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 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精选8篇)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 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精选8篇)

作者:飞雪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 介绍庐山景点导游词(精选8篇)

专注品质,创造卓越企业标语的设计需要与企业的业务及定位相符,体现企业的个性和特色。下面是一些成功企业的标语范例,供大家参考。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一

庐山会议旧址位于牯岭东谷掷笔峰麓。右依青山,左靠碧溪,苍松翠柏,红花绿草,溪水潺潺,环境优美。是一幢布局严谨对称,气氛庄严肃穆的建筑。

这幢建筑始建于1935年,1937年竣工。系民国时期“庐山三大建筑(传习学舍、图书馆、庐山大礼堂)”之一--庐山大礼堂。平面呈“丁”字形,长39.7米,宽30.9米,高16.8米,上下两层,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单檐铁瓦。屋面与墙体相接处有1米左右的檐口,覆以蓝色琉璃瓦。房屋四周墙上装有高大钢窗,采光极佳,室内富丽堂皇。建筑坐东朝西。正面建筑处理很有特色,正面入口为三扇拱形大门,与中国的古城门相似。

二楼的正面为五个大型的联为一体的钢窗,在功能上使室内形成封闭式的内廊,同时也体现了建筑艺术的时代气息。整个建筑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气魄雄浑,格调高迈,显露出沉静、明丽的色彩基调。在湛蓝的天空下,它背依青山,旁临碧溪,耸立在苍松翠柏之中,显得分外的庄严。这幢建筑自诞生那天起,就闪烁着道道奇异的光彩,为世人所瞩目。蒋介石曾多次在这里向国民党的军官们训话,当年这里成了蒋介石培养和训练骨干的重要基地。

新中国成立以后,重修改名为“庐山人民剧院”,外表壮观,内饰华丽,气魄雄浑,使整个建筑更加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色。自1959年开始,中共中央曾在这里召开过三次重要会议。即1959年的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和1970年九届二中全会。

这三次重要会议都由毛泽东同志主持,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庐山会议旧址见证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在这里我党做出了一系列关系国家兴衰、个人荣辱的重要决策,期间留下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深刻总结和记取,这里是具有重大革命历史意义纪念地。

现在,这里已辟为庐山会议纪念馆,作为庐山政治名山重要标志、重要的文化景观,至今仍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会场原貌。沿门前石阶步入“庐山会议”旧址大门,迎面可见绛红色帷幕上镶嵌着金光闪闪的“庐山会议旧址”6个大字。二楼是影剧大厅和休息室。

影剧大厅即是当年“庐山会议”的会场,大会主席台依然保持着当年中共中央九届二中全会时的原貌。休息室则辟为展厅,展示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庐山活动的珍贵实物、照片、材料。一部纪录片--《庐山烟云》,将三次庐山会议剪辑汇编,在大厅里循环放映,给参观者以历史感及身临其境之感。

,庐山会议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二

今天将由我带你们去游览美丽的庐山。我姓陆,大家可以叫我“陆导”。庐山东临鄱阳湖,西靠京九铁路,南临南昌藤王阁,北枕滔滔长江。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现在我们来到了庐山脚下,大家抬头向上看,庐山的壮观是否能让我们想起宋代大词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好,请大家随我一起登上美丽的庐山。

这里是庐山最著名的三叠泉,它是庐山众多瀑布中气魄最雄伟,姿态秀丽的奇景。三叠泉又称三级泉,位于五老峰以东的山谷中。它汇集了五老峰和大月山的溪水,沿山折成三叠,飞流而下,三级总落差长达300余米,依着山势分下、中、上三级,是庐山第一奇观。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赞美三叠泉的雄伟气势。人们常说“不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大家可以在三叠泉拍照留念。(拍完照后)爬了这么长时间的山路,大家可能会有些累,我们到前面的亭子休息一会儿。看,那块石头是冰川石,它是被第四纪冰川推到庐山来的,所以被称为“冰川石”,这里有冰川石的简介,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三

