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中华文化经典故事读后感(案例15篇)

最新中华文化经典故事读后感(案例15篇)

作者:琉璃 最新中华文化经典故事读后感(案例15篇)

读后感是对书籍内容的思考和回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下面是一些精选读后感样本,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有所收获。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当我读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时,我感到了团结合作之重要,力量之强大。

当我读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时,我明白到,道义比生命更为重要。

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我品味到历代风流人物的可歌可泣,不畏牺牲,不畏艰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与经典同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伴终身。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雷锋出生在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呱呱坠地,迎接他的不是笑声和温暖,而是饥饿和寒冷、苦难。在他刚懂事的时候,他爸爸就被日本鬼子打死了,哥哥和妈妈先后被地主逼死,弟弟也病死了,只有六奶奶和他相依为命。然而苦难没有遮住雷锋心中的阳光,却更让他意思到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如太阳,发一分光,发一份热,诚心诚意的为人们服务。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不娱乐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着自己生命的岗位?”这是雷锋写在笔记本上的一句话。又一次雷锋去赶早班车,忽然,看见一位大嫂旁有许多人围着他,原来那位大嫂找不到车票了,雷锋把自己的车票给了那位大嫂。陈五爹的老大爷,他双目失明,孤单一人,雷锋总是隔三岔五地帮助他。

可是,在一九六二年八月十五日,雷锋在指挥战友倒车时,汽车轮一滑,流进了到变小水沟,碰到了一根柱子,那根柱子倒向雷锋,就这样,雷锋牺牲了。雷锋温暖的双眼,就这样闭上了,他那美丽的心灵也停止了跳动。

虽然雷峰死了,但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他的精神会被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发扬光大!

中华文化经典书籍读后感想2

五千年的风和雨藏了多少梦,一样的血,一样的种,未来还有梦,我们一起开拓。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坚定信念,共创美好未来!忆往昔,若不是司马迁的沥尽心血,怎会有《史记》的鸿篇惊后人?若不是李时珍的跋山涉水,怎会有《本草纲目》的福祉遗万代?看今昔,是谁苦心专研十余载,终使两星成?是钱学森。是谁奋斗十八年,终抱金牌归?是申雪和赵宏博。他们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坚定,他们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不懈。正是由于继承和传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才使得他们能够这般坚定,这般执着。

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当下要当好一个学生,尽到一个学生的责任,将来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我会用决心,勇气和知识,搭起一座铁桥,坚定而牢固,一步一个脚印向它迈去,让它慢慢靠近我。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片叶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扬起明天的风帆。让我们自豪的说:“我们是中国人!”

中华文化经典书籍读后感想

书,仿佛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阿姑和阿姨都是老师,所以我从小迷漫在书的海洋中。打开书本,一切不愉快都离我而去。这不,我最近又迷上了《中华经典诵读》这本书,它让我徜徉在诗的海洋中。

在读诗中,我收获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节选《战国策》)。

记得有一次,我病好刚回校上课,谁知下午老师说:“同学们,明天要考试了,回家要认真复习。”叮零零,放学铃响了。我垂头丧气地回到家,慢吞吞地把作业做完了。我刚拿出语文书准备复习,心想:唉!复习还有什么用,我都请了几天的病假,怎么也考不到第一。老师说过:“要在全组考第一才能当上语文组长。”反正当不了语文组长,还不如看看电视,轻松一下!我拿着作业找妈妈签字,妈妈问:“你这么快就复习完了,明天能考好吗?”我跟妈妈说了缘由,妈妈摸着我的头说:“你不复习,不努力,不去试一试,怎么就知道自已不行呢?更何况你如果有不会的,还可以打电话问老师呢!如果现在放弃了,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了吗?语文组长可是你这段时间梦寐以求的啊!听妈妈一说,我便跑进了房间,认真地复习起课本来。等考试结果出来了,我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语文组长,这真是:事到临头,只要及时想办法弥补,都来得及。

在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拿出书本准备做作业。可是又想:不是还有明天吗?留着明天做吧,今晚看一下电视。当我打开电视看得津津有味时,脑子里忽然想起了《中华经典诵读》中的“《今日歌》”:今日的事要今日做,不能拖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的事。于是,我关掉电视,回房间做作业去了,从读诗中我感受到时间的宝贵。

从读诗中,我体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艰辛——“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选自《农夫》)。

