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报告>地质报告编写格式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9篇)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9篇)

作者:书香墨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 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9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一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以下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二

本站发布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范文,更多地质学地质实习报告精选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本站实习报告频道。

实地实习是很有必要的,但短暂的几天的实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只能到此为止,我们希望学校学院能够尽量提供更多的锻炼平台,真正意义上达到更好的学习目的!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进一步了解地质学的基本内容,掌握地质学的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地表形态及其发生、发展、结构和分布规律。重点掌握实习区域的地层、岩石、矿产,地质构造(褶皱和断裂)和古生物的主要类型、分布及其演化规律,及野外地质调查基本方法等,并综合研究和掌握地球表层各自然要素的性质和特性,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每位大学生首先最主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然而光从理论上认识只能让大学生纸上谈兵,因而实习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这也是给我们一个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与缺陷的实践机会。

二、实习地区概况

主要实习地点是古武当山,京娘湖,莲花洞。

三、实习内容

(一)5月9号实习前准备

在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地质地貌学这门课程,对地质地貌的一些基本知识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马上就要去野外实习了,我们都很兴奋,都在为实习做准备。首先我们上网查了实习地的概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大概了解到:约在距今19亿年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显著的地壳运动,叫“吕梁运动”,使中元古界与下元古界呈角度不整和接触,吕梁运动以后,相对稳定地层的范围不断扩大,地形高低起伏,比较复杂。有些地层在久经腐蚀以后,开始下沉,形成地质一次大规模的海浸,无脊椎动物和菌藻类植物开始出现,一直到距今大约8亿年的寒武纪时代,京娘湖地区还一直沉浸在一片汪洋大海中。到距今大约两亿五千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称为“燕山运动”。由于地壳断层,大部分海水向东消退,京娘湖地区仍处于大海的边沿,汹涌的海涛冲刷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沟壑深谷,到了距今大约6500万年的时候,地壳又发生了一次大运动,叫“喜马拉雅”运动,西部地壳相对隆起,东部地壳相对下沉,海水向东消退,整个太行山脉的雄姿也由于海水的消退展现出来,这里形成了北台、太行、唐县三层夷平面,培养了京娘湖、古武当山、七步沟、武西岳的石英砂岩峡谷峰林景区。古武当山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

(二)5月10号古武当山实习

上午坐车到达古武当山,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沿山路向上爬,观察当地的地质组成,地质构造。

老师给我们介绍到古武当山地区的岩石主要为砂岩,大部分属于三大岩石中的沉积岩,还有少量的变质岩。砂岩是由石英颗粒(沙子)形成,结构稳定,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主要含硅、钙、黏土和氧化铁。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1.岩层的节理

它是断裂构造的一类,指岩石裂开而裂面两侧无明显相对位移者(与有明显位移的`断层相对)。节理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在岩石露头上,到处都能见到节理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节理:

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2.断层

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

正断层:逆断层的断层面也几乎垂直,但上盘向上移动,而下盘向下移动,这种类型的断层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冲断层与逆断层的移动方式相同,但断层带几乎是水平的。在这类同样是由挤压形成的断层中,上盘的岩石实际被向上推移至下盘的顶部,这是在聚合板块边界中产生的断层类型。

逆断层:在平移断层中,岩石块沿相反的水平方向移动。正如转换板块边界中所述,地壳块相互滑动时形成这些断层。

平移断层:在所有类型的断层中,不同的岩石块紧密地相互挤压,在移动过程中形成很大摩擦力。如果这种摩擦足够大,这两块岩石将咬合,因为摩擦力使它们无法相互滑动。在这种情况下,来自板块的力量继续推动岩石,从而增大施加在断层上的压力。

3.尖灭

“尖灭”指具有一定体积的物体其逐渐缩小直至消失的现象。地层的尖灭指的是沉积层向着沉积盆地边缘,其厚度逐渐变薄直至没有沉积。超覆是海侵时随着沉积范围的扩大,上覆岩层的沉积范围大于下伏岩层的现象。

4.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它在层状岩层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是地壳上最常见的一种地质构造形式。褶皱是最重要的构造现象,因而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三)5月11号京娘湖实习