庐山是闻名今古的风景名胜地,也是世界上较罕见的“世界文化景观”和国家地质公园,庐山导游词。她位于东经115度52分至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到29度41分之间,她的山体是东北、西南走向。东北至西南绵延约29公里,西北至东南宽达16公里,其山体面积有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达500平方公里。现分为庐山(山上)牯岭景区、庐山(南麓)山南景区,庐山(西麓)山西景区,三个景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6年将庐山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曾评价到:“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是一座古老而年青的山,庐山早在十八亿年以前的“前震旦纪”时,就开始在江南古陆上隆起。在距今六亿至四亿年间的古生代寒武纪和志留纪的整个时期,庐山随着江南古陆的下沉,变成了海洋中的孤岛和暗礁。至志留纪未期,庐山逐渐得以抬升。在距今3.5亿至2.8亿年间的古生代石炭纪时期,庐山又随着江南古陆的下沉,再度变成了海洋中的孤岛和暗礁。至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三叠纪中期,庐山又得以缓慢抬升。.。.。.。

在距今六千多万年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庐山先后受“燕山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多次强烈影响,突兀而出,呈现出地垒式断块隆起,生成了一山飞峙的壮观秀姿。

庐山是一座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庐山的山体最高点,是海拔1474米的大汉阳峰。庐山在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度是一个分界线,在海拔700米以 https:/// 上的地域,群峰各自分顶而立;在海拔700米以下基本上是悬崖峭壁的地貌,尤其以东南及西北地区较为典型。山中具有峰峦、谷地、坡地、河流、湖泊、悬崖、绝谷等多种地貌。自古庐山有名子的山峰就有170多座,山中群峰间散布着山岭26座,峡谷20条,岩洞16个之多。庐山的山中河流流水多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河谷地质断裂点处,形成急流和瀑布。庐山之中有22处著名瀑布,18条溪涧。

矿江面湖,山高谷深的独有地貌,造就了非凡的气候环境。在长江、鄱阳湖环绕中的庐山,由于随时得到长江、鄱阳湖送来的大量强冷暧湿气流,使庐山成了多雾多雨的地方。这里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它年平均降水达1900多毫米,年平均有雾的日子也达191天,山中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8%,导游词《庐山导游词》。每逢盛夏的时节,在庐山山下各地气温高达摄氏38至40度之时,山中的气温通常在摄氏20至28度之间徘徊,真是一个“清凉世界”。在近百年间,庐山最高气温记录是1966年8月18日出现的摄氏32度,而冬季最低气温记录是1970年1月5日出现的零下摄氏16.8度。.。.舒适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可能是庐山自古就受到人类关爱原故吧!。

匡庐奇秀甲天下,然而庐山之奇却莫若云。庐山的云和雾,姿态万千、变幻莫测,是庐山神奇神秘之源。.。,人们方才低头谈笑间还是云开天现,此刻回头之时却又云绻雾迷,仿佛“山”活了。.。.,庐山就是这样一座充满动感秀美的山。

庐山云奇,庐山的雾迷,庐山的雨也富有诗情画意。在朦胧的雾中,庐山的雨亦朦胧。.。,正是如此多变多幻的云、雾、雨之间相互衬映变化,让庐山演化出许多圣贤追寻多时的真趣灵境。

从此庐山中的奇峰、怪石、瀑泉、壑谷,等自然风物,不仅孕育滋养了庐山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亦使庐山增添了许多神奇、神秘和神圣。

相传,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时候,有一位姓匡名俗的人,带着他的六位弟兄。来到了这座山中,用山上的毛草盖起了一间毛草屋,在这里参悟修仙。匡俗七兄弟,经过修炼,终于得道全部成仙而去了。这个消息传出后,天下慕仙的人们纷纷来到这座山找匡俗兄弟们的仙踪,就连时下的周文王、周威烈王也先后派了人来找。可是,很遗憾!他们都没有找到匡俗兄弟们,只找到了匡俗兄弟们修炼时住过的毛草屋。从此后,人们就称这座山“匡庐”,意为匡俗七兄弟结庐成仙的地方。

在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中,庐山称为“敷浅原”。在《山海经》中,庐山名叫“天了都”、“天子障”。“庐山”的名子,最早是出自我国汉朝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这部书中。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第七》中这样描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从此,庐山就成了这座山的大名了。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四

大家们!我们现在去游览庐山锦绣谷景区。锦绣谷位于庐山西北部,花径湖畔,由大林峰与天池山交汇而成。因第四纪冰川的作用,锦绣谷这块开向西南的山间凹地,经过冰川的反复刻切,形成了一个与平底陡壁的幽谷。”春时发英百千种,灿烂知识,至冬初苍翠不剥,丹枫缀之,亦自满眼雕馈“,四时红紫匝地,花团锦簇,故名锦绣。团友们,我们现在所走的步行道,是1979--1980年开辟的游览道路,全长有2500多米。

