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心得体会>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作者:曼珠 2023年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感恩是一种情感的传达,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恩与认真学习、工作等方面有着怎样的关联和互动?希望以下的感恩总结范文能够激发起您写作的灵感,让您在表达感激之情时更具触动人心的力量。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一

核心提示: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我讲授了《社会生活中的民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社会生活中一些民主生活形式,知道了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二

我讲授了《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三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游戏、童话永远是小学生喜欢的话题。因此我在上《平安回家》一课时让天天和学生相伴的人物小刚引领学生走进交通王国,通过生动的录像把人们在常用的交通标志下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把静态的图片和文字活动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交通标志的作用,而丰富的内容又给下文的画交通标志、知道交警的基本手势等作了铺垫。

对于天天接触红绿灯、十字路口的城市学生来说,认识常用的交通标志不是难事,可是对于农村的孩子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在教学常用的交通标志时,我不仅让学生进行了连线,又让学生进行抢答练习,及时对交通标记进行识记,使知识得到巩固。而小芳的话则把画面和现实生活连接了起来,并且巧妙地告诉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交通标志知识,而且在抢答时情绪活跃,兴趣盎然,深深吸引了学生的参与。

在教学三个基本的指挥交通手势时,考虑到三年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我采用了观察、模仿、表演三步曲,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知道交警最常用的三个手势的意思,降低了表演的难度,使大部分学生能进行表演,切身感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不仅如此,学生表演后让他们谈体会,适当补充其他内容,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交通知识,使新课标所要求的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真正落实到实处。

接着生动的课件把没有安全标志的岔路口人车混杂,横穿马路的危险情境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想象可能发生的事故引起自身的警惕,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最后告诉学生把他们设计的安全用语交给警察不是哄骗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感到自己的设计是有用的,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起到警示作用,可以保护他人,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活动的结束并不等于教育的结束,应该是新的教育活动的开始和延伸,因此在活动结束时,让学生利用交通标志牌继续学习,使课堂教育继续向课外延伸。最后的过马路活动使全班的学生都动起来,再一次切身体会怎样正确过马路,体会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极自然地点明了课题,使本课的教学活动前后呼应,余音袅袅。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四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在教会学生写爱心留言条的同时,通过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感悟家的温暖,体谅天下父母心,并且愿意付诸行动。

课后,我从学生日记中,看到了许多留言条的内容。有写给父母的,有写给爷爷奶奶的,他们希望“妈妈少打点牌”、“妈妈不要太累了”、“爸爸早点回家”、“爸爸少抽点烟,注意身体”、“希望与爸爸妈妈平等对话”……所有这些真的.使我感到很欣慰。我教会了学生通过爱心留言条交流感情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五

让学生了解祖国的概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是《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共同的家”这一教学活动的设置正是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祖国辽阔国土有个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的自豪感和亲切感。

“教育即生活”,儿童认知的发展和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学生的体验,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学中,我将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即汶川大地震与本课的教学目标,即认识祖国面积大结合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使学生获得认识,受到教育。不仅认识到祖国面积大,同时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对伟大的祖国产生亲切感和热爱之情,落实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在“镇江面积与全国面积比较”的环节中,同样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以学生熟悉的家乡为对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获得了非常直观的认识。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教学实施过程中,“计算路途遥远”这一个环节,涉及到两位数相乘的数学计算。由于没有充分考虑到使用的是下册教材,学生还没有掌握这方面的计算能力,课堂上出现了学生不会计算,胡乱猜测的现象。

三年级的小学生,思维水平主要还停留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上,对抽象的数据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计算路途的教学环节,虽然学生算出了两省之间的实际距离,但很难从多少千米的数字中认知和体验“远”和“大”。如果教师及时将这些数据与学生可感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一个人每天可以走约30千米,从哈尔滨走到海南岛约需要137天,从台湾走到乌鲁木齐大约需要150天,将近半年啊。这样学生对“远”和“大”的概念就会更加具体。

总而言之,上好一节课真的很难,课前虽然考虑了很多,但是还有考虑不全的地方。如何提高品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是我以后不断探索的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六

自20世纪80~90年代起,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普遍趋向是课程的融和与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是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基础教育的特殊功能、现代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将多学科合而为一的课程形式。

综合课程具有三方面的教育价值取向:

杜威认为,“儿童世界是一个他们个人兴趣的人的世界,而不是一个事实和规律的世界。”他还提出,“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一个总体,儿童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科学把他们的世界加以分割和肢解。”儿童的认知与兴趣直接相关,综合课程在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主题方面比分科课程更有利。

分科课程往往专注于一定领域知识的掌握,把学生定格在书本世界里,成了“书呆子”,断绝了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忽视学生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体验、感悟,使课程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不知知识从哪里来,更不知用到哪里去,而综合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学生的学习要面向真实生活,真正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现实生活和社会中的许多问题靠单科知识很难解决,综合课程发挥多视角、多学科优势,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符合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分科设置课程,必须按照学科体系考虑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从学生需要出发设置综合课程,就会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培养学生必备的机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融合性、综合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融合。”绝不是原小学《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简单相加,而是在更大范围和更广阔背景下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学习内容的线性构建方式,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新思路,《品德与社会》融合了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以及哲学和伦理道德等多学科知识,使“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在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注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因此,《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有丰富的、直观的、灵活的、开放的学习形式,给学生大量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促进个体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以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式学习作为三种基本的学习形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的主要组织形式。

《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总目标,另外还提出三项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这在以往所有颁布的各科《教学大纲》中是没有的。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选取多种丰富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七

