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最新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年级教学反思(模板9篇)

最新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年级教学反思(模板9篇)

作者:紫衣梦 最新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 一年级教学反思(模板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汉语拼音这部分内容眼看就要结束,回顾这段时间的拼音教学,我觉得应该利用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将拼音教学设计到游戏、谜语等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中,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悦、积极的氛围。让孩子在充分表现时学会更多知识,在成功后得到及时的表扬,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收获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jqx和v相拼时,去掉两点的规则是一个学生最难牢固掌握的内容之一。为此,我准备好标有jq两个头饰,先由老师和一个学生进行示范,同时配上儿歌“小vv,真懂事,见了朋友jqx,脱去帽子敬个礼。”(师演jqx,生演v,配合较好。)然后请同桌之间相互换角色表演。让他们在活动中懂得尊重别人,而且愉悦的表演中掌握了jqx和v相拼的规则。

又如,我将字母做成卡片,在卡片背后盖上小红花,让学生用举手的方式争取读这个字母的机会,同时要求要读准、读响,如果他的表现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后,这张带小红花的卡就作为奖励送给他。用这样的方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纠正了字母读音(读的和听的),感受到收获的喜悦,而且培养学生学会去聆听和珍惜机会。

此外,还有很多的游戏,摘星星(苹果)、开火车、用儿歌猜音节或声、韵母、送拼音宝宝回家、配对子等等的游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生动活泼氛围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事物,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从而也在游戏中掌握了拼音,运用了拼音。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教材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本知识。应该说,每个人不管是成人,还是儿童,都有一些辨认前后的知识。学生在接触前后时,他们的生活经验已经为学习打下了基础,而学好本内容则能把他们原有的经验转化成较规范的数学知识。

教材内容是利用森林运动会的情境,让学生表述5个小动物赛跑的情境,说一说每两只小动物的前后关系。所以我制作了一个电脑课件辅助教学,把赛跑过程从赛跑前赛跑中赛跑后分别出示,这样活化了教材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孩子们通过多次描述小动物之间的前后关系,很快掌握了前后位置关系。

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节课中,学生在第一节的语文课上表现得非常的积极活跃,所以在这节课上,有的学生稍微显得有些松散,我想这肯能和自己的教学组织能力有很大关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听课老师给我提出了不少意见,对我的帮助很大,收益匪浅。练习指导不能太过细,否则学生的倚赖性会越来越强,而应该研究一下习题,重点指导,这样既完成了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上要多给学生说的时间,学生不会说时可以先引导,再慢慢让学生说,这样既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又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学知识的能力。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本周三,可慕小学开展了常规教研,我很荣幸的作为常态课展示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加入可慕小学这个大团队一学期了,我觉得我们的教研氛围非常浓厚,在王校长和华美老师的努力之下,我们开展了多样的教研形式,在教研过程中让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受益匪浅,经过多次的练习,周三早上我站在了课堂上为大家上了一堂课,在评课过程中虽然各位老师都给予了不错的评价,但是我需要努力的地方还是很多的。不管是课堂掌控能力,还是评价过渡语,我都还得下苦工才能取得进步。对此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诗歌,在诗歌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描写了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新的课程标准,倡导把课堂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呼唤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在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种种做法,尽量争取启发学生已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唤起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这节课上学生画的起风时的景象有:风儿把小朋友手中的风筝送上天;细细的雨丝被风吹得东歪歪、西斜斜。红旗飘扬;风车转动图……他们自己写的诗也让我欣喜。

如:尘土飞扬的时候,我知道风在赶路了;小草跳舞,花儿招手的时候,那是风在和他们拥抱……;他们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而且还会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风的喜爱之情,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上了这一课,我更深地感受到,课堂要充满活力,师生的创造是很重要的。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课文情节生动、感情真挚,易引起学生共鸣。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读课文边读边想”,因此,在制定本课教学目标时,也把这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10个汉字,正确朗读课文,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边读边想。通过品词读句,体会杨时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进一步体会到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特别强调课堂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度及价值观)的体现。因此,设计时在课堂各个环节中都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是刻意地去作生硬的指导,力争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如,从学生的预习出发,组织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又如在教学本课的重点教学环节,再读课文,感悟内容时,我布置了一个大问题“杨时真是一位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人,请小朋友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词或句可以看出?说说理由。”整个过程完全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去讨论、去争辩,去感悟,真正做到全体总动员,人人参与,个个有收获。课文感悟过程中,教师真正做一个课堂的引导者,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而努力为学习者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主动参与中生动活泼地发展。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及时进行课外拓展。我想如果最后能延伸到学生自己身上,联系实际,让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进行了一次实践活动,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我教《我读对联识汉字》时,通过对对联的认识、朗诵、对对子等,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的情感,让学生涵泳在对联的乐趣之中。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认识对联”识汉字中,我让学生自主识字,通过比一比、赛一赛、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汉字,然后我采用拍手诵读的方式增强读的韵味,从而趣知“对子”,将学生带入意境。

