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优质16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优质16篇)

作者:碧墨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优质16篇)

心得体会是一种宝贵的经验积累,通过总结和概括,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在学校参与运动会的过程中,我收获了不仅仅是奖牌,更多的是运动带来的健康与快乐。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近日,第17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让“思政课”成为播撒“四个自信”种子的沃土,成为铸就“四个自信”基石的熔炉,努力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为此,党员干部要在“思政课”中不断汲取自信养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新时代更加奋发有为。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道路自信。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关乎成败。鲁迅曾说过,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走过来,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加强顶层设计”,从吃不饱、穿不暖到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战疫”就是一堂生动的中国道路自信“思政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无论是解放军、医护人员,还是快递小哥、志愿者等一群人,他们逆行出征,跟病魔竞速,直到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政治优势,也同样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伟大道路。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善学者究其理。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书写了一部以时代主题为底色、以中国国情为根据、以人民实践为素材的宏大历史巨著,这部巨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境界。当时陈望道在翻译《共产党宣言》时,非常投入忘我,把墨汁当红糖,由此流传出一句话:真理的味道是甜的。真理是甜的,也是美的。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坚定理论自信,矢志不渝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制度自信。我国国家制度之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善,已经被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所证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和完善”系统总结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就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钟南山院士在《开学第一课》中跟同学们讲授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他深情地说:“什么是最大的人权?人的命是最重要的人权。我们保住了这么多人的命,这是我们最大人权的表现。”党员干部要在学好“思政课”中,学懂弄通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以高度的制度自觉坚定制度自信。

在学好“思政课”中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以和为贵”“选贤任能”的宽广胸怀;近现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浴血奋战、接续奋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文化;建国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他受到《岳飞传》《岳母刺字》等小人书故事的影响,“精忠报国”四个字一直记到现在,也成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在学好“思政课”中,确信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文化价值、文化活力,做到对中华文化的自我认同,从骨子里树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思政课”,应成为党员干部的精神食粮,成为坚定“四个自信”的“营养品”,让我们在“思政课”中汲取养分,展现出更大的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流稿范文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加强。

师德师风建设。

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弘扬乐教善育、精益求精的教风,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立德树人是第一责任”意识,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传播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新风;要强化师德监督,引导广大教师把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注重师德激励,引导广大教师立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当好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基础。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小落细落地落实。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握理论武装这一关键所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路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坚持正面引导这一主要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提高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策划、供给和传播能力,打造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用主流思想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要突出阵地管理这一基本依托,管好课堂讲坛、校园媒体、学生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确保校园始终成为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精神高地。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德树人。对于高校而言,坚持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必须体现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上。近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内涵得到提质,教与学的精神状态得到提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坚持“立足地方、贴近社会、产教融合、服务发展”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推进专业优化、课程实用、科研创新、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上,认真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健全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设立学生创业启动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推进学院党的建设。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才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为学院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学院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学院、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考核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显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将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深入探索“如何培养人”、深度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保持昂扬竞进的奋斗姿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潜心静气,埋头苦干,一以贯之,真抓实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奋斗,把学院办优办强、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向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优质高职院校目标奋力前行,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浅谈教师如何立德树人。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交流稿范文

“清风正气立德树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别无所求,只想把知识传授给可爱的学生,别无所爱,只想把全部的身心扑到你心爱的事业当中。从青春年华,到白发苍苍,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对党,对人民,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踏出了人生亮丽的轨迹!

“清风正气,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教师的光荣职责。教会学生学习是重点,教会学生做人是关键,教会学生如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核心。孟子曾经说:教者必以正。教师素养的厚度,决定了学生发展的高度。教师工作具有“示范”性,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学观、学生观、课堂观会通过一言一行传达给学生,对成长中的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室是教师的家园,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科书是教师领路的明灯,学生就是教师可爱的孩子。每当新一年的学生来了,教师会伸出双手欢迎,毕业了的学生会让教师含泪相送。教师把知识传授给了他们,才能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是教师教给了他们怎样做人,才使他们对社会有更多的贡献。教师是辛勤的园丁,盼望着鲜花满园,盼望着桃李芬芳!小小的教室里,是教师教会了他们怎样写下自己的名字,是教师把整个世界溶入他们的心灵。从零开始,从此出发,一批批的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搀扶下,挎上了奔驰的骏马!

小小的粉笔就是教师的双手,描绘出了教师心中的蓝图。上课的铃声就是教师征程上的冲锋号角,一路走来把汗水抛在身后。教师会为学生优异的成绩感到高兴,教师也会为差等的学生耐心的讲解,这全都是教师的孩子,教师舍不得把哪一个落下。为了孩子,教师废寝忘食,为了孩子教师鞠躬尽瘁,为了孩子教师把心都给了他们。就是这样,教师把自己燃烧起来,就是这样教师把光明留给大家,教师无怨无悔,教师甘心付出!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无眠,多少回风风雨雨我们闯过。把知识留下来,把精彩送别人。这就是教师。教师会为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教师会把顽皮的学生教育成材。一路的酸甜苦辣,一路的欢声笑语,一声的感激,会让教师甜蜜永久。

许多年过去,当教师看到围在他们身边的学生的时候,教师会含着激动的泪花,一一的牵着他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当教师看到他们学有所成的时候,教师会再给他们鼓励的话语。一个小小的心愿,让教师看到芬芳的桃李,一句真挚的话语,会让教师心存久远。

每每至此,教师会感到身为教师的欣喜、压力和责任。这时会发现,我们熟悉的以德立身,以德立教,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整洁的仪表影响学生、以和蔼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以丰富的学识引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等等话语,对塑造一个好教师是多么重要。我的感受是只有秉持和践行“清风正气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才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20xx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视察时深刻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旗帜鲜明地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要清楚地亮明人才培养的底色,高扬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学生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志扎根人民、报效国家。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锤炼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坚持“八个相统一”,把思政课真正办成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金课”。同时,也必须强调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我们要常抓不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育人者先自育”。北京大学建校120年来,涌现出了一批以王选院士、孟二冬教授为代表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师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是最好的培训素材。我们要树立标杆、高扬精神、讲好故事,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学术精湛的教师队伍,特别是培育好青年教师队伍。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创新育人方式上下功夫,使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当代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已经成为信息获取、人际交往、意见发表的主渠道。触动心灵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思政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当代学生的新特点,在坚守主流价值的同时,也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构建适合网络时代的话语体系,密切关注社会现实,针对热点难点问题,把道理讲得深入浅出,使学生愿意听、听得进、记得住。北京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的优势,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把校内外各个学科的名师大家都汇聚到思政课课堂上来,设置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国情系列课程和传统文化课程,增强学生对社会主流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将党的主张与学生学习生活相结合,在浸润式的教育中让学生感受到真理的力量,激发向上的动力。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在完善治理体系上下功夫,把握好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统一。高校各领域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使命,必须明确教师教学是育人,管理和服务也是育人。针对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靶向”服务,增强供给能力,充分发挥后勤保障、图书资料、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同时,要加强法律法规、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依法依规惩处违纪行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办教育,以教育质量为导向评价教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班主任和导师制度建设,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学业支持体系,提供生涯规划、求职辅导、心理支持等全方位、精细化服务,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我们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切实担当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第__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广大教师如同烛火,他们不辞辛苦,教书育人,点燃了国家和民族的“信念之灯”“科技之灯”“温暖之灯”,以点点微光,汇聚成绚烂光芒,指引着我们不断迈向新征程。

