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演讲稿>2023年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笔记(优质5篇)

2023年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笔记(优质5篇)

作者:书香墨 2023年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 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读书笔记(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篇一

这是一部小说,一部优美的小说,一部描述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令人落泪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这个民族的故事。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这部小说分为四个章节,也就是四个时间:清晨,正午,黄昏,半个月亮。酋长女人和她的孙子安草儿作为这个民族仅剩的留在山上的人,在一天里,白天到晚上,酋长女人开始回忆她的一生,从出生开始,到现在,家乡仅剩两个人了。在文章的最后一章讲到了一天的故事说完后,酋长女人和安草儿准备睡觉时,木库莲带着几只驯鹿回来了,那几只驯鹿就像那皎白的月亮,仿佛带来了美好的消息和希望。

小说语言精妙,人物众多,但性格迥异。作者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他们有大爱、有大痛;他们爱着这个民族里的其他人,也努力去保护使这个弱小的民族不要消失;有在神灵面前的虔诚,有在族人面前的关爱和不虚伪,也有在命运前的殊死抗争。经过岁月的瘢痕,由一个婴儿长成了最后一个酋长女人,年届九旬,这里面爱与恨的故事,有着独特民风的生死传奇,显示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岁月过往,给记忆留下了瘢痕,改变了人物,改变了生活,唯独不变的是这个民族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留下的只是岁月的累累瘢痕。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篇二

这是一本充满感情的书,然而因为之前读过《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关于生存的理性的书,因此在许多故事中间看到了情与理的碰撞之处,很有意思。

第一个触动的地方是鹿群发生瘟疫,瘟疫是群居的大敌,也是群居的必经之路,鄂温克人从山上下来,必然还会面对许多其他细菌的挑战。免疫力是族群与族群之间的guardband.

读完全书,鹿群的一个特点很引人注意,就是它们是自己寻找食物的。驯鹿是否驯化的动物,这一点还未必。从人和鹿之间的关系看,人群的栖息地是跟着鹿走的,要跟着它们去那些有蘑菇和新鲜苔藓的地方去。而不是靠饲养。感觉在这里,人和鹿之间更多的是共生关系。这也就决定了,人们过着的是狩猎采集生活,而不是放牧或者农耕生活。鹿群为何没有被驯化,也和相关的植物驯化有关,一是鹿群喜欢吃的食物难以种植,二是鄂温克人没有找到适合种植的山地作物。

他们一起生活的族群,基本上都是二十来个人,多了就分一个乌力楞出去。人口繁衍的很慢。不断迁徙的过程中,意外很容易发生。狩猎采集的生活对于个人的灵活性,力量体力都有相当的要求,而且一块地区能够养活的人有限。因此族群的发展受限。

而没有文字,也造成技术积累的难以为继。普通的生活技巧很容易代代相传,然而一些特殊的技能,比方说路线,气象预测等等难以传承和交流,很容易随着熟练技术人的消逝而消失。

还有文化的发展,岩画,工艺品(鹿角项链)等等,都是随意和带有强烈的个人特点的。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

然而反过来想想,历史上勇猛的游牧民族,很多都是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出来,东胡,鲜卑,蒙古,契丹,女真…都是从大兴安岭走出,在这里成长,进而逐鹿中原,成就英雄伟业。

因此一旦有了某种契机,狩猎采集族群很可能走出大山,成长为叱咤风云的大部落。

以上的技术分析都不是本文的重点。额尔古纳河右岸给我们展现的生活画卷,正像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蜿蜒而去,天光云影,gonewiththewind,爱与恨交织其间,那是最真实的幸福。

相比于山外,这里的人们价值观更为多元化,他们对于人的不同和个性给予了最大的宽容。他们生活在和大地最亲密的地方,因此能够感受到生物之灵,因为彼此是平等的。这样的感受给伊莲娜的画以强烈的生命力,然而价值观的冲突却让这位天才的画家痛苦而去。

然而时代大潮滚滚而来,鄂温克人也只能选择去楼房居住,生活方式的同化也就渐渐消灭了文化的多样性。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篇三