今天我来到京娘湖,将对波痕、泥裂进行观察,对河谷形态、河谷的发育形成进行认识性的学习。

1.波痕

波痕是浅海、河湖的一种小型地形特征,由尖波峰、圆波谷,坡度对称组成连绵波浪状。沉积环境分析的重要标志,是典型的沉积构造之一。非粘性的物质(陆源砂、碳酸盐砂)在波浪、水流或风的作用下,在其表面形成的波状起伏的痕迹,如沙漠中的沙丘、海滩的沙坡等。一个波痕由一个波脊和一个波谷组成,同一种波痕一般成组出现。通常按波痕形成的动力将波痕分为水流波痕、波浪波痕、干涉波痕和风成波痕等;然后再根据其大小,形态或对称性作进一步的划分。出现于岩层的顶面.并可在上覆岩层的底面上留下印痕.因此可以利用波痕来决定岩层的顶面和底面。

2.泥裂

泥裂又称干裂、龟裂纹,是指泥质沉积物或灰泥沉积物,暴露干涸、收缩而产生的裂隙,在层面上呈多角形或网状龟裂纹,裂隙成“v”形断面,也可呈“u”字型,可指示顶底面。裂隙被上覆层的砂质、粉砂质充填。

3.河流地质作用

河流地质作用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

四、实习感想

通过本次野外实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各种岩石呈现在我们眼前,通过老师细致的讲解,我们更深一层的了解到各种岩石的性质,从外表到岩石的组成及结构。地质学确实有着它自己的魅力,在我们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肯定会用到很多地质知识,这是我们的基础。总的来说,本次实习不轻松,首先,短时间接触到这么多的岩石,想要了解透彻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查阅资料。其次,本次实习对我们的体力也是一个小的考验,但作为土木工程的学生,本次实习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在学校学习之余多参加这些室外实习有助于我们从感性上了解土木工程地质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我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深刻!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三

地质报告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它系统地整理和总结了地质调查的数据,对地质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描述和分析。通过编写地质报告,我进一步提高了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我所研究的地区地质特征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学习,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首先,在编写地质报告的过程中,我明显感受到了系统性思维的重要性。地质报告需要对大量的地质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而数据的归纳和总结离不开清晰而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在编写报告时,我尝试将各个地质要素进行分类,建立逻辑框架。这样一来,不仅能够确保报告的内容严谨和完整,也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报告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通过这种系统性思维的培养,我在其他科学研究方面也有了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编写地质报告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对地质现象进行准确描述的重要性。地质报告作为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对地质现象的描述应该力求精确和准确。凭借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调查,我需要运用准确的地质术语来表达。经过多次修改和修订,我终于将报告中的地质概念、地质特征等内容描述清晰明了。通过这个过程,我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精确性和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和推论。

再次,在编写地质报告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我所参与的地质报告编写中,我们多人分工合作,每个人负责不同的部分。通过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我们共同完善了地质报告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并不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知识。正是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才能够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提高地质报告的质量和准确性。

最后,在编写地质报告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比如,在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数据不完整或者矛盾的情况。面对这些问题,我需要保持耐心和细致的态度,通过采集更多的数据和深入的研究,才能解决这些困难。同时,在报告的编写中,我也需要充分考虑读者的需求和背景知识,使得报告更易读和理解。通过克服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不仅增强了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总之,编写地质报告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收获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关于地质学的知识和技巧,也培养了系统性思维、准确描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我也认识到科学研究需要的耐心和毅力,以及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性。通过这次编写地质报告的经历,我对地质学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将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四

地质报告是一种通过调查、研究和分析地质现象、结构和资源的文献形式。它不仅是地质学家的重要工具,也是决策者、投资者和公众了解地质情况的重要途径。在我从事地质工作的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多个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通过这些经历,我深刻认识到地质报告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是地质报告的基石。地质报告是以数据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性文献,准确的数据对于报告的可靠性至关重要。在进行地质调查和研究时,我们需要严格的方法和技术,确保采集到的样本和资料具有代表性。对于复杂的地质情况,我们还需要运用先进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观测和测试,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只有有了准确的数据作为基础,我们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和研究,为后续的决策和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次,清晰的表达是地质报告的关键。地质学这门学科包含了大量的专业名词、术语和概念,要想让非地质专业的人员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就需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在撰写地质报告时,我们要尽量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简单直观的语言来解释地质现象和结构的原理和特点。此外,还需要通过图表和示意图等可视化手段来辅助说明,让读者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我们的研究成果。清晰的表达不仅可以提高地质报告的可读性,也能增加报告的影响力和实用性。