广大教师以思政课,点燃了民族的“信念之灯”,照亮伟大复兴之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社会主义国家办学校,就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我们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广大教师以坚定的政治立场,旗帜鲜明讲政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找到人生正确方向。成绩喜人,未来更可期。广大教师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谆谆教诲,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用丰富学识沉淀自己、启迪学生,当好爱护学生的师者和长者,当好学生求学为人的引路者,从而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好家国情怀,让他们志存高远,把爱国情怀根植在内心深处,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革命精神的弘扬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修身立德打牢根基,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大教师以科学课,点亮了民族的“科技之灯”,指引壮丽创新征程。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党中央对青少年投身科技创新寄予殷切期望,强调要“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为孩子们尊崇向往的职业,给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科技的翅膀”。从载人航天到探月工程,从北斗导航到新能源汽车再到5g、物联网、量子通信……在这些举世瞩目的成果背后,无不凝聚着广大教师的心血。在科技教育的道路上,广大教师沐雨栉风、砥砺前行,不断用科技教育筑起孩子们成长的精神家园,他们以心血点燃“科技之光”,勃发出一股股强大的源动力,指引着科技创新的壮丽征途。

广大教师以品德课,守护了民族的“温暖之灯”,护航幸福生活华章。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和打好思想道德基础的最好时机。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我们欣喜地看到,广大教师始终把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他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取得了良好成效。从培育学生的爱国之心,到厉行勤俭节约,从倡导文明礼让到培育谦虚谨慎的品格……我国广大教师在党的领导下,高度重视德育教育,他们不辞辛苦,久久为功,在广大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点燃了民族心中的“温暖之灯”,更以此护航着幸福生活的绚丽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致敬广大教师,并祝愿他们未来在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实践中实现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党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整体,内涵丰富。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首先要完整把握和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

明确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主张,制定教育方针是党实现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的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本身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

明确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人民性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充分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使教育成为人民提升综合素质、获得和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教育目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总要求。这种人才必须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既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的根本依据,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指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这一根本途径是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人才必须也只能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肩负的使命和当时的中心工作明确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加以贯彻,保证了各时期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克服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种顽瘴痼疾,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我们还要看到,当前的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党中央已经明确了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保证教育健康发展,如期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教育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学习贯通起来,全面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坚持系统思维,在全面上做文章。坚持系统思维,善于从全局和整体上看问题,力戒片面化、狭隘化、功利化和短视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在教育实践中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在尊重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坚决杜绝违背规律、影响教育科学发展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现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新时代教育的目的,也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和核心来开展,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重视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建立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检查机制,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检查各项教育工作、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矫正纠偏。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健全各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教育导向。强化教育督导,把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强化督导问责机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上好“思政课”把好“三道关”

9月1日出版的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指出,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任不仅要能力过硬,更要品德过硬。立德是树人的根本和前提,只有品德过硬、“德”“行”匹配才能支撑起人的骨骼、精神、气场,才能拥有“大格局”,促成“大发展”,才能在时代的发展中行稳致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用好“思政课”这一指挥棒,为青少年把好人生“三道关”。

立下鸿鹄之志,把好信念“关”。“为学须先立志。志既立,则学问可次第着力。立志不定,终不济事。”青少年正处于人生最关键期和黄金期,是自我辨识与认定的重要时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断成长,个人的心态及社会关系不断产生变化,思想纯洁如白纸,热情像火焰,容易迷茫失措、剑走偏锋,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共同发力、联合作战,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要及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当好青少年成长发展路上的“航标灯”,为其把准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效利用思政课进行干预、引导、纠偏,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确保其在成长过程中不偏航、不迷向、不失足。

坚持自强自立,把好奋斗“关”。“少年强,则国强”,社会、学校、家庭三方要抓住青少年发展的“窗口期”,做好青少年成长的“孵化器”,抓细抓小抓早,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旗帜鲜明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其树立人生坐标,定准人生基调,怀揣远大理想,坚定理想信念,在读书中磨砺坚强意志,在学习中汲取向上能量,在奋斗中砥砺才干本领,引导学生实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担时代重任,争做时代少年。

葆有爱国之心,把好民族“关”。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是每个公民一生应该葆有的信念。只有不断强化爱国意识,才能凝聚起奋进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要将思政课与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效结合起来,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植入躯体、注入血液、融入灵魂,要树立“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民族观念,要培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其“形”、培其“根”、铸其“魂”,塑造有血有肉、忠诚担当、锐意进取的少年,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贡献青春力量,书写奋斗华章。

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新时期国家的教育事业要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上好“思政课”,把好“总开关”,培育“新青年”,指引青少年始终争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身力量。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尹岗完全小学全体师生永恒的追求。近年来,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深刻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强大作用,我们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狠抓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好的成绩。

一、建立学科小组,强化教学教研工作。

我们认真落实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按照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学校建立健全了学科小组,任命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教师为组长,定期进行教学教研活动,进行教研课题研究。广大教师从自身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科研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教学工作高质量、高水平的推进。学校还成立了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手工制作兴趣小组,各小组由有专业特长的老师负责,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的兴趣得到培养,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展示。

二、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育能力。

为使我们的师资队伍在日新月异的21世纪里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断变革的教育形势,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时刻没有懈怠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熟悉新课程,为他们搭建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近年来,我们除开展校本培训工作外,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现在,年轻的尹海霞老师已取得了大专学历;张雨、崔莺莺老师正在攻读大专学历。这一切也为我们创建学习型学校奠定了基础。

