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老舍草原散文读后感(热门21篇)

老舍草原散文读后感(热门21篇)

作者:QJ墨客

读后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等不同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能力和兴趣选择适合的方式。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推荐一些有关名著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经典作品的思考和理解。

老舍散文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趵突泉是美的,老舍眼里它也是美的,但有些悲,让人感到悲。

不知为何他的文章多是悲,少欢。

使人不解,但又让人知前时的事,让人心欢。

趵突泉,水突突冒。

水,淡淡,红墙白瓦倒映水中,好像地上有的,水里也会有。

一片落叶,水动了,一圈圈水波,随着目光泉在突出,但老舍笔下,只喜欢它流出的小溪。

但随着走,发现了,我也明白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趵突泉就是范例,再清的水,再绿的树,只要,人们打起小地摊,那美,就不复存在了。

地上有了杂物,无言可说,能干什么?虽乱,但久立望,天下第一泉,又不得不赞叹天然的美。

《趵突泉的欣赏》让我感到了祖国的美丽,感到当时社会的可恶,甚至把我带入那些陈年旧事的意境之中,不知不觉中,触到了一颗湿润的心。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

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

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

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

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

最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

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

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

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

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

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

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

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

我们这代人缺的永远都是老舍那个时代的适静,淡雅。

窗外的喇叭声,屋内的电视电脑音响声,无一不阻挠着我们进入内心的淡雅世界。

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可以面向着快乐的的桌上一整天的老城墙,温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树,牵牛靠山竹草茉莉青草果子等,便构成了老舍的世界。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因为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各种东西有如潮水一般喷涌而出,但我觉得老舍的那一代也是相当美好的。

“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

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鱼帆的外边去……”能将这么美好的绿色呈现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展示了老舍文章功底之深厚,言语之精辟,用语之恰当,另一方面是那无可比拟的绿景的功劳。

倘若没有这一份映在自己心里的绿色,又怎能将这份绿色映在我们心里?

老舍的文章无处不闪烁着幽默的光辉。

读他的文章,我们感觉读的是一部生动的戏,而不是一部生硬的剧本,他的人格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演奏在这里面,从而别具魅力,另有异彩。

他用这么“高伟的诗”来自嘲自己的字:“行列有时像歪脖树,有时像曲线美,齐自然不是美的要素;要命的是个个字都像傻蛋,怎么耍俏怎么不行。

”这种自我解嘲当中带着自己对艺术的完美追求。

总之,老舍的幽默是融汇中西的,是睿智深刻的,又是内敛宽容的,他将酸甜苦辣全熔铸在一笑之间。

且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体味。

令我崇敬的作家有许多许多,但最令我敬佩不已的大作家就要数老舍了。

老舍出生于满族的一个城市的贫穷家庭。

他不愧为杰出的语言大师,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老舍散文集》里的作品善于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深受大家的喜爱。

我觉得老舍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它生动的语言,充分地体现了北京的地方色彩,也充分地传达了北京劳动人民的悲愤和辛酸,向往与希望。

读了老舍散文集,我受益匪浅。

老舍幽默的风采深深吸引着我。

他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都是那么的真实,那么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他的幽默里我读出了伤心和眼泪,黑暗的旧社会里又让人看到了阶级友爱的温暖和光明。

读了老舍的作品,我感觉自己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

作文要留心观察,细心品味,而不是凭空胡思乱造。

读了《老舍散文集》之后,我越发的敬佩老舍先生。

他在那样艰苦环境中,能写出这么多优美的文章,不得不令人赞赏。

而我生活在党的阳光下,无忧无虑,应该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做出贡献。

老舍写作学英国作家狄更斯,以乐观幽默态度面对人生,这样应该写得都是喜剧,他早期的作品《二马》等并不见佳,一些语调幽默做作,有失油滑。

但他写得好的却是悲剧,比如《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最悲惨的是他笑对人生,人生却跟他开了一个很大玩笑,文革初期遭受迫害,逼迫得投湖自杀,这是最大悲剧罢。

他的一些散文也风趣幽默,能让人开心一笑。

比如他著名的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

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

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

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

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

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墓。

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

二十六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

三十四岁结婚,今己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

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

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

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文字简要,幽默风趣,一直为人们称道,到现在也没看到能和这媲美的小传呢。

老舍散文读后感

说来特别惭愧,读过的书马上就忘记,更谈不上任何深刻的感受,比学生都不如。

前段时间听了王崧舟老师一个作文课《推荐一本书》,感觉收益匪浅,或许自己也可以用上。

第一章往事如风的第一篇是《我的母亲》,文中详细介绍了母亲的勤劳坚强,令人敬佩。

老舍小时候家境贫穷,是刘大叔资助他上学,这位刘大叔是个极富的人,但非常善良,老舍先生在《宗月大师》一文中详细叙写了刘大叔为何散尽家财,然后出家做了和尚,并还一直不懈地做很多善事。

《北京的春节》是收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读来生动有趣。

第五章却是八方风雨中详细叙写了抗战期间各处奔波,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但仍笔耕不辍的整个过程。读罢对老舍心生敬佩之情。

年轻的时候读过老舍的《骆驼祥子》,印象很深。上个月还买了老舍的《茶馆》,争取这个月看起来。

时间很宝贵,平时里工作繁忙,能挤出时间来,当然要看经典的作品才是。

老舍散文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读老舍的《断魂枪》是在小学,一齐阅读的还有《微神》,比之,吾更爱《断魂枪》矣!那时的知识储备不多,只能用欣赏记叙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间,届时已爱看武侠剧目,自然对拳脚功夫不错的孙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龙最后站在夜静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气把六十四枪刺完,我也依然对他能否打败孙老者产生怀疑。年少的我们都喜争强好胜,但这一直都没影响我对该篇文章的喜爱,来来回回读了不下几十遍。到了中学,有幸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对《断魂枪》的讲解,他分析了艺术构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语言运用的纯熟,还说《断魂枪》最后的“不传!不传!”是表达了中国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真是写照。当时的我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时则今日,又见“故人”,《断魂枪》还是安然躺在课本里,不禁有一丝欣慰的笑意。再观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想起从前自己一度以为的“玩世不恭”,哑然失笑。