第三,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是地质报告的核心。地质报告是一个综合性的研究成果,它需要对地质现象、结构和资源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以便全面掌握地质情况。在研究和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地质构造、地质历史、地质过程等等。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和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和判断。此外,还需要进行模型模拟和预测,以便为未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的研究和分析是地质报告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要保证。

第四,合理的结论和建议是地质报告的目的。地质报告的最终目的是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因此,报告的结论和建议需要切实可行和具有科学合理性。在报告中,我们应该针对研究的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结论和建议,避免模棱两可和推诿责任。结论和建议应当尽量简明扼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以便决策者能够快速理解和采纳。此外,我们还需要明确指出结论和建议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以便决策者能够进行全面和准确的评估和决策。

最后,地质报告的定期更新是必要的。地质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地质情况也会不断变化。为了保持报告的时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需要定期更新地质报告。定期更新可以反映地质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和完善报告的结论和建议。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定期更新,将新的科学成果和研究进展融入到地质报告中,以提高其科学水平和参考价值。

总之,地质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是地质学家向社会传递科学成果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地质报告的编写工作,我深刻认识到地质报告的重要性和价值,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通过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清晰的表达、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合理的结论和建议以及定期的更新,我们可以编写出具有可靠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地质报告,为决策者和投资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五

在钻探队实习了一月,其中可以说是苦中有甜,累中有乐,对己的地质知识有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系统积累与考验,粗略的把握了地质钻探重要性和基本任务,钻孔的设计和结构以及钻孔的布置原则等等,己也从一个纸上谈兵的阶段稍微上前跨了一步,感谢老工人老师傅的不厌其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指导和教诲,钻探队领导的人关怀,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变聪明。这些知识和实习过程,足以使我受益终身了。就我在实习过程中的感想与心得汇报如下。

安全生产的法规。使我明白了什么叫“三不伤害”;同时也增强了我保护意识。通过系统的学习使我明白了安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习期间没有发生以外的事故,做到了安全生产。

这次我们打的是水观测孔,通过己的实际操作,结合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以及老工人师傅的指导帮助。学会了判断岩层、操作机器、测量水位以及书写纪录。使己的业务水平有了一个质的提高。同时也增强了己动手操作水平。期间主要对平砂岩做了一些细致调查研究:砂岩是一种沉积岩,主要由砂粒胶结而成的,其中砂里粒含量要大于50%。决大部分砂岩是由石英或长石组成的,石英和长石是组成地壳最常见的成分。砂岩的颜色和沙子一样,可以是任何颜色,最常见的是棕色、黄色、红色、灰色和白色。地球上常见由砂岩相成的悬崖峭壁。有的砂岩可以抵御风化,但又容易切割,所以经常被用于做建筑材料和铺路材料。砂岩中的颗粒比较均匀坚硬,所以砂岩也被经常用来做磨削工具。砂岩由于透水性较好,表面含水层可以过滤掉污染物,比其他石材如石灰石更能抵御污染。我们这里钻探时主要遇到的困难是打平顶山砂岩,平顶山砂岩硬度高容易破碎在钻进过程中不容易钻进又容易掉块卡钻,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多注意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我们一般在野外作业,比较枯燥乏味,许多配套设施也不到位。不过在这一个月的实习中让我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的东西,也学会了在劳动中寻找快乐。同时了增强了己独立生活和判断问题的能力。我想这将会成为让我一生都收益的财富。

在这为期一月的实习生活中,我受益匪浅。短短的30多天内,我不仅向老工人师傅学习了钻探基本方法和技巧,体会到应如何跟和同事交流和相,更被队里同志们的无私敬业精神所感动。这不仅为我今后的理论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使我今后从事钻探行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最后,更加感谢学校和队领导给了我实习学习的机会,也多谢同事们多日来无私的照顾和关心,使我开心顺利的完成在队里的实习生活。 报告节如下:

第一绪言,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第二 地层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第三岩石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附剖面图、素描图。

第四构造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证据附素描图、剖面图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第五地质发展阶段简述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第六其它方面,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后记,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六

