起眼的小草,从中发现了每一个生命独特的春情春意。习作评价中老师也应该智慧地使学生“春暖上身”,智慧地用诗人的眼光、诗人的感悟、诗人的情怀,去发现、欣赏、呵护学生的习作,让习作点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智慧地淡化评价要求,尊重个性

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恐怕就是写作给他们带来了挫败感。教师善意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学生肯定少,否定多。久而久之,学生视写作为“畏途”,提笔前已背上了“包袱”.所以,教师要淡化统一的评价要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其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体验收获,体验自信。

为此我们把本班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对学生的要求和布置的任务是不同的,在他们所交的习作、日记、小练笔中我以不同的评价语和评价要求对待,正视他们的个性差异,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尺度要求也不一样。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哪怕是修改了一个标点,增加了一个好的词语、一句具体生动的话,我都为其加分,绝不吝啬。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强、而不善书面写作的学生,()如果按照书面情况给予评价,显然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那就给他们做口头作文的机会,适当提高他们的作文成绩,同时不忘提醒:“你说得真好,如果写得也很好,那就更棒了!努力吧!”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结构、修辞、文采上去作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哪个层次,对达到目标的学生,都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

这种个性化的评价与鼓励,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智慧地情化评价语言,贴近生活

言为心声,习作是心灵的自然流露。阅读孩子的作文就是触摸孩子的心灵。在评价中,教师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心理医生,敏锐地洞悉学生的心理问题,让情感化的评语成为一剂良药,滋润学生的心田,去除学生的心病,使之“拨开云雾见太阳”.

为此,老师要善于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根据习作的内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对其作出评价。如“老师真想学会你做那道点心的方法,如果你能把做点心的过程写得再具体一些,那老师一定能学会”;“你们家的小猫实在是太可爱了,短短的二百多个字却写出了别人几张纸也表现不出的生气来。看来,要想写好作文一定要仔细地观察”;“真想和你一起去钓鱼,因为你笔下的那条小河实在是太美了!”再如学生总有不如意的时候:考试成绩不理想,和小伙伴吵架,生活中遇到了挫折……他们常常会将这种消极情绪倾诉在习作之中。面对这样的习作,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隐私,站在学生的角度为他们考虑,利用情感化的习作评语,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及时疏导、教育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挫折,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

学生每每拿回习作本第一件事便是看老师的批语,从老师批语的字里行间去寻思是否被老师肯定、赏识或是激励。所以,对学生习作批注一定要带着老师的真情,哪怕是批评指正的,也一定要真诚,以老师真情的批语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抒发他们心中的真情实感。

三、智慧地美化评价符号,增进感情

以往教师的作文批改符号都是统一而又生硬的,即使是写得好的段落也仅仅是打上几个小圆圈。而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有着丰富情感的孩子,所以我觉得教师应用丰富多彩的评价符号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活跃习作的气氛。

习作点评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本身的巨大创造潜力,所以应该让学生知道老师不管什么形式的鼓励,都是出自老师内心深处的对他们劳动成果的肯定、一种最真诚的爱护。这种爱护会在学生心里留下永远的烙印,会时时产生努力前行的动力,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得到发展。

四、智慧地细化评价标准,增强自信

翻开大多数班级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我们想,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的习作自信会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新理念下的评价应该是促使学生以成功者的良好心态进入后续学习,而绝不是找学生的漏洞。在批改时,教师要用“放大镜”努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一点一点地助其进步!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细化评价标准”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对每个学生的要求是循序渐进的,如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向成功的彼岸。而对于习作能力好的学生的评语是:“你真是生活的有心人”,“你真会观察生活”,“你真会发现”,“语言生动活泼”,“恭喜你越来越会写了”,“你今天真棒!应该尽情地狂欢一下”……学生感到每次习作都有进步,都有成功,因此对习作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习作的热情再一次得到提高。

儿童在习作中常有智慧火花的闪耀,它是儿童自我努力、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标志。我们要智慧地发现这些闪耀的火花,智慧地细化评价标准,做善于发现闪光点的伯乐。

习作评价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我们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用赏识的方法激励学生,用期待的方式鼓励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去智慧地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评价可以很美,而且可以更美!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三

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适度引入

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静

选入语文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优秀作品,但一些作品由于时代间隔,学生对文化背景了解不深,在学习课文时产生许多障碍,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甚至导致对文本的曲解。教学这些课文时,教师如能适时适度地引入相关资料,会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文本视野,使“学生思维的双翼不为教材所禁锢”,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一、课始蓄势导入,铺垫引领

