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春节中国人的记忆抒情大全(14篇)

春节中国人的记忆抒情大全(14篇)

作者:纸韵

春节是中国文化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节日之一,它具有浓厚的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请大家阅读下列春节习俗的相关信息,了解更多有关这个传统节日的知识。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春节将至,又到一年中最热闹,最欢乐的日子。在这个关键时节,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也要时刻注意节前“综合症”,牢记节前“交通规则”,防止过节变成了“过劫”。

在纪律规矩的“红灯”面前,拉好“手刹”。一名出租车司机闯了红灯了要受到扣分、罚款、重新学习等处罚,但是一名领导干部在纪律和规矩中闯了“红灯”,可远不止那点惩罚。小则诫勉谈话、警告教育,大则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抛开自身收到惩戒,最严重的是损害了群众的利益,辜负了组织的信任,失去了政府的公信力。正所谓“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春节来临,不乏有人巧立过节名目,打着礼尚往来的晃子,干着权钱交易勾当。领导干部万不能忘记了纪律和规矩的红灯,一失足成了千古恨。

在履职尽责的“绿灯”面前,踩好“油门”。记得每逢春节,返乡人士增多,客流物流变大,道路交通很是拥堵,每到这时候,在马路上最多的就是密密麻麻的过往车辆,再就是警察叔叔的身影。为了确保大家能够过一个舒畅年、开心年,在春节期间,他们大多没有与家人一起的陪伴时间,为了能让我们回家的路不堵,心不堵,他们只得冒着黑夜和寒冷夜以继日地坚守在岗位,正是因为这样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交警用自家的小别离换取千千万万家庭的大团聚。领导干部,要向身边平凡且普通的榜样学习,在下大雨的时候想想老王家的房子是否住得安全,干旱缺水的时候想想老李家今年的庄稼收成是否有问题。多一点鱼水情怀,多一点履职尽责。

在政策文件的“黄灯”面前,挂好“空挡”。“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倘若一个人只讲原则不讲规则,外界会觉得你这个人古板不会变通,假如一个人只讲风格不遵循前提原则,那么就很容易出轨犯错。要处理好原则和风格的关系,的确是一门技术活。有的领导干部在刚出台的政策文件中为获取私利,断章取义,搞灵活变通,打擦边球,在接到上级约谈、警告后也承诺下不为例,实则说一套,做一套;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发现上级政策与实际不符,却害怕出风头,担心犯错误,生拉硬套、照抄照搬,惹得工作开展一团糟。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绝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耍小聪明,也不可畏手畏脚、战战兢兢,在政策文件面前必须把好原则和风格的“度”,注意在“黄灯”面前多停留三秒,在政策执行前勤思考、多论证,不急功近利抢跑,同时,也不犹豫不决原地停留,贻误战机。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今天是我国一年一度春运开启第一天,返乡大军渐成洪流涌入陆海空各大交通枢纽,各地疫情防控压力加大,在此提醒大家务必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做好个人防疫,平平安安回家、高高兴兴过年。

回家的路上做好防疫,平平安安归来。国家卫健委明确,从1月28日春运开始至3月8日春运结束共40天,三类人群(省外低风险地区返乡人员、省内中高风险区域所在设区市返乡人员及省内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口岸直接接触进口货物从业人员、隔离场所工作人员、交通运输工具从业人员等)需要持7天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乡。同时,国务院明确要求全国各地对需要返乡的人员实行乡采样、县检测,检测机构要在收到样本后的12小时内反馈检测结果。拿到检测结果为核酸阴性的人员方能返乡,返乡后要接受当地政府网格化管理。“回家道路千万条,安全防疫第一条”,在回家路上一定要全程佩戴合格的口罩,有条件的可随身携带速干手部消毒剂。要尽量避免直接接触门把手、电梯按钮等公共设施;避免用手接触口眼鼻,注意咳嗽礼仪;尽量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距离,避免与他人面对面相对;使用或接触公用物品后,立即洗手。做好回家路上的防疫是你自身安全的保障,你的安全归来则是全家人的安全保障。

