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最新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通用10篇)

最新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通用10篇)

作者:JQ文豪 最新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通用10篇)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分析的一种反思活动,通过反思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求改进的有效措施,提高教学质量。这些实习心得范文都很有启发性,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实习的意义和价值。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一

小学音乐教学是通过师生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感悟来达成教学目标的,若不能确保同学具有好心情、好情绪、就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同学正在参与的音乐活动,教师不应是局外人、旁观者、而应把自身置身于音乐活动中,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在“学”的活动中,有心做小朋友们的带头人和伙伴。让同学对教师发生亲近感、认同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使同学敢想、敢说、敢做。从而让同学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如:二年级的扮演课《小乌鸦爱妈妈》,我以满腔的.热情参与到扮演中去,先是扮演了乌鸦妈妈,全班的同学都是我的小朋友小乌鸦;然后我再请一同学扮演乌鸦妈妈,我和其余的同学扮演小乌鸦。整节课都是师生同演,同学的情绪放松了,课堂充溢了生气,师生感情增进了,让同学在欢快的气氛中感受了教育。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二

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持续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就应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资料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ji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务必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透过多种手段ji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带给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简单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潜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用心性和主动性。目前,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好处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ji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持续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思考的出发点。

二、充分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教师对学习材料和资料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思考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必须刺ji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用心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呈现语言材料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可信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挂图、简笔画、现场录音、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从网上下载的听说读写的英语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进行教学,透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ji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到达教学目的。

三、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能够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就应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潜力。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

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如果教育者认为,人的天性是懒惰的,不思进取的,需要严格教诲才能启迪良知,那么权威型的师生关系就应是最为有效的。传统的师道尊严,然后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用心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然后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禀赋。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一样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然后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大多数学生,个性是“差生”,学习英语的毅力和耐心都较差,听课时的情绪也常处于一种抑制状态,觉得学习无聊。因此,在课堂上除了多给他们参与活动和发言的机会外,个性是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质疑,哪怕再浅显也应耐心回答,并予以支持和表扬,这样对消除他们心头的恐惧感和失落感十分有利。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学生语言潜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英语学习兴趣的程度。很难想象失去了兴趣还能怎样培养交际潜力。所以,作为英语教师,然后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持续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三

开学已经近两周了,放假时的踌躇规划,现在已开始一一践行。

对于班级的日记,一直不太明确的方向。继续写下去,怕五年级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太重,影响成绩,不写吧,已经坚持一学期了,学生也取得了一些进步,又不甘心。最后还是狠下决心,课外阅读与写作两手同时抓,将其它的语文作业尽可能地放在课堂上解决,因为班上的阅读写作都是弱项。

上学期能想到的激励方法都用了,学生们都在坚持,一些写作很弱的学生也在苦苦支撑,本学期我决定调整思路,改进方法。能写的写一篇,不能写的写一段,重质不重量,不做硬性的一刀切。为了更能促进学生们的写作积极性,我接受了学校特级教师张主任的.建议:全班同写一本日记。学生们自己的日记本一天一篇的同时,全班轮流写班级日记。班级日记对篇幅、文采的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生们平时的日记多认真积累,才能将自己最好的日记入选到班级日记中。对于写作能力较强的,我就要求他们当天写作。为了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我特意买来装订精美的本子,还特别邀请张校长进行了题词。孩子们看到精美的日记本,读到张校长的题词,听我说要全班同写一本日记,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万事俱备,为了能让这本日记能深入学生们的心,我请全体学生一起给这本班级日记取个有意义的名字。经过一天的准备,今天语文课上,大家纷纷给出题目:《童年》、《梦幻世界》、《五a班班级日记》、《流光溢彩》、《五彩斑斓的梦想》、《梦想美丽飞翔的翅膀》等二十多的名称,经过举手表决,最终只剩下《流光溢彩》和《梦想美丽飞翔的翅膀》两个名称,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论,最终决定融合两个名称,定名为《流光溢彩的梦想》,还有学生联想到了当下最火爆的节目《中国好声音》,决定给日记加一个副标题——五a好日记,班级日记的名称终于定型。我郑重的在日记本扉页提上了它的名字,隆重地将它交给了今天要写班级日记的学生手中,全班掌声澎湃。相信明天能拿到一篇充满情感的真实习作。