不!容易看出他还是十二分的热爱枪的。从徒弟王三胜对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龙自己对枪以及枪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然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着当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风”,这句堪称点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龙爱枪的分量,这些都是沙子龙爱枪的铁证啊!但他的爱却又何其的隐忍。只能在夜深人静,关紧他的门窗,才能释放一些些。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争光显胜了;是那枪真的淘汰了?看起来好像是沙子龙顺应了时代,理所当然的不再张扬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对那套枪产生无比的眷恋,摸摸这凉、滑、硬的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枪,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对过去世界的留恋。尽管尽量去适应,却依旧表现出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消极漠然的态度,只是外表学的像罢了。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徒弟们对他的吹捧,那是徒弟们的事,甚至于当孙老者说“教徒弟不易”时,沙子龙的回答竟是“我没收过徒弟”。他不承认他收过徒弟?也不尽然,毕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换了一种承认的方式——“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或是请给说个对子——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子龙便是“教什么?拿开水浇吧!”一句马虎过去。他是真不教?也许是时候不对吧!然而对于他所谓“对”的时候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决绝的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如棺材,一齐如棺材!”所以,“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之前,他们也是这么吹捧沙子龙的)”。所以,“神枪沙子龙”慢慢地似乎被人们忘了。只有那叹气声,那模糊的图影——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那微笑里伴着“不传!不传!”渺渺然缠绕着这个世界!

深推全文,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作品吗?沙子龙以及他那套枪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的象征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枪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吗?然而,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确面临着挑战。可以看出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素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了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与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从哲学上考究,文化的产生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产生的探索,因而要讲述文化命运必然的就要讲述人的命运。

《断魂枪》这篇文章通过对沙子龙个人的命运描述,折射出在历史动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复杂心态。全篇作者运用了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传神的刻画出沙子龙,孙老者与王三胜这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贯穿全文的“枪”,以及那套绝世的“枪法”都被作者糅合进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民间正说。与鲁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张是“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国古代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模式却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沙子龙是微笑着飘出“不传!不传!”这四个字,却阻断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分享与继承。这篇《断魂枪》的创作怕也掺进了作者的惋惜之泪吧!与我们一样,相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绝世的“五虎断魂枪”的。

老舍散文读后感

见惯了很多的富人,整天泡在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似乎他一生的事业就是怎样想方设法地花钱,挥霍无度是他们的得意之作。虽然这种说法对于一部分自己辛苦创业勤俭过活或热心公益事业的富人很不公平,但过此等生活的富人还是不在少数,给人留下一种感觉——他正承受空虚与无聊的袭击。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贫瘠于他们自身则表现为花天酒地,似乎灵与肉不再契合,内心显得空荡荡的一无所有。而在他人看来,则难免要为世道不公世风日下而大发感慨。

所幸的是,整个世界还是能保持万物的平衡的。有精神上的乞丐,就必然有精神上的富翁,即使他们的物质是那般匮乏,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甚至连住都成问题,有时还得流亡在外,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能为世界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老舍,鲁迅,郁达夫,甚或是一些并没有留下什么大名的可敬的人。

“生平不讲究吃喝,只爱穿几件整洁的衣服,流亡中,连这点讲究也牺牲了。虽然也没多大的苦痛,可是身上一痒,就疑心是有虱子!”“早晨吃豆浆与油条也须花两角多了!自元旦起,废止朝食。空着肚皮写作,脑子似乎倒更清楚。和尚们有每日只进一餐的。由写家而出家,照现在的情形看来,倒许是条顺路。”多么辛酸的文字!这就是语言大师老舍曾经的生活!他曾说过“先上吊,再戒烟”,可见烟于他几乎胜于生命。但当他真的连最劣质的烟都买不起时,当他为了生活每天都得拿笔写时,当他患有贫血却连买猪肝都成大问题时,当他连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时,当他身体有恙却依然硬撑着时,当他想拜访朋友却掏不出车费时,该有多么无奈!

可是,他却为我们留下了多少无价之宝——一篇篇美文佳作!小学语文课本里就有《养花》、《猫》、《草原》、《林海》等好多名篇呢!透过他的文字,可以感受到他的幽默、正直、纯真、爱国、爱民、爱自然,以及他那虽穷困却富有生机与情趣的生活——他家的花鸟虫鱼猫也都成了我们的好朋友了!

古往今来,几乎所有的文人墨客都热衷于寄情山水,老舍也不例外。在他的眼里心里,大自然是那样慷慨大方,给予了他许许多多,而他,简直就是大自然母亲最虔诚的儿子,始终热爱着美丽的家园。因了这份热切的爱,博大的爱,深情的爱,大自然的景色成了他的精神慰藉,变得那般惹人怜爱,那般叫人痴迷,那般值得赞美。

你听:“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觉得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座北方的老城济南,一个应是相当平常的冬天,在作者眼里却如婴儿般可爱,如娇妇般动人。这需要一颗对生活、对自然何等火热的心啊!再有《林海》中的来到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之感,《草原》里的民族团结的浓情和草原的风土人情,都证实了老舍先生精神上的富足。在这般博大的情怀面前,生活上一时的困窘又算得了什么!

是呀,作为教师,自古以来就是清贫的,高付出,低收入,似乎就是老师的本分。譬如书,往往是老师的最爱,可常因囊中羞涩而只能驻足于书店,久久舍不得离开,更不用说生活中的其他高消费狂享受了。但,老师却自有一种真情滋润着,并由此而变得精神起来,从中体验着成功的喜悦、幸福的滋味。那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融合,情与情的交流,思与思的碰撞。这是一般人所难以感受得到的。这些,全是精神层面的收获,也是金钱所买不到的。但这不正是一种富足吗?用心投入一份工作,不在乎物质上的回报,其实也不会亏待自己。正如老舍先生那样,虽然日子过得清苦,有时连写作也是为了生计,但他从来就是个富翁,而且能为子孙后代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该有多么值得骄傲!

