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合同范本>初中数学分钟试讲教案及反思范文(19篇)

初中数学分钟试讲教案及反思范文(19篇)

作者:LZ文人

教案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和掌握,也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下是一些优秀初中教案的分享,希望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启发。

北京市初中的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操作、观察、交流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策: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学生充分操作、观察、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认识平均数。

(一)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情境:三1班第一小组有9人,进行投篮比赛,每人投10次。

呈现成绩统计图,介绍条形统计图名称、横轴、纵轴。

生:说说从统计图中知道的信息。

北京市初中的数学试讲教案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北京市初中的数学试讲教案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一a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a表示正数时,是负数;当a表示0时,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a表示负数时,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10分钟试讲教案数学

本节课的内容是高中数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的第二小节《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用一课时完成。

现实生活中,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关系的应用随处可见,充分运用大量的现实背景材料,使学生直观感知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体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结构特征及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形成正确的表象;再通过操作确认,思辩论证,进一步理解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本质,进而归纳、概括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在合情推理的过程中,体会空间问题平面化的基本思想;在对抽象出的数学模型的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为此定理的灵活应用奠定基础。

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为判定平面与平面平行的位置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该定理应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经历将平面与平面平行的问题转化为两直线平行,线面平行的问题,即将立体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来解决,从而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因此,对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的探索,以及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3、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目标解析:教材淡化了对定理的证明,侧重于对几何体的直观感知,这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置学生的自主观察环节及动手体会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发现、猜想、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等定理形成与应用的全过程,才能使他们真正的逐步具备空间想象能力,以及体会等价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空间中的各种位置关系,所以他们还不具备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没有形成解决空间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但是,此前,学生已学习了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并且刚刚研究过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方法,所以,学生已经知道对于空间问题的研究可以转化成对平面问题的研究,因此,利用转化的思想,把面面平行转化为“线线平行”,“线面平行”,学生应该容易理解。只是学生还需要再次经历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现实的生活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成为培养他们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环节。

为了更加自然的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本节课开始通过多媒体呈现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两平面平行的图片,目的是使学生先对面面平行有一个视觉上的感知。然后,利用探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实物观察、猜想、操作确认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再在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模型——长方体中(动画演示),应用猜想的结论、伴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经过思辩论证,使学生在数学图形中印证定理。并学会利用数学语言解决问题。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信息。

本节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采用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

一、直观感知,引入课题。

播放大量图片,学生观察,创设情境。

二、动手实践,揭示定理。

(1)调整书的位置,使书与桌面平行;。

(2)通过动手操作,探究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条件;。

(3)猜想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三、建构模型,探究规律。

从水立方中抽象出几何模型;。

以长方体为载体进行论证,得出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1、体会并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意义。

2、能列表、描点、连线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通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分析,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图象的性质。

由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两支,给画图带来了复杂性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1、情境创设。

2、探索活动。

探索活动1反比例函数y?

由于反比例函数y?

要分几个层次来探求:

(2)方法与步骤——利用描点作图;

列表:取自变量x的哪些值?——x是不为零的任何实数,所以不能取x的值的为零,但仍可以以零为基准,左右均匀,对称地取值。

描点:依据什么(数据、方法)找点?

连线:怎样连线?——可在各个象限内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用两条光滑的曲线把所描的'点连接起来。

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自主探索活动:

2的图象的方式与步骤进行自主探索其图象;x。

222(2)可以通过探索函数y?与y??之间的关系,画出y??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2.如图,有a,,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北京市初中的数学试讲教案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下课十分钟》

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学生下课10分钟适合做的事情。

2、模拟小学生下课10分钟的活动,尝试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

活动准备:

已参观过小学下课的前期经验;幼儿自备书包,小学学习用品若干;书籍、棋类、玩具和时钟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引出话题。

1、讨论:小学生怎么知道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课与课之间可以休息几分钟?

