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方案>工作方案的提纲 工作提纲实施方案(模板5篇)

工作方案的提纲 工作提纲实施方案(模板5篇)

作者:FS文字使者 工作方案的提纲 工作提纲实施方案(模板5篇)

方案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组织管理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方案吗?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作方案的提纲篇一

2、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3、走出去,以取长补短,提高本校教师的教学技能

4、加强学校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与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工作以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5、一学期以来我校组织和参加的各项活动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成绩骄人。

工作方案的提纲篇二

1、各类补贴对象的确定是否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执行,是否按要求进行张榜公示,是否存在弄虚作假、虚报冒领现象。

2、有无借信息调整之机擅自变动补贴数据、抵扣各种款项等违规行为。

3、是否存在按政策应享受补贴而未享受补贴的农户。

4、补贴卡是否由邮政、财政人员发放到户,是否存在村组干部代领代发代保管补贴卡和代取补贴款的现象。

5、是否存在扣发、收取补贴卡代取补贴款抵扣各类集资款的现象。

6、有无拒绝、拖延兑付等阻挠农民自由提取补贴的现象,有无借兑付补贴资金之机,搭售各类物品和收取各类费用的现象。

工作方案的提纲篇三

1、学校在开展养成教育、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以及其它主题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2、学校是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社会大课堂活动的具体做法。

3、学校在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推进三结合教育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工作方案的提纲篇四

1、普及《劳动法》,加大维权力度。加强劳动法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使企业增强依法用工意识,使从业女性全面增强自身安全生产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

2、提高女性整体就业水平。进一步拓宽女性就业渠道,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妇女就业的需要。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大力开展面向女性从业人员的转业、转岗培训,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技能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妇女的就业素质,提高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鼓励妇女自谋职业,支持和引导女性兴办私营、个体企业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女性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再就业。

3、引导和扶持农村女性向非农产业转移。面向广大农村女性开展各种适用技术培训,帮助其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组织开展劳务输出,为农村女性在非农产业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4、实施政策倾斜。进一步关注和改善女性中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如年龄偏大女性、残疾女性、低文化层次女性等,建立政府常规性政府援助政策。

工作方案的提纲篇五

20xx年以来,再就业优惠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政策驱动就业效能充分释放,形成了税费减免、财政收入、社保补贴、小额贷款支持、就业援助、就业服务等为支柱的八大政策体系。在进一步细化了“零就业”家庭特殊援助、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灵活就业社保援助、就业培训普惠制、自主创业扶持保护等再就业扶持政策的同时,优化女性就业扶持力度,并转发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的意见》等5个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在制定出台每一个新政策文件之前,组织专题的.调研活动,召开专题座谈会,广泛深入征求意见,对女性就业工作专题召开座谈会,并坚持分层、分类、分阶段和人性化的原则,力求制定的政策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再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向深度、广度方向延伸。同时,为3669名符合条件的“4555”人员开展社会保险补贴认定工作,其中女性为2552人,占总人数的70%,并起草制定了《市大龄就业困难对象社会保险补贴申领审批实施办法》。优惠政策覆盖范围逐步扩大,由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扩展到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由“4050”大龄困难对象惠及到“零就业”家庭成员;由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普惠到进城务工人员;由政府公共职介机构拓展到非政府的中介组织机构;由技能培训提升到创业培训,使再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并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二)强化政府组织优势――促进女性就业

20xx年年初,全市各级劳动就业机构就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就业难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工作。一是深入开展了以“送岗位、送政策、送技能、送服务”为内容的“再就业援助”活动,全市、县(区)劳动就业工作人员深入到街道、社区、乡镇对4221户特困就业家庭进行了走访,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40人,其中女性占45%,开发就业岗位500个,援助1916人实现再就业,其中女性占25%,为576个特困家庭发放了15.6万元的春节慰问金;二是将开发公益性岗位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交通协理相结合,将市场化就业机制与政府援助的就业政策相结合,完善了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的动力机制。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9923个,安置“4050”人员就业7003人,其中安置40岁以上就业困难的女性下岗失业人员3398人,占安置“4050”人员总数的49%。;三是积极开展了以改善农民工转移就业服务为主题的“春风行动”,将农民进城求职纳入公益性服务范围,免费为农民进城求职提供职业介绍服务、技能培训服务、政策宣传服务,举办了大型专题招聘洽谈会,采集空岗信息,发放“春风卡”,专项清理整顿42家民办非法职介机构,进一步净化了全市劳动力市场秩序,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便捷服务。