一些背景资料的引入,可安排在导课环节,这样的安排运用得当,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是有很大帮助的。

1,了解写作背景,为奠定基调引入

在学习文言文时,学生觉得头痛,有的是因为作品内容较为难懂,或作品本身情趣不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功利性太强,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只强调“字、词、句、段、篇”的翻译,而不去关注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针对一些课文,如能在导课环节有目的地引入背景资料,会激活文言文教学思想性、艺术性这一维,为课堂教学定下思想与情感的基调。

在讲授《陋室铭》一文时,笔者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引用了下面一段民间传说――

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州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和州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知县,他又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了此景,又作了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气得肺都要炸了,又为刘禹锡在城中寻了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知县一筹莫展,哑口无言。

在授课伊始讲述一则与作品有关的传为佳话的故事,可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审美的愉悦投入学习中去。

2,走近作者本人,为亲近作品引入

阅读往往是需要知人论世的,而这样的知人论世,往往要建立在适当引入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最好能够达到化用无痕的境界,在情感上影响学生,使教学顺利展开。

某次听一教师执教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执教者的朗读声情并茂,但学生却并不动情,上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课后方知学生对作家的名字产生了怀疑,课文注释说这是一个东北作家,但学生却觉得这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于是产生了例如此类的疑问:“他怎么会有一个‘日本’式的名字?既然都已经取了日本人的名字又何必假惺惺地说爱国呢?”这些疑问憋在心里,大大影响了其后的学习效果。如果当时引入以下资料,可能结果就大不一样: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1936年夏天,从北平来到上海的他,忽然想起当时上海文化界有一种模仿人名字和文字的坏风气,于是决定给自己取一个别人难以模仿的笔名。经思量再三,他把平时少有人用的复姓“端木”作为姓氏,把东北家乡红高粱的别称――“红粱”二字移来作名字,这样就成了端木红粱。后来又将“红粱”改成了“蕻良”。

这是很中国化的名字,“蕻良”还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很多时候,作品打动人是因为作者的人格魅力,特别是一些充满激情的文章。而当读者觉得其文与其人不符时,在心理上也就会拒绝进入。

二、课中因势引入,深入解读

1,拉近文本距离,为突破教学难点引入

在课堂教学中,会遇到一些教学难点,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思维受阻或打不开的时候,教师要乘势引入背景资料,在一些关键点上触发学生,打开学生的思维,更深入地完成文本的解读。

在教学《老王》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对那一段历史知之甚少,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对人物理解的深度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如:三轮车为什么被取缔了?“我”和丈夫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收入应该不会低的,老王为什么担心“我”丈夫看病没有钱?“我们从干校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去干校?(教学论文)如果能对这些背景资料作些必要的介绍,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也就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

由于背景资料的适时引入,学生有了理解的拐杖,教学难点的突破就顺利多了,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2,感知人物形象,为走进人物内心引入

教材中有许多写入的作品,它们的主人公并不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往往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要做好开渠引水工作,适时地引入一些资料,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起阅读的欲望,便于他们在阅读中与主人公进行更好的对话。

某次《香菱学诗》的公开课:

师:为什么宝玉认为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

学生百思不得其解。

师随即以幻灯片(《葬花吟》为背景音乐)展示香菱之“美”,以及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

对香菱学诗,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个人的看法:宝玉称赞有加,可见他是欣赏女孩子学诗的。他不遵从封建礼教对女孩子的种种规定。所以宝玉心仪的是生活在诗意中的女子,只有这样的女子才是他尘世中的心灵知己。

最后出示香菱在作品中的名字资料,如此一番,学生已和小说人物走到了一起,真正感受到谐音背后的含义――可怜的香菱。

三、课末循势插入,拓展深化

1,增加文本厚度,为深化主题引入

一些资料不能过早引入,需要在教学充分展开的基础上,在最需要深化的时候,给予“重拳”出击,这样可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吕老师在课堂一开始,就直接告诉学生,中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梁晓声,而后就出示了关于梁晓声的背景资料,并从中引出《母亲》一文,随后切入到课题。

而滕老师则恰恰相反,他将这一环节置于课堂的末端。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之后,引出“有了这么一位忘我牺牲的母亲,怎么能不做好儿子呢,母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从而再切入到介绍梁晓声背景资料的环节,这样不仅顺应了人的成长过程(从一位爱看书的小学生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而且还升华了课题――让孩子们感同身受,从感动于作者的母亲而更加爱自己的妈妈。吕老师的课上,孩子们充当的是“旁观者”,关注的是作者的母亲,在滕老师的眼中,孩子们是“当事人”,让他们更多地关注自己,从而显得更有教育意义,更富有震撼力!