现如今,也有不少的人使精神与物质这一对矛盾得到了统一。他们拥有物质上的财富,也为全人类做出很大的贡献,而绝不会仗着有钱做无聊的甚至不可见人的事。于是,灾区重建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了,希望学校崛起在贫困山村,非洲难民的吃住医疗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多么希望世界上无论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无论是黑白棕黄各色皮肤还是亚欧美非各大洲各国各类人,都远离贫瘠,永远富足!这或许可以成为全世界每个人的一个最美好的梦吧!

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

作文。

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

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今天,我读了著名现代文学家老舍的文章《养花》,因为我对老舍先生的作品慕名已久,所以现在捧在手里,读得格外仔细。

这篇文章讲的是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的养花实践,所体会到的养花的乐趣。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收获很大。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对于文章里的这句话,我是有很深的体会的。做什么事都要付出劳动,想不劳动便得到劳动果实,那只能是空想,只会一事无成。就拿我的学习来说吧,以前,我很懒,连课堂笔记都不记。到了考试时,便来了“临时抱佛脚”,东抄西借,蒙混过关,所以我的成绩很不稳定,总是晃来晃去,这就是我没有付出劳动缘故。今后,我要一改以前的坏习惯,在学习上多付出一些劳动,稳扎稳打。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学到的知识,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学习成绩得到明显的提高。

“让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有益身心,胜于吃药。”对于这点,我的体会就更深了。我现在是毕业班,学习非常紧张,作业也非常多。我们的学习任务也异常繁重,每天放学后,带着被硬塞进去的知识胀得隐隐发痛的脑袋回到家里,二话不说,又要马不停蹄地打开书本开始做作业。如此争分夺秒,却事与愿违,常常做不到一会儿,便会有头昏脑胀的感觉。时间稍长,眼前就会直冒金星。如果我再坚持会儿的话,人就摇摇摆摆,不能坚持了……我就做一会儿作业,就到屋外跳几下,活动活动筋骨,借此换脑子,然后再写会儿作业,又出去,这样反复循环,我觉得好多了。而且,我觉得采用这种方法后做的作业,质量也得到了保证。

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既懂得了真理,又学到了好的学习方法。

老舍散文读后感

因为腰受伤的缘故,在家里呆着,翻看老舍的散文。

三年的时光,一时并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从头吧。初到济南并不觉得陌生,因为我的家乡离济南并不远,风土人情都很接近。济南的民风淳朴,你要是问路的话,会非常热情的指点给你,不像北京,假如你去路边的摊位问路,不买东西可能会遇到麻烦,只是可能,并不全然如此,济南就不会这样,你大可以放心。

初到,是7月底,夏季还没有过完,但是有了秋天的痕迹,天很高且很蓝,一点点云都没有,蓝的刺眼,有些黄色的花在阳光下更加灿烂而温暖,这样的描述都是秋天的样子了。但是在阳光下劳作的话,你就觉得还在夏天呢。对于新员工的实习,也包括在灿烂的阳光下除草之类,我们称之为对知识分子进行社会主义劳动改造,呵呵,这是2000年的事情,可千万不要想成别的时候。好在像我们70年代的人,小的时候谁都做过这些的改造。秋天的时候,去了红叶谷,当然没有香山的红叶这么有名气了,但是红叶谷却很有特色,或者不是很成熟的旅游区,自然就成了特色。地方很大,依山而建,去的时候红叶还没有都红,一个连一个的山上,一片一片的红了,山里有不少路,不像成熟的景点有很固定的路线,人又很多。或者因为是泉城的缘故,山里面有水,积水成湖,湖水澄清透明,也有些鱼儿,并且还搭配有小桥,铁索木板桥,很有意思。往深处走,有很大一块鸟禽区,也有自然的水经过其中。还可以发现树屋,往人烟稀少的地方才可以寻到。济南的三大名景,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千佛山,据说秋高气爽的天气,在大明湖中可以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我却没有看到过,或者楼都太高了吧。大明湖也是秋天的时候去的,因为她名气太大,期望值就太高了,所以,觉得就是一个湖而已,没有特别之处。千佛山也是,但是我似乎走的路线不对了,并没有看到很大的那个大佛,那天因为不熟悉路线乱走,给绕道了后山,就往上爬,结果后山很陡,爬到一半往下看吓了一跳,也不敢再下去了,小心翼翼的继续向上,终于到了一个人多的地方才发现正是千佛山的山顶了。

非要说出济南的秋天跟别处有什么不同,我是在也说不出。正如请人眼里出西施一个道理,你假若对那个城市有很深的感情,觉得它的哪个季节都是好的。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北京的秋天也很好啊。

老舍草原读后感

这些汉人明显来自大都市。他们衣着时髦,举止得体,处处显得大方而又自信。但在此分离时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睛。在这荡漾着古老风情的草原上,面对着这一群豪爽诚朴的蒙古主人。作为客人的那一段记忆将浓浓的,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回味一生。

最终汉人们走上他们的座驾。那是一辆线条流畅的“陆虎”越野车。车子鸣着汽笛,在可爱的羊群之间缓缓穿行。面对这一庞然怪物,羊儿们丝毫不觉诧异,依旧闲适地吃着草。

便在这时,有几个年轻的蒙古汉子忽然跃上马背,追向远去的车子。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扯着脖子大声歌唱。与此同时,老人们、女人们拿起马头琴,拉奏起来。这会儿,虽然天地不再静谧,但他们原先难过的心情,却随着歌声和琴声渐渐明朗起来。与此同时,天涯、碧草、斜阳,三者间似乎也渐渐浑然一体。

是啊!暂时的离别,只是为了更为欢喜的重聚。

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个人,他不仅仅是一位作家(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最终也因此受到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被逼无奈只好含冤自沉太平湖)。老舍的作品读起来都十分通俗易懂,并且都十分幽默风趣,《老舍散文集》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它由人们对老舍的散文整理而成的。

这本书中的散文有很多,而且很杂,从中可以大致的了解老舍的生平、当时的社会环境、老舍的家庭等,其中也有许多老舍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揭露,以及老舍自己的一些想法……里面更有老舍去过的一些地方的游记,从中可以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风光,让我们深刻地领略到祖国的美好。从这一篇篇的文章中反映出了老舍那爱国、乐观、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人,老舍通过他特有的幽默的语言为读者叙述了一篇篇故事,让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下去。

