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 论语结合教育读后感(优秀5篇)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 论语结合教育读后感(优秀5篇)

作者:MJ笔神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 论语结合教育读后感(优秀5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篇一

看完论语,你知道怎么写好一篇论语读后感吗?论语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蝎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结合教育读后感8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心灵之道。这章讲的是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遗憾后悔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事情,人生难免会有缺憾,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乏味的是没有挑战性的是无法激励人前进的,而只有有缺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才是完整的。即使命运不发芽,不惋惜千百次的播种,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不遗憾千百次的凋零,因为没有比脚再长的道路,没有比人在高的山峰。

当一个人失败后,延其绳索找其导火的源头,后悔自己的一步之遥,后悔自己的擦肩而过,后悔自己的力求完美的事情如今有了遗憾。后悔无济于事,天下没有买后悔药的。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就如同也许在这回的高考中你因为一分之差没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但并不意味着人生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相反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要只是沉积在后悔后悔,后悔自己哪怕如果能再多对一道选择题呢,也许自己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现在抱着后悔去看待以后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既然已经有缺憾,那就让自己的努力去填补那个缺憾,不要让缺憾的漏洞越来越大,直到无法补救。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所谓“三省吾身”于丹说:“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提倡的真正的勇敢。”不错,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人做错事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错了之后却不知悔过,还是一味的用一些理由与借口来推托,这是懦弱的表现。要做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地勇者,才能化去生命中的遗憾,勇者即表现为面对错误勇于承认的勇气,体现出的是理性制约下内心的自信与镇定。

我喜欢于丹在文中的一句话:“小人之骄,骄傲的是他外在的气,而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不错,鲁迅曾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种脊梁背后的风骨之气,那种形于天的风然之骨。所谓:“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所谓:“富莫富于常知足;贵莫贵于不求人;贫莫贫于无才能;贱莫贱于无骨气。”傲骨不可侮,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的为君子。我记得一位学者是这么说的:“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近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澹泊,遗个清白在乾坤。”风骨也许是为中国人所骄傲的资本吧。

其实这章主要讲人生多有不顺,要如何去弥补不顺,自信心,勇敢的勇气,风骨的气节。也许站在不同的角度,结果也有所不同。

《论语》是凝聚我们中国人智慧的一本书。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就给我买了一本孔子的论著—《论语》,并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论语》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它可以教给我们很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听后迫不及待的翻开《论语》,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说:做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必须做到随时随地都在学习中,内心充满着掌握真理的愉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知。”这句话是令我感悟最深,受益最多的。它的意思是说: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用别人的短处来反省自己的不足,并且改正。让我明白了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是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别人的缺点呢,就用来当一面“镜子”,看一看自己身上有没有这些缺点,有,就要把它及时改正。没有,就用来告诫自己,以后不要犯这些错误。这句话一直伴着我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时无刻的给我警示,指引我如何去做。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论语》应当是阶梯中非常重要的一级,学习《论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好多做人的道理。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每每读到《论语》中的这句话,总会生发些许感慨。是啊,在这浮躁的时代,人们总是知易行难。临睡前脑海中的激情澎湃,在第二天却连早起都做不到。人在做事前说得慷慨激昂,似乎一切艰难险阻都无所畏惧,却在实施时,由于自己的懒惰和好逸恶劳使计划往往以失败告终,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目标,还使别人对自己的信誉产生怀疑。

闻一多先生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他似乎并没有“说”,但他却刻苦研学,不屈不挠,实现真理,不顾一切,做出了辉煌的成就。回顾往昔,又有哪一位伟人不是像闻一多先生一样做了再说,做了不说呢?大禹治水,我们歌颂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却不知他三次在家门前驻足的叹息与泪水。绝世智者卧龙诸葛为兴复汉室,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而死,只为报三顾茅庐之恩和践行对先帝刘备的许诺。周恩来总理从小立下宏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的努力和不断奋斗,使他没有辜负这句话,他所创建的丰功伟业,使中国人民敬仰,也赢得了世界人民尊敬。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表明的不仅仅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亦是对社会和国家的信誉的保障。为人民服务不仅仅是社会的口号,如今医疗保障,城乡建设,脱贫攻坚战略等民生政策的实施和不断改善,是社会对其承诺的践行。国家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不断发展进步,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多边贸易,对外开放,现代丝绸之路亦是国与国之间的承诺。

