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失败的好处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实用5篇)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实用5篇)

作者:ZS文王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 失败的逻辑读后感(实用5篇)

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篇一

文:顽童小逗豆

原创首发

1.

春,在心理,体验与社会:日常生活的人类学视角课上,我和学生一起读失败的逻辑.

想当然地,我们认为错误源于疏忽或粗心,但作者认为这只是表面,背后是“失败的逻辑”,即思维模式中的某些倾向――如一次只做一件事,线性因果关系等。这些倾向适合过去的简单世界,却对现在的复杂世界有灾难性影响。复杂社会有长期动态关系,随指数变化,甚至无规律可循;内部含多变量间的多重互动模式,并受制于大量的不确定因素。

现实生活中,人只有有限的资源、时间和精力,不可尽知逻辑上的一切可能,自然就只关注一个目标,把复杂问题单一化,用一个因素来关联并衡量所有其他因素,如成绩之于学生,论文之于大学老师,工资之于工作。我们都挂在嘴上,“这是一个‘…’的时代/社会。”

于是,每个人都按作者说的“修理服务”方式做事:不去面对系统的整体性,而去看哪里可能出问题,然后修理。我们总能找到问题,进而被无限情境产生的无限目标和琐事彻底拖住。

作者给出治病良方c计算模拟。模拟让决策和规划的后果可见。如作者所言,“现实世界里,危机(幸运地!)不常见,一个人很少有机会把他在一次危机中得到的经验带到另一次同样的危机中。结果,在对待十分复杂情况时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教给我们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相反,模拟可以一次又一次把人置于同一种危机中,提高他们对这种情况下特殊性质的敏感性。”(186页)

有道理!

我读来兴味盎然,期待学生的反映。

2.

出乎意料,学生对这本书很无感。开课之初就没人选它。我鼓动说,这本书虽写计算模拟,实际关乎日常生活--你在生活中忽视或丢掉的东西迟早都会找上你,你会在书里看到自己。于是,书被认读了。

选书预示了讨论。发言的人努力但无奈――作者所说似乎都有道理,但触动不了自己。听众有点昏。

那天,大家说得最多一句就是“好复杂啊!”

广州的回南天,空气似乎凝出水来,一如课堂讨论的气氛。

学生说,复杂,是因为作者完全排斥了人的主体性,以“一种完全抽离的视角,像上帝一样做决定,而我们无法成为上帝”.说得很形象。

生活中,我们面对时间压力和有限资源,精力被分割到各处,没法在计算模拟中抽离出来,带着上帝的完美视角,无所不见,无所不思。我们只能一次做一件事情,或以单个因素来衡量系统的所有其他因素。愿意与否,我们已接纳生活的不完美,然后设计策略,应对情境要求,接受行动的代价和后果,前进。

学生更倾向于认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完美,而在获得实践智慧――灵活自由地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一切理论与原则都只是可用可变的工具。失败没什么,也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

我也觉得大家说的有道理,鬼使神差,也加了一条:作者讨论非线性,实际他整个思维都是线性的。单从章节目录看,线性步骤一个接一个,既不指数,也不变异。

3.

本来,选这书想讨论如何理解日常生活的复杂纠缠状态,至少不能线性地看,应避开书中提到的“失败的逻辑”.

没人理我。

这门课始于人类学在上世纪末的本体论转向。之前,人类学家在田野中遭遇鲜活个体,观察仪式,听口述史,访谈,参与当地生活。回来写作却把个体和情境的因素抹掉,把人面孔化,得到一个社会或文化的整体认识。所以,他们关注社会的构成,如宗教、亲属、政治,经济等。

进入新世纪我们看到人不只是社会人,有不可化约为社会的存在,不可剥离的生命质感。我们在社会的结构和体系中看到个体的鲜活,情境的转瞬即逝,和当下的完满。于是,我们关注生活的属性,如言语、感觉、体验、情感、梦与记忆等。

日常生活因此成了一个纠缠态,个体在其中整合其所有资源、所处结构和制度的限制、个体的兴趣和目标,设计生存的策略,让个体成为独特个体,延续和创造自己。

我就是我的日常纠缠态。

学习人类学多年,我的感觉是,迄今为止,人类学在处理纠缠态时都犯了德尔纳说的错误:用一个概念(如结构,功能,意义,政治经济等)来关联并衡量一个复杂事件的所有其他因素,把纠缠态线性因果化。

矛盾的是,一直以来,人类学都试图理解人的整体。人,只有自己是完整的,对所有其他人和事物的认知都是碎片化的。为达到整体,我们需要整合碎片。而我们看到的整合方式却把复杂问题单一化。

更普遍地,如德尔纳所说,今天多数学科都开始触摸到复杂系统,但都限于发现以前思维的各种问题,无从理解大系统。物理和数学开始提出秩序与混乱循环生衍的机制,哲学走出理性和科学,借鉴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可惜,这些在根本上都是空间性的,去发现存在什么,目前如何,无力回答当下之外可能是什么,除非简单地以过去现在的已知来决定未来。时间性的理论要处理不确定和偶然,而后者不可驯化。

文学家艾略特曾断言,自由在偶然与必然之间。

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就想在空间思维中纳入时间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

4.

