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最热道德困境与解决方案(案例21篇)

最热道德困境与解决方案(案例21篇)

作者:碧墨 最热道德困境与解决方案(案例21篇)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制定一份合理的计划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时间和资源。接下来请大家一起来阅读这篇计划书范文,相信能够给你们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启示。

道德困境论文【】

摘要:精品学习网为您整理了社工论文—浅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欢迎阅览!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

其三,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非道德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在现代变迁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在道德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道德松驰和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商业活动中的见利忘义和以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烟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宽容。

甚至许多在新中国本来已经绝迹的罪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给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其四,社会道德控制机制低效,道德评价和舆论监督弱化。一个社会要形成稳定的道德秩序,创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保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建立有效的道德控制机制。社会道德的控制,一是要有社会舆论监督,二是要有每个社会成员的“良知”自律。舆论监督是指通过大众传媒做好道德导向,宣扬具有时代精神文明价值的新人、新事、新观念、新生活方式,批评和谴责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非道德行为,批判与时代精神和现代文明价值相背反的封建道德遗毒,批判腐朽颓废的道德虚无主义。良知自律是道德主体的自我监督。它能通过自我反省、自我评价来净化人格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着双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人们做了正义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惭愧。这是今日中国人无法解脱的又一道德困境。

其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人类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保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双重价值标准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妨碍着21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序发展。道德价值新旧交叉造成现代人的价值紊乱和道德选择上的迷惑,人们无法为自己的存在找到圆满的“善”。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

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这种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对现代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时代主题的把握。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的道德选择,我们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确立现代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基础原则应是:(1)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3)事业上崇尚竞争,和生活上相互理解、支持和宽容;(4)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同一性相结合;(5)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圆满性相结合。这五项原则是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开放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与现代中国人渴望走出道德困境的要求相吻合的。

建设中国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必须牢固把握现代价值目标,服务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认真的清理和批判继承。取传统精华而用之,弃传统糟粕而废之。在重建现代伦理精神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反省传统的着眼点放在继承与弘扬这一方面。在现代价值理想的导引下,让传统美德为现代生活服务,这同样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须做出的选择之一。

建设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还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改造和适应着环境,环境也影响和改造着人。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风尚和理想选择。因此,我们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离不开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尽可能成为中国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外因。只要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有序,民主法制日益严整完备,社会教育日益发达合理,我们就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将逐步摆脱困惑和迷失,走出道德困境。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会计行业必须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信息质量的根本保障,能有效地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针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不规范的原因,及如何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会计;职业道德;意义

会计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履行职责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它是调整会计人员与国家、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和会计人中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基本道德规范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它既是会计工作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也是衡量一个会计工作者工作好坏的标准。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任务有三条:一是建立法制严格,公平竞争的市场体系,二是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三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三条都离不开会计工作、会计信息和会计管理,但从会计工作实际情况看,会计作假现象在某些领域,某些环节十分普遍,会计信息严重失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准偏低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要使会计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就必须抓住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工作的“含金量”。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会计工作质量和会计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会计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信息是企业经营决策,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而会计信息的提供是由会计人员完成的,所以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尤其是后者起着重大的作用。要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人的道德因素是到关重要的,会计人员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理财者和管理者。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廉政之风。现实中,诸多的大吃大喝、铺张浪费都要经过会计人之手,当然,这些现象的主要责任人可能不在会计人员,但与我们的会计人员屈从压力,不坚持原则大有关系。消除,有赖于各种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会计人员必须坚持原则,用好《会计法》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必须用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之能用会计职业道德来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逐渐形成会计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荣誉感,正确使用自己的会计权力,忠实地履行自己的会计义务。

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制度的规定,对因有关人员造假而产生的损失,由其按照责任大小进行承担,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虚假信息损害就会依照有关条款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获取赔偿。民事赔偿责任并不排除刑事责任等当事人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以此达到保护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和惩罚违法违规者的目的,遏制失信行为。

2、培育良好的会计诚信环境。首先要坚持诚信的用人原则,具有良好的职业判断力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行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现在一些单位在会计人员的使用上,以是否“听话”作为标准,这种错误的用人导向是对会计职业的严重扭曲,提到会计人员的品质,人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坚持原则,诚实本分,而不是俯首贴耳,弄虚作假,各单位聘用会计人员,首先选择的应该是有诚信的人,一个人专业技术能力很强,但是缺少诚信,我们是不应该聘用的。

3、加大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使人们认识到若不注重职业道德,不用职业道德规范自己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一是对于恶意造假者,一定要加大处罚力度,必须从立法,执法上对造假者追究其经济责任,刑事责任,使造假者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到的利益,加大会计信息使用者一旦受到假信息侵害时,可以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取得民事赔偿。二是尽快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对那些不遵守行业规则,不守信用的企业或个人,要把肇事者驱逐出相关行业。

4、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评价,就是根据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对会计职业行为进行善恶评价。广泛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有利于会计人员养成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有助于调整会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改善行业作风。可在注册师会计师协会领导下成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组织,负责履行此项职责。进行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时,要对会计人员遵纪守法,客观公正等方面制定一套切关可行的评价标准,标准的制定要有利于国家财经法规的实施和会计职业道德风尚的形成。

5、加强政治学习,提高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努力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这是财务人员做好工作的前提,要组织财会人员认真学习关于讲政治的重要讲话,学习时事政治,教育广大财会人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同时,还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财会人员不能只埋头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要把握时代的脉博,把自己的工作自觉副入改革的大潮,不要迷失方向,作为财会人员,要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严格遵守和执行国家制定的财会法规,一丝不苟地按财务制度办事,认真进行核算和管理,忠实履行财务监督职能,在抵制和纠正不正之风中发挥积极作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使命感。会计人员要使职业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循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自觉提高专业品德修养,增强热爱本职工作的意识,讲求对事业的献身精神,维护会计职业的尊严,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资金来源渠道的多样化,与会计改革措施的陆续实施,使会计人员所面对的将不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世界。会计人员承担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复杂繁重,责任更大,遇到的问题更复杂,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更多,在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在工作中坚持遵守会计职业道德,认真贯彻执行《会计法》和国家有关的财经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理财。

优质服务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对所服务的对象都要做到文明礼貌,热情服务。

7、建立监督机制,以法管财。监督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计人员监督经济业务经办人,二是社会监督会计人员,它们由两个不同部门组成。

(1)会计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人员的执法行为,它主要是会计通过审查,报账,记账,核算,分析等会计程序,对在经济活动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依照国家的财经政策和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正确的核算和真实的反应。会计人员必须认真,客观,公正地处理一笔笔经济业务,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件财务事项。

(2)社会监督。一是由财政、税务、审计、监察等部门对会计人员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经常进行检查、督促。二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对会计行为进行查验,评估,通过监督,既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又可以帮助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财经制度。三是屐单位职工和其他社会成员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进行监督。

(3)法律制裁。对于,违法乱纪,知情不举甚至同流合污等现象,除按规定予以一定的行政处罚外,严重的还可追究会计人员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我们会计人员是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者,必须依据国家法规政策进行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做到依法理财。

(4)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保证会计工作质量。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应当有计划地进行轮换”。实行有计划的会计轮岗制度,有利于加强会计工作的内部监督,在会计机构内部形成换岗交接清查的内部检查和牵制机制,通过接触不同内容和形式的业务岗位,激发会计人员创造和提出业务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思想。

(5)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都要通过会计进行收支与核算,在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度确定以后,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是决定因素。因此,要选择政治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会计知识和技能的人从事会计工作。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做好此项工作,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贡献有着巨大的意义,会计行业只要努力营造职业道德的良好氛围,广泛开展教育机构,从而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使会计工作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境,特别是道德困境,有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就是电车问题,在一辆疾驰失控的电车前面不远处,站着五个工人,如果任由电车前进,这五个人将死于非命,这时有个选择,就是搬道岔,让电车转向另一个轨道,这个轨道上只有一个人。这时面临的问题就是,究竟放任电车冲向五个人,还是让其转向,牺牲一个人的生命来拯救五个人。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但在现实中却有更加血淋淋的案例。

2005年6月,一个由美国海军士官马库斯·勒特雷尔(marcusluttrell)和其他3名海豹突击队队员所组成的特殊军事小组,在阿富汗境内靠近巴基斯坦边界的地方,进行一项秘密的前期侦察任务:寻找一名塔利班领导人,他是奥萨姆·本·拉登的亲信之一。

在半路上,他们遇到了一个牧羊人,于是这些突击队员们面临两难境地,要么杀死这个牧羊人,确保自身安全,要么放过他,认为他是无辜的,不会去告发突击队的行踪,但很有可能牧羊人是侦查员,转身就给部队造成伤害。于是突击队员通过投票做决定,勒特雷尔投了反对票,他的***灵魂对其进行了拷问。他说,“它一直向我施压,有个东西在我的灵魂深处不停地告诉我:杀害这几个手无寸铁的人是不对的。”于是他反对杀死这个无辜的人,这一票至关重要,牧羊人得以生还。

只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在他们释放那几个牧羊人一个半小时以后,这4名士兵发现自己被80~100名手持ak-47和火箭筒的塔利班分子所包围。在接下来的那场惨烈的战斗中,勒特雷尔的3名战友都遇难了,塔利班分子还击落了一架试图解救该海豹突击队的直升机,机上16名士兵全部遇难。