2、观看时间:知道时钟的长针走2大格,就是10分钟。

二、下课10分钟该做什么。

1、在下课10分钟里,可以做哪些事情?

2、哪些事可做可不做?哪些事必须做好?“屈。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根据操作材料选择)。

3、教师按幼儿的讨论总结:

(1)必须做,如喝水、上厕所准备下一节课的'课本等。

(2)可选择做,如看图书、下棋、聊天、到操场上去转一圈等。

4、儿歌小结。

三、模拟小学生下课活动。

1、模拟下课,规定10分钟休息。

2、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安排活动。

3、按上课铃声准时回到座位上。

四、交流。

1、教师检查幼儿是否准备好课本和文具。

2、介绍自己在课间10分钟所做的事情,说说这样安排的理由。

总结:课间10分钟是很有限的,必须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和必要的休息,这样的10分钟才会过得有意义。

活动反思:

收获:课间十分钟活动是小学生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幼儿园的孩子对此却比较陌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有意设计了这一教学活动。在讨论交流的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孩子们的表现和表达也不错;模拟体验的环节;孩子们玩得项目和小学里真正的十分钟还是有区别的;原始教案的这个环节是让孩子记录;我觉得简单得记录不能让孩子很好的体验课间十分钟的合理安排;有的孩子想得很好;但是做又是一回事;所以我把这个环节稍稍改动下;让孩子边记录边体验;孩子们还是有收获的;在ppt中我结合发生在幼儿身上的实际问题;结合幼儿身边的事情会让让孩子更有理解和领悟。我也结合了以前的表现收获了以下几点。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4月27日,我到新昌参加“沃洲之春”教学观摩活动,上虞阳光学校的叶柱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课〈认识负数〉,现将课堂实录整理如下:

一、温度中的“负数”

师:老师搜集了我国三个城市某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大家想看看吗?(课件)。

杭州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生:3摄氏度生:39摄氏度。

师:到底是多少?问题出在观察的方式上。(师介绍温度计两边的刻度摄氏度和华氏)。

师:我们常用的是摄氏度。

师:我们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最低气温是多少?生:0摄氏度。

师:北京最低气温是多少?生:零下3摄氏度。

师:你是怎么看的?生:我发现它是在0以下,再数下3格就是零下3摄氏度。

师:北京与杭州的最低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生:杭州气温是零上3摄氏度,北京是零下3摄氏度。

(板书杭州南京北京的气温)。

师:你知道数学上是怎样区别零上3摄氏度与零下3摄氏度的吗?

(教学认读正3摄氏度负3摄氏度)。

师:你能用这样的数表示其他城市的气温吗?请你用自己的神态与姿势告诉我已经准备好了。

(课件展示某城市温度计学生举学具卡片表示)。

哈尔滨-14摄氏度漠河-30摄氏度。

海口30摄氏度。

这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同学的答案不同说:“可给我逮到了!”

师:+30摄氏度与30摄氏度哪个对?

生:这两个都对的。

师:把学具卡片放好,它只是我们的工具。

师:现在我们来做气象纪录员,看谁有快又准确。

(略)。

二、海拔中的“负数”

师:不同地区气温有差别,同一地区一天中的气温也有差别,想了解吗?

(课件欣赏吐鲁番盆地的奇特自然现象)。

师:吐鲁番气温变化是什么原因?是海拔。

(课件出示海拔高度示意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海拔低于海平面155米。

师:你能用今天所学的数表示出珠穆朗玛峰与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

(同桌商量着互相说。)。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

(师补充说明8844.43是最新的测量高度。)。

(练习:用正负数表示各地的海拔高度。)。

马耳代夫平均海拔比海平面高1米。

师:平均海拔比海平面高1米是什么意思?

师:海拔高于海平面10米有可能吗?

(练习:根据海拔高度判断各地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欧洲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洲,平均海拔高度300米。

马里亚那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2米。

师:你读了这句有什么感觉?