吾辈若欲成芳华,必须无问东西,走遍风雨兼程。与其对别人侃侃而谈自身星辰,不如用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势斩破眼前的黑色长空,用自身不懈的努力和拼搏,使心中的梦在汗水的浇灌下熠熠生辉。只有无问东西砥砺前行,梦想之花才会灿然开放。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篇二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建了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现代社会影响至今。他的思想体系体现在《论语》中,这是一本记录了他与弟子们言行的书籍,被誉为儒家经典之一。通过仔细研读《论语》,我们可以吸取其精髓,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的生活和工作。

第二段:修身篇

《论语》中提到:“学者不必皆如胡底(一位名士),但必须有始有终。”这是在告诉我们,学习的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有坚定的忍耐力和毅力。同时也不要渴望过分的自由,因为人的欲望如果得不到控制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所以我们必须自律,保持冷静,稳健地前进。只有养成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第三段:处事篇

在《论语》中的一则故事,孔子回答弟子的提问:“有人急于求知,怎么办?”孔子回答说:“拓跋侯(一位国君)有八十马,我跨马的时候,如何能够注意到马的其他七十九个?”这是在告诫我们,不能够因为瞎忙或过度冲动而迷失自己。好的处事方式需要我们平静、从容,注重技巧和策略。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一定需要清晰的思路和分析、理性、高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四段:治国篇

孔子曾经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言下之意是,一个国家的治理需要利用道德去牵引,保持公正,又需要集中统一的力量去实现,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一个国家的治理处置与我们自身的道德标准紧密相罗,涉及到个人道德准则、法律规定、历史环境等方面内容。从治国片来讲,我们借鉴《论语》精神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第五段:结论

《论语》蕴含着孔子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作为一本经典,它并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做什么,而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借鉴的思想,让我们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因此,从修身篇、处事篇,到治国篇,我们可以发现《论语》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培养好的生活方式,应当如何面对人生的挑战,应当如何治理一个好国家。其价值和意义不仅仅是在古代,它更是思想的长河之中推动着我们前进的光辉经典。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篇三

作为中国古代典籍之一的《论语》是众多读者所追捧的佳作。《论语》的每句话都简明易懂,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道德准则。结合自己阅读《论语》的心得和体会,本文将分享五个方面的感悟和领悟。

第二段:重视家庭教育

《论语》中“孝”的重要性被反复强调,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就为我们指明了行为准则。无论是当下社会还是什么时代,重视家庭教育,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应该是每个人应该坚守的底线。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承。

第三段:待人处事

在《论语》中,“仁”这个概念被提到了很多次。孔子认为,仁慈待人,宽容大度,是修养心灵的必经之路。而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也应该懂得如何待人处事,要学会尊重和理解别人。我们必须要具有一颗宽容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更加充满阳光和色彩。

第四段:尊重知识

在《论语》中,孔子一再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明只有在学习的同时,我们才能够从中受益。因此在社会中,我们要学会尊重知识和理念,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让自己在职场、生活中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第五段:坚守信仰

《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信”,他认为做人要诚实、守信。相信到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纷杂的时代,信息传播随处可见。如何在这大潮汐汇的海洋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来指导我们的价值观和人生信念,也是我们所要思考的重点。

第六段:结论

综上,从家庭教育、待人处事、尊重知识、坚守信仰等方面结合《论语》的思想与观点,我们能够发现,孔子的思想是充满智慧的,不仅对古代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也有承托和引领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反思孔子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实践我们的人生价值。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篇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在众多学者和读者中备受赞誉和推崇。作为一本哲学经典,它所包含的智慧和道理不仅为古代学者们所尊重,同时对今天的人们也有很高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围绕论语这一经典之书,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深入探讨其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意义。

第二段:学习至诚篇

这篇论语告诉我们:一个人最重要的品德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一个人做人的最基本的准则。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地去做,做到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同时,诚实守信也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只有用真心对待别人,才能建立起稳固和谐的社会关系。在我的人生中,我始终坚持做人守信的原则,相信只有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获得周围人的尊重和信任。

第三段:学习为政篇

为政者的责任是为国家和人民谋福利。这篇论语中表达的主题是:治理国家的目的不仅是保住领袖自己的权力,还要为了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创造更多的福利。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领导层尤为重要,因为领导人的职责不仅是维护自己的权利,也是为了帮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中,我也会尽力为周围的人和社区尽自己的一份力,为了人民的福利一并推动社会的和谐。

第四段:学习兄弟篇

这篇经章表达了友爱、团结的重要性。一个人无论成功与否,都需要身边的亲朋好友的陪伴和支持,这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学习这篇经章的同时,我也了解到,作为一个身处当下的年轻人,我们更应该多去关心身边的人,与他们保持联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积极向前,团结互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发挥自身的作用。