这就是道德困境带来的代价,勒特雷尔后来宣称,如果再发生同样的问题,他不会做出那么愚蠢的决定。

这直接影响了后来美军在战场上面对平民的对策,一个曾在美军服役的华裔回忆他的特战教官教导他们如何面对道德困境时,举了一个实际的案例,一辆美军坦克在高速行进途中遇到一群在道路中间玩耍的儿童,当时这个教官在坦克上,他毫不犹豫的要求坦克碾压了过去,几个儿童当场毙命。美军的原则就是,不会牺牲自己的安全去换取当地无辜平民的生命。这种案例显然不会公开出现在公开场合和美军教科书中,这会大大降低美国人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别人的能力,但这才是战争的真相。

只要有战争,就会面临阿富汗的牧羊人类似的道德困境,如何应对这种困境,至今没有完美的答案,不过我认为,至少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困境的存在,并结合实际的战场情况,灵活的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提供会计信息或签证服务,其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经营者、投资人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秩序。本文通过论述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会计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来净化我国会计职业道德上的污染,还社会一个纯净的经济往来空间。

会计人员主要是与人打交道的,由于职业而面临特定的人际关系群。各种压力源形成的合力,使得不少会计个体左右为难,由此极易导致人格异化,而这一危害的后果往往使某些会计人员不能坚持原则,缺乏诚信,甚至做假账,化公为私;同时,由于会计信息严重扭曲和失真,使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失去依托,势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会计职业道德是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朱镕基总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校训,是对广大会计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近年来,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大面积、持续的会计诚信缺失现象,一些人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观念,以至出现道德危机,导致了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假账盛行。会计诚信的缺失,已引起会计界、经济界以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各种新闻媒体对此也屡有披露。从相关的事实来看,以会计诚信缺失现象为其突出表现的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折射出了我国当前的会计职业道德现状确实令人堪犹。

我国尚未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会计诚信体系,信用缺失已经危及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信用制度建设的研究还停留于理论上,上海、山东率先建立了会计诚信评价体系,但在可操作性、严肃性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有人用“会计业出现诚信危机”来形容会计职业道德的状况,虽有偏激,但也不无道理。这说明,加强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紧迫。人无信无以立,职业无信也不能立。会计诚信的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大桎梏,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制定产生误导,损害我国财经法纪和会计制度的严肃性,严重干扰社会经济秩序,影响经济改革的进程,损害交易者的利益。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水准并不令人满意,有些会计人员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为了追求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置道德良心于不顾,故意或在他人的授意下,伪造、编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欺骗广大的投资者。例如的华源制药财务造假事件就轰动至今。造成会计职业道德下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机构知假报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员处于利益主体的中心,由于多元化利益的驱动,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也难免受到利益的驱动。少数素质较低的会计人员抵挡不住各种诱惑,不能坚持原则,谋取私利,贪赃枉法。部分会计人员对自己要求不严,责任心不强,缺乏爱岗敬业精神,法律意识淡薄,以致漠视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出丧失诚信的事情来。

(二)各种配套机制不健全,企业或上级部门无视有关规定。

1.单位领导指导思想不正,为取得利益而造假。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的“最高长官”,会计人员受雇于企业管理者,其经济待遇、工作安排、职务任免等都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和制约。个别单位领导为了获取政治利益,捞取政治资本及维护自身领导形象,要求企业会计人员账上添彩、表中生花,而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从于领导压力,被动做假账。

2.企业外部相关利益部门的要求决定企业必须造假。

有的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为了企业获得上市或增发配股,不惜作假使净资产收益率达标;有的.税务机关为了平衡税收收入任务,时而要求企业把不该交的税先交上,时而又要求企业把该交的税暂时缓交,企业为了满足税务机关的要求,而不得不做假账;有的银行放款只规定了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指标,而不论企业的发展前景如何,于是企业便通过粉饰财务数据来获取贷款;有的政府部门和媒体经常只凭企业的报表数字来考核和评价企业,而不问企业的真实情况,于是有的企业大做报表文章,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

3.内部控制和会计监督体系不健全。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问题。

一般来说,每个发展成熟的职业都会有自己的成员组织,这些组织的目的在于协调内部成员间的关系,维护成员的整体利益,促进职业目标的实现。会计职业也是如此,但就我国目前情况来说,我国的会计职业团体力量还很薄弱,其作用还不能完全发挥。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1.加强会计人员的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会计职业道德宣传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坚持不懈地在广大会计人员中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以诚实守信、不做假账、客观公正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不断灌输到广大会计人员的灵魂深处,使大家充分认识到丧失诚信给会计职业和社会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唤醒危机感和责任感,激发会计人员追求诚信的热情和理念,营造出会计职业道德自律的氛围,同时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树立长期博弈的观念,从根本上净化市场,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加大注册会计师的个人责任,提高其独立性和风险意识,从而增加注册会计师遵守职业道德的压力。

2.加强会计人员的法制教育,创造良好执业环境。

在规范和管理会计职业过程中,法治和德治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不可偏废。因此,必须认真领会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思想,两个建设同时进行。要强化行业监管职能,提高其权威性,进一步完善行业准入和禁入机制,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会计法律制度和会计职业道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起阻挡各种经济犯罪的防蛀大堤,真正构筑起会计业的“诚信”长城。

3.加强会计人员的心理教育,强化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基础。

从目前的情况看,凡属依法办理会计业务的会计人员,一般均处于各种利益矛盾的焦点。一方面,有关法规及职业道德要求他们要保证国家的整体利益不受损害,另一方面,他们也必须充分考虑自己所在单位的利益。职业道德在强调精神作用的同时,不能忽视物质形式的鼓励,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社会利益的导向和激励,企业要保护、奖励不做假账的会计人员,对于发现的作弊人员应给予严厉的处罚,以起到警示作用。

4.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自觉性。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层次的会计职业者的道德要求的程序等也有所不同,因而应该从会计专业学历教育开始直至离开会计岗位。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使会计职业者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各单位应当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重点地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把会计职业道德作为单位岗前培训及岗中培训的重要内容,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后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贯穿在整个会计工作职业生涯中。

(二)加强单位内部各种制度的建立与维护。

1.完善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化,各地财会人员管理体制改革都在探索发展中不断得以加强和完善,为了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应在《会计法》中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法律规定,使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2.加强与企业利益相关部门的管理。

由于一些部门与企业的利益相关,因此他们的一些规定或意识反而促使企业进行财务造假,对此,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些部门的管理力度,合理地改善其规定。如银行放款时不要只看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利润率等指标如何,也要综合评价企业的发展前景怎样,再予以考虑是否放款;政府部门和媒体考核和评价企业的经营效益时,不要仅凭企业的报表数字妄下断语,而应组织人员秘密调查。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监督体系。

(1)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通过制定严格的内部会计制度,可以提高企业财务会计和其他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贯彻落实与执行,确保企业财产物资及相关记录的安全完整,从而杜绝舞弊事件的发生。

(2)加强会计监督。

建立一套规范的会计基础工作监管体制,一是需加强政府行政监管的力度,财政部门应将会计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主要工作来抓;二是建立政府、单位内部、社会中介机构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全方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监督机制。

职业团体除了对违规成员的惩戒要落到实处外,还应对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与行为标准的成员进行表彰奖励,以形成一种抑恶扬善的社会氛围,并借以引导其成员的从业行为。

据此,也可以说会计职业团体的这种行为后果会直接影响其成员的行为选择,鉴于会计职业团体在职业道德建设中这种直接、有力的影响,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团体的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建立行为监管体系,完善监管制度。我们还应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比如对为了维护职业道德规范而辞职的会计人员,会计职业团体应当帮助他尽快找到更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赵世兴,孙丹,李玉玲,赵玉.从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看会计职业判断.税务与经济,(5).

[2]刘玉廷.论现阶段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基本规范.商业会计,2003(8).

[3]张云.论会计信息失真与三大环境因素之关系.现代财经,2003(10).

[4]刘双凤.浅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经济师,(1).

[5]岳上植.会计诚信评价体系构建的思考.会计研究,2005(4).

[6]陶友竹.浅谈市场经济下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在企业管理模式不断丰富、企业舞弊行为和会计人员诚信缺失频发的前提下,研究会计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研究会计职业道德问题,思考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关系,分析心理契约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正反两种效应,尤其是反效应下所产生的道德困境。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能够有效配置社会资源,降低交易成本。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改变,企业框架和企业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心理契约是建立在企业雇佣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关于企业与员工关系的理论方向,研究企业与员工在利益平台上的博弈问题。会计是联系企业正常运营和运营效果的桥梁,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为企业内部决策和企业同外部的经济关联提供数据支持。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如果忽视会计人员的个人诉求,或者当会计人员缺乏企业责任和社会责任时,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困扰,可能造成信息失真或者财产损失的后果。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具有共通性,二者都是企业与工作人员关于维护各自利益时产生的隐性反应。心理契约侧重于情感和期望层次,会计职业道德直接体现在会计人员的操守和行为。从心理契约角度看,心理契约的研究对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人力资源开发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心理契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反映企业结构调整、雇佣关系改变的核心因素。从会计角度看,企业的有序发展离不开会计的运用和监督,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支撑。只有遵循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维护会计职业道德,才能发挥会计具备的反映职能,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有效信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心理契约积极影响。

心理契约是维系企业和员工的心理纽带,这种心理纽带在现实行为中,对组织与个体均产生影响,尤其是在员工对企业福利和未来发展充满期待时,如果企业感知到这种需求并给予满足时,员工将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由此可见,心理契约会影响员工对于企业的态度和自身行为。会计人员属于企业职能部门的员工体系,肩负维护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双重任务。因此,心理契约的导向决定了其在实际工作中的价值选择。会计人员有着自身的发展需要,希望工作稳定并有提升空间,可以获取满意的薪金收入和绩效奖酬,并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当这一系列期望集合在工作当中逐步实现时,会计人员将更多地倾向维护企业利益,会计职业道德关于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提高技能、参与管理和强化服务方面均有良好的体现。这也是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这一内隐的心理约定中,所兑现的对于企业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当企业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并致力于长远发展时,会计信息将偏向于客观、公允和高度透明,会计人员会在企业的要求下做到客观公正和坚持准则这两种会计职业道德。此时,心理契约带来的是积极的正效应。其不仅维护了企业利益,又很好地保证会计人员遵循职业道德。

