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登鹳雀楼教案小班(实用13篇)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实用13篇)

作者:翰墨 登鹳雀楼教案小班(实用13篇)

在小班教案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范文示例中融入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登鹳雀楼教案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挂图、画纸。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登鹳雀楼教案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登、鹳、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二、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理解诗句意思。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四、指导朗读、背诵。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五、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局部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黄昏,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腾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1.认读生字。

楼入穷目更层。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身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干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小班语言登鹳雀楼教案小班语言登鹳雀楼活动反思

在《登鹳雀楼》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并尝试用语言大胆表达。

2.学习整首吟诵,感知古诗的韵律美。

活动重难点。

重点:能较完整地朗诵古诗。

难点:能初步感知古诗的韵律感。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内容的图画、《登鹳雀楼》课件、自制古诗挂图。

一、活动过程:

(一)通过图画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出示第一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你抬头看那天边,一轮落日,伴这群山渐渐落下去。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陈老师用完整的话说了,现在请小朋友也来跟着老师来说一说吧!

2.出示第二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那看那黄河奔腾、咆哮着向那大海一泻千里。

(3)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出示第三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景色真美啊,你还想看到那更远的美景吗?

(3)现在请小朋友也来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3.出示第四幅图。

(1)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老师用概括性语言总结:

你再登上一层吧,那样会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的'。

二、观看课件,学习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1.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我们一起来念一念。

2.教师出示古诗挂图,引导幼儿朗诵。

三、用肢体动作来吟诵古诗,并感知韵律美。

1.请小朋友想一想,然后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2.请幼儿来表演。

3.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那现在请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朋友一起商量,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来吟诵古诗《登鹳雀楼》。

四,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在幼儿熟悉了古诗后,四个幼儿坐一排,一人读一句古诗,当读到最后一个字,转头对着身边的一位幼儿,示意他读后面的一句看看哪组幼儿表现的最为流畅,其他没有参与的幼儿拍手,用四二拍的拍子,拍打节奏。

登鹳雀楼小班教案

一,创设情境。

1、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学生回答)。

2、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自渎课文。

1、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2、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3、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王之涣本人和他的《凉州词》、《送别》这两首古诗,并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登鹳雀楼》,能背诵《凉州词》、《送别》。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具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喊班级口号:“天天有进步,人人在成长!”教师对学生提出希望,相信大家这节课都会有进步。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找到了这样一幅画。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学生动脑想办法。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2、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首新的.古诗《登鹳雀楼》,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告诉我们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他意在告诉人们要不断进取,奋发向上。同学们,请大家把诗的后两句写在自己的积累本上。当然,诗人王之涣他其实以边塞最为出名,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他的边塞诗《凉州词》。(课件出示)。

1、教师简单介绍古诗的背景。

2、教给学生诗的节奏和停顿。

3、学生练读。

4、自由背诵。

其实,王之涣有一首诗也很有名,这是一首送别诗,题为《送别》。出示古诗,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并背诵下来。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唐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粹,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背诵这一首古诗,而要把本诗作为一个例子,一个引子,引导学生积累更多的古诗。比赛调动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是展示本领的一个好机会,学生兴趣盎然,高潮又起。)。

七、同学们,你们背得太投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唐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相信大家还能背许多唐诗,将来一定也会写出很多好诗,说不定也会成为一名大诗人呢!最后老师祝大家:学习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本课8个生字.认识"楼,入,雀,依"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一, 创设情境

1. 小朋友,今天我要带大家到山西游玩一次.瞧,(出示挂图)我们就来看看这座亭子以及周围的景色.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学生回答)

2. 你们真聪明!对,我们一起来读读课题《登鹳雀楼》(齐读)

二, 自渎课文

1. 有些小朋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看登鹳雀楼的美景了.那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渎课文)

2. 我看到小朋友都读得特别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赛读)

3. 大家都读对了,而且都会自己停顿啦,真了不起!我们一起读读,注意大家的声音应该很和谐.(学生齐读课文)

三,学生生字

2. (出示生字卡片)这一课的生字宝宝很想认识大家,我们先在心里和它们打招呼,待会我请小朋友开开火车.(默读生字)

3. 每个小朋友的眼里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现在就请已经准备好的小朋友来读啦!小火车开起来(楼,雀,依,入,欲,穷,目,更)

4. 你们真了不起!小火车开得又快又好!你能帮它们找朋友吗

三,写字教学

1. 小朋友读得好,组词组得更好,不知道是不是能写好呢 下面,我们一去把其中的4个生字好好的写一写.

2.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3. 指导写字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2. 能说出古诗的意思.

3. 学会"欲,穷,目,更"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 上节课我们已初步领略了鹳雀楼的美景.今天,我们将再一次走近鹳雀楼,尽情欣赏美景.不过,在此之前,我要给大家进行一次测试,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一起欣赏美景.

(出示黑板)先在心里默读,

2. 二,(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 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 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 诗人看到了什么 (板书:白日 尽 黄河 流)

2.指图(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3、初步理解诗的意思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英英学古诗》中,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吗?(《静夜思》)

2、集体背诵,问:诗的作者是谁?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

二、解题,简介作者

登楼之后,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诵读全诗,想一想:诗人站在颧雀楼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诗人看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依,入,指名试读。

怎样记住依

人和入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组词练习:衣()()入()()

依()()人()()

(3)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诗人想到了什么?

