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孩子的幸福感说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优质5篇)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优质5篇)

作者:纸韵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后感(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篇一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选择和应用的书。它介绍了作者独特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22年摸索的结果。她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类生活。教育就像鞋子,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走上生活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像为孩子做鞋的人。鞋匠只能在充分了解脚的尺寸、形状、需求和感觉的前提下制作合适的鞋子。同样,教育者也只能在研究儿童、了解他们的心理历程、精神世界和成长机制的前提下,设计适合儿童的教育方法。

读完《谁夺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被书中的情感所感染,被书中的思想所教育,被书中强烈得无法化解的爱所融化。谢谢你,李跃儿先生,为我和许多在这个时候迷失在教育中的人奉献了这么好的一本书,这样的一个想法,这样的一种情感和这样的爱的宣言。这让我突然醒来,非常幸运——我今天读到了关于她的事。教育的'困难不在于有现成的方法,而在于为儿童选择“唯一合适的”方法。教育应该适合儿童,不是一般儿童群体,而是每个儿童个体。我们遵循这一理念,运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的自然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孩子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先天发育的机制下,应该给予儿童适当的帮助,帮助他们实现良好的发展。古人说:药物既不贵也不便宜,治疗疾病的人是好的。如果两者之间没有竞争,机会是昂贵的。我就是这个意思。给孩子应有的幸福,关心和珍惜幸福的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精神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意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我们应该知道孩子在错误中成长。然而,我们总是在责备的声音中磨去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每个孩子都是非凡的,也许是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我们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孩子们的世界就像儿歌中唱的幸福: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可以和小怪物战斗。也许是有一点时间和朋友自由玩耍,睡得晚一点,和父母拥抱和交谈。

李跃儿老师写了一本关于她在教育孩子、老师和父母方面的经历、经历和成就的书。她告诉读者,因为她不了解孩子,应该给孩子幸福的成年人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没有幸福,人们就很难变得有用,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中,才能获得足够的内在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一个人也应该在理解孩子内心声音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努力成为一盏照亮孩子心灵的灯。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篇二

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

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

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篇三

李跃儿老师所着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让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用心去爱孩子,用情去感染孩子。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回味多时:“在现实当中,成人对于孩子,大都只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他们这样做就会像一个无情的割草人一样把把美好的东西割掉了,把孩子天生的、美好的品质给扼杀了。这样下去,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多,人格、品质也会出现问题。”没错,关注孩子们的心灵,应当是安全防范教育的一部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灵关心却是越来越少的,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大多是孩子的进步,孩子的退步等等。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孩子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却无人问津。

书中提到李跃儿老师在对5岁的杨一凡的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都关注着她。从孩子的各个方面着手,仔细观察着孩子的每一个点滴,用心去感受孩子的真实想法。这让我认识到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我们也要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从各个方面观察孩子,观察到孩子真正要的是什么?从而进行适当的活动。很多孩子是内向的,他们的表达能力常常会跟不上自身的需求,想要什么?需要什么?只是看着你。

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老师仔细的观察孩子,感受孩子的需要。于是我开始关注这个不讲话的孩子。经过几次的观察,我发现,他其实很想玩游戏,但是他根本就不会玩,完全没有理解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他在游戏中无法正常的介入。

于是再一次角色游戏时我说:“今天,我和你一起玩游戏,我牵着你的手,今天我是你的妈妈,我带你玩,你好好看看妈妈是怎么玩的,今后你也那么玩,好吗?”他对妈妈这个词似乎很敏感,也似乎因为这个词,他愿意和我接近。我带着他一个一个的玩,他很高兴,拉着我的手,跳啊、蹦啊。第一次用别的眼神看着我,这也让我的`心头涌起阵阵的暖风。我们来到了水果店,“你想吃什么水果啊?妈妈买给你好不好啊?”“是挂”也?什么声音?“是挂”再一次的声音,让我知道我并不是在做梦,他开口讲话了。“什么?刚刚妈妈没有听清楚,再说一遍好吗?”“是挂”想了半天,没有明白这“是挂”是什么。“对不起,妈妈听不太懂,你能指给我看吗?”他小小的手往西瓜上面一指,原来是西瓜。“跟妈妈说:西瓜”于是我开始第一次正面的和他语言交流。