(二)心理契约消极影响。

如果企业感知不到或未能主动感知会计人员的期望,可能会引起会计人员心理的波动,尤其是在企业过度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会计员工的愿望与诉求,而仅仅把会计人员当成记账工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容易滋生对企业和工作的不满情绪,不仅低效率应付工作,同时会出现跳槽,更有甚者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在职权范围内贪占企业利益,泄露企业机密。心理契约的破坏与违背造成会计职业道德的破坏,对维护企业利益和保证会计职业道德方面均产生消极的负效应。

(一)心理契约过密下的道德困境。

心理契约过密是用来描述雇佣双方的需求已被敏感捕捉,双方就各自的责任与义务达成高度一致,用实际的利益回报来促成双方共赢的过程。就企业而言,希望会计人员能够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愿意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有良好的职业素养,遵守公司的保密规定。就会计人员而言,会计人员希望自己的劳动能获取丰厚的薪金报酬,有良好的晋升空间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能够参与专业的会计培训。会计人员的身份具有特殊性,会计人员不仅是为企业服务的员工,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掌舵人,会计的工作性质产生了从业人员在企业利益和会计职业道德的平衡问题。当企业过度追求短期利益,为实现利益最大化而推卸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把握住会计人员关于心理契约下的物质需求并给以满足时,会计人员容易陷入心理契约过密的道德困境。目前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稳定的工作成了保障生活质量的基本手段。会计人员处于相对被动的社会环境,不仅因为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供求关系的不平衡,也因为会计人员是在会计负责人的管控下参与会计工作。由于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附属于企业,会计人员在责任与义务上同独立、公正的注册会计师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失去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代表企业和国家的“双重身份”。为了维护自身的现实利益,会计人员的从属性特征使得其在单位负责人的授意之下,放弃应持有的会计职业道德,放弃国家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核算与监督职能,放弃应有的独立性。这种放弃是一种被动性的放弃,尤其对刚入职的员工来说,在会计职业道德面前出于利己考虑而产生动摇。企业为了规避这种立场的动摇,以福利和奖金形式实现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的期望,进而使会计人员由被动性业务操作转向主动性配合企业伪造会计报表和提供虚假信息,满足企业管理层的目的利益。这看似是心理契约过密的双赢模式,即企业和会计人员均满足预期期望。但实际上,这是一种双输的局面,企业会因粉饰报表、提供虚假信息受到法律和舆论的裁决,会计人员则缺失会计职业道德这一重要的职业原则和情操,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暗示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心理契约违背是心理契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共同关注心理契约的主要原因。因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会造成员工在态度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效益损失。过去的理论研究一致表明,个体对于心理契约违背的认知,同个体的不良行为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这种不良行为不仅包括离职愿望,也包括了渎职行为。心理契约受到严重破坏时,雇佣双方关系将具有交易性。个体有着摆脱契约的意愿,注意力也更多地集中在眼前的经济利益上。心理契约违背包括三个原因:有意违约、无力兑现和理解歧义。有意违约是企业的主观因素,无力兑现是企业的客观障碍,二者都会直接导致组织和个体在经济利益的不一致性。理解歧义是指组织和个体,在心理契约的内容认知上产生理解性分歧。这种理解差异如果不加以疏导和改善,会被个体直接定义为心理契约的违背,从而破坏员工对于企业情感方面的信任,并引发员工做出损害企业利益的后续行为。从会计角度看,企业同会计人员存在的心理契约有着不同的利益取向,这种取向被主观或者客观因素干扰时,个体利益的期望破产会带来个体的破坏行为。当企业过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对会计人员的责任,或者客观条件不允许企业满足会计人员的需求时,会计人员会以消极的工作态度来表达自己不满的诉求。同样,当企业无法准确摸清会计人员的个体期望时,会造成二者对于责任与义务认知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差异会恶化会计人员对企业的满意程度。一旦会计人员出现情感不信任时,会计人员容易偏离会计职业道德标准,被动性地完成工作,尤其是在企业内部控制流程不完善、内部审计执行不严格时,容易导致会计人员对企业利益产生行为上的侵犯,利用职务之便,以挪用公款、变更伪造会计资料等非法途径,满足自身初始的需求期望,而这种道德困境属于企业未知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破坏。

(一)企业应树立长期发展目标。

当企业管理层选择短期目标时,管理层和股东存在利益层次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诱发企业短期逐利行为,在会计估计和会计方法的选择上存在投机可能性,这种投机行为将会恶化心理契约违背下的道德困境。因此,企业应该树立长远战略目标,发挥自身优势,追求长远经济利益。同时,企业应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仅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经济价值,担负起经济责任,还应该遵守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道德意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

(二)会计人员应提升自我修养。

会计人员持证上岗之前一般接受过系统的学习与培训,会计职业道德是重要的理论部分。但是,会计人员对这一理论学习未加重视,并且受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干扰,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利用自己的职权范围获取最大化隐性利益,导致会计法律和会计道德的双重缺失。为了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并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国不定期出台会计相关的法律文件,发布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因此,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再教育,尤其是会计职业道德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会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认识到不当利益的背后隐藏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一旦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沦丧,将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心理契约应遵循和谐发展。

通过对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以及彼此影响的效应可以发现,心理契约和会计职业道德并不是难以协调的矛盾体。心理契约同样存在正效应的可能性,即当企业和员工都能准确地把握对方的利益期望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时,会带来企业和员工双方共赢的局面。因此,企业应该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通过问卷调查、定期谈话等具体形式,考察每位员工对企业的期望和对个人未来的谋划。企业不仅应在待遇分配上相对公正,也应树立业务程序公正,做到不偏不倚。相对于分配公正对员工认知企业的影响来讲,程序公正则具有更强的预测力,且具有直接的影响效应,即当组织内员工对程序公正感知较高时,企业的义务会被认为得到更好地履行。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对会计人员而言,管理层的伦理道德水平、公司的文化氛围、内部控制和监管制度等,都是影响会计人员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自主地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重要因素。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会成为避开企业未知下的会计道德破坏的重要措施。企业不能将内部控制作为一纸空文,而应该作为一种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利益安全的有效手段。首先,企业应将法律法规和公司制度作为标杆,引导企业的合法化与合理化发展。其次,企业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和运营流程,应该具备科学性与完备性,企业在预算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和财产保全控制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企业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应明确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最后,会计核算部门应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的局面。

心理契约是连接企业和员工的无形力量,会计职业道德是连接企业、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的无形力量,二者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中达到默契标准,有可能带来的是企业同会计人员共同造假的结果;如果企业和会计人员在心理契约没有达到对方所满意的条件时,带来的不仅是双方利益的破坏,更多的是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和法律责任。因此,心理契约的不良发展和带有不良动机的心理契约,都会消除会计人员从业的顾虑,无疑会增加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风险。企业和员工互相能否捕捉到对方在利益层次的需求底线,是平衡心理契约过密或者违背下的关键要素。如果企业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利益,那么心理契约偏向于过密状态,导致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偏护企业利益,存在会计信息造假的可能性,从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相反,如果企业忽视员工对于其合理或更多物质层次的需要,则会带来心理契约的违背情况,会计人员将采取偏激措施谋取利益,会计职业道德也会因此受到破坏。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本文展开对会计职业道德的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当前会计的普遍职业道德情况,明确会计的发展现状。在当前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现阶段社会中,社会各行业均取得快速的发展,会计作为企业财务计算、报表规划等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部分企业的会计普遍存在职业道德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在研究中,首先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危害加以分析;其次,探讨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具体原因;自后,重点研究会计职业道德改善的措施。

自对外开放深入实施后,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我国市场经济环境。通过对企业发展的分析,能够明确会计是企业生产经营中十分重要的人才,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对财务总结,报表分析等,对企业的未来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现阶段,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关注和重视,导致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危害、问题、原因及对策的探究,为日后促进企业会计道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研究价值和意义。

1.干预国家经济政策。

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会计职业道德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存在,对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干预性。通过对会计的深入分析,能够明确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会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经营现状和生产能力。根据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而形成的财务报表等相关数据,对国家财政部门实施宏观调控,具有重要的依据性作用。而会计人员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相应的职业道德问题,对企业财务相关数据实施违规操作,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科学性。

2.影响市场经济秩序。

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存在,不仅干预了国家经济政策,同时也影响了市场经济秩序。在以往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不断发展的新环境下,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分析,明确在此体制发展形势下,信用是其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近年来,不少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普遍存在偷税漏税等问题,尤其是现象较为严重。上述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忽视了会计的重要作用,由此影响到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1.监守自盗。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相对普遍。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通常存在监守自盗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数据收集时,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膨胀,过度关注金钱利益,在一定程度丧失了基本的会计法治观念。在金钱利益的熏陶下,会计从业的职业道德丧失,存在财务数据故意伪造、隐匿或是损坏等现象,尤其是部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利用职能的便利,挪用公款,最终造成企业和国家的经济损失。由此能够看出,目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监守自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水平。

