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最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含(模板6篇)

最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含(模板6篇)

作者:LZ文人 最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 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含(模板6篇)

对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工作进行全面性总结,既反映工作的概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缺点,也要写经验教训和今后如何改进的意见等。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总结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一

08建筑设计(2)班卢海杨3080130227

[摘 要]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状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长期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实践经验总结的结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我们必须调动一切积极性,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内涵

“和谐”一词由“和”与“谐”两个字组成。“和”者,和睦也,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也就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厉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气氛良好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社会,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

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

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靠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靠公平分配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更要靠法律和制度提供管理保障,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得到进一步扩大,权力监督得

到进一步延伸,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制度。

建立健全规范的对话和协调机制,畅通的社情民意渠道,人民群众有

说话之处,引导他们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切实保障其民

主权利。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法律制度。

法制教育得到完善,全民法律素质得到提高,法制观念得到强化,坚持

依法行政。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公平社会,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

实维护。社会和谐的核心是利益分配的公平合理,而正确处理不同社

会阶层、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是形成公平社会的关键。一是要

突出解决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必须

把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稳定就业。二是要注

农民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三要重点解决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基

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低保,利用经济增长、财政状况较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

信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友爱与全社会互帮互助的前

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真诚交往,就不会有友谊和关爱、信任和理解,就不会有社会和谐。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活力社会,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

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

造成果得到肯定。人类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充满活力的民族、国家和

地区,才能不断形成更新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有序社会,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

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发展循环经济。

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利益阶层的分化与整合,出

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共产党能不能协调

好社会利益,整合好社会资源,维护好社会稳定,使广大人民群众越

来越多地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对党的执政能力来讲是一个重

大的考验,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1、要正确分析和把握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

益受到损害,然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绝大多数人受益,从目前的情

况看,我们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

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但群众的不满情绪却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积累和

加剧。、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活力。人才

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才标准的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了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调动积极性。

3、要营造公平、公正、和谐的市场经济环境。市场经济承认差

则公平,同时也重视财富的二次分配。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取缔非法

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加大反腐败和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减少行

政垄断的行为,改革一系列不平等体制和机制,为广大群众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劳动和创造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还要重视对弱势群体的扶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强调公平,更要推崇工整。作为先富起来的社会群体,应该增强回报社会、奉献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政府,应该出台、完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广大弱势群体群众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也普遍地、不断地分享改革和发展成果,从而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4、保障公民的法律权利、规范和引导制度和政策,调动人民积极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法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国家的权力要依法行使,另一方面,社会成员的权利要依法保障。一般来说,国家依法行使权力比较容易,社会成员依法保障权利比较困难。因为,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权利,还有一个法治成本的问题,有一部分法治成本是需要社会成员来承担的。任何一个国家,社会成员是有经济阶层的,处于经济收入底层的弱势群体,就有可能承担不了法治成本。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政策作用的发挥,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同时,也要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制度和政策创新,不断研究制定先进的制度和激励引导作用强的发展政策,推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只要我们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发挥好制度和政策的作用,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指日可待。

[作者简介]姓名:卢海杨出生年:89年

专业:室内设计班级: 08建筑设计(2)班、学号:3080130227

[参考文献]

[4] 屠春友.《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论丛.:第31 32页

[5] 石运玲,颜廷娟.《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社会主义论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二

《和谐社会研究〃从政治学到政治科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张国清/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主编李君如副主编严书翰卢先福

《多学科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主编王荣华董世骏

《华从际和谐与冲突》重庆大学出版2007年4月第1版黄囇莉著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三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社会主义民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广泛凝聚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社会主义法制是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保证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平衡发展,才能保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的和谐;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独特优势。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正义的社会

全社会的团结与合作。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诚信友爱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和普遍价值。诚信友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要在全社会进行诚信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充满活力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充满活力集中体现为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列宁说,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就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增添新力量。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

会保持安定团结。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当前,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深刻的变化,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社会平稳、有序运行,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现实需要。要形成畅通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的机制,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以保障公共安全和正确处置突发事件,从而形成安详稳定、运行有序的社会环境。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对大自然认识水平的飞跃。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要认识到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要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这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而且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一种新认识。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只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它们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来的共产主义和谐社会,而是迈向未来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阶梯。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重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范畴,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作为社会建设过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234.

【摘要】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深刻理解这六个基本特征,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四

当今,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立在以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是对以往各种相关理论的扬弃、突破和完善。

我们对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的研究,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和谐社会理论上的认识,一方面是要吸取和谐思想的精髓,不断完善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上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成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2.

[2]王蓓.《理想国的思想聚焦》[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3)

[3]孔令来.《柏拉图理想国的社会和谐思想》[j].湖北社会科学,2008(2).

[4]刘耀星.《从理想国看柏拉图的和谐社会理论》[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5]曹敏.《柏拉图和谐社会论的基本特征及启示》[j].和谐社会,2006(4).

[6]刘向红.《浅议柏拉图的”理想国”》[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企业的社会责任之一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勇于承担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平衡。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的经济与社会目标,推动社会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我国很多化工企业已深切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只有企业在实现自身生产的同时,绷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弦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建设美好的家园。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结篇六

话题缘起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后,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又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我们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思考的新突破。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意义重大。这期话题我们特约专家谈学习胡锦涛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宗桂

从利益分配的角度看,公平正义的实现最为必要。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调整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符合我国目前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状况。在按照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下,劳力、资金、知识等等都是生产要素,换言之,无论参与分配者是提供劳动力,还是提供资金(资本),或者提供知识(包括技术),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参与者,都是各具权利、人格平等的公民。因此,按照他们各自的贡献,进行公平正义的分配,显然具有无与伦比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配,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的分配,还应当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所有政治权益,对于各种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一视同仁。公民所应当享有的经济权益、文化权益,则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根据生产要素提供者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合理的分配。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权益。否则,就没有公平正义可言,就必然导致矛盾的出现乃至激化,社会和谐也就无从实现。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努力中,通过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以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应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公平正义应贯穿于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

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和谐应当是整体和谐、全面和谐,而不是局部的、片面的和谐。每个公民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等,都是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和基本特征。而要实现社会的整体、全面和谐,就不能离开公平正义。公平正义的贯彻,有利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实现。公平正义的贯彻,是在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从民族振兴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的振兴,需要若干代人的持续努力。中国的现代化实现之日,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时。作为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振兴中华的实现,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因此,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上下同心,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没有不同利益的妥善协调,没有各种矛盾的正确处理,就没有团结统一的局面的出现,就没有和谐社会的出现,从而就没有民族振兴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