第五段:学习论语的深远意义

论语所包含的哲学智慧超出了时代和文化的范畴,是智者们留给我们的家庭宝藏,也是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中强调了“以理施事”、“重於泰山”,是一针强心剂,教导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镇定,冷静应对。当我们思考这些智慧的时候,会有一股沁骨的力量贯穿全身,使我们更加坚定人生信仰,以此促进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

结合论语章对仁的理解篇五

论语这本书的语言简洁,篇幅短蝎悍还特别注意用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论语结合教育读后感600字”,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这句话出自《论语》,是我最喜欢的名言之一。每当读起这些古典名着时,都不禁会赞叹起瑰丽的中国文化,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灿烂的瑰宝已经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意思是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好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这句话教导我们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虚心求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遇见不懂的要及时请教别人,努力与别人看齐。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这种精神,那么你,你还是原来的你,不会有任何前进的步伐,生活也就不会有动力,而动力决定着你的成败!

因此,我们应该有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论语里的古文,里面有教人们做人的道理.比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着,鲜矣;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有子说:"他(她)做人孝顺父母,尊重兄弟,而喜欢冒犯长辈的人是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而喜欢作乱的人是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定做人的道理.孝顺父母,尊重兄弟,它是仁的根本."而我却没有做到孝顺父母.

父母们总是叫我去收拾碗,我都拒绝了,他(她)们叫我去买东西,我也拒绝了.只要是父母们叫我去干的事情,我都没有完成.

有一次,母亲叫我去买面包,我没答应,这次她生气了:"只会吃,不会做,真是一个窝囊废."说完,还打了我.母亲从不打我,从不骂我,从不生我的气,这次她是真的发怒了.我伤心极了,躲到被子里去哭.

从这学期学了论语后,我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只要父母吩咐我去做任何事情,我都要全力以赴.

学了论语对人是非常有用的!会让人体会到:父母的辛苦,父母的用意,父母的伟大!虽然父亲有时候让我干的活比较重,但是他们是为了让我体会到劳动的收获!虽然我犯错时被他们批评了,但是我不怨恨他们,因为我知道:他们表面是在批评,但暗中却是在教育着我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一种爱,这种爱是别人感受不到的爱!

《论语》,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新的学期,我们学习了它其中的十二章,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当我再次读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想起了以前写作业时的场景:放假了,老师总会留一些作业,一开始还认真的在写,过了十几分钟,我就摸摸这儿,摸摸那儿,当我拿起课外书要看时,还在心里对自己说:就看十分钟。可是十分钟过去了,我仍然还想看,我心想:再看十分钟吧!反正作业也不多,我半天就能写完。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半个小时过去了,我还是没放下手中的书。直到书的最后一页被我翻过,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抬头看看墙上的钟表,才发觉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我才埋头奋笔疾书,但作业还是没有在一天之内写完。第二天上午,我又坐到书桌前,下定决心要在上午之前把作业写完,可是我写着写着又想起昨天晚上吃饭时看的电影,里面的搞笑情节让我不禁笑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才认真地埋头写作业,当我写完作业时,已经是晚上了,本来今天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的,可是因为我写作业时的不专心,这个计划才“泡汤”的。就这样,周末过去了。当我学了《论语》中的这句话时,恍然大悟:时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我们“浪费”掉的时间,永远也不会回来的。想想我看课外书,想电影里的情节时,那些时间用来写作业该多好啊!这样的情况每天都会有,都是因为我不知道时间的宝贵,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时间就是在这不知不觉间流逝。

《论语》,这部书中的一则就可以给我们这么大的启示,别说整部《论语》了!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读《论语》的好处是多么大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让我们一起珍惜时间吧!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论语》是经典作品,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我细细品读了这本书,感受经典的魅力。

读着,读着,我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见到了慈眉善目、聪慧睿智的孔子,并且幸运地成为他三干弟子之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那是孔子教导我们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都要实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勤学善问,多多发现他人的长处;"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那是孔子教导我们要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换位思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论语》里记载了孔子的许多弟子向他问孝的事情。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种.种言论可见孔子对于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孝是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东汉孔融四岁让梨,黄香九岁替父温席,晋代王祥“卧冰求鲤“,古人的孝感天动地,今人的孝同样为人称道。电视里播放过的“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老师,不仅上课风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顺母亲。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家住县城的陈老师,每周都会将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摩托车30公里,带着母亲去上班,风雨无阻。从陈老师的身上,我们更深地读懂了孝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