从读诗中,我领略了江南水田美丽的风光——“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选自《稻田》)。

诵读经典,我感受这世间的真谛。诵读经典,我享受这世间的美景。诵读经典,我分享这世间的真情。经典,伴我成长。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老师、同学们: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在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下,也是变得越来越有魅力。

中国的文化准确来说是从夏朝开始的,这个时代的人们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而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巨大的温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农业能够发展如此迅猛,而这也为之后中国成为一个农业大国打下了基座。

商朝开始,甲骨文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中国的历史开始大量的记载入册。与此同时,农业方面也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如铁犁牛耕的出现,让中国农业进去了另一个新的阶段。周朝是一个对我们来说可能相对更加熟悉一些的朝代,什么七雄五霸,什么儒道墨法兵农阴阳五行各种学说百花齐放,以及许多我们熟知的成语,比如“卧薪尝胆”,比如“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也都是来自于这个神奇的时代。

此外,属于周朝的时代特征还有影响颇深的分封制、礼乐制和宗法制(不过这个严格意义上来讲是在商朝时就已经出现了)。可以说,这三个制度的出现,一定程度上都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为了维系自己的利益而诞生的。

先说分封制,我觉得这真的算得上是一个很不错的制度了,在那样的一个年代,用这样的一条法令,将原本分散的各种大大小小的群体一并统治起来(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可以算作是“统治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让社会保持一个相对的稳定。并且很明显的,分封制可以延续这么长的时间,也足以证明它的作用了,然而它的缺陷也的确是有的,周天子直接给了诸侯国以统治权,换句话来说,他是直接把土地的归属给了那些诸侯国,最后,东周落败,分封制也完成了它自己的使命,但无疑的,它的影响依旧存在,之后秦统一全国后设立的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便是它的基础之上,吸取了它的经验教训而进行了完善的,在之后又为汉所改进成郡国并行制等等等等。至于礼乐制度,也是一种为了维系阶级制度而诞生的存在。

宗法制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了很重的部分,其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今天。在这片大路上,之所以会出现宗法制首先也是得归功于自然环境。在文明刚产生的时代,有着这么大一片土地,上面居住着这么多人,该如何来划分“小团体”?血缘无疑是这个时候的最好选择,血缘近的人会比其他的人更有凝聚力,也更易维护一大家族的团结共同抵御外敌。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古代中国一直是有“家天下”的习惯或者说是传统。尤其是在后来一些封建思想极其严重的时代,家族观念可是看的极其重的。

中国的文化是非常的多彩的,其实要直接去给个概括的话,很难,因为每一个朝代都有着每一个朝代的特色,每一块土地也都有着每一块土地的灿烂。毕竟中国是一个地理面积很广的国家,其地形也不是一般的复杂,一个土地一片天,因此,造就了独特而多姿多彩的中华文化。

中国,在历史上,曾一度兴盛至极。不仅是由于中国在农业上的出色的成就,还因为中国在其他很多方面上的发展。比如商业,虽然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一直了解到,古代君王的重农抑商政策以及小农经济的如何如何顽固给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沉重的打击,但事实上,中国的商业(市场)的发展,与同期的其他国家相比,也的确是处于前列的。若说小农经济的的特点是顽固,那么我觉得商品经济的特点就是顽强了,在如此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在被打压,但是一直都在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也是很强的,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咱们的四大发明了,这些发明随着一些中外交流的活动逐渐被传遍整个世界,让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地方的人向往着。

中国的辉煌是因为这片物博的土地,而之后渐渐衰败也是因为这片土地。长期的被人捧在一个很高的地位,导致一些人变得膨胀,开始盲目自信起来。然而长期的没有进步,再加上好几次君王的错误政策,让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除了这些,中国的其他文化也是令人崇敬的。曾经那些各种各样的学派学说,让中国哲学上升到了一个很高很深的位置。由于中国的一些传统观念,让中国哲学较西方哲学多了一些更加人性化的东西,比如仁义,比如德美。虽然看起来没那么严谨化,但有时候恰是这样更能让人悟出一些别样的感悟,让人明白人生的真谛。

其实我觉得很遗憾的,如今的人们,很多都已经忘记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我们的传统精神,传统美德。

有人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网络时代,进入科技社会了,丢掉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很正常。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在科技社会与我们是不是应该继承文化传统,这本身是没有冲突的,以前的东西之所以能留下来,就是因为他们都是精华,研习这些精华能够更好的提升我们自己,总结古人的经验,锻炼思维,这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发展也是大有的裨益的。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

