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通用17篇)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通用17篇)

作者:书香墨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通用17篇)

通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保证教学的充分准备。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编写教学工作计划,小编整理了一些教学设计的经验和技巧。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基础知识。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只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地关联着,是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析,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主要目的是什么?今年是这次战争爆发多少周年?当时的司令员是谁?(3分)。

(2)请你举出材料一中“历史的事实”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2分)。

(3)请列举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和一位英雄人物。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5分)。

(4)说说你准备如何"保和平,为祖国”?(2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二: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超额完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课程目标: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事迹,体会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志愿军发起五次大规模战役。知道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的胜利。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阅读与叙述的能力,总结、概括历史的学习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利用课本提供的战役示意图和图片,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切实分析历史史实;通过阅读魏巍的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观看反映抗美援朝的影视作品、翻阅英雄传记、访问抗美援朝老战士等活动,加深对这一课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理解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人民,其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氛围: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电影《上甘岭》、歌曲《我的祖国》片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中朝世代友好、唇齿相依。

b美国的侵略严重威胁了新中国的安全。

c为了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建设的周遍环境。

口才展示:简介抗美援朝的战况。

(或播放纪录片;多媒体动画演示战役的步步推进)。

展示图示:《中朝部队三年战绩表》。

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

故事大王: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的故事。

图中学史: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介绍志愿军战士的生活。

读旧文、谈今感:《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常感动,破例将该文登载在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纸送到中南海,毛泽东读后立即批示“印发全军”。这篇文章曾收入中学语文课本,你读过吗为什么称志愿军战士是“最可爱的人”谈谈你的感想。

论从史出: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将军克拉克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阅读材料,议一议,朝鲜战争的结局对新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有什么意义?

思维拓展:抗美援朝战争有什么意义呢。

课外学史?学唱抗美援朝时的有关电影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英雄赞歌》等。

观看电影《上甘岭》、《英雄儿女》等。

制作与展览:收集资料,制作一期“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谱”小报,在班级展出。

第3课土地改革。

课程目标: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调查,如采访老人、查阅地方志、阅读乡土教材等,使其感受土地改革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等。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认识中国农民在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激发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前课,指出在抗美援朝的同时,党中央在新解放区(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领导农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

调查访问成果汇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师简要补充此前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的情况。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不改革行吗。

学生课前搜索、适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部分条款。

放映一段有关土地改革的纪录片。

简单阅读了解小字内容。土地改革的意义。

探究分析: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辽宁农民土改后给毛主席的一封信(摘录):

敬爱的毛主席:

我们是辽东省(今辽宁省)宽甸县最偏僻的一个村。全村152户,2511亩地,11户地主、富农就占了1000多亩。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改,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土改前俺的房子不如地主家牲口棚,出门要弯腰,进门要低头,现在搬进土改时分到的新房子。村民王明连说:“土改前我家四条腿是小板凳,带毛的是耗子,现在呢,牲口棚里拴着一头牛,一头驴,全是有毛的四条腿。”

自由空间:朗读反映土改的《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小说作品中的片段,分享交流感受,加深对土改的认识。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八年级历史本学期内容多,而且课时少(每周只有2节课),教学任务艰巨。本次复习时间较短,差不多只有两周的复习时间。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困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把握考试要点,作到科学合理、优质高效地安排复习,并根据实际情况,特作计划如下:

二、复习重点及难点:

1、第一单元: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2、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3、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5、第五单元: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6、第六、七单元: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生活。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思想工作,切实预防学生眼高手低的问题,让学生安下心来认真复习,查找不足之处。

2、立足基础,精心设计题目和练习,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3、组织学生在复习过程做好互查的工作,相互促进。

4、及时检验当堂学习效果,以确保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5、加大对边缘生及后进生的辅导和检查,以确保他们能巩固好基础知识。对学习自觉性差,成绩较差的学生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他们完成任务并随时抽查、提问。

6、及时反馈检测情况,查找教学漏洞,及时弥补不足之处。

7、加大个人辅导力度,针对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因材施教。让各层次学生都各有所获,各有提高。

四、期末复习安排:

关于期末复习,我主要分了两个阶段。基础阶段和提升阶段。

基础阶段:计划4课时,依据课本基础知识和重点难点,包括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精心设计好复习提纲。上课时,先由教师概述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整体知识框架,然后学生根据提纲列出的每一课的重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记忆。从课本中提炼一些填空题,精选部分选择与判断题进行达标检测,及时反馈,扎实基础。