2,拓宽文本视野,为延伸课堂引入

我们要引领学生精读一篇文章,但不仅限于此,应引入资料,引领学生以此作为学习的起点,带读更多的书,更加深入地自主阅读思考,这样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得到极大扩张。

有一位教师执教《少年闰土》,临近尾声安排了这么一个环节:

学生展开热烈交流,一致认为他一定身体健壮,身材魁梧。他们会热情地相互问好,共同回忆少年时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教师稍作评价之后,分发《故乡》中“我”回故乡再次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选文,学生自由默读。紧接着学生围绕闰土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师依旧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推荐大家在课后完整地读一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阿q正传》、《祝福》、《药》等作品,下堂课再作交流。

该教师成功地将课文相应的原作《故乡》中描写“我”与闰土见面的那一段文字引进课堂,使得下课成了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开始。

当然,背景资料的引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灵活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比如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分发一些背景资料,辅助学生阅读进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引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于引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的、有价值的学习。

【推荐人语】

一位成熟的'教师,必定是一位娴熟驾驭资料的教师。“胸有成竹”,那是基于对文本千锤百炼的读解,对各种材料百般挑剔的筛选,然后用“修炼成精”的独到眼光加以整合、重构。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适度的引入,只是这整体动作中的一环。听过陈静老师的课,再来看这一篇论文,我的感受颇深,她已捕捉到了语文教学的张力,即能让材料引入“起承转合”,随文起舞,以拓展、深化语文课堂的空间与时间。

一位可爱的老师,应有发自内心对学生、对学科的热爱。陈静老师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对于教育,她有执著的热情,与学生天生结缘;对于语文,她有良好的悟性,置身课堂,自然灵动。她崇尚快乐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语文的园地里自由、欢快地奔跑。她重视孩子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主张贴着孩子的心教。她与学生之间几乎是零距离交流,因了这份亲和力,她的课堂充满了阳光。熟悉她的人,都会被她的热情感染。

一位走向未来的教师,应与学生一同成长,共同经历神奇的语文学习之旅。知识来得及,体验等不及。语文尤其需要体验,在言语的体验中丰富心灵,增长智慧。一位走向未来的教师,还应是一位具有勇气不断超越自己的教师。我们缺的不是知识,而是缺少发现的视角,对于文本阅读视角的发现,对于学生视角的捕捉,这是陈静、我与“金戈名师工作室”其他学员永远不会停歇的功课。

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金戈

[附]

遇见,便不再分离

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陈静

阴天,傍晚,车窗外

未来有一个人在等待

向左,向右,向前看

爱要拐几个弯才来

说到“情缘”二字,我总会想起这首歌。人的一生中能遇见的彼此倾心的东西并不多,你幻想过无数种人生,人生却总会给你另一个答案。

从教十三年,换了四个单位,遇见形形色色的孩子,每一处都留下我或深或浅的脚印。

头几年的乡野生活,让我真正成为了一个孩子王,和一群半大的孩子总有说不完的话。不会忘记――天气好的时候,我的课堂就在河边的草坝上,我捧着一本“心灵鸡汤”式的读本,大家你一段我一段轮着读,朗朗的声音和着山野的风飘向远方。

那届学生毕业了,我也找到了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人生轨迹的方式,我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授课模式,开始关注先进的语文教学理念。记得有一个学期,我每周四上午等学生早读完之后,就骑上半个小时的自行车,赶到县实验中学,只为听第三节徐老师的语文课。徐老师的课堂永远对我开放。那段时光于我而言是如此的宝贵,风雨无阻地听课,听完之后再反思,我如那个春天的小麦苗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一切我能汲取的露水,我打心底里感激这一路上悉心帮助我的导师们。

今年春天,我走进了让人期待的“金戈名师工作室”,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拥有丰厚的人生阅历与教学经验却又异常谦逊,他们拥有教育影响力与荣誉却又分外低调。他们站在教改的最前沿,引领着我去开启语文课程教学的一扇又一扇大门。我们围绕“文学作品的言语发现”这一主题,分文体开展细致的研究。在导师金戈的引领下,我潜心琢磨“散文教学中的言语发现”,前期我阅读了大量的资料,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总结出“作者情感的流动是散文阅读的核心”这一命题,并以此为抓手展开《老王》的教学实践:通过言语发现理解“老王”与“我”的关系,从而理解“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公开课后,金老师对这节课作了独到的点评。各种思想在实践中碰撞,我们在碰撞中成长。

