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秘知识>最新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

最新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

作者:紫薇儿 最新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优秀9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一

在《金色花》的备课中,我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与主问题设计的理念结合在一起。对于教学的整个环节设计成三个板块:读一读,读懂内容,读出情味;品一品,品析形象;写一写,传情达意。第一环节以主问题:母子间的对话引出对文章内容和两个角色的情感的把握,以朗读贯穿始终,将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渗透其中。第二环节中加入了资料链接,因为泰戈尔的独特身份以及其写诗的目的性,还有当时的遭遇,必须加入宗教的介绍,但又不能深入,所以要以资料的形式来补充。第三环节主要立足文本,并从文章中走出来,指导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要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人文性有所质疑,认为人文性不是语文学科独有的特点,其实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关注到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而忽视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语文学科的教学也不能只是培养一群积累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是活生生的、有情有义、有才有识的生命个体。在教授《金色花》的时候,除了一般的教学任务如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外,我还特别安排了一个朗读的环节,就是文章中唯一一句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因为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亲人的爱表现的很漠然,甚至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通过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孩子和母亲的个性和情感,尤其是要感受妈妈的多样的情感,感受母子间纯粹的、唯美的爱意。我还安排了一个环节:“写一写传情达意”有的孩子不那么冷淡,但又不会表达,不知如何感激父母的付出,我让学生借鉴泰戈尔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学生借泰戈尔的笔法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有的学生切实的想到母亲的手,想变成一支护手霜,让母亲的手得到滋润不再受冻开裂。我想这就达到关注父母的目的。

在课堂的生成过程中,也存在问题,如对语言的揣摩和品析还不够细腻,对母亲性格的把握还不够到位。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课首先采用提问的形式导入新课。然后让同学们用语言来描绘秋天的景色,还有他们对秋天的感受及一切与秋相关的主题词。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抓住初一学生好胜、好玩的心理特点,以“金秋擂台赛”为载体,“说一说”、“唱一唱”、“奏一奏”、“听一听”、“跳一跳”五个环节环环相扣,紧凑而不散乱,整个教学过程科学合理,比赛贯穿课堂始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引起了师生共鸣,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凝聚力。

在“说一说”“唱一唱”两环节中,通过“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词汇积累,体现了学科整合这一理念,通过“唱”对歌曲进行了艺术处理,使学生学会用柔美抒情的声音来演唱《西风的话》,在“说、唱”中创设了一种浓郁的“秋”的'氛围,让学生真正置身于情境交融的场面,为后面的欣赏教学作了铺垫。

本课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音乐课堂中强调的“齐”字,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和趣味性的音乐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奏一奏”“听一听”“跳一跳”三环节中,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舞台,不管他们的演奏水平、表演水平如何,都对他们的参与给予鼓励,使他们在演奏中感受音乐,在聆听中体验音乐,在舞蹈中表现音乐,从而达到“技趣相融”的目的。

在课堂上,我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齐演奏,一起舞蹈,大家好象把我当成好朋友,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氛围和谐,教学效果明显。

总之,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非常乐意创设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机会,提供更多更广泛的音源,加强学生对音乐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让更多的学生喜爱音乐,学会善于发现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美,我相信一个喜爱音乐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热爱生活,因为他们更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享受美的欢愉。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三

当然,本次教学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时间关系每首作品只听赏了一遍,内容的关系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只能参与相关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的完善自己,改进缺点,吸收精华,更好的服务教学!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四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吟读”环节中,为读好最后两节,指导学生分析语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读”环节中充分利用点评,指引学生在解读中赏析语言。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五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课堂设计先以一篇感人的文章铺垫课堂的感情基调,以朗读贯穿始终,让每个学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更好的感悟文本,读出自己的感受。中间的表演朗读把朗读推向了高潮。各位同学朗读基础不一,可以在比较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情感。朗读的难点是这段对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我让学生试读,又让学生想像人物当时的表情姿态来读,这样的朗读铺垫,让学生更好地感受了人物间的情感,最后读出了妈妈当时的疼爱、惊喜、责怪、牵挂等;读出了孩子的俏皮、撒娇、可爱。再指导学生利用学到的诗歌抒情手法现场创作口头小诗歌,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写作方式,更在构思中加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一举两得。最后通过全班讨论发言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报答父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并能影响学生以后的生活,弘扬中华美德,使文章内涵得到拓展。

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来看,这堂课超越了考试的局限,通过正规、非正式的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经历,并通过比较阅读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这就让学生知道:语文有多大的外延,语文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味(诗味)怎样获得,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语文和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六

《金色花》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蕴丰赡。诗歌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艺术角度,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构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初读课文,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

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三点: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听读、赛读、评读、范读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我觉得本课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后一个环节:“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读了这篇文章,是否也觉得我们要为深爱着我们的母亲作些什么呢?我们用有创意的作业,来表达我们一颗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备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准备变作什么来表达你对母亲的满怀爱意?