提升阶段:计划2课时,进行全方位的综合复习巩固。通过精选材料题及问答题的练习,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检查基础知识、培养能力、答题规范各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性的复习。通过复习,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同时训练学生的考试能力和应试素质。在材料题的处理中,以点拨为主,以学生记忆为辅。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题,关键的是能拓宽学生的思维,既要让学生好好审题,又要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些材料题看起来题目很大,其实答案很简单,所以一定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组织政治语言,拓宽思维,把材料题答完整,答完善。

五、期末目标:

通过期末复习,使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达到优秀,基础较差学生争取多一些达到及格,尽能力使历史学科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及平均分都有所提高。尽自己努力,使大部分同学更优秀,让全体同学达标合格。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1)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2)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3)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方面的变化。

(2)培养学生用数字、图片等资料分析对比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4)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采访或社会调查,收集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为第一手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制度,数据。用数字有力说服,实施探究式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3)采用“举办小型展览会”、“编写历史小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观和进步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的胜利。

(2)认识到国家关于就业制度的改革,打破"铁饭碗"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人才竞争的需要。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点]。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后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把握。

[教学设计思路]。

教师组织学生有“节奏性”的活动,对比观察民国时期、近代的系列照片、社会调查、实物展示等,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深入理解变化现象及其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1)。

历史老照片对比(或学生家庭照片对比)。

(导入2)。

改革开放前后新旧四大件对比引入。

(导入3)。

学生描述自己一家一天的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内容,由现在的生活状况,引出学生对以前人们生活探究的欲望。

(导入4)。

刘兴民《生于七十年代》中的一段描写引入。

一、衣、食、住、行的变迁。

学生分为四组分别通过调查、采访了解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

1、衣。

[家庭照片展示讲解]。

[服装表演]。

[小品表演]《抢购》。

[数据展示]1990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275.6元。

2001年城市居民衣着人均消费537.5元。

2、食。

[年夜饭调查](地点、内容、花钱数、原因等)。

[实物展示和解说]学生搜集的各类票据。

[小故事]伤心往事。

3、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学生(或小区)家庭住房情况调查。

(资料展示)国家统计局住房调查统计数据。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这十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发展规模之大格局变化之快居世界之首。”

4、行。

[社会调查]:(1)近十年家庭日常交通工具的变化。

(2)近十年南京市公路市政建设调查。

[小品表演]:20年重回故土。

二、就业和社会保障。

1、就业制度的改变。

[创设情境]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大学生人才交流会随处可见。

[采访](1)年轻人如今的就业观念。

(2)年长的教师他们年轻时的就业观念。

(3)下岗的父母了解其下岗的经过及再就业的情况。

[讨论]“铁饭碗”的打破是好事还是坏事?

为了选择更好的就业机会你认为应该做哪些准备?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录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数据展示]。

(1)到2001年底全国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1.4亿人,是1990年的2倍。

(2)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发放率由1996年的12﹪提高的2002年6月的99.3﹪。

(3)到2002年8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人数达8200万人。

[谈一谈]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给你带来的感受?

[小结]。

[课外拓展]。

1、反映改革开放前后生活变化的历史小报。

2、专题研究:从票证看历史。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服饰、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工具,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品味、判断、讨论、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同时也将观察、比较、探究等方法运用贯穿其中。

【教学重点】。

宋代的服饰;瓦子。

【教学难点】。

瓦子与城市繁荣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破题导入:

同学们,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局部的统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宋代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们生活方式的基础,宋代人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二、过渡:

由于宋朝社会生产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使得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节庆等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那时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2.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肉食——北宋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腊八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请联系63页图文和83、84页《清明上河图》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结庐——简朴;“都市街景”的房屋栉比鳞次、楼阁轩昂、陶瓦盖顶——豪华。)。

4.宋朝有哪几类代步的工具?(牛、驴、轿,其中的轿子从唐朝的步辇演变而来。)。

5.当时还有什么便利人们出行的条件?(“邸店如云屯”。)。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里为什么很热闹?(它是人们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有演出的“勾栏”,有交易的摊位,还有各种服务行业,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在宋朝就有了?(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