渐渐地,我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细腻灵动,与学生无间融合。课堂是属于你的,也是属于我的。我们一起在课前三分钟里朗诵心爱的诗歌,一起聊最热点的话题;在阅读欣赏课中,一起分享最喜欢的作家作品,一起写诗一起写歌;在光影世界中,一起观赏经典影片,一起自拍微电影;我们将课堂搬到教室以外,自发组织了文学欣赏交流讲座,给学弟学妹们好好秀了一把。哪怕到了初三,我们也照样“玩语文”,每天在班级里更新“班级微博”,每周展示“有图有真相”,每月一期发行“班刊”,这一切只因有你――“语文”,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遇见。

遇见,便不曾忘记,遇见便不再分离。

因为语文,我们永生相依。

个人介绍:

陈静,女,1978年11月生,浙江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浙江省温州市教坛新秀,温州市师德楷模,所带班级被评为温州市先进集体。论文曾获温州市初中语文教学案例评比一等奖,温州市20教师教育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承担多节市、县级公开课。

语文格言:用心聆听语文的声音,一同感受语文的丰美。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四

激趣,顾名思议即激发兴趣。从心理学来说,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情绪态度。地理教学中的激趣,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活动获得情绪上的满足,对地理产生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思想政治学习中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的主体作用。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地理教学中的激趣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1.教育客体的因素

作为我们教育客体的初中学生,年龄多在13-16岁之间,处于少年期和青年期的过渡阶段。这一生理年龄的特定坐标相应地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点介于小学生和高中生之间。他们仍然具有容易为新奇刺激所吸引的特点。同时又有了更具稳定性、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注意力。这种特殊的心理特点不仅要求我们适当地用激趣法教学,而且在客观上有利于我们采用这种方法。再者,学生对任何客体的认识,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非智力因素就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许多研究和调查结果都表明,非智力因素对教学过程是否高效高质地顺利进行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内容的因素

地理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精心设计安排好的内容来组织和开展。地理教学内容从地理教科书中得到系统而集中的反映。现行的中学地理课本以培养能力为主线,按一定的体系组成课文内容,综合编排识记、理解等内容。由于学生的个性和知识能力水平的局限,他们几乎不可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讲有关理论的内容,更是经常感到兴味索然,以致于“身在教室心在外”,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怀疑的。

3.兴趣本身的因素

兴趣在人的活动中意义巨大。首先,它可以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内容,推动人去积极行动,表现出人的个性积极性。其次,兴趣对丰富知识,开发智力有重要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人对有关事物的优先注意和注意的集中上,表现在对感兴趣的对象和现象的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上。最后,兴趣是一种有深厚情感的志趣活动,有助于人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然而,人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一定的需要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在和发展起来的。由生理需要引起的暂时兴趣,不是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的兴趣。只有当社会实践要求反应在人的头脑中,变成个人的需要,并在它的推动下付诸实践时所产生的兴趣,才成为具有个性倾向性的兴趣。换个角度讲,即要使短暂的兴趣转化成稳定的兴趣,这是一个滴水穿石的长期过程。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千方百计、行之有效地引导和诱发学生的兴趣,使地理学习成为学生个人自觉的需要,为顺利高效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和能力创造有利条件。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教师应确立:“激趣意识”,注意探索和积累。我在自己的实践中初步尝试了以下六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1.应该说理激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如在讲述《资本主义的剥削和统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可创一气之作。即要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家之所以能够剥削雇佣工人的根源是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一无所有,这就决定了工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及对产品占有情况,因此无产阶级要改变自己被压迫和被剥削的地位,就必须通过新的革命,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为了保保卫自己的家园,就必须项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那么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答案自然为“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为将来做贡献打好基础”。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个个雄心勃勃,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样结合课文内容阐述道理,既巩固、深化了所学知识,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学生对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运感,可谓一举三得。

2.参与激趣

放松了神经,同时调节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好感,自然也更感兴趣认真上课了。

3.对事激趣

教师善于抓住时机,将国内国外的时事信息插入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学生的思维远处于懵懂的状态,非常想了解教室外的事,一旦听到,则兴致昂然。插入了海湾战争及战期发生的美英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等时事,就马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普遍的意识认为海湾战争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是正义的,而后一次则认为美国是为了世界的和平。当然有的同学听了《新闻联播》后则与此相反。这时作为主导的我则引导学生分析如下:大家都知道,中东地区多的是什么?石油。美英等国工业的发展需要什么?石油。因此美英等国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本国谁的利益?资产阶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占有,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动用了国家机器--军队。由此所得美英发动战争的实质是为了本国利益。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服务的。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深入探讨、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4.故事激趣