学生偏实践的智慧,我强调失败的逻辑,我们都有点偏执。

为什么?

人类学理解人的整体,这整体到底是什么,众说纷纭。其中一个是人作为自然界一个物种,受制于生态-自然的进化规则,但也创造出社会和文化,适应甚至改变进化规则。

问题在于,我们已经被社会控制,忘了社会原来是我们创造的。社会学大师涂尔干的集体表象理论说:人崇拜自己,但不能直接崇拜,于是制造出超越个体的社会存在(集体表象),人崇拜集体表象而崇拜自己。为固定集体表象,人们制造出符号、标签,将之物化为制度和结构。

希腊寡头派政治家克里蒂娅在《西叙福斯》中说,最初,人类无序野蛮,为报复恶人而制定法律。法律管不了人私下作恶,人又发明对神的崇拜,于是,恐惧和神圣控制了思想和行为。慢慢地,我们活在文字世界已如活在真实世界,忘了符号、象征、文字、思想、观念、制度、和结构只是现实的地图,并非真正领土。水解渴,但水这个符号和概念不能。

社会原本是人造出来用以应对生态进化机制的工具,如今也变成一个实体,像自然一样。人挤在自然和社会中间,身上多了一重枷锁。

所以,马克思说,人带着枷锁创造历史。

这个创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智慧,意味着要适当地接受枷锁,接受时间、资源和精力的有限性。并非全然摒弃失败的逻辑,接受它,不让失败和成功成为生活的唯一衡量标准。

似乎,德尔纳就以失败和成功作为衡量复杂系统设计的单一标准!

失败的逻辑是个圈套,我们知道,但不得不钻进去。德尔纳知道,也不自觉钻进去了。他清楚这个悖论。他是计算模拟专家,宣称专家的困难在于专长于一以至于自动化的思维模式,抛弃了专长之外的无限可能性。

数学家和量子物理学家几十年前就宣称,逻辑无法避免悖论(物理的测不准原理和数学的哥德尔定理)。实践的智慧首先要接纳失败的逻辑。

德尔纳也知道这一点,他总结得很好:做游戏要一本正经吗?以为做游戏就是做游戏,一本正经就是一本正经,说明他对两者都不开窍。(187页)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篇二

同样一件事,有的人能很快完成,而且也有很好的效果。而有的人却一直做不出效果,甚至还不能完成。这是因为两者做事的逻辑不一样,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样,所以最终出现不同的结果。这里给大家分享《做事的逻辑》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做事的逻辑》读后感

这个月读完了《做事的逻辑》,这本书的作者是傅君琳和郑少雄,在看了两人的简介后,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而谈到成功人士,相信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他们能够把事情做成这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够提前完成自己的工作?为什么他们总能够把事情做到点子上?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了答案,那就是做事的逻辑要正确。

这本书总共分成六个部分,分别是深度思考、看清自己、高效学习、积极意识、有效决策和拓宽思维。而每一个章节背后,都是对认真的提升和各种做事逻辑的解读。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四象限法则”,也就是说,我们待办的事项可以分成四个大类:既紧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紧急、紧急但不重要、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我们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划分到这四个象项中的其中一个。

第一象限的“重要紧急事件”,往往就是我们压力和焦虑的来源,而之所以会变成紧急,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前期没有对工作做好规划,导致重要的任务堆积,以至于最后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第二象项的“重要不紧急事件”,这个象项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水岭,往往能够把工作控制在这个象限的人,都是有着长期规划的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防止把工作掉进第一象限,这样才能够让事情得到合理规划,让自己的能力能够稳步提升,同时也是有条理完成工作的关键。

第三象限的“不紧急不重要事件”,是造成我们工作效率的罪魁祸首。这些事情往往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却极具诱惑力,比如刷朋友圈、看剧和吃零食等等,虽然我们都会以放松的借口去消除自己的罪恶感,但是它们往往把我们该花在正事的时间消磨得一干二净。我们要把握绝对的主动权,培养自己的自制力,绝对不可陷入其中难以解脱。