走亲访友中做好防疫,高高兴兴团聚。对于低风险地区,走亲访友也要做好个人防疫,要做到“三不三要”:不握手、不近谈、不聚餐,要戴口罩、要一米距、要速消毒。疫情之下,没有人会说你“矫情”,也不会因之而冲淡了友谊,反而会觉得你是对自己和他人安全负责任的,是值得信赖和靠谱的朋友。中高风险地区则不要走亲访友了,这是党和政府的要求,千万不要让走访给予病毒可乘之机,那样会使访友变成“害友”,使好友成了“损友”。各地政府也在提倡春节尽量别聚会,少一次亲友团聚,就少一点疫情感染的风险;多聚一次餐,就徒增一次风险。各地政府也有结合地方实际提出的具体要求,大家务必遵守。农村地区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公共场所落实好不聚集、戴口罩、勤消毒等防疫相关规定和要求,乘坐交通工具要配合体温检测、扫码查验、对号入座、佩戴口罩,等等。春节拜年,不就是祝福亲朋挚友健康幸福吗?只要心意到了,不上门又有何妨?“少吃一顿饭情谊不会断”,保护好彼此,就是互送最好的“福”。

过年是全国人民普遍的节日福利,让我们在农历新年来临之际,做好返乡和走访关键环节防疫,平平安安、高高兴兴地合家团聚吧!

春节中国人的记忆作文字

“三行。

情书。

”送给最美的“你”

寒冬已至,新冠疫情却没有“冬眠”迹象。手机上每日推送的疫情速报上,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数量时刻牵动着百姓的心。在这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全国各地的劳动者们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疫情防控贡献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已经成为群众的共识。在这里,笔者想借此平台,为最美的“你”作“三行情书”,愿春暖花开之时,共享平安相聚之乐。

我在这边,

家在那边,

距离却阻挡不了思念。

——致不能回家过年的“你”

今年的春运正好赶上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为减少人员流动,有效遏制疫情蔓延扩散,许多地方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发出了“就地过年”的倡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期盼已久、归意正浓的游子来说,“异地过年”可能难以缓解“倍思亲”的乡愁,但春节团聚的情感羁绊与春运大潮的潜在风险相比,家人的平安健康才是第一位。正如古人云,心安之处即故乡。天津市的7条举措温暖人心,江苏省的现金补贴优惠多多,陕西省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政府的保障犹如一颗安心丸,是全国上下同舟共济,筑牢防疫壁垒的动力源泉。总之,谢谢“留守”的你,有了你的配合才能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之战。

我不清楚你的模样,

但却熟悉你的声音,

你认真的言语是这世上最动听的旋律。

——致守岗位的社区工作者。

你扮演了多个角色,入户排查的“赶路人”、民事调解的“知心人”、上门服务的“暖心人”……特别是今年冬天新冠疫情复杂严峻,全国多地不断出现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社区防控压力也与日俱增。从地毯式排查、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核实居民信息,到封闭管理,做好隔离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工作,再到全民核酸检测,挨家挨户通知居民、告知注意事项,你们“逆行身影”成为了这个冬天最美丽的风景线,你们的“再三叮嘱”是居民心中最动听的旋律。谢谢你,广大社区工作者,正因为你们的坚守与奉献,让我们相信来日可期,团圆将至。

看不清你的面容,

但你白衣胜雪的背影,

却是我今生见过的最美风景。

——致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

他们是一群站在守护生命最前沿的“白衣战士”。发热门诊24小时的彻夜坚守,换来的是病人及时诊疗后的安心、放心;扫码、测温、登记的严格程序,换来的是就诊群众进出医院安全、有序。他们直面病毒,奋战一线,为生命保驾护航。支援武汉时,他们义无反顾、冲锋在前,用行动践行“若有战,召必应”的铮铮誓言;全民核酸检测时,他们全副武装入户检测,虽衣着不便、脚步沉重,但却从未影响到核酸检测的进度。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医务人员的坚守与奉献,看到了最崇高的精神追求,看到了生命至上、舍生忘死的抗疫精神。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医务人员的守护是战胜疫情的最大支撑,向你们致敬!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初二回娘家,这是河南省东部地区春节串亲戚的规矩。串亲戚要带“四样礼”——大馍、小馍、糕点果子和油条。现在,人民生活富裕了,这“四样礼”就变成了名烟名酒和进口水果。但是礼品再丰盛,都不能少了大馍和小馍。在豫东的风俗中,大馍和小馍的象征意义就是粮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是最重要的礼物。新年伊始,闺女、女婿带着外孙要把最好的粮食送到亲人家里,娘家人回赠的礼品中,最重要的一样就是枣花子。