为了很好的教育好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特制订了如下教学反思,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发挥出全部的能量。

一、明确课程标准,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学科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与社会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如:在教学《社会生活中的民主》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哪些规则,以及这些规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方便。在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事实的基础上,我们又适当帮助学生归类,以使学生对生活中的规则有一个总体认识,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尝尝苦滋味)、双赢观(我们的国粹)、依存观(我们的地球村)、分享观(拥有好心情)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快乐》和《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八

《打电话》是一年级下册第三次口语交际课,本课源于生活,具有现实意义,由文字、插图、“小贴士”三部分资料组成。

在学习这次口语交际之前,我先让学生在家里和家长进行打电话练习,而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在家里是怎样和家长的?并进行模仿。然后我在教学生打电话,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合作,再课堂表演的形式。

首先教师先讲完打电话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掌握打电话的一般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本事。还要让学生能认真听明白、把话说清楚,并学习说简短的话。以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和合作意识。还异常强调让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最终学会打电话。

再是教师示范“打电话向教师请假”这一主题资料,我让一个学生上台和我同时表演,我是教师,学生向我请假:叮铃铃,电话铃响了,我接起电话,教师:请问你是哪位?学生:您好,教师,我是刘敬轩,教师:你好,刘敬轩,请问你有什么事?学生:我生病了,向您请假。教师再说一些关心的话语,最终告别再见。这样一个范例起到了带头作用。然后再重复一遍,让学生加深印象。当学生都明白怎样打电话,怎样接话,怎样使用礼貌用语后,让所有学生,同位间进行模仿练习。学生们都会了。

再是我就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打电话约同学踢球”和“有一个叔叔打电话找爸爸,可是爸爸不在家。”资料的练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练习。

最终选取4组进行上台表演。师生进行评价,先说优点,再说不足,及补充资料。这样经过反复几次,学生就能熟练第进行打电话了。

经过表演,我也发现了不足,孩子们打电话时,礼貌用语有的还是不够好,不够恰当。以后还得多多训练。我也给学生明确要求,以后给教师请假必须要学生自我打电话给教师。以便于巩固学生的打电话学习成果。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九

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是老师展示才艺的平台,只有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天地,自始至终施行的是“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培养,智力得不到开发,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如今课程的改革也推动了课堂教学的改革,这种一个在上,多人端坐的满堂灌已不复存在,让学生走进课堂,成为课堂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动手操作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教学活动应是一种相互交往,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正好符合新课程中的探究思想——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明理。

课堂中的活动应是教师在指导或参与下的学生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和灵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教师真正地成为引导者、点拨者,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学习主体。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如在《在集体中成长》一课中,我们召开了“我的心里话”发布会,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各自的心里话,以便于活动的顺利进行,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在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不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之,通过教学和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败,加以总结和升华,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教训,这是难得的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在老师引导下学会如何做人处事,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品德与社会教师教学反思篇十

通过本次《农民、牧民、渔民》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深思,现将教学反思梳理如下:

一、教学提问要高度有效,才能有力地推进教学向纵深方向发展,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教学提问设计,在新课导入:时紧紧设计了如下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那么我们把从事这种劳动的人称为什么那么在大草原上,以放牛、羊、马等牲牲畜为主的人,我们把他们称为什么每天风里来、浪里去,以撒网捕鱼为主的人们,我们又把他们称为什么?使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入课堂主题,达到了环环相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使问题成为学生熟悉而又有思考的对象,在交流性问题中,更考虑到答案的开放性设计,使学生更为全面地围绕教学内容,梳理自己的独特见解。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有效提问是产生有效课堂的关键因素之一,课堂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即离不开老师的提问。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课堂激起浪花。

二、使学生在课前充分地开展调查活动,才能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农民、牧民、渔民》就其教学内容而言,它涉及到老百姓最为主要的三种生产生活方式,就其分布而言,我和我的学生所处的地方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固对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不多。我所授课的学生又是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调查方法和能力,所以,在课前,我安排了调查活动,让学生从报纸、书刊、网络、请教他人等渠道了解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特点。有了课前充分的调查活动,学生在交流、回答、师生互动、汇报等环节中,认真思考、积极交流、大胆发言。使课堂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

三、认真把握评价的激励与导向,才能使课堂焕发生机。

课堂离不开评价,有效的课堂评价能达到激励与导向的目的。但在这节课中,我没有能很好地把握好评价的激励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的激励语言没有很好地达到激励的目的。如在这节课中,我提问: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每天都做些什么?学生发言非常踊跃,有一个学生说:我的父母每天都在补皮鞋,我也常回家帮助他们。课堂顿时沸腾了,有的学生在偷笑、有的学生在低头议论,我见了,就简单地这样评价了那位同学的发言:我们今天是讲的是农民、牧民、渔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你坐下吧。后来,那位同学几乎没参与了我的课堂交流活动。这一典型案例使我课后进行了这样的反思:课堂评价一定要关注学生回答和交流的问题要靠谱吗?就学生个体而言,对教师的提问要有统一的理解吗?那位学生将自己的家人的生产进行了介绍并没有离开我本身的问题作答呀!由此可见,那位学生紧密地联系自己的父母生活,真实而客观地介绍了生产情况。这门课程的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明理、导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固我的评价没有达到激励的作用。我想,只有充分地实现课堂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才会使课堂教学焕发生机,才会不丢失每一位儿童的热情和求知欲望。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活动是一项动态生成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只有以正确的理念为导向,在精心设计教学预案的基础上,在准确把握课堂评价和动态生成之上,才能高效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