锦绣谷,怪石嶙峋,形态各异,奇峰怒拔,有的如白发老翁,有的似跳出水面的青蛙,有的若搏斗的双狮、扬鬃撒蹄的野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还有的象观音的对台梳妆……,人们给这里的峰岩取了许多动人的名字,赋予优美的传说。加之谷内时有云雾聚落,古道九十九盘宛若天梯,更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思。我们沿着游步道将依次游览天桥、险峰、采药石、人头石、谈判台、竹林寺、仙人洞等。

首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谷中第一景--天桥。请朝左前方看,一块峭立横空而出的巨石,有如悬在半空中的一座桥,这就是”天桥“。这里古称”仙人盘“,曾经是庐山大林寺历代的大和尚们悟道参禅的好地方。大家向下看,这里两边崖壁横空相互对峙,与谷底相对高度达六十多米。

相传元代末期,吴王朱元璋和南汉陈友谅的大战于鄱阳湖时,败逃到此,在前临深壑,后有追兵的紧急关头,只见天空中金光闪烁,一条金龙自天而降,变成了一座桥。朱元璋顺势策马奔过,飞奔而至的陈友谅,坐骑都尸体撞上朱元璋的马尾马了,忽然一个惊天霹雳,雷迅捷隆隆,天昏是暗,出现一道灼眼的蓝光将石桥击断。刹那间龙变的桥消失了,桥断后,云散日出,仍然是双崖对峙的绝涧。

锦绣谷春夏看花和云,秋冬观石和树。锦绣谷中奇花繁多,四季不断。山谷中最富传奇色彩的花,首推”瑞香花“。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瑞香产于庐山,原名”睡香“。相传古代有一僧人昼寝岩下,梦中但闻异香酷烈,觉而寻之,故名。后人惊奇,认为是瑞祥之兆,改名”瑞香“。

锦绣谷中花的分布数量最多的花是”云锦杜鹃“。”云绣杜鹃“是石楠科常灌木,花呈淡红色,桃红色等。春暖花开时,花红巧舞,灿烂若锦,取宋代诗人黄庭坚的诗句”锦上添花“之意,亦称”云锦花“。

在《庐山志植物目》,正式称之为”云锦杜鹃“。天上有竹林,地上有少林。地上的少林寺,我们可以见到。可天上的竹林寺,有谁见过?真是有心难见竹林寺,无意常遇仙客来。相传竹林寺就隐藏在这山谷之中,每当风云变幻的时候,还能闻听到从竹林寺中传出的钟鼓之声,也有机会看见云端的影子。

据说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战陈友谅和身患疾病时都会得到庐山竹林寺的神仙和尚周巅仙的帮助,多次化险为夷。为感谢救命恩人,朱元璋得天下后,派人到庐山来寻找竹林寺,可每次来人除了找到这崖壁上高高刻着的”竹林寺“三个大字外,。别无所获,为此,后人就把”竹林寺“称为”天上的寺院“。

朋友们,我们不知不觉来到誉海内外的仙人洞。仙人洞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洞高七米,深达一十四米,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逐渐形成的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亦称佛手岩。仙人洞的洞底有一泉水,分左右两眼,俗称”雌雄泉“。不管洞顶上挂有多少水珠,他始终象有人在调度一样,两泉同时一滴一滴往下滴,终年不断,清澈甘甜,这便是《后汉书》记载的”一滴泉“。

仙人洞的飞岩可栖身,清泉可洗心。俯视山外白云茫茫,江水苍苍,颇有远离尘世之感,所以,这里又是道教的洞天福地。相传唐代名道吕洞宾曾在洞中修炼,直至成仙,所以洞内有一石制殿阁--纯阳殿。殿内立吕纯阳(洞宾)身背宝剑石雕像。仙人洞的左侧是一座道观--老君殿,香火颇为为旺盛。

由老君殿往上行,有一巨石凌空兀立,名”蟾蜍石“。石前方与石上上方分别刻有”纵览云飞“、”豁然贯通“八个大字。石隙中一棵苍劲挺拔的松树,拨云破雾,这就是著名的庐山石松。1960年毛泽东同志曾题”七绝“诗云”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沿,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五

各位旅客,很高兴能为大家介绍旅途的美景!

