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最新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 新能源专业工作计划(优秀8篇)

最新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 新能源专业工作计划(优秀8篇)

作者:LZ文人 最新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 新能源专业工作计划(优秀8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计划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一

四、2022年工作目标及措施。

一、指导思想: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建管并重、强化服务”。落实责任,增添措施,规范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从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向质量和速度、效益和速度并重转变,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全面完成2022年沼气项目建设任务,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1、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2、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1处。

4、新发展联户沼气100户。

5、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0处。

6、培训技术服务人员500人次。

7、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三、工作措施:

2022年,全市农村能源紧紧围绕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创新工作方式,加强督导检查,力争全面完成工作任务,其措施:

(一)沼气项目抓管理。一是争取项目抓主动,能源办抽派一名班子成员负责,组建3人工作专班,调查摸底,做好储备,适时申报。二是项目建设抓质量,按照项目建设内容,高标准、高要求、高质量组织实施。三是项目管理抓提高。项目管理实行分工负责,任务到组,责任到人,项目管理严格执行“七制管理法”,规范项目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三)日常工作抓落实。按照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的要求,一是完善机关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二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有序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断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九、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积极推进水电基地建设,推动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中游、黄河上游等河段水电项目开工建设。实施雅鲁藏布江下游水 电开发等重大工程。实施小水电清理整改,推进绿色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推动西南地区水电与风电、太阳能发电协同互补。到2025 年,常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 亿千瓦左右。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动沿海核电项目建设,保持平稳建设节奏,合理布局新增沿海核电项目。开展核能综合利用示范,积极推动高温气冷堆、快堆、模块化小型堆、海上浮动堆等先进堆型示范工程,推动核能在清洁供暖、工业供热、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综合利用。切实做好核电厂址资源保护。到 2025 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 7000 万千瓦左右。

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 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有序发展农林生物质发电和沼气发电,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在粮食主产区和畜禽养殖集中区统筹规划建设生物天然气工程,促进先进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地热能供热制冷,在具备高温地热资源条件的地区有序开展地热能发电示范。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海洋能,推动海洋能发电在近海岛屿供电、深远海开发、海上能源补给等领域应用。

十、推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十一、减少能源产业碳足迹

推进化石能源开发生产环节碳减排。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开采,强化煤炭绿色开采和洗选加工,加大油气田甲烷采收利用力度,加快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推广应用。到 2025 年,煤矿瓦斯利用量达到 60 亿立方米,原煤入选率达到 80%。推广能源开采先进 技术装备,加快对燃油、燃气、燃煤设备的电气化改造,提高海上油气平台供能中的电力占比。

促进能源加工储运环节提效降碳。推进炼化产业转型升级,严控新增炼油产能,有序推动落后和低效产能退出,延伸产业链,增加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绿色炼厂、智能炼厂建设。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 十四五” 期间淘汰(含到期退役机组)3000 万千 瓦。新建煤矿项目优先采用铁路、水运等清洁化煤炭运输方式。加强能源加工储运设施节能及余能回收利用,推广余热余压、lng 冷能等余能综合利用技术。

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废弃露天矿坑、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态碳汇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光伏治沙、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农林牧渔业等协同发展。

十二、更大力度强化节能降碳

完善能耗“双控”与碳排放控制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能耗强度目标在“ 十四五” 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加强 产业布局和能耗“ 双控” 政策衔接,推动地方落实用能预算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 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优先保障居民生活、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用能需求。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 推动能耗“ 双控” 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三

经过多年发展,世界能源转型已由起步蓄力期转向全面加速期,正在推动全球能源和工业体系加快演变重构。我国能源革命方兴未艾,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形成了多轮驱动的供应体系,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具备加快能源转型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供应链安全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有待提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球能源体系深刻变革