老舍写出的每个字都像拥有魔力一般,吸引着读者往下读去,一个个简单的字组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文章,并且这些文章虽“通俗”但不“俗”,这些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老舍乐观、爱国、不畏强暴,不想黑恶势力低头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老舍在国家日益衰落时敢于直言,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读老舍的草原读后感

中午,我们在蒙古包内吃午饭,足足感受了一番蒙古人的生活。我们学着主人盘腿而坐,面前的“桌上”摆满了我记忆里从未有过的美味佳肴。手撕羊肉、烤牛排、烤全羊、奶片、羊奶等等,太丰富了,真让人垂涎三尺。我默默的学着主人的摸样,用“抓”的方式基本上完成了午餐。最后蒙古人为我们献上了哈达,我也品尝了马奶酒,主人唱起了草原歌曲,浓浓的香味、优美的音乐和我们的欢声笑语在耳边、在蒙古包内久久萦绕。这样的午餐一定会让我终身难忘。

下午,我们骑上了马儿,在草原上尽情欢笑,自由驰骋。徜徉在蓝天碧草之间,我的心随着手中的鞭儿也开始了飞翔。真是羡慕居住在这儿的牧民,他们每时每刻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真如仙境啊。

美丽的大草原,我还会再来的!

蒙古大草原对生长在热带的人来说,那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尤其是生长在水泥森林的国人,那更是遥不可及的。如今科技发达,使距离缩短了。

科尔沁草原位于内蒙东部,哲里木盟座落在科尔沁草原中部,俯视哲里木盟,奇景映入眼帘。

在哲里木盟南部的科左后旗的茫茫沙漠中有一奇妙的自然景观,一条几十里弯延、幽深的沟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沙漠中,它就是目前为止保护完好的国家一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大青沟。

幽深的大青沟里绿树成荫,一年四季小溪湍流不息。夏日你可以坐上皮筏子上在小溪上悠闲的漂流;还可以在沟内过一个塞北的“泼水节”。沟内盛开的鲜花五颜六色,给大青沟增添了色彩。

夏日的草原,黄色的野花漫山遍野,马群、羊群、牛群“飘来飘去”尽情的吃着草。高吭的牧歌、苍劲的马头琴声渲染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美景色。

暑假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姥姥姥爷5个人开始了为期一周的自驾游。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位于河北省的张北县。张北县雾蒙蒙的,好像要下雨似的,天气有点冷。按照地图,我们开车去了传说中美丽的草原天路。草原上,小羊和小牛在安静地吃着青草。山顶上,到处是风力发电风车,就像一个个小风扇一样。这里真是像课本上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呀!不过这里不用风吹草低就可以见牛羊,因为草儿长得还不高。山上四处是不知名的小花!草原天路真美!晚上,我们一家人在张北县城里一家有名的饭馆,吃了烤羊排和自制酸奶,真是大饱口服。外面很冷很冷,但是这里的人却都穿着短袖,可能是他们都适应了吧!不过我们很快就到了旅馆,在房间里看起了好莱坞大片《超级战舰》,又洗了个澡就赶紧睡觉了,可好为明天的旅途补充精力。

第二天,爸爸开车载着我们开始了锡林郭勒之行,一路上我看到了真正的大草原,路边绿树成荫,真漂亮!大草原有真正的蓝天白云,一个个蒙古包就像一尊尊小蘑菇一样长在地上。我喜欢大草原的白云,因为它能变成各种各样的卡通形象;我喜欢大草原的天,因为这里的天蔚蓝蔚蓝的,真美丽!我喜欢大草原的山,因为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山叫平顶山。大自然真的很奇妙!再一个有趣的事就是,我们开车的时候,牛和马总是挡我们的道,可是我们不得不给它们让路,要是撞它们,它们会把我们的车顶得四脚朝天的。可是现在我们都适应了,要是马和牛在挡我们的道,我们就赶紧拍照!

大草原真美丽!

暑假里,我来到了内蒙古的辉腾锡勒大草原,这里的空气令我向往,这里的景色更是令我流连忘返。

来到辉腾锡勒大草原,天气特别凉爽,空气也一尘不染,一早醒来,让人一下子睡意退去,感觉格外新鲜。放眼望去,遍地绿草覆盖在地面上,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这些草不高,嫩绿色,摸起来很柔顺。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人烟稀少,有一种不可替代的自由感,吮吸着冰凉的空气,坐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很惬意。天空显得格外蓝,大片大片的白云不受任何约束,尽情豪放地飘在空中,如缕缕轻烟,清幽旷远,蓝蓝的天,白白的云,在遥远的天边。

辽阔的草原上,散落着一些蒙古包,它们呈圆形,白色为主调,上面画着些美丽的花纹,这就是蒙古牧民居住的房子。远处,传来了“咩咩”的声音,我寻着声音走了过去,是一只只可爱的小绵羊。这些羊三五成群,不计其数,有老有小,有的正俯卧在草地上休息,有的刚被惊醒,不停张望,还有的则好奇地望着我。千姿百态。小绵羊浑身毛绒绒的,耳朵垂在头两边,纽扣似的小眼睛雪亮亮的,似乎在观察着什么,看见我,它们“咩咩”了几声,又立刻聚集起来,头靠头,好像在商讨着重要计划,然后它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排成一纵队,奔跑着向远方。

我在草地上悠然自得地坐着,被大自然那诗情画意的美景所折服!

去过了高原、平原,这一次,我要去看看中国的大草原……。

我先收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资料,知道了呼伦贝尔是因其所在地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这片草原在祖国雄鸡有一个酷似鸡冠的地方,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草原,是一片没有任何污染的绿色净土,水草丰美,有“牧草王国”之称。它还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出生地。

草原是个广阔的草原。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牛羊成群、绿草如茵,不禁让我想起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里不仅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还有望不到边的麦田、茂密的白桦林,在碧波荡漾的呼伦湖面,天水间的草原只剩下一条绿色的直线。

草原是个富饶的草原。草原上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还有特别大的煤矿资源。在这里,丰沛的水草驯养了大群的牛羊,这里的乳业发达,我喝的蒙牛、伊利牛奶就来自大草原。草原上的鲜花绚丽多彩,不过,草原上的小动物却长了一身与周围几乎一样颜色的皮毛,而且非常灵巧,这是它们的生存之道。

草原是个好客的草原。草原上的人们十分好客,他们端出了自己酿的酒、奶酪,还有香鲜的烤羊、全鱼宴;给我们导游的大哥哥来自蒙古族,他们都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游客。

呼伦贝尔草原,她古老、富饶,拥有如油画般的绚丽风景,为我了解祖国山河更添一笔神奇的色彩!

