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作计划>2023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例文(模板5篇)

2023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例文(模板5篇)

作者:雅蕊 2023年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例文(模板5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一

教学目标:

1、借助现实情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线段、射线与直线。

2、培养操作、观察、发现、总结、概括等能力。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受数学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

教学难点:

理解直线与射线的含义。

教学用具:实物展示台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小组合作,深入探究

1、认识线段

(1)建立线段的数学模型,认识端点

(3)画线段

师:请你在练习本上画出1条线段,师巡视指画法不同的学生画在黑板上,同位互相看一看画的线段,反馈出线的问题。如:画弯,没点两个端点,画的方向等。

强调线段的方向可以自由调整。

(4)读线段

师:谁能帮老师给黑板上的这条线段起个名字?怎么读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两个端点命名,给线段命名,生读,师板书:读作:线段ab(或ba)指出有两种读法。

强调:读线段时可以从任意一个端点读起。

(5)找线段

师:其实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条线段,请你找出1条线段,用手指出它的两个端点,与同桌说一说。

同位互动,指2个生汇报。

2、认识射线。

(1)建立射线的数学模型

课件演示手电筒的灯泡发射出一束光线,问:你看到了什么?

(2)画、读射线

师:射线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和同桌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组同桌到黑板上板演。

师:刚才你在画射线时遇到了哪些困惑?又是怎样解决?读射线呢?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要先画一个端点,然后沿着任意一个方向画一条直直的线,指出:由于射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把射线的端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再在射线上任取一个点用“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射线ab,不能读射线ba,读射线时要从端点读起,只有一种读法。

(3)寻找射线

师:想一想,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发出的射线?

引导学生说出:激光、探照灯、红外线、太阳、灯泡等。

师:别忘了恩泽地球上万物生灵的太阳发出的光线也是射线。

3、认识直线

(1)建立直线的数学模型

(2)画、读直线

师:直线又有什么特点?怎么画?怎么读呢?请你先思考再动手试一试,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师巡视发现问题,让一个四人小组到黑板上板演。

师:谁有不同的想法?追问:点a、点b是直线的端点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由于直线无限长我们只需要画出线的一部分就可以了。·为了方便读,要在直线上任意取两个点用a、b表示,但是不能取在两端,读作:直线ab(或ba),读直线时从哪一端读起都可以,有两种读法。

(4)找直线

生举例如:高压线、铁路、高速公路等。

(三) 实践活动,归纳特征

比较三线的区别与联系: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三种线,请你认真观察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或不同的地方?

指生说其余同学补充。

指出:看来三种线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课件演示:·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在直线上截取1条线段;·一条线段去掉1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可以得到一条射线;·线段、射线也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 综合运用,感知提升

第一关:猜谜语,打一线的名称。

1、有始有终(线段)

2、无始无终(直线)

3、有始无终(射线)

第二关:他们谁说对了?

1、小明说:我画的线段长4厘米。(对)

2、小红说:我画的射线长1米。(错)

3、小丽说:我画的直线长2分米。(错)

第三关:试一试画直线。

1、过一点画直线

先任意画一点,然后过一点画直线,师带领学生完成。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

学生操作体会。

追问:能不能再画呢?

总结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第四关:你发现了什么?

从老虎山到狐狸洞有许多条道路,哪条路最短?(小结: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五)检测。

判断题:

(1)直线ab长30cm。( )

(2)线段的一端能无限延长。( )

(3)线段cd长5cm。( )

(4)射线的两端能无限延长。( )

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二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近,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05.09.15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三

1.同学相互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表达和评议,内容清楚具体。

2.写自己敬佩的一个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认真修改。

3.发现引号的不同用法。

4.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成语。

5.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1.拜访自己身边最值得敬佩的人,进行观察或记录,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好准备。

2.《成语故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在本组教材中,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闪烁着精神光辉的人,有十七世纪执著追求真理的伽利略,如痴如醉全神贯注工作的罗丹,勤奋专注让鱼游到了纸上的聋哑青年,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农民。他们都让我们肃然起敬。其实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人。这次口语交际课我们就来说说身边值得敬佩的人。

小组交流

1.提出要求:要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表达出敬佩之情。

2.拿出自己课前所做的观察记录或人物照片,想一想如何把他(她)介绍给大家。

3.在小组内轮流说说自己身边最敬佩的人。

4.小组评选:一是评选出所说的人物,谁最值得大家敬佩和学习;二是评选说得最具体生动的同学。

5.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小组同学共同帮助他把事例说得清楚具体。

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轮流说,全班同学进行评价:一是评价说的内容是否清楚具体,能否表达出敬佩之情;二是评价表达时是否态度大方,声音响亮,情感浓厚。

2.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双向互动,既可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建议,重说某一部分内容,也可据理力争,说得真实自然。

3.引导学生把自己最敬佩的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说一说他们身上值得学习的是什么风范。

延伸拓展

小组同学共同办一张手抄报,把“观察记录”和人物照片等材料合理安排在报上。

第二、三课时习作

激发习作兴趣

上节课,通过口语交际我们认识了那些生活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人,这节课,让我们把这些人物写下来,并编辑一本《我们敬佩的人》班级作文集。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通过人物的形象和所做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精彩回顾

1.回忆口语交际时,自己在小组里说的受到组员认可的部分。

2.回忆在全班交流时,被老师和同学称赞的同学是怎样说的。

习作

1.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要求按照要求写完后自己修改。

评议

1.先轻声读自己的作文,把自己认为写得较好的段落做上标记。

2.与小组内同学互换习作,找一找对方写得好的段落做上标记,并写几句评语;找到对方需要修改的地方也做上标记,并帮助对方修改。

3.再次修改后小组内朗读欣赏,每组推选出一篇完整习作和一个优美片段,参加全班交流。

4.全班交流中注意从以下几点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人物描写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等。

誊抄习作,编辑班级作文集《我们敬佩的人》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联系学过的课文想想这三句话的意思。

2.想一想三句话中的引号各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引用、特殊的含义和表示否定,特定的称谓)

3.再翻阅学过的课文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日积月累:

1.自读成语,要求读得正确。

2.你发现这些成语有哪些特点?(都是描写精神意志的;第三行的两个意思相反,第四行从反面写缺乏意志的后果)

3.自选一个成语说说意思。

4.多种形式开展读的竞赛,使学生熟记这些成语。

阅读

1.自由阅读,自学生字新词,体会“鹏程万里”的含义。

2.指名朗读。

3.交流读后的启示,(人要有远大的目标)并练习用成语造句。

4.推荐课外阅读《成语故事》。

第八组

教学内容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篇幅短小、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有内容通俗、情节引人入胜的民间故事;有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两篇精读课文《寓言两则》《文成公主进藏》,两篇略读课文《普罗米修斯》;《渔夫的故事》和一个“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1、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读、多讲,读中感悟,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2、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练习讲故事,

3、以课文为生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习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的方法。

教学措施多读、多讲,读中感悟,

教学时数11—13课时

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四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放大,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数学案例分析篇五

1、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指名板演,完成后及时反馈。

(2)指名说说中间一题的计算过程,明确乘数中间有0时应怎样计算?

2、找错改错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在书上独立找错改错。

(2)小组交流,找出错误的原因,并认真订正。

3、列竖式计算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4、解决实际问题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默读题目,分析题中所给的信息,并独立在书上填写结果

(2)组织交流,你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计算总价的?

(3)全班反馈计算有无错误,如有错误共同订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