地质报告是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其编写的过程中需要对地质现象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报告的重要性和编写技巧。通过这次任务,我学到了如何观察地质现象、如何进行资料收集和处理、如何撰写报告等一系列关于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下面我将从观察、分析、撰写的角度进行心得体会的总结。

首先,观察是地质报告编写的第一步,对地质现象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要进行准确的观察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比如,观测岩石时需要了解岩石的形成和变质过程,才能在观察时注意到一些与之相关的特征。另外,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地形等,可以揭示地质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在观察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使用各类仪器和工具,比如使用锤子敲击岩石,可以判断出岩石的硬度和脆性,从而对其成因进行推测。在研究报告编辑时,我觉得只有对地质现象有足够准确和细致的观察,才能有意义的展开后续的分析和结论。

其次,分析地质现象是地质报告编写的关键步骤之一。地质现象是地质学家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对象,通过对地质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出许多有关岩石形成、地质历史、地质构造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结论。在进行分析时,我发现重点是找出地质现象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比如,通过观察地层中的岩石组合、化石种类和古地理环境的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的地质历史;通过分析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分布和规律,可以预测地震和火山喷发的潜在威胁。在分析地质现象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学会使用图表、统计数据等分析工具,以客观的数据和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最后,撰写地质报告是地质学研究的结晶,也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展示。在撰写地质报告时,我觉得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明确的结构和条理,清晰而有序地呈现自己的观点和思路。其次,在表述时要准确简练,避免冗长和啰嗦。可以使用科学术语和专业术语,但要保证读者可以理解。另外,还要注意语言的通顺和连贯,以及论据的有力和可信度。最后,在报告的结尾可以给出自己的的见解和建议,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一些设想和方向。

总之,地质报告的编写是一项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工作。通过观察、分析和撰写,我深刻体会到了地质报告的重要性和编写技巧。观察和分析是地质报告编写的两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准确和全面的观察,以及深入的分析,才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而在撰写报告时,要注意结构、条理和简练,以及语言的连贯性和可信度。通过这次任务,我不仅学到了与地质现象有关的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报告写作的能力。这对我今后从事地质学研究和实践,以及其他科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帮助。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七

地质实习报告怎么写,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怎么写,下面是本站小编收集整理的地质学实习报告范文,欢迎阅读与参考。

地质学实习报告(一)

一:实习目的

1.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2.学会对工程地质的基本判别方法

3.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

4.了解岩石种类及物理性质和岩石标本

二:实习仪器地质罗盘铁锤

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使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击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因为岩层的倾向只有一个,所以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要注意将罗盘的北端朝向岩层的倾斜方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竖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垂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

四:实习的内容和过程

12月11日上午十点,统一学习使用地质罗盘的,下午1点半去往金牛山进行地质勘探,12日早上到仓山校区观看岩石标本。

1.金牛山的简介

金牛山位于福州鼓楼区北侧闽江乡新建村,海拔163米,一路上山就可以看到滑坡,崩塌,断层及不均匀沉降对山体与道路的影响,例如马刀树,公路裂缝等。

2.测定岩层产状

1).结构金牛山的岩石大部分都是岩浆岩,而且都是粗粒结构和中粒结构

2)构造金牛山的样品分析看可知道该岩石是块状构造,矿物在岩石中分布杂乱无章,.不显层次,呈致密块状,富含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系列浅成岩的构造。

3)成分从样品看岩石是浅色的,那就可能是花岗岩或正长岩的酸性或偏酸性的岩石。但从全晶质中粒和粗粒结构,块状构造,就可以判断是浅层岩。

4.断层地理环境情况

金牛山地质相对复杂,在上山途中发现了很多滑坡断层及不均匀沉降等地质现象。仅大家用于观测的一面山体,比较大的断层就达7处之多。金牛山断层现象千姿百态,产状各不相同,并带有多出滑坡现象产生,是因为金牛山主要由岩浆岩构成,岩浆岩分化后,风化壳表层间的滑动引起的风化壳滑坡。

5.岩石标本的赏识

实验室中,陈列了大量的岩石标本,可以分为矿物光泽标本,矿物断口标本,矿物硬度标本,矿物解理标本,矿物比色标本,矿物形态标本等类型。理论的学习,已经让我们对这些岩石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经过这次的标本参观,使我们对岩石有了更深的了解,让我们开拓了视野。