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加速推进。本世纪以来,全球能源结构加快调整,新能源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大幅提升,风能和太阳能利用实现跃升发展,规模增长了数十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开启新征程,《巴黎协定》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和参与,近五年来可再生能源提供了全球新增发电量的约 60%。中国、欧盟、美国、日本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世界主要经济体积极推动经济绿色复苏,绿色产业已成为重要投资领域,清洁低碳能源发展迎来新机遇。

二、我国步入构建现代能源体系的新阶段

能源安全保障进入关键攻坚期。能源供应保障基础不断夯实,资源配置能力明显提升,连续多年保持供需总体平衡有余。 “十三五”以来,国内原油产量稳步回升,天然气产量较快增长,年均增量超过 100 亿立方米,油气管道总里程达到 万公里,发电装机容量达到 22 亿千瓦,西电东送能力达到 亿千瓦,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用能需求。但同时,能源安全新旧风险交织,“十四五”时期能源安全保障将进入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的新阶段。

能源低碳转型进入重要窗口期。“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成效显著,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 煤炭消费比重下降至 ,常规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核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 亿千瓦、 亿千瓦、 亿千瓦、 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十四五”时期是为力争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必须协同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供给保障,加快能源系统调 整以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 式。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四

统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强区域能源供需衔接,优化能源开发利用布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变 革,促进乡村振兴。

十三、合理配置能源资源

完善能源生产供应格局。发挥能源富集地区战略安全支撑作 用,加强能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设,提升国内能源供给保 障水平。加大能源就近开发利用力度,积极发展分布式能源,鼓 励风电和太阳能发电优先本地消纳。优化能源输送格局,减少能 源流向交叉和迂回,提高输送通道利用率。有序推进大型清洁能 源基地电力外送,提高存量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新建 通道输送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原则上不低于 50%,优先规划输送 可再生能源电量比例更高的通道。加强重点区域能源供给保障和互济能力建设,着力解决东北和“ 两湖一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区煤炭、电力时段性供需紧张问题。

十四、统筹提升区域能源发展水平

十五、积极推动乡村能源变革

加强乡村清洁能源保障。提高农村绿电供应能力,实施千家 万户沐光行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积极推动屋顶光伏、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等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 用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推动形成新能源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 推进北方地区农村冬季清洁取暖,加大电、气、生物质锅炉等清 洁供暖方式推广应用力度,在分散供暖的农村地区,就地取材推广户用生物成型燃料炉具供暖。

实施乡村减污降碳行动。积极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 型,推广农用节能技术和产品,加快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生 活取暖、炊事等领域用能的清洁替代。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垃圾、 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改善农村人居 环境和生态空间。积极稳妥推进散煤治理,加强煤炭清洁化利用。以县域为单位开展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建设“零碳 村庄”等示范工程。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五

(一)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在土地预审、规划选址、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强协调指导,提高审批效率。

按照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要求,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

(二)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鼓励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

统筹农村能源革命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培育农村能源合作社等新型市场主体,鼓励村集体依法利用存量集体土地通过作价入股、收益共享等机制,参与新能源项目开发。

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民投资新能源项目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

(三)推动新能源在工业和建筑领域应用。

推动太阳能与建筑深度融合发展。

完善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体系,壮大光伏电力生产型消费者群体。

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鼓励公共机构既有建筑等安装光伏或太阳能热利用设施。

(四)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六

“十三五”时期,我局深入贯彻习****_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着力厚植发展优势,着力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补齐发展短板,着力推进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发展质量,能源经济呈现结构改善、动力增强和质量提升的崭新面貌,能源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迈出了新步伐。

一、“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

2022年至2022年,全旗共产销煤炭亿吨(2022年亿吨,2022年亿吨,2022年亿吨,2022年亿吨),约占到全区煤炭总产量的(全区煤炭产量亿吨),约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全国煤炭产量亿吨)。煤炭产量从2022年的亿吨提升到2022年全旗共产销煤炭亿吨,增幅,位居全国第三大产煤旗县,与世界主要煤炭生产国产量相比,位居第8位(中国亿吨,印度亿吨,美国亿吨,印度尼西亚亿吨,澳大利亚亿吨,俄罗斯亿吨,南非亿吨)。