《弟子规》的首篇总序告诉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他便丧失做人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回馈社会。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弟子规》以朴实、精炼、易懂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中华文化经典书籍读后感想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经典故事》读后感

关于古代名人故事,儿子可是没少读。不过像手中这套跨度如此悠久,从战国的孔子到清朝的林则徐这样一套专门写给儿童来读的历史故事书,我们却是刚刚得到。

此套书共25本,每个人物单本发行,制作精良,无论是封面还是内面都有精美的插图与文字相得益彰,由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大作家,安徽绩溪人章衣萍老爷爷创作。这套书经历了时光的考验,如今再版,依然有令儿童阅读的必要。

孩子们有读史的必要,众所周知,儿童时期的阅读将会奠定儿童一生的阅读基础。但读史是件艰巨的任务,我们即使是穷尽一生,也不可能将历史读尽。但如果能够碰到足够精彩的历史读物,可能将会为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精彩。至今我仍然读得家中小时候的读物稀少,只有几本旧书,所以如今在心底能够有深刻记忆的仍然是那时的印象。

孩子需要广泛的阅读,有趣的有益的,各种书籍都要接触,如今这套书就是有益的。本套书通过二十五位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人物,为孩子们串起时代的`一串浪花,那些个闪闪发光的名字,将让孩子看清时光中,人是如何他物历史的。也可以让孩子们在名人故事中看到一种种精神,以他们为榜样,为自己的成长方向点燃一盏盏明灯。

本书中二十五位人物,各个领域均有涉及,文学、思想、道德、战争,例如孔子、诸葛亮,王安石、文天祥、朱子、戚继光等等等等。他们都在历史的篇章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让孩子读他们的故事,就是让孩子学会从一个人物身上看清时代的印迹。

此套书有些阅读内容稍为不符合现在的阅读习惯,这与作者的年代有关,不过如果稍加仔细,对孩子来说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每个故事对人物的一生都讲得比较详细,也应该算是比较简略吧,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不薄不厚的一本书,还能接受。我觉得此套书更适合十岁以上的孩子们,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也有了对知识的需求,对于他们的课外知识拓展阅读很有好处。太小的孩子读这套书,可能就更需要亲子共读。

而且有个小小的想法,总觉得读史的孩子很令人敬佩。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满嘴只有明星,岂不是可悲?读史以明志,其实是可以起到这个作用的。

《经典故事》读后感

旧书屋的书架上陈列着一本本各式各样的书,我唯独对一本题为《最美的故事书: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经典故事》印象深刻。那是本故事书,是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这是一本对我人生启迪最大的书,我五岁时就阅读过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关爱,懂得了“关爱”是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

书中的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无一离开“关爱”这词。书中的'一幅幅彩色的插图,让这书又增添一份生动。“《最美的故事书: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经典故事》为每一个走近她的孩子带来勇敢、智慧、自信、珍惜、友谊与快乐。《最美的故事书: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经典故事》中的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会温暖孩子们的心灵,引领孩子们成长,让孩子们学会如何去付出,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坚守,如何去感恩,如何去思考,如何更好地融入这个千姿百态、五光十色的世界。《最美的故事书: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的经典故事》是一个属于孩子的美丽世界。在这个滋润童心的梦幻国度里,时刻流淌着纯净与美好,闪烁着智慧与感动。在这里,孩子们将跟随拇指姑娘、稻草人、青蛙王子、被老鼠拯救的狮子等一起,去收获友谊与快乐。”这是这书中的简介。

故事出自世界各地,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关爱。每一篇个故事后都有“豆豆说”。“豆豆说”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文章内容……文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忠诚的狗,尽职尽责的稻草人,乖巧的大女儿……我从中体会到了“关爱”的伟大。

读了这本书后,我又想了想我们的生活,想到我们现实生活十分的缺少关爱.如果世界上能多一份关爱,那么千千万万的穷苦人将不必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如果这世上多一份关爱,那么有多少交不起学费的孩子能够重返校园;如果世界上多一份关爱,那路边摔倒的老人便不必苦苦挣扎……我们要学会关爱,学会去帮助别人,这样不但会受到别人的感激和尊重,有时你自己也会得到别人的帮助。帮助是互相的。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马路上有人摔倒了,而过路的人却视而不见,不但不闻不问,反而在一旁议论。如果这时有人来搀扶一下,那老人将会十分感激,她的家人也会感谢你。

