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思想汇报>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大全7篇)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大全7篇)

作者:念青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大全7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一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声音产生的原因等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声音能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以及认识声音的传播离不开物体。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学生通过多个活动对声音这一熟悉的事物去进行一番理性的探索,从而构建起学生对声音的传播的认识,为今后的探究、学习奠定感性基础。

课后静下心来想想,有得有失。教学用语方面不够严谨,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用语方面应该比较注意语言的简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问题,但在过程之间衔接语言用得不理想。

其中在数据分析的时候,分析不到位。为什么出现这么多的数据,而其中又有些数据比较雷同呢?是因为误差的存在,导致这么多的不同,而误差又有很多种,比如线没有拉直,听筒的关系,或者有噪音,或者材料有损坏等等多种原因,有的数据出现的次数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传声效果比较好的缘故。

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是点评不到位,应该用多种形式的.语言多激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拓展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会尝试,巩固运用。教学时,通过师生协同活动,启发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规律,尝试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巩固和掌握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智力,激发探究科学的情趣。通过设置情景,表扬激励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学中乐、乐中学。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获得新知,并加以运用,巩固提高。

总之,本课时教学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观察,推理的学习方法,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综合的形式,步步深入,培养了学生实验分析能力,同时注重讲练结合,使学生逐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让学生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二

推荐“怎样上好科学课,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教材?模式,采用?用教材教?的方法,使教材变成帮助学生?搞科学?的材料,引导和帮助学生去研究活生生的自然,从而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对科学课教师提出的教学基本要求,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后的感悟。

反思本节课,我认为自己做到了:“做活动”而不是“讲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和经历实验活动,并通过活动,层层深入递进,使学生自始自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体现了“问题导向”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带着问题出教室,把科学学习渗透到学生的生活中。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三

《磁铁的磁性》一课,就是让学生亲自去观察研究生活中最熟悉的——磁铁,从中获取最多的发现。让学生学会比较、学会观察与探究,教师要组织学生合理有序地进行这一系列活动。磁铁是学生很熟悉的事物,从身边的事物展开研究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而且经常玩磁铁的学生对磁铁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知,用磁铁作为研究对象调动学生的以往经验研究起来也比较容易,易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尤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自己的想法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且给学生们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共同观察,探究的热情也就异常的高涨。学生在分组活动时,观察、探究的很仔细,提出了很多我都没有想到的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他们都会很兴奋的告诉我,让我参与到他们当中,在他们发现的问题中有很多缺少研究价值的,这时我也没有加以阻拦。而是引导他们发现其它有价值的'问题,充分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成功。

《磁铁的磁性》一课是以观察探究、小组合作方式为主线,组织学生观察探究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多种感观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方式观察探究磁铁的活动,并且在观察探究活动中能够发现日常生活中未能发现的秘密,努力做到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促使学生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使他们真的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再现科学发现的全过程。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四

《身体的结构》是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里的起始课。在教师教学用书上明确指出“在第一课中,要向学生介绍关于身体结构划分的不同方式——从身体的外形划分和根据身体各个部分功能不同划分。观察与体验活动构成了学生活动的主体形式。”本课重点是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以及认识人体的左右对称的特点。难点是观察身体内部器官。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让学生围绕观察和体验开展探究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借用课内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的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一下学过的昆虫的结构特点,明确昆虫的外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为人体结构的划分做知识上的准备。并且通过两次体验活动感受人体左右对称的好处——行动灵活、保持平衡,并感受人体外形的和谐美。接着通过“摸袋子,猜一猜”的活动让学生自然地转入到对“人体身体内部有什么”的探究,学生通过各种方法猜猜人体内有什么。最后又以“跳绳”这一活动让学生观察感受人体在运动的时候都有哪些部位参与了,即第三部分“身体的工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认识了气泡图,分析出人体结构的`第二种划分方式——根据功能的不同(工作的类型)进行划分。至此课堂目标基本完成,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这节课上的收获,进一步梳理本节课的重难点。

上这堂课之前得到了屠老师以及学校各位相关老师的指导,尤其是屠老师,对我们今年新转教科学的老师的成长十分重视,在细致听取我的想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的建议,在此甚表感谢。

课上完后,老师们就这堂课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听后令我受益匪浅。东湖小学资深科学老师李卫提出的几点,令我有拨云见日的感觉,到底是科学界的前辈,思考问题深入浅出,尤其是关于一个课内活动的设计——单脚走和双脚走比赛,李老师所说的为了更好的得出平衡的结论,让学生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一段时间比较,效果会更明显。我想,在教室这个狭小的范围内,这样的方案可能会更有效。关于身体的工作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气泡图的环节,李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人体的工作不仅仅是运动系统的工作,老师应该还提示一下包括消化(吃东西)、呼吸等内容的活动。细细想来,呼吸等其他系统的活动其实就是融合在整个运动的过程中,并不能单独分开来讲。

有几位老师提出“摸袋子”的环节用时太长或者显得有点不必要,虽然学生的兴趣被充分的调动起来,但是使得后面的教学显得有点紧张。我认为,时间是花得长了点,学生之前可能已经有了“看、听、摸、闻、尝”等前概念,但是在这样一个缺少实验的课堂中,这样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觉得在科学课堂中既能得到知识,又能获得快乐,所以,我认为删除是不必的,可以在时间上再缩短些。