三、立足课堂研究,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把教学教研工作向纵深推进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教研的立足点。学校建立健全了听课、评课制度,要求校领导每期听课不少于35节,每位任课教师每期听课不少于20节。通过听课、说课、评课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平等交流、对话与研究的机会,从而促进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我们还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去禹州、许昌等地听课,不断学习和移植先进的教学经验。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只站在讲台上,而是走到学生中,俯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当中。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而是给学生思维以充分的空间,灵活安排授课过程,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师生共同操作,共同研究,由过去单一的讲授变为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性地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授课形式、过程的转变,使学生自主地由被动学习转向了主动学习。学生在激情导入、鼓励质疑、小组合作等方法的调动下,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他们的胆子变大了,思维活跃了,自信心增强了,学习兴趣高涨了,主动参与、乐于参与课堂活动,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学生的潜能也得到了开发。

四、把握平衡,实施“校本”

我们积极配合上级教研部门做好地方教材的开发和使用工作。我们的课程基于科学又超越科学,始于课堂又走出课堂。面向现实世界,回归学生生活,体现地方特色,体现学校特色,适应个性差异。在“校本”实施过程中,我们不是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而是立足本校实际,苦练内功,以开放的姿态实施开放的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合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一切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校内资源,做到人尽其才。另外,我们还聘请专家学者、家长等到校讲学、上课、辅导。处理好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方彼此合作,结成教育伙伴,分享决策权力,分担教育责任。我们还充分发挥图书室、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阅读、实验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智慧的启迪。

五、教学教研工作见成效。

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一个学校全面工作的试金石,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狠抓教育教学管理,稳步推进新课改实验,鼓励广大教师写出教研论文。

经常不断地开展各种教学教研活动,积极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在每学期镇教办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我校均有教师获奖,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郝耐芬、杜淑敏同志被评为禹州市骨干教师。教师的教法改进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学习兴趣更浓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不断提升,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教学质量评估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尤其是近两年,成绩更为显著。在禹州市组织的语、数“双科”联赛决赛中,五年级学生尹双燕、梁浩爽分别获得禹州市前一百名的好成绩。五年级毕业考试获得总评学区一等奖。在每学年两个学期的期末评语中,我校总以总评第二的成绩位居学区榜首。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几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教师态度认真,工作勤奋,学生惜时守纪,刻苦学习,形成了积极向上、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活动中,我校已进入前十名行列。

回首昨天,我们问心无愧;展望明天,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将发扬成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这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关于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纲领,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党和政府制定教育政策和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是一个整体,内涵丰富。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首先要完整把握和准确理解其核心要义。

明确党的领导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是党的教育主张,制定教育方针是党实现对教育工作领导的重要途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育的使命,党的领导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新时代的教育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明确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教育方针本身就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我国教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教育行政管理、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全过程。

明确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教育一定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新时代的教育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宗旨。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充分发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新时代的教育必须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人民性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利,充分满足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使教育成为人民提升综合素质、获得和享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

明确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教育目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总要求。这种人才必须既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又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既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制定培养目标和人才标准的根本依据,也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指明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代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这一根本途径是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是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人才必须也只能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来培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都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肩负的使命和当时的中心工作明确提出自己的教育主张并加以贯彻,保证了各时期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为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党的教育方针的同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着力克服教育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各种顽瘴痼疾,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不断提高。

但我们还要看到,当前的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党中央已经明确了到2035年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保证教育健康发展,如期实现既定的目标,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事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形势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引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对教育工作的要求。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宣传教育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的学习贯通起来,全面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坚持系统思维,在全面上做文章。坚持系统思维,善于从全局和整体上看问题,力戒片面化、狭隘化、功利化和短视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统一,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把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贯穿教育领域的各方面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刻认识和把握教育的规律性,在教育实践中尊重规律、遵循规律,在尊重遵循规律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避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坚决杜绝违背规律、影响教育科学发展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和现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新时代教育的目的,也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和核心来开展,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着力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重视和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

建立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机制。建立常态化的检查机制,对标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检查各项教育工作、制度规范、政策措施,及时发现问题、矫正纠偏。完善教育评价机制,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健全各类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确立科学、合理、正确的教育导向。强化教育督导,把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主要内容,加大督导力度,强化督导问责机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心得

上好思政课要下好“三种功夫”

要围绕“教什么”,在课程内容上下功夫。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培养怎样的人”至关重要,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上好思政课,要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都包括哪些内容。要大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个人理想、具体行动中。另外,还要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多用学生身边的事例说话,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要围绕“谁来教”,在师资队伍上下功夫。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一个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最好的榜样、最好的教材。从自身来说,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上好思政课的重要性,从严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引导学生坚定政治信念,从小在心里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资源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外部来说,要把好思政课教师入口关,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要加强过程管理,尤其是对课堂教学、讲座论坛等监管,坚决杜绝不当言行。要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对违反师德师范现象,视情况予以处置,绝不姑息。

要围绕“教得好”,在综合保障上下功夫。学校思政工作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全方位、立体化的。提高思政课实效,需要党委政府、学校、学生、社会的共同努力,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党委政府要把学校思政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判情况、拿出措施、解决问题。要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形成齐抓共管、配合有序的良好格局。学校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把思政课工作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带头抓思政课、讲思政课,形成“人人重视思政课人人上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要优化考核激励制度,评先选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培训学习等适当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获得感。要把思政课工作和家风建设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学校和家庭的同步教育,构建“大思政”的教育格局,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上好思政课,需要走的路还很长,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任道而重远!

落实立德树人心得体会范文

7月中旬,在本科教育思想大讨论专题培训班暨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工作第七期培训班上,校党委成洪波书记作题为《奋力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加快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报告,进一步明确我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目标任务。省教育厅高教处郑文处长、四川大学教务处张红伟处长分别作了《转变本科教育思想观念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以课堂教学革命为突破口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辅导报告,提供了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样板。学校三位教师代表分享了教书育人的体会和经验。自己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审核评估中反映出来的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近一段时间以来深入院系的调查研究,自己有一些思考和几点。

一、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水平的高等教育。

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作为高校的教师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深刻认识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和对教师的期望,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高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标准明确了办学方向。

党的xx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多次就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重要指示。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强调:“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了高校的根本任务,同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我们要以此为遵循,将其落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把办学重心、教师职业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培养上,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更大贡献。

三、“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将开启我国高等教育新篇章。

长期以来,一些高校为了追求快速发展,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追求科研经费、学位授权学科、重点学科数和大学的排名,通过重奖科研的考核评价来鼓励教师发表sci论文,争取各类人才头衔、重点科研平台和科技成果奖等等,导致大学大部分教师把精力和时间重点放在与自己利益高度关联的科研考核指标上,甚至还出现教师采取一些违反学术规范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现象。对本科生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精力投入,学生轻轻松松就能毕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这些高校没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面对高等教育存在理念滞后、投入不到位、评价标准和政策机制的导向等问题,高等教育战线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陈宝生部长提出了“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他指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是纲举目张的教育。高等教育战线要树立“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重视本科教育的校长不是合格的校长”“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坚持“以本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陈宝生部长强调,要推进“四个回归”,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一是回归常识。要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改变轻轻松松就能毕业的情况,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二是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坚持以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实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三是回归初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知识体系教、价值体系育、创新体系做,倾心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是回归梦想。要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报国、教育强国梦。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战线主动纠偏的自觉行动,彰显高等教育的自觉自信自强,将开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篇章,加快推进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