让他人、对自己多一份关爱,世界会变得很美好。

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中华文化经典读后感

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的读后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著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谐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

《经典故事》读后感

看这套书的相关介绍:本套书的作者章衣萍老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作家,他于民国年间著就这套中国现代最早的儿童名人传记读物,甫一出版便受到广大小读者的喜爱,成书以来累计销量已超100万册。现在我手上的这套是20xx年的再版。

这套书的界定类型为:中国历史名人传记读物。顾名思义“传记”,作为传记这种文学作品形式,真实、符合历史事实是它的显著特征。为此,章衣萍老先生是如何写这套书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无论做什么文章,没有比做名人传记,更使我感动而且麻烦的了……再三修改……怕的是唐突古人,贻误少年读者而已。”

因此,给孩子读读这套严谨认真的书,将会很好地帮助孩子客观了解一些历史名人的生平大概,了解一些真实的历史,建立起对历史、历史人物正确的认识观,是这套书最为人称道之处。

这套书一共25本,每本书都编了序列号,按历史的编年顺序撰写人物,这让孩子们读起来更具条理性和清晰性。这体现了作者为小读者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历史人物考虑周详的良苦用心。致敬离开我们几十年的章衣萍老先生!

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事,除了带给我们认识他们,了解真实历史,还有更多的是对他们人生际遇的震动,以及对他们伟大人格魅力的感动!孩子们多读这些鼓舞人心的有益书籍,为自己良好人格的养成也是相当有助益的。

《经典故事》读后感

坐在顿悟的那颗菩提树前,看着住有嫦娥的月宫,听着西方第一音乐天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月将那淡雅之气授予万物。心生阵阵激动,嘴角也不禁上扬,凝神谛听这寂静中的响雷冲击着心灵,将其感觉遍布全身,仿佛在接受洗涤一般,一切又慢慢归于平静。心似乎一湾水泊,忽地,她荡起了微波,一圈接着一圈,从中间慢慢向四周扩散......慢慢波纹越来越小,逐渐归于平静,之后水泊更清澈了。

颇有感悟的我向四周环顾一圈目光不停的在游离,似乎没有谁可以分享此情此景此般感悟。或许每个人面对景物都有不同的感悟,但总会有些许共鸣,彼此相互倾听,交流。或许没有认同但可以有赞或支持,可现在什么都没有......

我曾一度怀疑现在大家的世界观中友谊的分量有多重,至于权力、地位、名声、金钱、亲情、爱情,友情何在?我不再相信有什么友谊可以不需要其他东西来支持。真正的友谊是什么?真正的友谊又在哪里?我的答案永远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想到这,一丝失落泛起......感觉好冷你不禁抱紧身体,微微颔首,余光被一团黑影牵绊住,他将我的目光抓住我仔细打量着这个“速客”,和我竟有几分相似,虽辨不清楚但轮廓却勾勒分明,在这皎白的月光下显得很默默,似乎与这景融洽起来,看他一动不动好像在沉思什么。在这中西方文化交集,佛神人融汇的美景中静静地谛听着这沉寂的真谛,我不忍打扰,此时心中竟无故多了些许惊喜、兴奋。

忽地,想起了李白的.“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借着李白的豪情也想邀影喝一杯,会打扰,我独自一人心会落寞,想他也应如此吧。作揖,举杯畅饮,他亦如此。饮得一杯似乎是我呼吸过最甜的空气。心中失落不见踪影,已被盛得满满得。虽然我与他不曾交流,眼神交会都没有,但我却感觉到一股我寻觅已久的味道,只因为他在我需要的时候在我身旁,而且我们之间没有杂质。一起欣赏这美景,一股莫名的满足感萦绕心头。

贝多芬一曲终了正在回味并寻觅下一曲的灵感,嫦娥好像明白了与后羿的情缘躲进云层换下忧愁的衣裳,佛祖似乎已经顿悟菩提不再“沙沙”作响。景休息了。有些不舍,但低头他仍在,心又欢快......

我不认识他,他不知道我,但我想我已经寻觅到了我认为的真正的友谊。没有杂质,在彼此需要的时候不用言语,心神领会的出现,只需在旁有一个精神的支持,亦或这都略显多余,仅如此。朋友就是在需要的时候的一个不语的观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