5.知识激趣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初中生对于新奇的事物,闻所未闻的东西具有特殊的兴趣。在课堂上讲一些课外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帮助消化理解课内知识,又提高学生兴趣,何乐而不为?神五上天回收只要把握好分寸,有时稍微“放放野马”也未尝不可。

6.鼓励激趣

护学生的兴趣,使之不受失败的磨蚀。不愿看书或一看书就头痛,对这些学生,我的态度是热情指导加鼓励。首先,让其表述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对其错误认识的原因加以分析,指出这些学生并不是真正的看不进书或别的什么,而是偷懒的借口,指出他的缺点之所在,然后加以指导,让其回家后多看几遍书,强迫自己看,就会看进去的,并且布置几个简单的内容,嘱咐其在下一课时要提问,最后在上课时提问,他就会回答出来。这时在全班同学之前表扬他,让其感到内心的喜悦,以后再陆续提问他几次,他就会大受鼓舞。以后的学习明显较以前认真。由此可见,老师的鼓励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多么重要。因而我们教育学生时决不能一味批评,要多些肯定和鼓励,须知学生的心灵是何其稚嫩。

以上只是我的初步摸索,其实,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又何止于这些。但不管怎样,我们教师一定要抛弃消极灌输知识,填鸭式教学的陈规陋习,向素质教育迈进,确立起激趣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把它作为我们教学思想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环节,随时随地注意激发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习兴趣,顺利完成教育人的任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五

时光飞逝,转眼间已做了一年的教师了。作为一名新教师,深刻体会到一句话的道理:“万事开头难”。当我在第一堂课应对46双眼睛的时候,我感到有激动,紧张,还有职责,深刻感到上好一堂课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一年的工作经历中,有经验,有教训,有挫折,也有喜悦。我的工作是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师,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规范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教师”作为自我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期的工作评价如下:

一、在思想上,爱国爱党,进取上进。

我进取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思考“我如何在自我的岗位上奉献自我的力量”,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我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家长能理解我、喜欢我。在新课程改革之际,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各种有关教育的文章,努力使自我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自身师表形象的同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因为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东西,针对社会这一大气候和学生这一小气候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在工作中,我进取、主动、勤恳、职责性较强,乐于理解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我还注重文化学习,参加了“新教师的进修。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我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本事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上,敬业爱岗,严谨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心愿、最高的荣誉。作为一名校本课程教师,最紧迫的问题是具有新的教学理念,刻苦钻研如何把雷锋精神与校本课程到达有机的融合,从而显现出我校的校本特色。在备课中,力图体现校本课程的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把语文、数学、科学、美术课、音乐等整合进校本课程,围绕雷锋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有的课堂让学生观察写话,品析优美的文章,有的课堂让学生想象绘画,有的课堂让学生歌唱,欣赏名曲。在低年级尝试让学生经过观察、调查等开展探究性学习。此刻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要根据学校与地方的实际,拓展学生学习资源。

对于课程改革环境下的教师,光有一桶水是不够的,教师应当拥有自来水。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机会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中不断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校内,虚心、主动地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技能和技巧,丰富教学手段。抓住学校安排外出听课的机会,虚心学习,不耻下问,及时消化,吸取别人的精华,在自我的教学中为断实践,不断评价,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提高自我的课堂教学水。总之,在这一学年中,不管是在业务本事上,还是在教育教学上都有了必须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出现需改善的地方也较多,如理论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知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不断努力。

三.在分管工作上,服从安排,进取主动。

在每周13节课的情景下,要安排好自我的工作,的确有时感到力不从心。但在校领导指引、支持下,我能够把分管的工作思路理清晰,做到合理计划,实施过程抓落实,及时反思小结,进行期末评价。这学期为了扎实地推进新课程,教导处安排了综合实践课堂教学调研活动,我尽量抽出时间,按照计划,落实教研工作,及时与教师探讨、交流。

我们的学校无论是环境,还是领导、教师都给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团结的好感,所以在这样的团体中工作虽然有时任务较重,但心理上还是比较简便、愉快的,所以工作上比较主动,期望自我能最大限度地为学校的建设献出微弱的力量。平时能及时把工作情景、问题、困难向领导请示、汇报。同事之间能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安排,互相关心,互相帮忙,互相沟通。

四.提高素养,加强计划落实。

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我深深地认识到,课程的改革需要我不断的加强学习、反思,提高自身的素养。我在管理中也暴露出不足,如何做到科学计划、科学落实、科学评价学生和教师,如何作好班级管理,这些还需不断地努力。