3.宋朝贴“桃符”的习俗后来演变成什么?(贴春联。)。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范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通过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史实,认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唯利是图的本质。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鸦片战争·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叙述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重点掌握两大板块、六个问题:一是林则徐虎门销烟: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中华民族利益。二是中英《南京条约》: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2.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3.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难点是怎样理解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首先明确半殖民地的含义是形式上独立,但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受帝国主义控制和压迫的国家。半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原有封建经济遭到破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成分,但仍保持着封建剥削制度。而后依据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认识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仅仅是开始而已,不要因此造成认识上的错误。

鸦片战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

2.结合时代背景、学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学会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3.从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发展过程中,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分析《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给中国社会的影响,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

鸦片战争·教法建议。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英国是当时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2.鸦片走私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再概括归纳: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同学朗读炮子谣,老师再解释含义。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

二、教材内容分析:

三、教学目标: 。

1、了解和掌握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发起大规模战役,黄继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迹,中朝人民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朝鲜战争示意图》,认识“三八线”的位置及朝鲜战争的经过,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抗美援朝战争的经过。

难点:中国政府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 。

教学流程: 。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图三:1950年美国带领下的“联合国军”帮助大韩民国,越过三八线并占领朝鲜半岛绝大多数领土,改变了原来的半岛格局。

“联合国军”改变了朝鲜半岛原来的格局,对中国有没有影响? 。

第二章:美帝挑衅------毅然出兵。

第三章:战场博弈------打出国威 。

播放:影片《上甘岭》片段 。

介绍志愿军英雄事迹,包括邱少云、黄继光。 。

展示:邱少云、黄继光图片。

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被祖国人民誉为什么? 。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第四章:崭新时代------启示后人 。

同学们学习本课后,你认为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1、祖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2、志愿军战士和朝鲜军民的英勇善战。

3、党的英明决策、彭德怀的英明指挥。

4、中朝人民的并肩战斗。

5、抗美援朝的正义性等 抗美援朝战争对中国有何影响? 抗美援朝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斗争,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政权,提高了国际地位。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全国人民支持下取得战争的胜利,他们身上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学习,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正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今天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总书记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你知道是什么吗?实践中国梦的目标。

播放:《少年中国说》朗诵片段 。

六、课堂检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

根据材料,你认为“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  。

中国参战军队的名称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

(3)举出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你从中感受到什么精神?  。

(4)综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抗美援朝战争对新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七、板书设计。

第2课  。

八年级历史复习教案

知识目标:掌握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提高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能力目标:运用多媒体,展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大量信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签订后,列强直接剥削中国人民,状元实业家张提出“”的口号,并在他的家乡创办等一系列企业。

2、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些民族工业的萌芽,但这些民族工业往往受到。

的阻碍,难以生存和发展。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段受到了鼓舞。还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时期,我国近代民族工业萎缩。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概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再度受挫。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民族工业也没能得到很好的恢复。

3、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二、设问导读。

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

1、交通工具:

时间:19世纪初,配方发明后相继传入。

作用:使人们出行,极大地促进了。

2、通讯工具:

时间:19世纪70年代后传入。

作用: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变迁。

1、和的传入:

时间:近代以来。

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贵的历史镜头。

2、新闻报纸的出现:

名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作用: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

3、出版机构的出现:

名社: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的文化出版机构。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传播。

社会习俗的变化。

1、原因:后,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2、简述装束、礼节和称呼的变化。

八年级历史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清朝末年,我国出现了哪些著名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取得了什么成就?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清朝末年,我国虽然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这不能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朽落后,一些进步思想家们意识到中国的落后,主张学习西方,变革社会。从而引出新课。

二、《四库全书》:

性质:这是清朝乾隆年间官修的一部大丛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分类和意义: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共收录各类书籍3000多种,近8万卷,保存了十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清政府为了巩固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删改、销毁了大量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也是祖国文化遗产遭到很大破坏。

三、魏源和《海国图志》。

1.简介魏源的生平。

2.《海国图志》:学生阅读书中相关内容后,教师指出:《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一部专著,也是介绍和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著作。这部书编写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魏源思想的影响:组织学生讨论:魏源的思想有什么进步性?产生了什么影响?

