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最新也是读后感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大全5篇)

最新也是读后感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大全5篇)

作者:笔尘 最新也是读后感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大全5篇)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也是读后感篇一

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读后感

读罢此条,俩个词语跃然在我的脑海:兴趣和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称之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呆板的、凝固的,而是应该变通的、灵活的。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调动了他们活的`思维,知识也就运转了起来。越是有兴趣越是想学,日积月累,不断的充实。孩子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起来就会越来越容易,思考的动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他就会不断地思考,激发他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样就形成一个知识长进的链挑,兴趣――知识,知识――思考,思考――兴趣-----用知识去学习知识、用知识去思考知识、用知识去收获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有了力量,学生的学习也就步步前进。

当然,作为一名教师,应当首先考虑怎样激发孩子们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怎样调动孩子们的思维,这还要在研究了第五条后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我班刘俊林是我任教以来遇到的最让我头疼的一个孩子,这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过!课后作业不写,课堂作业不写,连最起码的上课都不听,就是玩,自己倒腾着造作。最近可变了,不但课堂课后作业交了,而且书写也认真多了。()以前他的字,在我看来是外星来客的作品,而如今一板一眼的正楷。是什么原因让他有了如此大的改变呢?我觉得就是兴趣。我发现他对动手比较感兴趣,就此我把他调到陶泥兴趣小组,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创造思维,作品如出一辙,脸上也有了甜蜜的微笑,我也看到了他的可爱。

兴趣让他真正的动了起来,也成了他获取知识的动力!

也是读后感篇二

我读的书是《成长也是一种修炼》一.《发萌童心》,二.《普世的爱心》,三.《赤城的敬心与孝心》,四.《持久的恒心》,五.《坐看云起的欢心》。

我喜欢《两只蝴蝶》那篇课文,让我知道什么东西也对比不了人的善良的心。故事:从前有两只蝴蝶,一只黄的,一只白的,黄的说我的衣服好看,金黄金黄的,白蝴蝶听了可不乐意了,便说“我拿白花花的衣服才好看,黄蝴蝶听了也不乐意,蒲公英阿姨边说“你们不要吵了,去找花奶奶吧!”白蝴蝶和黄蝴蝶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老奶奶,迷路了,黄蝴蝶看见心想,如果比白蝴蝶,我说句好话,那花奶奶一定会说我的衣服才是最好看的,想想黄蝴蝶就飞走了,白蝴蝶看了就想,算了,比不比衣服的事还是不比了吧?我去帮助这个老奶奶,再过去也不迟,白蝴蝶便去帮那位老奶奶,把那位老奶奶送回家后,白蝴蝶匆匆忙忙的跑到了花奶奶家,黄蝴蝶当时还在那里睡觉呢,白蝴蝶,敲了敲门说花奶奶,您在家吗?花奶奶听见后点开门,王虎迪看见开门了,瞬间醒了过来就说花奶奶,您看我这身衣服多好看,不像白蝴蝶那件那件衣服多难看呐,奶奶说你们俩的衣服都好看,不过黄蝴蝶呀,不是衣服衣服的事儿,你呀,不乐于助人,还想着衣服呢,刚刚那个老奶奶可是我,所以啊,你要像白蝴蝶一样做好事。

也是读后感篇三

“面对行凶歹徒,是选择大义凛然,挺身而出,还是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悄悄溜走”。

也许,一些人认为,这样明明是很好的表现,为什么还要修改呢?是因为:

如果面对行凶歹徒时,一些人是要挺身而出,例如警务人员。但是我们可不可以也去闯呢?不可以,无效的行动只会给你带来损失,甚至你也有可能要牺牲或被绑架。这是你要用有效又对你大为好处的办法了,例如拨打110之类的电话。而且我们不能溜走是对的,但是也不要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也是对的。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以这种心态溜走。

所以,在遇到危险或看见谁遇险时,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并且要小心行事,以防上当受骗。

也是读后感篇四

原来一直认为有知识就是知道,就是会回答问题,尤其突出的是小初中,教师追求的是小孩能够大声的回答问题,能够及时根据教师的设问,回答出教师设定的答案。就如文中说的:教师总是用这种观点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才能――谁善于把知识记住并且按老师的要求立即把他们“亮出来”,谁就算是有知识的和有才能的。结果是,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就变成了累赘、讨厌、希望尽量逃避的事情。

“知识”和“知道”两个概念是有本质的区别的。知道就是我们所说的会运用知识;而知识呢?它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因素并且只有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知识。就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自以为讲解透彻了,教学重点突出了,学生就掌握了,就会运用知识了。但是学生在当堂检测练习时,或者做试卷的时候,却发现总会错误百出,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学生抱怨说“自己上课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加深时,才能存在。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一条规律: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劲。

所以从这个道理中得出: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不把知识的积累当做为了储存,要使知识流通起来,经常作用于脑力劳动,把知识当成一种手段,用知识获取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是初级目标,而学生学习的真正目标应该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灵活运用,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自己去发现,思考、分析、归纳从而获得新知识,使所学知识得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和发展,得以不断创新,推陈出新。

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

书中提到,知识最重要的成分就是语言,所以要让语言成为学生用来掌握知识的工具,把语言变成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这就启示我们,真正的脑力劳动不应该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要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就是一种创造,它促使我们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正如:一只蝴蝶停落在菊花上,在晒太阳取暖……,孩子们不是在重复老师的话,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语言,思想活跃、丰富起来了。相反,如果只去熟背别人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慢慢地,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也是读后感篇五

早闻朱安这个名字,只是知道她是鲁迅的原配夫人,相貌一般,身材矮小,是鲁迅的母亲鲁老太太安排的婚事,鲁迅极不喜欢她。当时我只是觉得朱安配不上鲁迅,一个封建旧时代的女性,奇丑无比,无才无德,但是,今天听完这部书籍后,我才发现那是自己的片面之词。

朱安原本也是家里特别受宠的女儿,当时的社会女孩子20左右就已经结婚生子了,朱安只是因为父母想让她找一个好人家而耽搁了,最后在朱安26岁时因为两家的关系而嫁给鲁迅。为此她也进行了漫长的等待,等了鲁迅八年才办理婚事。我想如果当时朱安没有嫁给鲁迅,而是嫁给与她门当户对的人家时,她的人生也不会如此凄苦悲凉。

其实朱安也并不是如此的目不识丁,她只是封建社会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当她得知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后,并且有了属于他们的孩子,她曾说:“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终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短短几句话,可以看出其文采过人。

就在鲁迅去世后,她的生活日渐困顿,但也替鲁迅守护着最后的尊严,当有记者去采访她时,她用绍兴话告诉来访者,“先生的遗物我宁死也不愿变卖,也不愿去移动它,我尽自己的心。”到晚年,当有人资助她时,她都拒绝了,她用自己的行动为鲁迅留下了一丝丝尊严。我觉得这样的女性是伟大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了解朱安。朱安,她是这个战乱年代的苦命人,是封建文化下的边缘人,是旧式婚姻里的寂寞人,她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