2.弄虚作假。

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不仅存在监守自盗的现象,同时也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弄虚作假遇监守自盗的原因基本相同,主要是由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养,对职业道德的认识能力不足。弄虚作假主要体现在,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审计业务开展中,缺乏对审计业务的独立客观评价,忽视了职业道德准则在此项工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不科学、不合理的审计报告,与财务会计作假行为基本相同。此外,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存在故意编造数据现象,发现错误财务数据并不指明的现象,根据错误数据做出虚假报告的现象等。上述弄虚作假现象的存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会计职业道德的发展。

1.缺乏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

通过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分析,明确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会计法律法规相对缺乏。根据对会计法律环境的掌握,了解到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为《会计法》、《总会计师条例》等。现阶段以会计为主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其法制环境相对较差。同时,虽然当前有部分法律以会计为主,但是其所出台的法律之间缺乏协调性,部分法律中并未对会计行为和责任进行明确的规定,导致会计职业道德问题发生后,存在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此外,会计法律法规中也并未针对会计行为,制定出相应的惩处方案,惩处执行力度不足。由此可见,会计法律法规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会计职业道德问题,限制了企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2.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

在企业会计职业道德发展进程中,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对于其职业道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其一,会计人员的学历水平相对较低。部分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为非专业毕业生,对财务相关内容和工作的了解程度较低,无法单独完成相应的财务工作。其二,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受学历和见识的影响,部分会计从业人员拜金主义较为明显,缺乏对会计行为的法律关注。其三,会计从业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未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水准,对其实施系统正规的培训,导致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足,缺乏对工作的具体认识,由此限制了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1.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

根据当前企业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产生的法律原因,应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律法规。一方面,完善会计法律法规。国家相关部门应根据当前企业会计的发展现状,以及现有的会计相关法律条款,制定与会计工作相符合的会计条款。包括《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从不同程度上完善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中的条款内容。对现有和新出台的会计法律法规内容加以分析,明确其内容的完善性。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现有法律的分析,探讨相关法律中关于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的规定。在了解相应问题的基础上,针对会计行为和责任等相关问题,明确具体的职能和责任,将责任分配到个人,从而避免出现会计行为推诿责任的现象。此外,要针对会计法律法规,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惩处机制,以此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行为的惩处力度。

2.加强会计人员的综合培养。

针对当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现状,应从不同方面实现对会计人员的综合培养。第一,应充分加强对企业会计人员学历水平的关注。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聘用的重视,在聘用时,应坚持择优录取的原则,关注会计从业人员应聘者的学历、经验等。通过笔试、面试和实际考察的方式,实现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了解。其二,应充分提高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通过条幅、公告说是群公示的方式,向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讲会计职业道德法律意识,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的关注。第三,应充分加强对在岗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工作水准,对其实施系统的培训,从根本上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明确会计具体工作,由此提高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日益呈现全球化的趋势。在此新的发展环境下,会计人员逐渐成为企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从某种角度而言,会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和资金数据等,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部分企业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问题,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从监守自盗和弄虚作假方面,展开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分析。同时从会计法律法规和人员综合能力方面,展开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并从上述指标角度出发,重点研究解决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措施。期望通过本文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相关内容的研究,为日后提升企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供宝贵的建议。

[1]杨岚馨.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7,02(06):188.

[4]赵惠贞.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4,05(20):214.

道德困境论文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欢。

摘要:中国正在处在社会的转型期,随着社会结构的改变,人民的道德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的巨变。现今,中国的道德正在处在滑坡的时期,在道德问题面前,人们在选择时候出现茫然。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诚信与感恩的缺失。作者通过现象看本质,致力于探讨出现道德困境的原因。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

合同。

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社会道德正在遭遇改革的“阵痛”。

关键词:“扶不扶”;社会道德;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一,社会道德问题的典型――“扶不扶”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xx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xx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xx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xx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xx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xx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xx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一个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境。

就经济方面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分配方式、公平的竞争方式等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需求和愿望,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影响,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集体的经济行为设定了更为自由的空间,所有经济行为、经济手段都是为自己、自身集团获取更多利益。商品交换活动不再真正遵守价值规律,竞争的方式也不再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盲目性、波动性造成众多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社会公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民素质等,造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就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的缺乏,二是现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制度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制度是道德实践的有力保障,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完善必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道德失范。

就个人方面来说,一是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信念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所倡导的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3]道德信念缺失,首先是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转型时期,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形态、精神状态看,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已有的道德理想目标被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的时候,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其次,道德情感的冷漠、缺失。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善恶判断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的道德倾向性。[4]当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时,道德行为处于被迫状态,人们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拜、尊重淡化甚至消失,道德情感也就出现冷漠、缺失状态,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产生。如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

二是心理结构失调、主体意识强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个体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公平观念等受到强烈挑战,人们私欲膨胀;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一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调控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整个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奠基作用。二是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要是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加强伦理道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和运用。重视转型期多种文化交融,新旧文化交替下,道德教化对引导受教者和调适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道德教育除重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外,也要对转型时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引起的新的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寻求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将个体的独特性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二要完善法制和道德机制。一是道德法制化。就是要把广泛性的基本道德行为列入立法范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中,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确定为法律条目,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权威性。二是道德规范化。法律在道德体系中,是保障性的底线,但实践生活中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更多的是处于违背道德但不足以法律惩治的位置。这就需要把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业、地方风俗中去,让道德行为更加明确、准确。其次,运用多角度、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三是建设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的法制化、规范化,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这样说,合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提升社会道德的水平和实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批判和反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一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民族的道德修养。它使人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理念。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6](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2][3][4]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岳麓书社,20xx年。

[6],《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求是》,20xx年02期。

摘要:本站为您整理了社工论文—浅论现代人的道德困境与道德文明建设,欢迎阅览!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道德基础的国家,在近代以前,是举世公认的礼仪之邦。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且最成熟的部分。古代经济、政治、教育、文学、艺术、哲学乃至宗教,无不打上道德的印记。然而,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随着传统社会的解体和整个封建文化的衰落,传统道德文化也渐见式微和衰败。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文化在中国发生了整体性危机。传统的道德哲学受到了人们的怀疑与否定,不再能为人们提供普遍有效的价值意义和道德信念;传统的道德秩序也日益受到新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准则的挑战;在几千年漫长岁月中形成的道德禁忌,日益受到破除和亵渎。传统道德律令不仅难以成为人们行为“合法性”的根据,而且它自身存在的合理性似乎也成了问题。

传统伦理的蜕变与现代伦理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充满矛盾的过程。“五四”时代人们提出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历史任务,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完成。一方面,旧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会随着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的变革而立即消亡,即便是表层的道德秩序、道德规范发生了变化,而深深积淀在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中的“道德无意识”(道德心态和习惯)却很难一时改变。另一方面,新道德的建构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因为新道德赖以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不会被历史现成地“给予”,它需要经过现代化过程的再塑造,更主要的是现代道德和伦理精神要真正建立起来,也应像传统道德那样,不仅要建立显性的道德关系、道德秩序和道德理想,而且需要渗透到人们的深层心理结构中,内化为隐性的道德心态、道德信念和道德美感。目前存在的道德困境的实质在于:一方面传统道德文化和伦理规范已经解体,另一方面,现代道德体系和伦理原则尚未完整地建构起来;传统伦理已经无力给中国人提供终极的价值意义。现代中国人生活在新旧道德的历史嬗变期,承受着新旧道德的冲突,陷入无法回避的道德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其一,道德价值上的困境。道德价值即道德主体对自身行为合理性、正义性、崇高性的理解,是人们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优秀的道德品质、崇高的道德理想所产生的“敬意”,对卑下的行为、庸俗的品质、低级的趣味所产生的“耻感”。在道德价值整合度较高的社会中,人们对何者为荣,何者为辱;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何者为洁,何者为污;何者为美,何者为丑;何者为高尚,何者为鄙俗等等,是不言而喻的,或者是约定俗成的。人们能不假思索地作出符合多数人普遍接受和认可的道德原则的判断。而在道德转型的过渡时代,人们受双重标准或多元标准的影响,似乎无论那一种标准都有一定的“合法性”。这种情境使当今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流荡失据。人们在道德评价上不再相信有一个普遍有效的恒定的标准,常常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

其二,道德选择上的困境。在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的社会评价系统下,任何一种活动,一种现象,都会因价值标准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评价。而评价失范必然导致道德选择迷惘。任何一种选择,都可获得一种价值观的文化支援,受到一种价值标准的肯定或赞扬,同时又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和讥评。这种选择矛盾冲突在今天渗透到社会结构的各个层面,人们常常感到它的存在。例如,人们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人际关系选择、行为方式选择、理想人格选择,总难以找到一种最具有充足理由的方向。选择失衡使人们普遍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丧失信心和诚心。文化和道德选择仿佛成为钱钟书笔下的那座“围城”,里面的人想爬出来,外面的人想挤进。

其三,各式各样的非道德主义泛滥。非道德主义是这样一种倾向,即反对任何道德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来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理想和行为规范。非道德主义的实质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的结合体。在现代变迁中,中国人的伦理精神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嬗变,人们的传统道德意识相对松弛,非道德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开始抬头和泛滥。社会越轨和失范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表现在道德生活的许多方面。例如职业道德松驰和行业不正之风泛滥,以权谋私、以职谋利;商业活动中的见利忘义和以坑、蒙、拐、骗获取暴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家庭婚烟方面的“第三者现象”、“性自由”、“形式夫妻”往往受到某种程度的宽容。

甚至许多在新中国本来已经绝迹的罪恶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给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自我评价。