四、课堂教学质量是争创一流本科的重要基础。

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必须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落到实处。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质量是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去年审核评估中,专家指出我校课堂教学方面存在高职称教师的授课率不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多数教师仍然是照本宣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师生课堂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合班上课人数多(小班上课课程门次数只有40%左右),作业少且有不批改的现象、考核方式单调、学生课业负担轻读书少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我校争创一流本科教育的进程,急需加快整改。

陈宝生部长就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提出“要着力推动课堂革命。我们要改革传统的教与学形态,高校教师要把育人水平高超、现代技术方法娴熟作为自我素质要求的一把标尺,广泛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让学生主动地“坐到前排来、把头抬起来、提出问题来”。把推动“课堂革命”作为高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四川大学以课堂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开展“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展了一系列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成效显著,非常值得我们学校借鉴。结合我校实际,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教授要给本科生上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不参与本科教育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的理念,通过制订《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管理办法》,作出规定:教授、副教授一年内未给本科生授课,当年教学工作考核为不合格,连续两年未给本科生上课,不再受聘为教授、副教授岗位。通过制度约束,确保高职称专任教师全部给本科生上课。

2.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加大激励力度推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通过公开课、辅导报告、教学沙龙等开展多种活动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促进教学能力提升。鼓励教师以学生知识习得、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注重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基于问题、案例、项目或任务的研究型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3.有效运用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征,利用学校与文华在线共建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教学信息化建设。教师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衔接好线上线下学习环节,采用混合式学习、翻转课堂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运用好网上数字化课程教学平台,推广泛在式课堂。

4.完善学业考核评价标准。完善并实施科学的学业考核评价方案,由结果性评价为主转变为过程性评价为主。促进评价形式多样化,做好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过程评价记录。考核方式、考试题型设计要不断创新,鼓励探索使用非标准化答案试题,评价标准宽严相济。

5.小班化教学促师生互动。逐年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通过绩效分配改革激励教师采用小班化教学,根据学校发展需要,逐年改造一定数量的教室适应小班化教学需要,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使教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变传统的师生交流为多向交流,促进教学相长,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

6.严格管理课堂纪律。积极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法,不断提升课堂管理水平。强化正面引导,预防和减少违纪现象发生。适当运用惩戒措施对违纪违规行为进行约束,严肃课堂纪律。使学生回归常识,刻苦读书学习,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篇二】。

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xx]4号),今天认真看了一下,有几个体会:

第一、明确了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提出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对于课程改革要进行全面深化。以往的课程改革有问题,我们不回避,而是用全面深化进一步坚持和发展。

第二、明确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核心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第三、明确了五个统筹的工作任务。这是一种顶层设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

第四、明确了十个重点措施。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2.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

3.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

4.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

5.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

6.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

7.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

8.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

9.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10.加强课程实施管理。

结合实际工作我认为:立德树人,先树班风,学风: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貌又称班级的风气。是班级中形成的在情绪言论、行为、道德面貌等方面长期占主导地位的稳定的倾向。是一个班级建立在对自己、对别人和对集体的新生基础上得到集体舆论支持的集体成员的自觉行为。它通过班级成员的言行、风格、习惯、态度等表现出来。班风一经形成,便会成为一种约束力,反过来影响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班风对外是班级的形象,对内它是一种氛围,一种无形的力量。

抓好学风建设。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班风建设的成败。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文明守纪之风,让每位同学都成为班风、学风建设的主人。班风、学风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抓好整体班风、学风建设,才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宣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能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福祉的康庄大道,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口号。

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

责任书。

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立德树人是每个人的根本任务思想宣传

3月18日,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责无旁贷。

1.坚守教师教育初心,大力培养符合“六要”标准的思政课教师。

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是师范院校的办学初心,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神圣使命。北师大是中国高等师范院校的排头兵,百余年来一直坚守“为民族复兴办教育、为国家富强育英才、为人民幸福筑基石”的初心,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四有”好老师。20xx年11月,学校召开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一体两翼”(北京、珠海)的办学格局;强调通过构建“高原支撑、高峰引领”的学科发展体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育特色优势,努力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的“黄埔军校”。在建设“双一流”的过程中,学校党委一直强调:北师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作出重要贡献,是要为党和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四有”好老师。这两点做不好,其他的指标再突出,也不能算是一流。

以公费师范生培养为例,北师大从20xx年开始招收和培养公费师范生,累计已经培养6300多人,其中中西部生源占到九成。学校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特别注重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这些年,北师大的本科生中有一半能拿到教师资格证书,每年就业的学生近半数能进入大中小学当老师。20xx年9月,到北师大视察,发表了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讲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扩大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和覆盖地区,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北师大决定在珠海校区成立未来教育学院,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面向中西部去招收、培养、输送“定向”师范生,预计今年9月第一批学生入学。在未来教育学院,我们将科学设计未来教师素质培养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国内外游学等多渠道综合发力,帮助这些包括思政课教师在内的未来教师了解中国、了解世界,通过历史纵比和国际横比,真正坚定“四个自信”,真正具备所提出的“六个要”的核心能力与素养。我们也希望北师大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所有师范院校共同培养思政课教师在内的“四有”好老师,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作出更大的贡献。

2.对标立德树人,切实加强学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八个统一”。我们既要把思政课当作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普通课”“专业课”,更要把思政课当作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的“特殊课”“综合课”,兼顾校内校外两个大课堂,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思政课是专业课,需要在健全学科支撑体系上下功夫。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做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作为一门专业课,思政课建设需要有综合性的哲学、历史学、教育学、经济学、新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支撑和专业滋养。近年来,北师大积极推进学科综合改革,在坚持教师教育办学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强调学科建设的综合性。通过教育学科群、基础学科群、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学科群等六大学科群的建设,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服务学校思政课建设。学校还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契机,在学科建设、人才引进、经费保障、教师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马院特殊的政策倾斜,为思政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调研,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也按照提出的思政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积极开发“木铎思享”等与本硕博各学段思政课程配套的移动课堂,完善“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移动课堂”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微课堂—微作业—微教材—微聚焦—微互动”五微教学,把专题讲授、案例教学、互动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思政课的到课率和抬头率不断提升。

