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2023年思想的诗读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生态意识及思想渊源(汇总8篇)

2023年思想的诗读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生态意识及思想渊源(汇总8篇)

作者:XY字客 2023年思想的诗读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生态意识及思想渊源(汇总8篇)

运动会即将开始,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与,我们需要一份宣传语。在设计宣传语时,要考虑到目标受众的兴趣和需求。以下是一些精彩的运动会宣传语,欢迎大家借鉴使用。

思想的诗读篇一

杜甫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天子叫李白的时候,他都可以拒绝上船,还自称是酒中的神仙,言外之意,我可以不听皇帝的号令,其酣然醉态彰显了李白不畏权贵的个性,也让他浪漫、可爱、无拘无束的形象深入人心。

一、浪漫思想之——高调隐居,积极入世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这是传统文人对隐居的定义,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想。这其中段数最高的大隐,就是说隐居就要隐在热闹喧哗、卧虎藏龙的朝廷,一腔救国救民的情怀,却丝毫不为名利所动,权倾朝野同样泰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士,在古人看来,唯有胸怀天下又虚怀若谷的人,才是隐者中的顶尖人物。

而谈论到唐代人的隐居,它似乎与我们的认知很不相同。唐代人隐居并非为了摆脱功名利禄的烦恼,相反,隐居往往成了通往仕途的捷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个被所有教科书称为“清高狂客”的李白,实际上非常入世。他所有的高调的隐居,其实都是荡平仕途坎坷的低调炒作。

李白在每个地方隐居的时间都很短,隐了一阵马上就换到另一座山,大有“唯恐天下人不知”的感觉。隐居本来是件安静的事,为什么要天南地北地折腾呢?因为李白的目的不在隐居,而在于隐居背后带来的关注。等到唐玄宗注意到他,下诏让李白入京时,他立刻放弃隐居生活,跑去当官了,而且还写下了一首很是昂扬的诗。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岭别儿童入京》

作这首诗时,李白四十二岁,但是以他的率真,丝毫没有“人到中年万事休”的伤感。诗的最后两句写得尤其酣畅淋漓,多少踌躇满志的人听后都新潮澎湃,热血沸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似乎是李白一生最喜悦的时刻,豪放、旷达,志得意满又溢于言表!虽然后来的经历证明此时的李白高兴的太早了,他在当年不过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点缀。

李白生于太平盛世,在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都摩拳擦掌想要干一番大事的时候,他选择跑去隐居。不管结局怎样,李白的高调隐居吸引了皇帝的注意,是一次成功的自我炒作行为。他的炒作并不高明,但却令人感动。不管是为了求官还是求财,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希望为朝堂效力,李白的独辟蹊径和标新立异,不过是想成为唐朝耀眼的存在。李白没有考虑过,假如皇帝永远注意不到他,自己的隐居岂不是自毁前程!历史上,恐怕只有像李白这样的人,才能对生活抱有如此天真而浪漫的幻想,并且敢于拿青春和未来大胆地赌上一场!

二、浪漫思想之——爱情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干行》

“青梅竹马,白头到老”是最完美的爱情模式,这是古代传统的爱情道德。这首诗表达了李白的爱情观,也开创了“两小无猜”的爱情模式。李白认为爱情应该是从相知相许到相伴一生,似乎隐藏着爱情的能量守恒,这个定律说到底就是“不离不弃,从一而终”。李白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关于爱情的浪漫思想。情人对爱情的态度,应该是坚贞的、执着的、专注的。从两情相悦到白头偕老,看似简单,实则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唯有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方能见证纯粹的爱情。这样的思想难道不浪漫吗?诗中的故事,几乎是每个女孩浪漫的梦。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这是李白的《秋风词》。“长相思,催心肝”,通达明澈如李白,也放不下一个“情”字。单从上述的两首诗,我们就可以对李白的浪漫的爱情观有所了解。不论是古代男人三妻四妾,还是现代人对爱情漫不经心的态度,都和李白诗中对爱情的描述相去甚远。李白向往的爱情,无疑是纯洁、不容玷污的,这是所有女人追寻的最完美的浪漫的爱情。

三、浪漫思想之——踏歌畅饮,不畏强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地之道,得之于心,然后吐之为文章”,这就是李白的诗歌。儒、道、侠三种思想奇妙地统一于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中,这使他的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李白继承并发展了屈原的传统,他把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和道家愤世嫉俗的精神以及游侠思想中反抗强暴、救弱扶倾的精神结合起来,对祖国表示了热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早已被广为流传,成为不向权贵屈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语句。在浪漫主义的人生理想与残酷严峻现实政治的矛盾中,李白经常陷入一种悲愤不平、失望痛苦的情绪中,他对封建制度所孵育出来的黑暗现象表示了深刻的憎恨和愤怒,并且对统治阶级中的权贵们表示了强烈的反抗和蔑视。