老舍草原读后感

上周观摩了市里的讲课比赛,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观摩使我产生了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现在把听课后的感受整理如下:

一课堂主线分明,主题鲜明。

这次三位老师选择的是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作用。《草原》一课的选定,无疑是有其深意的。而课堂上“蒙汉情深”主题的确定也体现了这一点。而大主题背景下,老师们又对文本内容进行巧妙整合,确立了课堂的主线索。如响水县罗来旺老师的“离包迎客,包外相见,包中款待”线索,阜宁县李筛梅老师“风光美,人情美”主线,使课堂主线分明,主题突出。

二立足文本,语用训练形式多样。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除了朗读之外,组词,写话,造句,写片段等都可以成为课堂上的语言训练形式。三节课,老师们都省去了对文本内容繁琐的分析,把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训练。如:大丰刘坤老师课堂后段“以夕阳西下”为开头写一写他们离别时的情景;响水罗老师“写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景”;响水李老师对“天涯碧草话离别”中“话”的想象,以及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离别”所描绘情景的想象和写作。

三朗读形式多样,朗读指导到位。

作为阅读课,“读”无疑是整节课堂的主旋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不约而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不同形式的“读”上,朗读,默读,略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读中欣赏,读中评价。一个个显性和隐形的教学任务在读中不知不觉完成了,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表达作用,感知了文中的语言美,理解了课文所承载的深厚主题,四提问有效,反馈到位。

有效的教学中的提问应当是有效的,三位老师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无疑体现了这一点,三位执教者不再琐碎地围绕课文内容问:“作者来到哪里?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草原的景色怎样?人怎样?”之类的问题,而是在认真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整合问题,巧妙发问。例如,大丰的朱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围绕“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蒙汉情深的?”去读书、思考、说话;响水的罗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是围绕“你是从这一段的哪些句子体会到的景色美的?”展开学习活动;阜宁的李老师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问:“从哪里读出了美?”。这些发问,问题大,留给学生的思考的空间也大,学生在课上有话说,语文类的活动充分,学得畅快淋漓。

总之,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老舍散文读后感

老舍的。

散文。

无论写人、写景、写情、写事,感情真挚,爱憎分明;简而明,短而精,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且幽默诙谐,耐人寻味,同他的小说、戏剧一样,也有着老舍独具一格的特色。下面由小编整理的老舍散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老舍先生的散文《养花》,写得情真意切,富有哲理。读后,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进一步体会到“爱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动力”的深刻含义。

散文一开始,老舍先生就明确地告诉读者:“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读罢全文,就会有这样的感受:在养花的过程中,老舍先生的“喜”是爱,“优”是爱,“笑”是爱,“泪”还是爱;是爱的力量使他坚持不懈,并享受到“有花有果,有香有色”的乐趣。一个贯穿全文的“爱”字,很有启发性。我认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充满了爱的感情,那么这种爱就是追求的动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面临多大的阻力,都会锲而不舍,追求到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以前我不爱读书只贪玩,拿起书来就昏昏欲睡,玩起来就忘了一切,因此,学习成绩始终稀松平常,尤其是。

作文。

总是干干巴巴那几句话,只能混个及格的水平。后来,在老师和父母的引导下,我逐渐懂得了知识的重要,对书产生了爱的感情,而且越爱越深,有时读起书来会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因此,学习成绩,尤其是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人问我其中的奥秘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他:爱,爱读书,爱思考。你看,老舍先生爱花,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了鲜花的飘香;我爱书,用勤奋的努力换来学习成绩的“步步登高”。

由此我又想起生物学家达尔文的故事。他从小就爱观察小蚂蚁,不知厌倦。中学时,他更对生物着了迷,采集到的昆虫标本多得双手拿不住了,就用嘴叼着带回家。父亲执意让他在大学学医学经济,可到头来他还是转学了生物。毕业后,又不辞千辛万苦,随海船周游世界,采集标本,研究生物的演化。爱的力量激励他追求。爱的心血孕育出成功之果,他终于写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巨著《进化论》。还是达尔文说得好:“爱自己的事业吧!爱,能使你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取得事业的成功。”

爱就是动力,就是《养花》一文给我们的启示。爱知识,爱自己的事业吧,因为爱的感情是扬起的帆,荡起的桨,使你到达成功的彼岸!

记得第一次读老舍的《断魂枪》是在小学,一齐阅读的还有《微神》,比之,吾更爱《断魂枪》矣!那时的知识储备不多,只能用欣赏记叙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间,届时已爱看武侠剧目,自然对拳脚功夫不错的孙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龙最后站在夜静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气把六十四枪刺完,我也依然对他能否打败孙老者产生怀疑,年少的我们都喜争强好胜,但这一直都没影响我对该篇文章的喜爱,来来回回读了不下几十遍。到了中学,有幸在课堂上倾听老师对《断魂枪》的讲解,他分析了艺术构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语言运用的纯熟,还说《断魂枪》最后的“不传!不传!”是表达了中国千年来文化传承的真是写照。当时的我若有所思。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的磨练。时则今日,又见“故人”,《断魂枪》还是安然躺在课本里,不禁有一丝欣慰的笑意。再观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以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想起从前自己一度以为的“玩世不恭”,哑然失笑。