生:很高。生:很深。

师:我们把它们的单位去掉,观察这些数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生:分两类,有减号的与没减号的。

生:分3类,有减号的,有加号的,40是另一类。

师:你认为把它分在哪里合适?

师:像+3、40这样的数是“正数”;像-3、-400这样的数是“负数”。

(出示一条数轴,在中间添上0)。

师:如果这里是0,你能想到什么?

生:0的右边是负数,左边是正数。

生:0的左边是负数,0的右边是正数。

师:数学上规定0左侧的为负数,右侧的为正数。

(生读数轴上的数)。

师:读得完吗?红红的0该向哪边走呢?

师:0应该是分界线,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所有的正数大于0所有的负数小于0。

师:我们回顾一下,学到了什么?

(揭示课题:认识负数欣赏延伸《负数的历史》)。

四、生活中的“负数”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到过负数?

(工资单、电梯控制面板、)。

(解决问题1、连一连2、说一说3、填一填4、想一想)。

(课件出示有关刘翔比赛的资料:刘翔速度14.42秒赛场风速为-0.4米)。

师:你有疑问吗?

(师生表演来解释风速-0.4米)。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例如平行线判定主要内容是平行线判定公理及判定定理我做了尝试:引先导学生得出平行线判定公理然后让学生完成与判定公理相适应练习加予讲评学生在注意集中时接受了判定公理在练习中精神得到放松使已经产生疲劳通过练习得到消除为下面内容做好了准备再分析内错角在条件下满足判定公理得出判定定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并配合与之相适应练习最后小结学生在讲与练交替过程中显得精神饱满不仅能很快掌握知识要点还能正确地应用知识解题如此讲练结合能抓住教材重点把知识讲明讲透在此基础上加予练习就能避开听觉疲劳毛病又能当堂消化新课对新知识进一步巩固、理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会用正方形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一步加深对“特殊与一般的认识”

正方形的定义.。

双边合作如:在教学时可播放转换动画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的可视思维过程,从而掌握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方法.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1)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3)对角线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如果不是,应该加上什么条件?

(4)能说“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5)说“四个角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对吗?

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矩形纸片,按要求对折一下,裁出正方形纸片.。

问:所得的图形是矩形吗?它与一般的矩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是菱形吗?它与一般的菱形有什么不同?

所得的图形在小学里学习时称它为什么图形?它有什么特点?

由此得出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一)新课。

请同学们推断出正方形具有哪些性质?

(1)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1)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

(3)正方形的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上册《认识负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会正确读写正、负数;初步感知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的关系;知道负数都小于零,正数都大于零。

2、体验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会用正负数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出示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

师:这是沈阳大雪时的一幅照片。猜猜看,这时的气温可能是多少度?(指名口答)。

(评:以温度引入负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猜温度”既能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经验,自主探究。

1、认识温度计。

小结:温度计上有两种计量单位:一种是摄氏度,一种是华氏度。我国统一使用摄氏度。

师:[多媒体出示标有沈阳温度读数(零下20℃)的温度计]谁能读出图中沈阳的温度?说一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指名口答)。

2、教学例1。

(1)教学正、负数读写法。

谈话:同学们,咱们中国幅员辽阔,南方和北方在气温上有很大差异。当沈阳还是千里冰封的世界时,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又是多少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多媒体出示三幅温度计图:沈阳零下20℃;南京0℃;海口零上20℃)。

师:从这几幅图中,你能看出南京和海口的气温吗?你能说说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还能得到哪些重要的数学信息?(小组讨论、指名汇报交流。)。

师:沈阳和海口的气温一样吗?为什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学生记录后,展示、交流评价。)。

师:数学语言需要交流,交流就要符号统一。(展示并板书-20℃、+20℃)这是科学家规定的记录方法。

讲解:“-”是负号,“+”是正号,要写得小一点。-20℃读作负二十摄氏度;+20℃读作正二十摄氏度。+20℃也可以简单记作20℃。

(2)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标有吐鲁番盆地某一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温度计图:零下9℃、零上27℃)。