2022年至2022年,全旗总发电量达亿吨,年发电量从2022年的亿度提升到2022年的亿度,增幅。电力总装机容量(火电装机)从2022年的万千瓦提升到2022年的万千瓦,增幅。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煤矿数量从2022年的77座减少到2022年的74座,煤矿平均单井规模从2022年的万吨/年提高到2022年的万吨/年(增加万吨/年,增幅)。比全市煤矿平均单井规模高万吨/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万吨/年,煤炭资源回采率平均达到80%以上,行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转龙湾煤矿、红庆河煤矿、石拉乌素煤矿、马泰壕煤矿等现代化煤矿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型现代化煤矿已成为全旗煤炭生产主体,建成年产千万吨级煤矿6座,占全国年产千万吨级煤矿的(全国44处,产能亿吨/年),产能达9900万吨/年。建成年产3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20处,产量达亿吨/年。

(五)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扎实推进煤矿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制定落实《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八条硬措施》,压实矿领导带班排查治理隐患责任,自上而下带动区队、班组履职尽责。落实现场盯防人员,在安全生产关键时间节点做到在岗有位、盯守现场,确保安全。安全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健全,利用安全费用子系统实时关联煤矿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情况,确保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到位。加快构建风险等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两条防线,督促企业按月排查辨识风险隐患,不断提升安全生产自主管理水平。

(六)加快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实施伊金霍洛旗煤矿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建设,形成覆盖市、旗、企业的行业监管应用系统,全面提升了安全生产风险管控、隐患排查、监管检查和应急预警的信息化水平。制定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和信息报送制度,督促企业通过信息平台开展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和隐患排查痕迹化管理。制定完善危险源分级分类监管标准,运用系统开展危险源信息采集填报,实现安全生产风险信息化管控。健全覆盖煤矿、各级监管人员的责任考核信息化管理系统,推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

二、2022年工作总结

2022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不利影响,能源系统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市场运行公平良序、安全生产稳定有序,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人才培育高地,乘势而上书写我旗现代能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11月3日,全旗共产销煤炭万吨,较去年同期减少万吨,减幅。1至10月份,9座电厂累计发电亿吨,较去年同期增加亿度,增幅。

(一)敢于动真碰硬,狠抓责任落实,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

1.范文写作坚持企业主体,倒逼落实责任

一是延续执行《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八条硬措施》,督促企业主要负责人按月亲自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按季度组织专业力量进行全方位、全过程风险辩识管控。二是推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督促企业层层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度,配套内部安全生产监督考核机制,落实奖惩措施,促进全员履职尽责。2022年以来,煤矿企业累计奖励万人次,累计惩罚万人次。三是强化安全投入管理。依托安全生产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实时关联44座地方煤矿的安全费用提取、支出、结余信息,不断规范煤矿企业安全投入管理,确保安全生产。四是突出风险管控。要求能源企业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设置电子屏,滚动公布企业风险点、风险类别、管控措施、企业主要负责人带班排查隐患整改情况,推进安全风险自辨自控、企业主要负责人履职尽责。五是深化隐患排查治理。推广隐患排查治理“挂图作战”模式,针对部门检查与企业自查的隐患,要求企业按照定人员、定时间、定责任、定标准、定措施的“五定”原则,倒排工期,按时进行排查、整改、落实、销号,形成目标明确,责任清晰的工作格局。六是切实提高煤矿“关键人”履职能力。分两批次组织地方煤矿矿长、安全矿长到神东布连塔煤矿、上湾煤矿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找准差距,抓实整改,“靶向治疗”煤矿关 键岗位人员“不会管、不会干”的顽疾。七是激活专家智慧。共聘请采掘、通风、防治水、机电运输、灾害治理等方面专家7名,创新制定专家考核奖惩机制,将专家月工资的30%工作总结范文与出勤次数、技术服务、检查安全隐患条数及事故发生情况挂钩,利用专家的专业技术力量支撑安全生产。