来净化人格心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理想境界,从而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需要。然而,由于我们面临着道德价值观上的新旧交替,执行着双重的价值标准,缺乏统一的、权威性的道德理想,必然造成舆论监督的混乱和道德良心的淡化,使社会道德控制系统无法发挥其职能。人们做了正义牺牲和奉献,却得不到社会赞美,而做了道德上有歉的事,又不感到羞辱和惭愧。这是今日中国人无法解脱的又一道德困境。

其五,道德教育扭曲变形。道德品质是后天培养的结果,而不是人的先验本质。要使人类养成高尚优美的人格,离不开有效的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根据社会的道德价值对社会成员进行的关于道德观念、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和形成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影响人们的道德活动。在道德价值整合度极高的传统社会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个人自我教育在道德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这保证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成功。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双重价值标准并存,道德教育的内容往往缺乏一致性和稳定性,有时出现把相互对立的东西一起向受教育者灌输的现象。道德教育的理想性与现实生活中的非道德性之间的巨大反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往往使道德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助长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对道德教育产生排拒和抵触。道德教育缺乏一致性,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严重降低了道德教育的水准和影响力。

现代中国人的道德困境,妨碍着21世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序发展。道德价值新旧交叉造成现代人的价值紊乱和道德选择上的迷惑,人们无法为自己的存在找到圆满的“善”。21世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具有内在活力的完整的文明主体。他们不仅要有现代知识技能,而且要有现代生活方式、现代道德心态和现代人格理想。这就需要走出自相矛盾的道德困境,重建与现代化目标一致的新型的道德文明。

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面临的道德选择的必然趋向。这种选择的根本出发点应是对现代中国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性质和时代主题的把握。现代中国正处在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主题是全方位的现代化。因此,我们的道德选择,我们的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重建,就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一时代主题和历史发展趋势,确立现代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建立适应现代化需要并能促进其发展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这种道德文化和伦理精神的基础原则应是:(1)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与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的统一;(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的价值准则的道德规范体系;(3)事业上崇尚竞争,和生活上相互理解、支持和宽容;(4)尊重自我,理解他人,个人生活的多样性与社会团体生活同一性相结合;(5)外在的实用功利性与内在的道义圆满性相结合。这五项原则是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开放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目标相一致的,也是与现代中国人渴望走出道德困境的要求相吻合的。

建设中国道德文化的伦理精神,必须牢固把握现代价值目标,服务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建设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必须对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加以认真的清理和批判继承。取传统精华而用之,弃传统糟粕而废之。在重建现代伦理精神的今天,我们应该把反省传统的着眼点放在继承与弘扬这一方面。在现代价值理想的导引下,让传统美德为现代生活服务,这同样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须做出的选择之一。

建设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伦理精神,还需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改造和适应着环境,环境也影响和改造着人。人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变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心理、道德风尚和理想选择。因此,我们重建现代中国的道德文化,离不开优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使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教育环境尽可能成为中国养成良好道德风尚的外因。只要商品经济日益繁荣有序,民主法制日益严整完备,社会教育日益发达合理,我们就一定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精神,与此同时,我们将逐步摆脱困惑和迷失,走出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作为一种社会规范,道德是与人类社会共始终的。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调节人的意愿和行为。道德基于人性的善设置社会规范,主要利用文化积淀中的善恶标准影响人的行为。

当前面临的道德困境就是道德舆论约束和为恶不受惩罚的尴尬境遇,公众对道德生态的普遍不满和实际改善举措难以落实的尴尬境遇,绝大多数人道德期望和个人具体选择背离的尴尬境遇。

道德困境受制于道德的基本特征。道德的多元化和相对主义影响道德标准的普适性,道德冲突大量发生,往往难以达成共识;道德的非强制性导致对为恶之人制约效力不足,其示范效应进而可能导致为善吃亏、为恶得利的社会现实;道德的利益界限会导致利他性的不足,因为自利是道德的原动力。

道德困境受制于中国当前的基本国情:1.社会转型。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三农社会,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农民变公民、农村变城市、农业变工业,熟人社会走向生人社会,传统道德氛围和舆论监督瓦解;2.观念冲突。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盛行的是“家天下”的伦理道德体系,道德建设是以血缘、地缘关系区分界定标准,这与现代个人独立自由的价值观主要是冲突而非融合。改革开放前,主流观念是与计划经济相匹配的无私奉献的单一价值体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政府倡导、市场驱使人努力追求私欲的满足,实践经验和历史记忆产生激烈的观念冲突;3.高速发展。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在经济领域从小农社会飞速跨越到现代信息社会,这个过程在西方经历了至少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而道德的形成和普遍化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导致道德建设的相对滞后,与经济社会生活不匹配;4.信息发达。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媒体发展走向娱乐至死的路子。几乎所有媒体都以眼球经济为主导,致力于报道各种极端不道德事件,容易使公众产生一种错觉——相比从前,今天的道德生态已经极度恶化,而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糟糕,道德领域仍然在正常发展。

道德正常发展的表现之一是道德冲突多发。“一个现代社会有各种必要的角色,因此,把人们的道德都统一起来,这并不是一个安全的想法。……道德多样性,反而会改善我们的状况。”“冲突是这样一种机制,通过它,社会能在面对新环境时进行调整。一个灵活的社会通过冲突而受益,因为这种冲突行为通过规范的改进和创造,保证它们在变化的条件下延续下去。换句话说,一个僵化的社会制度,不允许冲突发生,它会极力阻止必要的调整,而把灾难性的崩溃的危险增大到极限。”冲突才是社会的常态,是冲突把社会组成一个有机体,冲突维护着社会结构。相比改革开放前,今天的道德标准趋于复杂多样,道德冲突频繁发生,难以达成一致,这是中国社会全面进入民主时代的必然结果,是公众自由表达意志、维护自身私利、参与公共博弈的成果,是社会进步的一个表现。

道德正常发展的表现之二是抛弃了道德治理社会的幻想。“道德社会的维持,不仅需要很多人都有道德感,而且还需要所有的人都无条件地这样做。而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只要一个人或者极少数人不道德,它就可以摧毁整个社会的道德性资源配置机制。”公众总结历史经验,得到一个基本事实,人是靠不住的,不能幻想靠人的道德自律,去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

今天的道德建设正处于破旧立新的过渡阶段,这样的历史时期西方国家都曾走过。狄更斯《双城记》开篇描述了两百多年前的西欧:“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这一文学描述可以直接对应当前的中国。换句话说,当前的道德困境正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正常表现,是未来道德进步的必经阶段。

影响道德的因素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进步、社会等都可能对道德产生影响。问题是公众期待的是对道德底限的坚守,对为恶者的及时严厉制裁。要满足公众期待,只有法治途径。

法治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会习惯,具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即通过预防和解决冲突的方式形成秩序、提高效率。法治基于人性的恶进行制度设计,通过既定规则的遵循和实施发挥其功能。

相比道德,法治具有明显的功能优势:法律权威非人格化,远离个人意志;刚性制度长期稳定,可操作性强;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违法者将承担严厉的法律制裁,即对其财产权和生命自由权的限制与剥夺;法治对权利义务明晰界定,直接禁恶,容易被公众知悉和遵守。

**道德困境,首先要区分不同道德。美国法学家富勒把道德区分为愿望道德和义务道德。愿望道德主要指对人们品行的理想追求,不能以此要求每一个人去做到。义务道德主要指体现社会正常运行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需要社会成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只有义务道德才是法律规范的对象,因为法律不能强迫一个人按照他所能做到的美德去生活。在决定什么行为应由法律禁止的问题上,必须在义务的道德那里寻求帮助。

**道德困境,要以法律制度明确义务道德,确立道德的底限。义务道德到底应该设定多少,民主立法可以解决。“道德是一个义务的领域,人们总是会抵制给自己增加额外的义务。”因此,义务道德范围并非越大越好,义务多意味着限制多,意味着不自由。如新加坡编织严密法网在国际社会仍然是极少数,有待进一步观察检验。法治要求制定良法,即制定充分反映民意的法律。落实法治,应当将这一难题交给公众自愿选择。公众达成一致的不得不遵守的道德,就可以纳入义务道德范畴,用法律来规范。公众暂时无法达成共识的道德,继续保留在私德领域,等待以后条件改变再来讨论。例如基因研究的进步,改变了人类对同性恋的道德判断和相应立法。当然,道德入法也要结合社会的现实条件,制定具有操作规则的立足实际条件的法律制度,从立法环节保障法的执行。立法提供制度基础,严格执法才能引导公众的行为。法治要求树立法的最高权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权,没有例外。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目前学术界对道德困境的定义杂而乱。第一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一个难题。第二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悖论种的一种。第三种定义是,对一项道德义务的履行就是对另外一项道德义务的背弃。第四种定义是,道德困境是道德失范的一种状况。第五种定义是:对道德困境的理解应从道德选择入手,因为道德困境是行为者在做道德选择时才有可能会遇到的一种特殊情境。这个情境用西方学者的话说就是:面临令人困惑的两者取一的抉择。这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德困境的复杂性。我自己则更多的理解为第五种,面临一种两者取一的抉择。通常情况下,我们的选择都是在道德与不道德、价值与无价值的、善于非善之间的选择,只要我们有向善的的意识和识别善恶的能力,我们就不难作出选择。

道德困境在存在于个人现实生活的抉择当中,有些例子是我们鲜少遇到的。著名的电车事件就是其中的一例。但更多时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道德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诚信与利益的抉择。

诚信是我们当今这个社会非常缺失的品德。我们是一个病态的社会,我们的诚信,良心通常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丧失。前人常讲一诺千金,但是我们现在签订合同都会出现背信弃义的状况发生。就连我们大学这一方净土也没有放过。现在普遍存在的论文抄袭问题。近年来大学有一股抄袭、剽窃之风,“文章就是搜寻、复制,粘贴”“论文就是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无数学子把它当作是常识纷纷利用。学术腐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困扰学术障碍和笼罩在校园象牙塔的阴影。尽管绝大多数同学对于大学校园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持否定态度,但是同学也表示态度和做法是两码事。

