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诗经读后感(汇总8篇)

诗经读后感(汇总8篇)

作者:笔舞 诗经读后感(汇总8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诗经读后感篇一

相比于唐诗宋词奢华雕砌的韵律和仪仗,诗经里的句子给人更多的是未经雕琢的真实感与冲击感。就好像唐诗是精雕细琢的窗棂檐角,满是技巧,仪态万千;而诗经则是一方古朴的石阶,苍凉的站在那里上千年。从刀耕火种,坎坎伐檀的时代里走来,沧海桑田,时间的屠刀亦无法磨灭的是属于诗经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初读诗经,便是从这首《蒹葭》开始的。主人公辗转难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爱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桥,什么也不能阻挡主人公的脚步了。此情此意,纯朴真挚,令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让我们从平庸琐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现如今我们缺少的那份纯朴的情感,这便是诗经所带给我的最初的悸动。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计305,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之风,或泼辣,或讽刺,或含蓄,或蕴藉,纯朴真挚,生趣盎然;诗之雅,或幽怨,或铿锵,或清雅,或柔润,言尽意远,激荡心灵;诗之颂,或肃穆,或雄健,或虔诚,或谦恭,回旋跌宕,意蕴无穷。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源头之一,《诗经》如同黄河一般,在这片华夏大地上流转延伸了上千年,不仅浇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润着数千年来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田,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源于歌谣,却又不止于歌谣,因此,《诗经》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之巅。

你,还在吗?

读《诗经》,使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获得宁静,让人感受着来自华夏古老大地上的无穷魅力,“最美不过诗经”,而那些泛滥的“文学”,亦不过尔尔。惟愿我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源远流长,故仿诗经一首,聊以记之。

《凯风》——凯风自南,吹吾棘心。琼瑰睍睆,古韵长慉。吾自黾勉,待君栖迟。

诗经读后感篇二

二千年前古人的诗作清纯如稚子,在今天重读这些作品就如同从喧闹嘈杂的都市走进静幽的.原始山谷,精神为之清西装革履西装革履爽。

现代无诗,因为无童心,因为无稚趣,因为太多的伪装。现实中童心是不被看好的,人们都现实的变了态,就象盆中的病梅,只为世利活着,那里还有真性情。

诗经读后感篇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河边的芦苇青苍苍,洁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说的这个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边。逆着水追赶她,道路艰险又长;顺着水追随她,她像在水中央……这声音,不就是那深遂悠远的歌声吗?那源自《诗经》中优美动听的旋律。

《诗经》源于民间,源于那些朴实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劳动,倾听他们的爱情,那些纯洁美丽的故事在《诗经》中浅浅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劳动妇女们,在采摘苤苡时的喜悦与笑声汇成了一首歌,聆听它时,我感受到她们在劳动中得到的无限快乐。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得关,载笑载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对“氓”的痴迷。“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子沉迷于男子不可脱身。聆听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无奈之情,而坚强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这支悲泣之歌。聆听之中她的凄婉坚贞感动着我。

而这仅仅只是《诗经》中的一小部分,诗经更以其“雅”、“颂”另外两部分向后人讲诉了贵族祭祀、祈祷丰年、歌颂祖德,更有帝王贵族之颂歌。倾听《诗经》,令我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朴实、纯洁的情感;倾听《诗经》,我从中学会了“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报恩之心。它是中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欲俗气的情感文学圣典。作为民族青春时代的自由生活经历的真实记录,它昭示后人主体精神自由的美好与它存在的意义。

在学习诗歌中,我学习《诗经》,在学习《诗经》中我聆听到那悠远的声音。那源于人类原始的音乐,那犹如蓝天般澄净的诗歌,那摆脱了世俗尘杂的洁净的世界。它是文字的圣典,是文学的瑰宝!

悠悠《诗经》,荡涤着我的身心,聆听于其中,仿若身处世外桃源来到一个音乐的殿堂

诗经读后感篇四

《氓》是我高中时所学的一首诗,由于当时对背景知识知之甚少,即便学完了《氓》,我也并无太多感触。但是了解了此诗成诗的背景之后,我却深觉此诗寓意深刻,即便是在三千年后的当代中国,仍然适用。

“什么是喜欢?旺盛分泌的多巴胺,期限,三十个月”。《氓》中所描述的女主角,因为爱情,不顾“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顾周代的法律,毅然与所谓的恋人出奔,最后被冷遇、被抛弃,只能长叹“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而如今,微博上讽刺渣男的文章多不胜数,关于未婚妈妈的报道也不少见,和《氓》这一篇讲述的'这个因为所谓的爱情被冲昏头脑的故事何其相似!此时炽热的美好的的爱情真的可以长久吗?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有一句话:“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他就盛开。一旦你拥有它,它就凋谢。”不管爱情能否长久,但我相信在说出爱的那一刻,真正有爱存在过。正在爱,正在被爱着的人呐,我希望你拥有他(她),并且珍惜他(她)。