“沙子龙的镳局已改成客栈”。在社会变迁面前,我们是何等的无奈,还记得《子夜》里的吴老太爷吗?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总之他受不了时代的变迁。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这是明智的,至少让企图一直封存着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龙比吴老太爷年轻,也许还没有封存自己的勇气。就算是“炮声压下去马来与印度野林中的虎啸”;就算是“失去了国土,自由与权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国也“有了火车呀,穿坟过墓的破坏着风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与黑话,义气与名声”,沙子龙的武艺、事业“都梦似的变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龙的世界也已被狂风吹了走。他,沙子龙也还是要顺着这改变的社会环境活下去的。

自然,镳局是没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热的枪口,还需要冰冷的长矛吗?好在沙子龙是西北一带的“神枪沙子龙”,比不得他那些徒弟们,至少还撑起个客栈而不用到庙会上去卖艺,不用“踢两趟腿,练套家伙,翻几个跟头,附带着卖点大力丸,混个三吊两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赶早在街上论斤吆喝出去。”如此这般,沙子龙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身上放了肉了。与他的徒弟王三胜“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形成了对比。这是因为他的徒弟们尚且可以在大白日头底下“露露脸,走会捧场”,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间独自拿起枪来,才能相信自己还是神枪沙”。

不!容易看出他还是十二分的热爱枪的。从徒弟王三胜对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枪字在老师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龙自己对枪以及枪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然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着当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风”,这句堪称点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龙爱枪的分量,这些都是沙子龙爱枪的铁证啊!但他的爱却又何其的隐忍。只能在夜深人静,关紧他的门窗,才能释放一些些。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争光显胜了;是那枪真的淘汰了?看起来好像是沙子龙顺应了时代,理所当然的不再张扬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对那套枪产生无比的眷恋,摸摸这凉、滑、硬的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枪,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对过去世界的留恋。尽管尽量去适应,却依旧表现出对时代变化的一种消极漠然的态度,只是外表学的像罢了。

“在白天,他不大谈武艺与往事”;徒弟们对他的吹捧,那是徒弟们的事,甚至于当孙老者说“教徒弟不易”时,沙子龙的回答竟是“我没收过徒弟”。他不承认他收过徒弟?也不尽然,毕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换了一种承认的方式——“没钱,上沙老师那里去求。沙老师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让他们空着手走”;“可是,为打架或献技去讨教一个招数,或是请给说个对子——什么空手夺刀,或虎头钩进枪”沙子龙便是“教什么?拿开水浇吧!”一句马虎过去。他是真不教?也许是时候不对吧!然而对于他所谓“对”的时候怕是一去不复返了。所以他才会如此决绝的说“那条枪和那套枪都跟我如棺材,一齐如棺材!”所以,“大家谁也不再为沙子龙吹腾;反之,他们说沙子龙栽了跟头,不敢和个老头儿动手;那个老头子一脚能踢死个牛(之前,他们也是这么吹捧沙子龙的)”。所以,“神枪沙子龙”慢慢地似乎被人们忘了。只有那叹气声,那模糊的图影——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那微笑里伴着“不传!不传!”渺渺然缠绕着这个世界!

深推全文,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作品吗?沙子龙以及他那套枪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的象征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一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枪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吗?然而,由古老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的工业文明,当时的中国的确面临着挑战。可以看出文章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大门,素来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了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与传统文明,“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从哲学上考究,文化的产生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产生的探索,因而要讲述文化命运必然的就要讲述人的命运。

《断魂枪》这篇文章通过对沙子龙个人的命运描述,折射出在历史动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复杂心态。全篇作者运用了白描,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传神的刻画出沙子龙,孙老者与王三胜这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贯穿全文的“枪”,以及那套绝世的“枪法”都被作者糅合进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以及民间正说。与鲁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张是“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国古代那种父传子,子传孙的世代相传的文化传承模式却为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虽然,沙子龙是微笑着飘出;不传!不传!”这四个字,却阻断了一个民族对于文化的分享与继承。这篇《断魂枪》的创作怕也掺进了作者的惋惜之泪吧!与我们一样,相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绝世的“五虎断魂枪”的。

老舍写济南,首先推出的一组散文,共七篇,总题叫:《一些印象》。

在《一些印象》里,老舍用了一种近乎诗的语言,把一个遥远的如梦如幻的中古老城,整个地由远而近地推到读者面前: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这个济南“印象”,不仅酷似一幅写意的宋人水墨山水,而且也颇像一幅印象派的现代油画。

老舍不仅写了济南的秋天、济南的冬天、济南的夏天,还在《春风》中写了济南的春天,春夏秋冬,四季更迭,光影驳离,色彩斑斓。

为了凸现济南独有的魅力,扩展读者想象的空间,老舍不仅信手拈来瑞士、西湖与济南作对比,还不断请出伦敦、芙劳那思(意大利)、南京、北平、青岛等城市与济南相映衬、相参照,使画面的意境更加幽远。

诗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写济南,不能不写济南的山和水。

老舍似乎天生对山有一种由衷的亲近,对水有一种深切的景仰。他的散文中对济南山水的描写,如其说是写,不如说是在“读”,是相看两不厌的“对话”,就难怪是那么鲜活,那么灵动,那么传神,那么富有人情味了。

老舍的散文集读后感

再次提笔想写东西时,我突然惭愧地觉察到:因为自从高考结束后,我就再没有碰过“笔”,若不是这次作业“逼迫自己”拿起笔来,我还真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和神圣的“笔”再见。“笔”这个字眼对我来说,一直是被尊敬和崇拜的。甚至在高中的某些日子里,我痴痴地梦想自己有一天能用“笔”表达出自己的心声,表达出社会的角角落落的影像……可惜而后的自己整日所接触的东西和“笔”这个带有境界感的字眼颇有距离,于是惭愧的我渐渐疏远了“笔”,或者说是“笔”渐渐抛弃了我。

面对作业题目的我,同样只能用“惭愧”来形容自己。因为我读过的近代文学作品少之又少,面对着一个个“相识”但不“相知”的作品名称,我只能在取笑自己的同时抓紧时间“抱佛脚”,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感想,希望老师批阅的时候不要太要求我对作品的挖掘能力。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走进的是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看到《想北平》的原文,我不禁暗喜,因为文章短短千把字,肯定易读、易懂、易分析。北平的美自然在于“风神古韵”,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可谓“应有尽有”。带着对“红墙金瓦”、“绿湖青山”的期待,我跟着老舍漫步于对北平平静的情感中,慢慢地走,细细地寻,认真地品。