而后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从生活中所积累的对联以趣味对联。

第二个教学环节以“挑战”的方式出现,大大增强了课堂趣味,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点燃。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上看,气氛越来越热烈,学生兴趣盎然、思维迸发;第三个环节是欣赏师生的对联作品,对联之“趣”,让学生在轻松自在中带着美好的心情欣赏精彩的对联作品。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对联有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最后一个环节对“对对子”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当学生汇报时,课堂上时时爆出掌声、笑声。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比尾巴》是一首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儿歌。儿歌以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朗读这首儿歌,孩子们可能会陶醉在“比尾巴”的乐趣中,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作的灵感,想编儿歌的欲望,更有可能促发他们喜爱动物,愿意接近动物的美好情感。在设计中,我试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突出重点,学好生字。低年级的每一课识字教学都是重点。本课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力求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会7个生字。从认识一组拼音引出“尾、巴”,到揭题学“比”,认识参赛选手学“猴、松、鼠”,到建构儿歌随机学“短、把”,生字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大量的复现、说话、扩词、运用中巩固。比如让学生谈谈“哪些动物有尾巴”,在课堂中适时出现“比尾巴、比一比、比赛”等词,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落实会读会认的生字学习目标。

2、亲历读书,获得情趣。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以读为主,儿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本节课的重点还在于问句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如美读,有节奏的读,唱读,通过读不同风格的儿歌,从中能感受儿歌的语言美,音律美,建筑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但在本节课中,留给学生自主思考、动笔、拼拼读读的机会还是太少。比如说在读完生字后,让学生自己动笔划划比赛的小选手,叫一叫它们的名字,通过学生自己找找、划划、读读,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在教学第二小节时,公布比赛的结果,在试教的时候,让学生说说“猴子的尾巴怎么样?可以做什么?”(学习兔子、松鼠的方法同猴子)这样感觉学生说得较多,但很细碎。“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长和短比较容易理解,就让学生在朗读自己理解。而“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这句话就挺难理解的。于是就打算突破这个难点,简单的一读而过。在研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咦,松鼠的尾巴怎么好像一把伞呢?”后来,才发觉自己把问题倒过来问了。应该这样问更恰当些“我们一起来看看松鼠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先让学生说说松鼠的尾巴翘起来,可以挡风遮雨,还可以当作降落伞。说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也在教师的帮助下凝练语言,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构新的语言图式,提高语言的质量与品位。然后再和课文中的这句话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更加丰润了。

其实上课,就需要不断地思考,才能有提高。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第一学段教学要夯实字、词、句基础,培养阅读兴趣,为后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一年级语文下册组内研讨课《荷叶圆圆》教学反思。在《荷叶圆圆》一课中,我对字、词、句教学的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关照。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记忆、联系部首意义、做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饶有趣味地认识字形。字义教学则注重音形义相结合,通过字义比较、表演等方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从而激发识字兴趣,理解生字。

这样的预设依据课程学段目标和学生特点,是精心而周到的,也是科学而有效的。低年级句子教学,是在对课文句式默会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荷塘美景这一动人的情境巧妙地加以迁移,使得句式巩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更有情感,在赞美荷塘美景的情感表达中句式训练目标得以达成,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下册组内研讨课《荷叶圆圆》教学反思》。教学终了,教师还不忘让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中的小故事。此时,形式、内容、情感达成了一种默契,多么和谐的教学场景!