思政课是综合课,需要在推动各类课程协同合力上下功夫。思政课的终极指向是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思政课基础上,更需要挖掘、发挥其他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道德教育的功能,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合力。这些年,北师大积极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无论是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家国情怀与价值理想”“经典研读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公民责任”“艺术鉴赏与审美体验”等六大模块通识教育课程,还是各类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学术规范、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诚信教育等,都被有机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联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思政课是实践课,需要在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课绝不能仅仅只在学校课堂上讲讲,还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北师大每年都有计划、有导向地组织学生赴基层进行实践锻炼,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比如去年,我们面向老少边穷岛地区的基础教育领域,开展了“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评选表彰爱教乐育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在评选过程中,我们专门安排学生组成若干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去寻访能教善育的大国良师,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将采访来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来塑造、宣传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光辉形象和生动事迹,引导学生们在参与中潜移默化、坚定立志从教的理想信念。在颁奖晚会的筹备组织上,我们也把主导权完全交给学生,鼓励支持学生们自己做舞台设计、自己编舞谱曲、自己来演,师生们在参与中深受教育。媒体将此评价为“这是一次行走在路上的思政课”。最近,学校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开展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青春为祖国歌唱”拉歌大赛,作为接地气的思政课,也都产生了很好的育人功效。

3.加强党的领导,为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党对高校的领导,关键在于坚持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履行好“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办好思政课,高校党组织任重道远。

要进一步提升用当代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的行动力。建设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思想认同和理论武装问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真正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学用结合,真正外化为指导办学治校具体实践的行动指南。

要进一步提升统筹规划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力。一是进一步强化把思政课建设扛在肩上的责任意识。北师大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每学期都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工作,学校还专门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委员会”,来统筹学校思政课建设。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升思政课建设实效性。这些年,北师大党委通过汇聚各院系专家力量,深入研究思政工作规律和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针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自信开放的心态、良好的道德自律和人文修养,思维特点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及时调整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内容,使之更好地与学生的这些特点相匹配,确保思政教育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三是做好顶层设计,推进分类改革。比如,针对思政课教师数量不足和社会历练不够的问题,北师大党委积极探索本硕博一体化的思政课教师培养模式,扩大高水平思政课教师培养规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需要全校教职员工、全社会共同支持共同参与。近年来,北师大党委把整合社会力量充实思政课教师专兼职队伍作为一项重要探索,积极组织校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通过担任班主任、讲授思政课等多种形式,深入到思政教育的一线,推进全员育人。学校将积极推进政府官员、国企领导、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等进校园、上讲台、担任学生校外导师等工作,切实提升社会参与学校育人的实效性。针对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问题,学校充分考虑思政课的特殊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等“五唯”评价模式,突出对思政课教师立德树人实效性的考核。下一步,学校还将完善干部选任体系,将更多的优秀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等纳入到学校后备干部梯队,为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参与办学治校、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舞台。

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党和国家战略的战斗力。作为高校领导,要对标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旗帜鲜明讲政治,站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自觉将服务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整体建设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针对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北师大已经组织资深教授、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牵头开展了深入研究,产出了丰硕成果。针对思政课内容建设的内在衔接和外部协同问题,学校积极发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优势,全面参与国家思政课课程标准制定与教材编写。成立了全国教材研究院,启动了课程与教学研究院的调整充实,并正在筹备成立考试与评价研究院,系统研究思政工作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将研究成果与教材编写有机结合。今年初,北师大“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教材研究基地”“中小学(含中职)语文教材研究基地”被认定为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这些,对推进我国大中小学思政教材的一体化建设、实现思政课程的循序渐进与螺旋上升,都将发挥积极作用。

思政课建设,是一项教育工程,也是一项政治工程,更是一项战略工程。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排头兵,北京师范大学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我国思政课建设的改革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xx大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把增强学习本领放在全面增强“八种本领”首位,强调在全党营造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浓厚氛围,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这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决策,体现了对时代发展脉搏和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要求的高度自觉和清醒把握。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更加崇尚学习,积极改造学习,持续深化学习,不断增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切实提高学习质量,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学习大国建设。

一、在增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

系统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方略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理论,系统性地学习领会才能真正掌握科学理论。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决不能片面化、碎片化,必须坚持系统化思维、整体性学习,以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宽广视角,把握贯穿其中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汲取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真理力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学习领会。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伟大成果,第二次飞跃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思想既坚持了老祖宗,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基本原理,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同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在理论根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各方面具有一致性;又立足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时代特征相呼应,把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但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认识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应该拉长时间尺度,放到世界社会主义演进的历史进程中去把握,真正搞清楚其“源”和“流”的关系。现在,有的党员干部缺乏历史眼光,满足于本本,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脉络、历史背景、历史贡献研究不深,对其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认识不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言不知其义,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必须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同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联系起来,搞清楚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其继承性和创新性,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去理解,从党的理论创新历程中去领会,从中国共产党担负的历史使命中去把握,真正把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学习领会。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清晰的理论逻辑,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这一重要思想有完整配套的“四梁八柱”,从理论层面高度概括和凝练为“八个明确”,每一个“明确”都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今时代的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这一重要思想有科学布局的顶层设计和方法论指导,从实践层面、方略层面提出“十四个坚持”,是对党的治国理政重大方针、重大原则的最新概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有机融合、有机统一,既从理论上回答了“是什么”,也从实践上回答了“怎么办”,共同构成了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只有深刻认识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完整把握其科学体系,系统掌握其核心要义,才能在理论上更清醒,更好地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领发展。现在,有的干部在学习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体系把握不够全、感悟不够透的问题比较突出,碎片化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往往记住的话语多、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少,抓具体工作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思考谋划工作少。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既要把“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结合起来,系统学习、系统把握,搞清楚其科学体系和内在规律、内在逻辑;也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结合新时代的新实际新变化,紧密结合“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准确掌握和自觉运用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科学规律的要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坚持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步骤,指明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方法路径,既指导当下,又引领未来,只有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具有引领地位的宏伟奋斗目标。这一重要思想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党的xx大以来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关于科技创新、脱贫攻坚、总体国家安全观、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包括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以及党的十九大后最新重要讲话,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从实际情况看,有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存在片面化、简单化倾向,有的满足于背概念、记结论,甚至以听辅导报告、看辅导材料代替读原文;有的学习深度和广度不够,用什么学什么,搞实用主义,在全面学习、整体把握上还有差距;有的对一些重大问题从当前和长远的结合上思考谋划不够,贯彻落实存在“温差、落差、偏差”。科学理论指导全局、统领全局,必须全面学习、一体把握,不能只及一点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习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要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原原本本学、系统全面学、及时跟进学,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力求把每一个重要理论观点、重大理论判断都领会深、领会透,防止心浮气躁、浅尝辄止,避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克服断章取义、不求甚解,切实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二、在增强学习的针对性上下功夫。