愿我对学生们的梦想也能像这本日记的名称一样“流光溢彩”,使学生的写作在我的指引与激励下有较大提高,让学生们能真正不再怕写作,爱上写作。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等重要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

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情景在于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问题和提出问题,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生活情景的创设,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色彩。如在教学完整数乘法后,我和学生进行了一节实践活动课。当时我是这样来创设情景的: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去欣赏春天的景色,大家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去找一找春天?春游时得带食物,下面是一些零食的单价:面包2元;饮料3元;梨子1元;话梅2元;饼干3元;瓜子2元……让同学们用30元去买。这样的情景创设,学生亲身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要做一个有心人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这样既达到传授数学知识的目的,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之效果。

在体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善于发展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中,要从孩子的心里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采的形式展观给学生。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又好奇,对于枯燥的数学公式或概念往往坐不住,甚至感到厌烦。

如在教学完《认识人民币》一课后,把课堂变成“小商场”,让学生模拟买东西,学生兴致高涨,有的“柜台”还模仿商场打出“八折”“九折”来,一些学生就向我讨教“八折”“九折”的意思……只有在这样充满生活气息、充满着情感与智慧交织的数学课堂,学生的个性才会得到发展,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与发展。通过类似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无形当中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动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联系学习内容与生活实际,是为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得到发展。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设计了这样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做一个粉刷教室的预算。这时,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需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共需要多少材料?购买材料需要多少元……等,同时思考怎样计算,再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以及门窗的长宽,计算教室需要粉刷的面积,根据每平方米需要的材料求出材料的质量,在市场上调查材料的单价,计算出购买材料的总价,从而完成粉刷教室的预算。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加深对长方体表面积综合应用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并能够灵活地运用。

数学生活化强调数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同时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和分析周围的事物。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和时代色彩。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五

可以说,每个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都曾经有一番壮志宏图。有的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学校的领导,有的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成为一代名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工作的打磨,许多人的棱角光滑了,雄心没有了,壮志消失了,更多的是对事业前途失去了信心,在平淡之中无奈地工作着。

因为他们发现,原来现实和自己的理想差距如此遥远,在学校里并非你的业务水平高就能走上领导岗位,于是,这些人,有的向社会投降了,成了自己曾经厌恶的人,更多的是变得冷漠甚至于消极反抗了。他们发现现实和自己的教育之梦距离太大了,必须在应试教育的怪圈中旋转,否则就会遭受家长的指责,人们的不满,最好收起你那一套教育的乌托邦,回到可怜的现实中,为了生存麻木而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劳碌,于是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掩藏了,只是如此工作着。

当然也有少数辉煌灿烂的人物。教育氛围应该引起我们反思,为什么要让我们教师如此无奈地在平淡中工作,难道我们不需要激情烈火地点燃吗?我们不愿意在平淡中无奈地工作,我们同样需要阳光灿烂,生机勃勃,我们不愿意在灰色中流泪生活。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六

关于数学教学的本质问题,探索式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全方位展示数学思维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揭示概念及思想方法的概括形成过程,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选择过程以及探索数学结论的发现、论证过程。探索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学,传统的方法是给出方程的定义,然后给出若干式子让学生判别哪些是方程。探索式教学的做法是,先给出若干式子,然后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一些共同特点,如一部分式子是等式,一部分式子是代数式,在等式中又有一部分是含有未知数的,这样我们就把这一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许多,这里不再多说。

主动积极地去参与探索,尝试发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十分普遍的,传统的做法通常是将那些教者认为最佳的方法介绍给学生,害怕学生走弯路浪费时间。然而这些最佳的方法往往不是垂手可得的,学生有时很难想到,甚至无法想到。学生在赞叹教师“妙笔生辉”的同时又感到一丝无奈。