虽然只是短短的言语,但是他愿意和你交谈了,这是那么久以来我和孩子的第一次对话,这让我的心激动不已。孩子的成长要靠温暖推起的,每一次我都只是和他说,只是说,他一点也感受不到什么,似乎我只是简单的在和他说而已。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了问题,于是我用行动温暖了他的心,同时的他也用他小小的举动来回报了我,在我心中注入一股暖流。

简单的几次观察、温柔的一次交流,让我和这个孩子慢慢的靠近。短短的几个音节让我明白,什么是从真正意义上的爱孩子、教育孩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我们能够平等地宽容地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内心世界。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并不简单要我们一心一意去爱孩子就行了,而在爱的基础上,要有智慧的爱,爱是有很高的文化的。就如李跃儿老师所说:“作为老师,首先,要有看见一个孩子,就爱得眼睛都拔不出来的爱心。但是光有这一点是绝对不行的,光有这一点是不能做一个合格老师的。因为这样,你会爱得不到位甚至错位,爱出许许多多的不好的后果。”因此,我们要用心去感受、了解、熟悉孩子。

李跃儿老师是个有着一颗真爱之心的作者,她是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用爱去升华生活的一个人。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做到这一点,相信这样孩子们的明天会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篇四

在周一的例会上,我们最敬爱的程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的书名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变在我家附近的.报亭里找到了这本书,买下来,读一读。

李跃儿《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作为教师很值得我去读,多少次我被书中的故事所感动着、教育着、融化着。有着一颗真爱知心的作者,他用心去感受生活,用情去滋养生活,永爱去生化生活。

现在的很多家长都在让孩子们学习各种文化课、特长班,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社会中淘汰,所以经常要求孩子必须是听话学好,然而大多数的孩子都无法实现家长的超值期待,这令他们很失望。其实家长过于要求孩子的学习东西是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禁锢了孩子们的创造力。在他们看来,孩子是介于植物和宠物之间,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高兴了宠着,生气了一脚踢开。在爱与恨之间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扭曲,孩子的心里怎么能够承受得住呢!

究竟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冷漠?很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的幸福感说说篇五

寒假中有幸阅读孩子给我一本书籍——《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我被作者书中列举的在教育过程及生活当中的不同实例,解读孩子内心世界的声音,以及客观地评价教育者的各种状态,深深地吸引进去。其中,李跃儿说"要是不懂什么是儿童,就不如不教,不教或许会更好。

此书有些事例,使我觉得,教师和家长都太功利了。家长希望在孩子身上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教师希望按自己的意愿塑造孩子获得成功感,可是,我们都忘记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每个孩子的成功之路也是不可复制的,为什么老师家长想像复印机那样复印孩子的未来呢?现在这样做的结果是:老师和家长感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孩子也很无奈:老师家长怎么就不懂我的心?双方的关系有的甚至紧张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有些地区甚至有弑父、弑母的悲剧发生。可是这能完全怪我们的孩子吗?异化的教育,异化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形成了恶性循环。

孩子和成人是平等的,不尊重孩子等于不尊重自己,试想一个孩子不再用童贞、纯洁的语言和思维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这还是一个孩子吗?作为孩子的家长、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做了摧残纯美的童年生活的刽子手。我们在以爱的名义做着伤害爱的事情。我们把自己以为重要的喜欢的强加给孩子,从来没有平等地蹲下来问孩子真的需要嘛?这样合适吗?我们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孩子的生活被我们一双双无形的手控制着,这样的孩子,自身会产生一种自然流露,如清泉般涌动而出的幸福感吗?真的爱自己的孩子,就俯下身子,温柔亲切地问他,他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关爱。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为人师的要早早发现这些品质,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不要硬把孩子塞进老师设计好的模式中,要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无拘无束。因为孩子们的梦想远比老师计划的还要远大。

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空灵,那么的纯净,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够保护孩子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少年,拥有幸福的每一堂课,拥有幸福的每一天,不真正躬身乃至蹲下来和孩子们交流,孩子们的幸福人生又从何谈起呢?虽然,巴学园只有一所,但如果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能像李跃儿老师那样俯下身子,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关爱。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时就像在一面光洁的镜子前观照自己,渺小而卑微。她使我的心灵受到震撼,使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虽然距她的教育观点还差得很远很远,但是,我会向着“爱自己的班级的幼儿,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的方向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