以上是我从教一年来的一些工作和体会,从学生到教师的主角转变,又到认识到教师更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从满怀热情踌躇满志到必须干好每一件具体而琐碎的小事,教师的工作平凡而伟大,从平凡中见伟大,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克服自身的一些不足,更加严格要求自我,认真学习、体会和评价优秀教师好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本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自我,使自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六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本学期我担认二年级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细研教材、潜心备课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重难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由于准备充分,教学效果明显,学生易于接受。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意新课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我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激发兴趣、设计悬念……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2、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自然,懂得了知识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我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重视朗读、培养语感

利用早读课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语感。

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学生回答问题语言不连贯,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样也制约了他们的能力,所以我对这样的学生规定每天早上必须大声朗读40分钟,而且要能学普通话。经过这学期,他们虽然还不是很好,但也了明显的进步。

四、参与教研、取长补短

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本学期,按照教研组的安排,听了本校同事的公开课,我自己也上了一堂公开教学课,我对这堂公开课非常重视,在上课前,我认真准备,精心专研,上完之后我悉心听取各位老师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活动,使自己从别人身上学到了很多有益的经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七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质疑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由于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故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会消除学生的顾虑心理,让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这样学生就会想问、敢问,不由自主进入”滔滔不绝“的情境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平时教师必须主动亲近学生,关爱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热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当学生犯错时少批评少指责,抱着宽容的爱心对待稚嫩的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可亲可敬,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走进课堂时,教师要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活泼好动的孩子,适时运用幽默的话语来活跃氛围,自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会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讨论。这时,对于勇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做到耐心倾听,适时运用有效的评价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以敢问、能问、善问为荣,进一步激发学生勇于发问的积极性,从而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对于不主动寻疑、不善于质疑的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无疑者须教之有疑,有疑者须教善疑,要使学生乐问、善问,必须”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善于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1.在预习中质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因此,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或感兴趣的地方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记下来,待跟同学探讨或是在课堂学习中提出来共同探究。如,学生在预习《鸟的天堂》一文时,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天堂“是什么意思?大榕树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不到鸟?第二天早上经过大榕树时为什么看到那么多鸟?怎么理解”应接不暇“?作者为什么说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为什么课文中有的”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有的又没有?……这样,学生带疑而学会逐步养成爱提问的习惯,形成质疑的能力,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

2.从课题处诱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出示课题后,一句”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问题:雪地里的小画家是谁?他们画了些什么?他们用什么来作画?……当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后,我及时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爱动脑筋,然后告诉学生读书就要像今天一样爱提问题,善于从课题处提出不同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并在合作探究中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品读交流,于你一言我一语中不难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从中懂得了于课题处质疑的方法,对此产生释疑的冲动,促使自己认真研读教材,学得积极主动。

3.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针对重点词句段、标点进行质疑

课文中关键语句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核心所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指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进行有效质疑。如,教学《长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从课文最后一段”这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入手,让学生进行质疑,当学生读完这一段时便提出了以下问题:”这气魄雄伟的工程“指的是什么工程?从哪可看出长城气魄雄伟?什么是”奇迹“?为什么称它为”伟大的奇迹“?长城有哪些特点使它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又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文中的重点句”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学生质疑的问题就有:句子中的”?“和”!“各指的是什么?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真理找到没有?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这些问题的提出是学生乐于质疑、勤学善思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在不断寻疑、解疑的过程中,学有所悟,悟有所得,质疑问难的兴趣和能力随之向着新的高度攀升。

其实,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远不只这些。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不同年段的教学要求,从本班学生实际出发,指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课文结构、修辞手法进行质疑,利用课文中的提示语、插图进行质疑,对老师或同学见解表达自己的看法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究、持之以恒,长此以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八

一篇教育类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美国式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放型思维和质疑精神,鼓励学生质疑他们所学到的东西,但是忽略了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国学生则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踏实严谨的求学态度,但在开放型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方面还有一定欠缺。”在此,我不对中美教育进行评论,也不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批判,只想从自己的教育工作入手,思考一个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首先,教师要从自己入手改变教学,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

就目前的教学而言,教师的备课环节就是根据教材和学生学情进行教学预设,这些预设多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引导学生接受理解知识,提升学生做题能力。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往往是看是否完成了课前预设,完成的过程如何,环节有无出彩之处,充其量扩展到是否有课堂生成,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丰富教学,仅此而已。这种教学模式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的质疑精神,因为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就是要学生解决我们设计好的那些问题,没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和权利,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首先从教师的教学着手进行改变。