魏源主张向西方学习,表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开始面向世界,注意研究现实问题,启迪人们通过学习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四、严复和《天演论》。

1.简介严复:引导学生回忆严复在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就在天津主办《国闻报》,宣传变法的史实。结合本目小字第一段,指出严复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对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介绍。

2.严复思想形成的背景:提问:严复生活的时代和魏源生活的时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严复主张效法西方,推行维新改革是与19世纪末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维新变法思想高涨的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他的思想比魏源更全面、更深入,是“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不断深化的结果。

3.《天演论》及其影响:为了介绍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严复一生翻译了大量西方学者的著作,其中以《天演论》的影响最大。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第二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看书讨论《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点和“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社会进步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的真实目的在于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论证变法维新的合理性,通过变法使社会由落后变为先进是自然之理,抨击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错误观点。很显然,严复用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对封建保守思想进行了有利的抨击,启发中国知识界探索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清末新教育制度的建立:(教师指导,以学生自学为主)。

1.背景:传统科举制度的弊端在于脱离社会实际,培养不出有用的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受西方的影响,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时代的要求。

2.新教育制度建立:19,张之洞等奏准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清政府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制度。19,沿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被废除。

小结: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开始认识到中的落后,他们主张学习西方、抵御外侮、变革社会,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进步的思想引导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向西方寻找救国的道路。这种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的爱国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板书设计。

清朝的文化——进步的思想家和新教育制度。

一、《四库全书》——世界最大的丛书。

二、进步思想家——“与时俱进”

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严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1)严复的思想:效仿西方,变法救国。

(2)《天演论》及其作用。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三、新教育制度的建立。

旧教育制度的弊端。

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和废除科举制。

八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次运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x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x疆设立行省。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3.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和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4.1894年,孙中山组织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5.1911年的辛亥革命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文档为doc格式。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

一、填空题:

1、英国向中国鸦片,中英矛盾激化,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对英国的鸦片,抵制最坚决的是林则徐,1839年6月著名的虎门销烟,它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3、1840年6月年鸦片战争正式开始,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年英、法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火烧圆明园。

5、沙俄是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共掠夺了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6、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7、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8、19世纪70年代,清朝大臣左宗棠收复新疆。

9、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涌现了许多爱国将领,如黄海大战中的邓世昌。最后中国失败并签订《马关条约》。

10、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1、18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戊戌变法”开始。到9月21日仅103天,因此又称“百日维新”。

12、1894年,孙中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并提出推翻清朝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目标。

13、19,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把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简称为“三民主义”。

14、19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15、19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

16、19,陈独秀创办了《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后来《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领导人有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主要内容有: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17、19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在北京爆发,李大钊、陈独秀等起到领导作用。6月初,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上海。

18、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近代中国最早较为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19、197,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0、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会上确立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1、1924年,孙中山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22、1926年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北伐中叶挺领导的独立团英勇作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23、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24、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会在瑞金召开,这是中国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

25、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26、1934年从瑞金出发,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一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27、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28、中国革命在农村建立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9、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使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步上升为主要矛盾。

30、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31、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屠杀中国居民达30万人以上,史称南京大屠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32、1938年,由李宗仁指挥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最大一次战役性胜利。

33、1940年由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战役。

34、1948年9月开始,人民解放军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等三大战役,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其中淮海战役规模最大。

35、张謇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他主张“实业救国”。

36、1898年开办的京师大学堂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詹天佑主持建成了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铁路——京张铁路。

37、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38、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问答题:

1、洋务运动的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1)、内容: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是洋务派开办的第一个兵工厂,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军工企业。);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培养人才,创办新式学校,派人出国留学深造。

(2)、影响: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历史意义: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初中八年级历史复习计划

1、掌握并熟记历史基础知识,准确再认和再现重要历史事实。

2、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一些历史基本概念和观点。

3、初步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学有困难的学生依然很多。学生掌握知识的手段比较单一,缺少灵活有效的学习方式。收集、整理、分析、处理资料的能力有待提高,实践操作中的动手能力不强。

2、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比较多,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格,自控能力差,学习态度较差,学习目的不明,有混日子思想。课堂学习气氛相对比较活跃。

三、复习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与大纲,积极搞好集体备课;。

2.仔细分析学生学情,研究学科特点,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

3.加强思想教育,端正学习态度;通过谈话、鼓励等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4.建立复习互助小组,让优秀生对学有困难学生进行指导帮助,通过互助,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信心,提高成绩。

5.在课堂复习时,注意力和重心向学困生倾斜,让他们有更多的发。

言表现机会。

6.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纠正不良思想倾向和行为倾;课后强化辅导。

7.复习力求精要,减少繁重知识,降低能力要求,不过于挖深拓宽,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影响其它学科的正常开展,努力做到短时间、高效率。