(二)感恩的缺失。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就讲究孝道,讲究感恩。现在我们的学校每个学期主题班会都将感恩,但是不知道有谁听得进耳朵。我们的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感动中国的评选活动。为什么要举办,就是生活中缺少,所以才要使劲地挖掘,使劲地宣传。

一个个“我”构成了这个社会,社会的状况如何都离不开每一个人的表现。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责任推给组织,政府,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道德困境不是精英分子的事情,不是某个英雄的事情,而是是关每一个公民相关的事情。因此我们要从个人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一)自我与角色的抽离。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我”就是“我”,“我”是先于一切的角色。我与角色是相抽离的。“我”的责任就是“我”的责任,“角色”的责任是角色的责任,“我”可以不对“角色”责任负责。这直接导致了责任的推脱与道德的弱化。纵使很多人说我不是,这只是你没有反思而已,你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抽离了角色的我。我们在承担责任是会悄悄地选择一部分,或者选择比较轻易的部分,因为我们总是把责任推给别人,理由就是那不是我的责任。我们都遵从与内心的本我,追求理想的自我主义,抛弃了角色责任,我们只是随意的依靠自己的理性或者感觉来判断,因此我可以随意选择自己认为是恰当的责任。

(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

“范跑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一问题,就是在人民的心目中,道德约束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道德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传承下来,约定俗成的惯例。一旦我们打破了这个惯例,就因该受到谴责或者惩罚。我们现在的道德机制都是几千年来传承下来的儒家传统的道德规范,这个规范与当今社会倡导的公民教育存在着悖论。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个惯例,我们受到的仅仅是舆论的惩罚,或者是其他无关痛痒的小结果。

(三)道德教育的缺失。

从传统社会向市场社会的转型意味着人们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人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熟人,二是扩展到陌生人。在这样的社会,要使市场交易有序而不乱,就需要一种新的道德,即共鸣道德。它是用于调节人与他人之间的公共关系的道德。这种道德应该明确界定个人在公共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但是我们长期以来多久不太重视公民道德的建设,市场转型缺乏道德的支撑。虽然我们过去在市场经济是非常提倡,如“大公无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道德困境是一个选择善的过程。它并不意味着我们的道德已经全面衰落,也不是说我们的道德全面停滞。这只能说明我们的道德处于一个阶段的困难期。因此,我们要对道德困境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会计职业道德困境研究论文

在我国会计行业发展进程中,随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推进,会计职业道德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逐渐面临着一个新的瓶颈问题——“伦理困境”。本文集中围绕着会计职业道德准则运用过程中“伦理困境”的起源、发展以及所产生的严重后果问题进行了阐述与讨论。系统的对“伦理困境”问题本身进行了分析,试图找到“伦理困境”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文章最后提出了如何解决“伦理困境”问题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伦理困境”进行的研究,在西方伦理学界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在1999年时,美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伦理守则(1996)就给“伦理困境”这个词下过一个定义:伦理困境,就是在一个具体行业中的专业核心价值对于专业人员所要求的责任与义务发生了对立与冲突;社会工作者在此时必须决定何种价值要被优先考量;而当某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被不能按这种方式采取行动的一个理由抵消时,伦理困境就产生了。伦理困境的出现,体现了现代社会中价值的多元性和矛盾性特点。它的产生是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是由其价值观的冲突、专业的道德特点以及特殊的服务对象所决定的。在伦理困境中,专业的道德特质是伦理困境产生的基础平台,专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则是伦理困境产生的直接诱因。而在会计行业中,伦理困境冲突的核心则体现在地位的公平和平等、会计服务的效用与效率、竞争与诚信等问题上。在具体会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人员时常面临着“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的情形,在互不相容中难以抉择,这种冲突的伦理困境既是实践的困境,也是伦理的困境。

1、思维误区。

在现阶段,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在以这样的时代潮流为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美德在现今的时代背景下,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因此,在这个过渡时期,财会领域为了更好与时代背景进行接轨,也在进行着大量的体制改革和新措施的颁布。而就在这旧体制已逐渐瓦解,新体制也还未形成的阶段之中,会计执业人员的认识也就极易出现误差了。有的会计执业人员会认为,趁着现在会计执业道德规范制度还未成形,不用那么较真,待制度完善定型之后,再循规蹈矩也不迟。这些错误认识的产生是“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所在。

2、从属性地位。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趋势。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发展的进程得到了不断加快。但是,就在这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受雇于企业的会计人员与企业的关系也由过去的半独立状态转变为密切的依附关系。企业执业人员越来越失去了最先的独立自主的状态,变得对于企业的命令言听计从。正是在这种从属性关系之下,使得会计执业人员在执业的过程中无法保持自身坚定的独立性地位,处在对于企业领导的无条件服从中。这样,会计执业人员陷入“伦理困境”之后,造成越来越多的造假账、偷税漏税与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沟通不畅。

会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需要遵守一系列的相关法规准则来运行。而准则是死的,实际生活中所需经历的实务却又总是千差万别的,与理论的运用总是有着一定距离的。因此,会计执业人员在处理实际会计事务中,时常会陷入不知如何抉择的状态;或是会面临一些备受争议还未被准则制度所规定的实务。会计执业人员局限于自身岗位上,仅依靠自身有限的会计专业知识,不与外界进行沟通,这样,就在“伦理困境”之中,越陷越深了。

所有的上层建筑都是以基本的理论为基础的。因此,要建立一个全新而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首先,也必须要从基础的理论建设开始。目前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准则的内容就是那么简单的几条,对于会计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具体复杂的实务不具有概括的能力。因此,我们需要重塑会计道德伦理体系,鼓励更多的人去学习会计伦理理论以及对会计伦理理论进行更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只有这样追根溯源的探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职业道德理论体系。

2、健全的会计督查体系的建立。

“伦理困境”出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执业人员不具备完整的独立性,总是从属和依附于受雇的企业,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会计督查体系,可以分别对会计执业人员,企业领导者两个方面进行督查,确保会计人员的地位总是独立而不依附的存在。(1)咨询与建议:职业道德准则发布后,会计执业人员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各式各样的问题。职业道德准则本身的确会为执业人员提供一套框架,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仍然会存在着许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要的咨询和建议就不可或缺。(2)监督与检查:监督与检查是督促会计执业人员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确保职业道德规范得遵守的必要手段。对于会计执业人员,以及企业的领导人员,都应该适时的建立相应的监督体制进行不断督查,防止出现“伦理困境”的情况。

对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标准体系,我们还应该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加以重视。会计人员作为特殊的从业人员,既需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也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在教育问题上,可以采用以下多种方式进行,如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等等。

“伦理困境”问题的产生是必然而无法避免的。现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正面临改革,新旧体制交替还未完全实现,因此,必然会出现一些法规制度无法顾及到的会计专业知识领域。会计人员在面临“伦理困境”时应保持理性态度对待,明白面临这样的抉择是再正常不过的,只要找准方法,“伦理困境”自然而然也就被破解。“伦理困境”的出现是由受雇于企业的会计执业人员的从属性和会计职业道德准则不完善这二者相结合所出现的问题。因此,为了使得会计执业人员更好的执业,我们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修补与完善。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12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13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14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15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15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14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一个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境。

就经济方面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分配方式、公平的竞争方式等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需求和愿望,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影响,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集体的经济行为设定了更为自由的空间,所有经济行为、经济手段都是为自己、自身集团获取更多利益。商品交换活动不再真正遵守价值规律,竞争的方式也不再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盲目性、波动性造成众多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社会公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民素质等,造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就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的缺乏,二是现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制度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制度是道德实践的有力保障,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完善必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道德失范。

就个人方面来说,一是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信念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所倡导的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3]道德信念缺失,首先是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转型时期,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形态、精神状态看,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已有的道德理想目标被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的时候,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其次,道德情感的冷漠、缺失。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善恶判断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的道德倾向性。[4]当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时,道德行为处于被迫状态,人们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拜、尊重淡化甚至消失,道德情感也就出现冷漠、缺失状态,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产生。如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

二是心理结构失调、主体意识强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个体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公平观念等受到强烈挑战,人们私欲膨胀;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一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调控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整个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奠基作用。二是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要是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加强伦理道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和运用。重视转型期多种文化交融,新旧文化交替下,道德教化对引导受教者和调适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道德教育除重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外,也要对转型时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引起的新的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寻求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将个体的独特性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二要完善法制和道德机制。一是道德法制化。就是要把广泛性的基本道德行为列入立法范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中,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确定为法律条目,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权威性。二是道德规范化。法律在道德体系中,是保障性的底线,但实践生活中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更多的是处于违背道德但不足以法律惩治的位置。这就需要把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业、地方风俗中去,让道德行为更加明确、准确。其次,运用多角度、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三是建设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的法制化、规范化,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这样说,合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提升社会道德的水平和实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批判和反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一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民族的道德修养。它使人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理念。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物质需求获得极大满足,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社会道德领域问题却层出不穷,中国社会道德正在遭遇改革的“阵痛”。

关键词:“扶不扶”;社会道德;道德困境。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社会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现实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但社会道德领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新旧价值观念及道德规范的冲突,社会生活中出现了“毒奶粉”、“小悦悦”事件、“潜规则”、“学术不端”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