(1)教学生字:欲,穷,目,指名拼读。

谁能想出好办法来记住这些生字?

组词练习:日()()()目()()()

(2)指读三四行诗句

四、课堂作业

1、读读、抄抄下列词语,准备听写。

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听写山白日千里目海黄河一层楼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1)仔细观察插图,指图上楼、太阳、黄河的位置。

(2)指名读第一二行诗句

(3)出示:依有三个意思:a靠,依靠b按照c顺从

白日依山尽的依是什么意思?靠

白的意思也比较多,如a跟黑相对b清楚、明白c亮d空白等

尽的意思有a完b达到极点c全部用出d所有的等

诗中的尽是多少

(4)想一想:第一二行诗写的是诗人登楼所看到的,他看到了什么?把你所想像到的景象说出来。

(5)朗读第一二行诗句

2、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诗人想到什么?

(2)欲穷千里目是什么意思?

出示:欲,a欲望b要、希望c需要d将要

穷,a贫穷b完、尽c达到极点d推究到底

目,a眼睛b看c大项再分的小项d目录e标题

千里的意思是很远很远的地方

选择恰当的解释,想一想,欲穷千里目这句诗的意思

还得怎么样

更,a越发,愈加,更加b再,又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可见这时诗人还站在哪一层?

(3)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讲一讲

(4)朗读第三四两行诗句

(5)指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划出停顿处

2、练习朗读

3、指读评议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欲,谷的捺改成点

楼,左窄右宽,共十三笔

2、其他要描红的字

穷:穴字头写的扁而宽

3、描红练习

五、课堂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讲这首诗的意思

板书:白日依山尽,看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教案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指名背诵《夜宿山寺》。

(1)简介作者。(板书:王之涣)。

(2)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得很多,就在楼上写了《登鹳雀楼》这首诗。指名说出题目的意思。(将学生引入诗境)。

(二)理解词句的意思。

1.学生默读诗句,查字典理解词语,并结合词义自己小声说出每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语,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其中一组讲给其它小组听。

5.小组内互讲。(以上学生活动不少于15分钟,意在培养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一、二句: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的意思。这里教师应向学生讲清: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第三、四句:理解“欲”“穷”“千里”“目”“更”各是什么意思?说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反复诵读,启发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默读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板书:看想)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看到的?哪些诗句的内容是诗人的想法?诗人看到了什么?(板书:白日尽黄河流)。

2.出示投影,教师指图描述。(这就是鹳雀楼。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色:夕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黄河水滚滚地向大海流去。)。

3.学生边想象,边描绘画面。

4.小组内互相描绘。(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表达能力)。

6.指读全诗,进一步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7.小结: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至今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引导学生领悟哲理,体会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指导朗读、背诵。

1.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同座互读互评,指名读,大家评)。

2.小结。

3.背诵全诗。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六).总结。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适时教育学生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七)完成课后3、4题。

布置作业。

预习《翠鸟》一课。要求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登鹳雀楼教案

2.(放课件)看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1.自由读,画出生字和不明白的地方。

2.出示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3.指名读古诗,正音。

1.自由读古诗,读后想想: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想到了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小组讨论、交流上述问题。

3.质疑、解疑,重点理解:

目:看。欲:想要。穷:尽。

4.说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什么道理。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要奋发向上,不断进取。

1.听课文录音,体会诗的节奏和重音。

2.指名读,集体评议。

3.同桌互背。

4.情境体验:把自己装扮成诗人,看图吟诵古诗。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重点指导:

入:与“人”的区别。

穷:部首是“穴”(穴宝盖)。

3.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书写。

《登鹳雀楼》教案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1课时。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登鹳雀楼教案

1.会读会写6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诗句内容,回答课后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朗读并背诵课文是重点。

2.指导理解诗句意思是难点。

课前准备挂图、生字卡片、cai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诗题并解释诗题。

【鹳雀楼】旧址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前面可以望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楼共三层,是当时文人游览的胜地。此楼北宋时还存在,后来被河水冲毁。题目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代著名诗人。

齐读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后,逐行导读。

2.指名试读试讲后,教师精讲点拨:

第一句:白日:此处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入海流:向大海流去。其实,鹳雀楼距离大海尚有千里之遥,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这句诗的意思是: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沉下去了,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第二句: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更;再。这句诗的意思是:要想把很远很远的地方的景物都看到,就要再登上一层楼;也就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1.引导思考:想一想,这首诗写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首诗写出了壮丽的黄昏景色。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先向西眺望,看到泛白的太阳依傍着群山缓缓下沉,再俯视黄河,望着奔腾的河水向东流去,这是一幅多么壮丽的景象啊!目送落日,直到它逝去为止;放眼黄河,欲目送它流入大海。既有雄浑壮丽之景,又有留恋遐思之情,情景交融,意境开阔。

(2)这首诗还表达了作者开阔的心胸和观察美景的情趣。诗人面对日落水漾的壮丽美景,游兴未尽,不能满足,他急于扩大自己的眼界,还想看得更开阔更高远,于是写出了要看尽这千里风光,必须再登上一层楼。

2.小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

1.教师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韵脚。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自由轻声读三遍。齐读三遍,练习背诵,检查效果。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填空:

()依山尽,()入海流。

欲穷(),更上()。

板书参考。

探究活动。

1.组织一次登高的活动,让学生说说登高望远的感受。

2.收集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然后大家交流,看谁收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