枣花子是由小麦面做成,用红枣做点缀。我还见过一种叫做面龙的枣花馍,长长的,如盘龙样弯曲,龙身上画了很多符号,龙头上镶嵌了两粒红枣,十分威武。

馍好蒸,面难发,酵母更难做。临近春节,气候变冷,做酵母时,要把玉米糊放在笼屉上先蒸一下,待蒸熟了,再放进老酵头搅拌均匀,放在锅边灶沿,或是盖上一层棉被,让其自然地发酵。等面团发得如水一样四溢的时候,从面盆中挖出来放在案板上,掺进面粉盘成一团,软硬适度,就可以揉馒头剂子上锅蒸了。

做大馍的过程非常简单,在蒸好的馒头上均匀敷上一层生面,在最顶端放上一颗红枣,放入锅中再次蒸熟就行了。如此多次重复,一层层地敷上去,一层层地蒸熟,可以根据需求蒸出大小不同的大馍来。我儿时,曾经见过新女婿第一次上门带的大馍,用一大块红绸布包裹着,大馍放在一个直径二尺的玉米秸秆做的锅盖上。这种大馍另有一名,叫“馍山”,意思是把如山一样的粮食给老岳父送来了。

因为枣花子是回赠给晚辈专用的礼物,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我们老家有句俗话,叫“要饭的不要枣花子”,有不吃嗟来之食的意思,穷人要穷得有志气,即使讨饭也不愿做晚辈。

枣花子是一种传统文化,也传承了中华民族性格中那种不屈的犟劲!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我随父母离家进城快十年了,今年回家乡过年了。家乡那浓郁的年味还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大年三十早上,爸爸正在贴春联。农村的春联大部分是村里人写的,闻着一股墨香味,对联的内容有的随口即兴传创作的,现在城里的春联,多是印刷厂成批印出来的,贴在门上,虽也好看,却总觉得少了点年味,而且千篇一律,没有特点。上午,我、爸爸、爷爷全家一起去祭祖,走过泥泞的田埂,我们终于到了,我们一起为祖先烧钱、磕头,爸爸对我说:“儿子,以后你不论到了哪里,你都一定要每年回来祭祖。”我不太明白爸爸的话,但我觉得爸爸想让我不论怎么出人头地,都不能忘了祖先,忘了自己的根。

原来,父母不辞辛苦,携家带口,回家乡过年,不为别的,就是想重温一下那久违的年味。其实,城里也不是没有年味。那铺天盖地的年货广告,张灯结彩的高大建筑,精彩纷呈的春节晚会,收到的成堆贺卡,打爆的拜年电话,成千上万条的拜年短信,五花八门的电子邮件,酒店里丰盛的年夜饭,还有满大街的红男绿女,不都是年味吗?可是我魂萦梦绕,日思夜想的还是家乡的年味。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每当临近春节,在外的人们纷纷回乡过年,一场全年最大的迁徙活动开始了,这些天里人们东来西往、北上南下,这就是“春运”。从我记事起至今,春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读幼儿园时,春运交通工具只有拥挤的长途汽车、闷热的绿皮火车以及昂贵的飞机。我老家在南平,距泉州约三百多公里,回老家大多选择长途汽车,如果坐过当时的长途汽车,你才能真正理解什么叫“一票难求”!由于泉州是一个外来务工人员极多的城市,车辆运力不足,爸爸常是在出发前一周去车站“抢”票,即便如此也得排上半天的队,外省票就更紧张了,有人甚至为了一张车票直接睡在了车站里,排上几天队。一大堆人扎在窗口前排队,就像一条大河要流过一个小江口,后面推前面、前面再推前面,怎一个“挤”字了得!等到坐上车后,发现车里挤满人,这是因为连“过道票”也卖了出去,人如同沙丁鱼罐头一样挤得满满当当的,汽车内显得空间特狭小、空气质量差,并且开起来速度很慢,三百多公里得走上七八个小时,真找不出半个优点呐!