6.实习总结

两天的实习非常短暂,但我们的收获是重大的,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学到了地质罗盘的使用及利用地质罗盘测量岩石的产状,对真实的地质现象有了一定了解。从标本室里我们更认识了许多未见过的岩石,扩大了我们的视野,充实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实习结束了,而我们对实际动手的渴求依然很强烈。

地质学实习报告(二)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目的与任务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通过此次实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同学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2、实习地点:即马山国家地质公园

马山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位于青岛即墨市城区西侧,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公园内以海拔231米的马山为最高主峰,大山、宝安山、团山及长岭等几个侧峰拱卫在周围。山虽不云高,峰虽不属秀,然而这里丰富而又独特的地质现象,却使其在地质保护、科研、旅游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3、实习时间:20xx年5月10日

二、实习内容

1、马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1994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岛即墨市城西4公里处,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它集科学地质文化、民族宗教文化和民风民俗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马山文化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

马山自然保护区是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小的一个,但区内含有柱状理石柱群、硅化木群、沉积构造、接触变质带及古脊椎动物化石等丰富的地质遗迹,被地质界称为“袖珍式地质博物馆”。区内地质遗迹不仅丰富,而且十分独特,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浅粗面火山岩柱状节理石柱群是世界“三大石群”之一,高26米,宽150米,单株独立、巍巍壮观,可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相媲美;硅化木,现已发现并保存完好的有26处,最大的一株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硅化完全、年轮清晰实属罕见;维妙维肖的沉积岩包卷层理和交错层理胜似一幅山水画,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展现了火山爆发的烈焰对地质的改变,给人留下了对大自然的感叹。

2、马山地质地貌概况

马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晚期的火山运动奠定了马山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马山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马山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胶东半岛及山东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马山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区域地层划分属莱阳群曲格庄组。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其中蕴藏着较丰富的硅化木和独特的安山岩柱状节理,从而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马山自然保护区由主峰马山(海拔233.1米)、西峰大山(海拔211.1米)、小峰宝安山(海拔i45米)、团山(海拔i26米)和长岭组成。自南、北两侧遥望,马山、大山二峰并峙状似马鞍,其地貌类型属剥蚀准平原上的残丘地貌,山体圆凸,坡度在20度至25度之间,最高部位在保护区南侧,海拔300米左有,相对高度达200米。山北坡延至埠南一带,山西坡延至信村岭,山前坡延至店子山及西流峰山(又名小龙山),山东坡延至陈家河东岭,均属低洼不平的平原兼低丘地形,残丘周围之冲沟多呈v字型和u字型。保护区范围内无较大河流,只有数条季节河及山北坡截沟堵流形成的几个小型水库,以增加其自身景色。由于马山潜粗面火山岩结构构造特征,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风化能力,再加上断裂构造等因素,在周围沉积岩层逐渐侵蚀夷平的状态下形成孤立残丘地貌,使之具有山虽不高却有拔地突起之感。

区内地层单一,出露地层为白垩系莱阳群,主要岩性为紫红、黄绿色中细粒长砂岩、含砾砂岩夹砂砾岩、钙质粉砂岩、偶夹砂岩。特别是经多年采石,开挖揭露出了马山绿色次火山岩柱状节理,形成了若干笔直挺拔柱状节理形态的人工露头景观,俗称“石柱群”。同时马山山体是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动植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地质宝库”,是丰富的地质资源集中于一地,世界上少有的“天然地质博物馆”。

3、实习进程

(1)马山硅化木

我们的第一站就是马山极富盛名的——马山硅化木。

目前在马山四周发现而且保存完好的硅化木有26处,这些远古时代的树木经过硅化反应形成了现在的化石。早在1·3亿年前,马山地区曾为“古莱阳湖”的一部分,在潮湿的气候条件下生长有大量树木,其中部分树木死亡后在本地或异地被掩埋起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发生硅化反应形成了硅化木化石。在马山西北麓发现的最大的一株被鉴定为南洋杉,树干长13米,平均直径0·8米,树根、疤节、年轮清晰可见,非常罕见。中生代地层中形体硕大、保存完好的硅化木群落是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尽管国内有不少有关硅化木的报道,但在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条件下,分布如此密集、保存如此完整的大型硅化木群尚不多见。此外,古脊椎动物化石在本区内也有零星发现。