早在小品《扶不扶》之前,社会舆论就已经开始关注“扶不扶”问题,2006年“彭宇案”的发生如蝴蝶效应般扩散开来,此后“许云鹤”“殷红彬”等案件的发生使社会更加关注此问题,诸多因搀扶摔倒老人而被讹诈以及遇到老人倒地围观不救等新闻屡见报端。2012年8月,上海一名老人倒地,围观路人无人敢扶,引来过路外国女子大骂;2013年6月,四川三名小学生扶起摔倒老人被讹,最终诬陷者遭刑拘;2014年广东一男子因扶摔倒老人被讹诈,选择以死证明清白;2015年2月,浙江一名老人摔倒在地,23人经过却无一人搀扶,最终导致老人被汽车碾压而死;2015年5月四川一名小学生在扶起倒地老人后,却被诬陷是撞人者,在目击者的证明下才还以清白。

2014年,四川日报发起“雷锋日・雷锋精神问卷调查”,在“当街遇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跌倒了,你会不会扶?”这一话题网调中,17.88%的网友选择了“少惹麻烦,装作没看见”,36.71%的网友把票投给了“不扶,直接拨打110或120”,45.41%的网友表示会扶起老人。[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会扶起老人的受调查者中,只有9.65%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老人,19.94%的人选择找到证人后再去扶起,15.82%则鼓励周围人一起扶起。一个简单的“扶不扶”问题,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困境。

就经济方面来说,社会经济的发展、合理的分配方式、公平的竞争方式等关系着人们的道德需求和愿望,也关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首先,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国家政策影响,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次,市场经济体制为个人、集体的经济行为设定了更为自由的空间,所有经济行为、经济手段都是为自己、自身集团获取更多利益。商品交换活动不再真正遵守价值规律,竞争的方式也不再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再次,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行的盲目性、波动性造成众多个体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抛弃社会公德。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片面追求效率至上和经济利益,而忽视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教育、公民素质等,造成了市场经济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

就社会制度方面来说。转型时期的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道德失范现象,制度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制度的缺乏,二是现有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不科学,三是制度更新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制度是道德实践的有力保障,转型期社会制度不完善必定造成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道德失范。

就个人方面来说,一是道德信念的缺失。道德信念是个体对社会道德所倡导的道德理想、道德人格、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正确性、正义性深刻而理性的笃信。[3]道德信念缺失,首先是道德主体对某种道德理想目标及精神基础的怀疑、动摇甚至否定。转型时期,不论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是从社会形态、精神状态看,都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原有道德价值体系进行重新评估,已有的道德理想目标被怀疑、动摇甚至否定的时候,道德规范也就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其次,道德情感的冷漠、缺失。道德情感是道德主体对善恶判断引起的内心体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形成的道德倾向性。[4]当道德主体对道德理想目标产生怀疑、动摇甚至否定时,道德行为处于被迫状态,人们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崇拜、尊重淡化甚至消失,道德情感也就出现冷漠、缺失状态,道德失范现象也随之产生。如现实生活中,见死不救、见义不为,对社会和他人的冷漠,社会责任感的丧失等。

二是心理结构失调、主体意识强化。中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让个体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重集体轻个人的观念、重义轻利的观念、公平观念等受到强烈挑战,人们私欲膨胀;另一方面,利己主义观念、个人主义观念等个体主体意识不断强化,过度强调个人利益、以个人为中心,进而造成一系列社会道德失范现象的出现。

一要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调控最主要、最基本的调控方式。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是一个人整个人生道德教育的起点,在培养个体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方面,起着学校和社会无法起到的奠基作用。二是重视社会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教育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要是必须认识到整个社会应当承担的教育责任,加强伦理道德体系的研究和建设,注重伦理道德思想的实践和运用。重视转型期多种文化交融,新旧文化交替下,道德教化对引导受教者和调适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三是重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加强道德教育除重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外,也要对转型时期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样转变引起的新的道德问题进行关注,寻求与新的社会形态相适应的道德教育方式。将个体的独特性与终生教育相结合,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让道德教育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

二要完善法制和道德机制。一是道德法制化。就是要把广泛性的基本道德行为列入立法范围,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关系中,什么该做而什么不该做,确定为法律条目,使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更具有权威性。二是道德规范化。法律在道德体系中,是保障性的底线,但实践生活中更多的道德行为并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程度,更多的是处于违背道德但不足以法律惩治的位置。这就需要把道德规范融入到行业、地方风俗中去,让道德行为更加明确、准确。其次,运用多角度、多媒介的传播方式,让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更深入、更广泛。三是建设道德监督机制。道德的法制化、规范化,都离不开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这样说,合理、完善的监督机制,为道德法制化、规范化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要积极发挥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加强社会道德的建设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导向作用。要提升社会道德的水平和实力,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并批判和反思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个人主义等价值观。一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民族的道德修养。它使人们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检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理念。在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环境,旗帜鲜明地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树立正确导向、澄清模糊认识、匡正失范行为,形成激浊扬清、抑恶扬善的思想道德舆论场,引导人们自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建设者,做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6](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2][3][4]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要义》,岳麓书社,2014年。

道德困境心得体会

道德困境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人们行为和决策中常常存在的矛盾与纠结。作为一个道德的参与者和承受者,人们必须在面对各种复杂的情境中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从道德困境中得到了诸多启示和体会。

首先,道德困境使我意识到人们的价值观念往往是灵活多变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念和信念往往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例如,一个人在平时可能强调诚实为重,但在面对某些特殊情境下却选择了撒谎。这让我意识到,人的道德观念并非固定不变,而是会随着时间、地点、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调整。因此,我们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该以经验和理性为依据,权衡利弊,找到最适合自己和他人的道德准则。

其次,道德困境让我认识到决策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在道德困境中,往往没有一条简单明确的正确答案,每个选择都可能面临利益冲突和后果不可预见的风险。例如,在工作中,我们可能面临是否泄露公司机密的道德困境。如果泄露,可能导致自己受到道德和法律上的谴责;如果保守秘密,可能对公司的利益产生巨大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来做出明智的决策,而不是简单地选择捷径或者逃避责任。

第三,道德困境教会我珍惜信任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在道德困境中,人们的行为常常会受到他人的影响和评判。例如,如果我们在道德选择中违背了自己的原则,可能会受到他人的指责或者放弃对他人的信任。因此,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立场和选择。只有建立互信互敬的关系,我们才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困境。

第四,道德困境提醒我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在道德选择中,我们往往需要评估自己的行为和动机是否合理和符合伦理原则。例如,我们在面对是否帮助一个遭受不公对待的同事时,我们需要慎重考虑自己是否出于真诚的善意和同情心,还是出于个人私利的考虑。只有在审视自己的内心和动机时,我们才能做出符合伦理原则和道德常识的决策。

最后,道德困境启发我寻求道德教育和培养个人品格。道德困境是人们思维能力和道德观念的锻炼和考验。在面对道德困境时,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决策能力。这包括了对社会伦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培养善良和宽容的品格,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行为。只有通过不断修炼和改进,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道德困境。

总之,道德困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避免的问题,也是培养道德品质和智慧的机会。通过面对和解决道德困境,我们可以深化自己的品characterandthicalcharacter,提高自己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智慧,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在未来的生活中,我将继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准则,同时也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感知和判断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和解决道德困境,为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做出自己的贡献。

道德困境心得体会

道德困境是在道德选择面前无法做出正确决策的困境,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难题。当我们在道德困境中感到困惑和无助时,也许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我看来,道德困境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价值观并加以修正,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道德意识和决策能力。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经历与感悟,就道德困境的体验进行探讨。

首先,道德困境是一次挑战我们价值观的机会。价值观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正是塑造我们行为准则的基石。然而,当遇到道德困境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很难做出决定。这时,我们不妨停下来反思一下,审视自己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在我曾经遇到的一个道德困境中,我发现自己原本的价值观与现实的情况产生了冲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我为了做出正确决策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

其次,道德困境还能够增强我们的道德意识。在面对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感到内心的挣扎和矛盾。这时,我们需要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潜意识,明确道德底线的重要性和红线的存在。通过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我逐渐意识到了道德底线的不可逾越性,并下定决心在道德选择上保持一颗干净的心灵。这种道德意识的增强,不仅让我们更加明确道德选择的重要性,也能够引领我们迈向更高层次的人格境界。

此外,道德困境还能提高我们的决策能力。在困境中,我们需要充分评估和权衡利弊,选择最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我曾遇到过一个道德困境,在这个决策中我需要在道德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选择。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以及自己的思考,我明白了只有站在更高的道德立场上,我才能够提高决策的准确度和公正性。因此,在道德困境中长时间挣扎和思考,能够培养我们权衡利益的能力,培养我们对权衡利益过程的敏感性。

最后,道德困境还能使我们更加真实地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面对道德困境,我们需要勇于直面和承受内心的痛苦和压力。在我曾经遇到的一个道德困境中,我不得不站出来维护正义和道德,即使我知道这将导致一些人的不满和反对。然而,当我勇敢地站出来之后,我不仅感到一种自豪和解脱的感觉,还收获到了他人的认可和信任。这次经历使我意识到,在道德困境中忠于真实的自己,并坚持自己的信念,才能够展现出真正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道德困境是我们人生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通过经历道德困境,我们可以反思和修正自己的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提高决策能力,展现真实的人格魅力。因此,我相信通过在道德困境中的思考和体验,每个人都能够成长并更好地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我将继续坚守道德底线,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去面对挑战和困境,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道德困境心得体会