因为我国高速公路、铁路发达起来,几年间高速公路和铁路的里程跃居全球第一!居民人均gdp也显著提升,多数人买得起汽车、坐得起高铁甚至飞机。春运期间,人们可以随时出发,开着车奔驰在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上,回家的路是一马平川。除了私家车出行之外,现在坐高铁出行的人最多,高铁四通八达停靠站很多,车内坐椅绵软、舒适,车厢宽敞明亮,速度极快,目前最高的速度达到300多公里。

像我回老家的时间,从坐长途汽车七八个小时缩短到坐高铁的一个多小时,使人感觉回乡之路短了不少。其实,路程没变,人数没变,思乡的心没变,变了的只是时代,人们不再需要拼命抢票,不再在脏乱拥挤中踏上归家之路,科技的进步,使得生活和出行更加便捷。相信在未来,更先进的技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福利。

春运的变化只是我国辉煌七十多年的一个缩影,在这七十多个春秋,中国人民从饥寒到温饱到小康。作为青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怀着一颗中国心,努力学习,将来要让祖国攀上新的高峰,走向新的辉煌!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抒情作文

春节,是万家团圆之日。大家都围在一起看春晚,放鞭炮,吃团圆饭,抢红包。可今年的春节我们通过微信网络,让年过出了不同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照常坐在沙发上看春晚,拿手机坐等红包,感觉很无聊。突然,我们家庭微信群中的群主发起了消息:“我们所有群成员一起联欢,玩游戏:成语接龙。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参加,谁接得多,就给谁发红包。”我先是一惊,接着又觉得应该会很有意思。果不其然,这个建议得到了老、中、青、少的支持。

很快,游戏开始了。刚开始,我只是看,感觉很热闹。因为群里有很多是妈妈的长辈和同辈,有的家在外地,我认不全甚至都没见过,不敢贸然进入。看着他们争分夺秒,兴高采烈地玩着,我也被这样高亢的气氛带着加入了。我的对手是一个家在武汉的哥哥,他目前接的最多。我有一些紧张,准备打一场硬仗。开始接的都是比较常见的成语,但我还是不敢放松。我们就这样一来一回大战“三百”回合。群里其他长辈和哥哥姐姐们不时的发表情为我们加油鼓劲。一下子这里成了我们的专场,群里的热闹气氛也被我们带到了巅峰。突然大哥哥接了一个“南辕北辙”。“辙”这个字开头的成语很少见,我呆了一下,不知如何是好。我心急如焚。群里也顿时静了下来,都被这个字给难住了,就连出这个成语的哥哥也不知道该接什么。眼看就要卡在这接不下去了,群主也开始了倒计时。我抓耳捞腮,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正当我要放弃时,我脑海里突然闪过曾在哪见过的一个成语“辙乱旗靡”,我赶紧用手机发出去。我又绝地逢生了。一时之间,长辈们点赞无数,也为我能接出这个成语发给我专属红包,鼓励我再接再厉。我最终也没有让他们失望,赢得了胜利。所有人都为我们精彩的表现给我们这对从没谋面的哥俩发红包,微信群里真的下起了红包雨。

之后的活动是唱歌。我五音不全自然没想要参加。与我想想不同的是,大家唱的不是流行歌曲,而是各自所在地区的民谣,民歌。虽然有的地方方言我听不大懂,但丝毫不影响我为他们欢呼。我也大吼了一句长沙民谣《月亮粑粑》,没想到有人附和,引起了共鸣,大家建议一起唱。接着不管是在长沙,在上海,在武汉,在重庆,大家不约而同的用长沙方言唱了起来。此时此刻,没有了地域的界限,只有亲人们思乡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使年增添了家的味道。

不一样的团圆,不一样的年味。真好!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盼星星,盼月亮,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临了。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商贩的生意源源不断,真可谓是一个让人欣喜的日子!

远处的天边,亮起了一丝光芒。天才刚蒙蒙亮,就传来了爆竹的声音,你听——“啪,啪,啪!”爆竹的声音如雷鸣般响起。这是新年的前奏,这是新年的第一章,这是新年的开始。新年的花朵就在这一阵阵爆竹声中绚丽地开放了。只见孩童们忐忑地走向爆竹,手一颤一颤地伸向引火线,手里的火柴与引火线来了个“亲密接触”。霎那间,火苗从引火线上蹿到了爆竹上。“啪,啪,啪!”爆竹炸开了花,随后与它“骨肉相连”的兄弟们也陆陆续续炸了开来。红纸屑在空中飞舞,或是悠悠扬扬地飘落在地上。喜庆的红色染红了大地,染红了万物,染红了蔚蓝的天空,整个世界仿佛都染上了一层红色。