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强化辩证思维和精准思维,紧盯学习中搞形式、走过场、“雨过地皮湿”的现象,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针对不同对象分类施策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实际,针对不同层级党组织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措施。现在,一些党组织学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的问题普遍存在,集中学习多自主学习少,有的抓学习内容空泛、流于形式,只求式样多、方法新、口号响。要解决学习过程中“上下一般粗、左右一个样”的问题,在省市县层面要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为载体,围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开展学习研讨和调查研究;基层其他党组织要采取培训班、学习班、读书会、报告会、讲坛讲座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和渠道,打造接地气、有特色的学习阵地,提高理论学习的覆盖面、参与度和实效性。

不同领域、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职级岗位的党员,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有所不同,不能囫囵吞枣、“一勺烩”“一锅煮”。现在,一些地方理论学习中“大水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搞填鸭式“硬灌输”,简单照本宣科,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流于口号式表达;有的搞“一刀切”,干部教育培训一个模子、一个套路;有的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宣讲解读呆板说教、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做好分众化的文章,针对不同对象因人制宜。对中高级领导干部,突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先学一步、深学一层,进行有深度的交流研讨;对县处级领导干部,依托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分期分批进行全员轮训;对农村、社区、非公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普通党员,探索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社区庭院,常态化开展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互动式、启发式学习;对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灵活开展“挂靠式”“网络式”教育和送学上门,确保不掉队、不漏学;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基层群众,推出各种有针对性的理论产品,实现精准传播、有效覆盖。

针对不同问题分类突破,因事制宜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都是着眼破解难题、攻克难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来展开的,不坚持问题导向就难以深入理解。当前,有的党员干部死记硬背理论和政策文件,不分析具体问题,对科学理论生搬硬套;有的学习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为了装点门面;有的不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一味地照搬老办法老规矩,处理问题思维僵化。新时代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每时每刻都在出现,而且多数都是我们过去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的。无论是解决新问题还是老问题,无论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老问题还是改变了表现形式的老问题,都要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找方向、找方法、找对策。要把学习理论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脑子里装着问题,深入学习思考,尤其是对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生态环保、民生改善、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最优措施、最好效果,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在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上下功夫。

指出,“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学而不用则废,用而不学则滞。学用“两张皮”是影响学习效果、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做到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当前,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忽视政治、淡化政治、不讲政治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有的政治站位不高、政治意识不强,把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当作一般性责任、事务性工作来抓;有的政治能力不足,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政治敏锐性,对深层次、根本性问题缺乏政治鉴别力;有的执行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标准不高、要求不严,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我行我素、顶风违纪。政治上的坚定、党性上的坚定都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必须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政治任务,持之以恒深化学习,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带着深厚感情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在政治上都站得稳、靠得住。

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过硬本领。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脚点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学懂弄通做实,落脚点是做实。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要求。与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本领有适应的一面,也有不适应的一面,特别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发展,出现“本领恐慌”“能力危机”。有的干部虽然人进入了新时代,但思想方法、发展理念、工作方法还停留在过去;有的对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规律把握不准,仍用粗放发展、投资拉动的惯性思维推动工作;有的缺乏创新进取的劲头,面对困难问题绕道走,不敢迎难而上、动真碰硬;有的在正风肃纪、巡视督查的大环境下,为了不出事宁可不干事,既没有“宽肩膀”,也缺乏“真本领”。我们必须按照提出的“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的要求,着力增强学习本领,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思想引领和根本遵循,学思践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努力提高政治领导、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依法执政、群众工作、狠抓落实、驾驭风险等本领,使各方面的工作更加有力、更有成效。

【思想宣传范文】三。

旗帜引领方向,思想照耀航程。深刻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进入了守正创新的重要阶段。这一重要论断,是我们在新时代推进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发展的认识基点、实践前提。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切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强起来。

在把牢政治方向中守正创新。

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把讲政治的要求贯穿宣传思想工作各个方面,体现到制定政策、部署任务、推进工作的各个环节,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理论宣传、新闻宣传、社会宣传、文艺宣传、网络宣传、对外宣传“六宣联动”,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五音和鸣”,切实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砥砺奋进的思想旗帜、精神旗帜。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命题,也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我们要强化底线思维,守住抵制错误思潮的底线,加强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分析研判,强化阵地建设和管理,坚决防止个别问题扩大化、局部问题全局化。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坚决打赢网上舆论斗争,推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好用好“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学习强国”学习的平台是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中宣部的有力指导推动下,辽宁学习的平台上线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4月23日,进入学习组织架构人数超过286万,占比达到89.68%。下一步,我们将加强分类指导、明确平台特质、增强实际效果,不断丰富学习内容、拓展学习形式、提升学习体验,把学习新思想、践行新思想不断引向深入。

在服从服务大局中守正创新。

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立足新方位、找准新坐标,抓住历史机遇,应对风险挑战,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任务。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努力提高宣传思想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大力宣传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实施“五大区域发展战略”、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落实各项“三年行动计划”的战略部署,为辽宁振兴发展凝心聚力、助力添彩。

着力做好解放思想、凝聚人心工作。深入学习贯彻在辽宁考察时和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全省深入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推动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在补齐“四个短板”、做好“六项重点工作”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

着力讲好辽宁故事,展示好辽宁形象。当前,辽宁振兴发展正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将辽宁谋改革、促发展、惠民生、盼振兴的真实风貌展现给全国、展现给世界尤为重要。我们着力提高讲故事的本领,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故事,讲好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故事,讲好辽宁人民拼搏奋斗、追梦圆梦的故事,讲好辽宁厚重独特历史文化的故事,在国内外主要媒体推出系列报道,浓墨重彩地宣传辽宁、推介辽宁,为改善辽宁形象和推进重大改革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勇于解放思想中守正创新。

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关键。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坚持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破除固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的工作套路,在创新创造中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创新宣传理念。注重以重点工作、重要会议、重大活动为契机,统筹理论舆论、网上网下、内宣外宣,推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文媒体和国外主流媒体同频共振,策划推出系列宣传报道,持续打造“辽宁再度受青睐”的舆论强势。

创新传播手段。改散点宣传为主题宣传、改自发宣传为议题引领、改平面宣传为立体宣传、改被动应对为主动预警、改后续处理为前置发力,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宣传方式。在宣传报道中,既注重策划宏大叙事以理服人,也注重挖掘百姓身边的故事以情感人。善于用小切口折射大主题、小人物呈现大时代、小故事展现大图景,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让正面宣传更加贴近百姓。