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读《诗经》,感受先秦时代人文之美,不亦乐乎?“浮生哪的常无事,愿读人间未读书”。

诗经读后感篇五

“好物趣者,如我,则是在诗经的广阔世界里,看到其中夹杂的点点妙趣,所谓“思无邪”里一点自然的.物性,出于一点好奇的,还想把如小小书签一样轻微的自己夹入其中。”

同样写植物,更喜欢汪老的“返璞归真”式,把花草最本真的面貌还原于读者,“诗经里的植物”如上段摘自作者述,更多是作者自我精神世界具象化于植物,“矫情味”浓了一些,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并不是要比较什么。还是感谢作者给我了一个悠哉文艺的午后,“不读诗经,不知万物有灵”诗经还是很美好的,一定会把诗经再细细的品读一遍。

诗经读后感篇六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一直都很喜欢这句话,因为它不是从前那天真到可耻的.誓言,而是我们心里曾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唱过的歌谣。

欲望总会占领人心的某些领域,但并非无法触碰。当我们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来人世间为了什么,一切就会清楚了。经典之作,固然有经典之处,而《诗经》却恰恰写尽了人心所向,世间所恼。

这是一本受益终身的良书,它沉浸在人类内心深处,并得到永恒!

诗经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接触《诗经》,应该和大多数人一样,从“我的淑女,绅士”开始,这首熟悉的诗甚至几岁的孩子也能背诵,但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它的内涵。事实上,除了专家学者,有多少人能真正像安一样从书架上随意摘下《诗经》,平静地阅读,然后平静地与他人交流他们的收入?这也是我欣赏和钦佩她的原因。正如她自己所说:知道如何接近,可以想象它的艺术理念,看到的不仅是文本本身,而且是一种真正的触摸,仿佛鼻尖轻轻触摸。如此聪明的话语,非亲身经历无法表达。

文字就像一个独立的世界。当你站在门前,你可以看到喜怒哀乐就像季节一样清晰。在此期间,爱与欲望像花海一样蔓延,自然而无拘无束地呈现在天地之间。

我真的'注意到了《诗经》,欣赏她是从《芦苇》开始的。这是一个多么高的境界?“芦苇苍苍,白露为霜,所谓的伊拉克人,在水边。”这句话写爱,达到了一定的极端,比如看着另一边的莲花——渴望接近和不可得的绝望。这个在水边的伊拉克人,无论男女,她(他)的孤独,都是罕见的。

这本书一直反映了安的独特见解。精辟的评论、精彩华丽的文字和句子都把我们带到了她的世界,和她一起漫步在300首诗的海洋中,和她一起欣赏诗中英雄的羞怯、悲伤、痛苦和幸福。毫无疑问,《思无邪》超越了普通读诗者的共同范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不同的感受,让我们逐渐享受到300首诗带来的美。细细品味,安所写的精彩之处就是这么多,仿佛一段也是经典。不管诗有多难,在她的作品中似乎都是生动的,分析是如此的到位,如此的准确,如此的赞不绝口。只有真正读完之后,才能有所体会。

淡淡的书香,朴素的气质,随着手中页数的缓慢增加,我仿佛看到了下午温暖的阳光,轻轻拂过的柳叶,还听到了山坡上低低的歌声。诗经,没有波澜壮阔;也不是很弱。在我眼里,有的是下午的清澈,有的是风的抚摸。虽然枪林弹雨中有烟花,但没有尖锐。虽然有桥流水般的思想,却淡去了娇嫩。

诗经读后感篇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现存得《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叶共500余年得名歌和朝庙乐章,传统上分为风、雅、颂三类。西周到春秋中叶得民风较为开放,人们一般都用诗歌直白得表达自己最真实得情感,因此从《诗经》中可以窥得当时得民风民情。其中最为人们所喜欢得是他得爱情诗。

《关雎》是为人们所主旨得一首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得女子是青年得好妻子,为此青年“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结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首是描述了一个男子为追求心爱美好得女子使劲浑身解数,表达了男女之间最为纯洁得爱情。类似表达纯洁爱情得诗歌还有《静女》、《木瓜》等,当然爱情不都是美好得,因此也有《氓》这类得怨妇诗。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几句诗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边守关,边关得军旅生活是艰苦得,性命没有保障、生活条件差这些都是其次,更为难过得是无边无际得孤独,在边关没人慰问、没人关心、没有家人得消息,心是空得!等到终于可以回家时,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轻,心情是沉重得,开头得几句试形容得就是他得心情。这首诗写出了广大将士戍边得辛酸。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几句诗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们都出自《鹿鸣》。《鹿鸣》是一首燕飨诗,带有一定得政治色彩,主人向嘉宾或君主表达自己得热情和谢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得忠诚。因此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

让学生们从小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其中深刻得思想性,提高学生们得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