放完爆竹,我们来走上了花街。大街上,人山人海,连想转个身都难。只见街边的人行道上,灯杆上都挂上了通红的灯笼,到处都装挂着新年贺词。走进花街,五彩斑斓的植物瞬间映入眼帘,花儿们骄傲地伸展着它们的花瓣,仪态端庄,娇艳欲滴,似乎是想用它们最美好的状态来迎接新年。年桔也一个个闪烁着金灿灿的光芒,橙色的笑脸迎接这新的开始!这一切仿佛是大自然最美的馈赠!我闻着这自然的清香,望着这自然的美景,心里头不由得泛起了一阵快乐的涟漪。

远处的天空抹去了最后的一丝亮光,家家户户围坐在一起快乐地有说有笑,夜深了,人们熟睡了,而笑声却越传越远。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蜜蜂可以忘记甘美的花蜜,但它们却忘记不了蜂巢的温暖舒适;马儿可以忘记多汁的青草,但他们忘不了辽阔无垠的草原;小草可以忘记晶莹剔透的露珠,但他们忘不了肥沃的土地,人也是如此。

中华民族的儿女,无论与家乡的距离有多远,工作有多繁忙,都会赶回故乡,只为能与家人欢聚一堂。

每年春节,我和父母都会回到故乡,与家人团圆。临近春节的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开始贴春联,买年货,我们家也不例外,忙里忙外,总算等到合家欢乐的大年三十了。

那天我们早早的起了床,准备好祭祀用品,到乡下的祠堂里去祭拜祖先。到了那里。我好奇地走来走去,听爸爸说他以前就住在这里,祠堂非常大,就是在这里举办宴席也没有问题,摆好供品,点上香烛,对供桌拜三下,再把香插在香炉上。做完这些祭祀仪式也算是完成了。

在大伯放鞭炮的时候,爸爸告诉我,据说在以前我们家族有一位在外做生意的先辈,每年回家过年的时候都会错过小年夜的宴席,但大家为了等他在小年的时候就不摆宴席了,而是在大年初一给他补办。“哦,真的吗?”我感慨到,心里为我们祖先团结和睦的精神自豪。

晚上大家一边吃着美味佳肴,一边互相祝福来年可以风调雨顺,诸事顺利。

这个春节过的真有意义,因为我了解到了我们家族的一个风俗习惯,爸爸说这也是我们家的根,我也会把这个习俗牢牢记在心里,传承下去。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新年好呀,新年好呀……”我一边唱着歌,一边迎接我的本命年——牛年。

一大早,我穿着喜庆的大红色的新衣,喜气洋洋地去向爷爷奶奶说吉祥话。爷爷是生意人,所以我一见到爷爷,便大声说:“恭喜发财!”爷爷乐呵呵的看着我,一拍我的后脑勺,高兴地说:“我的陈潇禹什么时候这么懂事了?”我乘机调皮的对爷爷说:“爷爷,你可不要三升小麦磨了五升面粉,有了出息没进。”爷爷的第一反映是打我。可仔细想想,又转怒为喜。我趁着这工夫,去祝奶奶身体健康了。

到了晚上,我和妈妈一同来到外面,欣赏爸爸爷爷放烟花。看着看着,我的心里痒痒的。拿出“仙女棒”,开始摇摆摇摆了!结果一层黑雾包围了我。

每逢过年我就开心。因为平时爸爸在外地工作,爷爷奶奶在厂里,只有我和妈妈在一起,也只有过年我们一家人才能团团圆圆在一起。

我期待下一年的到来!

过年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是一年之岁首。春节历史悠久,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贴春联是春节必干的。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把去年的对联撕下来,贴上新一年的春联。贴春联寓意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望,是吉祥的意思。当然,还要贴一个“福”字,“福”是人们对新一年的祝福。而且,不少人家还把“福”贴倒了,寓意为“福到了”,与“福倒了”谐音,所以才有了把“福”倒着贴这种贴法。

放鞭炮——这可是那些小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了。把鞭炮点燃后,便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可有意思啦!瞧瞧那些小孩子们笑得多欢哪!说起放鞭炮,你知道它的来由来吗?相传很久以前,小镇每到达这一天,就会有一只妖怪——夕,出来作祟,人们都很怕它。终于,有一天一个老爷爷在夕出没之时,放起了鞭炮,将夕吓走了。这就是“除夕”。从那以后,放鞭炮便成了这一天的习俗。

当然,春节的压轴戏——吃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团圆饭的主菜就是饺子。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团圆福禄,相传为东汉的张仲景发明,原名为“娇耳”。到了春节,一家人围在桌前,吃着热气腾腾的饺子,谈论着一年的收获和新一年的打算——真是温馨啊!