可遗憾的是,走完“全程”我都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北平的传统丽景,从头至尾都是“平淡有余,波澜不足”的感觉。哪怕是老舍最情有独钟的四合院的一片瓦的出现,哪怕是老舍最心爱的茶馆中的大碗茶香,多少也能吻合我的猜测。可相反的是,出现在我眼中的只是诸如青菜豆腐似的大众情景。老舍对北平的情感在哪里?难道是朦胧一片看不清的迷雾,或是像他自己所说“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老舍都表达不出的爱,到底该是一种怎样复杂的感情?我继续寻,继续品。

读老舍的草原读后感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草原》。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听配乐朗诵《刺勒歌》录音,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

2、提出本课课题。

3、回顾课文:

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二、引发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从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等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探究的方向。

2、利用课件,让学生在阅读中领略草原美景,品味文字。通过提名读、齐读、领读等朗读,并适时加以指导和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体会文字与多媒体信息表现美的方式相同和不同及各自的优势。

3、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互评小结。

4、用上述的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对这是怎样的草原?展开小组讨论。在学生自主交流中提高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

5、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地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方法,如运用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方式向全班讲解。

三、揭示中心,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含义。

四、查阅资料,拓展创新。

1、通过网络教学课件,让学生阅读。

老舍散文《猫》读后感

读了老舍《猫》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教会了我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亲切交谈的口吻向我们述说他眼中的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既老实又贪玩,既温柔又倔强,既贪玩又尽职,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好象是相互矛盾的,但却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细读课文,我们仿佛置身于作者家中,听他津津有味地介绍猫的脾气性格,那古怪、淘气的猫似乎如在眼前,于是,不知不觉中让我受到了作者情绪的感染,深深喜爱上他笔下的猫了。

猫的一举一动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人格化的意味,读后倍感风趣幽默。如文中写它出去玩玩不回家等,说明他不仅仅把猫当作一个小动物,而是当作家里的一个成员。可以看出作者很喜欢这只猫。又如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本来是黑乎乎的脏脚印,却说是美丽的小梅花,可见作者有多么喜欢这只顽皮的猫。对于猫的叫声,作者连用了四个词语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简直把他写成歌唱家了。

课文口语多、短句多,常常带着语气词。在这位艺术大师笔下,即使是那些貌似平常的语气词,也获得了丰富的表意功效,韵味十足,耐人寻味儿。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一个吧字把作者那种对猫的性格捉摸不透的语气情态维妙维肖地传达出来了,又与古怪之说暗相吻合。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这里连用了三个语气词,实实在在地突现了作者对猫的关切怜爱之情:担心、翘望、心疼、着急,种种情态尽在其中。

在《猫》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传神的语言、贴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写出了猫的种种惹人喜爱的神态举止,表达了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虽然短小,但内容具体,描写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流畅的语言,表现了猫的性情,字里行间流露出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的范文。猫虽然在日常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先生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生动活泼,那么惹人喜爱。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也教会了我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老舍散文读后感

你为什么喜欢花生呢,姐姐说花生味美甘甜,是一个极其好吃解馋的零食;哥哥说花生可以用来榨油,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植物;作者说花生物美价廉,是一种很招人喜欢和值得人付钱的东西。而父亲却说花生是一种很实用、很低调、很无私的植物,因为花生从不喜欢招摇和显摆,也不喜欢邀功和争宠,它只是一声不吭把自己埋在地底下,然后默默无闻、竭尽所能的贡献自己的果实,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花生才如此会受人欢迎。

父亲说桃子很甜美,石榴很红火,苹果很娇艳,它们一旦成熟之后就会高挂枝头,让人一见便会生出无限的爱慕之情。可是花生就很从容淡定,它不会追求表面的风光和靓丽,他只注重自身的价值和贡献,所以它才是值得人学习和赞美的好榜样。父亲这一番关花生的解读和赞美让作者对花生有了不一般的见解和情感,与此同时,作者也从花生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正如作者所言:“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一个卓越的人应该是一个有用的人,他除了要有表面的华丽体面之外,他更应该注重内心的修养和塑造,只有这样他才是一个完完整整的、值得尊敬和效仿的成功人士。

正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个人要想让自己的一生变得辉煌和荣耀,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民、对集体有贡献的人。因此,我也真心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像落花生一样可以成为一个低调谦逊、无私奉献、实用有用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唯有这样我们才会实现生命的价值。

读老舍的草原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老舍先生的文章是在初中的时候,他的一篇《骆驼祥子》令我深受感动,旧社会的困难真的是令人绝望,不过老舍先生在绝望中还是给我们希望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之后忙于中考,一直没有接触老舍的文集。

我上大学后,我慢慢开始欣赏老舍先生的书。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老舍草原读后感精选

今天,我们学了《草原》这篇课文,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真是美不胜收。

草原的风景非常美,去了之后保证你流连忘返,不想回家。草原上一碧千里,到处都是绿色。进了草原,给人一种清新的空气,开放的心情,使自己忍不住高声歌唱一首乐曲。在那里,你看到了此处的景色所怔住了:无边无际的美丽大草原,一些小鸟在天上叽叽喳喳的,好像在说:“这儿空气真清鲜,天空真明朗,真相在这儿搭窝。”还有那四面的绿色的小丘。呆呆的站一会后,才慢慢醒过来,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就非常高兴,并认为这应该是神仙呆的地方,而自己就在这儿,突然就有种说不出的奇妙感。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把小丘柔美翠绿的特点写了出来,把小丘比作成一幅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难怪老舍先生写道:“在这样的境界里,连老牛和骏马也静立不动”。是啊,连老牛和骏马都被这草原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又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假如我是歌唱家,我要让最美的歌声回荡在辽阔的草原;假如我是摄影师,我要用最高超的技术来拍摄这如诗如画的草原;假如……草原上风景美,草原上人们的热情更感人。

“不知怎么得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还端来了最出名的手抓羊肉。鄂温克姑娘们唱的唱,跳得跳,表达着他们对汉族人民的友好和欢迎。“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读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一首歌曲:“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怪不得老舍先生在文章最后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老舍散文集读后感