2.保持高压态势,强化安全监管

一是强化企业自查自改。以淖尔壕煤矿“”疏放孔涌水淹井事件及东胜神通煤矿“”机电事故教训为戒,及时敲响安全生产警钟,第一时间部署各监管执法大队及时深入煤矿企业,督促企业找准薄弱环节,立足防范事故,有针对性的开展隐患自查自改。境内地方煤矿第一时间成立由矿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组织职责科室、相关区队工作人员,由矿长亲自带队、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了通防专业、防治水专业和矿井全覆盖安全隐患大排查,煤矿企业共自查自改安全隐患1573条,9家电力企业对照检查内容共自查自改安全隐患540条,5家油气管道企业对照检查内容共自查自改安全隐患82条,34家选煤厂企业对照检查内容共自查自改安全隐患127条,上述隐患已全部整改完毕。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七

以_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_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着力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着力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着力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快建设能源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可靠的能源保障。

四、基本原则

保障安全,绿色低碳。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不断增强风险应对能力,确保国家能源安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协同推进能源供给保障与低碳转型。

创新驱动,智能高效。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产业链现代化。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制约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开拓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

民生优先,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提升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强化民生领域能源需求保障,推动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坚强能源保障。

五、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

——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 2025 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 46 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 2 亿吨 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 2300 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 30 亿千瓦,能源储备体系更加完善,能源自主供给能力进一 步增强。重点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用户电力应急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 18%。到 2025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 20% 左右, 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 39%左右,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 30%左右。

——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节能降耗成效显著,单位 gdp 能耗五年累计下降 。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就近高效开发 利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输配效率明显提升。电力协调运行能力不断加强,到 2025 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 24% 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 3%~5%。

——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新能源技术水平持续提升,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 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能源产业数字化初 具成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十四五” 期间能源研 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 50 个 左右。

新能源教师工作计划篇八

加快能源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攻关,推动绿色低碳技术 重大突破,加快能源全产业链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补短板和锻长板,加快构筑支撑能源转型变革的先发优势。 十六、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 锻造能源创新优势长板。巩固非化石能源领域技术装备优势,持续提升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开展三代核电技术优化研究,加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技术创新和应用。立足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基础和优势,加快推动新型电力系统、新一代先进核能等方面 技术突破。提高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水平,加强煤炭智能 绿色开采、灵活高效燃煤发电、现代煤化工和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研究,实施陆上常规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和炼化技术攻关。

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 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 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 平。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 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 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 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依托我国能源市场空间大、工程实 践机会多等优势,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在先进可再生 能源发电和综合利用、小堆及核能综合利用、陆上常规和非常规 及海洋油气高效勘探开发、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等 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创新示范工程。瞄准新型电力系统、 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新一代核能体系、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库存、天然气水合物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 国家重大科技示范项目。

十七、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建设智慧能源平台和数据中心。面向能源供需衔接、生产服 务等业务,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企业级平台,因地制宜推进园 区级、城市级、行业级平台建设,强化共性技术的平台化服务及 商业模式创新,促进各级各类平台融合发展。鼓励建设各级各类 能源数据中心,制定数据资源确权、开放、流通、交易相关制 度,完善数据产权保护制度,加强能源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挥 能源大数据在行业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服务支撑作用。

十八、完善能源科技和产业创新体系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 体系优化组合,加强能源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构建能源领域 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 建设管理。推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 资源共享,深化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深入落实攻关任务“ 揭榜挂帅” 等 机制。提升能源核心关键技术产品产业化能力,完善技术要素市 场,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完善重大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果 推广应用机制,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和推广,促进能源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激发企业和人才创新活力。完善能源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 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构建以 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健 全能源领域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收 益分配机制,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优化能源创新创业生态, 激发能源行业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