如果说,注重夯实语言基础是《荷叶圆圆》一课鲜明的特点,那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则是教师不遗余力希望达成的又一目标。蜻蜓、水珠、青蛙、小朋友自然引出,多么有情趣;教学中,让孩子们学着青蛙高声地唱一唱,当蜻蜓快活地飞一飞,做水珠舒服地躺一躺,既学习了课文语言,拓展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像,契合了儿童的天性,多么有意思;加之古诗的适当引入……教学就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交流中,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展开。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关注“生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悉心呵护”,更要敢于“大胆放行”。因此,识字教学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放手,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重难点加以教学。识字教学也可以略微增加难度,从关注生字的识记规律拓展到词语的识记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本教学设计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丰富语言的积累”,除了朗读、背诵课文以外,词语的积累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教学设计在对词语的积累上略嫌不足,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运用词语如“绿绿的”。“圆圆的”、“亮晶晶的”进行组词、扩词等练习,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促进语言的积累,那么本节课上语言文字的知识性学习将更为到位。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写得很美好很纯净,像世外桃源;诗不长,仅三节。虽很精粹,却容量大,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鉴于此,我便把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体会诗歌优美意境,品味文中优美词句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时数为一课时。在这堂课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学习投入,讨论认真,探究深入,整个课堂氛围活跃并且自主,在讨论的过程中还出现了几次小高潮。我认为这堂课的“亮点”有以下几处:

我用一个小练习入课:请同学们为一句不完整的诗歌补充词语。“自在飞花轻似,无边丝雨细如。”目的是通过推敲比较,让学生领略品味诗歌语言之趣、之美。

这个小练习引起了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大家细细揣度,都大胆说出自己的妙想。这样,导语在课堂上就成为了一座桥梁,把我将针对这首教学的重点“细品语言”和学生的实际感受连接起来。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明确,而且过渡自然。

诗的语言精炼、浓缩、字少意多,有极强的表现力。我们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的用词的研究、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所以我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地思考和体味。

我再次把一节不完整的诗歌展示给学生,这是《秋天》一诗的第一节,其中每一句话均被我抽掉了一个关键性的词语。把“动过手术”的单薄的诗歌和原诗相对比,把缺失的词语反复体会,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非常重要。

如果说第一节诗歌是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来品读诗歌的话,那么后面的环节则基本上都是由学生自主来完成。教师在第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已经引导学生逐渐明确了品读语言的一些方法,那么剩下的两节诗歌则可以交给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自主体味了。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全班交流的方式,学生们独立地完成了对下两节诗歌的品读,老师在一旁起到的只是友情援助,适时点拨的作用。

品味推敲诗歌的语言不但可以用于诗歌的赏析上,也可以运用于诗歌的写作当中。因此在“读诗”、“品诗”的环节之后,我又设置了一个“写诗”的环节。我第三次给学生展示了又一首不完整的诗歌。请大家在结合上下文营造的意境和自己的想象,细细推敲之后,把诗句填写完整。学生们通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最后完成的作品颇有让人眼前一亮之处。

我认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以至用,是使理论运用于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操练来熟练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老师可以马上从学生的练习中了解他们方法掌握的程度,及时予以调整和帮助。

品诗的方法诸多,但我认为一课一得,在一堂课上能够引导学生明确一种品诗写诗的方法,也是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些切实可行的帮助的。而且诗歌强调主观感受,品味语言的作用不是单一的,它也可以帮助读诗人逐渐养成体验美、发现美的习惯。诗歌教学,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所以我认为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个性皆能得到张扬。

陶行知说:“一篇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所以,我希望当学生学习了《秋天》这个“点”之后,应该能掌握一种赏析诗歌的方法,能主动地去阅读并能较深刻地理解现代诗歌。一节课的结束并不等于一个“。”,而应该是更多的“?”和“……”,它可以把我和我的学生们引向更广袤的语文天地!

一年级小象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九

通过对学习活动过程的反思来进行学习。反思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这学期担任高一物理教学。一学期下来,有一些感受,现总结如下。

这届高一年级是使用新的教材的第二屇学生,新课程改革已深入人心。但新课程的实施程度,新课程的实施效果都有待进一步加强。我认为在工作过程中,以下几方面我们应该要做好做足的: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机械能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本旨原来如此,养成能力,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物理要重在理解,只是教师讲解,而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知识,不可能真正想清其中的道理掌握它,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高一阶段首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钻研教材,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的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分析的时间与机会,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高一阶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材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阅读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而应潜心研读,边读边思考,挖掘提炼、对重要内容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以及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有关书籍和资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