(2)马山石林

马山盛产安山玢岩,多为灰绿、灰褐色,是约1亿年前岩浆涌出地表冷凝而成,为优质建筑雕饰石料。山之西南部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柱状的节理,柱体截面直径约1米左右,高约30余米,笔直挺拔,排列紧密,恰似一片密林,蔚为壮观,故名“马山石林”。

据专家考证,马山石林一亿多年前由火山喷溢的安山岩浆冷凝收缩而成。安山岩呈灰绿色,结构均匀,质地纯净,是一种高级建筑雕饰材料。山之西南因岩浆冷凝,均匀收缩,形成四方形柱状节理,柱体截面直径一般在1.0-1.5米间,柱体长30米(地表以下可延伸至60米),柱体笔直挺拔,排列整齐,恰似一片密林,景色蔚为壮观。此类柱状石林多发育于玄武岩中,一般呈六棱或五棱柱状,而马山石林可发育于安山岩中,且呈四方形,这在地质学上较为罕见。就其价值而言,马山石林规模比南京六合县石柱规模更大,亦更宏伟壮丽,可与美国著名“魔鬼之塔”的柱状节理玄武岩体相媲美。

站在由大片柱状节理石柱群组成的马山石林前面,人们似乎能从中探寻出发生在1·1亿年前的火山活动的场景。在遥远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即墨地区火山活动强烈,以即墨城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晚期形成了许多火山锥,火山喷发出的大量岩浆经冷却收缩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马山石林,这片高26米、宽150米的石柱群与英国的“巨人堤”、美国的“魔鬼塔”并称为世界“三大石柱群”。

(3)沉积构造

在马山山体上随处可见的沉积构造也是远古时期地壳活动留下的印记。当时湖泊流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沉积下来,形成现在的岩石,不同的层理交织在一起,看上去好像一幅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早期形成的沉积岩与火山喷发的岩浆接触后,在高温高压的环境条件下发生变质,又形成了颜色丰富、妖娆多姿的接触变质岩。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八

巢湖是位于安徽省中部的一片内陆湖泊,被誉为“徽州明珠”。近日,我有幸阅读了一份有关巢湖地质特征的报告,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下面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份报告对巢湖的地质历史进行了详细描绘。根据报告,巢湖的形成始于大约6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持续至今。经过漫长的时间沧海桑田,巢湖的地质特征如今已经相对稳定。通过阅读该报告,我深刻认识到地质进程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我们的生命只是其中的一个短暂瞬间。同时,也让我明白自然界的伟大和强大,人类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其次,报告详细介绍了巢湖地质中的一些重要地貌特征,如湖滨冲积平原、巢湖河道湿地等。这些地貌特征不仅形成了巢湖独特的自然风光,同时也对周边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报告了解到,这些地貌是由地壳运动、河流冲刷和沉积等地质作用共同塑造而成的。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让我感到敬畏,也深刻体会到自然界的多样性和奇妙之处。

第三,报告还对巢湖地区的地质资源进行了详细分析。据报告指出,巢湖地区富含煤炭、铁矿、石膏等矿产资源,而且储量丰富。这些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巢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我也想到矿产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第四,巢湖地质报告还特别强调了巢湖的自然保护意义。报告指出,巢湖是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和候鸟迁徙通道,拥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多样的生物种类。这段文字让我深深感受到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努力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这份报告对巢湖地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了详细评估。报告显示,巢湖地区存在地面沉降、地震等地质灾害风险。这让我意识到了灾害防范的重要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在巢湖地区,应该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提高人们的自救能力,减少灾害对人们的损失。

总之,通过阅读巢湖地质报告,我对巢湖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自然的伟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时,我也明白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必要性,以及自然保护和地质灾害防范的重要性。这份报告给了我许多启示,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一切,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去。我相信,只有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保护,才能让巢湖的美丽与独特得以延续。

地质报告编写格式篇九

20xx年6月23日~20xx年6月27日

阳泉矿区。主要路线为:水泉沟线;狮脑山线;娘子关线;

在《普通地质学》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普地认识学习,以野外各种地质现象的观察,了解及地质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充实课堂所学的地质基础知识,加深对地质学相关课程内容的理解,为继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专业基础;通过实习,学会对典型地质现象观察,描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实习报告的编写。培养学习独立思考,注重实践、综合分析的能力和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1、实习区概况