屠老师在最后的交流中,对我的两个细节环节十分肯定,令我感到挺意外的,一是采访单手系红领巾的同学,让她谈谈自己在使不上劲时最想做的是什么,以体会双手配合使行动更灵活。二是课堂上提到班里的残疾孩子,只是表扬经常帮助她的同学,并没有指明是哪一位,屠老师的说法是保护了孩子自尊心。其实,在我的教学中一直比较注重语言的善良和行动的善良,尽量不去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经屠老师这么一肯定,我就更加确信这样的教学是快乐而有效的。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对于热气球上升的探索,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借助多媒体来展现热气球升空的过程,创设主动探究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失为好的方法。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能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实验进行热空气上升原理的探究,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学生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先发问,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

在学生独立探索后,教师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思考,并把思考的结果充分表达出来。通过讨论,学生的探索结果得到了交流和相互的启发提高。

学生的探索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具体的探索过程中,当学生的观察兴趣发生变化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及时给与学生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和观察工具进行观察。避免有的小组因追求面面俱到而造成的观察不深入;防止了观察目的不明确,活动没有实效。要让学生确实认识到,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重量减轻、会上升的性质。

特别是在仿制热气球的过程中,注意塑料袋和蜡烛的距离,当塑料袋鼓起来后再放手,要注意防火,以免发生意外。

改进之处:课前要让学生充分搜集有关热气球的知识,再者教师课前要做充分的实验准备,以应对课堂发生的各种情况。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六

冬天,穿上棉衣、盖上棉被就会感觉暖和,孩子们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可是穿棉衣、盖棉被为什么会暖和,其中的秘密又是什么呢?却很少有孩子关注。所以我就从这个问题作导入,引出学生的思考,结果全班学生几乎一致认为是“棉衣、棉被会生热”,当时我想引导学生是否有其他的思考,想引出矛盾,顺利地进入下一个环节,看到这种情景,我改变了教案中的设计,“棉衣棉被是否会生热?大家的看法对不对呢?老师我不发表自己的评论,还是大家自己用实验来说话吧!”这样进入实验探究环节,我还适时的提示学生:做实验之前想一想,我们要验证什么?怎样去验证?验证结果说明什么?大家一定考虑好。完成实验后,每一个小组将自己的结果汇报给同学们,结果出现两组数据,一种是手套将温度计包起来,不同的时间温度计读出的温度不一样,还有一组是温度计读数一样。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学生会通过温度计读数是不变的,也就是说通过实验说明,棉衣、棉被只是保暖,不能生热,矛盾产生是我没有预计到的,这时我灵机一动,提问学生“这两种说法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学生分成两派各持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我提议两种说法各派一名代表上前来把刚才的实验再做一遍,大家注意观察问题出在哪里。在两位学生实验的时候,大家屏住呼吸,仔细观察,待两位学生完成实验后,学生们迫不及待的举起手来,回答其中一位学生温度计的拿法不正确,不能用手抓住温度计的水银柱,那样测出的.温度不准确。既然这样我又让学生用正确的测温度的方法来测温度,最后通过事实验证棉衣、棉被不生热,只能保温。学生运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对自己的猜测进行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调动了每一个学生参与的兴趣。

俗话说:智慧出在人的手指尖上,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验证,这样获得的知识将终身难忘,这样的课也使我体会到了与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愉悦!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反思篇七

本课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就是从前概念不断地向科学概念转变的过程。在这节课中由于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两个脚手架的搭建,顺利的帮助学生建构了“闭合回路”的概念。

首先,在什么都不讲的情况下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学生自己修正原有概念的错误,效果更好。由于之前做过前测,学生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尝试点亮小电珠。虽然在尝试点亮小电珠的过程中多花些时间,但他们经历了自我修正的过程,对电路有了比以往更深刻的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其次,通过认识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理解闭合回路概念。学生已经知道怎么连接,但对于为什么要连接小电珠的侧面和底部是不清楚的,因此学生常常纠结于此,这也是学生最常出现的错误的连接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分析电池、导线、小电珠的作用,特别是通过观察小电珠的解剖图来认识小电珠的结构。通过观察分析这些元件的作用,学生茅塞顿开:只有连接在底部连接点和侧面金属螺旋上,电池的电流才能形成一条通路,小电珠才能亮啊!明白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电路就形成了科学的认识,以后不管是连接串联并联电路、连接小电动机、连接电磁铁都一通百通了。

在点亮小电珠的活动中,电流在整个回路中的流动是不可见的,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太容易理解。课上,学生通过把连接的示意图画下来,在分析的时候还出示了小电珠和电池的结构图,通过这些直观的图片,学生会比较容易就理解了电流的流动过程。学生明白了点亮小电珠的原理后,我设计了让学生提出还需要改进哪些方面的问题,希望学生能够把一个完整的回路完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绘制连接图,既能检验了学生前面学习的知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课让学生用手连接导线线头他们还有顾虑,可以拓展合适的创新教具帮助完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