教师要敢于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大胆进行课堂教学创新,敢于不走寻常道,彻底抛开教参、教辅和网络上所谓的优质教学资源,另辟蹊径,为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比如,在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这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让学生脱离课本去了解荔枝的相关知识。没有课本先入为主的干扰,没有教师预设的引导,学生的认知思维不受任何限制,他们看到荔枝树的图片后,有的说像西兰花,有的说颜色像西兰花,形状更像菜花。谈到荔枝果,学生也说出其壳鲜红、深红,有鳞斑状突起,摸起来较粗糙。谈起荔枝的储存,学生也知道不易储存,但也懂得冷贮能延长保存期等等。然后让学生去解读文本,对文章进行理解和质疑,学生很快就能提出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在比喻不当或不生动形象上。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逐渐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其次,减少对作者的介绍和评价,消灭学生质疑的心理障碍。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会在学习课文前进行“作者简介”,但介绍内容并不“简”,往往从“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介绍。这给学生树立一个“大师”“学者”“权威”的形象,学生会带着崇敬甚至膜拜的心情去学习,哪里还敢质疑?因此,在学习课文前,教师要少介绍甚至不介绍作者,让学生直接走进文本,感受文章,不被文章以外的任何元素干扰。这时候,学生完全和文章对接,没有任何畏惧和敬畏的成分在内,往往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观点。比如,在学习杨绛的《老王》时,有一个环节是“品味文章语言”,有个学生对“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提出了质疑。学生肯定了这段话确实生动,但总觉得和全文的感情色彩不一致:全文都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同情和赞美,但是“瞎”“僵尸”“骷髅”却让人感觉很冷酷,尤其是“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让人觉得残忍,不能表现出作者的同情。

当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杨绛的情况,学生越听越吃惊,最后竟然要否定自己的观点。我告诉学生,杨绛虽然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但是你刚才所说的问题确实存在。你看这么著名的学者作品中尚且存在这种问题,其他人的文章存在一些问题也就不足为怪了,只要你认真阅读,大胆质疑,一定会发现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学生从中受到肯定和启发,也会变得越来越有质疑精神。

再次,教师要重新为师生关系定位,禁得住学生的提问和质疑。

虽然教改进行多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喊得山响,但我们的课堂还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向着既定方向发展,对学生看似多余的提问、质疑往往是忽视,甚至当教师无法解决问题时,送给学生的是当头断喝“就你事多”。学生质疑精神正是这样被教师消灭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重新为师生关系定位,教师不是万能的神,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也不是教师的附属,他们可以有自己的感受和思想。教学中的师生思维冲突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必然,不存在对教师形象尊严的影响,教师要等闲视之。

在学习王蒙的《苏州赋》和余心言的《扬州一瞥》时,都会遇到一个相似的问题,教师觉得这两篇文章极美,无论是语言还是主题,但学生的表现却是“美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望。如果教师肯让学生畅所欲言,你会发现学生说得很有道理,比如,《苏州赋》美则美矣,却进不入学生的内心,学生无法感受想象出作者所表达的美。《扬州一瞥》最大的特点是引用大量诗句,然而这些诗句对学生而言是如此陌生,在他们看来这些诗句更像一个个拦路虎,让文章变得更加难懂,丝毫没有阅读欲望。平心而论,谁又能不承认这是河大版编排的一大缺陷―――和学生的认知不太相符。此时,教师切不可因为学生否定自己的讲解而气恼,而要肯定学生的诚实和质疑,以保持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此外,教师还要利用各种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课堂上“各种声音”,不去追求标准而完美的答案,让学生懂得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的理解也不止一种,进而不断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淑杰.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

[2]刘蒙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4).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九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厚禄乡峡口小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质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究。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乐于质疑,敢于质疑;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带疑而学,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设计篇十