在强化务实担当中守正创新。

新形势下每一项宣传思想工作,都有新的更高要求,都是新的挑战、新的考验,必须突出“实”、力戒“虚”,精准发力,务求实效。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使命记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完成好中央和省委交办的各项任务。

在凝魂聚气上持续用力。深入学习在看望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作为培根铸魂的工作,引导全省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学习雷锋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对中船重工第七六〇所抗灾抢险英雄群体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引导和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汇聚起推动新时代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

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持续用力。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倾听群众声音、汇聚群众智慧、回应群众关切,深入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供给能力和供给质量,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践行党的宗旨,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创造新的业绩。

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持续用力。坚持全面把握、重点推进,在做好面上工作基础上,善于从关键点位和症结要害入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以实干的精神、创新的勇气推动重点工作、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打造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在整合各类公共资源方面实现突破,打通服务基层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锻造过硬作风中守正创新。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是影响宣传思想工作实际效果的顽症痼疾。辽宁宣传思想战线始终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驰而不息转作风、改文风、树新风。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事关宣传思想工作全局的理论、实践问题和制约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多开展蹲点式、跟踪式、行进式调查研究,构建常态化调研工作机制。

面向基层转变作风。推动宣传思想工作者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在第一线强化宗旨意识、把握社情民意、增进人民情怀。建立机关干部与基层对口联系制度,为基层群众做实事、解难事、办好事。开展“千名记者下基层”活动,及时宣传推广基层的好经验、好做法。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并取得巨大成就。安徽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综合抓手,坚持在群众性上下功夫,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形成“领导想着、群众盼着、共同干着”的工作格局。目前,安徽省16个省辖市已有8个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7个城市获得提名。近期,中央文明办公布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中的141个地级以上城市、城区20xx年文明城市年度测评结果,我省4个参评城市进入“地级提名城市”的前20名。

干部群众一起干。精神文明建设不是哪一部门、哪些人的事情,而是全党全民共同的事业。安徽省委提出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视程度再高不为高、工作力度再大不为大,谋划部署全局工作必有精神文明建设,调研督查必看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大事必做专题研究。省委以上率下,带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推深做实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过去有群众说,灯不明、路不平,看看干部行不行;办事慢、风气差,领导应该抓一抓。现在群众普遍认为,抓创建,干部受了累,我们得实惠;干部弯腰干,我们也不能站着看。更多群众踊跃献计献策、热心志愿公益、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了干群齐动手、同努力的共建共享良好局面。

大事小事一起办。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安徽省委始终不忘“为民、利民、惠民”的创建初衷,努力做好凝聚民心的“加减法”。大事大力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头脑里搞建设,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是首要政治任务,我们组织开展“六团六进”基层宣讲11万余场,“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1.2万余场,实现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覆盖,61家县级融媒体中心建成运营,有效打通党的创新理论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难事不畏难。聚焦民生问题,建立完善督查通报、暗访曝光、后进约谈、动态管理等机制,制定整改落实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让群众“一网”办事、“一门”服务、“一次”办结。小事不嫌小。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老旧小区、道路积水点等相关问题,我们以改促创、以建促创,把工作做到群众“家门口”、“心坎上”,为群众解决了许多想解决而没有能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面子里子一起要。文明事关形象,但绝不能搞形象工程;创建需要形式,但绝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近年来,我们突出“实”、力戒“虚”,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文化人。以价值增添颜值。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好人成名人”工程,选树各级各类好人模范超过100万人,其中入选“中国好人榜”和“全国道德模范”的总数均居全国第一。安徽省出席党的十九大代表名额为57名,其中有10位是道德模范。救助有困难的好人模范达1.2万人次,树立了“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以素质提升品质。把提升市民素质作为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等行为规范入手,出台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展依法打击“老赖”的“江淮风暴”行动,发布诚信“红黑榜”实现常态化。开设“好人天天见”、“榜样”等专题专栏进行正面引导,仅20xx年就推出全国、全省重大先进典型359人。开设的“你该脸红了”等专题专栏则是曝光不文明行为,有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礼的良好氛围。以新风涵养民风。省纪委监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下发《关于全省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的指导意见》,弘扬新风正气。去年以来,累计问责192名有大操大办行为的党员干部,一些地区礼节负担下降近80%,多了“人情味”,少了“人情债”,让城乡焕发出文明新气象。

先进后发一起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既要抓住主流,又要注意支流;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一般;既要树立典型,又要带动面上。我们力争文明全覆盖、创建无死角,不仅要抓住“两头”,还要抓好“中间”,全力打造梯次推进、逐级提升的精神文明建设新格局。以文明帮提名。发挥全国文明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文明城市与提名城市签订结对共建责任书,文明城市上门教,提名城市登门学,互派骨干驻点帮扶指导,共享经验、共克难题、共同提高,推动形成争创共同体。以城市促乡村。把县域创建作为新的着力点,在全省农村开展厕所、垃圾、污水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分类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明家庭建设,更多乡村实现了“垃圾不乱埋,污水不乱排,下雨不脏鞋,游客愿意来”,过去一些地方“城市很好看、农村不能看”的被动局面得到改变。以窗口带系统。创建人民满意窗口,集中整治“冷、硬、拖、卡”等问题,分系统推出先进标兵,落实文明单位动态管理措施,涌现出“温馨交通、微笑服务”等全国行业创建标杆和许启金、杨苗苗等一大批行业服务的标兵个人。

【思想宣传范文】五。

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深刻认识和把握这三大里程碑,不仅有利于解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而且对进一步激发全体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近代中国历史,建立中国共产党,迷茫的中国迎来了引路的“灯塔”;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苦难的中国树起了站立的“丰碑”;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落后的中国举起了富强的“旗帜”。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三大历史性事件、三大里程碑,不仅指出了近代以来中国走过的三大重要时间节点,而且揭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同时昭示了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三大里程碑揭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逻辑。

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注定。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时代的坐标,也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三大里程碑,串起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线索,体现了历史发展前后呼应、前后关照的内在逻辑,切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建立中国共产党,创立毛泽东思想,成功开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为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了政治条件、思想前提、实践基础,因此,“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因此,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改革开放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因此,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过去40年的沧桑巨变。

在三大里程碑中,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曾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历史则有着让人不堪回首的印记。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投入到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运动中。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愿,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都没有从根本上将中华民族从内忧外患的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惟有建立中国共产党,并由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0xx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辽阔的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历史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因此,建立中国共产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三大里程碑中,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条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政治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经济上,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重大项目的安排,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所有建设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取得的,也是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前奏。因此,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

在三大里程碑中,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起点。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了新中国,正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才为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前提和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党的xx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新时代,改革已经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局面。但是,正如所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这就警示我们不能有终点心态,要始终保持起点状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接力跑高水平高质量跑下去。