(三)实施技能培训工程――带动女性就业

20xx年,市劳动就业领导小组下发了《市劳动技能培训工程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劳动技能培训工程。20xx年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了就业培训政策,在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结合和提高培训就业率方面出台了新的激励办法。根据职业变化需求和妇女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的培训内容。尤其在离岗失业人员创业、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方面,有针对性地着手打造优秀培训品牌,进一步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切实增强培训资源和受训人员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妇女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截止20xx年底,全市通过实施就业前培训、劳动预备培训、再就业培训、在岗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创业能力培训等形式共培训各类人员101814人。其中,培训各类女性66179人,占总培训人数的65%,培训就业率达65%。20xx年全年培训创业培训3061人,其中女性1373人,占总人数的45%,成功创业小企业1163人,成功率达到85%。下岗女职工中,女性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达到8668人,占全市培训各类人员总数的59%,女性接受培训后整体就业能力有所提高,再就业实现率达到65%。

(四)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帮助女性就业

注重强化公共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对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这块“前沿阵地”的建设,将此作为就业工作任务的一个重要基点,来帮助女性就业,并下大力气抓紧抓好。同时,实行百分制目标考核,制定奖励政策,通过“竞赛”活动拓宽了就业渠道,开发了社区就业岗位,实现了“三个依托”,即:依托社区资源、向驻社区单位要岗位,积极在辖区内的单位挖掘就业岗位;依托社区服务,向家政服务和社区网点要岗位,以家政服务组织为载体,以发展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为突破口,积极开展托老、托幼、月嫂、美容美发等系列社区家政服务,挖掘社区就业岗位;依托社区管理,向公共服务要岗位。全年实现社区就业人数达17523人,其中女性就业9112人,占社区就业总人数的52%。20xx年12月,召开了全市“社区就业工作达标竞赛活动”表彰大会,对全市社区就业工作做了全面的总结和充分肯定,并对帮助女性就业的28个工作突出单位进行了表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时,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积极提供女性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管理,合理开发配置和使用女性人才资源,建立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公益性职业介绍服务体系,利用现代服务手段普遍开展针对女性失业人员特点提供劳动保障咨询、职业介绍、指导和信息服务,引导和帮助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愿望,提高女性职业介绍成功率,促进妇女实现充分就业。

(五)帮扶弱势群体――安置女性就业

根据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相关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印发〈省劳务输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体困难地区就业扶持工作的通知》等四个配套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扶持体系,细化了对创业培训、困难群体人员就业援助、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的鼓励政策。同时,将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作为实施就业的优先目标和首要任务,制定了《关于援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援助方案》,明确了确保“零就业”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有一人实现就业的任务。并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了责任体系;针对“零就业”家庭成员家庭经济条件偏差、就业成本投入较少、年龄比例偏大、就业技能较低的现象,区别“零就业”家庭成员情况的特殊性,组织专项推进,分类指导就业,创新服务模式,按照“一家一策、一人一策”的原则,采取“推荐一批、扶持一批、安置一批、确保一批”的办法,有效实施就业援助,即对“3949”年龄以下人员向企业推荐就业196人,出台政策,减免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的企业的部分税费,鼓励企业优先选聘“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对于“4050”人员年龄段以内的,尽量列入原“4050”人员就业的政策扶持范围,按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919人;对“4555”年龄以上人员,采取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的参保的方式,根据实际需要配比一定比例的资金。截止20xx年7月末,通过全市街道、社区300余人昼夜兼程对全市城镇6704户“零就业”家庭的回访工作来看,全市涉及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口12762人,目前6704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就业再就业,其中女性实现就业2489人,占总人数的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