第四象限的“紧急不重要事件”,是让我们日夜奔忙但是又好像一事无成的缘故,比如突如其来的任务、难以推脱的应酬,这些没有益处但是又需要解决的事项,可以说是最令我们无奈的事情。我们会发现这类事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既没有第一、二象限事情的关键性,也没有第三象限的愉悦性,所以能不做就尽量不做。简而言之,就是多做要事,避免急事,拒绝琐事,少管闲事。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逻辑小到解题思路,大到做事方式方法,理清一个人的思路,才是算是真正了解自己。培养做事的逻辑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做正确的事,这里的正确包好的不仅是做正确的事,同时也是要正确地做事。找到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这才是我们通向成功的不二法则。培养自己做事的逻辑,就是培养自己寻找正确做事的方向和掌握正确做事方法的能力。如果做事浮于表面,不去总结自己做事的规律,那么是找不到意义,看不到目的的,这样不过每天都在浑浑噩噩消磨,得过且过完成每一个任务,这样的生活肯定不会是你想要的。

最后,我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明白了书中所说的做事思维逻辑要运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自己持续做正确事情的能力。做事的逻辑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不断认识自己和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己思维的逻辑,才能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得!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篇三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成功与失败也是一样的,成功的总是有着相似的原因,而失败的原因却总是各种各样。本书的作者想要做的是希望在各种各样的失败中找寻规律。他探究了三个问题:

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你做成一件事其实存在许多个变量影响着最终的结果,而且更绝望的是这些变量之间彼此又互相联系着,所以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你如果成功了也是一种幸运,古人说的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说的就是组成成功的各种要素,虽然不够贴切却有着深远的道理。

书中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我们失败的原因在于没有用系统的思维方式来处理问题。而复杂系统内部的不透明性和内部动态发展,系统内部变量的相互影响,彼此构成各种复杂关系。

而我们在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时候需要按一下五个步骤走:

第一步,明确你的目标是什么,你需要不忘初心。

第二步,收集信息,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在做之前多想想那些变量可以互相影响。

第三步,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

第四步,根据趋势做计划,并行动。

第五步,根据行动的结果,改进策略。

有些失败是在选择的那一刻就被注定了。那么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避免制定目标的两个误区。

一、目标含混不清。

二、忽略了隐藏目标。

至于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测未来?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1,我们对时间结构的不敏感。

2,我们总是用简单的线外推的方式做预测。也就是说当前感觉好那么我们会预测以后也好,当前感觉坏那么以后也坏。所以股票大部分人都赚不了钱。

3,我们对时间结构的不了解。由于大脑的特性我们对结构缺乏认识,我们的大脑不能理解在时间的尺度上百分一的增长是多么的可怕。也不理解社会信用推动下的经济繁荣和萧条的循环游戏。

最后,我们必须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里生活,你必须复杂的活着。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篇四

《学习的商业逻辑》是阅读的第一本专业方面的书籍,之前一直听到同行推荐这本书,一直没有机会去看,今年正好和导读帮一起阅读这本书。有导读课程和课后作业,也让我对书籍的理解更加深入。同时这种真正的深入阅读的方式也特别很适合复制到其他重要知识的学习上。

阅读本书收获很多,让自己对培训工作和自己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1、学习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在经济衰退时学习预算总是第一个被消减。

培训属于职能部门,不能直接和经济效益相关,同时培训就算有效果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显现的,在很多公司都是锦上添花的部门。我个人也是一直以后都觉得做培训没什么成就感。如果有一天公司要节俭开资,这种“保健品”似的的部门的预算,肯定首先保不住。

2、大多数的学习都被浪费了。

除却工作上培训他人,就我自己的个人感受而言,自己平时也会学习很多东西,但是真正在工作和生活中被使用的并不多。一部分原因是对学习的知识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理解,很多是浮于表面,这就导致遇到问题还是找不到工具。另外,就是知识的学习到转换应用中间的鸿沟其实真的很深,跨越过去需要很深的功力,而一般的学习也都是仅限表面的知识学习,不会教你你怎么去转化,或者不能深入到实际运用的场景。

3、学习项目的成功必须通过应用和成效来界定。

很多时候我们作为培训工作者,会为了做而做,有很强的销售思维,去推销自己的“有限的才学”.销售思维中一个很明显的局限就是――引导消费,而不是真正帮用户解决问题。我们习惯把自己擅长做的工作,做成一个通用型的产品,通过人脉、权威、晋升等方式推销给员工。就算是做需求访谈也都是围绕这些产品去谈。当然,我不能就此说我们工作者不合格或者懒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也是和这个社会经济的变化有关:销售思维比较适合物质较匮乏的年代,就像有人很饥饿,无论是面包、米饭还是包子,他可能都需要,但是他喜欢面包、米饭或者包子吗?未必!如果不是在饥饿的状态,他可能会选择苹果。在知识匮乏,学习资料匮乏的`年代,有培训就可以了,给什么就会要什么。现在不同,学习资料很丰富,时间很有限,没有直接成效的培训项目就是会被吐槽。所以时代在变,培训工作者的理念也要变化,只有挖掘员工真正缺什么想要什么,用:“产品思维”替代“销售思维”才能真正做有价值的培训。