师: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把它们记录下来吗?[指名反馈,教师揭示。

(板书):-9℃、27℃]。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师:吐鲁番盆地的早晚温差非常大。人们常这样来形容:“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这与它的地理特征有很大关系。(出示例2: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2)教师讲解“海拔”的含义。

(3)你能用以上的方法表示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口答。板书:8844米、-155米)。

(4)练一练。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下面的海拔高度,说一说分别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黑海海拔高度是-28米。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海拔是-11034米。

(评:两道例题两个层次,例1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初步感知负数,并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例2教师则完全放手,让学生根据例1中温度的表示方法,类推出海拔的表示方法。教学方法一详一略,一扶一放。)。

三、抽象概括,沟通联系。

1、揭示概念。

师:像-20、-9、-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你还能说出几个负数吗?能说得完吗?

像+20、27、8844这样的数都是正数。你还能说出几个正数吗?能说得完吗?

揭示课题(板书)。

2、介绍负数产生的历史。

(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第九页“你知道吗?”)。

3、认识0与正、负数的关系。

师:你认为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结果)。

0与负数比、0与正数比,大小有什么关系?(指名回答)。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1、选择合适的温度连一连。(多媒体出示教科书练习一第四题)。

2、你知道这些温度吗?读一读。(教科书练习一第五题)。

3、你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这些温度吗?(多媒体出示地图,闪烁温度:石家庄﹣5℃、长春﹣10℃、杭州5℃、桂林10℃)。

(让学生在练习纸上完成后,比一比这几个城市温度的高低。)。

4、下面是小明的一则日记。

2007年7月18日晴。

今天天气很热,大约有10℃。好多爱美的女士为了避暑都打上了遮阳伞。

我跟着爸爸来到他上班的冷食加工厂,一进加工车间,感到凉飕飕的,估计温度大概有-15℃。爸爸打开冷柜,马上有一股寒气袭来,我猜冰柜里的温度大约有8、9℃吧。

回来的路上,碰到了同学,我们就聊开了。洪军说:前几天,他们全家到泰山旅游,爬上了海拔﹣1545米的山顶;晓玲说:他们全家去了连云港,听说连云港海的最低处是海拔34米呢!

……。

这则日记中有些数据不符合实际情况,你能找出来吗?你知道怎么改吗?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负数。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

六、拓展延伸。

让学生课外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搜集一些可以用负数表示的数量。

总评:

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本节课体现了如下特点:

简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主线。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负数,感受负数的实际意义;在引导学生创造的基础上,教学正、负数的表示方法;让学生联系生活感知正数和负数意义相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人感到简洁、明快。

贴切。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经验。老师注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素材,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数学活动。使得学生乐学、深思,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始,老师让学生猜测沈阳大雪时的温度;接着自然地将温度计引出,并让学生自主交流温度计的有关知识;……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陌生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使人感到真切、自然。

充实。数学重在思考。认识负数时,借助温度计和海拔,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猜一猜、说一说、议一议等数学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负数、理解负数,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经历了“感知——探索——建构——应用”的认知过程,有利于增强认识,落实目标。使人感到实在、高效。

和谐。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评价。老师注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例如:“你了解温度计吗?把你了解的情况和大家交流一下,好吗?”、“你能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吗?”、“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吗?”、“你有哪些收获,给大家分享,好吗?”……有利于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形成平等、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使人感到轻松、流畅。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2)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精选】

1.生活中的数,比“0”大的数叫做()数,比“0”小的数叫做()数。

2.如果用—3表示电梯下降3层,那么+5表示().