探索式教学则要求尽量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打破权威,造就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倾听学生的意见,哪怕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另一方面,则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之优劣,最后选出大家公认的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中除了“一题多解”以外,还有“一题多变”、“一法多用”、“一图多画”等多种发散机会。探索式教学十分重视为学生增加发散机会,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和参与场所,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因素,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大合唱”。

探索式教学要求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其中包括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数学思想总是蕴藏在各种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之中,它是知识的结晶,是高度概括的数学理论。数学思想不仅对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对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大有好处。探索式教学通过对学生知识的回顾、反思,对所有方法的概括、提炼,挖掘出其中的数学思想,并用数学思想指导数学教学实践。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七

新教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通过其题材选择、结构编排等充分体现了最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同时又提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践《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很好地引领我们走进新课程。

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以钻研教材为切入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总结了教材的五大特点,也从中获得了不少启示。

信手翻开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很多题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如第一册中“比长短、高矮”,教材中出现的是几个小朋友在桌上比自己的铅笔、尺的长短,老师按小朋友的高矮来排队,“第几”中出现的是公园售票处的排队场景,“9加几”是以学校运动会的画面切入;第二册中,“位置”的教学选取的就是教室的场景,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中,主题图提供了买气球、套圈游戏、捉迷藏、丢手绢等许多孩子们喜爱的游戏场景,“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书中大量的习题也是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如“快乐的星期天”(认识时间)、电影院找座位(位置)、邮递员送信(位置)、作业评比(比多少应用题)、“小小商店”(数学实践活动)、到商店购买学习用品等等。这样的题材选择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同时也启示我们: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我们的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呈现材料的兴趣,选取他们身边熟悉的例子现身说法,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较持久地保持,以便深入理解,为进一步建构知识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第二册“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雪、小磊、小华三人比红花的场景,大兴路小学的雷敏老师受到教材的启发:咱们班不就有红花榜吗?一学期下来,人人都有红花,何不就地取材,拿他们自己作例子来比较?雷老师经过前一天的摸底,了解到红花最多的是15朵,最少的是2朵,正好符合例题教学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雷老师将学生杨鹏和章莉的名字搬上黑板比红花,作为例题进行教学,然后请同座的两人比一比红花数,再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红花数。不言而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下课后都还在和同学比红花,对“比多少”的知识不仅能很快地理解,还能正确地加以运用。所以,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们的生活,找准教学的“切入点”,会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解决问题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是人教版数学新教材的又一特点。

例如,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一课,教材提供的情景是班级开联欢会,桌上摆着一箱饮料和零星的几瓶,“咱班有33人,这些饮料每人一瓶够吗?”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过程:

(2)问题转化为计算24+9=?

(3)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摆小棒),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4)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计算方法);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做一做”中的三道题。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材提供鲜活生动的场景后,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我们在教学中也应该为学生创造探索数学知识的机会和条件,关注学生每一个新知识的获取,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人教版新教材在编排时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很多例题、“做一做”的插图,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例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这一单元提供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在小组中经历拼、摆、剪的过程。教材提示要给学生分组准备一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的学具,让学生通过拼组活动,把一些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教材只给出了一种思路,而具体活动时学生有很大的空间,既可以拼学过的图形,也可以拼出没学过的图形。拼好后互相交流欣赏,让学生感受几何美、数学美,感受到图形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再如“统计”这一单元,教材中的例题以统计学校花坛里每种颜色的花的数量切入,统计学生喜爱什么颜色,调查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周日喜欢做什么事情等,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进行统计。在这个过程中,有分工合作(如数据的收集),有自主探索(如选择何种方式记录),有动手实践,有讨论交流,学生不断亲历、感受这些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学习方式。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教材内容的增减或许只是一个表面现象,让我们通过每一节课的教学,使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八

在工作中,笔者经常看到不少教师叫不清所带班级学生的名字,有的任教一学期,对班内大部分学生的“人”和“名”还对不上号,更有甚者,课堂上提问自己教了几年的学生时仍张冠李戴。教师记不住学生名字,表面看是小事,其实则不然,不可淡然处之。