一、转变理念,培养学生质疑

曾几何时,实施师传生受的“满堂灌”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只会使学生消极对待,被动地接受知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起来事无巨细、口若悬河,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和质疑的机会。此时,作为本来就有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的主体,学生却成了被动的鸭子,任人“填”食,以至于对学生依赖心理和从众心理的产生与强化推波助澜,严重制约了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形成。自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多种途径,这里略举一二。首先,要适当留白,让学生有机会质疑。留白作为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就是要在作品中留下相应的空白。其实,教学又何尝不需要留白?现代教育理论表明,教师在教学中并不需要把所有的问题都讲得明明白白、头头是道。古人云:“终见乘桴去沧海,好留余地许相依。”为了便于加深记忆,在进行教学时留有余地,从而让学生自行质疑,自行寻求答案,岂不更好?同样,在进行实验时,教师也没有必要把现象与结果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应当任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与质疑自行得出结论。又比如,在进行生物教学时,遇有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大胆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归纳和总结,最后推导出规律和形成结论。除此而外,对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下结论,此时有意识地延迟评判是完全必要的。因为这样做,可以给学生留下进行再比较、再质疑的时间和机会,其效果不言自明。其次,要优化教学,让学生能够质疑。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质疑能力的过程,因此要致力于构建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模式。经过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觉得采取讨论式教学模式和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总体而言,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尽可能多地尊重和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尽最大可能地注重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这样,学生有了充裕的质疑时间,学习起来就会主动而积极,课堂气氛就会进一步活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二、营造氛围,促进学生质疑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不善于质疑的原因一是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进行观察和思考,二是恐惧心理作怪而不敢进行质疑,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同学们讥笑或是受到老师的批评。可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和善于质疑的关键所在。只有营造一种宽松而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才能充分地思考、快乐地探究,从而增强质疑的勇气,提高质疑的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天马行空,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无忧无虑地发表见解。这是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表现自我的机会。此时,作为教师不能三咸其口、不置可否,而应当对学生的质疑及时作出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尽量实施正面引导,让学生觉得自己有尊严、有价值和有成就感。在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可以充分展现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应当看到,学生质疑的某些问题可能天真幼稚和荒唐可笑,或者是不够准确甚至不正确,但无论怎样,教师对学生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要给予充分肯定,动辄讽刺挖苦必须坚决杜绝。同时,教师要遵循先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后培养学生学会质疑的原则,层层引导,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善于质疑,训练学生学会质疑,最终让学生形成经常进行质疑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学生主体作用的持续发挥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不断增强。为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教师需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以有利于调节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最大满足,从而激发其无尽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不但打消了因质疑不当而受到批评的顾虑,而且愿意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质疑,这样就在不知不觉和自由自在中展示出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才华智慧。

三、重视实验,引导学生质疑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生物学教学中实施实验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知识的探索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利用实验来引导学生质疑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设疑与不断释疑,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的活跃亢奋状态,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生物学作为建立在大量生物实验基础上的学科,其概念、定理、规律等大多通过实验而形成,并且以实验为手段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可以把生物学的抽象知识变得具体而直观,学生借助于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可以从中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经验。这些感性经验不但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且通过思考还可以发现其他一系列相联系的新问题。因此,通过生物实验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无疑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以洋葱根尖的有丝分裂实验为例,谈一下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问题。在做这项实验时,通过仔细观察压片的过程,不少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现象:盖上盖玻片,再叠加一层载玻片,而后用手指轻压一下,这时一旦拿起上面的载玻片,下面的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就会发生位移,实验效果自然就会受到影响。当然,这只是现象,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于是,笔者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想办法解决难题。有的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实验加以改进的建议。大家经过反复实验操作,终于找到了一种更好的操作方式。具体做法是,先放上盖玻片,然后在上面盖上一片滤纸,最后再盖载玻片进行压片,这样就解决了盖玻片连同实验材料发生位移的问题,从而获得了真实而明显的实验效果。这个实例虽然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实践出真知。如果没有经过上述具体操作,位移的难题学生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和发现,这也充分说明,生物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何等重要。

四、教会技巧,提高质疑水平

“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而笔者却要说,为使学生善于质疑,必须“教之以渔”。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时会抓不住要领或关键,有时提出的问题或因失之于简单而没有思维价值,更有甚者有时即使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提不出任何问题。这正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施以引导的时候,也就是说教师传授给学生进行质疑的方法正适逢其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寻找疑点。以笔者之见,在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和寻找疑点三者之中,寻找疑点更为重要。那么,疑点在哪里呢?其实,疑点随处存在,它就在新旧知识的结合处乃至教学内容的精髓处。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变换视角,不但从正面问,而且从侧面问,还可以从反面问,即是说生疑无处不在,生疑无时不有。其次,要教会学生善于表达。一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难得肯綮,有时是只言片语,有时是天真幼稚。在关键时刻,教师要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多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对学生扶一把、送一程。为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教会学生用恰当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达到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价值的高度。当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要想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有创见、认真观察善比较。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质疑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是发展学生智力的真谛所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在质疑状态下学生由于好奇心强,求知欲也最为强盛,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态度会积极而主动,因而学习的兴趣不但高涨而且效率也最佳,进而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