人生中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这些困境往往是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出现的。道德困境是一种充满抉择和挑战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我们试图在道德约束和个人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思考,我意识到道德困境并非是一种只存在于理论中的概念,而是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道德困境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道德困境能够考验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在困境面前,我们被迫做出选择,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权衡利弊。例如,当我面临一个既利益自己却损害他人的选择时,我会感到内心的纠结和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我必须考虑到我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以及我的内心是否能够接受这种行为。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我的道德观念和品格对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自己的立场和信念有充分的把握,才能在道德困境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其次,道德困境让我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些微小的抉择,这些抉择看似微不足道,但实际上却直接关系到我们的道德品质。例如,是否要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陌生人,或者是否要告诉一个朋友他们所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些看似平凡的选择在实践中确实是具有很大的意义的。通过经历道德困境的挑战,我逐渐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个道德行为的持有者,不仅要关注自己的利益,更要考虑到社会责任和他人的利益。

再次,道德困境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面对道德困境,我学会了如何进行自我反省和思考。我会仔细思考每个选择背后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自己内心进行剖析和审视,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劣和不足之处。这种自我反省的过程使我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善良的人。同时,道德困境也是一个让我学习和积累经验的机会。每一次面对道德困境,我都会根据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来进行决策,以避免重蹈覆辙。这种积累的经验将伴随我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成为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重要因素。

最后,道德困境的解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每一个个体共同努力,而道德行为的实践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在实践中,我们要懂得兼顾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我们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要思考我们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只有在道德困境中学会权衡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道德困境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抉择的情境,它考验着每一个人的道德观念和品质。通过面对道德困境,我们能够认识到道德行为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推动自身的成长与发展。道德困境的解决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利益,更是为了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始终以道德行为为基准,选择正确的路径,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困境与超越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着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

从过去的教育家的着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

茶花女读后感。

《坏邻居》读后感。

读《诚与信》后感。

永不录用的读后感。

关于贝多芬传的读后感。

《坏蛋是怎样练成的》读后感。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一个道德困境是一个复杂的情况,常常会有一个明显的道德责任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冲突,在遵守一个将导致违反另一个。

你是一个旁观者,轨道的那一头开来了一辆刹车失灵的电车,即将冲向那五个工人。你身旁站着一个身材魁梧的,将他推下轨道的话,就可以挡住电车,他会被撞死,但是那五个工人却将获救。(你考虑过自己跳下轨道,可你意识到自己太小了,无法挡住电车。)。

在这个场景下,大多数人会说:“不能推那个人。”

我们这时面对着这样一种情形:要挽救一些人的生命就必须杀害一个无辜的人。

一个真实的道德困境,它比上述的假设困境更为复杂。

2005年6月,马库斯·勒特雷尔所在的特殊军事小组,前往阿富汗境内的一个小村庄,寻找一名塔利班领导人。他们在山脊上占据了一个位置并俯瞰那个村庄,但是突然遇到了两名赶着羊的阿富汗农民和一个14岁的小男孩。美国士兵用步枪对准他们,命令他们坐在地上,接着便开始讨论如何处理这几个人。一名士兵认为要杀掉这些牧羊人,因为如果放他们走,他们可能会去通报塔利班分子。最后勒特雷尔投了决定性的一票,放走了他们。

一个半小时后,士兵们被80~100名手持ak47和火箭筒的塔利班分子包围了,除了勒特雷尔,其他人全部遇难。塔利班分子还击落了一架试图解救他们的直升机,机上16名士兵全部遇难。勒特雷尔感到无比悔恨,他觉得当初自己应该赞成杀死牧羊人。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困境与超越

读了《困境与超越》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促生者,心灵的塑造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引路人,我们是不是该尽最大努力地追寻胸罗万象呢?因为我们要站得高,才能把生命读得开阔、灵动、乐观、豁达、鲜亮;才能把人类心灵的广袤与深邃,世界的多样与神奇,世事的无端与诡异,传授给那些求知如渴的莘莘学子们。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也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研究道德困境心得体会

道德困境是指一个人面临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时所遭遇到的困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如是否告诉老师同学作弊的事情、是否隐瞒知情人的错误等。面对这些困境,人们的内心常常感到矛盾与焦虑。在我研究了相关理论并通过实际经历中不同的道德困境的思考后,我对道德困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

首先,道德困境是一种挑战人格的伦理考验。人性是矛盾的,按照自身道德观念去行动有时会违背其他价值。比如,一个人在工作中发现同事作弊,如实举报是维护社会公正和诚信的表现,但这也意味着自己可能会因此失去工作关系的机会。这种时候,内心会陷入矛盾之中,选择一方渴望的东西就意味着放弃另一方。在这种困境中,人格的品质面临严峻考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利益和自身原因选择放弃道德的一方,这是人性的弱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正,坚守自己的原则。

其次,道德困境是一个人道德水平的试金石。面对道德困境,每个人都是经历考验的,决定选择的标准也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和欲望放弃道德的一方,这种行为往往会导致德行的下滑,而有些人则会因为坚守道义选择道德的一方,这种勇气使其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困境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做出正确的选择时,才能够真正展现出我们的道德修养和品德水平。

再次,道德困境的处理需要理智思考。遇到道德困境时,我们常常会情绪化地做出决策,依靠自己的直觉和主观意识。这种时候,我们容易受到个人感受、利益和欲望的影响,难以做出客观而理性的决策。然而,道德困境并不是让我们基于感觉去选择的,而是需要我们思考与权衡利益的冲突,判断出对于社会、对于他人、对于自己来说更加有利的选择。只有在理性的思考下,我们才能够做出更加符合公平和正义的选择。

最后,道德困境的处理需要个人品质的逐步提高。道德困境的存在是一个检验和提高个人品质的机会。良好的品质不仅需要通过自我修养来培养,同时还需要在实践中去锤炼。而道德困境正是提供了一个锻炼品质的舞台。通过反思与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从而逐渐提高自己的品质。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学习道德理论与伦理道德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以更加正确地面对道德困境并作出正确的决策。

总而言之,道德困境是一种考验人性、检验人品和提高道德素养的机会。面对道德困境,我们需要坚守自己的原则,理智思考,并通过实践与学习逐渐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只有在不断的研究与思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和处理道德困境,同时也让自己在矛盾中获得成长和进步。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断裂的困境与超越

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如履薄冰,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也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教育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如教育创新,虽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但是对于创新教育的论述,现在可能并没有超过陶行知。因此,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只不过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大师的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从过去的教育家的著作中,教师可以学习的东西很多。有心的教师会认真阅读教育的重要文献,认真学习不同时代教育家的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从而让我们的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我们的教育更加美丽。

道德困境的经典案例

20**年4月5日,****大学大二女学生陈某到开水房提热水,发现傍晚放在水房门口的水瓶又一次丢失,这已经是上大学以来丢的第八个水瓶了。这已远不是陈某个人利益损失的问题,而需要我们对大学生道德素质进行思考。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立德修身之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和社会有序有效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诚信缺失道德素质低下的问题却日益突出,这一现象也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

失范的行为可以说是“信手拈来,满地皆是”。安财校园水壶失窃频繁失窃的现象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尽管这仅仅是少数的人,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这样,个别学生的道德水准是让人担忧的,但总体上来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思想较以前来说还是有所下降。

大学生道德观缺失现象的原因可大致归纳以下几点:

一是对道德认同感降低,对道德的贬低,对道德缺乏敬畏。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不让座”等非道德行为已渐渐被青年人默许,反而让座的行为却被视为另类表现。究其原因,就是个人的本位思想过于严重,对于不利己的事坚决不予实施,哪怕冒些风险。在现实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完全按自我意愿行事。不少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持贬低态度。上课时间跑出去玩游戏已变成司空见惯,考试是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偷东西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是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其恶劣的影响在于,从个体意识的残缺扩散为群体意识的错位,进而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二是学校教育的缺位。

挥,缺少情感教育。

再次,我们的班主任等领导是几个星期才见一次,科任老师上完课也就走了,我们想与老师交流,但我们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他们,没有机会和老师沟通,我们所产生得到的困惑也就不能得到疏导,于是,产生道德缺失的行为。

最后,我们身边没有了榜样,我们不会在去迷信雷锋的“螺丝钉”精神了,我们也不会再像高中一样去崇拜一个偶像,我们的人生没有了目标,没有了前进的方向,走起路来自然会走错、走慢。

三是家庭教育也在大学生的教育中“枯萎”

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易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特征,根本听不进去父母的教导;而且,在大多数家庭中大学生的学历可能是全家最高的,他们对父母的说教劝导,嗤之以鼻。一般家长也都会认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用在干涉我们过多,也就放松了对我们的教育,大家都知道其实对人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现在这块的教育没有了,我们就会放松自己,从而产生道德失准的事情。

我认为可行的对策:

1、树立道德权威,努力完善道德规范,使它既符合新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特征,同时又符合道德精神追求。我们还可以加强对道德表现的重视,比如可将学生平时的失德表现记录在案,并且与其以后就业、信贷挂钩,这样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约束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小社会氛围,加强主流意识的宣传,让主体的道德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发展。

3、是突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地位。首先,作为父母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那些自身素质地下的父母,要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以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其次,纠正不当的教育方式。作为家长必须矫正陈旧落后的教育方式,克服溺爱、粗暴等错误方法,要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转变,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重视子女的思想品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4、是强化大学生的自律和他律意识。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注重道德修养,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即不仅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加强“慎独”精神。即在个人独处的时候,要自觉地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违道德的欲念和行为发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境界。再次,积极主动与老师、辅导员沟通交流,以及时纠正自身存在的问题。

境,以及身边每位同学健全的人格素养。

最后我们想说:在大学生泛滥的大环境下,我们每一位安财学子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拒绝不良思想的影响,提高自身道德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来迎接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