三大里程碑昭示中国发展进步的外在张力。

在世界历史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发生的重大历史性事件,既是那个国家、那个民族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偶然中的必然,对那个国家、那个民族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历史影响,也是世界历史进程在那个国家、那个民族所彰显出来的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对世界发展也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三大里程碑,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深刻影响世界并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标志性事件。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中国70年的砥砺奋进,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奋斗史诗;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发展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经验、展现了光明前景,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强大力量,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可见,三大里程碑,不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是属于世界的,其外在张力主要表现为中国发展进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建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国家扎根落地的开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影响世界和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开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的职责。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经过20xx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而且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期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亚洲太平洋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军民给日本法西斯以沉重的打击,中国人民的积极抗战,不仅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而且有力支援和配合了美、英等盟国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20世纪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历史重大的政治事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与和平力量的对比格局,极大地增强了世界被压迫与被剥削民族和人民勇于斗争、争取解放的信心和决心,同样是对世界民族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的巨大贡献。

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仅改变了国际冷战格局中的力量对比,而且新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方针政策及国际关系策略和行动更是对世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关系方针,不仅在政治上树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理念,而且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帝国主义侵略和争取世界和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改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效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抗美援朝战争后,新中国争取和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决心与信心大增,为了改善和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正式确定,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处理国家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原则和准绳。之后,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等,都为新中国融入世界并发挥更大作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和地区争端,在处理中国外部冲突以及其他国际冲突等问题上,努力发挥弥合分歧、劝和促谈的建设性作用,始终主张和平化解矛盾和分歧。数据显示,1979年至20xx年,我国经济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从未动摇过对多边主义的信念,通过历时多年的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并努力成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党的xx大以来,我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广泛关注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加快各国发展进程、改善沿线民生、开辟互利共赢光明前景,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心得

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提到,“要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领导,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学习“思政课”,是新时代党性教育的一次再洗礼、再“补钙”,更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再起航、再出发。学好“思政课”,党员干部要从自身上下功夫,对标做到“四要”“四忌”。

“要”有勤学之心,“忌”眼高手低本领差。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党员干部要把思政学习放在首位,保持始终如一、勤学笃行,做到理论学习永远在路上,切忌心高气傲、心浮气躁、眼高手低。不能“三天打鱼”,也不能“蜻蜓点水”,把学习停留在学了多少篇目、抄了多少笔记、参加了多少讲座是表面上的“假把式”,要扑下身子、静下心来,通过“换脑筋”增强“转变”的紧迫感、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这样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

“要”有为民之心,“忌”脱离群众根不稳。如果说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是一棵参天大树,那么人民群众就是大树扎根的大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是要吃亏的。学习思政课,是从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从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出发,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开拓前行的导航标。党员干部要当好新时代的“答卷人”,就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人民群众心中的好干部,不说大话、不说谎话、不说失信于民的话,把工作重心放在回应民求、解决民难、化解民怨上,才是一名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政治品格。

“要”有爱国之心,“忌”思想信念不坚定。“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作为党员干部,更应用“爱国主义”精神引燃干事创业的进取心。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在培养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驾驭复杂局面能力、防患政治风险能力的干部。如党员干部在思想、政治和行动上与党中央“脱节”,那就会造成“上传而下不达”的被动局面。唯有政治立场坚定、爱国情怀深刻,积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才能更好地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奋斗之中,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

“要”有务实之心,“忌”光喊口号手里空。作为领导干部,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至关重要。殊不知,浩然正气和良好形象不是来自你的“衣着”,而是来自你“勤政为民”和“清正廉洁”的形象。新时代,党员干部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更应将学习“思政课”融入大脑、融入灵魂、融入血液、融入生活工作的全方面,严禁做表面文章、摆花架子、光喊口号流于形式,这就需要党员干部履行好从政的承诺,与攻坚克难的决心、敢于啃硬骨头的毅力,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来回报党和人民的期待。

学好“思政课”,关键在党。要抓好思想理论建党强党,需以“思政课”的“要”“忌”良方,让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党性修养、思想境界、能力水平的营养补剂,去实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伟大任务。

落实双减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双减立德树人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课外培训压力,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参与和推动双减立德树人工作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与实施的难点,下面将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双减立德树人的背景和意义。教育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往往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和过多的课外培训。这既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增加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双减立德树人的政策推行,意味着学生能够更加自由地选择兴趣与特长,全面提高自我的水平。同时,也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高尚品德的人。

其次,在实施双减立德树人的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在我的班级里,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我组织学生参观社区福利院、清洁河道、义务义诊等活动,通过亲身体验,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另外,在推行双减立德树人过程中,家长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需要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方向,改变只注重学业成绩的观念,积极支持孩子的多元发展。作为班级主任,我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我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帮助他们寻找适合的培训机构和俱乐部,以充分发展个人潜力。这样的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学校管理层也要积极支持和组织双减立德树人工作。学校的领导层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具体的措施,确保整个过程得以顺利进行。同时,学校应统筹资源,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学生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的机会。

最后,双减立德树人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要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为双减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保障。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双减立德树人工作取得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双减立德树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方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参与和推动双减立德树人工作,我深刻认识到这是一项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改革举措。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都应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双减立德树人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我们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落实双减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针对当前存在的学业负担重、招生竞争激烈等问题,提出了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旨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促进全面发展和价值观塑造。在实施过程中,我也有着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双减在学生学业负担方面做出了明显的努力。在过去,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功课负担,学习压力过大。而现在,相关政策的出台,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技能。例如,一些学校取消了寒暑假作业,让学生充分休息和放松。我身边的同学们表示,这样的安排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参加各种兴趣班和社团活动,扩展了自己的视野和能力。

其次,在立德树人方面,双减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除了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还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念。学校加强了德育教育,组织了各类志愿者活动、讲座和读书分享会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我在参与志愿者活动时,亲身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明白了待人处事的重要性。

另外,双减给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上,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我自己的数学老师就经常通过引导我们进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教授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机会,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另一方面,双减也需要我们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虽然学校减轻了学业负担,但作为学生,我们也应积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全面发展。除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和参加各类课外活动来提升自己。我曾经报名参加了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练习和改进。最终,我成功地获得了一等奖,这给了我巨大的鼓励和自信心。

最后,我认为双减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通过减轻学生负担和注重德育教育,可以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念。但我们也要清楚,双减立德树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通力合作,才能真正实现优质教育的目标。

总的来说,双减立德树人的实施给学生带来了更为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需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生也要积极适应并努力发展自己。相信在双减立德树人的指导下,我国的教育会走上更加健康、成熟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