春节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噼噼啪啪”随着零零星星的鞭炮响,我感到牛年悄悄地来到啦!今天是我们祖国的传统节日——年三十,过了今天就是牛年啦。新的一年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是值得我终生记忆的一年。因为妈妈告诉我是属牛的,今年是我的本命年。于是我开始期盼过年了。

走在年货的市场上,我看见大街上红红的灯笼挂在任何一个角落,无论是商场,还是很小的杂货店,只要有红灯笼的地方,就是最“繁华”的地方。商家们的窗户上贴的是今年的生肖“牛”那牛活灵活现,手拿倒福向我们拜年,好像在向我们说:“新年快乐。”在这一天大街小巷的人们忙忙碌碌地办年货,他们脸上洋溢着笑容,一年的辛苦工作今天总算可以轻轻松松了……在这一天,人们会把一切的烦恼和悲伤的事情都暂时忘掉。那是因为,人们都希望能用愉快的心情去迎接新的一年到来,新的一年应该有新的兆头,有一个新的开始。

白天的气氛真是热闹呀!晚上的气氛也很不错哦!八点钟,我们准时地端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春节联欢晚会。演员们的表演一个比一个精彩,我感觉好像今年的春节比以前热闹了许多,可能是今年我又长大了一岁,更能体会节日气氛吧。特别是全家都坐在一起感觉很温暖、很热闹。……“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过十二下,就像一只调皮的兔子轻轻地拍着我的肩,悄悄地告诉我——牛年到啦。

外边的鞭炮震耳欲聋,烟花漫天飞舞,过年的感觉真好。我愿所有的中国人,春节快乐!

中国人的春节作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啊,在热闹的炮竹声中,送走了难忘的旧岁;多少温暖的春风,给满面笑容的人们送来了新年。我们又长大了一岁……在新年当中,发生的趣事源源不断,但有一件事我至今历历在目,这件事就是在吃年夜饭的那天晚上,我们大家都非常开心。吃完年夜饭,阿姨搬来了一个大大的西瓜,放在桌上,我得意地对妈妈说:“妈妈,阿姨买了一个大西瓜,我们来吃吧!”话音刚落,爸爸就拿了一把菜刀就进来了。

我正准备切,妈妈却说:“只要你用四刀把这大西瓜切成九块,我马上就让你吃上西瓜。”嘿,妈妈又来考我,这不太简单了吗?我同意了。

我拿来一支笔,在纸上先画出了一个“米”字,一看只有八块。后来我又画了个,“卅”字,一看也只有八块。我着急的抓起头来。这时,妈妈说:“慢慢来,你一定有办法的!”我又继续画着,我画了个“井”字,数了数,竟然有九块,我高兴地喊起来:“妈妈,我成功了!”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同时。我也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能和家里热一起过年,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作文

过年是一首美妙的歌。

我们团聚在这儿,一起品尝着家乡最有特色的美食,鸡鸭鱼肉也都有了,还有我平日里很少吃到的鸭舌。不光房子里的气味诱人,似乎整个小区都被浸在弥漫的香气中,大家都认认真真地做菜,想把自己最拿手的菜让大家品尝。

过年前家家户户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剪窗花剪出来贴在墙上,有的写对联,写好的对联挂在门上,有的买新衣,在过年那天穿上。过年了,人们就早早起来,穿上新衣,喝茶呀,打牌呀,拉家长呀,一直聊到晚上。等客人散了,就一起看一年一度的春晚,还和电视机里的主持人一起说新年倒计时“三—二—一—过年啦!”多快活!

我最爱看烟花,每当12点整,天空顿时一片通亮,就像是在白天一样,我总是先看见好几个黑色的烟花,快速冲向天空,然后又炸开了,看起来五光十色的,过了一两秒我才听见一阵巨响,是呀!声音的传播速度对于我们来说太快了,但声音的音量响破云霄,好不热闹!

过年时小孩儿们也会给大人拜年,大人总是欢欢喜喜。古代的小孩拜年要跪下来磕头,大人才会给红包,而现在小孩子要鞠躬,或者说一句“爷爷,我给您拜年啦!”大人就会给小孩一个大大的红包。毕竟一年只有一次嘛!我十分有成就感。

过年的确是一首歌,一首红红火火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