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讲话稿>2023年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实用7篇)

2023年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实用7篇)

作者:雁落霞 2023年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实用7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一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书后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1、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黄雀 少年”之间的厉害关系来理解,以及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2、少年劝阻的方法间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

“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理解了,随而理解“一个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就不难了。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二

首先感谢联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同课异构”这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们一天的辛劳陪伴,感谢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学生。

上完《螳螂捕蝉》这节课后,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挖掘文本不够深入,有些粗枝大叶;缺乏女教师的细致与优雅;关键地方没有适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给人感觉有些随心所欲。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一一体会出来,今后还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处,那么这篇反思就该结束了,如果讲一节公开课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公开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这节后,我就一直拿着筛子筛,看看这节课能剩下些什么,有哪些东西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没有金子。几番纠结,终于擦出几朵火花,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导学案——摸着石头过河。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这句网络红语形容导学案有失严谨,冒然用一下吧。“导学案”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熟悉而陌生的词,熟悉是因为近年来它被各种教育会议无数次强调,在课堂上无数次使用;但大家都无法领悟到它的内涵,在字典中无法查到这个词,像个传说一样陌生。学案是什么?还需要大家继续研究,先谈谈现阶段我对学案的认识:学案是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所以它肯定了融入了教学目标、教师的教路和学生的学路,肯定不是一份练习题,但是问题也必不可少,如果没有问题,学生学什么,学案应该呈现哪些问题呢?该有几个问题呢?试想:我们成人在40分钟内能做多少脑力劳动?课堂上再有导入、总结、交流、合作、探究、练习等等环节,所以,在设计学案时应该设计出有代表性,有突破性的问题,不能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泛泛出现把教师和学生搞得焦头烂额,使课堂淹没题海中而毫无生气,失去了语文味、人情味。我在本节课的学案中,设计了六个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自认为设计的很好,就是“对号入座,组成新词”环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提练出“吴国攻楚,诸侯在后”这个词,一下就抓住了事与理之间的联系,利益与祸患近在眼前,这样就免去了文本一次次被拆分组装,一次次被支离破碎,免去了教师许多绞尽脑汁的讲解。另外是“表演情景剧”环节,下课后一直反思:本节课与文本对话是不是少了些?我先谈谈对“文本对话”的理解,与文本对话就是读者投入文本中,观察故事的发展,洞察人物的内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本人的生活产生情感与思考共鸣。用情景剧的方式读课文,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过这一形式反应出来,是不是很好的与文本对话的方式呢?还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许多学案前几个题老是生字,词语练习,接下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尤其在第一课时中,以字词练习为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等,能不能今后的六年级学案直接从“与文本对话”开始呢?把第一节课交给学生自学,因为自学流程大致相同,教师再适当引导一下,学生完全能以很低的成本把第一课时完成,就不需要再浪费那么多a4纸了,国家资源这么紧缺,在这里强烈呼吁一下。

二、教师把自己当做班上一个普通的年龄大些的学生。

教师上公开课会很紧张,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这次在去北村小学的路上,我就在想,当一个人被众人围观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以前上公开课时绷得很紧,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学生,自己准备的东西总是难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前几年在北村讲课结果大败而归,今次所有高段的语文教师都去听评课,而且准备时间只有一天多,一下子有了压力,好在课堂效果自己还比较满意,反思原因:放下了担子,不想成败,放下了架子,与学生融为一体。比如说:带领同学们一起感谢听课教师,和初次见面的学生握手,真诚地叫学生的名字,搭着男同学的肩膀,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就像他们“兄弟”一样,对了,我只是一个比他们大一些的学生。怀着这种心态去上课,自己就能放开,清晰的思路,精彩的话,情不自禁涌出来,挡都挡不住,整节课如有神助。

三、做人难,做教师难,做小学男教师更是难上加难。

小学教师队伍阴盛阳衰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男教师给众多的女教师打交道,时间长了难免会被同化,为什么女兵都那么生猛也是这个道理吧,尤其在基层教师队伍中,女教师能顶多半边天,男教师反而显得毫无生气,默默无闻。我们这里上公开课的大部分都是女教师,她们思维敏捷,气质优雅,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富有亲和力,会用各种方法不断的激励学生,男教师上公开课也参考女教师,时间一长,男教师们陷入了矛盾之中,一方面要表现出这种种素质,同时又一直和性别打架,长此以住,公开课的讲台让大多一线的男教师望而却步。我也有这种困惑,如何能到不作做,不拘束,不忸怩。本次公开课评委用了“粗犷”这个词来形容我的风格——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六个做课教师只有我一个男教师,——这对我是莫大的鼓励,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探寻适合男教师的教学风格。