含鄱口位于庐山东谷含鄙岭中央,海拔1211米,左为五老峰,右为太乙峰。山势高峻,怪石磷峋,形凹如口,对着鄱阳湖,似乎要把鄱阳湖一口吞下似的,故名含鄱口。

含鄱口西侧,为著名的冰川角锋“犁头尖”活象一块犀利的犁头,耕耘着茫茫云海。含鄱口对面为庐山最高峰“汉阳峰”,北面为庐山第二高峰“大月山”,南面为庐山第三高峰“五老峰”,山麓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湖光山色,相互比美。

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这就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望鄱亭”。游客踏着熹微的晨光登上望鄱亭,依栏远望着呈现鱼肚白的天际。不一会儿,一望无涯的鄱阳湖上,拉开了红色的天幕,天幕上金光万道,紫霞升腾。轻扬天际的密密云层,在霞光的印染下,如同一大片重重迭迭的金色金鳞。蓦地,一轮旭日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喷薄而出,染红了蓝天、绿水、远山、近岭。倚亭四望,浩浩荡荡,胸襟顿时为之开阔。这里是看鄱阳湖日出的绝妙佳境,每当晨光微曦,天水一色,一轮红日喷薄而出,金光万道,绚丽多彩,景色迷人。这里也是观看庐山云雾的佳地,游客常一饱眼福,定使你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六

三宝树是因三株特殊的古树而得名的,两棵柳杉,一棵银杏。因这三树在黄龙寺山门前,有“庙堂之宝”的称誉,故名“三宝树”。

据树下巨岩上所刻“婆罗宝树,僧昙诜手杆“十字来看,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昙诜为大林寺创始人,东林寺高僧慧远的弟子。

柳杉原名“婆罗”,是从西域引来的树种,银杏名为“白果”,为第四纪冰川的遗留植物,有“活化石”之称,因为祖辈植树,孙辈才能结果,故名“公孙果”。三树凌空,高约四十米,粗约四人合抱。

三棵大树都是百年古树,为庐山树木之王,也被誉称镇山之宝,因而后人又称树不无忧树。

庐山三宝树另一说法,三宝树得名于徐霞客行记,载有:“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指树粗需三人合抱,由“三抱树”演化而来。前史上三宝树并非指三棵树,据清康熙年间记载,黄龙潭邻近“一谷皆杉,大者十余抱”。实为48棵,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被和尚经学以整修古刹为名,采伐变卖,仅留下这两棵柳杉。一棵银杏。

1974年8月。南京林业学院教授。叶培忠先生,带学生来此实习,用生长锥测得杨柳树龄大约为6。测得银杏树树龄,大约为1500年。最大一棵直径为2.8米、高34米。

相传神宗皇帝在黄龙寺设临时行宫,想用三树桩天然贺桌举行宴会,命百匠砍锯。百名匠怎么砍也没用,锯拉不进,皇帝发怒下旨要杀工匠,众工匠只得转树哭泣。三宝树感动开口教长匠如何砍锯自己,从匠为之感动,认为树有情,人岂可无义。众匠抱着宁死不伐三树之心,皇帝获悉,赞赏树有情人有义勇,收回圣命“三宝树”从此保存至今。

徐霞客行记记载:并非指黄寺三宝树,“还出佛手岩,由大道东抵大林寺。寺四面峰环,前抱一溪。溪上树大三人围,非桧非杉、枝头着子累累,传为宝树,来自西域。向有二株,为风雨拔去其一矣。”又月记载清嘉庆年上大林寺着火药味,另一株“宝树”未能幸免,一起烧毁。

全国很多的黄龙寺,皆为禅宗临济宗门下的分枝。是北宋中期慧南在隆兴(今南昌)黄龙山开法创建。故称黄龙派,黄龙派在前史上曾非常昌盛,有才调的弟子多达数百人,分分创始基业,枝叶茂盛。黄龙寺还建到了日本、东南亚一带。

黄龙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柳杉。而别处没有。有一说是黄龙寺这块寺方相传曾是朱元璋后代,在庐山设的家庙。不远处和尚存“赐经亭”。因皇室的厚爱,威望地维护下了这些古树。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七

各位团友:

大家好!现在咱们来到了大天池。它是咱们庐山西谷风景线上一处非常著名的风景点,晋代高僧慧远的弟弟慧持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宇,宋嘉定年间重建并改名“天池院”。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却将天池院更名为“护国寺”,并赐以铜钟铁瓦,乌金太子像等,而且大肆宣传,使这里成为庐山的重要丛林之一。那为啥朱元璋对天池院如此厚待呢?这就要讲到他与陈友谅争夺天下的故事了。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十八年之久。一日,朱元璋逃到天池山,此时陈兵正在一步步地搜查,正在危急关头,只见一位僧人来到他面前,双手合十说了声:“朱施主请随老僧进寺。”听他这么一说朱元璋也顾不得那么多了,跟着进了寺。僧人便叫他藏在文殊菩萨神龛后面,朱元璋刚藏好,只见阵阵烟云从台上升起,一只五彩蜘蛛在烟云中忙个不停,不一会儿神龛两边牵满了蜘蛛丝。此时,陈友谅和他的追兵赶到此处,在寺内四处寻找却未见朱元璋的影子,就只剩这神龛没搜,陈友谅非常信佛,不敢惊动了菩萨,便来到神龛前仔细大量了起来,看见布满了蜘蛛网,心想:人钻过去岂有不破之理?看这架势恐怕连苍蝇蚊子都进不去。于是,便叫士兵赶快离开了这里。一见敌军远去,朱元璋拨开蜘蛛网,走下神龛,跪在佛像面前说:“若我朱元璋日后事业有成,定报救命之恩。并谴太子来此长伴清灯。”说后,便千恩万谢地走出天池寺。

后来,朱元璋当真做了皇上,回想起之所以有今天,多亏了天池寺菩萨搭救,当年的许诺也都兑现了,但天底下哪有不疼儿女的父亲?要太子出家他当然舍不得,可又不能悖了当年的承诺,正当此时,一位大臣提议打造七寸乌金太子像送进寺里,这样就两全齐美了!在庙前,有两个池子,神奇之处就是无论下雨干旱,池水总保持这样的位置,终年不涸。相传两千多年前,文殊菩萨骑着青狮从五台山路经此处,见这里寺僧吃水困难,不禁升起慈悲之心,于是施展法力,双手插石,顿时土开石裂,成为两个旱坑,又施法引来灵水,而这就是之后的大天池了,我们也称它为神泉。当山泽通气时池水常会冒出珍珠般的气泡,有时天空还会出现云层。这是因为空气中某些气体遇到气压降低就形成层云,水中容纳不了较多气体,云海形成时也就形成了气泡。但这种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在这里观察观察,没准,这可遇不可求的事儿就给您碰到了。

我给大家一刻钟的自由参观时间,大家可以在这儿照照相留留影,十五分钟后,我们集合去往下个景点—龙首岩游览,届时我再给大家作介绍。

庐山导游词全篇讲解篇八

庐山风景区有“如琴湖”,湖岸曲线玲珑,湖面状似一把小提琴,湖名因此而来。来到如琴湖边,我自然地想起云南的“洱海”。因形如人耳风浪大如海而得名。如琴湖和洱海相同处是因形而名,又都是高地湖泊(如琴湖海拔1100米左右),不同处是如琴湖玲珑雅致,面积11万平方米,丽水花岸,山树层层,环湖漫步,真有一番赏心悦目的享受。

如琴湖的景致美极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岸及周围浓浓的绿意。除了远处牯岭山坡间那红红黄黄的屋顶在绿树丛梢探头探脑之外,其余放眼望见的都是醉人的绿。庐山的物种资源丰富,植物分布有亚热带丛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还有寒带特征的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等。所以,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变化;就是在同一季节,也有多样化的展现。就拿眼前湖山,满目葱茏不同树种的林带来看吧:近水边是一抹纯玉般的翠绿,其后是一片染着鹅黄色的嫩绿,再往外是一幅斑驳夹杂的草青、麦绿,往山顶看去,就是一派似乎染了淡墨的浓浓郁郁的黛绿。

难怪团友中有人赞叹:庐山展现的大自然的绿就像一块调色板,绿得深浅有致,绿得层次分明。我们不妨再欣赏湖面:由于这里峦岭相依,纵横围抱,更使这半山湖泊显得水光闪烁,把远远近近的花、草、竹、木、山、楼、亭、桥的倒影都吸纳湖里,把多层次多变化的大片绿色也凝结在湖里。我不由吟起一首诗:“湖山湖水两青青,迎沐东风一片情。小径廊桥嘉树美,落花犹自带诗声。”在这里真是有“小径廊桥”的:如琴湖椭圆形的湖心岛西边,就建有一水榭,配建的九曲廊桥与湖岸相连;岛上四周苍松吐翠,有小径供游人漫步。在这里呼吸着清新沁人的空气,你真会陶醉在绿的怀抱和诗的意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