学生自由想象,用“我要变作……”说话。

1)假如我变成了一条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妈妈工作累时,让妈妈来到我身边,听我唱一支欢快的歌曲,抖落满身的疲惫;我要在妈妈口渴时,让妈妈品尝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变得容光焕发!

2)假如我变成了一朵小小的白云,我要紧紧跟随着妈妈,使妈妈不管走到哪儿,都免受烈日无情地炙烤。

3)我要变成一股清风抚摸着你;我要变成水中的涟漪,当你沐浴时,把你吻了又吻。(泰戈尔《告别》)

学生表现都很活跃,在练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母子深情的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鼓励学生读,又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还掌握了朗读技巧,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师优美的语言也让课堂富有情韵。

不足之处是教师的示范朗读由于普通话不够标准,影响了朗读效果,以后在这方面还须努力。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七

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是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富有童趣,也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情。这首诗以孩子的口吻抒发对母亲的爱,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揣摩品位,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并尝试借助意象写诗文

3、学习过程中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利用想象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写诗抒情。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我们现在来欣赏一首歌曲,阎维文的《母亲》(录音机播放歌曲),这是一首献给母亲的深情的赞歌,的确,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将如何报答这挚爱亲情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金色花》去感受这至爱亲情吧。(板书文题)

二、学习《金色花》

师:哪位同学能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一下课文?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读完)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在读的时候没有读出小男孩那种调皮的语气,还有妈妈生气的语气。

师:那你能有感情的给我们读一句吗?

生2: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生3:她还会很高兴

师:对,又惊喜又生气,下面我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同学们请注意小男孩和妈妈不同的语气。

(师配乐朗读,生鼓掌)

师:谢谢,谁来评价一下老师读的怎么样?

生:老师读的很好,读出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的形象。

师:下面我们再来朗读。(生齐读)

师:这次好多了,学习诗歌一定要多读。那么你从文中读出了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男孩,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妈妈,用“我从中读出了一个________小男孩(妈妈),从___________看出。”句式说话。

(学生思考片刻)

生1:我从中读出了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从“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出。

生2: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孝顺的小男孩,从“我”让妈妈嗅到花香,投影在妈妈读书的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撒娇的小男孩,从“我不告诉你,妈妈。”可以看出。

师:不错,咱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注意读出撒娇、调皮、欢快的语气。 (生齐读)

师:还有吗?

生4:我从中读出了一个勤劳的妈妈,从文中“黄昏时,你拿着灯到牛棚干活”可以看出。

生5:我从文中读出了一个关爱孩子的妈妈,从文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可以看出。

生1:小时候,我生病住院了,妈妈整天陪着我,喂我吃的,晚上就在我的脚边睡一会儿,很辛苦。

生2;有一次,我在公园和妈妈走散了。我很害怕,妈妈通过广播找到我时,眼睛都哭肿了。妈妈紧紧的抱住我,那时我很感动。

师:是啊,父母是天底下最关心我们的人,如果你想回报这份爱,你愿意变成什么呢?仿照《金色花》,用“假如我变成了__________,我会__________”说几句话。

生1:假如我变成了一架飞机,我会载着妈妈到世界各国去旅游。

生2:假如我变成了一只蝴蝶,我会跳出最美的舞蹈,让妈妈欣赏。

师:很富有诗意。

生3:假如我变成了一双手套,我会戴在妈妈的手上,让她的手冬天不再生冻疮。

师:真是个细心孝顺的孩子。

生4:我会变成一只百灵鸟,每天唱出动听的曲子,使妈妈不再烦恼,永远年轻。

……

师:大家说的很好,都能通过想象,借助一种具体形象表达对母亲的爱。刚才我们说了几句话,能不能再具体点,把它扩展成几段话呢?把文章写具体的法宝还是想象。比如想象你变成百灵鸟后你看到母亲在做什么?听到百灵鸟的歌声,母亲会怎样,然后你又怎么变回来,明白了吗?课后,大家仿照《金色花》,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文章,题目自拟。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在教读本诗时,也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朗读方法和技巧,如掌握重音、控制速度、运用语调等,让学生有基本的独立朗读诗歌的能力。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配乐范读,让学生在书上标明重音、停顿的地方,让学生自由朗读,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在朗读中获得优美的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2、将朗读和评点适时结合。我在教学时就采用了这样的模式,将读和评相结合,先由学生点评,这既培养了良好的倾听习惯,也训练了学生辨析评价的能力,这样教师在抓住时机适时给予补充、提升,使学生既能认识不足,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