4、高管所期望的学习成果很少被评估。往往我们培训工作做能评估的就是培训的出勤率、培训的数量、参与的人数或者员工开不开心(课程满意度)。就像现在去喂养一个孩子,我们给的数据就像是他今天吃了多少米饭、多少水果、多少猪肉,可能孩子的父母想要的数据是孩子需要碳水化合物、纤维素、蛋白质等是够可以帮助孩子茁壮成长。培训成果很难被评估,也不能说是培训工作者不称职,就像你没法通过一顿饭就说明这顿饭对孩子的成长有多大帮助,但是也不是没有帮助,因为他的成长就是靠每一顿饭去养活。

5、有时候,学习未必比不学习好

错误的配方,肯定是浪费时间、金钱的。

失败的好处读后感篇五

人的一生,失败可谓无处不在;即使是一件挤尽完美的事,也必然有其失败的一面。用马克思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来看,“成功”与“失败”天生就是一对矛盾,却必然统一地存在与事件之中。《失败的逻辑》作者德尔纳致力于研究失败的产生过程,并极力寻找一种打破失败逻辑的方法,但作者也从未否认失败的必然存在性,他通过研究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是如何将失败的副作用降到最小。

《失败的逻辑》不同于其他学术著作,没有艰涩的理论文字堆砌,作者通过新颖的研究方法――计算机模拟向读者清楚直观地展示了一系列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并且全书贯穿了古往今来诸多实例,图、文、例并茂,深意自现而简明易懂。

本书开篇就为我们阐明了失败的逻辑――我们的失败并非缺乏好的意向,而往往是思维过程的某些不恰当的倾向的产物。假设我们具备所有的智慧、条件或经验,失败仍然不可避免。拿我们最熟悉不过的中国的计划生育来说,领导人为了降低本国的人口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引起的经济发展吃力,住房、耕地不足,粮食供应困难等等问题,做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施行计划生育的决策。无疑领导人的意向是好的,也不可否认这项决策之后,人口增长过快的一系列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这项决策让今天的我们面临着另一个棘手的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现在,我国又开始有计划地放开计划生育的政策,事件最终将如何发展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已经走进了德尔纳失败逻辑的其中一种情形――问题回环往复。

因此,一件正确的事情的失败往往不是源于粗心或者忽视。德尔纳指出,在未了解一个复杂系统中所有的连锁因素之前就采取行动,即使我们怀着善良的意愿,也难免铸成大错,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可能酿成大失误。“蝴蝶效应”也算是失败逻辑的一个典型。蝴蝶震动翅膀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并且没有任何好或坏的意向,却无辜成为了一场龙卷风的始作俑者。

仔细想来,似乎条条大路都通失败,因而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将失败相对于成功的比率降到最低,即打破失败的逻辑。其关键在于:首先,我们要善于应用系统性的思维,避免线性思维。我们拥有一些错误的却不自觉的思维倾向,诸如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关注因果关系一条线,让过程中的其他因素引起发散性的连锁问题。线性思维对于现今这个各种因素复杂交错,相互影响的世界是不适用的。其次,我们做事要顾全整体,而不要只着眼于局部――局部并不等于“小”或“少”的部分,它取决于我们目标的大小,一句话一个动作可以是局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也可以是局部。

如何建立全局思维,作者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了解事件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一个特定的系统存在着诸多变量,他们相互间的依赖性越大,复杂性越高。同时,我们都知道,事物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必须关注系统及其部分的动态;二,尽可能消除系统的不透明性;系统之有很多特征都只有模糊的轮廓,给决策填进了不确定因素。三,避免无知和错误的假定,并规划行动的步骤;要善于预测系统将来的状态,有计划的走好每一步。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儿科的事情,真正落到实处却是很难的。单在确定目标这个环节,作者就有如下许多要求:消极目标转化为积极目标,将“不要”做什么转化为“做什么”会更好;一般目标转为特殊目标;多重目标的安排;隐性目标的处理等,如果你觉得作者的要求很简单,那只能说你的认识还在一个肤浅的层面。

打破失败的逻辑意义或大或小,但一定有百利而无一害。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或组织每天都面临着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将事情处理得更完善,利己利人,减少失败的几率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