本区位于太行山北段刘备山的南麓,由于地壳长期上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切割较深,沟壑纵横,形成了较为复杂的中低山地貌。井田总体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位于井田北部边界处,海拔,最低点位于南部的桃河,海拔为最大相对高差为。

本区属于海河流域滹沱河水系,区域北部东段蜿蜒横亘的低山山脉为区域分水岭,岭南为桃河水系,岭北为温河水系,桃河从井田南边界外通过,桃河河床坡度平均为1%,流量平均为3/s,夏秋季一般较大,可达2-3 m3/s,干旱季节多干涸或仅有细流,雨季有洪流。

2、实习区地层特征:

通过水泉沟线和狮脑山线的观察,我把实习区地层总结如下: 区内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02f)

埋藏于井田深部,为煤系地层之基底,由深灰色层状石灰岩和泥灰岩组成,中部夹角砾状石灰岩组成,厚度100m左右。

(2)石炭系

中统本溪组(c2 b)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岩性为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白色细-中粒砂岩,灰色铝土质粘土岩及3层深灰色石灰岩组成。本组厚度,平均。

上统太原组(c3b):

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本溪组之上。根据本组沉积旋回特征可分为三段。

下段:为灰褐色中厚层细-中粒砂岩,灰黑色、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底部有一层灰白色细砂岩(标志层k1),厚度,平均厚度。所夹煤层编号15、14号,其中15号煤层为可采煤层,14号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为,平均厚度为。

中段:为灰黑色、黑色粉砂岩、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三层青灰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和3层煤层。三层石灰岩为区内的标志层,自下而上为k2灰岩(俗称“四节石灰岩”)、k3灰岩(俗称“钱石灰岩”),k4灰岩(俗称“猴石灰岩”)。k2灰岩中一般有泥(页)岩夹层,厚,平均。k3灰岩位于k2灰岩之上约15m左右,厚度,平均。k4灰位于k3灰岩之上约19m,厚平均左右。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13、12、11号,其中12号煤层为可开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段厚度,平均厚度。

上段:为褐色中厚细粒砂岩、粉砂岩、灰黑色砂质泥岩、泥(页)岩、夹煤层。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9、8号,为区内可采煤层。本段厚度,平均。

本组厚度为,平均。(3)二叠系

下统山西组(p1s): 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岩性为:灰白色细-细粒砂岩、灰黑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夹6煤层。底部以一层灰白色粗砂岩(k2)与太原组分界。煤层编号自下而上为6、5、4、3、2、1号,其中3、6号煤层为采区内可采煤层,其他煤层为不可采煤层。本组厚度,平均。

下统下石盒子组(p1x)

连续沉积于山西组之上,厚度,平均,根据岩性和特征可分为二段:

下段(p1x1):由灰黑色砂质泥岩及灰白色带绿色的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的中-细粒砂岩(k8),厚度,平均。中部一般为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砂质泥岩,下部多为砂质泥岩含1-2层鲕粒粒和鳞片状的粘土岩夹菱铁矿结核,还出现2-3层煤线,上部多为粗粒砂岩。该段厚59m。

上段(p1x2):由灰黑色砂质泥岩与黄绿中粗砂岩组成。底部为一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标志层k9),泥质胶结,疏松易风化,厚度,平均。上部由1-2层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和2-4层黄绿色的砂质泥岩及一层黄红色和灰白色的铝质粘土岩组成。顶部为一层黄红色、灰白色的铝土泥岩(k10),俗称“桃花泥岩”,厚度,平均。可作为划分上下石盒子组的辅助标志。上段厚。

上统下石盒子组(p2x)

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由黄红色、灰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及细粒砂岩组成。井田内上部地层均遭剥蚀,残留厚度130m左右。

(4)第四系(q)