3.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2m记作—2m,那么比正常水位高1m记作()。

4请你用正负数记录小明家的收支情况。

8月4日爸爸工资收入1500元记作:()。

8月6日水、电、煤气支出200元记作:()。

8月12日电话费支出120元记作:()。

8月15日妈妈工资收入1400元记作:()。

5.工厂生产一批零件,要求零件的直径是40mm,现检验员检验其中的10件,检验结果如下:(单位:mm)(5分)39.74040.139.94040.339.840.240.139.9如果以40mm为标准,超过部分为正,不足的部分为负,则这10件零件的检验结果可分别记作::()。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据了解,对已经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大多数教师都归因已经在学科内容难、学生素质差、家庭教育环境不良等教师以外的因素。只有极少数教师认为是自己教得不好。而学生却认为,自己学习有困难,大约三分之一的原因在已经在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有人更是提出这样的观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些充分表明,老师在学生学习困难形成过程中是有一定责任的。所以作为老师,应该深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减少学生学习困难的产生。在数学教学中,反思是发现问题的源泉,是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促进认识升华的可靠途径。我国古代的先哲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国外的学者也对反思的重要性作过阐述。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可以说,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是肤浅的认识。反思可以使存在的问题得到整改,发现的问题及时探究,积累的经验升华为理论。反思还能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那么课后我们应该反思些什么呢?以下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在该节课学生需要理解的概念、掌握的方法、熟悉的技巧、领会的数学思想等,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必具条件。教师反思教学目标,实际就是要通过反思教学过程真正弄清楚学生到底有没有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理的前提和结论;会不会灵活运用定理解题,定理本身包含的思想方法、定理的适用范围如何、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是否已经掌握等。要知道这一切,首先我们必须留意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如果上课学生精力集中、反映积极、动作迅速、心情愉快等,则意味着学生态度热情、主动参与、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果上课学生无精打采、置若罔闻、拖拉疲塌、焦头烂额等则意味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很吃力,效果欠佳。其次检查学生做课堂练习的情况。若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正确完成规定的题目,则教学目标可以说基本达到;若多数同学迟迟动不了笔或只能做题目的某些步骤或即使做了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则说明学生对本节内容没有真正弄懂,知识技能没有过关。再次是批阅学生课后作业情况。如果学生做题思路清晰、推理有据、定理公式运用得当、计算准确、步骤有详有略,说明学生已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相反如果学生做题颠三倒四、乱套公式、乱用定理、计算错误不断等说明学生基础知识不过关、技能不过关。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找出问题所在,思考补救的措施。该补充的就一定要补充,该纠正的错误一定要纠正;该集体强调的一定要集体强调,该个别辅导的就要个别辅导。将当堂课内容补起来,以便进行下面的学习。

二、反思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措施手段及所借助的辅助工具。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已经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常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讲授式、启发式、发现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挂图、模型、实物、小黑板、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反思教学方法,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从他们学习中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从他们最无聊、最无味的地方入手,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很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已经在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已经在接受、最利已经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利已经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已经在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最佳教学形式。如果课题引入得太平淡,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给学生讲解数学家的成长历程、新奇的数学问题、身边的数学问题等;如果是定理公式的推导证明仅仅限已经在教材、学生不好理解,可以挖掘新意改变策略,以充实的内容、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形式满足同学们的求知欲,同时激发其科学知识的创造性;如果是例题习题的处理缺乏深度,学生不好掌握,可以层层深入、举一反三,在同学们掌握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尽量培养他们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初中数学试讲教案

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数学试讲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2)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

第93页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2){-4,2.5,-1.5,3.5};

一、课题。

27.3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2、如图,有a,,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初中数学整式加减试讲教案模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习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学法分析:。

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五、教学过程: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与反思

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地体验课堂所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二、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三、从课后学习情况的反思及作业情况的自我反思中加强反思能力的培养。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抽些时间回顾所学的内容,摸索知识之间的一些规律和自己在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在作业中也要认真反思,尤其是对批改之后的作业,要求学生仔细分析自己的对题和错题,写下自己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新思路和自己的创新。