3、将朗读和感知内容,理解意象,品位语言结合起来,这样做,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文章内涵。在品读诗的语言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品,在品读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又锻炼了自己的朗读水平。

二、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

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很多问题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本文围绕母爱,围绕亲情来写,可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说一说。要想抒写出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就需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联想想象能力。在本课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谈谈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几个感人的细节,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变成什么”去回报母亲的爱,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课堂气愤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三、进行模仿写作

总之,语文课永远是一门艺术课,还需要我们把它完善成自然而实用的艺术品。我将不断努力,辛勤耕耘,勇于探索,做一个新课标的真正实施者。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八

《金色花》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散文诗》中的第一篇,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我在教学设计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后获得些许的赞扬。反思本节课一个个真实的情景,对于如何上好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建构活力课堂颇有感悟。

程少堂老师认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育(主要是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富有学科个性和教学个性的审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课中,我主要通过灵动多姿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诗意的课堂。第一次教师在优美的钢琴伴奏下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先对文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通过教师的示范激发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热情。之后学生自读得非常认真,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有不少的同学大胆地用稚嫩的童声来读,重音、语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在分析文章时用“从( ),你看到一个( )的妈妈/孩子。”时,让同学分析出人物性格特点的同时,用朗读来读出妈妈的慈祥、对孩子的担心,孩子的调皮、可爱。最后在音乐的陪衬下全班齐读课文,读得就非常有感情了。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时,就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他还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节课的情感教育就是感恩母亲,可是对母爱的认识学生们还不深刻,所以我在课堂设计时准备了几张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的不易。课前准备了很多学生和母亲的合影,在教师动情的旁白和韩红深情演唱的《天之大》的音乐伴奏下,孩子们看到了妈妈,想到了妈妈的辛苦付出,接着出现一张成年的鸟儿给给妈妈喂食的图片,让孩子们思考“动物都知道感恩母亲,那我们人类呢?”自然产生感恩母亲的情感。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老师营造的和谐的氛围中,与本文对话、与自我对话,敞开心灵,思绪飞扬,从而在熏陶感染中建构起新的思想链条,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故事金色的房子的教学反思篇九

《金色花》一课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意蕴丰赡,是泰戈尔散文诗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写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并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的“捉迷藏”,描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表现家庭天伦之爱,表现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这样一幅画面,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观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们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小小儿童。“我”的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将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我”“失踪”一天,却始终与母亲在一起,对母亲非常依恋。“我”幼稚天真,却藏着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亲不知道,最后母亲问“到哪里去了”,“我”说“我不告诉你”,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说谎”,仍流露出对母亲的爱恋。总之,“我”是在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故事虽短,但是有完整的情节,情节发展有波澜。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各显现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泼、机灵“诡谲”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亲的性格是沉静的、虔诚的,也是善良的、慈爱的。两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善良、善意,是母子两人性格表现的主旋律,而“我”的“诡谲”与母亲的“受骗”则与主旋律“不和谐”,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创造出特殊的意趣。

给予课文的主要内容、主题和写作构思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整个教学设计和实施实施过程中,我主要侧重于从三方面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是诗的语言美;二是诗的画面美;三是诗的情感美。为了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阅读理解课文精美的内容与形式,我主要通过反复多变的朗读(听读、赛读、品读、范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感情,从而读出“语文味”,创造和谐有序的课堂。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教学手段。原因有三:其一,诵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一,像《金色花》这样文质兼美的散文诗,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品味,能引起强烈的艺术感染作用;其二,“新课标”明确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品味、积累、熏陶,逐步学会欣赏,防止把理解欣赏变成支离破碎的作品分析与知识传授;其三,“读”是一种最普通最可行的教学手段,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品读和点评中,品味语言、感悟主题。所以,我认为在语文教改中,教师应充分重视朗读,返朴归真,还语文课堂以“读”的本色。尤其让六年级学生学习理解经典名著,更应充分发挥这古老的传统方法的优势与作用。

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和效果看,采取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为主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全面细致地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和体会文章中人物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堂中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很高,读得也非常认真,有腔有调。虽然还有一些学生读得不是很好。但在我的启发诱导之下,也能大胆地用稚嫩的童声来读,重音、语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刘云舒、孟润琪等同学的精彩朗读,赢得老师及同学们的掌声。

其次,是简化了教学环节。以前教诗歌时,总是将“语言赏析”单独安排一个环节。这次我尝试将“朗读”、“理解”、“品析”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安排简化头绪,为学生赢得更多朗读和思考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1)因为是第一次录课,经验不足,画面切换太快。(2)学生刚刚入学不久,学习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环节都想表现,因此,用时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