不整合履于各时代地层之上,大多分布在一些比较平坦的山顶和平缓的山坡地带。

中上更新统(q2+3):红棕、红黄色、浅黄色粉砂土和亚粘土,富含钙质结核,孔隙较大,垂直节理发育。厚度。

全新统(q4):分布于桃河河床,由砂卵岩、碎石及粉砂组成。厚度。

3、实习区构造特征 水泉沟一线观察及阳泉矿区多年开采可知,区内构造简单,总体呈一宽的向、背斜组合构造,北部向斜,背斜轴向为ew或近ew。西南部背斜轴向为ne。北部测得地层倾角约14°,南部较北部平缓,倾角为3-10°。断裂构造不发育,目前尚未发现有断层存在。但陷落柱较为发育,是影响开采的主要构造因素,尤其是井田中部为陷落柱密集区数量多,范围大。采掘揭露的陷落柱,其特征多呈圆形、椭圆形,剖面上呈下大上小的柱体形,呈群状分布。陷壁角一般多在70°左右。

4、实习区煤层

区内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山西组。

山西组为一套陆相含煤地层,共含煤6层,编号自上而下为1、2、3、4、5、6号,其中3、6号煤层为井田内发育稳定,为稳定可采煤层,其余为不稳定不可采煤层,本组地层平均厚度,煤层平均总厚,含煤系数x%。

太原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含煤7层,编号自上而下为8、9、11、12、13、14、15号,其中8号煤层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9、12、15号煤层为井田稳定可采煤层,11号煤层稳定不可采,13号煤层不稳定不可采。本组地层平均厚度,煤层平均总厚,含煤系数x%.各煤层特征见表1。

表一 含煤地层中煤层特征一览表

5、娘子关水文地质及岩溶地貌

娘子关位于阳泉市平定县娘子关镇、是山西的东大门,地处桃河与温河交汇处下游段,由11个泉眼构成。区内寒武系和奥陶系石灰岩发育,构成主要的含水岩层。溶洞、石柱、钟乳石等随处可见。

6、阳泉矿区影响生产及安全的主要地质因素有:

1、大地构造对瓦斯生成的控制

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的沉降作用控制下,沉积了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太原组和山西组,形成了瓦斯的生气母岩煤层及瓦斯储气层。以往的研究表明:在煤生成的泥炭化阶段生成的瓦斯大多放散与古大气中,煤层瓦斯主要是在煤变质阶段生成的。随着变质作用的发生,煤分子的芳香烃缩合度增高,失落的烃基、羧基逐渐增多,他们的结合便形成了瓦斯,所以煤层变质程度的增高,煤层生成的瓦斯量越大。

由于本区在古生代时期地壳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全区没有褶皱作用、岩浆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所以煤层的变质作用主要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表现为随着煤层的埋藏深度的增加煤层的变质程度增高,因而生成的瓦斯量也越多,但是此阶段的煤层的变质程度不高,生成的瓦斯量也不太多。

中生代的燕山期岩浆活动和新生代第四纪玄武岩的多次喷发使本区的地温增高,煤质的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热变质作用。因此,本区煤层瓦斯主要是区域热变质作用的产物。

2、区域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由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本区地层发生褶皱,太行山逐渐隆起。本区东部及北部的抬升使地表地层遭受强烈的腐蚀,煤系地层中的瓦斯大量的逃逸。这种抬升作用使地下水的侵蚀基准面迅速下降,煤系地层下部的奥陶系石灰岩溶蚀加快,娘子关泉系的雏态形成。控制本区地下水的娘子关泉系的特征为北、西、南三面扇形补给,在东面的娘子关泄出。因此娘子关泉的水平面成为控制本区地下水活动重要的侵蚀基准面。它的升高或下降直接控制着矿区地下水径流状态及侵蚀强度。

从娘子关地区奥灰岩受侵蚀的地质现象可以看出:自娘子关泉形成以来,由于受太行山深大断裂的影响,其东部的华北拗断一直在迅速下降,由此引起娘子关泉水位的迅速下降,从而造成阳泉矿区地下水向下侵蚀作用的不断加强。矿区东部、东北部及东南部,基本沿沁水煤盆地翘起的边缘地带,受地下水的影响作用较矿区西南部大。其影响表现为:一是地下水沿地层的断裂构造有强烈溶蚀形成了大量的溶孔和溶洞,由于溶洞的不断扩大,上腹煤系地层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坍塌,形成了陷煤柱,为瓦斯的逃逸增加了通道;二是地下水的流动带动了瓦斯的运移,带走了溶于水的瓦斯;三是由于地下水吸附于裂缝表面减弱了煤层对瓦斯的吸附能力。

短短五天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理解。增加我们对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实际观察到各种地理特征。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观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地理和各地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同时,懂得和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