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

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宜乎大众的作家的作品,情感细腻,语句朗朗上口,生活是美好的,他俗不乏默,情不失活动力,这就是脱颖而出的文法。

读过不少老舍的散文,甚是喜欢。风景的《又是一年芳草绿》、《大明湖之春》让人们感到祖国的美丽,让人进入胜地,麻木的《耍猴》让人气愤,人们太愚昧无知了,讽刺的《鬼与狐》让人发笑,但笑完之后,又要沉思起来。在这些故事中,可能是因为他的笔力触及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险恶的可悲,对美好事物的向往缘故吧,散文中有隐匿着某种独特的神秘,不断渗进入心,让人读后觉得其中有血有泪,有哭有闹,爱恨两境界。

《书》,学习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虽然爱学,但却不喜欢古文。读书时,像老舍小时读法不同,他读书不按先后,书中爱看看,不爱就不看了,跳过几页,这是一种十分不好的学习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这种方法便渐渐不用了,我们越来越爱读书了。

人世间当年有众坏人打扮入党,让他写出《鬼与狐》。

随页飞,大明湖也乃济南一绝,美丽动人,山上佛寺,湖光映高山、白云。济南主要是水,大明湖和趵突泉都是美丽的,是济南一绝,都是美的。但是,老舍能看出真正的美丑,丑是丑,美是美,从不胡说。从美中看丑,丑中看美,但一定都是爱国的。无论是什么,大明湖很美,但它发现了水泥沙石,田地让美失去原色,美不在美了。唉!叹气,人们心中的大明湖,在哪儿呢?大明湖之春,不在了,不在了!

老舍笔下的散文,太凄太凄,心中不仅有悲了,无可奈何,谁?老舍说心悲叹息。

精选精选1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趵突泉是美的,......

1书似一盏明灯,照亮人生前进的道路;书又似一座小桥,连通了心与灵的两岸;书更似一叶帆,推进着一艘优扬的小船不断前进。读书,人生变得更加精彩......

读老舍的草原读后感

这也许是我第一次认真拜读老舍的书吧,以前的我只是在语文书籍上阅读老舍的文章。在我的印象中老舍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比如创造《骆驼祥子》等这些优秀作品,但不知道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话剧创作者。《茶馆》的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面,跨越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茶馆里人来人往,汇聚各色的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的时代,国民党覆灭的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各个阶级的冲突和斗争。时代人物的变化,真是“熙熙攘攘众生相,你方唱罢我登台。功名利禄权财色,繁华如梦空苍茫”。

明明只是一家小小的茶馆,但是在时代的大背景。它就是社会底层人的生活缩写。茶馆里面的“莫谈国事”的标志越来越大,底层的人物他们不敢谈论国事。今日是变革还是谁上台对他们来讲是十分遥远的东西,也是社会底层不敢谈论的话题,因为他们已经对幸福生活失去信心了,在社会底层的人物那时候只想艰难的活下去。但是处在时代背景下,国家的大事的变化却深深的影响每一个人,每一个事物。清朝灭亡后,只能顺应时代的变化,接受袁世凯的统治,把代表封建的辫子割去。但是新的时代却没有宠信他们,他们依然还是社会底层艰难维持生活的卑微平民。出现谢勇仁体育老师为了养活家庭,也减轻体育运动带来的消耗体力。“我偏偏教体育,我饿,学生们饿。还要运动,不是笑话吗”真是够讽刺的。饥饿的生理下,只能辞去老师,去拉三轮车。“三轮车”在那个时代就是底层人民的艰难生活代表体现。廉价的劳动力,不禁让我想起老舍另一部《骆驼祥子》里祥子就像骆驼一样,最开始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希望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但是当时的时代却给他狠狠的一击,导致最后自暴自弃,只想活下去就好。我不知道现在的社会的背景下,是否也有这样的人存在。可能也有吧。只不过是换一种表现的形式。当时在武汉的时候,见过一件三轮车的旧件,当时的我没有想到这一层次,但是现在回想起了。不禁感叹。

最后的场景真是令人感觉悲凉,茶馆变成权贵的歌舞厅,王掌柜,常四爷,秦仲义三人最后一起吃花生米,聊过往经历。画面十分的凄凉。实业救国失败的秦爷终究还是败给了时代的黑暗。常四爷,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终究一事无成,七十多年只能落得卖花生米。王掌柜为了活着,变尽法子,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最后却连活都活不下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老舍散文《草原》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老舍散文读后感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老舍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乃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人的思想与艺术的结晶。读完之后,老舍那深邃的思想就像余香一样久久萦绕在身旁。

老舍的散文平实,优美,有着浓郁的北京味道。老舍先生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学习,恋爱,结婚甚至连他告别人世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的自然景观,地理环境,传统习俗都是他散文创作的源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的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总结,写出来的文章或枯燥无味,或辞藻华丽却了无内涵,或过分亢长,或词语匮乏,满腹的感情不知如何表达。而老舍的语言文风,永远和蔼亲切,从不故意雕饰文字,也不板着面孔,摆架子,更不说空话。他那直白的语言,简洁朴素的形式,如同一把利剑,捅破所有的泡沫,直达目标,一语中的。老舍先生自己也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好的著作也差不多就是文字清浅简炼的著作。”这种境界也许就是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老舍的文章无处不闪烁着幽默的光辉。读他的文章,我们感觉读的是一部生动的戏,而不是一部生硬的剧本,他的人格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演奏在这里面,从而别具魅力,另有异彩。他用这么“高伟的诗”来自嘲自己的字:“行列有时像歪脖树,有时像曲线美,齐自然不是美的要素;要命的是个个字都像傻蛋,怎么耍俏怎么不行。”这种自我解嘲当中带着自己对艺术的完美追求。总之,老舍的幽默是融汇中西的,是睿智深刻的,又是内敛宽容的,他将酸甜苦辣全熔铸在一笑之间。且是雅俗共赏的,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体味。

读了老舍的文章,使我明白了写文章时应具有的态度和品味,教给了我如何写好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