四、帮助学生提高反思效果。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每次引导学生这样做的时候,给与其大量的鼓励、启示和评价,让学生体会到自己这样做的好处,使他们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并在后面的学习中获得成功。如:在平时,每次引导学生反思时,我都会大力表扬那些思考认真的同学,对一些同学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就引导大家都向他学习。我经常对学生说:只要是能在反思的情况下比以往有所进步,这就是最大的成功,那么这个学生就是一个勇士了,因为他已能战胜困难,获得胜利了。让孩子们感到自己在不断地反思后,能够不断地成功,能够经常地、认真地反思,那么学生就会在反思中真正领悟生活和学习的思想、方法,优化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1.优化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决定数学教学的方向、内容、方式与手段,同时也影响着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制定不同的目标,制定的目标要符合学生实际状况,并且要切实可行,保证能够促进所有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

2.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要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方法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发展的需求,甚至制约了教学的发展与教学效率的提高。数学教师要优化数学教学的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的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轶闻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加强直观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充分运用教具和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例如椭圆,双曲线的概念很抽象,我就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用一根绳子代表定长,再拿一支粉笔给他们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又让学生自己上讲台演示一遍。用两个图钉代表两个定点f1,f2,将拉链拉开一段,其中一边的端点固定地f1处,在另一边上截取一段af2f1f2,作为动点m到两定点f1和f2距离之差,而后把它固定在f2处,这是将粉笔置于m处,于是随着拉链的逐渐打开,粉笔就徐徐画出一条曲线,同理可画出另一支,再让学生自己来演示一遍。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真正理解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而且把课堂教学搞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以迎合学生的好动心理。学生在活动操作中既吸收又加工;既深化概念又形成能力。

开展竞赛,学习效果反馈,稳定学习兴趣。

中学生正是喜欢展示自我、荣誉感强的阶段,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如果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就可以强化其健康的学习动机,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就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作用。因此,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是调动学习热情的有效办法,它可以使学习的兴趣连续不断,使学生保持主动精神和主体地位。所以,我们应该在考试或测验后及时认真阅卷,作出较详细的阅卷记录,尽快地进行讲评,力争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课前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不甘落后的上进心。

深入挖掘数学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的确,数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商品打折问题:小赵去商店买练习本,回来后问同学:店主告诉我,如果多买一些就给我八折优惠。我就买了20本,结果便宜了1.60元,你猜原来每本价格是多少?最大经济效益问题:某商场销售一批品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问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时,商场平均每天盈利最多?......利用这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强调数学的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其次,充分利用我国古代数学辉煌灿烂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国是数学故乡,有着辉煌灿烂的数学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数学家,在中学教材中涉及中国数学史有20多处。例如初一对正、负数教学,可以提及我国古算术《九章算术》,在此书中最早提出正、负数概念及其相应运算法则;对于二次方程可以介绍《九章算术》秦九韶所创立的孙子定理,在国外五六百年后才由大数学家高斯发现同样的结论;至于应用最广泛的勾股定理,实际上是我们中国道人先发现,并由公元3世纪吴国人越爽最早证明的。在教学中,可以挖掘这些生动的素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独到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组织存在不足,缺乏独立性与归纳概括能力,大多数学生也只是看到什么就会想到什么。为了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提高,还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引导与指导作用,使学生的思维方法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激发,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被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活跃状态之中,会得到有效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具有思考性、深浅适度的各种问题,这样,每名学生的思维都被激活,在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下,对新学习的知识有所掌握。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还要对提问的内容和方法引起注意,提问不能局限于“是不是?”“好不好?”这些提问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出的问题过难,或者没有明确提问,学生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教师要多问,使学生对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类比等经常性的逻辑思维形式逐步掌握。比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读题要仔细,一边读一边想,题目内容要弄清,对题意可以进行复述,教师还可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题目中已知的条件有哪些?”“为解决所提问题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通过这一条件你总结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只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