四、复习时间及进程安排。

内容课时。

1、侵略与反抗、近代化的探索1。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1。

3、抗日战争的胜利1。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

1.中共“三大”: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

2.国民党一大召开: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解释了新三民主义。实际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意义: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

3.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黄埔军校创办。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特点:实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的方针。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3.北伐战争:(1)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一全国。(2)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主要战场在湖南、湖北。叶挺率领第四军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占武昌城,消灭吴佩孚的主力;在江西歼灭孙传芳的主力。1927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1928年底,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全国名义统一。

4.国民革命失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7月,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标志革命失败。

八年级上历史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教师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引导学生编写、表演小历史剧;引导学生课后撰写题为《我看三大改造》的小论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小历史剧:《鸡毛飞上天》。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议一议: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有什么必然性?

看谁找得快:学生在教材上找出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法。

看图片《农民纷纷申请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北京郊区农业实现合作化,农民向党中央毛主席报喜》,加深认识。

教师简单介绍手工业合作化的情况。

公私合营。

身边的历史:参观当地的一两个老字号店铺,并请管理人员简单介绍一下该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了解其发展历史与现实状况。(成果汇报)。

教师解释“公私合营”的概念。

学习与思考:为什么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八年级历史期末复习

知识点1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背景: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遭到拒绝。他认识到只有*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拯救中国.

兴中会: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1895年,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孙中山*海外,为继续革命做准备。

知识点2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

革命思想的传播: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号召*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各革命团体也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革命团体有华当全和光复会。

同盟会:1905年8月,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立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创办《民报》作为机关报。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辛亥革命。

知识点1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1906年冬,同盟会会员六道一、蔡绍南在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一个多月后失败。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是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与清军激战四小时后失败,徐锡麟死难。革命党人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筹划领导,起义军奋战七昼夜,最终失败.

黄花岗起义:1911年,黄兴提前发动广州起义,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牺牲的七十二名烈士葬于黄花岗,称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知识点2武昌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成果: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宜布独立,支持革命。

影响: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知识点1中华民国的建立。

准备:1911年12月,各省代表选举到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建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远洪为副总统,成立临时参议院。

知识点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过程: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迫宣统帝下诏退位;2月13日,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结果: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知识点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考试、选全、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影响:是中国历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上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知识点1二次革命。

背景:袁世凯为了建立*统治,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国民党。

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日本。

知识点2袁世凯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又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望连任,可以指定继承人。接受日本旨在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元旦登基。

知识点3护国战争。

爆发: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知识点4军阀割据。

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有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和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其他如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

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之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年级历史教案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他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长征为后人留下的长征精神,直到现在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因此,)(2)本课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素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示意图的学习和运用,了解地图所示语言;利用多媒体资料,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发扬长征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3.八年级的学生对红军的长征应该说有一定的了解,但大多同学对长征的了解是通过文学作品而缺乏对长征艰苦历程的完整学习,根据学生这一情况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

1)教学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极其伟大意义。2)教学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有三)。

2)、探究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放在过程中)。

3)、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目的是)突破重难点。

2、学法(有二)。

(1)联系比较法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小组讨论法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从4方面来说明,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思维拓展,巩固练习。

情景导入(大约3分钟)。

导入新课,我采用情景导入法,播放《我的长征》电影片断,(播放)播放中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一电影片断展现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从而导入新课。设计意图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学习新课我设计了两个环节。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首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整体感知、建构体系。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并进一步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a、读图添图——突破重点对中央红军长征这一重点的解决,我采用读图填图的方法,出示长征动态路线图,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并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b、比较分析——突破难点。

对遵义会议这一难点的处理,我选用了对比分析和出示材料的方法,首先让学生对比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遭遇的结局的不同,得出结论。然后出示材料,从另一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正确评价遵义会议,理解遵义会议的意义。

3、教学过程的第三个环节,思维拓展。

出示纪念长征的图片,提出问题,我设计的意图是贴近学生生活,点名纪念长征的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

4、巩固练习。

练习题我节选了影视资料《长征七律》。选择这一材料有三点好处(1)渲染气氛,升华感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这段材料的歌词既是巩固练习的材料,真实材料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培养灵活运用的能力;(3)可以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四、板书设计。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