这是一部民族文化的纪录史,描述了一个古老神秘的游猎民族。
鄂温克人是大自然的儿女。他们受馈于自然,以野兽为食,古树为具,驯鹿为车;又回赠予自然,尊敬大兴安岭的一草一木。他们住在希楞柱里可以望见星空,伴着星星入眠,混有阳光与月光的火种延续这一个个灵动的生命。饮泉露,祭天神,野蛮中流露出生活的灵性;升篝火,跳神舞,粗狂下展现了善良的本性。
眼前是一条金色的河流,远处的山头紧紧抓住那即将沉落的残阳,柔和的日光洒落在老人松垮祥静的脸庞上,身旁有几头白鹿正低头啜饮。她——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平静地迎接死亡的到来,正如她坦然接受风沙掩埋了这个民族,而不得不加速消亡的事实。
先进必然取代落后,这是一场无休止的生存角逐,而人类应该尊重这世间万物。我想,人与自然是可以和谐共存的。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篇四

19年的7月,我跟随老师来到了额尔古纳市,那时候一路从海拉尔到额尔古纳市,又到陈巴尔虎旗。我的老师告诉我,在中国有鄂温克人的三个分支,分别是驯鹿鄂温克,索伦鄂温克和通古斯鄂温克。

我们一路上遇到了很多故事,看到了驯鹿鄂温克画家维嘉,它描绘的正是他小时候生活的风景,不过现在早已不复存在了。我也在老师的口中,知道了罕达罕这个动物,又知道了一部纪录片,就叫《寻找罕达罕》。我看到了流淌着的额尔古纳河旁边就是俄罗斯,不过确是一望无迹的草原,甚至没有生命的气息。这一切都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过体现和描写,不过当时我没有看过这本书。

迟子建的书里所描绘的是驯鹿鄂温克人所生活的景象,经历了主人公90年的生活岁月,也历经了年华的变化,书的开头是这样写的,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看老了。不禁让我想起张爱玲那句话,岁月不饶人,我亦不曾饶过岁月。这是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中既体现了人性,又体现出了神性。在这个辽阔的草原空灵的地方,人们繁衍生息,或许有着夹杂着自私和愚昧,可他们依旧用自己的方式生活着。

也许曾经到过这个地方,见到了鄂温克人,读着这本书,我发现书中的一切都活过来了。穿着皮衣拿着铜鼓铜镜的萨满,坐着切肉缝纫的女人,酗酒的男人,都是我曾经亲眼看见过的。可是也有我不曾看见过的,那是书中清晨和黄昏的故事,在上缴猎枪之前,那些酗酒的人,曾经是一等一打猎的高手,他们和星星与月亮为伴,那因为酗酒而混沌的眼神,曾经一定是清澈又透明的;还有森林中中那充满灵性的驯鹿,人们居住的木刻楞。是因为社会的变迁而改变了民族的命运,使原本相安无事的人也开始分化了,有的人眷恋森林,有的人厌恶森林,井井有条的秩序也被打乱了。

无疑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个民族的故事。迟子建她是想要代替鄂温克人发出哀嚎和悲鸣,确是我们能够真真切切所感知到的。

最是人间留不住,红颜辞镜花辞树。时间犹如浩浩汤汤的洪水,把一切都给打破了,也再也回不去了。驯鹿鄂温克人的生活也只有在画家的笔下才能看见了,驯鹿也不在森林了,猎人开始上交了猎枪,无所事事得酗酒了,曾经这片土地的主人也变成了这片土地的边缘人…而他们曾经的生活,却永远的被《额尔古纳河右岸》用小说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额尔古纳河右岸内容概要篇五

这本书拿到的时候就非常惊讶,比想象的薄很多,一直以为这种书应该是皇皇巨著。

仔细读下来,发现写得非常耐读,文字在历史追述中不失体现出优美的片段,作者迟子建写作水平很高,当之无愧的茅盾奖作品。

有时把这本书和我在高原--家族、白鹿原对比。都是二十世纪的历史潮流中的家族会议,或多或少地反应历史事实。

普通人的生、死、爱,娓娓道来。尤其是男女情爱,描写委婉“木楞中的风声”,又大胆热烈,体现鄂温克人的敢爱敢恨。非常动人。森林中的游猎民族,活得虽然逃不脱历史潮流携裹,如日寇入侵,文革,定居,却也活得肆意汪洋。

给这本书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