四、小组学习中要突显小组长的作用。

本节学案教学设计时,更注重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标上进行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把一项任务分成份,每个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理的组织分工和协调,需要组长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作用就被突显了出来,教师要协调要自己与组长的关系,不要越厨代庖。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有意体现组长的价值,如:让小组选代表读课文,小组推荐发言,小组长带领本组员自导自演课本剧,组长点评等,小组长申慧强点评情景剧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合作学习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的,忙而不乱,多而不散,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五、在狭小的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组织者、引导者,这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道理。为了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让学生站在教室里最耀眼的位置来展示自我,没有把学生拘泥于座位上动弹不得,教师没有高高在讲台,而是让学生来到教室中央,无论是读课文,回答问题,学生参与写板书,还是情景剧表演都把学生请到讲台上,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很重要。此时些该,狭小的教室就是学生的舞台,老师就站在或索性坐在教室的一角,认真地聆听学生读书,讨论探究,欣赏他们表演,适时做出点评、激励或指导。因为被教师请上来,小家伙们一个个很兴致很高,学的很起积极,课堂自然就热烈起来,这时老师只需要坐享课堂的快乐气氛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会有意想不到的快乐。

六、追随内心当我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

我们干了一辈子教育却糊涂了一辈子,真是悲哀啊!在反思中成长,思考的过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词不达意或误入歧途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三

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时,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学本课时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落实解决:直接学习螳螂捕蝉的故事内容,理解吴王听后“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少年跟大臣们的劝有什么不同?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虽然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是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科学合理地安排了听、说、读、写、思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了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

我在上《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读、读、读,不是机械地记课文语言,而是非常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整节课,我提出了几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故事的结尾说吴王恍然大悟,吴王悟到了什么?” “如果说大臣们的劝是‘直劝’、‘力劝’的话,少年的劝则称得上是――”只有读书,没有问题,这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当中暴露出的一个大问题。矫枉难免过正,凡事过了头就会走向反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告诫:“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孩子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

当然,这节课,这节课由于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在讨论少年的智劝时,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学机智是一个教师经验和智慧的积累,这以后有等努力。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四

首先感谢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们一天的辛劳陪伴,感谢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学生。

上完《螳螂捕蝉》这节课后,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挖掘文本不够深入,有些粗枝大叶;缺乏女教师该有的细致与优雅;关键地方没有适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给人感觉有些随心所欲。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一一体会出来,今后还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处,那么这篇反思就该结束了,如果讲一节公开课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公开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这节后,我就一直拿着筛子筛,看看这节课能剩下些什么,有哪些东西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没有金子。几番纠结,终于擦出几朵火花,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教师上公开课会很紧张,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这次在上课前,我就在想,当一个人被众人围观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以前上公开课时绷得很紧,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老师,自己准备的东西总是难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反思原因:自己太紧张了,你的紧张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莫名紧张起来。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公开课时看不出任何紧张,我表面上确实也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虽然刚开始会有一点儿紧张,但基本五分钟后就忘记有人在听我的课,而完全投入与文本,与孩子们的对话中。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许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要更注重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标上进行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把一项任务分成份,每个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理的组织分工和协调,需要组长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作用就被突显了出来,教师要协调要自己与组长的关系,不要越厨代庖。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有意体现组长的价值,如:让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推荐发言,小组长带领本组组员练习分角色朗读,组长点评等,小组长汪恩泽点评分角色对话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合作学习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的,忙而不乱,多而不散,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我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了?一点也不,我们可以调查自己的学生,学生知道那个教师好,喜欢那个教师,不喜欢某个教师,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只是他们没有和教育这个很大的词联系起来罢了。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继续学习,以及每个人在独特的环境教书育人,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影响塑造着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人只是缺乏对个人教育理念的总结和思考,当个人的理念形成时候,就要去唤醒内心深处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也许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并且在教学中实践好,操作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这必须有个前提,亚里士多德说过“我思故我在”。

在反思中成长,思考的过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词不达意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五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了死命令,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让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教学第二课时时,我面对大臣们和少年的劝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导入,从对比中逐步理解人物形象。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从故事和人物两方面展开教学:

一、螳螂捕蝉的故事,含沙射影,发人深思。

在要求学生复述故事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蝉— 螳螂—黄雀—少年”之间的利害关系,并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当时的形势图,进一步体会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以了解当时吴国的处境和故事的巧妙之处。

二、少年劝阻的方法巧妙,彰显其勇敢机智。

通过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以及劝阻所取得的不同的.结果来理解“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进而理解“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在教学中,通过媒体的辅助,学生在理解“蝉—螳螂—黄雀—少年”与“吴国、楚国及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感觉到难度并不是太大。但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从《螳螂捕蝉》这一课中所受的启发时,由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以及学生对故事的中心—“一个人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理解不够透彻,所以学生的思维和发言有很大局限。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六

今天,终于上完了教研组的公开课,同事们都很热情,我一上完,都围拢过来,热烈地讨论起我的课来。想起窦桂梅老师那时候上完课下来,非要“逼着”老师们说自己的三条缺点一事,心里便觉得暖暖的——不需要我一个个地“求”,大家都愿意把我课堂中的不足之处给我亮出来,这是一种多么大的信任与支持啊!在此,真诚地感激各位同事的指点,你们的批评是对我最好的帮助。

现将同事们的观点记录下来,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

得之处:

1、课堂结构比较好,首尾联系,让学生从吴王巨大的变化中体会到少年这段话的作用。

2、从学生的提问中提练出三个大问题,作为课堂的主线索,层次脉络清楚。

失之处:

1、缺少一个环节:螳螂捕蝉这件事和吴王攻楚这事有什么关系?

事实上,我把这个问题分裂开来问的,我问:螳螂、蝉、黄雀各指什么?这么一比较下来,就能发现如果按上面的问题来问的话,学生更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同样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设计却大有学问。

2、遗漏一个环节:备课之初,想到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螳螂、蝉、黄雀眼前的利益和身后的隐患各指什么?可是在后来的备课中却遗漏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下一问题“吴王眼前的利益和身后隐伏的祸患是什么”的伏笔,所以是不应当失掉的。而我,甚至于直接丢掉了。

由此看来,深入地探究,能够化解教学的重难点。

3、忽略了几个问题:(1)、“恍然大悟”的解释没提到(这个没想到);(2)、吴王的性格特点分析得不全面(这个阅读教材时想到了,但读了薛法根对本课的解读后,意识到重点人物应该在少年而不是吴王身上,于是在后来的设计中忽略了);(3)、课堂用语重复得过多,不够简炼(怕学生听不懂问题,往往会重复)。

由此看来,细到无痕处,才能有课堂的精彩。

探讨之处:

我个人认为留着是可以的。

联系生活实际谈也可以,但课堂有得必有失,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谈。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强调吴王对“螳螂捕蝉”故事的理解,而且跟我们的课题《习作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联系起来了。但是我那个习作训练因为前面的伏笔埋得不够(比如说吴王的性格特点),所以在这儿说话练习就显得有点唐突。

当我设计完一份教案后,我往往容易被教案所牵制,而无法跳出教案,超越教案,所以一开始就忽略的问题在后面的修改中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这是我在今后的课堂中更应该注意的问题。

课堂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是,今天的课堂遗憾得多了点。尽管后来有同事称赞我“完全改变了以往上课的风格”,称赞我“进步很大”,但面对这么多课堂中生出来的问题,我没有丝毫的喜悦感,反倒生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紧迫感和压力感。

螳螂捕蝉教案及反思篇七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螳螂捕蝉》教学反思

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参照一些老师的教学建议,把课文最后一节中吴王连声夸奖少年的那句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作为引子,果然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我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太有道理的是哪句话。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少年的那句话: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找到以后,我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理解这句话是怎么来的,第一,这句话是在吴王下了死命令以后;第二,与螳螂捕蝉那件挺有意思的事有关。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之后,我还适当延伸:你觉得少年的话有道理吗?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一谈吗?学生例举了很多与生活相关的例子:看见地上放着一个钱包,你偷偷地捡了,没有想到却中了骗子的计。只想到了眼前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祸患。我不会做的题目就去看同学的,到考试时就抓瞎了。抄作业是眼前利益,考试成绩差,就是祸患。钓鱼时,鱼儿只顾吃鱼饵,却没想到中间有个钩子。