人的名字虽然只是个符号,但在人际交往中又不仅仅是符号。例如,生活中,我们与熟人不期而遇打招呼时,都希望对方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叫出对方的名字,否则彼此会感到很尴尬。在此种情况下,名字便成了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受重视程度的标志。师生之间也不例外。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能被老师记住并叫出自己的名字的学生,会有一种班级认同感、归属感,会感受到老师的.重视与尊重,进而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亲其师而信其道”。反之,学生会感到老师不在乎自己而滋生失落感,甚至自卑感,幼小敏感的心灵无形中受到伤害,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角度看,能记住学生的名字,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是一种真爱。否则,师爱对学生来说只是一句口号,是一种假爱。试想,一个连自己学生的名字都记不住的老师,还何谈了解学生的心理,又怎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因材施教,又何谈关爱学生呢?由此可见,教师记住学生的名字多么重要。

或许,有的老师认为所带班级多,学生人数多,不可能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笔者认为能否记住学生的名字不在于班级多少,也不在于学生人数多少,关键看是否有一颗真爱之心。苏联帕夫雷什中学,全校六七百名学生,作为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能叫出所有学生的名字。我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一生桃李满天下,91岁高龄仍能当面叫出学生的名字。他们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对学生付出了真爱,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不忘学生。

其实,记住学生的名字并不难,方法有很多:如课堂上点名时,对照座次表把学生的名字、位置和相貌结合起来记忆;课后,及时对照学生名单回想巩固记忆;平时多和学生沟通、交流,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等。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九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成长,不断地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体验了一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我颇有感触。在新课程的标准下,学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再创造”,在实践操作中体验“做数学”,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学生体验学习,是用心去感悟的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是学生被动吸收、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没有主体的体验。然而在新课程中,教师只但是是学生自我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而学生学习数学是以用心的心态调动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理解新知识的有好处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所谓体验,就是个体主动亲历或虚拟地亲历某件事并获得相应的认知和情感的直接经验的活动。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透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教师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从而到达学会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教材资料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教师作为教学资料的加工者,应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对于难度不大的例题,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尽量对学生少一些暗示、干预,正如“教学不需要精雕细刻,学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自己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用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潜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和尝试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越发感受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是很大的,不可低估的,把数学放在了生活中,学生的潜能则像空气一样,充斥着生活的舞台,学生在学习时发挥着自身巨大的能量。如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透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简单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体验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潜力。当然,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能够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会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就应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和他们一齐历经知识获取的过程,历经企盼、等待、焦虑、兴奋等心理体验,与学生共同分享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

小学课堂教学心得的教育教学随笔篇十

我认为,像这样去教语文,如果用辨证法来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窃以为,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千万不能忽视教育教学规律,千万不能忽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如果离开了实事求是,离开了全面地看问题,离开了变化发展地看问题,把什么都来个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们所揭示的教育教学规律。

因此,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尽力使学生具备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无论是人格上的,学习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视,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尤其要指出的是,培养习惯,正面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因为,小学生对教师的某些习惯的培养还不能理解到一定的高度,但对他们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八个方面的习惯首当其冲:

一、主动学习,刻苦学习的习惯;

二、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

三、勤于动手、动笔、动脑的习惯;

四、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

五、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

六、好问的习惯;

七、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的习惯;

八、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写一笔好字,就必须要求有一定速度,必须规范、整洁地写字。还是以写字习惯培养为例来说,良好的写字习惯就具有极强的迁移性。 学生把规范整洁地、有一定速度地写字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晒晒”,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在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比较枯燥乏味,还记得我上小学时就经常在语文课堂上“溜号”或困乏了。但是,如果能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毕竟小孩子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和表演的兴趣远比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巧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联想空间,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元素,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就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锄禾》这一课中,我教学生改读为唱,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安排绘画加深直观认识。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云房子》这一课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画出心中的“云房子”,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直观认识和这一课的理解。

三、即兴表演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孩子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一课中,我让孩子分角色进行了表演,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课堂的内容如果换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将会更地深刻留在学生脑海。

教育呼吁创新,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加强语文与音乐、美术等学科的联系,把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