总而言之,李白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那夸张的比喻和富于变化的语言无不表现其热烈激昂的浪漫主义情怀。

参考文献

[1]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

[3]石岩。豪气纵横坚守自我——论李白诗歌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7卷一期。

思想的诗读篇二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范仲淹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思想的诗读篇三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写登楼的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从空间着眼。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在诗的构思上,起着突出的作用。“花近高楼”写近景,而“锦江”、“玉垒”、“后主祠”却是远景。“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种兼顾时间和空间的手法,增强了诗的意境的立体感,开阔了诗的豁达雄浑的境界。诗的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历来为诗家所推崇。沈德潜以为“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思想的诗读篇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思想的诗读篇五

李贺的诗歌不仅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并且这种生命意识还投射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美,这种美既表现在语言形象上,也表现在谋变布局上,更是表现在对生命的蕴藉内涵上传达上,不过李贺笔下的这种美却是神秘晦涩且阴森病态。

首先,病态凄凉的审美形态。李贺诗歌在总体上表现为冷艳凄迷的情调,因为他一直渴求摆脱自身的病态,但始终无法实现,因此他对生命的关照总是呈现出一种病态凄凉的审美形态。他在诗歌中多次对自我羸弱的身体进行大量的描述,如“自言汉剑当飞去,何事还车载病身”(《出城寄权球、杨敬之》)、““泻酒木栏椒叶盖,病容扶起种菱丝(《南园十三首》)”、“病客眠清晓,疏桐坠绿鲜”(《潞州张大宅病酒,遇江使寄上十四兄》)等,李贺对自我病态身体的描写实际上也表现出了他对矛盾社会状况的描写,反映出了矛盾现实对其病态身体的摧残和侵害,所以其笔下的诗歌也总是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但这种美并不等同于颓废美,只是表现出了李贺我可奈何有自相矛盾的心理状态。除此之外,李贺病态的生命意识中还包含着凄凉的悲剧之美,这种凄凉悲剧美实际上是李贺主观悲凉情绪的一种外化,阅读李贺的诗歌可以看到许多凄凉悲伤的语句和词语,如他的《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诗中的“幽、啼、冷、风、雨”等都让整首诗染上了凄凉悲剧的色彩。其次,晦涩阴森的审美形态。李贺的诗歌总是喜欢选用一些阴森恐怖、狞恶锐利的意象来表现他对人生、生命的关照,因此诗歌中呈现出的生命意识也总是折射出晦涩阴森的审美形态,也就是说李贺总是以“丑”为美,李贺总是认为“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堕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鲸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因此其笔下的诗歌世界总是异常的阴森恐怖和神秘晦涩,如“一双瞳人剪秋水”(《唐儿歌》)、“金虎蹙裘喷血斑”(《梁台古意》)、“漆灰骨末丹水沙,凄凄古血生铜花(《长平箭头歌》)”等。李贺晦涩阴森的审美形态一方面造成了其诗歌意境的迥异,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形成了区别与他人的独特诗风。晦涩阴森的审美形态是实际上是另一种美,诗中的游仙、梦幻和鬼怪在本质上与作者是相通的,表明了李贺对生命的独特感受和认识,。李贺诗歌的晦涩阴森与韩愈、孟郊的枯寂冷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李贺的阴森恐怖的审美形态是其对生命意识的一种内在挖却和心灵的主体呈现,而韩孟二人且只是客观上的一种呈现,所以李贺在“以丑为美”和晦涩阴森的描写上较之他人来说更加具有自我鲜明的艺术特色,同时在艺术手法背后还隐藏着更为深刻的生命意识。

思想的诗读篇六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思想的诗读篇七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思想的诗读篇八

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

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

例如,鉴赏刘禹锡的《乌衣巷》(浙江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回答问题时,就得注意:这首诗运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再品味一下:作者运用这个典故,又表达了怎样一种心境。

通过对这首诗的阅读,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中隐含了一个典故:王谢堂前燕。朱雀桥,在作为六朝都城建业(南京)的正南门外,是当时车马填塞的交通要道,至唐代已是野草丛生一片荒凉之地了。乌衣巷,是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贵族聚居之处。据传王导家建有一堂,堂上悬有书写“来燕”二字的匾额。诗人从燕子的飞离,引出了人事盛衰的变化,反映了整个封建王朝贵族的共同命运。指出他们炙手可热的所谓荣华富贵,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并警示当时的统治者切莫重蹈覆辙。

当然,从典故着手去鉴赏一首诗,前提是能了解、分析出诗中运用的典故。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读古诗词,在阅读中不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